第二讲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

合集下载

农村社区治理 PPT课件

农村社区治理 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续3
3.成熟化阶段(1998-2010年) 。1998年11月4日九届人大常委会正 式颁布实施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较之“试行法”有突破性 的进展:1)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 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农民创造的 “海选”模式,它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指派”和“派选”等人 为操纵或干预的不合法性,便于选民意志的表达。2)实行差额 选举给选民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增强了选举的公正性,是选举 程序上的一大突破。3)设立秘密写票处保证选民不受干扰,自 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填写选票。这是实现选举公正、公平性的重 要环节,在中国的选举实践中具有开创意义。4)增加了对“破 坏选举”的处理避免破坏选举者逍遥法外情况的发生,维护和提 高了新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可操作性。5)设定罢免程 序、罢免权与选举权。新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 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 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 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 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使罢免要求变得可 以操作。
续三:2.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指在乡镇地域占有特定地理空间的、以农业为根 本产业的、由农村居民构成并通过互动方式形成稳定关 系的生活共同体。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 设,国家民政部于2006年开始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其因是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随着这种 转型,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流动,农村地区的垂直化领 导的行政管理模式无法对农村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须将农村地 区的基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村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所以,农村社区建设用现实生活肯定了村级民主治理模 式。为其提供了社会环境。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可概括为五方面建设模式:组织领导+ 建设规划+社区设施+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其中的社区 管理就是要建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的重要战略,是国家发展全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应该如何构建呢?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在于基层组织的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依托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等基层组织,通过强化组织建设,推动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治与依法治理相结合。

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

二、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除了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委会外,乡村振兴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

可以引入农民合作社、妇女组织、青年志愿者团等组织,形成多方合作、多元治理的局面,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三、强化政府引导和监督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加强对社会治理的引导和监督。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执法监督,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确保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促进农村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应该促进农村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合作机制,推动农村社会资源的有机组合,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和增值。

五、推动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可以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等方式,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六、强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也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可以通过建立村务公开平台、开通网络服务渠道等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增强农村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

七、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还要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可以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支持乡村文化活动等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明的持续发展。

八、加强社会治理队伍建设乡村振兴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社会治理队伍作为保障。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探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

一、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乡村治理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等多方参与,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局面。

首先,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组织和协调。

其次,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农民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等,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最后,农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应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乡村治理能力包括政府的管理能力、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以及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政府应当加强乡村治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组织应当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农民则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只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够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三、实践探索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地都在进行不同的实践探索。

例如,有的地方通过推行“村民自治、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则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支持,市场则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另外,一些地方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形象和品质。

这种方式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乡村振兴。

这些实践探索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要构建一个有机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的合作与协调。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体系建设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流失的加剧,为了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国开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体系的建设是关键因素之一。

二、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进行决策和管理,以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

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了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包括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乡村自治和社会组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提升乡村治理的水平,提高农村社会的运转效率。

四、优化农村社会体系农村社会体系的优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优化农村社会体系时,需要关注农民的权益保护、公共服务的提供、社会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才能实现劳动力的流动、城乡融合等目标。

五、加强乡村创新能力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创新。

在乡村治理中,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在农村社会体系建设中,可以注重培养农村创新创业的人才,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创新活动。

六、推进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法治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保护农村居民的权益,规范农村社会的运行。

此外,加强乡村基层法律服务和普法教育,也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七、加大乡村治理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

在乡村治理中,应当积极发挥农民、专家、社会组织等各方的作用,广泛征求民意和建言献策。

只有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才能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八、发展农村文化和教育乡村社会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注重传承和发扬农村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农民的文化素质。

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九、构建农村发展的协调机制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体系建设需要各方的协作和合力。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介绍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1. 加强基层自治,推进农村自治能力的提升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层自治是非常重要的。

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要注重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提升农村自治能力。

2. 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厚植农村组织活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如农民合作社、村民理事会等。

这些组织能够整合资源,协调利益关系,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运行。

3. 加强乡村治理队伍建设,提高治理水平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乡村治理队伍。

要加强乡村干部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需求。

4. 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村居民权益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 创新乡村金融和扶贫模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乡村金融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同时,要创新扶贫模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

6. 引导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引导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

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7. 建立健全农村法治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和秩序新农村建设要建立健全农村法治体系,依法治理农村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8.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益事业。

通过发展公益组织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9.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农村发展。

农村工作的乡村治理与社会管理

农村工作的乡村治理与社会管理

农村工作的乡村治理与社会管理近年来,我国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农村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农村乡村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工作的乡村治理与社会管理。

一、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是乡村治理的基础。

要实现乡村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必须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激发村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此外,还应加强对乡村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乡村干部素质,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当前,我国农村存在一些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治安差、农民权益保护不到位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治安工作的投入和力度,增加警力配备,提高治安防范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建立健全农民合法权益维护机制,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土地问题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利用粗放、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一方面,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土地利用向高效、节约、保护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打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限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四、深化乡村教育体制改革乡村教育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和农村发展的可持续。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队伍不稳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化乡村教育体制改革。

一方面,要改善乡村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五、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是乡村工作的重要支撑。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文化底蕴不深、农村文化设施不完善等。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与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在当今社会,农村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与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着许多弊端,如信息不畅、决策不科学、监督不力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先进的治理理念和经验,拓展参与主体,加强基层自治,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向着更加科学、民主、法治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乡村治理中,基层组织经常存在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

因此,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村民监督等机制,对于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多元参与的农村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参与的农村治理模式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传统上,村务决策主要由村委会一言堂决定,容易导致决策主体独断专横。

要想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需要加强村民参与,引入第三方力量,创新治理模式,实现多方共治,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可以提高村民的信息获取能力,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当前,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五、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基层治理能力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才储备不足、制度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成为了制约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关键因素。

因此,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基层管理者的政治素养和执政能力,对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至关重要。

六、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农村工作中的农村社会管理与治理

农村工作中的农村社会管理与治理

农村工作中的农村社会管理与治理一、农村社会管理概述农村社会管理是指对农村社会各个成员及其关系的管理和调整,旨在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农村社会管理与治理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1. 乡村基层组织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健全乡村基层组织,包括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等,以实现农村民主自治和公共决策的过程。

2. 政府管理政府在农村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负责制定政策、指导农村发展并对农村社会进行管理与服务。

三、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1. 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农村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如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治理的重点在于通过调解和协调,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 农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建设完善的农村治理体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包括建立农村社会管理与防范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以确保农村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四、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1. 农村社会管理不均衡目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问题,需加强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以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均衡与协调。

2. 农民参与度不高农民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参与度较低,需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意识。

五、农村社会管理的挑战1. 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管理面临更大压力。

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2. 信息化管理问题农村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效率。

六、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实践1.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改革通过建立村级组织担当的综合治理体系,加强村委会和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探索适宜农村特点的社会管理模式。

2. 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农村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七、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经验1.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法治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社会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

农村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

农村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

农村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模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农村社区作为农民居住和生活的核心地区,其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的完善对于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以村委会为核心,由村干部负责村务管理,包括农田分配、公共设施建设等。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组织集体决策、维护社区秩序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权力集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现代化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尝试为了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推行现代化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加强村民参与,实现村务公开、公平公正,提高社区自治能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组织的作用农村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组织的作用。

通过选举评议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能够代表村民意愿,参与决策,监督村务管理。

同时,积极组织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提高社区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五、加强村务公开和信息交流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加强村务公开和信息交流。

通过建立村务公开制度,确保村民了解村务管理的情况,形成问责机制。

同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村务管理信息平台,方便村民了解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推进农村社区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现代化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保障。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明确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引导社区居民依法行事。

同时,加强农村社区派出所的建设,维护社区安全和稳定。

七、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农村社区治理的目的之一是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是必要的。

社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同时,推动农业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民产业发展水平。

八、加强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农村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农村管理方案的社区治理模式

农村管理方案的社区治理模式

农村管理方案的社区治理模式导语: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管理方案的社区治理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有效的社区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农村社区治理的意义、特点、主体主导等角度展开分析,探讨农村管理方案的社区治理模式。

一、农村社区治理的意义社区治理是一种底层治理方式,可以在本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居民的参与和满意度。

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社区治理意味着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农村社区治理的特点与城市社区治理相比,农村社区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人口分布广泛: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社区治理面临着统筹整合不易的问题。

2. 自然环境复杂: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复杂,社区治理需要考虑地质、水文等因素的影响。

3.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相比城市,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社区治理需要注重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三、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主导1. 村委会: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负责农村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是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主体。

村委会可以通过成立各类委员会、开展公民参与和补偿激励等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2. 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农村社区居民自组织的基层民主组织,可以代表居民利益,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3. 专业机构:为了提高农村社区治理的效果,可以引入专业机构参与社区治理,如农业服务中心、农村科技推广站等,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

四、促进农村社区治理的途径为了促进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 加强农村社区自治: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推动农村社区自治,让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

2.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农村社区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责任。

3. 提升农村社区管理能力:通过培训和培养农村社区干部,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推动社区治理的发展。

农村工作的乡村治理体系

农村工作的乡村治理体系

农村工作的乡村治理体系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农村地区面临发展困境和治理挑战。

为了解决农村问题,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迫切需要。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体系的定义、特点以及建设的形式等方面,探讨农村工作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乡村治理体系的定义乡村治理体系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协同实施各种治理活动的一种有机结构。

它包括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参与和共同治理。

三、乡村治理体系的特点1. 多元参与:乡村治理体系强调各类主体的平等参与和协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农民自我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新模式。

2. 问题导向:乡村治理体系注重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3. 长期性: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乡村治理体系需要与乡村发展相适应,不断更新与改进。

四、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性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对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乡村治理体系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提升。

其次,乡村治理体系能够加强农村社会的稳定,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乡村治理体系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形式1. 建立科学的治理理念:政府要建立科学的农村发展规划,注重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实现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

2. 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自我管理的能力。

3.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和支持。

4.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公平发展。

六、乡村治理体系的推动因素1. 政策支持:加大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出相应政策措施,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2. 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工作干部的培训和选拔,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素质。

乡村振兴中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中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中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而社会治理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效率,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中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一、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在乡村振兴中,完善基层自治机制是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关键。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发挥村级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同时,加强村民自治与党组织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乡村社会组织发展乡村振兴中,应大力推动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建立覆盖村庄的综合性社会组织网络。

这些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各类服务,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中,应该加快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提高信息共享和传递的效率。

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五、优化社会管理体制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优化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完善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格局。

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六、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乡村振兴中需要加强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乡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七、促进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中要促进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

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

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进行调整和管理的过程。

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涉及到公共服务、基层自治、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是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的重要环节。

如何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基层自治基层自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

要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必须加强基层自治建设,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二、推动法治建设法治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要构建法治化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村规民约、乡纪村规等制度建设,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依法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当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农村地区开展服务,促进农村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互助会等组织可以发挥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等功能,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四、加强网络应用信息化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

通过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信息数据库,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提升治理效能和透明度。

五、促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

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

同时,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的文明乡风和社会风气,推动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根本出路。

要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兴盛和就业增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通过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全面提升。

农村治理体系

农村治理体系

农村治理体系
农村治理体系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治理的一系列制度、机制、组织和方法的总和。

它涉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旨在促进农村的发展、稳定和繁荣。

农村治理体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正、有序的农村社会,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

2. 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3. 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4. 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 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安全。

6. 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治理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同时,要注重创新治理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

怎样建立农村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精准化

怎样建立农村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精准化

怎样建立农村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精准化
农村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主要是指建立一种由政府、社会机构、社区等协同参与的治理体系,以便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农村的精准治理。

如何实现农村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精准化,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改革治理体系。

改革和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把村民参与和公平性最大化,对现有的农村治理体制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有效的治理流程和制度。

比如:推行社会化治理,开展民主评议,加大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力度。

二是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完善村级联防联控机制,专门建立涉农案件的调查处理机制,在村级综合性维稳中确立具体分工,把维稳工作从社区延伸到村,从县延伸到省,形成从省到乡的联防联控机制。

三是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普及。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普及,促进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及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社会公正,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减少社会矛盾。

四是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救助等服务活动。

支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发挥作用,鼓励它们开展社会救助、慈善救助等服
务活动,加强农村服务能力的建设,实现农业技术和产业服务的精准到村,从而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五是发展社区文化建设。

支持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把文化融入治理形式,夯实农村社会治理基础,培育农村文化氛围,加强农民的自我认同意识,使农村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国家民族文化的支撑。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建立农村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农村治理精准化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实现农村的精准治理,促进农村治理体系的协调有序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社会治理。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必须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农村全面建设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一、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农村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缺乏前瞻性和灵活性。

其次,基层治理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制约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最后,部门分工不清,信息交流不畅,导致治理工作效率低下。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治理效能为了解决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问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治理效能。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模式,确保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责任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明确政府职责,加强政府主导,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政府部门要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加强对乡村治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促进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创新。

四、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多元化治理格局同时,要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格局,依托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实现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全员参与,增强治理的包容性和民主性。

五、加强基层治理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关键在于加强基层治理机构的建设。

要加大对基层治理机构的投入,提升其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治理方式,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提升治理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七、加强法治建设,规范乡村治理行为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法治建设,规范乡村治理行为。

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既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内涵与特点,并探讨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一、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内涵与特点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是指农村社会运行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它旨在维护农村社会的秩序、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多元共治、法治为基础、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和便民利民。

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灾区,构建新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对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健全的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谐和。

三、加强农村基层自治在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加强农村基层自治是重要的一环。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要充分发挥农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民自治组织的能力和自主权。

通过建立健全农民自治组织,激活社会治理主体,实现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

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农村社会管理要注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监管和服务,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管理农村社会事务,形成合力。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预防与化解,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法治是构建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法制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要推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

农村工作的社会治理机制

农村工作的社会治理机制

农村工作的社会治理机制一、引言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农村工作的社会治理机制对于保障农村稳定有序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工作的社会治理机制。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工作的社会治理机制中,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提高党在农村的组织力和凝聚力,通过党员干部的带领和引领,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三、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是保障农村工作的社会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可以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效能。

四、推进农村社会问题矛盾防治农村社会问题的防治是农村工作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对农村社会问题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各类矛盾和纠纷,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完善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工作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方面。

要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引导和推动,鼓励农村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在道德规范的引领下,促进农村的良好风气形成。

六、农村社会组织健全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工作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组织有效运行,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水平。

七、加强农村智力支撑农村智力支撑是农村工作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保障。

要注重培养农村中的各类人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确保农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八、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是农村工作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持续改善。

九、加强与城市的对接与合作农村工作的社会治理机制需要与城市的对接与合作。

要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涉及农村的重大问题,借鉴城市治理的先进经验,为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提供支持。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之一。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下面将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农村社会组织、农村治理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信息化、农村综合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社会风气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

一、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

需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有序进行农村社会治理工作。

这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乡镇、村居两级农村社会管理网络,推动政权运行机制转型,加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社会参与和全过程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二、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

要加强党组织领导,发挥党支部和村(社区)委员会的基础作用。

重点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服务能力。

通过设立农村社会治理服务站点,提供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咨询服务,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人员队伍建设。

三、法治化建设农村社会管理要坚持依法治理的原则。

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定权益保护意识。

完善法治机制,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治理法规和工作机制。

四、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

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鼓励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社会事务等工作,形成政府、农民、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

五、农村治理能力建设农村治理能力建设是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

要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六、创新人才培养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培养机制,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到农村从事社会管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 乡村衰败、军阀混战、士绅分化和变异 民国乡镇自治 “赢利型经纪”取代“保护型经纪”,“国家 政权内卷化”(杜赞奇,2003)

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事实上都没有完成对农 村的彻底重建工作,反而由于破坏了国家自身在乡 村社会的合法性基础和乡村社会的权力文化网络, 使得国家失去了对乡村的社会有效控制。 想一想:以此来理解革命话语中的“打土豪、分田 地”、“打倒土豪劣绅”。
村委会滥觞: 广西宜山县(现为宜州市 )屏南乡合寨村的 果地、果作两个屯(现为合寨村所属自然 村)。

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一)农村社会治理的权力主体
1.党 2.政府



(二)非权力主体

1.村民自治组织 2.农村社会组织 3.农村经济组织 4.村民
思考:是否还有遗漏?


乡政村治体制与实践中突出的几对矛盾和关系:
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
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关系(村两委关系) 村民委员会与乡村其他社会组织关系



三、当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1.究竟有没有村治模式? 2.如何理解“模式”?


“政权下乡”:
通过建立合理化的官僚体系,先将散落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权 力收归国家,统一主权,再将统一的权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 域,特别是乡村基层,从而达到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监控过乡村权威来治理乡村社会,而是将绅士置于地 方官员的统治之下,把乡镇一级地方性权力纳入国家的权力 体系之中,使乡村领袖为国家服务,以巩固国家统治。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北 京等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 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 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方 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 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不赞 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宜发展过快。 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

乡(镇)按照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
方式组成为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
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实 行乡(镇)长负责制;乡镇以下按
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
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 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
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
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群众的意见、 要求和提出建议。


3.人民公社化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 有制经济,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 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


经济生活行政化 社会生活军事化 精神生活一统化 治理体制科层化

争论:人民公社的历史评价
新左派VS自由主义:
农村水利灌溉事业 新中国独特的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式集权与分权 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人口非正常死亡
第二讲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

一、乡村治理格局变迁史 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三、当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四、思考与讨论
一、乡村治理格局变迁史

(一)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县政绅治


县是传统帝制社会的基层政权,县以下是广袤的农村, 国家缺乏足够的财力和能力进一步控制农村,只好与 士绅分而治之,各自墨守自己的边界,家族、宗族、 村落长老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费孝通:“双轨政治”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 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 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 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 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 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 2.5万多个。

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 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 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 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中共 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1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 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 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 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 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 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

讨论:你认为传统帝制中国的国家能 力到底是高还是低?
1.疆域面积
中国历代王朝疆域面积 单位面积:万平方公里
朝代 秦朝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疆域面积 340 568 492 416 1076 264 176 1372 468 1216

2.通讯技术
“飞鸽传书” “狼烟四起” “八百里加急” “骑驴赶考”



3.财政收入
税收主要建立在小农经

马克斯.韦伯:“租税国家”

济基础上,国家财政收
入主要来源于田赋及土 地附加收入和盐税,十 分有限。
4.官僚机构
传统几个王朝官僚情况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元朝 官员数(万) 人口数(万) 13.28 15.30 19.59 36.87 1.64 5959.50 5648.69 4601.99 5291.93 5984.89 时间 公元2年 公元157年 公元609年 公元755年 公元1291年 官员占人口 百分比(%) 0.22 0.27 0.42 0.42 0.13
明朝
2.47
5987.33
公元1381年
0.13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伦理出乡绅”(秦晖,2003)
具体的治理层级组织:宋以前推行乡里制, 宋以后推行保甲制。


(二)近代社会的乡村治理:政权下乡与 经纪体制
乡村社会的和谐、安宁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打破, 皇权以下的乡绅自治与宗法组织,并不具备充分调动 乡村人财物以实现工业化和抵抗西方冲击的条件。为 了应对不断深化的帝国危机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国 家加紧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资源的掠夺,开始将权力 延伸、下沉到乡村。


(三)改革开放前的乡村治理:政社合一
党和国家出于整合农村资源用于现代国家建设的考虑, 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三大政治步骤 达到对乡村社会的空前介入,建立了国家主导下的“政 社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


1.土地改革
经济革命 政治革命



2.合作化运动 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 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
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
农业耕作模式。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 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 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 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把发包方应为承包方提供的 各种服务明确起来。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 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 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 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 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 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 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 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 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 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 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 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5日、11 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 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 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 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 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
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 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 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 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 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