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马铃薯主粮化是国家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长远考虑而实施的发展战略,出台伊始便遭遇质疑,有必要明确认识,消除误解。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直面马铃薯主粮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加强舆论引导,从政策上给予马铃薯与其他主粮同等待遇,扶持和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力度,重点破解薯种培育、主食品开发与加工工艺、深加工技术等瓶颈制约,推进主粮化进程。
标签:马铃薯;主粮化;实现路径
2015年初我国决定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随即在社会各层面引发了持续而广泛地关注,出现了不少担忧、怀疑和质疑之声。
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是不是因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出了问题?在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增的情况下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有无必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会不会挤占稻米、小麦和玉米的国家投入、市场份额和种植面积而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甚至有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不缺粮食,没有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否主粮化不应是政府行为,成败只能由市场决定[1]。
凡此种种,多由一知半解和认识狭隘所致。
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马铃薯主粮化作为国家战略,是站在农业生产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而做出的抉择,理论和科研工作者的职责在于释疑解惑,定分止争,理应直面困难,破解发展的困境和难题。
以下是作者的认识和思考,并在文中相关部分回应前述质疑。
一、需要明确的几个认识问题
(一)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是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长远考虑
粮食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从粮食安全角度看,自2003年起,我国粮食实现十一连增,2014年的总产量超过6亿吨,按人均占有量计算,稻米、小麦和玉米并不短缺,有的品种还出现了过剩,粮食的总体形势是安全的。
但占有量不等于需求量,由于国民对肉、蛋、奶的需求大增,大量粮食被加工成饲料,加上工业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前景不容乐观。
特别是近年来三大主粮的消费增长速度远大于产量增长速度,且逐年呈现加速趋势,已处于产不足需的状态[2]。
自2009年起,粮食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到2014年,大豆进口量达7140万吨,比上年增加12.7%,对外依存度高达85.41%。
之所以出现部分主粮品种过剩,是由于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粮价而刺激进口所导致的,并不是国内生产的粮食“太多了”。
实际情况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就已经跌至90%以下,突破了95%的红线[3]。
照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缺口将达到1亿吨。
如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就必须调整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而扩大主粮品种、增加产量几乎是唯一选择。
相对而言,马铃薯作物自身具有适应范围广、成熟期短、产量提升空间大的特性,能够使其成为继稻米、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
就单产而言,目前我国马铃薯的单位产量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贮备时间看,马铃薯全粉在
常温下可以储存15年,远高于其他主粮1至3年的储备期,更适合作为战略储备粮。
可见马铃薯成为主粮后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是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资源消耗式的粮食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找突破口。
我国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大,同时受种植面积的约束,水稻等主粮品种的产量已接近上限,增产空间十分有限,需要优化主粮种植结构。
而马铃薯作物对气候、土壤、水分、肥料的要求不高,在各地都能广泛种植,是粮食结构调整中比较理想的替代作物。
从节约资源角度看,马铃薯的最低蒸腾系数比小麦、水稻要低得多,是雨养农业区的主推作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马铃薯,还能减轻水土流失。
另外,马铃薯生育期短,适宜于灾后补种,是我国应对粮食危机不可或缺的品种。
(三)把马铃薯当主粮符合现代人的养生理念和需求
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人们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和营养平衡。
马铃薯营养价值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兼有粮食、水果和蔬菜中绝大部分的营养成分,B族维生素含量极高,赖氨酸含量远高于小麦和稻米,有大量木质素,还有三大主粮所不具有胡萝卜素,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损失小于三大主粮;马铃薯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氨基酸构成接近于大豆蛋白,富含膳食纤维,易于消化吸收,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消化系统的某些疾病。
因此,马铃薯主食开发对改善国人的膳食营养结构和保障身心健康极其有利。
二、主粮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传统消费习惯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马铃薯主食产品要为消费者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能否被认可和接受,是整个马铃薯主粮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马铃薯在国内当作蔬菜和休闲食品食用,主食品以大米和小麦为主。
要实现由菜转粮,关键是开发出来的食品能否适合民众的口味和习惯。
事实上,要改变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件很难的事,加之马铃薯中不含面筋蛋白,用其制作馒头、面条等主食品时存在成型难、硬度大和不耐煮等问题。
也就是说,很难利用传统工艺将其加工成主食,直接影响它成为主粮。
目前马铃薯主食品的加工,是在小麦面粉等主食品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马铃薯全粉做成的,口感上还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如何改善口感和工艺是主粮化过程中的一道难题。
同时,这种食品加工方法仅是掺合而非独自担当,有一定局限性。
目前能够被广泛接受的马铃薯制品是油炸薯条、薯片,但油炸食品不符合营养学要求,大多被认定为垃圾食品,因而发展前景也不被看好。
此外,马铃薯的人均消费量也是主粮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受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西方国家人均年消费量为50~60公斤,俄罗斯为170公斤,我国仅为30公斤左右,消费量明显偏低[4]。
(二)国家的政策设计制约着马铃薯主粮化进程
根据我国现行农业产业政策,主粮作物在产业上享受很多扶持和优惠政策,种植时有良种补贴,种植后有种粮补贴,售粮时有最低保护价,还有大量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推进产业发展和新品种研发。
尽管多年前世界粮农组织就给予马铃薯主粮地位,但我国一直没有给予马铃薯主粮待遇。
一是除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外,没有享受到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种子储备等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马铃薯种薯没有纳入国家种子储备计划,造成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较低;二是国家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提到的粮食只有玉米、小麦和水稻,马铃薯并不在其中,难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三是在粮食统计口径中,尽管马铃薯也被当成粮食成为统计对象,但一直是按马铃薯重量的5:1折算成主粮的,并没有按国际上通行的以干物质作为当量进行比较的做法进行计算,折算方法不合理也不科学,无法体现出马铃薯作为主粮的价值。
(三)目前的产业化水平难以担当主粮化的重任
一方面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是马铃薯种植简单粗放,生产模式以家庭经营为主,难以实施和推广标准化生产;二是生产技术以手工生产为主,机械化进展缓慢,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三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加大了市场风险,屡屡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挫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四是缺乏优质品种,产品容易出现退化现象,会引起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差,影响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是马铃薯产业的现实水平使主粮化过程充满了艰难。
一是亩产量低。
近30年来,马铃薯产业较发达国家的单产实现了翻番,亩产超过2吨,而我国为115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
二是品种单一,仅有的马铃薯育种也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阶段。
马铃薯主粮化的前提是要求将马铃薯加工成全粉,但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适用于全粉加工,我国目前有430多个马铃薯品种,仅有5~8个适合进行全粉加工,难以满足主粮化需求。
三是深加工能力不足。
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水平低,深加工能力不足,导致产品的发展空间有限。
西方国家马铃薯加工利用率普遍在60%以上,其中荷兰在8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且淀粉加工占了总加工量的90%,加工品多为粉条、粉皮等初级产品;国际上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多达2000种,而我国仅能生产出数十种;国外加工比是6∶1,我国是8∶1,原料浪费严重;马铃薯加工成套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也处于初级阶段,落后的加工技术造成更多的废弃物,配套技术跟不上会造成严重污染。
以上种种,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没有竞争优势,由此在马铃薯国际贸易中形成了以出口鲜薯为主、大量进口高附加值加工品的不利格局。
当一种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时,又如何能够担当起主粮的责任。
三、实现马铃薯主粮化的路径探讨
(一)加强对马铃薯的宣传、引导和推广力度
一要宣传好马铃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目前,大多数国家和政府对马铃薯主粮化已形成共识,200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马铃薯年”,表明国际社会对马铃薯作物的高度认可。
我国由于长期对马铃薯生产的重视不够,对其价值的认识出现了明显偏差,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述的种种误解,要通过加大宣传
力度来消除对马铃薯的误解。
比如国家对马铃薯的投资力度取决于马铃薯的战略价值,不能因会影响稻米、小麦而忽略;二是推广现代养生理念,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宣传马铃薯丰富多样的营养价值对构建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自觉进行马铃薯消费,追求文明、时尚的生活品质。
(二)解决马铃薯主粮政策待遇,享受和稻米、小麦、玉米一样的政策扶持和优惠
一是将马铃薯纳入国家粮食生产补贴范围,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种粮补贴政策和作物保险、生产大县奖补等措施扩大到马铃薯种植上;参照三大主粮的补贴标准,综合考虑马铃薯种植亩均需种量较大的实际,应在每亩10元的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良种补贴标准,保护农民从事马铃薯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将马铃薯纳入国家粮食储备计划,制定出台运用保护价政策对马铃薯全粉收购和储备,将马铃薯价格波动稳定在合理区间,避免大起大落;三是将马铃薯种薯纳入国家种子储备计划,利用其生长周期短等特性,作为灾后补种的首选粮种;四是参照国际惯例以干物质含量为标准修订马铃薯折算主粮的方法。
马铃薯干物质含量在20%以上,水稻的干物质在60%左右,因而马铃薯与禾谷类粮食的科学折算比例应为3:1,应按此折算标准统计粮食产量,公平体现马铃薯的主粮价值。
(三)支持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马铃薯主粮化的实施,离不开马铃薯产业的壮大
一要尽快编制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马铃薯产业集中,强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要支持马铃薯主产区加快马铃薯产业集聚化建设,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区、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构建一批功能完备的马铃薯经济园区,在此基础上开展马铃薯主粮化试验示范,对主粮化战略的实施形成强力支撑。
(四)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力度,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提供技术保障
科技是主粮化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应当高度重视。
(1)创设一批高规格、高层次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培养马铃薯科技创新人才,瞄准国际上马铃薯领域的前沿成果,及时消化吸收,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2)加强马铃薯科研基础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实现马铃薯主粮化所必须解决的专用品种改良、水土光热资源利用、农机农艺技术配套、冷链运输及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主食加工品种研发等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3)科技部门应将马铃薯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对马铃薯调控机理与品质改良、栽培生理、营养及主食产品开发等应用基础研究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照顾;(4)组织专项技术攻关,重点攻克适宜于全粉加工品种的开发培育、主食品加工工艺、深加工技术等瓶颈,促使马铃薯产业各环节全面、协调发展,进而促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周新.马铃薯主粮化遭专家质疑[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9):38.
[2] 陈锡文.中国粮食政策面临两难选择[EB/OL].财新网,2013(12)31.
[3] 郑言成.小土豆的大战略[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