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张力

合集下载

马来酸酐 表面张力

马来酸酐 表面张力

马来酸酐表面张力马来酸酐(Maleic anhydrid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4H2O3,它具有很高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发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即液体分子在表面凝聚形成一层薄膜,使液体表面收缩并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本文将探讨马来酸酐的表面张力及其相关性质。

一、马来酸酐的性质特点及应用马来酸酐是一种白色结晶性固体,在常温下为固体状,能在水中缓慢溶解并生成马来酸。

它具有多种化学特性,在聚合反应中常被用作单体,用于合成树脂、聚酰胺和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

二、马来酸酐对表面张力的影响马来酸酐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这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所致。

马来酸酐分子中含有两个酸酐基团,具有双键和极性键,使得分子极性较高。

在液体表面,马来酸酐分子会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层聚集的膜,这种现象使得液体的表面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马来酸酐表面张力的应用领域由于马来酸酐的高表面张力特性,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涂料工业:马来酸酐可以作为溶剂型涂料和水性涂料的重要成分之一。

其高表面张力能够使得涂料涂布均匀,提高涂层的质量和耐久性。

2. 塑料工业:马来酸酐可以作为一种增塑剂,改善塑料的性能。

其高表面张力可以提高塑料的润湿性和粘附性,增强塑料的柔韧性和耐磨性。

3. 纤维工业:马来酸酐可以加工成纤维素薄膜,用于纺织品的涂覆和防水处理。

其高表面张力可以提高纤维的防水性能,增强纤维的耐久性和抗污性。

4. 油墨工业:马来酸酐可以用作油墨的分散剂和润湿剂。

其高表面张力可以使油墨涂布更加均匀,提高印刷品的质量和色彩饱和度。

综上所述,马来酸酐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这为其在涂料、塑料、纤维和油墨等行业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马来酸酐的表面张力特性,有助于改进各个领域的产品性能,促进相关工业的发展。

【字数:404】。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2-氨基乙醇
51.11
0.1117
1,3,5-三甲苯
29.79
0.08966
1-氨基-2-甲基丙烷
24.48
0.1092
2,2,3-三甲基丁烷
20.70
0.09726
烯丙胺
27.49
0.1287
2,2,3-三甲基戊烷
22.46
0.08950

42.84
0.1107
2,2,4-三甲基戊烷
20.55
0.08876
33.91
0.1042
乙酸丙酯
26.60
0.1120
1,3-丙二醇
47.43
0.0903
乙酸异丙酯
24.44
0.1072
2-丙炔-1-醇
38.59
0.1270
乙酸丁酯
27.55
0.1068
丙 胺
24.86
0.1243
乙酸戊酯
27.66
0.09943
异丙胺
19.91
0.09719
乙酸异戊酯
26.75
0.0989
1-丁醇
27.18
0.08983
间氟代甲苯
32.31
0.1257
1-丁醛
26.67
0.0925
对氟代甲苯
30.44
0.1109
三乙醇胺
22.70
0.0992
氟代苯
29.67
0.1204
1,2,3-三甲苯
30.91
0.1040
2,2’-氧代二乙醇
46.97
0.0880
1,2,4-三甲苯
31.76
0.1025
异丙基苯

异丙醇表面张力

异丙醇表面张力

异丙醇表面张力异丙醇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它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其中,异丙醇的表面张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物理性质。

本文将从异丙醇的定义、性质、表面张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理解该物质的表面特性。

一、异丙醇的定义及性质异丙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3H8O,分子量为60.1。

它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可溶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

异丙醇具有中等挥发性,易燃,可以与氧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常温下,异丙醇的密度为0.786 g/mL,沸点为82.3℃,熔点为-88.5℃。

二、异丙醇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一种表现。

异丙醇的表面张力是指其表面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与液体表面积成反比,与表面活性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异丙醇的表面张力是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对于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异丙醇表面张力的测量方法测量异丙醇表面张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悬滴法、平板法、毛细管法等。

其中,悬滴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操作简单、精度高、可重复性好。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准备一只干净的滴管,并使用吸球将异丙醇吸入滴管中。

2、将滴管的末端放置在一块干净的玻璃片上,使滴管中的异丙醇滴下来形成一个悬滴。

3、使用一个精密天平,测量悬滴的质量。

4、根据悬滴的质量和滴管的内径计算出异丙醇的表面张力。

四、影响异丙醇表面张力的因素异丙醇的表面张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温度越高,异丙醇的表面张力越小。

2、杂质:杂质的存在会影响异丙醇的表面张力,使其变小。

3、溶液浓度:异丙醇溶液的浓度越高,其表面张力越小。

4、pH值:pH值对异丙醇的表面张力影响较小。

五、异丙醇表面张力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异丙醇的表面张力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涂料、油墨等领域中,可以利用异丙醇的表面张力来控制其涂布性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涂覆效果。

此外,在纺织、皮革等领域中,异丙醇的表面张力也可以用来改善纤维的染色性能,提高染色效率。

乙酸在20℃下的表面张力

乙酸在20℃下的表面张力

乙酸在20℃下的表面张力乙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H3COOH。

它是一种无色液体,在室温下有刺激性的醋酸味道。

乙酸是一种极性物质,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和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的一种特性,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体现。

液体分子间作用力有两种:分子间引力和分子内引力。

分子间引力使液体分子向内聚集,而分子内引力使液体分子尽可能拉近。

表面张力是由于液体分子表面上分子间作用力比内部大而引起的。

乙酸在20℃下的表面张力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进而影响表面张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

2.浓度:浓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大。

这是因为溶液中溶质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表面张力增大。

3.溶解性:溶解性对表面张力也有影响。

在乙酸中,如果有其他可溶解的物质存在,如酸或碱,会改变乙酸的分子结构,进而影响表面张力的大小。

4.杂质:杂质也会影响乙酸的表面张力。

杂质的存在可以改变乙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表面张力的大小。

乙酸在20℃下的表面张力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得到。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静态法和动态法。

静态法是将乙酸倒入一个特定形状的容器中,待其停止流动后,通过测量液体下降的高度或液面抬升的高度来确定表面张力的大小。

这一方法简单易行,但只能获得表面张力的近似值。

动态法是将乙酸倒入一根管子中,然后测量液体在管道内的压力变化,从而计算出表面张力的大小。

这一方法精确可靠,但操作较为复杂。

静态法测定得到的乙酸在20℃下的表面张力约为0.040 N/m,而动态法测定得到的结果与之接近。

乙酸的表面张力大小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乙酸分子由一个羧基和一个甲基组成,羧基中含有极性键。

这些极性键使得乙酸分子成为极性分子,具有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这种相互作用力会使乙酸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乙酸在液态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远大于分子内相互作用力,因此乙酸分子会倾向于朝向液体内部聚集。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联环己烷
丁基苯
环己胺
仲丁基苯
环己烯
叔丁基苯
环己酮
丁基乙基醚
环己醇
丁腈
环戊烷
1-丁硫醇
草酸二乙酯
2-丁酮
哌啶
丁酸
癸烷
丁酸甲酯
1-癸烯
丁酸乙酯
1-癸醇
1-丁醇
间氟代甲苯
1-丁醛
对氟代甲苯
三乙醇胺
氟代苯
1,2,3-三甲苯
2,2’-氧代二乙醇
1,2,4-三甲苯
2-氨基乙醇
1,3,5-三甲苯
1-氨基-2-甲基丙烷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无机物的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s of Common Minerals
分子式
(Molecular formula)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分子式
(Molecular formula)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a/(dyn/cm)
2-戊醇
2,4-二甲基戊烷
四氢-2-呋喃甲醇
二丙胺
1,2,3,4-四氢萘
二异丙胺
1,1,2,2-四氯乙烷
二丙基醚
四氯化碳
二异丙醚
1,1,2,2,-四溴乙烷
二戊基醚
肉桂酸乙酯
二异戊醚
辛烷
二卞胺
1-辛烯
二苯基醚
辛腈
1,4-二氧六烷
1-辛醇
二硫化碳
2-辛醇
1,1-二氯乙烷
吡啶
1,2-二氯乙烷
吡咯
二(2-氯乙基)醚
喹啉
马来酸二丁酯
DL-α-蒎烯
五氯乙烷
L-β-蒎烯

乙酸乙酯表面张力

乙酸乙酯表面张力

乙酸乙酯表面张力
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乙酸基和一个乙酯基。

在化学实验中,乙酸乙酯常被用作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挥发性。

除此之外,乙酸乙酯还具有一项重要的性质,那就是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它使得液体表面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薄膜的状态。

在液体表面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在液体内部要强,因此液体表面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界面。

这种界面的稳定性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

乙酸乙酯的表面张力是多少呢?根据实验数据,乙酸乙酯的表面张力约为28.5 mN/m。

这个数值相对较小,说明乙酸乙酯的表面张力比较弱,容易被破坏。

这也是为什么乙酸乙酯在实验中常被用作溶剂的原因之一。

那么,乙酸乙酯的表面张力与其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呢?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极性的乙酸基和一个非极性的乙酯基。

极性的乙酸基会使得乙酸乙酯分子在液体中形成一定的氢键和范德华力,从而增强了液体的相互作用力。

而非极性的乙酯基则会减弱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种相互作用力的平衡使得乙酸乙酯的表面张力相对较小。

乙酸乙酯的表面张力是其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的结果。

了解乙酸
乙酯的表面张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在实验中的应用和化学性质。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异丙基苯
30.32
0.1054
乙酸酐
35.52
0.1436
丙烯腈
29.58
0.1178
乙酸烯丙酯
28.73
0.1186
2-丙烯-1-醇
27.53
0.0902
乙 醇
24.05
0.0832
丙 腈
29.63
0.1153
乙 醛
23.90
0.1360
丙 酮
26.26
0.112
二乙胺
22.71
0.1143
丙 酸
常见无机物的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s of Common Minerals
分子式
(Molecular formula)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分子式
(Molecular formula)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a/(dyn/cm)
b
/[dyn/(cm·℃)]
0.1158
己 烷
20.44
0.1022
硝基苯
46.34
0.1157
1-己烯
20.47
0.10271
邻硝基茴香醚
48.62
0.1185
己 腈
29.64
0.0907
2-硫杂丁烷
24.9
23.4
己二腈
47.88
0.0973
硫杂环戊烷
38.44
0.1342
1-己醇
27.81
0.0801
硫酸二甲酯
41.26
0.0983
对二氯苯
34.66
0.0879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作者: 日期:常见无机物的表面张力S u rf ace T e nsions o f Commo n Mi n e r als分子式(M o l e C n l表面张力(Sn r f ace ten s io n )分子式(M o l e cu 1a r for m u表面张力(Surface1 te n s i on)a r fo rm a/ (d y n/c ba /(d ybu 1 a)m)/ :dy n/( cm「C)] 1 a) n /cm) /[ dyn/(cm -C )]Ar 34.2 8 0 .24 9 3 N 2 26.42 0 .2 2 6 5 AsB「3 54.51 0.1043 NO -67.4 8 0. 5853 As Cl 3 41. 6 7 0. 0 9 78 N2 O 5. 09 0. 2 03 2 BBr 3 31.90 0 . 1 2 8 0 NOCl 2 9 . 4 9 0 . 1 493 BF3 -2.92 0. 2 03 0 NOF 14.00 0. 1 1 65 B2H6 -3.13 0.178 5 NOF 8. 2 6 0 .1 8 5 4 B r 2 45.5 0. 1820 Q —33. 7 2 0. 2 561 BrF 3 38.3 0 0.09 9 9 PB r 3 4 5 .3 4 0.1 2 83 B rF5 2 5. 2 4 0 .1098 P C 1 3 31. 1 4 0. 1 2 6 6 Cl F 3 26.9 0 .1 6 60 P 1 3 6 1. 6 6 0.0677 1 Cl 0 3F 12 . 24 0 . 1 576 POCl 3 35. 2 2 0.1275 CO -3 0 .2 0 0.20 7 3 PS Cl 3 3 7. 0 0 0. 1 2 7 2 COC2 22.59 0 .1 4 56 S2 Cl 2(二聚物)46.23 0.14 6 4COS 12.1 2 0.1 779 SF4 12.87 0.17 3 4 DH 6 .53 7 0.1 8 8 3 SF 5.66 0 . 11 9 0 F2 -16. 1 0 0. 1 6 4 6 S Q 2 6.58 0 . 1 94 8 GaCl3 35 . 0 0.1000 SOCl 2 3 6 . 1 0 0. 1 4 16 H Br 13. 1 0 0. 2 079 SO 2 Cl 2 3 2. 10 0. 1 328 HF 10. 4 1 0.0 7 867 SbC l 3 47.8 7 0.1238H 2O 2 7 8.9 7 0. 1 5 49 SbF s 49. 0 7 0.1937H2 S 48.95 0.175 8 SeF4 38.61 0. 1274 HbSe 22.3 2 0.1 4 82 SiCl 4 2 0.78 0.0 99 6 2 HTe 29. 0 3 0 . 2 61 9 Si H Cl 3 2 0 .4 3 0.1 0 76 Hg 4 9 0.6 0.2049 SnC l 4 29.92 0. 1 1 34 IF 5 33.16 0.1 3 1 8 U F6 2 5.5 0 .1 2 4 0 K r 40. 576 0.28 9 0 - - -^-― •——-- L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张力Su r f ace Tens i o ns of Corrrno n O rg a n ic S ub st a nc e s名称(N ame)表面张力(Sur f a c e te n sion )名称(Name)表面张力(Surfa ce t e n s io n ) a/(d y n/cm)b/[dyn/(cm -C ):a/(d yn/cm )b/ : dyn/(cm • C)]1 ,2-乙二胺4 4.77 0.1398顺-4 —甲基环己醇2 9.0 7 0. 06 9 01,2-乙二醇5 0.210.0890甲基环戊烷24. 6 3 0.1163乙苯31.48 0.1094 2—甲基吡啶3 6.11 0.12432-乙氧基乙醇30 .590 .0897 邻甲酚39.43 0. 1 011乙氧基苯35. 1 7 0.1104 间甲酚 3 8.00 0.092 37 乙基环己烷2 7. 78 0. 1 054 对甲酚38. 58 0. 096 22 ,2-(亚乙基二氧基)二乙醇47. 3 3 0. 08 8 0 甲酰胺59.1 3 0. 0 8 42 乙腈29 . 58 0 . 1 178 甲酸39.87 0. 1098 乙酸乙酰甲酯34.9 8 0.0944 甲酸甲酯 2 8. 2 9 0.157 2 乙酰乙酸乙酯34 .42 0 . 1 015 甲酸乙酯26 . 4 7 0 . 1 31 5乙酰胺47.66 0.1 0 2 1 甲酸丙酯26. 77 0.1119 乙酸29. 5 8 0. 0 994 甲酸丁酯27.08 0. 10 26乙酸甲酯2 7 . 950. 1289 甲醇 2 4. 0 0 0.0 7 73乙酸乙酯 2 6 .29 0. 11 61 丙二酸二乙酯33.91 0.104 2乙酸丙酯 2 6 .60 0. 1 12 01, 3—丙二醇47. 4 3 0.0903乙酸异丙酯24. 4 4 0.1 0 72 2-丙炔―1-醇38.5 9 0.1 2 7 0乙酸丁酯27. 5 5 0. 1 0 68 丙胺24.86 0 . 124 3乙酸戊酯27.66 0.09 9 4 3 异丙胺 1 9 . 9 1 0 . 09 719 乙酸异戊酯2 6 .75 0. 098 9 异丙基苯30.32 0 .1054 乙酸酐35.52 0.1436 丙烯腈29 .58 0 . 11 7 8乙酸烯丙酯 2 8. 73 0 .11 8 6 2 —丙烯-1-醇27. 5 3 0. 0 90 2乙醇 2 4.05 0 .0832 丙腈 2 9. 63 0 . 1 1 5 3 乙醛23. 9 0 0.1360 丙酮26 .26 0.11 2二乙胺22.7 1 0. 1 1 43 丙酸28.68 0. 099 3二乙醚 1 8.92 0.0908 丙酸甲酯27. 58 0 .1258二丁胺26.50 0 .0 952 丙酸乙酯26.72 0. 11 6 8二丁基醚24. 780.0 9 3 4 1-丙醇 2 5. 26 0. 0 777邻二甲苯32. 510. 110 1 2-丙醇22.90 0 . 07 89间二甲苯31.23 0 . 110 4 2 ,4-戊二酮33 .28 0.11 4 4对二甲苯30 . 690.1 0 7 4 戊烷18. 2 5 0.110 2 1二(2-甲氧基乙基)醚32.4 7 0. 1164 1-戊烯 1 8.2 0 0.10 9 9二甲氧基甲烷23. 5 9 0. 1 1 99顺-2 —戊烯19. 73 0. 11 721,2-二甲氧基苯3 4. 4 0.0 6 42反—2 -戊烯18. 90 0.0997 22,2-二甲基丁烷1 8.29 0.0990 戊腈2 9. 2 8 0 .0 9 37 2,3-二甲基丁烷19 . 38 0. 0 9 9 98 2—戊酮24.89 0.0 6 547 2 ,3-二甲基丁醇26 .22 0. 0992 3—戊酮27 .36 0 . 1 0 4 7N, N-二甲基苯胺38 . 140. 1 049 1-戊酸 2 8.90 0 . 08 87二甲基胺29 . 50.126 5 1 -戊醇27.54 0. 0 8 7 42,3-二甲基戊烷19.94 0. 0 9 565 2—戊醇25. 9 6 0 . 10042,4 —二甲基戊烷20.0 9 0.0971 5四氢-2-咲喃甲醇39.96 0. 1 0 0 8二丙胺24.86 0.1 02 21,2 ,3 ,4-四氢萘35 . 5 5 0. 0954二异丙胺21.83 0 . 10 77 1,1,2,2-四氯乙烷38.75 0.126 8二丙基醚22. 6 0 0 .1047 四氯化碳29.49 0. 1224二异丙醚1 9.890.10481,1,2 ,2,-四溴乙烷52. 37 0.14 6 3二戊基醚26.66 0. 09 2 5 肉桂酸乙酯3 9 . 9 9 0. 1 0 45二异戊醚24. 7 6 0 . 0 8 71 辛烷23 .52 0.09 509二卞胺4 3. 270. 1086 1—辛烯23.68 0. 095 8 1二苯基醚35.17 0 . 11 0 4 辛腈29.61 0.080 21,4 -二氧六烷36. 230 . 1 39 1 1 -辛醇29. 09 0. 0795二硫化碳35.29 0. 1484 2-辛醇 2 7.96 0. 0 8 19 71, 1 -二氯乙烷27. 030 .1186 吡啶 3 9. 8 2 0 . 130 61,2-二氯乙烷35. 4 3 0 .14 2 8 吡咯 3 9. 8 1 0.110 0 二(2-氯乙基)醚40.57 0. 1306 苄基氯39. 9 2 0 . 122 7 1,2 —二氯丙烷31.42 0. 1 240 庚烷22 .10 0.0980 1, 3 -二氯丙烷36.40 0.1233 1 -庚烯22 .2 8 0. 0 990 8 间二氯苯38.30 0.1147 乳酸乙酯 3 0. 72 0.0983对二氯苯34. 660.0879 苯乙腈44.57 0 . 11 5 51 , 2-二溴乙烷3 5 .43 0. 1 42 8 苯乙酮41 .92 0.1154 二氯甲烷30.41 0 .1284 苯甲腈41.69 0 . 115 9 二溴甲烷42.77 0. 1 488 苯甲酰氯41. 3 4 0 . 1 0 84二碘甲烷70. 210. 16 1 3苯甲酸甲酯4 0 . 10 0 . 1 17 1十碳烷2 6.46 0.0 9010苯甲酸乙酯37.16 0 .1 0 5 9十二碳烷27.1 2 0.08843 苯甲酸苄酯4 8 .07 0 .10651-十二烷醇3 1 .25 0. 0 748 苯甲醇38.2 5 0.13 8 1十二碳烷27 .730. 08719 苯甲醛40.72 0. 10 9 01 -十三碳烯28. 0 1 0.088 3 9 苯胺44 . 8 3 0 . 10 8 5丁二腈,琥珀腈53 . 26 0.1079 苯酚43. 5 4 0 . 1 0 6 81-丁胺26.24 0. 1122 苯硫醇41.4 1 0. 1202 2- 丁胺23.7 5 0.10 5 7 苯酸丙酯36 . 5 5 0 . 106 9 异丁胺24. 4 8 0.1092 环己烷27 . 6 2 0.11 8 8 2 —丁氧基乙醇28.18 0.08 16 联环己烷34.61 0. 0 951丁基苯31.28 0 .102 5 环己胺34. 1 9 0.1188仲丁基苯30.4 8 0. 0 9 79 环己烯29.23 0. 1 223 叔丁基苯 3 0.10 0.0985 环己酮 3 7 . 67 0. 1242丁基乙基醚22 .750.1049 环己醇35 . 3 3 0.09 6 6丁腈29.51 0. 1 037 环戊烷25 . 5 3 0 .1 4 6 2 1- 丁硫醇28.0 7 0.1142草酸二乙酯34 . 32 0 . 11 1 92- 丁酮2 6.770.1 1 22 哌啶31 . 7 9 0. 1153丁酸2 8 .3 50.092 0 癸烷25. 6 7 0. 0919 7丁酸甲酯27. 4 8 0. 1 14 5 1 —癸烯25 .84 0.09190丁酸乙酯26.5 5 0. 1045 1-癸醇 3 0 . 3 4 0 . 073 2 4 1-丁醇 2 7 .18 0.08983 间氟代甲苯 3 2.3 1 0.1257 1- 丁醛26.67 0 . 092 5对氟代甲苯30 .44 0. 1 109三乙醇胺22 . 70 0 .099 2 氟代苯 2 9 .67 0.12 0 41,2,3 —三甲苯30 .910.10402, 2'-氧代二乙醇46. 97 0. 0 8 8 01 ,2,4 —三甲苯31 . 76 0.10252 -氨基乙醇51 .11 0.11171 , 3, 5 -三甲苯2 9 .79 0.089661-氨基-2-甲基丙烷24.4 8 0.1 0 9 22,2 ,3 —三甲基丁烷20 .70 0.09726 烯丙胺27. 4 9 0.1287 2,2,3 —三甲基戊烷22.46 0.08 9 5 0 萘42.84 0 .110 7 2 ,2, 4—三甲基戊烷20.55 0.08876 硝基甲烷 4 0. 72 0 .1678 三氟乙酸15.6 4 0.0 8 44 4 硝基乙烷35. 27 0.12551,1, 1 -三氯乙烷28.28 0.12421—硝基-2-甲氧基苯4 8. 6 2 0 . 1 1851 ,1,2-三氯乙烷37.4 0 0.13 5 1 1-硝基丙烷32. 62 0.1 009 三溴甲烷48.14 0.13 0 8 2-硝基丙烷32.18 0. 1 158己烷2 0 . 440 .1 0 22 硝基苯46 .3 4 0.115 71 -己烯2 0 . 470. 1 0271邻硝基茴香醚48. 62 0 .1 18 5己腈29 . 64 0.0907 2-硫杂丁烷 2 4. 9 2 3. 4 己二腈47.88 0 .0 9 7 3硫杂环戊烷38. 4 4 0.1 3 421-己醇 2 7 .81 0 .0801硫酸二甲酯41 . 26 0. 1 16 3马来酸二甲酯40.7 3 0.12 2 0硫酸二乙酯35. 4 7 0.09 7 6马来酸二乙酯34.67 0.1039 喹啉42.25 0 . 106 3马来酸二丁酯3 2.46 0 . 0 86 5DL—a -蒎烯2 8 .3 5 0 .0 9 44 4五氯乙烷37.09 0 .117 8 L- 3 -蒎烯28 .26 0. 093 4 3水杨酸甲酯42.15 0.11 7 4 氰乙酸甲酯41.3 2 0.1074水杨酸乙酯41. 0 0 0.109 1 氰乙酸乙酯3 8.80 0.10 9 2水杨醛45.38 0. 1 2 42 氯乙酸43.2 7 0.111 7壬烷24.72 0.0 9 3 47 1 —氯丁烷25.97 0 . 11171 —壬烯24 .90 0. 0 9379 2-氯丁烷24. 4 0 0.111 8 1-壬醇29. 7 9 0. 0 75 8 9 邻氯甲苯34. 93 0. 1 0 82甲苯 3 0.90 0.118 9 1 —氯-2-甲基丙烷24.4 0 0.10 9 9邻甲苯胺4 2 .870. 10941 -氯丙烷24 . 4 1 0.124 6间甲苯胺40.33 0. 0 9 7 92 -氯丙烷21 .3 7 0 . 0 88 3对甲苯胺39 .580 .0 9 5 73 -氯-1-丙烯2 5.50 0 .0 9 4 62 -甲氧基乙醇33.30 0.0984 1 —氯戊烷 2 7.09 0 . 10 7 6甲氧基苯3 8 .110 . 1 2 04 氯仿29.9 1 0 . 1 2952-甲基丁烷 1 7. 20 0. 1103 氯苯35 .9 7 0. 119 1 3-甲基丁酸 2 7 .28 0.0886 邻氯苯胺42. 4 6 0.0 8 6 673 -甲基丁酸乙酯2 5 .79 0.1 0061 -氯—2, 3 -环氧丙烷39.7 6 0 . 1 36 02 —甲基-2 - 丁醇24 . 18 0.0 7 4 8 邻氯酚42. 5 0.1122 3-甲基-1-丁醇25 .76 0.08 2 0 对氯酚46. 0 0. 104 9 2—甲基21.22 0.09 6 3 5 1-氯萘 4 4. 12 0.1035己烷3 -甲基己烷 2 1 .730. 09699 溴乙烷 2 6. 52 0.115 92-甲基丙基甲酸酯2 6.14 0 .1122 1-溴丁烷 2 8. 7 1 0.11261-甲基丙基乙酸酯25.72 0.1054 2-溴丁烷27.4 8 0. 11 07 2-甲基丙基乙酸酯25 . 59 0.101 3 1-溴己烷29. 8 1 0. 09 6 6 9 2-甲基-1-丙醇24. 5 3 0. 0795 邻溴甲苯36. 6 2 0.09979 2—甲基戊烷19 . 37 0 .099 6 7 1-溴丙烷28.30 0. 12183-甲基戊烷20 .26 0. 10 6 0 2-溴丙烷26.2 1 0 .1183 4 -甲基戊腈28.89 0. 0 917 溴苯38.14 0 .116 0 2 -甲基-1-戊醇2 6 . 98 0 . 0 819 1-溴萘46.44 0 .1018 3-甲基-1—戊醇26.92 0 .07 8 94 碘代甲烷 3 3.42 0.1 2 344 -甲基-1-戊醇2 5. 93 0.07434 碘代乙烷 3 1. 6 7 0.128 62-甲基-2 —戊醇25. 0 7 0.08 6 061 -碘代丙烷31 . 64 0 .11 3 63 —甲基-2—戊醇27. 140 .09 1 9 2-碘代丙烷29. 3 5 0.1 10 74-甲基-2-戊醇24. 6 7 0.0821 碘代苯41. 5 2 0.11232—甲基-3-戊醇26.43 0. 0 91 4 碳酸二乙酯28.62 0 .1100 3-甲基-3-戊醇2 5.48 0.08 88 噻吩34.00 0.1328 甲基环己烷2 6. 11 0.1 1 30 糠醛46 .4 1 0. 1 327顺一2—甲基环己醇32.45 0.0770 磷酸三丁酯 2 8.71 0.066 6顺-3-甲基环己醇29.080. 0629。

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

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

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介绍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上的一种特性,它表示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乙二醇二甲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表面张力的研究对于了解该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乙二醇二甲醚的表面张力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表面张力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表面张力定义为液体表面单位长度的能量,通常用单位面积的表面能表示。

测量表面张力的常用方法有两种:静力法和动力法。

静力法测量表面张力静力法测量表面张力的原理是通过测量液体在一根悬挂物上形成的液体柱的高度来计算表面张力。

液体柱的高度与重力平衡的张力大小成比例。

静力法测量的关键是找到适合的悬挂物和液体系统。

对于乙二醇二甲醚来说,可以选择合适的玻璃毛细管作为悬挂物,用毛细现象来测量液体柱的高度。

动力法测量表面张力动力法测量表面张力的原理是通过测量液体在震动或振荡过程中产生的波动频率和振幅来计算表面张力。

液体波动的性质与表面张力直接相关。

动力法测量表面张力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如振镜法、磁弹簧法等。

对于乙二醇二甲醚的表面张力研究,可根据具体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动力法测量方法。

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乙二醇二甲醚的表面张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杂质、pH值等。

温度对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的影响在常温下,乙二醇二甲醚的表面张力较低。

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张力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液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表面张力降低。

浓度对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的影响乙二醇二甲醚的浓度对其表面张力有显著影响。

随着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减小。

这是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减小表面张力。

杂质对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的影响乙二醇二甲醚中存在的杂质会影响其表面张力。

一些杂质可以与乙二醇二甲醚分子形成氢键或离子键,改变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表面张力的大小。

pH值对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的影响pH值对乙二醇二甲醚的表面张力影响较小。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异丙基苯
30、32
0、1054
乙酸酐
35、52
0、1436
丙烯腈
29、58
0、1178
乙酸烯丙酯
28、73
0、1186
2-丙烯-1-醇
27、53
0、0902
乙 醇
24、05
0、0832
丙 腈
29、63
0、1153
乙 醛
23、90
0、1360
丙 酮
26、26
0、112
二乙胺
22、71
0、1143
丙 酸
0、1937
H2S
48、95
0、1758
SeF4
38、61
0、1274
H2Se
22、32
0、1482
SiCl4
20、78
0、09962
H2Te
29、03
0、2619
SiHCl3
20、43
0、1076
Hg
490、6
0、2049
SnCl4
29、92
0、1134
IF5
33、16
0、1318
UF6
25、5
0、1240
18、29
0、0990
戊 腈
29、28
0、0937
2,3-二甲基丁烷
19、38
0、09998
2-戊酮
24、89
0、06547
2,3-二甲基丁醇
26、22
0、0992
3-戊酮
27、36
0、1047
N,N-二甲基苯胺
38、14
0、1049
1-戊酸
28、90
0、0887
二甲基胺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
22.71
0.1143
丙??酸
28.68
0.0993
二乙醚
18.92
0.0908
丙酸甲酯
27.58
0.1258
二丁胺
26.50
0.0952
丙酸乙酯
26.72
0.1168
二丁基醚
24.78
0.0934
1-丙醇
25.26
0.0777
邻二甲苯
32.51
0.1101
2-丙醇
22.90
0.0789
间二甲苯
31.23
丙二酸二乙酯
33.91
0.1042
乙酸丙酯
26.60
0.1120
1,3-丙二醇
47.43
0.0903
乙酸异丙酯
24.44
0.1072
2-丙炔-1-醇
38.59
0.1270
乙酸丁酯
27.55
0.1068
丙??胺
24.86
0.1243
乙酸戊酯
27.66
0.09943
异丙胺
19.91
0.09719
乙酸异戊酯
二碘甲烷
70.21
0.1613
苯甲酸甲酯
40.10
0.1171
十一碳烷
26.46
0.09010
苯甲酸乙酯
37.16
0.1059
十二碳烷
27.12
0.08843
苯甲酸苄酯
48.07
0.1065
1-十二烷醇
31.25
0.0748
苯甲醇
38.25
0.1381
十三碳烷
27.73
0.08719

醇的表面张力

醇的表面张力

醇的表面张力摘要:一、引言二、醇的表面张力概述1.定义2.影响因素三、醇的表面张力的应用1.润湿作用2.泡沫与乳化作用四、醇类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1.清洁剂2.护肤品3.饮料五、提高醇的表面张力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醇类成分2.调整配方比例3.添加表面活性剂六、总结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职业写手,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醇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表现,而醇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表面张力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醇的表面张力及其应用。

二、醇的表面张力概述1.定义醇的表面张力是指液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醇分子中含有羟基(-OH),这使得醇分子在水中可溶性较好,从而影响了醇的表面张力。

2.影响因素醇的表面张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醇的种类、浓度、温度等。

一般来说,浓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大;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

三、醇的表面张力的应用1.润湿作用醇的表面张力较低,使得醇能够迅速在物体表面扩散,起到润湿作用。

这在清洁剂、农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泡沫与乳化作用醇的表面张力有助于泡沫的生成,使得液体能更好地发泡。

此外,醇还可以作为乳化剂,使油水混合物稳定,从而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等行业。

四、醇类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1.清洁剂醇类清洁剂如乙醇、丙醇等,因其低表面张力,能有效去除油污、污渍等。

2.护肤品醇类成分如甘油、丁醇等,具有保湿、润滑作用,常用于护肤品中。

3.饮料醇类饮料如啤酒、葡萄酒等,其中的酒精成分使得饮料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五、提高醇的表面张力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醇类成分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具有适当表面张力的醇类成分,以满足特定应用场景。

2.调整配方比例通过调整醇与其他成分的比例,可以改变溶液的表面张力。

3.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提高醇的表面张力。

六、总结醇的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丙二醇甲醚的表面张力

丙二醇甲醚的表面张力

丙二醇甲醚的表面张力丙二醇甲醚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其表面张力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丙二醇甲醚的基本性质、表面张力的概念与作用、影响因素、实际应用优势与局限以及提高表面张力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丙二醇甲醚的基本性质丙二醇甲醚(PME)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3H8O2。

它具有较低的沸点(188℃)和较高的折射率(n20D=1.37)。

在常温下,丙二醇甲醚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具有较强的极性。

二、表面张力的概念与作用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它是由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斥力共同决定的。

表面张力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

高表面张力会使液体难以扩散、渗透和湿润,从而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

三、丙二醇甲醚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丙二醇甲醚表面张力受分子结构、溶剂性质、温度、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中,分子结构中的羟基(-OH)对表面张力影响较大。

随着羟基数量的增加,表面张力降低。

此外,温度升高会使分子热运动加剧,表面张力降低;而压力增加,表面张力升高。

四、丙二醇甲醚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丙二醇甲醚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调节能力。

其优势表现在:1.作为溶剂,能提高溶解度,促进物质的溶解;2.作为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增加液体的润湿性;3.用作涂料、油墨、印刷油墨等工业领域,提高涂层附着力和均匀性。

然而,丙二醇甲醚也存在局限:1.高挥发性,对环境有一定污染;2.生物毒性,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五、提高丙二醇甲醚表面张力的方法为克服丙二醇甲醚的局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其表面张力:1.引入具有较高表面活性基团的化合物,如聚醚、聚醇等;2.采用表面活性剂复配技术,提高溶液的表面张力;3.调整溶液pH值,降低表面张力。

六、总结丙二醇甲醚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其表面张力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调节分子结构、溶剂性质、温度、压力等参数,可以有效提高丙二醇甲醚的表面张力,从而优化其在各个领域的性能。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张力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张力
25.79
0.1006
1-氯-2,3-环氧丙烷
39.76
0.1360
2-甲基-2-丁醇
24.18
0.0748
邻氯酚
42.5
0.1122
3-甲基-1-丁醇
25.76
0.0820
对氯酚
46.0
0.1049
2-甲基己烷
21.22
0.09635
1-氯萘
44.12
0.1035
3-甲基己烷
21.73
0.09699
0.09343
水杨酸甲酯
42.15
0.1174
氰乙酸甲酯
41.32
0.1074
水杨酸乙酯
41.00
0.1091
氰乙酸乙酯
38.80
0.1092
水杨醛
45.38
0.1242
氯乙酸
43.27
0.1117
壬烷
24.72
0.09347
1-氯丁烷
25.97
0.1117
1-壬烯
24.90
0.09379
2-氯丁烷
29.58
0.1178
甲酸
39.87
0.1098
乙酸乙酰甲酯
34.98
0.0944
甲酸甲酯
28.29
0.1572
乙酰乙酸乙酯
34.42
0.1015
甲酸乙酯
26.47
0.1315
乙酰胺
47.66
0.1021
甲酸丙酯
26.77
0.1119
乙酸
29.58
0.0994
甲酸丁酯
27.08
0.1026
乙酸甲酯

甘油的表面张力

甘油的表面张力

甘油的表面张力1. 介绍甘油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也被称为丙三醇。

它具有无色、无味、粘稠的液态特性,可溶于水和许多有机溶剂。

甘油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甘油的表面张力特性以及对其的影响因素。

2. 甘油的表面张力概述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存在的一种力,使液体表面有压力趋向内收缩的倾向。

液体分子在表面层较内层分子结构更为复杂,因此表面附近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导致表面张力的存在。

甘油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具有调节液体表面张力的能力。

3. 影响甘油表面张力的因素•温度:温度是影响液体表面张力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液体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甘油的表面张力也受到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甘油的表面张力会减小。

•浓度:浓度是指液体中溶质的含量。

甘油的浓度对其表面张力有一定的影响。

当甘油浓度较低时,表面张力较高;浓度增加时,表面张力逐渐减小。

•溶剂:溶剂的选择也会对甘油的表面张力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甘油在水中的表面张力较小,而在有机溶剂中的表面张力较大。

•pH值:pH值对甘油的表面张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甘油溶液的pH值较低时,其表面张力最小;当pH值过高时,表面张力会增大。

4. 甘油的应用甘油在众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医药领域:甘油常用作药物的溶剂和稀释剂,以及保湿剂的成分。

它可用于制造口服药物、皮肤药膏、眼药水等药品。

•食品工业:甘油被广泛用作食品的增稠剂、保湿剂和甜味剂成分。

它常用于制作糕点、酒类、糖果等食品。

•化妆品:甘油是许多化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作保湿剂和柔软剂。

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持水分,增加肌肤的弹性和光滑度。

5. 结论甘油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甘油的表面张力可以受到温度、浓度、溶剂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合理应用甘油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甘油的表面张力及其应用有所启发。

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

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

乙二醇二甲醚表面张力一、前言乙二醇二甲醚(简称EDM)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涂料等领域。

表面张力是EDM的一个重要性质,对其应用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EDM表面张力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

二、EDM表面张力的概念表面张力指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所产生的作用于液体表面上的拉力,它使得液体表面趋向于缩小,并使液滴成为球形。

在EDM中,分子间主要存在着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是由于电子云偏移而产生的瞬时偶极瞬时偶极引起的吸引力,而氢键则是由于氢原子与氧原子或者其他带有电负性较强原子之间形成的强相互作用。

三、EDM表面张力的测量方法1. 均匀粘附法均匀粘附法又称Wilhelmy板法,是一种常见且简单易行的测量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1)将EDM溶液倒入一个清洁的容器中。

(2)将一块金属板(通常为铂板)固定在一根细丝上,然后将细丝固定在一支玻璃管内。

(3)将玻璃管慢慢地插入EDM溶液中,直至金属板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并保持静止。

(4)记录下金属板表面与EDM溶液界面间的接触角θ,然后移除玻璃管并将金属板从溶液中取出。

(5)根据Young-Laplace方程计算表面张力γ:γ=ρgh(1+cosθ)/2其中ρ为EDM溶液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金属板被浸没于溶液中的深度。

2. 滴下法滴下法是另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1)用一支滴定管从高处滴下一个小水滴,在其自由落体过程中记录其直径d和自由落体时间t。

(2)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分别使用不同的EDM浓度或温度等条件进行实验。

(3)根据Stokes公式计算表面张力γ:γ=18πηv^2d/(gt^2)其中η为EDM溶液的粘度,v为水滴下落速度。

四、影响EDM表面张力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EDM表面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EDM表面张力会降低。

2. 浓度:浓度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张力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张力
27.49
0.1287
2,2,3-三甲基戊 烷
22.46
0.08950

42.84
0.1107
2,2,4-三甲基戊 烷
20.55
0.08876
硝基甲烷
40.72
0.1678
三氟乙酸
15.64
0.08444
硝基乙烷
35.27
0.1255
1,1,1-三氯乙烷
28.28
0.1242
1-硝基-2-甲氧 基苯
1,2,3-三甲苯
30.91
0.1040
2,2’一氧代二乙 醇
46.97
0.0880
1,2,4-三甲苯
31.76
0.1025
2-氨基乙醇
51.11
0.1117
1,3,5-三甲苯
29.79
0.08966
1-氨基-2-甲基 丙烷
24.48
0.1092
2,2,3-二甲基「 烷
20.70
0.09726
烯丙胺
0.1047
N,N-二甲基苯胺
38.14
0.1049
1-戊酸
28.90
0.0887
二甲基胺
29.50
0.1265
1-戊醇
27.54
0.0874
2,3-二甲基戊烷
19.94
0.09565
2-戊醇
25.96
0.1004
2,4-二甲基戊烷
20.09
0.09715
四氢-2-呋喃甲 醇
39.96
0.1008
二丙胺
0.1136
3-甲基-2-戊醇
27.14
0.0919
2-碘代丙烷

醋酸乙酯表面张力

醋酸乙酯表面张力

醋酸乙酯表面张力
醋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4H8O2。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因此在许多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它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表面张力越小,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越小,液体分子就越容易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

醋酸乙酯的表面张力较低,这使得它在许多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印刷和涂料工业中,醋酸乙酯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溶剂,可以将颜料和其他添加剂均匀地分散在液体中,从而获得更好的涂料效果。

醋酸乙酯还可以用作清洗剂和去污剂。

由于其表面张力较低,它可以轻松地渗透到污渍中,将其分解并清除。

这使得醋酸乙酯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清洁剂,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工业清洗中。

醋酸乙酯的表面张力较低,使其在许多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溶剂,用于印刷和涂料工业,也可以用作清洗剂和去污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醋酸乙酯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08
0.0629
-
碘代苯
41.52
0.1123
2-甲基-3-戊醇
26.43
0.0914
碳酸二乙酯
28.62
0.1100
3-甲基-3-戊醇
25.48
0.0888
噻吩
34.00
0.1328
甲基环己烷
26.11
0.1130
糠醛
46.41
0.1327
顺-2-甲基环己醇
32.45
0.0770
磷酸三丁酯
28.71
0.0666
顺-3-甲基环己醇
0.07894
碘代甲烷
33.42
0.1234
4-甲基-1-戊醇
25.93
0.07434
碘代乙烷
31.67
0.1286
2-甲基-2-戊醇
25.07
0.08606
1-碘代丙烷
31.64
0.1136
3-甲基-2-戊醇
27.14
0.0919
2-碘代丙烷
29.35
0.1107
4-甲基-2-戊醇
24.67
0.0821
22.90
0.0789
间二甲苯
31.23
0.1104
2,4-戊二酮
33.28
0.1144
对二甲苯
30.69
0.1074
戊烷
18.25
0.11021
二(2-甲氧基乙基)醚
32.47
0.1164
1-戊烯
18.20
0.1099
二甲氧基甲烷
23.59
0.1199
顺-2-戊烯
19.73
0.1172
1,2-二甲氧基苯
2,2,4-三甲基戊烷
20.55
0.08876
硝基甲烷
40.72
0.1678
三氟乙酸
15.64
0.08444
硝基乙烷
35.27
0.1255
1,1,1-三氯乙烷
28.28
0.1242
1-硝基-2-甲氧基苯
48.62
0.1185
1,1,2-三氯乙烷
37.40
0.1351
1-硝基丙烷
32.62
0.1009
0.09343
水杨酸甲酯
42.15
0.1174
氰乙酸甲酯
41.32
0.1074
水杨酸乙酯
41.00
0.1091
氰乙酸乙酯
38.80
0.1092
水杨醛
45.38
0.1242
氯乙酸
43.27
0.1117
壬烷
24.72
0.09347
1-氯丁烷
25.97
0.1117
1-壬烯
24.90
0.09379
2-氯丁烷
25.79
0.1006
1-氯-2,3-环氧丙烷
39.76
0.1360
2-甲基-2-丁醇
24.18
0.0748
邻氯酚
42.5
0.1122
3-甲基-1-丁醇
25.76
0.0820
对氯酚
46.0
0.1049
2-甲基己烷
21.22
0.09635
1-氯萘
44.12
0.1035
3-甲基己烷
21.73
0.09699
57419241694134401037164807382540724483435441413655276234613419292337673533255334323179258425670080200795013060110001227009800099080098301155011540115901084011710105901065013810109001085010680120201069011880095101188012230081970124200966014620111901153009190009197辛醇2辛醇吡吡啶咯苄基氯庚烷庚烯乳酸乙酯苯乙腈苯乙酮苯甲腈苯甲酰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苄酯苯甲醇苯甲醛苯苯胺酚苯硫醇苯酸丙酯环己烷联环己烷环己胺环己烯环己酮环己醇环戊烷丁硫醇2丁酮丁酸丁酸甲酯癸烯丁酸乙酯1丁醇1丁醛三乙醇胺123123三甲苯124三甲苯124135135三甲苯223223三甲基丁烷223223三甲基戊烷224224三甲基戊烷三氟乙酸111111烷112112三氯乙烷三溴甲烷己烷26552718266722703091317629790104500898300925009920104001025008966氨基乙醇氨基甲氨基基丙烷烯丙胺303432313044296746975111244800732401257011090120400880008800111701092二十点七零零点零九七二六二十七点四九零点一二八七二十二点四六零点零八九五零四十二点八四零点一一零七20551564282800887600844401242硝基甲烷硝基乙烷1硝基甲硝基氧基苯硝基丙烷硝基丙烷硝基苯邻硝基茴香醚2硫杂丁烷硫杂环戊烷硫酸二甲酯硫酸二乙酯喹啉407235274862016780125501185374048142047204429644788278140733467324637094215414538247201351013080102201027101027100907009730080101220010390086501178011740109101242009347326232184862463424938444126354742252835282641323880432725970100901158011850115723401342011630097601063009444
24.40
0.1118
1-壬醇
29.79
0.07589
邻氯甲苯
34.93
0.1082
甲苯
30.90
0.1189
1-氯-2-甲基丙烷
24.40
0.1099
邻甲苯胺
42.87
0.1094
1-氯丙烷
24.41
0.1246
间甲苯胺
40.33
0.0979
2-氯丙烷
21.37
0.0883
对甲苯胺
39.58
0.0957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s of Common Organic Substances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s of Common Organic Substances
名称(Name)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名称(Name)
3-氯-1-丙烯
25.50
0.0946
2-甲氧基乙醇
33.30
0.0984
1-氯戊烷
27.09
0.1076
甲氧基苯
38.11
0.1204
氯仿
29.91
0.1295
2-甲基丁烷
17.20
0.1103
氯苯
35.97
0.1191
3-甲基丁酸
27.28
0.0886
邻氯苯胺
42.46
0.08667
3-甲基丁酸乙酯
0.09979
2-甲基戊烷
19.37
0.09967
1-溴丙烷
28.30
0.1218
3-甲基戊烷
20.26
0.1060
2-溴丙烷
26.21
0.1183
4-甲基戊腈
28.89
0.0917
溴苯
38.14
0.1160
2-甲基-1-戊醇
26.98
0.0819
1-溴萘
46.44
0.1018
3-甲基-1-戊醇
26.92
丁腈
29.51
0.1037
环戊烷
25.53
0.1462
1-丁硫醇
28.07
0.1142
草酸二乙酯
34.32
0.1119
2-丁酮
26.77
0.1122
哌啶
31.79
0.1153
丁酸
28.35
0.0920
癸烷
25.67
0.09197
丁酸甲酯
27.48
0.1145
1-癸烯
25.84
0.09190
丁酸乙酯
26.55
0.09908
间二氯苯
38.30
0.1147
乳酸乙酯
30.72
0.0983
对二氯苯
34.66
0.0879
苯乙腈
44.57
0.1155
1,2-二溴乙烷
35.43
0.1428
苯乙酮
41.92
0.1154
二氯甲烷
30.41
0.1284
苯甲腈
41.69
0.1159
二溴甲烷
42.77
0.1488
苯甲酰氯
41.34
2-甲基吡啶
36.11
0.1243
2-乙氧基乙醇
30.59
0.0897
邻甲酚
39.43
0.1011
乙氧基苯
35.17
0.1104
间甲酚
38.00
0.09237
乙基环己烷
27.78
0.1054
对甲酚
38.58
0.0962
2,2-(亚乙基二氧基)二乙醇
47.33
0.0880
甲酰胺
59.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