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合集下载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与评价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与评价

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药物给药途径的多样化备受关注。

透皮给药作为一种便利、有效的给药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

本文将探讨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与评价,介绍其原理与应用,以及目前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透皮给药制剂的原理与应用透皮给药是将药物通过皮肤传递到血液循环中,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式。

它利用皮肤的渗透性和吸收性,将药物直接传递到皮肤下的组织和血液中。

透皮给药的原理主要通过渗透、分子大小、药物溶解度等因素来实现。

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疼痛管理、局部皮肤病治疗、内科药物治疗等。

这种给药方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具有口服给药和注射等传统给药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例如,在局部皮肤疾病治疗中,透皮给药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减少对全身的毒副作用;在肿瘤治疗中,透皮给药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二、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1. 药物的选择与筛选在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中,药物的选择与筛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确定药物是否适合通过透皮给药途径来传递。

一些药物由于分子结构特殊或溶解度较低,不适合透皮给药。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载体和辅料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和渗透性。

2. 制剂的设计与改进透皮给药制剂的设计考虑到药物的释放速度、控制药物吸收速度、提高透皮渗透性等因素。

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贴剂、凝胶、喷雾等。

制剂的改进主要针对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降低药物在皮肤上的残留时间等问题。

3. 透皮给药系统的评价透皮给药系统的评价是指对制剂的质量、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包括药物释放度的测定、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率、皮肤刺激性的测试等。

评价结果可为制剂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三、透皮给药制剂的评价透皮给药制剂的评价主要从质量、效果和安全性三个方面进行。

1. 质量评价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对制剂中药物浓度、纯度和稳定性的评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损容性皮肤病的诊疗分析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损容性皮肤病的诊疗分析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损容性皮肤病的诊疗分析房洁【摘要】在皮肤病治疗上,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重要方法,临床上,透皮吸收促进剂分类众多,厘清常见促进剂药性和工作机理对损容性皮肤病诊疗有积极意义.【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2(009)002【总页数】1页(P70)【关键词】透皮吸收促进剂;临床;皮肤【作者】房洁【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21世纪以来,透皮吸收促进剂广泛应用在医药、农科、卫生、化学制剂等方面。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皮肤领域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研究视角对透皮吸收促进剂的行业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然而,皮肤表层的阻隔作用加上药物自身性质,使得药物在经过重重阻碍到达体内后,难以完全发挥作用,产生有效治疗。

下面,我们将现今广泛使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简要分析,了解其药性和工作原理,对损容性皮肤病提供有益参考。

化学类的丙二醇最大特点是可以渗进角质层,在此聚集从而提高使用药物的溶解性能,如果要起到最佳效果,最好配合使用其他药物。

国内一些专家在实验室进行的促进剂对盐酸小檗碱体外经皮渗透科研试验显示,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渗透吸收最优为氮酮,其余依次为丙二醇、氮酮和丙二醇混合物、丙二醇和油酸混合物,这说明了丙二醇在合用渗透方面的重要特性。

氮酮是上世纪末国外开发的皮肤渗透促进剂,它最大的特点是无味不刺激,毒性低,是被证明过的优秀促渗剂,应用广泛。

它的工作原理为:药剂与皮肤角质层发生反应,使得表层细胞开始松疏,细胞间的空间变大,让角质层由外到内逐步松动、脱落,导致表层角质慢慢打薄,减少药物渗入机体的难度。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者马克以动物皮为标本,得出促透作用的序列依次是浓度为9%、7%、5%、3%、1%的氮酮。

其他学者考察吸收促进剂对黄腐酸钠软膏,分别运用氮酮、丙二醇和薄荷油,效果排序依次为氮酮、薄荷油、丙二醇。

透皮给药系统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透皮给药系统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透皮给药系统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在当今的美容和护肤领域,透皮给药系统正逐渐崭露头角,为化妆品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方向。

透皮给药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的技术手段。

这一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于传统护肤方式的认知,还为肌肤的护理和改善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途径。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天然的屏障功能,阻止外界物质随意进入体内。

然而,透皮给药系统能够巧妙地利用皮肤的生理特性和微观结构,将有益的成分输送到皮肤的深层,发挥其特定的功效。

这意味着化妆品不再仅仅停留在皮肤表面,而是能够真正地深入肌肤内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比如,在美白类化妆品中,透皮给药系统可以帮助美白成分如维生素 C、烟酰胺等更有效地穿透角质层,到达黑色素生成的部位,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从而实现更显著、更持久的美白效果。

传统的美白产品往往因为成分无法深入肌肤,效果不尽人意。

而有了透皮给药系统的加持,美白不再是表面功夫,而是能够从细胞层面发挥作用。

在抗衰老产品中,透皮给药系统的优势同样明显。

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流失是导致皮肤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

透皮给药系统能够将具有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和修复作用的成分,如肽类、生长因子等,输送到皮肤的真皮层,刺激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再生,增加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减少皱纹的出现。

除了美白和抗衰老,透皮给药系统在保湿方面也表现出色。

透明质酸是一种常见的保湿成分,但由于其分子较大,传统产品难以让其深入皮肤。

通过透皮给药技术,可以将小分子的透明质酸或其衍生物输送到皮肤的深层,提高皮肤的水分含量,使肌肤保持水润光泽。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透皮给药并非易事。

首先,需要对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性有深入的了解。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每个层次的细胞结构和屏障功能都不同。

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载体。

其次,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至关重要。

常见的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乳等。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_单玲玲

112第15卷 第5期 2013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5 May,2013节、机体生理功能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若持续释放或产生过多则产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呈现其毒性作用。

同时,TNF-α是对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诱导分泌能力,如:IL-1、IL-6、IL-8以及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炎症过程中,TNF-α其分泌峰值早于IFN-γ,TNF-α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如ICAM 等来促进炎症。

在中国人群中,TNF-α细胞因子基因型是以低分泌型占优势,其低分泌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0.1%[2]。

庞学丰等[3]在“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一文中,引用了数十位中医研究者的研究表明中药免疫调节在组织学上减轻慢性炎症,血清检测明显降低TNF-α水平。

因此降低TNF-α在血清中的表达,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这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机制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TNF-α在慢性炎症的患者中会有所表达,它的阳性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4]。

妇炎宁汤在对TNF-α的阳性表达方面可以起到明显的降低作用,尤其是在阳虚型盆腔炎中、高剂量组,其治疗效果与模型组比有明显差别,可是在妇炎宁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与单纯盆腔炎模型组相比没有体现出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妇炎宁汤是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物的基础上加上黄芪、白术、巴戟天等补益阳气的药物,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过程中即使只有其他药物的疗效,理论上讲也不应该出现没有疗效的情况。

但是由于阳虚型慢性盆腔炎这个病证结合模型报道不多,因此没有过早下结论,需日后重复实验已确定是否有实验误差的可能。

综上所述,由于慢性盆腔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易损伤患者脾肾阳气,而既往的治则多侧重于清热利湿。

透皮促进剂在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应用

透皮促进剂在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应用

・综述・透皮促进剂在透皮吸收制剂中的应用李 琳,侯玉艳,谢景文,赵 斌(兰州军区总医院药剂科,730050)[关键词] 透皮促进剂;透皮吸收制剂;透皮速率[中图分类号] R962;R96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20781(2001)0620383202 透皮给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具有许多优点而受到药学工作者的重视。

其理论基础为给药后药物能迅速穿透皮肤,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产生疗效。

因此,研究经皮给药制剂首先必须解决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

安全、有效、作用强的透皮促进剂的开发应用,已成为药学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1 新型促渗剂①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氮酮(Az one),对亲水性或疏水性药物都能显著增强透皮速率。

M ichniak等[1]合成了22吡咯烷酮212醋酸及其各种酯类、N2环庚基酰胺类同系物和Az one的11个同系物,以考察其对氢化可的松的促渗作用。

结果氢化可的松被动扩散24h累积渗透量(Q24)为(0.27±0.25)mm ol,采用Az one作为促渗剂可使Q24提高到(28.84±4.62)mm ol,采用22吡咯烷酮2十二烷酯可使Q24达到(136±20.5)mm ol,比Az one的作用强4.7倍。

②Chatterjee等[2]考察了甲氨蝶呤通过无毛小鼠皮的转运,采用丙二醇(PG)、异丙醇(IP A)和聚乙二醇(PEG400)分别作为溶剂,发现药物经皮稳态流率IP A>PG>PEG400。

另外,癸基甲基亚砜(DC MS)得到F DA批准使用,在低浓度即有促渗活性,对极性药物的促渗效果大于非极性药物。

③促渗剂42癸基 唑222酮(Dermac SR238)与皮肤相容性好,无刺激性和过敏性,含量1%~10%时对利多卡因、匹鲁卡因、双氯芬酸、氢化可的松、吲哚美辛、可乐定、硫氮 酮、硝酸异山梨酯、吗啡和黄体酮等均有促渗作用[3]。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美容药物学考试重点

一、美容药物:以美容为目的,用于美容治疗、保健和维护人体健美而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能够与机体相互作用,具有体内过程。

二、透皮吸收1、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美容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有效药物成分经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

其有效药物成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其进入体循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2、透皮吸收途径:经表皮直接透入:细胞通路、细胞间通路经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透入3、透皮吸收过程:1。

由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2.通过角质层的转运3。

从角质层向活性表皮的分配4.通过活性表皮/真皮的转运5。

体循环分布和消除4、影响外用美容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1、药物的化学结构前体药物:无药物活性但具有优良的透皮吸收性,透皮吸收后经生物转化(酶反应或机体内其他反应)生成原来的活性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和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例,反映了药物分子的亲脂特性。

3、药物的解离状态非解离型药物分子容易透皮吸收。

(二)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1、剂型的影响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有利于其透皮吸收:凝胶剂、乳剂型软膏、脂质体、微乳等。

脂质体:以磷脂和胆固醇为基材,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而形成的微型囊泡。

微乳:粒径为10~10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胶体分散系统,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低粘度、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2、基质的影响3、透皮促进剂的影响(三)皮肤的条件1、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外层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2、皮肤状态3、皮肤部位4、皮肤温度5、皮肤的储库作用5、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药剂学法:透皮促进剂物理学法:超声波导入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化学法:合成前体药6、透皮促进剂——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入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物质.1。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作者:cde发布时间:2007-8-7 10:51:59编者按:为进一步促进药品技术审评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与业内同道交流、讨论问题的互动平台,我中心于2006年4月在网站上公布了第一批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

第一批发布的“共性问题”有:1、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的问题;2、含绿原酸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3、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中药、化药审评中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或某一专业现阶段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批共性问题发布后,陆续收到了来自研发一线的研究者、生产者提出的诸多回馈意见和建议。

我中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了大家的回馈意见,并再次进行了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审评实际,形成第一批“共性问题”阶段性研究总结。

有些阶段总结是基于问题中的重点关注环节进行总结的,有些是基于现阶段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总结的,无论何种总结方式其目的旨在与广大业内同道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交流,分享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需要说明是,日前所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仅代表中心现阶段对该问题的认识,并非定论性研究成果,亦非技术要求。

以网站这一平台同步公布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是一种新探索。

第二批共性问题现已在中心网站发布。

今后中心还将就审评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与申办人以多种有效的形式加以研究,竭诚希望广大从事药品研发和注册的业内同道,积极参与上述讨论,提出您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药品研究与评价,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一、对回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收到反馈信息1条,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依据用法划分的,也可能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增溶、增加主药的稳定性等作用。

同时除了处方因素,生产工艺的微小差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应关注主药和辅料在“某一特定制剂”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整合既有资料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质量。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提高或增加药物透皮速率或透皮量的物质,是经皮给药制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新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较高促渗透作用,且刺激性小、不良反应少、理化性质稳定。

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透皮吸收促进剂提供参考。

Abstract:Penetration enhancers are substances to improve the rate or amount of transdermal perme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Recent researches have found that some of the new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a higher penetration-effect,little irritation,fewer adverse reactions,and stable properties. In this article,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ports on penetration enhancers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were reviewed,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Key words:penetration enhancer;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review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药物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名词解释

透皮吸收促进剂名词解释

透皮吸收促进剂名词解释1. 透皮吸收促进剂呀,简单来说就是能帮助其他成分更好地透过皮肤被吸收的东西!就好比你想给皮肤送个“快递”,它就是那个能帮“快递”更快送达的好帮手!比如一些护肤品里添加了透皮吸收促进剂,就能让营养成分更快地进入皮肤啦!2. 透皮吸收促进剂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打开皮肤通道的“钥匙”!它能让那些对皮肤好的成分更容易进去发挥作用呀。

就像你开门需要钥匙一样,透皮吸收促进剂就是开启皮肤吸收大门的关键呢!像一些药物贴剂里就有它,能让药物更好地被吸收哦!3. 嘿,透皮吸收促进剂呢,其实就是让皮肤吸收变得更容易的小助手呀!这就好像跑步的时候有人在后面推了你一把,让你跑得更快一样。

比如说一些减肥霜里有透皮吸收促进剂,就能帮助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啦!4. 透皮吸收促进剂呀,不就是那个能助力成分“穿透”皮肤的神奇存在嘛!就如同给成分装上了翅膀,让它们能快速飞到皮肤里去。

像一些精油添加了透皮吸收促进剂,不就更容易被皮肤吸收了嘛!5. 哇哦,透皮吸收促进剂呀,那可是帮助其他物质顺利进入皮肤的大功臣呢!好比是给成分搭了一座桥,让它们能轻松过河到达皮肤。

一些祛疤膏里有它,就能让祛疤成分更好地起作用啦,你说神奇不神奇!6. 透皮吸收促进剂啊,就是能让皮肤吸收变得轻而易举的魔法剂呀!这不就像给皮肤开了个特别通道嘛。

比如一些生发液里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那头发不就更容易吸收营养,长得更好啦!7. 哎呀呀,透皮吸收促进剂,不就是让成分在皮肤上“畅行无阻”的小能手嘛!就跟在马路上有了专用车道一样。

像一些美白产品里有它,美白成分就能更好地被皮肤接纳啦!8. 透皮吸收促进剂呢,其实就是助力皮肤吸收的好伙伴呀!可以把它想成是给成分加了个推进器。

一些眼部护理产品有了它,营养成分就能更好地滋润眼睛周围的皮肤啦!9. 嘿哟,透皮吸收促进剂呀,那可是能让皮肤大口“吃”进好东西的神助攻呀!就好像给皮肤喂饭的小勺。

像一些抗皱面霜里有它,抗皱成分就能更好地发挥功效咯!10. 透皮吸收促进剂啊,就是让皮肤吸收效率大大提升的秘密武器呀!这不就类似给成分坐了个快速电梯嘛。

中药药剂习题册:外用膏剂【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药药剂习题册:外用膏剂【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十四章外用膏剂答案A型题1.B注解:外用膏剂药物的透皮吸收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释放、穿透及吸收,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上为释放阶段;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为穿透阶段;药物透入皮肤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从而产生全身作用为吸收阶段;选项D为干扰答案。

2.B注解:外用膏剂系选用适宜的基质与药物,采用适宜的工艺过程与制法,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

此类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等。

有的对皮肤起保护、润滑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粘膜起局部治疗作用,也有的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透过皮肤或粘膜起全身治疗作用,也称为经皮给药系统(简称为TTS)或经皮吸收制剂(TDDS)。

3. A注解:外用膏剂透皮吸收的途径有3条:(1)完整表皮(2)毛囊、皮脂腺(3)汗腺。

完整表皮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表皮具有类脂质膜性质,脂溶性药物以非解离型透过皮肤,吸收途径为:角质层细胞及其间隙。

毛囊和汗腺在透皮吸收的初期起着重要作用。

4.D注解:病变、破损的皮肤,药物可自由地进入真皮,吸收速度大大增加,但可能引起疼痛、过敏及中毒等不良反应,一般说来溃疡皮肤对许多物质的渗透性为正常皮肤的3-5倍。

皮肤的温度升高,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故吸收增加。

用清洁剂可洗去毛囊、角质层、皮脂腺上的堵塞物有利于药物的穿透。

E选项皮肤薄有利于药物穿透,故有女性强于男性,婴儿大于成年人。

D选项皮肤湿润可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引起角质层肿胀,使角质层变得疏松而增加药物的穿透,利于吸收。

5.A注解:基质与皮肤的水合作用,能增强药物的渗透性,其中油脂性基质透气、透水性差,可引起较强的水合作用,W/O乳剂基质次之,O/W型乳剂基质再次之,水溶性基质最差。

6.B注解:本题旨在考核水溶性基质的特性,卡波沫系丙烯酸与丙烯基蔗糖交联的高分子聚合物本品具有溶胀与凝胶特性以及增湿、润滑能力,有透皮促进作用,适用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巴布剂中的应用及研究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巴布剂中的应用及研究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1 卷 第 1 期 08 7 3
药学 专论
透皮 吸收促进剂在 巴布 剂中的应 用及研 究 宰
王 芳 , 霄宏 , 宋 赵 斌
( 浙江 中医药 大学 , 江 杭 州 3 0 5 ) 浙 1 0 3
摘要 : 经皮给药 系统不断 完善并得到 了发展 , 但许 多药物透 皮应 用时并不能完全满足 治疗要 求, 因此提 高其透皮速率是开发透皮给药 系统
f h ia hi 3 0 5  ̄ag C ie dcl nv s) Haghu Z qag hn Z e ei i a 10 3 J Ab ta t T a s ema eiey sse ( DS h s b e o t u ul mpo e n e eo e b tmotdu s a o o b be t ai y sr c : rn —d r ld l r y tm T ) a e n c ni o sy i rv d a d d v lp d, u s rg cn n t e a l o st f v n t s
巴 布 剂 等 外 敷 贴 剂 多 以 活 血 化 瘀 、 香 化 湿 的 中药 为 主 , 物 芳 药
透 剂的作用机理 迄今还 未完全明 了 , 多数 学 者 认 为 其 主 要 是 通 过 可逆 性 改 变 皮 肤 结 构 以渗 透进 入 皮 肤 并 降 低 药 物 经 过 皮肤 时 所 受
的 关键 。 过 查 阅近 l 有 关透 皮 吸 收 促 进 剂 的 文献 资料 , 透 皮 吸 收 促 进 剂 及 其 在 巴布 剂 中的 应 用 情 况进 行 分 析 、 理 和 归纳 , 巴布 通 0年 对 整 为
剂的透 皮吸收 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 皮 吸 收促 进 剂 ; 透 巴布 剂 ; 皮 吸 收 透 中 图分 类 号 : 9 4 9 T 4 0 4 R 4 。 ; Q 6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9 1 20 3—0 0 0 10 4 3 (0 8 1 J 0 1— 3

透皮吸收促进剂_药剂学_理论说明

透皮吸收促进剂_药剂学_理论说明

透皮吸收促进剂药剂学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种重要的药剂学研究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透皮给药系统中。

通过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增强药物在皮肤层中的吸收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副作用和毒性。

随着对透皮给药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分类和应用领域。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与该主题相关的药剂学基础知识,包括药物透皮吸收过程、药物分子在皮肤层中的扩散原理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目前已有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按照化学增渗法、物理增渗法和生物技术增渗法这三种方法进行分类介绍。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未来透皮吸收促进剂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透皮吸收促进剂的药剂学理论知识,提供关于透皮吸收促进剂作用机制与方法的研究进展的详细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探讨。

通过深入了解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指导合理应用该技术,以进一步推动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透皮吸收促进剂2.1 定义和原理: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类能够提高药物经皮肤吸收的化合物或技术。

其作用机制通常通过改变皮肤的屏障特性,增加药物在皮肤层中的渗透,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

2.2 分类和应用:根据作用机制和来源,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化学增渗法: 这类促进剂通过改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角质层的阻力或破坏细胞之间的连接来提高药物经皮肤吸收。

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可通过破坏角质层间脂质结构来增加药物的渗透。

- 物理增渗法: 这类促进剂利用物理手段如电流、超声波、微针等来改变皮肤层的结构和通透性,从而提高药物吸收。

主管中药师考试辅导资料:外用膏剂概述

主管中药师考试辅导资料:外用膏剂概述

外用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

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透过皮肤和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二)外用膏剂的分类外用膏剂可分为软膏剂、硬膏剂。

硬膏剂又可分为膏药、橡胶膏剂等,类似的还有糊剂、涂膜剂、巴布膏剂、透皮贴片剂等。

(三)药物的透皮吸收及其影响因素1.药物透皮吸收过程(1)透皮吸收的三个阶段: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

①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黏膜表面上;②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③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或黏膜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透皮吸收途径(1)途径有:毛囊、完整的表皮角质层细胞间隙、皮脂腺和汗腺等。

(2)完整表皮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3.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1)皮肤条件①应用部位。

皮肤的厚薄、毛孔的多少等与药物的穿透、吸收有关。

②皮肤的病变及受损程度。

病变破损的皮肤能加快药物的吸收,药物可自由地进入真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增加,但可能引起疼痛、过敏及中毒等副作用。

③皮肤的温度与湿度。

皮肤温度高,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吸收增加。

潮湿的皮肤,可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使其疏松而增加药物的穿透。

④皮肤的清洁程度。

洁净除去毛囊、角质层、皮脂腺上的堵塞物有利于药物穿透。

(2)药物性质①虽然皮肤细胞膜是类脂性的,非极性较强,一般油溶性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更易穿透皮肤,但组织液却是极性的,因此,药物必须具有合适的油、水分配系数,即具有一定的油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作用较理想。

②药物穿透表皮后,通常相对分子质量愈大,吸收愈慢,宜选用相对分子质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

(3)基质的组成与性质①基质的组成和性质释放速度: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基质。

②基质的pH值弱酸性与弱碱性药物穿透吸收,当基质pH值小于弱酸性药物的pKa或大于弱碱性药物的pKa时,这些药物的分子形式显著地增加,脂溶性增大而利于穿透。

123浅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合理使用

123浅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合理使用

发布日期20060530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浅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合理使用作者张星一吕东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三部张星一吕东[摘要]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种有特色的的辅料。

在近期的审评中在近来发现其使用有不规范的现象。

主要是在部分普通的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的处方中也使用了透皮吸收促进剂,且没有提供合理的处方筛选并说明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因此对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类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简介,结合外用制剂的设计原理和临床需求,对其适用性的加以分析。

[关键词] 透皮吸收促进剂局部用药局部起效外用制剂透皮吸收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材料,可以辅助药物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

主要应用于透皮吸收给药制剂制剂(TDDS),达到局部用药全身起效的作用,发挥全身系统治疗作用。

主要包括有机醇类、酯类、月桂氮卓酮、表面活性剂、萜烯类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新剂型和新给药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透皮给药制剂因其临床顺应性好而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较多,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也相应地越来越受重视。

但在近期的技术审评中我们在近来发现,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似有泛滥之势,在部分普通的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的处方设计中也屡屡使用了透皮吸收促进剂,且没有通过合理的处方筛选说明其应用的必要性以及通过在体或离体试验验证其应用的安全性。

由于目前对药物的透皮吸收仍难以有效防范或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研发,我们在查阅的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从立题依据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角度,结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意义及对临床治疗学的贡献等,对审评中常遇到的情况加以探讨,从综合评价的角度作以探讨和商榷,力求使其得到合理的应用。

目前国内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如下:1、月桂氮卓酮: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之一。

它在较低的浓度(1%-3%)下,即能达到很好的促进透皮效果。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佚名透皮吸收促进剂(简称促透剂)系指可以加快药物穿透皮肤的速度而不对皮肤形成严重刺激和损害的物质。

促透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来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药物经过皮肤所受阻力,达到促进药物全身吸收或局部治疗的目的。

现在研究应用较为多见的促透剂类型主要有:①天然促透剂。

包括萜类、精油及内酯等,如簿荷脑、龙脑、桉油及川穹、小豆蔻提取物等。

②合成促透剂。

主要有吡咯烷酮类、磷脂及磷酸盐类、有机酸及酯类和酞胺类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月桂氮酮(氮酮、Azone)。

迄今为止,研究应用最多并以此为实验参照物的仍为A-zone。

③二元或多元促透剂。

随着促透剂开发品种的增多及有关研究的延伸,一些天然与合成促透剂复合而成一元或多元的促透剂也进入研究视野,结果发现,按一定比例配成的多元促透剂可以达到单一促透剂无法比拟的效果,但前者并非都比后者好,主要还是与药物的溶解性等理化性质有关。

天然促透剂薄荷脑(薄荷油、簿荷醇)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常用于皮肤外用制剂中,发挥局部止痒、止病和清凉及轻微局麻作用。

近年来发现其具有显著促透作用,一般在1%~5%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

其渗透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则作用不再增强,而且对于不同的药物此浓度界限也不同。

其促透作用与Azone 相似或更强,且起效快。

经实验证实,薄荷脑作为促透剂单独使用可对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扑热息痛等,抗炎药如酮洛芬、双氯芬酸等,抗肿瘤药如氟尿嘧啶,激素类药如曲安缩松、氟轻松、氯氟轻松等,抗生素、抗菌药如酮康吡、替硝唑等,心血管类药如普萘洛尔等均有良好的促透作用,可与Azone相媲美。

龙脑(冰片)也常用于局部皮肤制剂中,起凉爽、止痛、止痒作用。

有实验表明,它可增加水杨酸、甲硝唑、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是一种有效的促透剂。

另外,桉油能促进马来酸噻吗洛尔、丙酸氯倍他索等药物经皮吸收,也是一种有研究阶值的促透剂。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作者:发布时间:2006-12-11 09:11:37 浏览次数:692中曰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2005-9-22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

《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作者:cde发布时间:2007-8-7 10:51:59编者按:为进一步促进药品技术审评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与业内同道交流、讨论问题的互动平台,我中心于2006年4月在网站上公布了第一批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

第一批发布的“共性问题”有:1、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的问题;2、含绿原酸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3、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中药、化药审评中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或某一专业现阶段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批共性问题发布后,陆续收到了来自研发一线的研究者、生产者提出的诸多回馈意见和建议。

我中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了大家的回馈意见,并再次进行了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审评实际,形成第一批“共性问题”阶段性研究总结。

有些阶段总结是基于问题中的重点关注环节进行总结的,有些是基于现阶段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总结的,无论何种总结方式其目的旨在与广大业内同道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交流,分享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需要说明是,日前所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仅代表中心现阶段对该问题的认识,并非定论性研究成果,亦非技术要求。

以网站这一平台同步公布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是一种新探索。

第二批共性问题现已在中心网站发布。

今后中心还将就审评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与申办人以多种有效的形式加以研究,竭诚希望广大从事药品研发和注册的业内同道,积极参与上述讨论,提出您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药品研究与评价,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一、对回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收到反馈信息1条,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依据用法划分的,也可能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增溶、增加主药的稳定性等作用。

同时除了处方因素,生产工艺的微小差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应关注主药和辅料在“某一特定制剂”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整合既有资料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质量。

因此只要申报资料中相关主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符合要求,没必要过分关注拟讨论的前三个问题。

至于第四个问题,因为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非常多,如给药部位、皮肤破损与否及程度、患者的胖瘦、种族差异等。

同时仪器本身的状况对结果也会有影响。

目前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要验证方法的透过机制与临床实验相同或相似,且通过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这种方法就可以被采用。

最终衡量的标准自然是临床数据。

我们分析认为:在通过把握安全有效性来判断药品质量的这个大原则上,反馈信息与中心的认识基本一致。

而且反馈信息也谈到透皮吸收研究可变因素众多、情况复杂,这与我们的认识也基本一致。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反馈信息仅简单地提出“只要申报资料中相关主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符合要求,没必要过分关注拟讨论的前三个问题”,而实际上透皮吸收促进剂这类关键辅料对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是希望了解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情况和技术进展,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评价,这也是我们意图与研发者就上述问题沟通的初衷,而反馈信息没有提供进一步的技术信息,仅叙述了一些笼统的文字,如“对于普通局部用药制剂仿制产品,只要特别关注其安全性和质量即可,有效性一般无明显差异。

对于全身给药的透皮产品,自然安全、有效和质量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性如何关注,有效性如何考察,如何根据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对处方进行筛选,这些具体工作语焉不详。

二、我们调研的情况小组成员在掌握申报资料情况的基础上,通过CNKI和EMCC等文献数据库对近期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充分调研,并与重庆华邦、西安杨森等皮肤科药物生产厂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根据交流内容对拟沟通的四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一)不同类别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透皮作用机制;国外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情况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皮肤和肌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性及无过敏反应。

2、应用后立即其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3、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4、不与药物和其他辅料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5、无色、无臭。

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主要分为有机醇类、酯类、月桂氮卓酮、表面活性剂、角质保湿剂、萜烯类等。

月桂氮卓酮的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胞的双分子层,增加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降低相变温度,促进药物在细胞间的扩散;二甲亚砜可以取代角质层中水分,同时伴有脂质的提取和改变蛋白质构型作用,故可提高药物的局部通透性;表面活性剂的机理是通过对皮肤的脱脂作用和与角质层中α-蛋白作用,是结构变得疏松,有利于药物通过极性通道;角质保湿剂则通过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增加角质层与水的结合能力,通过角质层内的极性途径输送药物。

国外申报处方中,还经常会使用一些国内不常用的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辅料,如肉豆蔻酸异丙酯收载于FDA《非活性组分指南》,在英国准许用于非注射用制剂,在国外化妆品和局部用制剂中应用较为广泛;LABRAFILM 1944 CS收载于欧洲药典EP 4,目前应用逐渐广泛。

这些都是较新型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二)透皮吸收促进剂在透皮给药制剂和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处方中的使用状况和合理性分析1、基本原则:作为能显著改变药物的皮肤透过能力的特殊的功能性辅料,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无药理作用或用量不达到起药理作用,以保证该辅料应用的安全性;②应对用量进行系统筛选,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透皮给药制剂:透皮给药制剂由首先要考虑药物活性成分在皮肤角质层的分配及在皮肤中的被动扩散。

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载体类型、皮肤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处方设计中,要结合药物的溶解性、油水分配系数(pc,衡量药物的亲脂性,与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等,来选择合适的促进药物透皮方式。

如需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则应结合药物自身性质,对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用量以及联合使用情况作合理判断和筛选。

一般采用正交设计等方式,根据透皮扩散试验、药代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筛选。

3、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对于局部给药局部起效制剂,由于其治疗目的仅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以及局部杀菌、消除炎症、缓解症状等。

则:①根据用药部位,如一般皮肤疾病不主张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而对于特殊部位如指(趾)甲部位则考虑添加;②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如药物本身有一定透皮性能则不需要选用,反之酌情选用;③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对于某些系统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咪唑类抗真菌药、激素类均不应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避免进入大循环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

如需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则也需参照透皮给药制剂的相关研究进行。

(三)透皮吸收试验方法的现状及应用分析目前主要有两类做法:1、离体透皮试验:可以使用人体离体皮肤、动物皮肤(如豚鼠)、蛇蜕等通过透皮吸收扩散池进行研究,测定药物透皮的速度和程度,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应用较广,实用性和普及性较好。

但此种方法可靠性差,对某些微量药物或者难溶性药物不易测定。

2、在体透皮试验:国外大多推崇该法,可应用豚鼠、兔、小型猪等动物,将药物直接涂抹于剃过毛的动物皮肤上,测定皮肤滞留药物浓度,从而进行评价。

2-1. 皮肤匀浆萃取:首先对皮肤表面残留药物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强力胶带,多次粘揭去除角质层,将两部分药物合并后测出药物未进入皮肤的残留量;然后将给药部位的皮肤整块或分层取下,用高速匀浆机打碎搅匀,采用适当方式后处理后,提取药物进行测定。

了解药物在皮肤组织的分布。

2-2.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皮肤前处理同皮肤匀浆萃取,然后将皮肤样品急速冷冻后,用精密切片机,逐层切割成薄片,直接对皮肤切片进行三维荧光扫描,显著提高皮肤中药物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用等高线光谱将皮肤中药物的三维荧光光谱信息在一个平面图上显示出来,能够反映药物的荧光光谱指纹特性。

该法不用对皮肤中药物进行提取,对皮肤中药物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3、药代研究:通过测定血药浓度以及其他药代参数,判断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

三、对本课题的初步结论: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我们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原则应为:1、需对制剂中是否需要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进行判断。

如果药物确实需要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则应提供全面的筛选过程,通过透皮试验、药代研究等筛选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和用量。

如果仅用于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则一般不宜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如需使用应提供确凿依据。

同时需提供该辅料的选择依据并通过处方筛选等对用量进行确认,还需进行相关的长毒试验、透皮吸收的动物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等确证本制剂与上市同品种有一致的安全性。

2、各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透皮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如需使用,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同时还应关注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之间的协同作用,透皮吸收促进剂与辅料之间的促进或抵消作用。

如丙二醇和乙醇能大大提高月桂氮卓酮促透作用,而PEG、液体石蜡和凡士林等与月桂氮卓酮亲和力强,会降低其向角质层的分配,从而影响促透作用。

另外在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中还存在时滞(time lag)和透过能力与用量间的非线性相关现象,在筛选中应给予重点的关注。

3、对于一些同时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还具有如助溶、增溶等其它作用辅料的加入考虑。

应结合参考文献,关注其发挥透皮吸收作用的浓度范围,如仅欲达到助溶等作用,则使用浓度应低于发挥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浓度;否则应考虑其他增溶剂。

4、在具体使用中还应考虑到透皮吸收促进剂自身的安全性以及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在处方筛选中需对此加以关注。

5、透皮吸收试验结果可用于筛选透皮吸收促进剂。

目前的试验方法有多种,从国内研发现状考虑,我们认为目前研发应普及离体透皮试验,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在体透皮试验和药代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