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误区4:打吊针比吃药好
打吊针
打吊针廖俊林信息时代中人们不难发现有关医疗保健的各种建议,自封的专家亦爱成天向人兜售健康秘诀,其中最具欺骗性的建议往往带着科学的名义,而事实上其背后可能既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科学实验的验证,往往只是热衷执着于科学概念之一面而不可自拔的想当然。
科学的想当然往往源于西方,但中国本土的提倡者也会推波助澜,有时还会增加传统观念的阐述,以加强此类迷信的说服力。
补锅匠的吊针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静脉输液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几乎不可或缺,无数人的生命与健康都因之得到挽救。
然而,在中国的科学迷信中,也唯有静脉输液危害最大,在中国的医院与诊所中最为滥用。
约10年前,中国就已经占全球静脉输液量的30%,中国病人的平均输液量是其它国家的2-3倍。
在我为朋友亲戚提供的医学建议中,最多的就是取消不必要的静脉输液,但大多不能成功,因为患者及家属给医生一恐吓,就老老实实地进医院输液去了。
中国可能是唯一的普遍滥用静脉输液的国家。
静脉输液,俗话叫打吊针,迷信者两大主要的信条是,一、打吊针本身具有治疗作用;二、打吊针对疾病的治疗来得快。
对于大多数的疾病而言,除非病人本身有体液电解质的失调,打吊针完全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
对于大多数的病人而言,如果你能正常饮食,就不太可能存在电解质的失调,人体具有远比医生更强更精准的调节水电解质的能力,事实上,不合理的输液打吊针反而容易引发水电解质的失调,增加人体器官进行水电解质调节的负担——幸运的是,大多数人的这种调节能力远超医生输液的破坏能力,所以我们不能见到什么立即后果。
缺乏立即后果当然也进一步地造成了人们误解的加深。
人们最常见的疾病大多不需要打吊针,比如重感冒,只要病人能吃能喝,打吊针就有害无益,不会让病人加速好转,只会延缓病程。
许多的人会用“事实”来证明这理论的荒谬,他们说,我上次重感冒,打吊针后就舒服多了,然后很快就好了,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相信它——迷信是抗拒理性的。
徐清教授:吃西药打针吊瓶的危害
徐清教授吃西药打针吊瓶的危害九牧林医家导读:最近查到国际药品分析师徐清教授主讲《健康宝典》,就《吃药打针吊瓶的危害》作了十分透彻的说明。
她说,一个人得病上医院有几种治疗方式,吃药、打针、挂吊瓶、抹剂等,相对来说口服药最安全,能用口服药解决的,就不要用针剂、抹剂。
高明的医生一般说首选都是口服药。
因为是药三分毒,每一种药物对人都有毒副作用。
如青霉素过敏,抢救时间只有5分钟。
相对说来,较安全的是口服药。
但是,一样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只是相对比打针好一点。
在作用的部位不一样,其作用的大小不一而已。
国际上常用的医学专利药品研发步聚需要:一是药品的样本采集,二是实验的研发,三是动物的试验,约用50万只老鼠,四是临床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要获取药品方面的专利,必须有1000份真实的病例,这个证据必须有真实的姓名、电话、住址等等,以便世界卫生组织回访调查。
尽管对西药品的研发是十分严格的,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全球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到现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西药的危害性与普遍性。
根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住院5000多万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有500——1000万人,与药源性损害有关的约250万人。
目前,我国约有残疾人5000万——8000万,其中1/3为听力残疾,其致聋原因60%——80%与使用过氨基甙类抗生素,尤其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有关。
经对聋哑儿童学校的调查,发现药源性耳聋在后天性耳聋患者中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此外,药物所导致的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对胃肠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对血液、骨骼、皮肤粘膜等组织的损害,以及过敏性休克,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等,可谓层出不穷、触目惊心!医学和药物原本是用于治病的,结果,反而成了致病的根源!各种对疾病本身并无确切疗效、只能对局部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却有严重毒副作用?尽管西药品研发无数,可许多疾病却永远无法康复,药物的反作用愈演愈烈,现在因药物导致死亡的人数上升到各种死亡原因的第三高位。
小儿肺炎的护理与治疗的误区
小儿肺炎的护理与治疗的误区
*导读:受一些广告宣传误导,妈咪以为价格昂贵的药物必
定药效好,向医生要求使用。
其实,引起肺炎的病菌很多,不管是什么药,只有对症才能见效快,并不是价格越昂贵越有效。
……
护理与治疗4大误区
1、药物越昂贵越有效
受一些广告宣传误导,妈咪以为价格昂贵的药物必定药效好,向医生要求使用。
其实,引起肺炎的病菌很多,不管是什么药,只有对症才能见效快,并不是价格越昂贵越有效。
走出误区法:
唯一标准是这种药物能否迅速见效,尤其是抗生素,长期滥用不仅增加药物副作用,还易导致耐药性及霉菌感染。
2、静脉点滴病情好得快
静脉点滴确实是治疗肺炎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使药物在短时间内入血,立即对病菌发挥作用,但肺炎较重时才这样。
走出误区法:
较轻的肺炎,完全可通过口服药物或肌肉注射就可治愈。
静脉点滴容易增加副反应,并加重心脏负担。
如果发生药物交叉感染,还易患上其他病。
3、多吃东西病情恢复得快
宝宝患肺炎时,消化能力下降,加之服药食欲往往不好,不
愿多吃东西。
如果硬要让宝宝多吃,只会使他们更厌食,或发生呕吐和腹泻。
走出误区法:
妈咪应允许宝宝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当然一定要清淡易消化,并要由少到多。
这样,对恢复病情有利。
4、发烧赶快打退烧针
宝宝发烧,妈咪总希望医生赶快给打退烧针。
其实,肺炎并不是发烧引起的,而是病菌感染所致。
因此,打退烧针是不会治愈肺炎的。
走出误区法:
宝宝发烧注射退烧针,会出大量的汗,容易发生虚脱,也容易掩盖病情。
只有针对病因治疗,消除炎症,才能治愈肺炎。
“药到病除”未必是好事
“药到病除”未必是好事大多数人都希望吃药后能快速见效,但疾病的康复是有其规律的,用一些强制的方法快速康复,必定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很多人认为打针比吃药见效快,其实这是一种医疗误区。
现在口服药的生物利用度也可以达到90%,而且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高效药物。
像接受手术后的病人营养差,以前只能靠注射给药,现在则有很多高效的口服营养补充剂,不必再依赖注射液。
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通常较重,发生频率也比较高。
对人体来说,任何形式的开放血管都不是一件好事。
注射液特别是输液虽然纯度很高,可是仍然不能避免其中存在不溶性的微粒。
这些微粒进入人体后会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所以吃药能治的病尽量别打针。
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比如休克)很多都是来自于注射类药物,口服的很少,所以从安全角度讲,口服药物更好。
而且口服药物相对来说价格便宜,服用方便。
医生建议,如果不是严重的疾病最好不用注射剂,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静脉注射。
疼痛是一个病理的症状,医生是根据症状去诊断病人的,如果你把疼痛抑制了,就检查不出来了。
那么,对付疼痛,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呢?俗话说未雨绸缪,如果注重平时的保健,很多常见的疼痛是可以缓解甚至痊愈的。
据统计,腰背痛是仅次于感冒的病症,在上班族中大肆流行,尤其是在那些整天坐办公室的白领们中间发病率最高。
其实,只要注意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做5分钟的腰背训练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腰背痛。
还有常见的疼痛是头痛(偏头痛除外),只要注意平时睡觉的时候枕薄软枕头,做事的时候不要长时间坐着不动,就能缓解。
对于已经发生的疼痛,患者还可以借助各种家庭理疗仪或者中医的针灸治疗。
这种治疗虽然见效慢,但却安全有效。
吃“特效药”没治好病,反而把自己吃进了医院,而这些“特效药”,很多这类药物都含有激素成分!对于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身体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一些投机分子抓住了患者的心理,造出了一些服用后可立马见效的“药”,借机获取巨大的利润。
生病打点滴见效快,这其实是一种医学认知误区!
生病打点滴见效快,这其实是一种医学认知误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稍微有点疑难病痛都喜欢在朋友圈提问或者附上一张在医院打点滴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伤感的文字,比如:不明真相的朋友可能就真的留下一些安慰,加油之类的评论。
知道真相的就会提醒不要动不动就打点滴。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一个基本的医学常识。
药液看起来是一瓶透明纯净的液体,但是里面包含了很多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的血液里,可能会造成堵塞,时间长了会造成供血不足、末端坏死、缺血、血栓等情况。
”一、全国各省市对门诊输液的态度1.江苏——首家以省级卫生部门名义叫停门诊输液2016年7月1日起,江苏省除儿童医院,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医叔补充:儿童体质和免疫力不如成年人,病情发展迅速,普通的感冒都可能马上转为肺炎,输液没法完全取消。
2.除江苏外,全国陆续有省份取消门诊输液如四川省人民医院自6月起全面停止成人门诊输液;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门诊输液室已取消,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已取消门诊输液室,自6月1日起,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停止门诊输液。
自4月7日起,福建三明全面停止患者门诊静脉输液(儿科除外);自5月1日起,云南个旧市人民医院除急诊科、儿科外,将叫停门诊输液。
这么多医院一下子停掉门诊输液不禁让百姓疑惑,以往不都是感冒发烧生病了打点滴最快最有效吗?为什么要停掉有效的治病手段呢?二、原来点滴非但没效,而且危害大。
1.在美国买枪支比买抗生素还难美国医生为门诊病人开口服抗菌药物处方时,药量最多一周,若违规开处方,会被给予警告乃至吊销行医执照的处罚。
除非病情危急,多数病人需要在耗时一天的药敏实验结果出具后才能得到抗菌药物处方。
也即抗菌药物的购买手续严格,所以有了“在美国,买抗菌药物比买枪难”的说法。
医叔补充:这种行为目的是防止耐药菌的产生,美国医药企业和医生刻意为病人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只对目标病原微生物起作用。
没有医生的签字,美国任何药店、医院都不可能把抗菌药物卖给患者。
常见静脉药物输液注意事项,您了解多少
常见静脉药物输液注意事项,您了解多少静脉药物输液在滴注过程中可以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具有显效快、作用强的特点,是临床抢救或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是静脉输液也是把双刃剑,很多人认为静脉输液效果好、见效快,因此即使在一些小毛病的治疗中,比如一般的发烧、普通感冒也要求静脉输液。
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滥用静脉输液也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见的静脉药物输液注意事项吧。
一、静脉药物输液的常见误区(一)输液好得快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也是医疗机构常见的治疗手段,由于静脉输液能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患者的血液中,并且随着血液的流动迅速达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能够使药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因此,静脉输液见效快,自然也好得快。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很多疾病的进展也有一定的自然病程,采取适当的休息、合适的营养调理,部分疾病的病情比如普通感冒,会随着时间而自然有所缓解甚至痊愈,所以这类轻症疾病一般只需要对症处理,并不是一定都需要输液治疗。
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优缺点。
输液的优点是起效快,主要用于治疗重症患者和有特殊生理状态的患者;缺点是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高于其他用药途径,严重的可能会发生休克,甚至危及到生命。
口服是最常用、最安全、最方便的给药方法,缺点是效果比较慢,有些药品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等症状。
用药治疗时,应根据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把握,听从医生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应该坚持“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因此,不能随意听信“输液好得快”,而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
(二)输液可以增强免疫力我们看到有些患者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摄入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身体的快速康复,因此误认为输液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
其实不然,输营养液一般是针对不能正常饮食或者通过饮食不能满足正常营养需求的患者,主要目的是维持他们身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基本需求,促进康复,目的并非提高免疫力。
打针并不总比吃药好
打针并不总比吃药好
作者:李富玉
来源:《农家参谋》2018年第10期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有人认为打针比吃药好,一是方便,二是治疗效果好,所以有了病就想打针输液,不愿意吃药。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输液治病不见得比药物快。
有人错误地认为,针剂的纯度比口服药物高,所以治疗效果好。
针剂纯度是高,但有效成分并不一定高。
在制作药物液体时为除去杂质,有效成分也会损失,所以相对来讲,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比口服药剂要少。
也有人认为口服药的生物利用度(吸收效果)没有注射剂高,但是现在口服藥的生物利用度也可达到90%,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型高效的营养补充剂来完成补充营养作用,不必再依赖注射液。
滥用注射剂危害多多。
首先注射是开放人体血管(扎针),这不是一件好事,不仅使患者承受疼痛,还有针口卫生问题,如不注意会发生感染,受到意外的伤害。
另外,注射液虽然纯度很高,但仍不能避免其中存在不溶性微粒。
这些微粒可以通过输液器的终端过滤装置进入人体,较大的微粒可以造成血管内局部堵塞,引起血管栓塞。
过多的微粒在造成局部堵塞后可引起严重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更严重的是异物从血管进入组织,被巨噬细胞包同增殖为肉芽肿。
输液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的微粒数就越高,如果药品、输液器及注射规则不规范,那么微粒造成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还有的医生在注射中用大量的抗生素和激素,当时的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后期的不良反应也很大。
总之,打针注射并不一定比吃药好,甚至还为患者增加了一些不利因素,所以不是非打针注射不可,就不要打针,以减少不良反应。
当然,一些病人不能吃药或吃药没有达到注射效果,还是要打针的。
口服药和注射药分别有何利弊
口服药和注射药分别有何利弊导语:1月9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一条微博,提醒大家“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用药途径是各有利弊的。
这样的说法准确吗?不妨先来看看口服药和注射药有什么区别。
作者:百度知道网友勿怪幸(东京大学医学博士)1月9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援引卫计委的公告说:【紧急扩散:过度医疗太严重用药请记住一句话!】公众用药知识普遍匮乏。
央视调查发现,在北京某医院,输液大厅早上就座无虚席,有人感冒输液,有人换季也输液…其实小病输液,有害无利!记住一句话: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这条微博很快被转发2万多次,影响很大。
但“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这样的说法准确吗?我们先来看看口服药和注射药有什么区别。
先举个例子。
呋喃苯胺酸(速尿)静脉注射过快则可能导致耳聋,口服或者缓慢注射就不会。
青霉素V如果口服,则可能会因为有食物影响吸收导致疗效差,注射就不会。
所以,用药途径是各有利弊的。
那如果同样的药物口服或者肌注或者静脉注射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要讲一个医学概念,叫做生物利用度,英文叫bioavailablity。
这个是指通过口服或者肌注或者静脉注射,药物进入人体后,有多少比例的药物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药物起效的部位。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常认为这个利用度是100%。
因为注射入静脉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100%药物起作用。
口服药物进入胃肠道后,因为涉及到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率的问题,药物需要排除食物的干扰,还得穿过肠道上皮的细胞,经过肝脏处理,最终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这个利用度比起静脉注射就要低很多。
除开少数胃肠道吸收率特别高的药物之外,大多数都比较低。
而肌肉注射介于两者之间。
所以通常口服药物的剂量要高于静脉注射的量。
比如常用的药物普萘洛儿(propranolol)口服是需要用40毫克,静脉注射就只要用1毫克。
同样,即便口服,是片剂,胶囊,还是液体,都会影响这个生物利用度。
用药误区
用药误区
误区一:“青睐”打点滴(静脉输液)
有些病人认为,打点滴比口服给药起效更快,疗效更为显著,因此常向医生要求打点滴。
误区二:采取所谓“预防性用药”
很多病人一旦感到不适,便擅自预防性服用抗菌药,希望能够及时阻止“老慢支”病情加重。
误区三:胡乱选用抗菌药
在未经检查的情况下,病人凭经验自行选用抗菌药,甚至多种药物合用,导致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出现多重感染。
误区四:不断加大抗菌药用量
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疗效降低,有些“老慢支”病人便随意加大抗菌药用量,以致引起不良反应。
儿科咳嗽
儿科咳嗽西医认为咳嗽不是病,而是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的一种症状。
宝宝咳嗽是为了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做出的一种机体防御反射动作。
也就是说,咳嗽是宝宝的一种保护性生理现象。
但是如果咳得过于剧烈,影响了饮食、睡眠和休息,那它就失去了保护意义。
因此对于咳嗽,一定要鉴别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再对症处理。
绝不可一听咳嗽,马上就认为是感冒、肺炎,做出盲目治疗。
1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特点:多为一声声刺激性咳嗽,好似咽喉瘙痒,无痰;不分白天黑夜,不伴随气喘或急促的呼吸。
症状:宝宝嗜睡,流鼻涕,有时可伴随发热,体温不超过38℃;精神差,食欲不振,出汗退热后,症状消失,咳嗽仍持续3~5日。
原因:四季流行,温差变化大时多见,一般都有受凉经历,如晚上睡觉蹬被、穿衣过少、洗澡受凉等;医生意见: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多喂宝宝一些温开水、姜汁水或葱头水。
尽量少用感冒药,宝宝烦躁、发热时,可给少许小儿欣口服;切忌使用成人退热药,不宜喂止咳糖浆、止咳片等止咳药,更不要滥用抗生素。
2冷空气刺激性咳嗽特点:咳嗽初为刺激性干咳。
症状:痰液清淡,不发热,没有呼吸急促和其他伴随症状。
原因:冷空气是单纯物理因素,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刺激性咳嗽。
好发于户外活动少的宝宝,宝宝突然外出吸入冷空气,娇嫩的呼吸道黏膜就会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等类似炎症的反应,因而诱发咳嗽反射。
最初没有微生物感染,但持续时间长了,可继发病毒细菌感染。
医生意见:让宝宝从小就接受气温变化的锻炼。
经常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即使是寒冷季节也应坚持,只有经受过锻炼的呼吸道才能够顶住冷空气刺激。
3流感引发的咳嗽特点:喉部发出略显嘶哑的咳嗽,有逐渐加重趋势,痰由少至多。
症状:伴随明显咔哒症状(泪、涕、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常伴有38℃以上高热,一般不易退烧,时间持续一周;高热时咳嗽伴呼吸急促,宝宝精神较差。
原因:病毒感染引起,多发于冬春流感流行季节,常有群发现象。
医生意见:疑似流感,应立即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经常输液的误区及危害
经常输液的误区及危害如今,人们已经把静脉输液当成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输液。
其实,不适当的输液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生命。
即使像一般的感冒、发烧、腹泻,很多人也要求医生输液,认为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把静脉输液当成了无所不能的“救命稻草”。
专家提醒,现在许多人对静脉输液存在误区。
误区一:很多患者常说,输液能提高身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病就好得快现在多数患者到医院看病,都要求医生给自己输液,认为只有输液才能使病好得快。
我碰到某公司的财务主管吴女士,她可是医院的常客,每次只要有些发烧、腹泻、头痛,她都要到医院去输液。
当医生问她为什么总是要求输液时,她说:“我觉得吃药病好的慢,输液快。
每次感冒后吊一瓶药水,没几天就能好,比吃药快多了。
”走出误区:滥输液的危害相当大,一般情况下,可服药或肌肉注射治疗。
据文献报道,大多数人对于输液可能和吴女士有同样的理解,这是缺乏医学常识所致,也是大多数人存在的误区。
不可否认,静脉输液的方法减少了胃酸对药物的破坏,效果比较直接,特别是对那些患有胃病和伴随高烧的患者。
但是,输液也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液到病除,相反,输液的方式比口服药物有更大风险。
因为输液要求无菌操作,特别是静脉输液,环境必须清洁,否则大气内的细菌、致病微生物会对穿刺部位和输入的液体造成污染,引起患者不良反应。
对于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
建议:如果不是十分必要输液的话,可以用肌肉注射或服药来治疗。
误区二:大多数人认为,输液效果好,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输液有些人把输液当成了救命的法宝,认为输液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都要求医生给其输液。
其实,治疗像感冒这类疾病,一般是不需要静脉输液的。
据文献报道,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补充维生素C。
当然,你也可以遵医嘱口服抗感冒药物,缓解感冒症状。
口服药物与输液相比有方便、安全、经济的优点。
为什么输液比吃药快?
为什么输液比吃药快?关于《为什么输液比吃药快?》,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许多病症,例如出現发烧感冒或是腹泻的情况下,大家一般会挑选服药医治,但假如病况情况严重得话,医师会建议病人打点滴医治,一方面,服药的实际效果可能沒有很好,另一方面,挑选打点滴奏效会迅速,因此医师会依据病人的病症得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总体来说,打点滴毫无疑问比服药奏效更快,原因以下。
为何打点滴比服药快?打点滴和服药全是以便医治疾患。
打点滴能够根据静脉安全通道历经体循环立即抵达生病位置,药品浓度值搞,做到迅速医治的实际效果,而服药要历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历经肝肠循环,历经肝脏一部分新陈代谢,药浓度值降低,需要医治的周期时间要比打点滴想起更长。
打点滴跟口服药仅仅不一样的给药途径,打点滴是立即根据静脉服药,消化吸收起功效较为快,口服药得话见效较慢,一些非常比较严重的病症是需要打点滴医治。
一般病症還是最先建议根据口服药医治。
打点滴直接进入血管,降低了消化吸收全过程,使药品使用率大,当然就好的快,内服中药制剂消化吸收就比较慢了,因此假如病到来情况严重或者现病史较长最好根据打点滴的方式,如果不比较严重就服药就可以了。
打点滴是立即把药品的液體输到血管里边,那样的话消化吸收快,相比服药而言它是更快的看病方法。
实施意见:,得病是不是打点滴,也要依据病况、医生叮嘱医治。
不可以盲目跟风的医治。
以抗菌药为例子,像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这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内服是可以彻底被身体消化吸收的,因而内服和打点滴实际效果区别并不大,而头孢类药物根据内服不可以百分之百消化吸收,打点滴实际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根据增加内服使用量,实际上也可以做到一样的实际效果。
仅有危重症感染、不可以一切正常饮食搭配的患者才应当考虑到打点滴服药。
打点滴的副作用远远地超过内服,由于口服药有一个肝脏祛毒的全过程,可以减少药品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副作用,而打点滴是药品直接进入身体血液,沒有肝脏祛毒全过程,因而药品对身体的毒副作用明显提升,乃至造成比较严重的过敏症状或输液反应。
盘点常见用药误区 吃药真的不能这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盘点常见用药误区吃药真的不能这样
导语:生病吃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许多人却存在严重的用药误区,导致疾病不能治疗反而越加严重。
那么,我们国人存在哪些用药误区呢?
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中国药学会协办的“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正在进行,至今收到超过59万份有效答卷,全部答对的参赛者不到10%,多数网友对如何安全用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严重误区。
针对市民最常出现的八大用药误区,记者请药学专家一一解析。
误区.1:婴幼儿发烧,服多种退烧药
据调查,超过50%的网友对婴幼儿应谨慎使用的药物缺乏了解,有的甚至还有滥用的倾向。
专家说,婴幼儿用药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孩子一病,父母十分着急,什么药都用,特别容易重复用药而导致过量。
以感冒发烧为例,退烧药扑热息痛的通用名为对乙酰氨基酚,其商品名却很多,在国内至少有十几个,比如必理通、百服宁、泰诺等,其中百服宁、泰诺等又有许多系列产品,分别冠以婴儿、幼儿、儿童。
作为普通老百姓,大多对化学名、通用名基本看不懂、记不住,更多的是认同商品名,以为不同的商品名就是不同的药品,给孩子服用时,有可能同时服用不同品牌的药品,无形中使同一药物的剂量增加了许多倍,容易造成药物过量。
因此,当孩子出现感冒发烧时,一般超过38.5℃才需要用药物退烧。
家长在给孩子服退烧药时,一定要查看药物的成分,同一成分的药物不可以一起用。
误区.2:孕妇恐药伤胎,不敢服药
在调查中还显示,超过50%的网友不知道孕妇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生活常识分享。
输液比口服药物效果好吗?
输液比口服药物效果好吗?作者:辜小军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5期要明确的是,输液的效果与口服药物的效果根本不能够相比,没有相互比较的可行性。
首先我们要界定,什么是效果?在临床医学治疗中,效果有非常多的概念,下面仅介绍几种:1、效价,指的是某种药物能够引起患者生理效应的功效单位,例如青霉素0.6微克就能够引起1单位的患者生理反应。
2、效能:指的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生理效应也会逐渐增加,但并非如同效价一样为等比,当药物达到最高点后产生的最大生理效应称为最大效能,超过最大效能之后,药物浓度继续增加,生理效应也不会增加。
3、起效时间:指的是药物从最开始进入人体到血药浓度达到治疗窗从而开始起到治疗效果所需要的时间。
4、药物浓度半衰期:即从药物进入人体后,代谢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药物浓度半衰期。
5、综合治疗效果:指的是患者痊愈后心理、身体层面所感觉到的治疗效果的综合。
对于输液与口服药物两种给药途径而言,输液的后果是药物直接入血,没有所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起效极快,生物利用度为100%,使药物可以快速达到病灶部位起效。
而口服药物这种给药途径,首先药物要经过胃肠道黏膜的吸收、代谢,然后入血,进入循环,然后通过肝微粒酶分解、代谢后,剩余的药物才有可能达到病灶起效。
对于口服这种途径而言,生物利用度通常不高,大概只有10%-40%,也就是说最多40%的药物最后是用来治病,而其他60%的药物都被人体所代谢排泄掉了,这也导致了口服药物这种给药途径的生物起效速度慢,治疗周期长,药物强度比输液缓慢得多[1]。
在我国,由于医疗资源对于人口而言相当缺乏,并且我国居民的基础医学知识比较匮乏的原因,有相当一大部分患者认为输液的效果比口服药物效果好。
这其实是错误的,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输液是一种高危治疗措施,其风险仅仅次于手术。
这是因为,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各项防御机制,从皮肤黏膜到免疫系统等等。
能口服就不要注射 用药须知
能口服就不要注射用药须知调查发现,门诊注射室里的输液病人近一半是自己主动向医生提出要求输液的,这是因为很多人都以为打针比吃药效果好、起效快。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谨记世卫组织推荐原则药物的剂型有很多种,选用药物剂型时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来综合考虑。
急症病人为了使药效迅速发挥,应该采取注射液、栓剂、汤剂或舌下含片等。
对于需要药物作用持久、延缓的,可以采用丸剂、缓释片剂等。
有些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治疗作用不同,如硫酸镁制成溶液口服药有致泻作用,而制成注射液有抗惊厥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剂型选用原则为:“能口服的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
”意思是指用药时要首选口服制剂,其次是肌肉注射,最后才选择静脉注射。
注射剂易混微粒杂质静脉注射给药就是俗称的打吊针,不需要经过口服药物的崩散、溶解、吸收等步骤,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所有给药方式当中最快产生药效的,但是危险性也相对较高。
这是由于人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可以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
如果用尖锐的东西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于它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
大量文献和研究表明,通过显微镜下鉴别,注射剂中存在不溶性微粒。
这些微粒可能是经过各种途径(如在生产中或配药操作过程中)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其粒径在1~50μm 之间。
尽管国家有注射剂微粒数量的限度要求,但只对大于10μm的微粒有要求,对小于10μm的微粒无要求。
另外,医院在配药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带入一些肉眼观察不到的微粒。
这些微粒不能被代谢出体外,可以在体内长期存在,可导致静脉炎、血管栓塞、肺栓塞和肉芽肿、热源样反应等。
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
能吃药就不要打针 能打针就不要输液
能吃药就不要打针能打针就不要输液相信大家在医院或是诊所又或是网络的视频和图片里,多多少少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在医院的输液室里挤满了父母和孩子,举目望去全是输液架,输液架下面,每个孩子头上或是手背上插着针头在输液。
有时候去医院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由自主的心疼这些孩子,就害怕身体出现点问题,感冒了得输液,发烧了得输液,腹泻了得输液。
有的父母带孩子去看病,本来医生说给孩子开点药,回去吃着,每天好好护理就好了,父母却要求给孩子输液,觉得输液比吃药见效果,输一袋液比吃几天药管用多了,误区就在这里,孩子还在发育阶段,一味的有病就输液,追求好的快,会带给孩子难以预料的风险。
滥用输液大部分父母认为带孩子去医院,不让医生给孩子做化验、开药、输液的话就等于没来医院,这什么都没弄,孩子回去病情严重了怎么办,以防万一给孩子输液吧,医生不建议给孩子输液的话,父母的态度还很强硬,非要医生给开输液单,医生也无可奈何这些父母,只好给孩子开了输液单。
尤其是许多老人,带孩子去村子里卫生所给孩子看病,因为医生不给孩子输液,反而对医生的意见很大。
有些医院也形成了一种风气,父母带孩子去看病,不管是感冒了还是发烧了,直接输液吧,就和工厂车间的流水线一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公布调查数据:2009年我国输液达到104瓶,相当于13亿中国人每个人输了8瓶。
这一数据公布让人们感到震惊,远高于国际的2.5-3.3瓶,并且每年还在增长。
《儿童医院感染性状和抗生素合理应用》里说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为30%,英美等过规定抗生素使用率为22%-25%,在我国的调查中,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儿科住院的患儿抗生素使用中位数在79%。
输液高风险输液是将大量的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通过输入到静脉到达人体,优点可以迅速补充人体丧失的液体,并且在面对紧急情况的时候,输液的效果直接有效,不过对孩子来讲,风险就大了。
药监局公布的用药风险里显示,2017年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报告中注射剂占83.5%、口服制剂12.7%、其他制剂3.8%。
静脉药真的比口服药效果好吗?
打吊针真的比吃药好的快吗?“打吊针,病会好的快些”,明知静脉用药的副作用、眼睁睁宝宝的痛苦与哀求、恨不得自己代劳的那种撕心裂肺,大多数家长总是以此聊以宽慰自己和孩子。
打吊针真的会使病好的快些?一、它是啥?它来源于哪里?打吊针即静脉输液疗法,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根据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即所谓的打吊针)、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
静脉输液疗法始于17世纪,1615年,由Libavious提出将血液从一个人输给另一个人的输血概念,但直到1818年,才由James 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
推动静脉内治疗的重要事件是1831年发生在苏格兰的霍乱流行,Thomas 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并获得成功。
真真获得巨大进步的主要发生于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输血技术与理论的发展。
肠道外营养之父,Dr.Stanley Dudrick于1967年成功的由锁骨下上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质,使肠道外营养(TPN)支持疗法取得重大的发展。
二、它要做什么?静脉输液疗法是现代临床医学胃肠道给药疗法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替代、替代(重要的须说三遍)治疗方法。
使用静脉输液疗法的原则是:1、抢救急危重病人,如脱水、休克、昏迷、中毒、重度感染等。
2、无胃肠道给药的药物剂型,只能胃肠外用药。
3、胃肠道手术、大出血、梗阻、上吐下泻等,禁忌或无法胃肠道用药者。
4、胃肠道功能衰退、中重度营养不良、早产儿等需要胃肠外营养支持者一言以蔽之曰,静脉输液疗法非、非、非普通病之一线(首选)疗法。
三、它真的那么优秀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Rojas-Reyes和Rugeles收集了国际权威数据库近40年的临床资料【MEDLINE (1966年1月至2005年7月)、EMBASE (1990年1月至2005年7月)和LILACS ( 2005年2月)】,分析比较了口服抗生素与静脉用抗生素治疗3个月至5岁儿童重症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过度输液危害健康
过度输液危害健康阅读提示输液,又叫打点滴、打吊瓶,是官兵十分熟悉的一种治疗手段。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
然而,由于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生活中,一些官兵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输液似乎成了治病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
那么,官兵为何对输液如此青睐?有哪些观念误区需要澄清?怎样科学对待输液?本期官兵健康话题,我们邀请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生为大家把脉支招——“输液万能”有误区输液和吃药、打针一样,只是治疗手段之一,但有的官兵无论大病小病都喜好把输液作为治疗的首选,如感冒输液、创伤输液、腹泻输液等。
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几种认识误区造成的:一、输液治病好得快。
有些官兵认为“输液治病好得快”,只要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
某部机关张干事,每次患病来医院诊疗时,都要求“吊几瓶药水”。
有几次,医生认为他的病不需要输液,建议他选择吃药或打针,他都不乐意:“打针、吃药不仅好得慢,而且挺麻烦,还是输液好得快!”二、大病小病都输液。
在一些官兵的观念中,输液似乎是治病的“万能药”,不管是感冒、发烧、腹泻还是头痛脑热,都习惯性地要求输液。
一次,某部战士小吴参加战术训练时不慎扭伤了脚,医生给他拍片检查后,准备给他推拿治疗。
小吴却不配合,恳求医生说:“我的脚疼得厉害,你赶紧给我输瓶止疼的药水吧!”弄得医生哭笑不得。
此外,有很多官兵患了感冒后,往往也要求输液治疗。
三、输液可以防病。
有的官兵把输液当作防病手段,盲目进行输液。
某干休所退休老干部张老在和老战友闲聊时,得知输液可以防脑血栓,就要求医生给他输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
医生不同意他的要求,张老却说:“到了我这把年纪,有病要治病,没病也要打打吊瓶防病啊!”四、输液补充营养。
有的官兵觉得,营养补充得再好,也不如输营养液来得快,因为“输液是直接把营养输进身体”。
某部士官小张每次体能考核前,都喜欢到卫生队设法输一瓶葡萄糖来“补充能量”。
“嘿!输液比喝保健饮料都给力!”小张这样对战友们说。
静脉输液的科普文章
静脉输液的科普文章静脉输液的好处1、易将药物达到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以及无法经肠内给予的静脉营养的补充。
静脉输液的误区1、输液效果好,见效快,大病需要,小病更可以迅速恢复健康。
2、定期输液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3、其他患者在输液,我和他病情差不多为什么不给我用?只开点口服药就完事了?4、现在科技发达,使用的输液质量有保证,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静脉输液的弊端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引起生命危险。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尤为突出。
因它引起的不良反应预见性差,如果缺乏相应的抢救措施,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抢救难度大,容易危及生命。
2014年5月1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
其中按药品剂型统计,注射剂占58.7%,远远高于口服制剂的37.3%;尤其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更占到74.3%,比总体报告中的比例高出14.5个百分点。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输液直接穿透皮肤屏障,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
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5、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
输液过程中,药物中很多微粒会进入到人体血管中,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药物中的微粒常会大过这个数值,隐匿性微粒污染的危害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药误区4:打吊针比吃药好
“打吊针”是静脉输液的通俗称法,也有人称之为“打点滴”,是区别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以外的一种给药方式。
它利用液体的静压原理,将药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的特点,因此广受病人和医生的欢迎。
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在患儿罹患诸如伤风、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时,盲目迷信“打吊针。
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因滥打吊针所造成的抢救和转诊事件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安全。
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1.大大增加了药费支出,也增加了静脉补液机会,更是大大增加了患儿抗药性和过敏反应的危险性。
2.由于输液瓶的入口处与大气相通,极有可能增加药液遭受污染的机会。
3.人体一旦对药物不适应的话后果非常可怕。
4.儿童身体尚处于生长发育期,药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还不完善。
滥用“打吊针”,极易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婴幼儿腹泻补水口服比静脉补液好
季节交替,6个月至2岁大小婴幼儿易患腹泻,但由于这种病的病程不长,又往往属于病毒感染,一般来说,只要家长认真细致地处理好饮食问题和注意采用口服补液方式,通常这类疾病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腹泻发生后,能用口服补液就应当尽量采用口服补液的方式,而不应该匆忙地采用静脉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