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
中医名家医案妇科
![中医名家医案妇科](https://img.taocdn.com/s3/m/feb80e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7.png)
中医名家医案妇科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
在中医学中,名家医案被视为经典,集结了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妇科医案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妇女的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名家医案,探讨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很多女性常见的问题之一,常常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
中医名家曾多次记录和总结了治疗月经不调的经验。
例如,清代名医吴鞠通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是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强调了调理内分泌功能和补益气血的重要性,采用了草药调理和针灸疗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二、经期疼痛许多女性在每月的经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这也是中医学常见的病症之一。
明代医家杨继洲提出了“血行则舒,舒则不痛”的观点,他认为痛经是由于血行不畅导致经络阻滞所致。
他主张使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和温针灸以达到舒缓经期疼痛的效果。
三、滋养子宫中医强调女性子宫的重要性,认为子宫是保护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关键。
名家医案中有很多针对滋养子宫的治疗方法,如明代张景岳的“调补药物”的理论。
他在《类经》中指出,草药的性味与功效对于子宫的滋养起着重要作用。
这就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和滋养。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医名家也给出了一些治疗方法。
例如,明代李东垣主张以调理和平补为主,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以消除瘤块和改善子宫血流。
他尤其强调了调理肝气和调理体内湿气的重要性。
这种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帮助患者减轻了痛苦。
五、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常见的症状,包括潮热、出汗、情绪波动和失眠等。
中医名家王叔和认为,更年期是虚火上升的表现,治疗方法要以清虚火为主。
他推荐多种中药调理,加上针灸疗法,有效地缓解了更年期综合症的症状,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4973a3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2.png)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在针灸科门诊时常会遇到一些痛经的病人,坦白的讲,针灸对于痛经效果还是很好的。
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痛经主要和肝脾肾密切相关,所以常规应该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但在临床使用时就会发现,这组穴位的止痛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只有高树中教授对这个病的针灸治疗还是比较贴近实际,临床应用时疗效也较好。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的解决了痛经这个问题,让针灸成为痛经的优势病种。
他认为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即女子胞,也就是子宫。
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而冲脉、任脉、督脉都起于胞中,有“一源三歧”的说法。
所以痛经的治疗肯定也离不开冲任督这三条经脉。
痛经从肝脾肾三脏治疗虽然不能说错,但好比隔靴搔痒,其止痛效果远不如直接调节冲任督来的快。
临床上最常用十七椎和神阙这两个穴位,疗效较好。
十七椎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是一个经外奇穴,但实际上却是在督脉的循行线上。
督脉是阳脉之海,按压或是针刺这个穴位可以快速调动人体储存的阳气,对于寒凝血淤的痛经最为适宜。
临床上你会发现,痛经的病人大都在十七椎有明显的压痛。
治疗时可以先用拇指按压,一般1~2分钟疼痛就会明显减轻,然后再针刺这个穴位,也可以加刺承山,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钟,效果会更好。
神阙治疗痛经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理论上讲,神阙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
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大都于冲任督带这4条经脉相关,而神阙一个穴位就通4条经脉。
神阙在治疗痛经时不针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
郝万山芍药甘草汤医案
![郝万山芍药甘草汤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50829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8.png)
郝万山芍药甘草汤医案
郝万山芍药甘草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女性痛经。
以下是一例治疗痛经的医案:
患者李女士,年龄25岁,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经期5天左右,每
次月经前5天开始出现下腹痛、腰酸、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经过详细的咨询和检查,诊断为功能性痛经。
将李女士标本对照后,给予郝万山芍药甘草汤治疗。
方剂组成如下: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甘草5克。
生姜5克。
将当归、白芍、甘草、生姜加水煎煮,分三次服用,每天一剂。
李女士服用药物后,下腹疼痛、腰酸乏力等症状逐渐缓解,经期也变
得规律。
治疗3个月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停药后没有复发。
总之,郝万山芍药甘草汤是一种适用于痛经的中药方剂,但其具体剂
量和治疗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综合情况而定。
建议患者在就医
前尽量了解方剂的具体信息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3e22a76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4.png)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病因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血排出受阻。
传统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样,本文旨在探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二、治疗方法1. 揿针治疗:揿针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埋入针芯,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根据患者症状及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揿针治疗。
2. 口服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是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
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其他中草药进行煎煮,制成汤剂口服。
三、临床观察1. 观察对象:本研究共纳入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年龄范围16-45岁,病程1-10年。
2. 治疗方法:患者接受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经程度、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
4. 疗效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
四、结果分析1. 临床效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痛经程度得到明显缓解,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其中,显效患者占60%,有效患者占35%,无效患者占5%。
总有效率高达95%。
2. 生活质量改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疼痛程度减轻,情绪稳定,睡眠质量改善。
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讨论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揿针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而膈下逐瘀汤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二者相结合,共同作用于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痛经症状。
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方法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程度、伴随症状及生活质量。
中医医案——痛经(十一)
![中医医案——痛经(十一)](https://img.taocdn.com/s3/m/5c00bb4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5.png)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当归四逆汤治愈痛经二例病案一:肖某,女,27岁。
初诊:1982年7月25日。
主诉及病史:反复经期腹部剧烈疼痛12年。
患者自15岁月经初潮起,每次经期少腹持续性剧痛。
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
少腹及腰背胀痛,喜按,得温则舒;经量多,色紫暗,有瘀块;三日后疼痛逐渐减轻,一周左右干净。
诊查: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寒滞胞宫,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g 肉桂8g 白芍20g 细辛10g 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15g 香附20g 川芎12g二诊:服上方药5剂后,月经期仅有微痛。
守上方继服药3个周期,嘱其经前10天服药至经来,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月经周期正常,经期疼痛消失。
病案二:童某,女,24岁。
初诊:1982年9月17日。
1主诉及病史:经期少腹剧烈疼痛10年。
患者自14岁月经初潮即开始痛经,逐渐加重。
近几年经期疼痛剧烈,需服止痛药方能缓解。
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喜温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多,色紫暗,夹有瘀块;月经提前四五天,经行后疼痛逐渐缓解,腹部压痛不明显。
诊查:舌紫有瘀点,脉沉弦。
辨证:寒客胞脉,瘀血阻滞。
治法: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当归15g 肉桂8g 白芍20g 细辛10g 大枣15g 丹参20g 艾叶12g 通草10g 五灵脂10g嘱其在经前10天开始服药,直到月经来潮时停止。
二诊:患者复诊时云:“服药八剂后月经来潮,周期正常,无明显疼痛,经量、经色均正常、无瘀块。
”守上方继服药5剂,以善其后。
按语痛经不外虚实两大类。
根据龚老数十年的诊治体会,认为实证偏多,实证又多发于未婚女青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寒滞胞脉、冲任失养。
临床以经期腹痛、腰痛、经血有瘀块等为主症。
月经周期多推迟,少数提前,出血量在正常范围,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当归四逆汤治疗,疗效肯定。
靳三针疗法
![靳三针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661af84df7ec4afe04a1dfe5.png)
靳三针疗法(Jin three needle therapy)(Jin San Zhen Liao Fa)该疗法是靳瑞教授在长达40余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集古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之精华,结合现代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创立的以精选三穴为处方的针灸治疗新体系。
因其疗效显著,应用广泛,影响深远,而成为针灸治疗的新学派。
靳三针的由来及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靳瑞教授在海南从事脑型疟研究时,当地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患过敏性鼻炎的病人甚多。
靳老常以迎香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病人大都在三次以内便能基本痊愈。
为此,病人们便送给靳老“靳三针”的雅号。
80年代后期,靳老集古代针灸医家的针灸处方精华,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精选出最常用的三个穴位,作为自己的常用固定处方,自此渐成体系。
时逢赖新生教授师从靳老学习,他专心研究“三针”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总结而成《三针疗法》一书,从而使“靳三针”形成一个完整的针灸治疗体系。
后经靳老的数十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使“靳三针”疗法成为一个新的针灸学派。
靳三针的取穴特点及配伍规律常用的靳三针组穴配方共有三十九个,这些配方绝大多数是以三个穴位为一组(有的是二个穴位,左右共三个,个别4个穴位,甚至十余个穴位),它们的取穴依据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三针为主,辩证配穴;2、力专效宏,取穴简捷;3、分类主治,配穴有度;4共性定式,相互为用。
靳老根据中医理论,在针灸组穴配方中,十分强调取穴的主次,因此,靳三针的组学配方有如下几个规律:1、根据病灶局部组学配方;2、根据藏府辩证组穴配方;3、根据经脉循行组穴配方;4、根据腧穴的协同功能组穴。
靳三针常用的处方及功能:1、益智清神类①智三针穴位组成:神庭、本神,主治:小儿智力低下、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血管性痴呆、健忘、神经衰弱、前头痛。
②四神针穴位组成:前顶、后顶、络却(双),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失眠、癫痫、脱肛。
内针案例系列(34):痛经
![内针案例系列(34):痛经](https://img.taocdn.com/s3/m/248fc4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1.png)
内针案例系列(34):痛经
案例
1、基本信息:
英华女高学生,每次来月经时痛经
2、辨证思路:
【患处经络】:任脉
【患处三才】:下焦
【诊治原则】:根据“男左女右”原则,选取右上肢上焦为同气【阿是穴】:列缺
3、疗效
下午四点的中医课上扎针,进针后右手开始出冷汗,整个手掌都是水湿状,手凉,左手微潮比右手温度高。
扎针后疼痛逐渐减轻,右手出冷汗的证状一直到晚上八点左右才消失,第二天早晨起床后痛经症状完全消失。
4、感受
一针解决了痛经的疼痛,学生们对内针越来越热爱,随着我们越来越娴熟的使用黄帝内针,一定可以帮助到自己和身边更多的人!
温馨提示:
黄帝内针调理健康是随症治之,本文案例仅是提供一些治疗时使用的内针思路及树立学人的信心。
学人不要模仿文中提供的穴位,应根据病人具体症的部位,依据内针法则寻找相应的经络及穴位进行针刺。
治疗痛经最快的方法有哪些-按摩关元穴
![治疗痛经最快的方法有哪些-按摩关元穴](https://img.taocdn.com/s3/m/928ed53852d380eb63946d0b.png)
治疗痛经最快的方法有哪些?按摩关元穴其实在现在治疗痛经,并不建议使用什么药物,通过饮食的方法就比较有效,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穴位进行按摩,例如下腹部的关元穴、气海穴都是治疗女性痛经,以及妇科疾病的穴位。
下腹部的关元穴、气海穴是治疗痛经等妇科病的有效穴位,关元穴在肚脐下3寸,气海穴在肚脐下约1.5寸。
痛经的时候可以用两手拇指点按这两个穴位,也可以用家里的备用热水袋或电热宝进行热敷来缓解疼痛。
手上的合谷穴是缓解痛经的有效穴位。
特别适合在学习、开会和工作单位等公共场所使用。
合谷穴是止痛第一穴位,痛经的时候这里按起来会痛。
取穴时一手拇指和其它四指并拢,在大拇指和食指掌背部肌肉隆起的部位(轻按时会有痛感)。
按摩时用另一手的拇指点按20下,左右手共40下,以感觉酸痛能难受为度。
注意体质差者刺激不宜强,孕妇不宜按摩。
小腿部的三阴交是缓解痛经的常用穴位。
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在足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左右各一。
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安神助眠等保健功效。
经本人临床实践,对缓解痛经效果比较明显。
取穴时用并拢的四指沿腿在足内踝向上量取,以用手可摸到一个痛点为宜。
一般按压3—5分钟疼痛就会缓解。
小腿部的地机穴也是缓解痛经的有效穴位。
它是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有健脾渗湿、调经止带的功效,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等症。
取穴时用并拢的四指沿阴陵泉向下量取,以用手可摸到一个痛点为宜。
注意要用拇指尖沿骨头向内抠才有明显效果。
痛经应该艾灸的穴位
![痛经应该艾灸的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c19347d0e87101f69f3195ab.png)
痛经应该艾灸的穴位1、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关元任脉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小肠的募穴。
3、中极任脉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膀胱的募穴。
4、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5、子宫穴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
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点揉子宫穴,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着,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
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6、太冲穴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具有明显疏肝止痛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痛经,还可以治疗其他妇科疾病。
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7、八髎穴八髎穴对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尤其针对女性生殖系统,按摩八髎有运行气血,活血化瘀的效果,痛经时使用按揉及按压的手法,效果都不错。
8、合谷穴很多穴位都有止痛效果,合谷穴就是其中一个,它具有镇静止痛,通筋活络的效果,使用按揉的手法。
1、用艾条或配合灸盒做温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钟,经期前7-10开始灸,每日一次,经期停。
2、将艾条点燃以后,在小腹部肚脐以下的部位回旋灸,距离皮肤3~5CM,以自己觉得舒适的温度为宜,每次灸25~30分钟。
可以沿着肚脐一直向下灸,也可以选择穴位进行艾灸。
3、腹部、背部推荐3孔或方四孔灸盒,四肢穴位用单孔灸盒或随身灸。
4、腹部和腰部的穴位,每天艾灸不低于30分钟,三阴交可以艾灸10-15分钟,以后你自己会根据你自己的适应程度而决定是否要增加时间。
5、如果胃肠不好,可以加中脘和天枢,足三里。
6、由于艾灸以火熏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弓l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在施灸的时候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会烫伤皮肤。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24f7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9.png)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的经验总结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不适和疼痛感。
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并分享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在中医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中医将痛经分为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经行痛、经后持续性痛和不规则经痛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经验总结1.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痛经常与气血失调有关。
因此,调和气血是经验总结中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益母草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
2. 补肾养血肾气不足和血虚也是导致痛经的原因之一。
通过补肾养血,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
中医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
3. 祛湿化痰湿气和痰湿的聚积也可能导致痛经。
祛湿化痰的方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等。
它们有利于排除湿气和痰湿,从而缓解痛经。
4. 调理经络中医强调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善痛经。
采用针灸、拔罐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三、案例分享以下是一位患者的案例。
患者年龄为28岁,每次月经期出现严重的经行痛,伴有腹胀、头晕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诊断为气血虚弱,经络堵塞所致。
治疗方案包括:1. 中药调和气血:方剂使用了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补气血的中药,每日两次口服。
2. 针灸疏通经络:每次月经前后,进行一次针灸治疗,主要刺激腧穴和委中穴。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黑豆、菠菜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痛经的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期间的不适感也明显改善。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痛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避免寒冷和寒凉食物。
黄元御五代传人治痛经两方
![黄元御五代传人治痛经两方](https://img.taocdn.com/s3/m/3a913312e2bd960590c677b9.png)
│家庭用药│JIATING YONGYAO元御五代传人治痛经两方文孙洽熙黄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黄元御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学多分证治疗。
其实,痛经的发生有其规律性。
中医名家,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先生治疗痛经,即是抓住规律性,打破传统的辨证分型,从发作时间入手,只拟2方加减化裁,疗效颇佳。
痛经按照发作时间可分为经前腹痛、行经腹痛和经后腹痛。
经前腹痛多伴有月经错后,经后腹痛多伴有月经提前。
经前腹痛经前腹痛为痛在月经来潮之前,系因脾湿肝郁,经脉壅遏,不能疏泄,肺气敛闭太过,因而多见月经过期不来。
当泄而不能泄,肝气郁勃冲突,势必刑克脾土,脾主大腹,故症见下腹作痛。
痛甚而致阴阳格拒,阳浮于上,故头上汗出;阴沉于下,故小腹冷坠。
腰为肾之府,阳虚肾寒,故症见腰痛。
胞宫为肾所主,肾虚寒凝,故多见宫寒不孕,绝产不生。
肝木虽能疏泄,而肺气仍敛闭不启,故经来艰涩不利,或紫黑成块。
经水既来,则经脉疏通,木气松和,经来痛亦自减或全止。
或因脾土被贼,运化迟滞,胃气壅满,上逆而作恶心呕吐。
脾湿肝郁,疏泄不利,故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理气行瘀、暖下止痛。
方药:茯苓、粉丹皮、广橘红、法半夏、延胡索各9克,肉桂5克,甘草、草蔻仁各6克,炒杭芍、炒桃仁、丹参各12克,泽兰30克。
水煎温服。
脉稍弦,月经稍后错者,去肉桂,加全当归9克,以疏肝止痛。
脉弦,月经后错者,去肉桂,加川芎9克,以通经止痛。
下寒者,加炒干姜6克,以温暖中下祛寒。
夜热烦躁,舌苔厚腻者,去肉桂,加柴胡6克、生地炭9克;或加熟地9克,以清胆经之郁热、濡肝家之枯燥。
脾湿腹胀、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12克,以利尿袪湿。
胃热呕恶者,去肉桂,加淡竹茹9克、煨生姜6克,以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行经腹痛行经腹痛为痛在行经之中者,亦因脾湿肝郁、经脉壅遏不通所致,症见月经量少、结涩不利,多系子宫后倾、输卵管不通使然,治同经前腹痛。
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
![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67ff5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a.png)
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痛经是女性常见病症之一,也是困扰很多女性朋友多年的问题,出现痛经的主要原因在于平时没有做好个人卫生护理,或者在月经期间没有好好休息,胡乱饮食。
部分女性朋友会采取吃药或打针的方式缓解痛经,但依然治标不治本,如果长期服用药物,会让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
在我国中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针灸治疗对治疗痛经有显著效果。
1.针灸治疗痛经的原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主要是因为女性患者体内血液循环不通畅,引起痛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为经期前后受到了其他疾病的干扰和影响,或者女性患者自身情绪低落、焦躁烦闷,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身体内部气血流畅受到阻碍,血气在女性体内淤塞,引起小腹疼痛。
而利用针刺穴位的方式,能够疏通脉络,调解女性身体内部器官运行情况,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之所以能够实现止痛的目的,主要是针刺能够疏通血气淤塞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原理。
2.针灸治疗痛经的操作方法要根据患者病情、个人身体素质、年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能够提升针灸治疗的针对性,使女性患者体内气血运行通畅,从临床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针灸的方式治疗痛经的有效率能够达到97%以上。
痛经中的针灸分为体针和皮肤针,接下来会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1体针2.1.1辩证取穴一般来说在针灸过程中,会结合主穴和配穴的方式,在主穴上主要可以分为两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在配穴上主要以承山穴为主。
主要的治疗方法如下:在主穴上,每次取穴一组,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需要综合利用配穴。
针刺承浆穴时,利用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让患者体验到针刺的感觉,随后快速提插捻转,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分钟,留针的时间也要引起注意,30分钟左右为宜,每10分钟针刺一次。
在大椎穴上,要将针刺进患者穴位中,向深部慢慢推进,让患者感受到针刺的过程。
在十七椎上,用28号1.5-2寸针刺入患者皮肤表层,在该穴位的针刺过程中,需要让针感下达到患者子宫,并且朝着会阴的方向放射,在患者疼痛感明显得到缓解后,还需要提插捻转5-10分钟,依旧要留针30分钟,让患者体验到针刺的感觉。
痛经针灸治疗——益气化瘀方《针灸大成》:疏肝行气、温经活血
![痛经针灸治疗——益气化瘀方《针灸大成》:疏肝行气、温经活血](https://img.taocdn.com/s3/m/e7f0ffc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6.png)
痛经针灸治疗——益气化瘀方《针灸大成》:疏肝行气、温经活血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益气化瘀方《针灸大成》【处方】曲泉、复溜、足三里、气海、丹田(关元)、三阴交曲泉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足太阴肝经。
合(水)穴。
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布有隐神经,膝最上动脉,前方为大隐静脉。
主治少腹痛,小便不利,遗尿,尿闭,泄泻,痢疾,阴挺,阴痒,遗精,膝痛等。
复溜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别名昌阳、伏白、外命。
属足少阴肾经。
经(金)穴。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
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痿。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足三里穴经穴名。
属足阳明胃经。
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为人体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补脾益气、和胃调中的功效。
最早见于《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疗效,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能力,对改善和缓解抑郁症、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
直刺1-2寸。
气海穴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脖胦、下盲、下气海。
属任脉。
盲之原穴。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主治虚脱,厥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及尿潴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具有强壮作用。
直刺1-1.5寸。
针灸水道穴为主治疗痛经56例
![针灸水道穴为主治疗痛经56例](https://img.taocdn.com/s3/m/93c8db2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0.png)
针灸水道穴为主治疗痛经56例
赵红丽;赵春峰;张国忠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2(018)003
【摘要】@@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并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临床较为常见.rn1临床资料rn56例患者中,剧痛者25例,中度疼痛者31例,平均病程3年以上,年龄15~25岁.
【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赵红丽;赵春峰;张国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医院,黑龙江,望奎,152100;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医院,黑龙江,望奎,152100;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医院,黑龙江,望奎,15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3
【相关文献】
1.自拟痛经汤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 [J], 雷红菊
2.针灸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 [J], 张斌渊
3.玉女痛经汤为主治疗痛经40例 [J], 林霞;麻淑磊
4.针刺水道穴为主治疗产后癃闭23例 [J], 梁瑞松
5.痛经外敷散为主治疗痛经 [J], 陈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痛经效方12首 你是几级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效方12首 你是几级痛经?](https://img.taocdn.com/s3/m/6645752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3.png)
中医治疗痛经效方12首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前后或经期中,发生腹部及腰骰部疼痛或不适,甚至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病症。
痛经大致分为原发性痛经、膜样性痛经、充血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四种。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多发生在初潮或初潮后2~3年;膜样性痛经可发生于育龄期任何1次月经,或数月至1年以上发生1次;充血性痛经平时症状不明显,或类似盆腔炎,在行经前及经期症状严重,盆腔部检查无实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是因盆腔疾患所诱发。
对痛经的治疗原则上是对症治疗。
原发性痛经以止痛为主;继发性痛经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不论何种性质的痛经均以药物治疗为好。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等,主要发病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
活血行瘀,理气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中医治疗痛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选介痛经口服液、芍药甘草汤、加味没竭汤等治疗痛经的有效方剂12首,以供临床参考选用。
1.痛经口服液【处方组成】当归、芍药、地黄、川芎、丹参、红花、五灵脂、益母草、青皮、木香、香附、炮姜、肉桂各等分。
【治疗方法】上药制成口服液,于月经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10ml,连服7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养血行血,祛瘀止痛。
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近期临床治愈37例,显效4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83%。
【经验体会】血虚则血海空虚,冲任失于濡润,再加瘀血阻滞,则经前、经后均可出现疼痛。
方用当归、芍药、地黄、炮姜、肉桂温经散寒,养血;川芎、丹参、红花、五灵脂、益母草活血祛瘀:青皮、木香、香附调经止痛。
本方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标本兼治,攻补同用,以补血为主,血足则胞宫得养;祛瘀则疼痛能除。
2.芍药甘草汤【处方组成】炒白芍60~90g,炙甘草30g。
加减变化:气滞血瘀型炒白芍量用60g,并加赤芍30g;寒凝血滞型者炒白芍量用90g,并加肉桂10g。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https://img.taocdn.com/s3/m/8409f92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f.png)
针灸治疗痛经痛经的概述与病因病机概念: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证。
病因:本病发生与受寒饮冷、情志不调、起居不慎、先天禀赋、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机:实证基本病机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虚证基本病机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痛经的辩证与针灸治疗(一)实证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剧烈,痛处拒按。
基本病理因素为瘀血。
主穴:中极、地机、三阴交、次髎、十七椎中极穴:肚脐下四寸地机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次髎穴: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十七椎: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注意针尖要斜向上刺入实性痛经的分证论治:寒凝血瘀: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
取穴:主穴+关元、归来(艾灸)归来: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滞血瘀: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快下后痛减,舌紫暗或又瘀斑,脉沉弦或涩。
取穴:主穴+太冲、血海、次髎(走罐)(二)虚证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或空痛,痛处喜按。
基本病理因素是虚,尤其是阳虚。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关元:脐正中下三寸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虚性痛经的分证论治:肾气亏虚: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
取穴:主穴+太溪、肾俞(艾灸)气血不足: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取穴:主穴+气海、脾俞(艾灸)脾俞(艾灸)(三)虚实夹杂痛经中虚证、实证可单独出现,但更多是以虚实夹杂的情况发病,如气虚血瘀、肾虚寒凝、肾虚血瘀等。
临床症状为虚证与实证的复合表现,可参考实证、虚证临床表现进行辨证。
主穴:关元中极地机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分证论治配穴:气虚血瘀:主穴+气海、血海、脾俞(艾灸)肾虚寒凝:主穴+太溪、肾俞、关元(艾灸)、归来(艾灸)肾虚血瘀:主穴+太溪、血海、肾俞(艾灸)痛经发作期的止痛取穴:三阴交操作:大幅度提插捻转,要求有强针感,以疼痛消失为度,痛止出针而不需要留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
名家, 针灸, 痛经, 应用, 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疗效。
方法应用三位针灸名家的针灸处方对不同证型的百余名痛经患者施以针灸术。
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3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的方法甚是有效。
【关键词】痛经针灸治疗名家针灸处方
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
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者,称为痛经。
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痛经在西医学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类。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或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
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狭窄及阻塞等。
本病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或由脾胃素虚;或大病久后,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之行经之后精血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
痛经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天,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兼见腹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据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属实证。
经前乳房伴有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者,为气滞血瘀;腹痛有冷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苔白腻,脉沉紧者为寒湿凝滞。
兼见腹痛多在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小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属虚症。
面色苍白或萎靡,倦怠无力,头昏眼花,心悸,舌淡,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脉细弱者为气血不足;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昏耳鸣,目糊,舌红苔少,脉细者为肝肾不足。
下面我介绍三位针灸名家治疗本病的方法及我在临床中应用的典型案例。
1、针灸名家陈大中(江苏无锡人),治疗虚寒性痛经
处方:肾俞、中极、次髎、地机
操作:温针灸。
于每次月经前针治3次
笔者运用此方法在临床中治疗此型病例30例,其中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下面我介绍一个具体案例:
李某,女,17岁,1998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行经时腹痛3年余
病史:月经行经腹痛,每次于月经前腹痛,行经不畅,腹痛加剧,经色紫暗成块,经后才能逐步缓解。
检查:神清语明,面色黄白,形体消瘦,行动自如,舌淡苔薄白,脉沉涩。
诊断:痛经(虚寒型)
治疗:温肾、调经、行瘀、止痛
运用上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痛经症状完全消失,经行通畅,故停止治疗。
该病
例属寒邪入络,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痛。
故取肾俞以益肾气;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有调冲任、暖胞宫之功;加次髎有利气止痛作用;地机是足太阴脾经之郄穴,能行血调经。
上穴配之能行气化瘀、温经止痛。
2、针灸名家赵尔康(江苏江阴人),治疗寒凝胞宫型痛经
处方: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行间
操作:气海、关元采用三进一退法补之,使针感向小腹部两旁扩散,下达阴部,血海、三阴交、行间施以平补平泻法,并在针柄上裹以艾绒各灸5壮,每于月经后1周开始治疗,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笔者运用此法在临床中治疗此型病例52例,其中显效47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下面我介绍一个具体案例:
朴某,女,26岁。
1999年6月14日初诊。
主诉:每值经期小腹疼痛4年余。
病史:患者缘于4年前,值经期时,过食生冷,复因冒雨感受寒邪,致胞宫受寒,血被寒凝,出现小腹剧痛。
以后每值月经来潮前后,小腹疼痛剧烈,伴腰痛,月经周期迟早不一,血量多少无定,色暗滞,食欲不振。
曾在某医处服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无效。
故于今日来诊。
检查:神清语明,面色暗淡无华,精神倦怠。
苔薄白,脉沉紧。
诊断:痛经,寒凝胞宫型。
治疗: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和调冲任
运用上法治疗1疗程。
7月16日开始第2疗程,症见月经来潮前后,小腹略感微痛,腰痛亦减,面色已转红润,但经血仍暗滞。
脉迟缓,苔薄白。
再按上法施治。
8月13日进行第3疗程,诸症悉除,月经周期及苔、脉基本正常。
为巩固疗效,给予患者3个疗程的艾条,带回自灸气海、关元以善其后。
经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该病是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的一种病症。
气海、关元均属任脉,前者为任脉之气所发,元气之海,有通调下焦之功;后者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
上穴通过针刺与艾灸,能起到温经散寒,祛瘀通络或调理冲任的作用。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治血症的要穴,有破血止痛之效。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三脉交汇处,佐以足厥阴肝经荥穴行间,共奏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
根据“寒则温之”的治则,重灸气海、关元,胞宫得暖,寒凝得散,痛经自愈。
3、针灸名家姜淑明(天津人),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
处方:中极、归来、地机
操作:取中极、归来进针后,令针感向下放散;再针地机二穴,均行泻法,针后加灸,留针15分钟。
笔者运用此法在临床中治疗此型病例49例,其中显效47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下面我介绍一个具体案例:
张某,女,25岁,工人。
2000年冬季某日初诊
主诉:月经期将至,腰腹痛剧,少腹坠胀1天。
病史:患者月经14岁初潮,期量色质尚正常,后因经期大怒,其后则每于行经前即腰痛、腹痛、少腹胀坠。
经行开始血量少,色紫黯有块,待血块下后则痛减,有时胸胁亦胀痛。
此次行经非同往常,疼痛剧烈,无奈前来求治。
检查:挽入诊室,弯腰扶腹,呻吟不止,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头面冷汗,少腹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