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论文 以“沫沫怕画画”为例谈幼儿胆怯行为解读与对策1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沫沫怕画画”为例谈幼儿胆怯行为解读与对策
徐红燕
【摘要】有胆怯心理的幼儿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不自信,在多方面表现出退缩、害怕的情绪和行为,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

面对这样的幼儿,教师除了耐心关爱还需要对其胆怯的原因的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本文就以“沫沫画画”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其产生胆怯心理的原因,解读行为背后幼儿复杂的心理,对症给予情感鼓励、适度强制、成功诱惑等手段,有效拉、退、陪、推等,等待幼儿客服心理障碍,勇敢跨出。

【关键词】幼儿;胆怯
一、背景
胆怯意为胆小,缺少勇气。

在幼儿群体中胆怯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不太自信,在多方面表现出退缩、害怕的行为。

行为上胆怯的孩子,往往带有一些心理原因。

如果成人过多地逼迫和关注,往往令他们的心理压力加大,适得其反。

在帮助胆怯幼儿战胜心理因素,走向勇敢自主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鼓励和支持。

沫沫,小班刚入学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她不爱说话,不主动参加各种活动。

每次遇到自己做事,她总会对老师说“我怕,我不敢”。

沫沫害怕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她战胜胆怯的心理,积极投入各种活动呢?为此,笔者对她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指导,下面就以“沫沫怕画画”为例,来进行相关的阐述。

二、实例与分析
(一)细致观察,寻找原因
在幼儿教育中观察幼儿的行为十分重要,教师的分析与推测都应该建立在一次次的观察基础之上。

行为是心理的表现,造成幼儿胆怯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每个孩子都不尽相同。

通过观察沫沫画画的行为表现,分析推测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她突破心理原因。

实例:沫沫怕画画
今天的美术活动是手指点画,孩子们都开心地坐在桌子旁动起手来。

沫沫坐在椅子上,两手放在桌下,她用眼睛看看旁边的小朋友,再看看自己的画纸,就是不动手。

我走过去提醒:“沫沫,你怎么不画呢?”她看看我,然后看着画纸不说话。

我鼓励她:“拿出小手指在颜料里蘸一下,然后再点一点。

”沫沫摇摇头,还是坐着不动。

我想拿起她的小手帮助她,但是她却把手紧紧地放在桌下,不愿意拿出来。

我问:“沫沫,为什么不动手呢?”她红着脸说:“我怕。

”我问:“怕什么?“她摇
摇头,不说话。

我几次想请她拿出小手,她都拒绝了。

思考分析:
老师请沫沫画画,但沫沫却说害怕。

画画有什么可怕的地方吗?沫沫不原意动手画画的原因是什么呢?仔细分析沫沫在活动中的行为,她总是用眼睛看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关注他人,说明沫沫对画画感兴趣,她希望投入到活动中。

但是她自己却不动手,并且也不接受老师帮助。

仔细分析她的行为,结合她日常表现,沫沫害怕画画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怕脏
当我拿起她的小手想要帮助她时,她一直不原意把手指放颜料里。

难道她害怕颜料?想起平时生活中,沫沫是个特别爱干净的小朋友。

如果手上或者衣服弄脏了,沫沫就会伤心地哭起来。

用颜料把手弄脏,对于沫沫来说是件很难以接受的事情,这不符合她的生活习惯。

我想这是她不原意画画的原因之一。

2.不自信
沫沫害怕画画,只是因为怕脏吗?当我询问沫沫“怕什么”时,她只是摇头,不说话。

可见沫沫对自己害怕的内容并不明确,并且不原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她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不自信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不自信自己是否能够做好,我认为这也是沫沫不动手画画的另一个原因。

(二)合理顺应温情鼓励
胆怯的幼儿往往很在意成人的眼光,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对行为缺乏勇气。

这时成人一定要耐下性子,切不可急于求成,为了让他快点勇敢起来而过分逼迫幼儿。

面对胆怯的幼儿,教师需要更多地耐心和爱心。

在帮助幼儿战胜胆怯心理的过程中,要让幼儿有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及时鼓励、支持,让他们没有过多地心理压力,并且在情感上有依靠。

实例:树叶掉下来了
美术活动《秋天的树》。

大家都在用颜料印着美丽的落叶。

沫沫照旧坐在椅子上,不动手。

“沫沫,你也来试试吗?”我问。

她摇摇头。

我蹲在她身边,用手指蘸了黄色的颜料,印到她的画纸上。

一边印,一边说:“树叶变黄了。

”她看了看画纸,再看看我,笑了。

我说:“沫沫,也试试。

”她沉下脸,摇摇头。

我又蘸了红色颜料,印在画纸上,说:“树叶变红了。

”坐在旁边的涵涵,举起画纸给我看。

沫沫指着一个印在轮廓外的手印说:“画在外面了”。

我说:“没关系,树叶掉下来了。

”涵涵说:“是的,我的树叶掉下来了。

”沫沫也笑着说:“树叶掉下来了。


美术活动中,我并没有强求沫沫动手绘画,而是顺应了她。

但是这样的顺应并不是无作为的。

在每次活动中,我都抓住沫沫对绘画感兴趣这一特点,利用我的亲身示范来勾起她对绘画的兴趣。

在沫沫点评涵涵的画中可以看出,沫沫对绘画的要求很高,是个非常细致的女孩。

因此在不确定自己能做到满意时,她选择了不动手。

在顺应她选择的同时,我也传递了我的信息。

画在外面也没有关系,树叶掉下来了。

这是我对孩子的鼓励和心理安慰,也是对沫沫的心理鼓励。

(三)兴趣诱惑适当强制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既要做到顺应幼儿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采取各种策略及时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发展,帮助她战胜自己。

面对幼儿难以突破的障碍,教师可以采取兴趣诱导的方式,激发起幼儿想要尝试的欲望。

并且在适当的时机,适当强制,让幼儿突破心理防线,勇敢跨出第一步。

仍旧以“沫沫画画”这一事件为例:
实例:可以洗干净
美术活动“手印热带鱼”,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用手印出了美丽的手印,然后再添画成了一条条可爱的小鱼。

大家都特别兴奋。

沫沫坐在座位上,仍旧不动手。

只是看着旁边的小朋友。

坐在旁边的乐乐印完一条小鱼,举起手给大家看:“看看我的小手,变颜色了。

”说完哈哈笑了起来,别的小朋友也笑了。

两个男孩子也举起自己的小手给大家看,看完都笑了。

沫沫看着,也笑咪咪。

我走过去,提醒沫沫:“沫沫也来印一条小鱼吧!”沫沫摇摇头。

我说:“沫沫你看,她们的手好看吗?”沫沫笑着说:“变红了。


“那沫沫想不想也变出红色的手来。

”我说。

沫沫还是摇摇头。

“沫沫,手弄脏了可以洗干净的。

这个颜料一洗就掉了。


这时,坐在旁边的乐乐说:“是的,沫沫,洗洗就没有了。


但是,沫沫还是摇摇头。

等到孩子们都印得差不多了,沫沫还是没有动手。

坐在旁边的乐乐画完就去洗手了。

等她洗完手,我带乐乐来到沫沫身边。

我说:“沫沫你看,乐乐的手变干净了。

”沫沫盯着乐乐的手看了很久。

我对沫沫说:“沫沫也来印一条小鱼吧!”沫沫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我拿起她的小手,帮助她把小手放到颜料里,再在纸上印出了一个手印。

她连忙翻过小手看看。

我说:“沫沫的手变红了。

”原本绷着脸,一副紧张模样的沫沫笑了起来。

印完小鱼,我带着沫沫去洗手。

一边洗她一边自言自语:“洗一洗就干净了。

”我说:“是的,洗洗就干净了。


思考分析:
几次活动下来,沫沫对颜料绘画兴趣越来越浓。

所以我仍旧用兴趣来吸引沫沫参与。

一开始,当我邀请沫沫动手时她很自然的拒绝了,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看到同桌其他小朋友正开心地作画,特别是他们的手在蘸上颜料后变了颜色,沫沫激动的神情,说明她也很感兴趣。

我就势想邀请她一起参与,她虽然摇头拒绝,但是并不像以前那么排斥和有厌恶的表情。

我知道她怕脏,于是告诉她手弄脏了,可以变干净,还让旁边的小朋友来亲身做了示范。

周围的孩子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都开始欣赏自己的作品,沫沫的画纸上却什么也没有。

我又一次邀请沫沫来印画,这次她没有明确表示拒绝,我知道她动摇了。

于是我帮助她完成了第一次印画。

绘画后,我带她认真地用肥皂将手洗得干干净净,让她的小手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让她知道颜料可以洗掉的,所以没有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诱导让沫沫突破了第一道心理防线,开始想要尝试绘画。

而语言指导和同伴示范,让沫沫敢于试着让小手变脏,突破了第二道心理防线。

当沫沫开始动摇时,我则拿
起她的小手,略带强制的帮助她完成了绘画,让她突破了最后的心理防线,跨出了用颜料手指印画的第一步。

(四)扶放结合有效助推
虽然沫沫跨出了接触颜料,动手绘画的第一步。

但是要想让她能独立主动的参与美术活动,还需要教师下更大的功夫。

通过多次引导,颜料手印画已经引起了沫沫的兴趣。

在主观上她已经有了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要让她能独立参与,教师还需循序渐进,给予扶持。

实例:我想画
区角活动时间,很多小朋友在手指点画桃花。

粉粉的桃花吸引了沫沫的注意,她站在画纸旁边,一开始用眼睛看着别人画画。

过了一会儿,她拿起小手放到颜料盒边,但又缩了回来。

我走到她身边,她看到我,兴奋地叫我:“老师。

”然后用手指指他人的画。

我问:“你想试试吗?”她点点头。

我说:“拿出小手指蘸一下,然后再点一点。

”她说:“我不敢。

”我拿起她的小手,帮她一起蘸颜料,印画。

她开心地笑了起来。

区角活动中沫沫选择了美术区,说明她对这个内容非常感兴趣。

当看到别人在点画桃花,沫沫举起小手,想要尝试,但是又放弃了,说明她对自己还是不自信。

这时,我及时地出现,让她顿时有了依靠。

沫沫兴奋地叫我,是想向我寻求帮助。

当她在自主绘画遇到困难时,我适当地进行了扶持,让她能参与活动。

但是面对胆怯的幼儿,成人不能一味扶持和代替,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尝试放手,让幼儿独立做事。

实例:自己画
画好了几朵桃花,我夸沫沫画得很棒。

沫沫开心地指着她的画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我说:“沫沫试试自己画。

”她愣着不动了。

我说:“老师,看着你。

”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蘸了一点颜料,然后看着我。

我朝她点点头。

她长呼一口气,点在画纸上。

我忍不住鼓掌。

沫沫朝我笑了笑,又伸手点了第二下。

我对大家说:“你们看,沫沫的桃花漂亮吗?”小朋友们都看过来,夸沫沫画得好。

沫沫红着脸,笑开了花。

游戏结束,我提醒沫沫去洗手。

沫沫说:“洗一洗就干净了。

”我说:“是的。

”沫沫自己去洗手了,洗完手沫沫举着两只手给我看:“老师,你看!”我表扬她说:“沫沫很棒,洗得很干净。


完成作品后,沫沫有了自豪感,会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

这也建立了她对自己的信心。

我就势引导她自己进行绘画。

一开始,她犹豫了。

但是我告诉她我会在旁边看着她,让她有了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当她尝试后,我及时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让她知道自己其实做得很好。

在活动后,我不忘提醒沫沫去洗手。

这一次她能主动告诉我,洗洗会干净,说明她已经知道把手弄脏不可怕,克服了怕颜料把自己弄脏的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放手的同时并不是完全退出,而是用眼神、动作、语言等继续给与幼儿帮助和支持。

(五)及时退出,促其成长
当孩子慢慢开始能独立尝试和面对时,教师要及时退出,给孩子留出自我成长的舞台。

只有让他们在获得心理支持的同时,独立去面对才能有更大突破。

沫沫对颜料印画已经基本消除恐惧和害怕的心理,并且能自己动手尝试,那么教师可以慢慢退出帮扶的角色,让她自己完成。

实例:
美工区,小朋友们在用点彩的方式装饰大纸盒。

沫沫挤过去看了看,然后来告诉我:“老师,我要玩那个。

”我说:“沫沫,自己去吧!”她拉拉我的手说:“你帮我。

”我带她过去,递给她画笔,对她说:“我要去帮一下那边的小朋友,你先画起来。

”说完我就走开了。

远远地,我看到她自己找到一个位置,然后看看别人,再自己动手画了起来。

沫沫虽然还是要求我帮忙,但是我知道她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了。

于是,我找了个借口离开,让她有机会自己尝试。

远远地,我仍旧对她进行着关注。

看到她能成功地进行绘画,我知道沫沫害怕画画的问题解决了。

三、反思感悟
(一)从行为看心理
胆怯的孩子在他胆怯的行为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

面对这样的幼儿,教师在观察其行为的同时,要准确分析幼儿的心理,抓住症结所在来帮助他战胜自我,跨出勇敢的一步。

在本文案例中,我抓住了沫沫细微的表情变化,动作表现以及语言表达,来分析其心理的真实想法。

从她藏起小手我读出了拒绝画画;从她热情招呼我读出她急需帮助;从她关注的眼神我读出了她的兴趣所在;从一开始我请沫沫画画时她紧张的表情、抗拒的动作,到后来的热情回应、微笑参与,我读出了沫沫对画画的态度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透露着他们心理的想法。

(二)耐心加恒心
幼儿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

在帮助幼儿战胜胆怯心理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教师的耐心加恒心。

只有耐心对待幼儿,不急躁,不逼迫,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效。

指导和陪伴沫沫跨出画画第一步的过程,可以说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在这其中,我坚持关注她的每一次画画机会,从集体活动到个别化学习。

一开始,一连多次活动她都不愿参与,不管老师怎么引导,如何劝说。

但是我相信只要找出原因所在,细致观察、耐心引导、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所改变。

在每一次活动中,我都试图寻找她的点滴进步,并以此为基础寻求更大的突破。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沫沫怕画画的问题解决了。

我积累了相关经验,获得了成长。

(三)学会尊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理念上、行为上做到尊重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胆怯的幼儿往往缺少尊重,他们需要成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思想。

只有尊重在先,他们才能有机会表达、有机会锻炼、有机会自我成长,获取更多的经验。

在本文案例中,我并没有以老师权威的态度与沫沫交流相处,强迫她主动参与画画。

更多的,我是作为一个朋友,尊重她“怕画画”的想法,平等地与她交流,和她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的友好与尊重,也让她感受到了轻松的心理氛围,让她更快地走出胆怯的心理,主动尝试绘画。

关于幼儿胆怯心理调整的方法根据幼儿情况的不同还有许多许多。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光要懂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更要学会去运用,去实践。

关注每一个孩子,促进每一个孩子更好地成长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 梁志燊.《学前教育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0:291-301.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5] 罗德 (Jillian Rodd).《理解儿童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