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下)

合集下载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衡量产业结构演进水平或高度的标准。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1 )/

2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第三节 产业转移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第三节 产业转移

(2020·全国文综Ⅲ)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 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 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 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4~6题。 4.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A.创新技术 B.拓展市场 C.扩大规模
运输成本增加等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 移出区和产业承接区在产业 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 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 表现分析如右:
跟踪训练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1~3题。 1.该图反映的某产业最有可能是 A.电子元件生产 B.机械工业
√C.普通服装生产
判断
1.国际产业转移只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
2.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工厂,主要是因为我
国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 ) 3.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较小。( √ )
4.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政府可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 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
√A.进口量增多
B.出口量增多 C.销售量增多 D.生产量增多
解析 产业布局调整后,甲国不再组装汽车,汽车生产量减少,而主要 在乙国组装,然后从乙国进口,所以甲国汽车的进口量增加,出口量减 少,选A。
基础过关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于深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高科
技企业的象征。近几年华为的终端(平板电脑、路由器、手机等)及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影响计算机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高素质的人才 B.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2020年高中人教版本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详解

2020年高中人教版本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详解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国际上常用工业化结构性指标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结构性指标的构成是:①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③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下图为“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结合图文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bc分别表示工业化指标中的①③②B.a指标我国略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C.b指标我国远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二、三产业比重低D.c指标我国远低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慢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3.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④良好的区位条件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⑥煤、石油等资源丰富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15 ~18 ℃,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为12 ~14℃。

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4.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A.病虫害少B.水源丰富C.离市场近D.上市较迟对于黑龙江来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简称“哈大齐”)是全省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据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来自“哈大齐”这块活力地带。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5.近年来,齐齐哈尔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打造“绿色之都”的城市品牌。

下列有关“绿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农药、化肥B.绿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C.绿色农业的生产对象是绿色植物D.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都是绿色农业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回答以下两题。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2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3.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是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威廉·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4 库茨涅兹法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茨涅兹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

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5 霍夫曼定理:该定理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年提出的。

他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该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呈下降趋势。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6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7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第一节产业结构概念与分类(9种)常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产业功能分类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和中国统计部门的产业分类法。

一、基本概念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结构指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组合。

理解:第一,产业结构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产业结构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即以某种标志将国民经济划分成若干个产业。

第三,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主要反映产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程度和方式。

第四,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反映的是各类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情况,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总产出在各产业间的分布情况,如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值、总产量和劳务、利税额在各产业间的分布。

二、产业结构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C.G.Clark)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而闻名,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又称为克拉克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次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它公益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其中带括号的,是在三个产业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行业)。

第一次产业是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是广义的工业;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中项——小项——细项。

大、中、小、细共分四级,且各大、中、小、细项都有规定的统计编码。

第四章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第四章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

第四章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个产业类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政策在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个国家或地区若过于依赖于其中一产业,会面临产业风险和经济不稳定的问题。

例如,过度依赖石油产业的国家在国际油价波动时容易受到冲击,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其中一产业的依赖,降低风险,并且在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化。

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不仅决定了各个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使得劳动力从低效率的产业向高效率的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

此外,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若停滞不前,将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促进不同产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激发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力,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产业升级将有助于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经济管理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

产业政策可以通过财税优惠、金融支持、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政策手段,对不同产业给予不同的扶持和引导,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一些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减免、补贴支持和研发资金等政策优惠,以促进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产业政策还可以通过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来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将不同产业分布在不同地区,并合理利用各地的资源和优势,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第3节产业转移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第3节产业转移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重难归纳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 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市场因素。
(3)政策因素。
(4)其他因素。
20世纪70—80年代,香港和台湾等地的企业大量向珠江三角 洲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9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地区 又开始了第二次产业转移,原先从香港、台湾等地迁来的部 分产业逐步转移到粤东、粤北等欠发达地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具有充足、 高素质 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 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市场:国内市场趋于 饱和 或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 展壮大的需要,企业会开辟国际市场;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 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市场 是不断变化的,产业承接地也会发生变化。
学以致用 早期,我国纺织业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 期我国就开始推动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转移过程中表现出 了很强的产业区际转移粘性特征。产业区际转移粘性是指由 于诸多因素的约束,某产业强烈依附于原产业所在地的倾向, 使得产业梯度推移难以循序进行的情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纺织业转移方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D ) A.粤流向晋 B.苏流向桂 C.鲁流向湘 D.津流向冀 (2)造成我国纺织业区际转移粘性的原因,正确的是( B ) A.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较低 B.东部地区市场广阔 C.中西部地区原料不足 D.中西部地区能源短缺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产业转出的国家或地区:原产业向外转移,可使区域内的 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 件。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 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 工业化 的进程。

第四章区域分析

第四章区域分析
第四章区域分析
3、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
① 经济学原理是区域分析的基础(经济原则是 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 合理地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区域分析
② 区域的经济分析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区域经济学提供方法论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区域分析的结合点。
② 区域分析可以为地理学提供研究方法。
第四章区域分析
3)区域分析与数学
数学分析、模拟及数学模型的构建分析是区 域分析的主要数量手段。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 区域分析也会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 要素,从而与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联系。
第四章区域分析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2)可更新的自然资源——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 有计划、有限制地开发利用;
3)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按照节约和尽可能综 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第四章区域分析
3、基本特性 1)有限性(稀缺性)
要求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使得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获得绝对地租 等经济利益。
第四章区域分析
地租是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利,土地使用者每年和 定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价格(货币或补偿物)。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包括级差地租理论和绝对地租理 论两部分: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绝对垄断而产生的, 即使最劣等地也必须支付绝对地租。
第四章区域分析
(三)区域发展分析
区域发展是综合性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 为追求的最终目标。
实践中,追求区域发展的某种效益的最大化过程 中,其它两项效益的追求则成为该种效益最大化 目标的约束条件,这就意味着三个效益之间存在 着冲突。现实中面临着三效益的协调问题。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区域:第4章中国地理概况第7节中国的工业课件(40张)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区域:第4章中国地理概况第7节中国的工业课件(40张)

加大科技投 入,更新设备, 提高产品质 量;调整工业 结构,发展第 三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适 当限制某些能 耗大、当地缺 乏原料资源的 工业的发展
名称
位置、范围及主 要城市
特点
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丰富的煤、铁、
积极发展高
石油、海盐等资
科技产业,
轻重 源;统一的华北
增加产品类
工业 电网;便利的铁 能源、淡水 型,加强技
• 【例题1】 如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我国的四大工业基 地。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如下工业联系的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 (2)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主要工业部门结构示意图,最能说明 丁地区工业发展特征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课前基础梳理
• 一、我国工业的分 布
• 1.我国工业的分布 趋势
(1)沿铁路线:A__京__广____、B__京__沪____、C__哈__大____等铁路
沿线,形成了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__黄__河____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2)沿江长江F_沿_武_线_汉_形__成_、了G以__D重___上庆____海_____等__城、市E为__南中__京心__的__沿、
特点
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规模最 工业历史悠
继续使结
大、结 久,工业基础
构轻型
沪宁 杭
工业 基地
构最完 整、技 术水平 和经济 效益最 高的综
雄厚;技术力 量雄厚;统一 的电网;发达 的水、陆、空 交通运输;广 阔的经济腹

第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复习课件)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复习课件)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五.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2、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20 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倡导形成亚欧非之间的能源互联互通大格局,西部是油气进口的重要通道。
十一.“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在尊重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相关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2、市场: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市场不断变化,因此产业承接地也会发生变化。
3、政策
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的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向外转移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可自流供水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渠道穿越高山,工程艰巨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水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2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以荆州市为例第一章: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特征、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

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特定区域的优势和全国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条件制约性。

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多样性。

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开放性。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

第二章:产业的划分一、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

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内容: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 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 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 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 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 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 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 的首选产业。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国内生产 产该种产 条件日益 品的条件 改善,产 成熟后, 品生产成 以国内产 本降低, 品满足需 市场竞争 求,替代 力加强, 进口产品; 产品转而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经济发展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发展战略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发展战略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区域发展战略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和特点的讲解,并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运用GIS软件展示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采取适当的激励和引导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地域认知能力,但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和挑战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地理素养。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产业转移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产业转移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轻工业―积―累―资金→重工业―加―强―基―础工―业→高科技工业
提高技术
提高科技水平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规律: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转移。
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 力一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 产业稳步增加。
(5)类型
类型 __国__内__产__业__转__移____ __国__际__产__业__转__移____
定义 发生在一国之内的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 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 数量、__质__量____和___价__格___差异较大。 ②影响:具有充足、__高__素__质____且工资__低__廉____的劳动力资源的国 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③规律:由于劳动力价格会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因此产 业会不断向劳动力价格较___低___的地区转移,导致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 变化。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产业转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响产业 区域认知: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
转移的因素。
念和分类。
2.以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为例,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理解产业
掌握产业转移的规律。
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
3.以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为例,人地协调观:列举实例分析产业转移
80年代 台湾、中国香港等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车、电子等产业
地区
国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来自21世纪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贸易利益?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显
• 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模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以及 德宏模式的对比
• 5.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还要发展产业基础薄弱的石 化、钢铁等重工业的原因
•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资源缺乏,原先以轻工业为主,产业 链条短,带动性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但由于石化、 钢铁等产业发育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利于带动整 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再加上该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故 发展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典型例题剖析

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 9 日,泛珠三 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贵州 省贵阳市召开,来自泛珠区域合作各方 的行政首长出席了会议。会上,泛珠各 方还就加强泛珠区域内战略合作、推进 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深化产业合 作、推进教育合作、深化旅游合作等议 题进行了研究讨论。泛珠三角是指珠三角及其联系比较密切的 经济地区,包括港澳和粤、桂、闽、赣、湘、滇、黔、川、琼 9 省区。
• 参考答案
• 1.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 移,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导致城市人口增多;同时城市用地规 模也随之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从而促进城市 化。
• 2.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惠政策承接了劳动密 集型企业,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吸引大量内地人口到此就 业。
重难疑点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其重点和战略方向,应当放在 “三农”,即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民上,因为: 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仍是基础最薄弱的产业 。
如何开发农村市场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消费品的需求, 是我国第二产业继续发展的关键。
造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状况的原因,有交通等基础设 施不发达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城市化的程度, 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相适应。

区位商 是用来衡量某个产业部门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区位商的计量式为:
Qij eij eit Enj Ent

上式中,Qij为i区域j产业的区位商,eij为i区域j产业的职工 人数(或工业总产值), eit为i区域所有产业的职工总数 (或工业总产值); Eij为全国j产业的职工人数(或工业总 产值), Ent为全国职工总人数(或工业总产值) 。Qij越大, 则i区域j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数值越大,这一产品向输 出区外的份额就越大。

“比较劳动生产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RIij (Gij Lij ) (Gi Li )

式中:RIij——i地区j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Gij——i 地区j产业的国民收入;Lij——i地区j产业的劳动力人数; Gi——i地区各产业的国民收入总额;Li——i地区各产业 总的劳动力总数。 一般而言,当RIij>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 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 业部门,RIij值越大则其比较优势越大;反之,亦小。当 RIij>2时,该产业有可能成为地区主导产业,

1)粮食等加工制作,植物油、精炼油生产、食品
加工。 2)蔬菜、瓜果保鲜加工,腌制品生产。 3)畜牧水产保鲜加工,肉蛋奶加工,皮毛皮革加 工等。


4)特种养殖和保健品生产加工。这些产业投资少,
科技含量不高,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实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形成一 定规模,构成邻近城市经济网络中的一个部分。 (3)与城市中大中型企业合作,为它们进行产品 初级加工,如对棉花初级加工,畜产品屠宰、冷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导向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沿
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
导向选择的基本依据:
(1)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本特点;
(2)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总水平,包括区域已
有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全国地域分工的需要。

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从两条路径同时推进的,一是 新兴的知识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各国都加大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注重发展知 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用新知识和高技术改 造传统产业。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近几 十年来,各国都致力于把成熟化的高新技术应用 于传统产业,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 如美国运用计算机技术改造钢铁行业的设计 和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操作的自动化控制。日 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装备批发零售业,提 高了流通业的生产率等等。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 快,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周期缩短。
主导产业
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高增长性、高产业关 联度、高产业创新能力、高产业规模、高市 场潜力的产业。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该区域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都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一些产业部 门。

主导产业的选择: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比较优势度、产业关联 度基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经验法 则、区位商、市场占有率度等。
资本密集型产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以信息产业 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三是工业内部 结构的合理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美 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美国经济 的头号支柱。

经过结构调整,90年代以来美国三大产业的格局呈 现出新的变化。①经济“服务化”的特点更加显著。 1990到1996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 中的比重从74%提高到了75.4%,就业比重从72.2 %上升到了74.4%。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的主渠 道的地位更加突出。②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与比重 虽然下降,但产值的绝对数增加很快,说明美国制 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从而释放出了大量的 劳动力转向第三或第一产业。
4、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传统产业 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1)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制定面向21世纪的 高科技发展战略。 (2)按照科技发展的不同领域,相应地制定专门的 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与计划。 (3)实施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立新产业的 资金优惠和政策优惠措施。
三、我国区域产业结构问题



(1)基础产业薄弱:农业基础不稳,基础设施滞 后。 (2)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第一产业。 (3)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小而全。 (4)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地区优势没有得到 充分发挥。 (5)第三产业明显滞后。
0.88 0.09 1.22 0.68 0.28 1.14 0.56 0.72 0.63 3.36 0.53 0.15 0.54 0.78 0.53 0.53 0.36 0.97
0.86 0.02 1.23 0.82 0.45 0.83 0.46 0.73 1.13 3.14 0.3 0.35 0.29 0.58 0.27 0.31 0.07 0.72
பைடு நூலகம்
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 业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收入比重都明显偏低。 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 通、通讯、金融保险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的 落后和短缺,不仅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增长, 也影响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市场化改 革的顺利推进。

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 大国的特殊背景,部分原因在于传统产业结 构的严重扭曲。
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下)
一、产业结构配置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三、我国区域产业结构问题
一、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产业部门结构依据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作用,可以分为几大类,一般将之分为主导 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服务性产业等。 有的从产业的发展趋势角度,将之分为朝阳 产业与夕阳产业,或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 业等。从对区域产业作用的角度,基本采用 前一种分类方法 。

关联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产业
后向关联(产前服务)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深加工) 旁侧关联(产中服务)
支柱产业
一般是指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对社会经 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一般来说,它也 是在区域总产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
基础产业
指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基础保障作用 的产业,如能源、原材料与交通、通讯信息 产业等。

根据世界银行推算,人均收入在390-1230美元之 间时,运输设备、住房和有关娱乐业的收入弹性最 高;其次是其他服务业、如餐馆和旅馆、家电、电 器等产业部门。根据联合国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制 造行业中收入弹性最高的是钢铁、有色金属、纸张、 机械和纺织业。

比较优势度
生产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反映了产业结构演 变的趋向,生产要素向这些产业部门移动,在区域 产业结构中将越来越占有更大的比例,是发展前景 较好的产业。生产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针对区域具有 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把它作为区域合作的重点产 业,可以优先、重点地开发利用具有相对优势的生 产要素,取得较好的产业结构效益,从而带动整个 区域经济的发展。
日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经济经过恢复走上正 常发展轨道以后,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经历了从 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 转换过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开创 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就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主要特点是将科技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在政策的 运用上更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高科技为导 向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这是由经济的信 息化、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竞争特 点所决定的。
1997年
区位商 0.79 0.7 0.3 3.67 0.73 1.78 1.06 0.38 0.52 18.75 0.16 0.08 0.09 1.06 0.28 0.9 2.45 0.22
2002年
区位商 0.64 0.64 0 3.82 1.32 1.97 1.04 0.23 0.48 19.94 0.07 0.03 0.04 0.85 0.07 0.83 3.31 0
冻、保鲜,蔬菜类脱水加工,反季节种植,净菜
处理等等。
3、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机制为准则,积极 培育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必须同时依托资源和市场, 把开发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产业结构调整纳 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 规律,立足当地资源,选择好发展方向和项目, 发展一批支柱产业。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明需求增长对收 入增长的依赖程度。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 消费者对于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其 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Qi Qi Ei Y Y
△Qi表示i产业的需求增加量, Qi表示i产业的需求量; △Y表示收入的增加量, Y表示收入量。
0.92 0.03 1.41 1.32 0.29 0.19 0.39 0.81 0.93 3.9 0.24 0.38 0.21 0.54 0.25 0.24 0.05 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