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 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自渡彼岸
雪小禅
那年,他17岁。
家贫。
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
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
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
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
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补丁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衣服……
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
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
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
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
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
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
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
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
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
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
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
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
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
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
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
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
晚餐依然是窝窝头。
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
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
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
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
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1)“他”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第②段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和“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己自渡。
”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①路途遥远;②冰天雪地;③缺乏衣服;④食物极差。
(2)不矛盾,“小心翼翼”表现了他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能吃到白面饺子时的珍惜,舍不得吃的心态,而“吞咽”表现了在饥饿的情况下吃饺子时的兴奋激动、狼吞虎咽的样子。
(3)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急于改变家贫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在人生历程中,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身在苦难中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苦难的意义价值,但是这些苦难却为后来的成长、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你经受住苦难的洗礼,终能改变生活的困境,使内心变得强大。
【解析】【分析】(1)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
从文中4—9段所写内容可以总结出:①运送时间久;②环境恶劣;③衣着破旧;④路途遥远艰难;⑤饮食条件艰苦等。
(2)这类习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寻找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
语句中的“小心翼翼”是从对白面饺子珍惜的角度来说的;而“吞咽”则是在饥饿的情况下对食物渴求的角度来讲的。
所以,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不矛盾。
据此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3)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一起去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有责任感、肯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别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
本题作答可从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第4自然段开始总结,对“上山拉木头”这件事有关“苦”的主要细节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不必叙述具体细节。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
语境中的关键词句,有时矛盾对立的两个词语也能同时存在,比如本题的“小心翼翼”和“吞咽”,前者是一种缓慢细心,而后者是一种急速粗心,结合在一起却表现了人物对白面饺子的细细品味又急于吞下的食欲,从而让表达细腻入微。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人物特点可以从标题、主题、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
本文标题“自渡彼岸”已经清楚地告诉读者主人公勇于改变命运、而文中的故事说明主人公坚强、有毅力、积极乐观。
(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苦难”虽苦,却是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懂得珍惜机会和幸福的一剂良药,所以在苦难面前,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恒心,走过黑暗,必然是光明。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的实验
①一个大学生乘车来到一个小城市,在一家旅馆投宿,店主像通常所做的那样,问他们姓名、职业、要在此住多久。
这两个外地人说:“我们是格芬克城的著名医生。
大约要在这儿住四个星期。
但您不要将这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们要在这里做一个实验,我们需要安静。
”
②好奇的店主问:“究竟做什么实验?”
③“在格芬克城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死人重新活起来。
这种实验,我们在那里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
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在另一种条件下重做。
”
④显然,店主立即将这奇怪的故事传开了。
开始人们对此只是一笑了之;但这两个外地人的行动却渐渐地引人注意了。
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________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
他们同人们________,________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⑤整个小城渐渐地处于一种奇异的不安之中。
首先是那商人,他真的相信这种神奇的实验会成功,他同城里的医生交谈,现在连医生的脸也严肃起来了。
三个星期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肯定要发生什么事了。
⑥第三个星期的周末,这两个外地人收到了商人的一封信。
“我曾有过一个像天使一般的妻子,”他写道,“但她重病缠身。
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
你们别扰乱她的安宁吧!”信封里放了一大笔标明是作为谢礼的钱。
⑦在第一封信之后,其他的信接踵而来。
⑧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很为他死去的叔叔再复活而担忧;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写道:“我的丈夫很老了,他不想再活了。
他已得到了他的安宁。
”这些信的信封里也都放着一笔款。
⑨两个外地人对此一言不发,夜里继续着他们的公墓之行。
这时,小城的市长进行干预了。
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
他向这两个大学生提供了一大笔款。
“我们的条件是,”他写道,“你们不要再继续试验下去了。
我们相信你们能让死人重新活起来,还可以给你们一份证明。
我们这里不想要奇迹,你们立刻离开这个城市吧!”
⑩这两个外地人拿了钱和证明,收拾起他们的行装,离开了这城市。
“实验”成功了。
(1)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他俩经常到公墓去,久久地________在一些坟墓前,其中包括一个富商的年轻妻子的墓。
他们同人们________,________有关这个年轻太太和其他葬于此公墓的死人的情况。
(2)商人、侄子、女人、市长给两个大学生写信、寄钱,让他们停止实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①商人的目的:________。
②侄子的目的:________。
③女人的目的:________。
④市长的目的:________。
(3)文章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题目“成功的实验”有何深刻含义?
(5)本文和课文《皇帝的新装》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停留;交谈;询问
(2)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遭受病痛折磨;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不想和她的前夫生活;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
(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实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市长、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5)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瞒与骗的世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词语。
注意,这三个词语都是动词。
根据“久久地”可知第一空应填“停留”,根据“同人们”和“情况”可知第二空和第三空分别应为交谈和询问。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我很爱她,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希望她重返病体”可知商人的目的是不希望自己的病死的妻子活过来遭受病痛的折磨。
根据“一个侄子继承了他叔叔的遗产”可知侄子不希望自己的叔叔活过来拿回自己的财产。
根据“一个在其丈夫死后又重新改嫁的女人”可知这个女人不想再和她的前夫生活在一起。
根据“他当市长才不久,而且很想长期当下去,不愿再跟死去的前任市长会面”可知市长的目的是不想和前任市长见面。
(3)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
细读划线句可知,这句话是对这个城市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神秘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两个骗子收到四封信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含义。
作答时,需正确理解题目的本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个实验并没有成功,并没有复活任何一个人,但题目却把这次实验说成是“成功”的。
这是反语的修辞手法,联系文章主旨可知,这个词语颇具讽刺意味,揭露了当时人们的虚伪和愚蠢。
(5)这两文都虚构了一个故事,故事都与一个骗局有关,这两个骗局中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说了假话,让一个看起来非常荒诞的骗局,居然获得了成功,从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虚伪和愚蠢。
故答案为:(1)停留交谈询问。
(2)不希望重病而死的妻子重返人间遭受病痛折磨。
不希望叔叔复活拿回他的财产。
不想和她的前夫生活。
不愿跟死去的前任市长见面。
(3)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成功”二字是反语,由这场虚无实验的成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小城上到市长、下到普通市民的愚蠢。
(5)都讽刺了人们的愚蠢,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瞒与骗的世风。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⑵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⑶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
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⑸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联系两篇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作答。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书祸
严歌苓
①我在乘车时读的书是专门挑选出来的。
如《读者文摘》《纽约客》都是我乘车时的最佳读物。
它们便于携带,内容又多是美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读起来立刻使人很投入,还有一点,这些杂志的重点文章的长度一般与我的旅途相仿,这样我可以在下车后将它遗忘在坐椅上,它或许可以使另一位乘客的旅途沉闷得以减缓。
从阅读中获得的充实感使旅途无形中缩短了,主观感觉上一定会比自己驾车短许多。
尤其是交通不顺畅情形下的驾驶,满腹怒气又无处发泄,那样的一分钟可以长得像半辈子。
②不过我也因为乘车读书闯过祸。
十多年前的一个礼拜日,我爸爸约了几位客人一同晚餐,家里人手不够,便打发我去北京的西单菜市场买两条鱼和半只火腿。
我当时正在读卡夫卡的《城堡》。
那是一本须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的书。
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
只听售票员吆喝:“北太平庄啦!”脚先于我的意识,我已蹿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
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
我爸爸一副揍也揍不得、骂也骂不出的样子:女儿毕竟成人了,如今回家也算半个客。
他几乎捶胸顿足:“你让客人吃什么?!”他顶好客又顶怕亏待客人。
我赶忙认错:“我读书读糊涂了。
要不,我再跑一趟?”当然是来不及再跑一趟的。
那时菜场来了鲜鱼,排队至少也要个把钟头。
③到了美国,正和我先生在恋爱阶段,一天一个女友得了感冒,临时请我代她打一天工。
所谓的“工”是照料一个两岁的小女孩,每小时有五块现款的工钱。
小女孩的母亲是一位艺术评论家,当时正在赶写一篇舞蹈评论文章。
她匆匆教给我换尿布、喂饭、放卡通片等技术要领,就潜入地下室写作去了。
我先生(那时还是交往不久的男朋友)打电话来,说他下班会很晚,可能酒店已关门了。
我自告奋勇,说打完工我立刻就去买酒,我知道这瓶酒对他的重要性。
他父母一年只在圣诞前夜喝一瓶轩尼诗(一种酒),而他们住在以摩门教为主要宗教的盐湖城,那里的酒比别处贵很多,因此这瓶酒总是由他们的儿子做礼物送给他们。
这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庭传统。
我结束了八小时对换尿布和卡通片的经营,拿到四十块钱现款,买了酒并请店员给了它最豪华的节日包装。
天擦黑时我已挤在下班人群里走进了地铁。
一找到个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一本英汉字典。
那时我在准备考CRE,想出个背字典的愚蠢办法来提高单词量。
于是就背得十分忘情,直到发现自己已坐过了两站。
下了车总觉得步伐飘然得有点可疑。
一直走到家门口,才发现两手是空的,才猛然省悟到换了八小时尿布挣来的钱,已去了一半,只好赶去一家超市,把剩的一
半工钱拿出来,再买一瓶轩尼诗。
从那以后,我每次因乘车读书而误事时,我先生总要提起那两瓶轩尼诗,他为我感到痛惜:换一天的尿布,几乎一文钱也没落下。
他对不可理喻的我苦笑:“唉,你丢这丢那,不是乘错车,就是下错站,怎么就从来没丢过书呢?”倒真是的,我这人吝惜两样东西:一是书,二是稿纸。
似乎是个脑筋很老,生活方式也古旧的穷酸书生。
④一次在华盛顿开往纽约的火车上,我读完了《洛丽塔》,一时间泪流满面,哽咽不止。
一车厢的人都旁观我的抽泣,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
那次损失最小,只把一片从加拿大买的牛皮书签丢了。
(1)说一说文章以“书祸”为题的好处。
(2)在文中,作者写了自己三次因读书而闯下的“祸事”。
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著名评论家雷达这样评价:“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请你从文中找出视觉效果或听觉效果较强的精彩语句并加以赏析。
(4)严歌苓,1958年11月16日出生于上海,美籍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
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
严歌苓的小说和剧本曾获多项国际大奖。
她用中文写小说,几乎拿下了所有华语文学类的大奖。
请你结合本文和以下链接材料,探究作家严歌苓成功给你带来的启示。
(至少两个启示)
◆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每隔一两年,严歌苓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畅销书架或者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她出书就像交作业一样“规律”,于是她总会被问:“你怎么能写那么多书?”严歌苓的答案跟她每天的生活一样简单:“我当过兵,对自己是有纪律要求的,当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
◆写完一篇小说以后,严歌苓会不断做减法,“第一遍改我会删去很多字,第二遍改又会删去很多字,《陆犯焉识》我从40多万字的原稿中删掉了10万多字。
”
【答案】(1)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丢了特意出门买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众人不解并丢了一张牛皮书签。
(3)示例一: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
“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
“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示例二:“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
”一句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戳戳”、“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沉浸于书的世界无法自拔。
(4)①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
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作者说“须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
②要充分利用坐车、走路等时间的边角余料。
作者利用坐车的
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写完一篇小说以后,严歌苓会不断做减法删改文章。
【解析】【分析】(1)“书祸”分析,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是文章的线索;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因坐车读书而惹出的几桩“祸事”。
文章开篇交代了我对书的喜爱,特别是爱坐车时看书;接着叙述了“我”因坐车看书而做出的“祸事”:丢了特意出门买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众人不解并丢了一张牛皮书签。
(3)从文本中找出视觉描写或听觉描写的语句,然后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即可。
如: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
“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
“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4)结合“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
只听售票员吆喝:‘北太平庄啦!’脚先于我的意识,我已蹿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
”分析得出: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
结合“天擦黑时我已挤在下班人群里走进了地铁。
一找到个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一本英汉字典。
”分析得出:要充分利用坐车、走路等时间读书;结合“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每隔一两年,严歌苓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畅销书架或者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分析得出:自律、勤奋和坚持永远是成功的关键;结合“第一遍改我会删去很多字,第二遍改又会删去很多字,《陆犯焉识》我从40多万字的原稿中删掉了10万多字。
”分析得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故答案为:⑴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⑵丢了特意出门买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众人不解并丢了一张牛皮书签。
⑶示例一: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
“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
“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示例二:“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
”一句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戳戳”、“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沉浸于书的世界无法自拔。
⑷①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
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作者说“须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
②要充分利用坐车、走路等时间的边角余料。
作者利用坐车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