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科书的变迁 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年教科书的变迁
莫斯科郊外的中国(1949-1966年)
前言
“欲兴邦必兴学”,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一段文字能记录一段历史,一个人物可以唤起一段回忆,一个群像更是标记了一个时代。

虽然教科书的变迁不能与政治、经济等宏大问题相提并论,但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教科书从从政治挂帅到人性回归,从千篇一律到异彩纷呈,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人物脸谱也是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勾画教科书中的脸谱,就是勾勒新中国大国的脸谱,见证60年思想、文化领域进步与繁荣;今天,我们回首新中国60年教材变迁,不但是历史的重温,更是对现代中国本源的追寻。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科书与政治书无异,它不但承担了提高国民素质、普及科学知识等基本功能,还必须为肃清人民思想服务。

随着新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教科书也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任何学科、任何课本都被语录、指示等充斥。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中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各种思想和意识的冲击下,教育工具的功能被大大地加强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的变革从未停止。

我们希望看到教科书中更多的脸谱,这不仅仅是人性的需要,也意味着一个国家与民族更加自信和进步。

中华民族在60年顽强的思想解放中踏上了新轮回的起点。

第一课毛泽东:领袖与学习榜样
课前预习关键词:
领袖:建国初期的教科书中有大量关于毛泽东的内容,其领袖形象深入人心。

太阳:教科书中形容毛泽东用的最频繁的一个词汇。

榜样:毛泽东是学习的典范,教科书从各个方面树立起他的榜样形象。

朱德的《母亲的回忆》、《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等都入选过教科书,但是毛泽东无疑是出现在新中国教科书中最多的人物。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领袖,从一开始就被偶像化,成为了大众的偶像,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无论学习、工作,毛泽东高大的伟人形象都是教科书中的最主流。

第一讲:“毛主席像太阳”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

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这是建国后第一套小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内容。

毛泽东不但是人们眼中的领袖,更是人们眼中的救星。

对毛泽东的推崇从本文可见一斑。

第一课毛泽东:领袖与学习榜样
时代背景资料:
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
《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

规定,必须要有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阅读、分析、结束、复习等严格的“五个步骤”。

这些规定,在1956年中学分科实验时,基本照搬,形成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通行的现代文教学模式。

第二讲:《八角楼上》
“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

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觉察到。

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课文中简单的几句话,毛泽东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精神跃然纸上。

这种沉思是领袖式的沉思,思考的结果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不但是新中国的领袖,也是中国革命的领袖。

《八角楼上》反映出的领袖形象,比“像太阳”这样的抽象歌颂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第一课毛泽东:领袖与学习榜样
毛泽东现象:
毛泽东已成为历史的象征,他不仅被中国重视,也为世界所关注。

虽然对于历史的评价各有不同,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毛泽东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走
上历史舞台,中国人对他极为崇拜,而这种崇拜的影响也是更为深远。

第三讲:《毛主席小时候怎么学习的》
“毛主席看见有些同学没有饭吃,就把自己的午饭让给挨饿的同学吃。


建国初期小学语文课文很简单,课本中关于毛泽东的内容也很多,这篇《毛主席小时候怎么学习的》勾勒出了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形象,毛泽东学习、生活都是学习的榜样。

本课结语:
在为政治服务思想的指导下,建国初期的教科书成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宣传阵地,内容多以革命史和党史为主。

这种情况下,很多新中国领导人撰写的文章或是描写领导人的文章纷纷入选教材,其中尤以毛泽东作品和歌颂他的作品最多。

不但是语文教材,音乐等教材中也大量出现对毛泽东的歌颂与赞美。

第二课老大哥苏联与国际友人白求恩
课前预习关键词:
苏联老大哥: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经验,俄国作品入选中国语文课本。

苏联自然成了新中国的“老大哥”。

白求恩:教科书中白求恩不仅仅是一位国际友人,更成了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象征。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选入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首选苏联,俄语处于完全的统治地位,一提到苏联,当时国人口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汇一定是——老大哥。

前苏联和西方世界的外国人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形象,新建设者成为我们模仿的偶像,旧形象被无情地批判。

当然,也不乏如“白求恩”等国际友人。

第一讲:从俄语教材一统天下看苏联老大哥形象
建国初期,刘少奇即提出:中国人民的革命,过去是以俄为师,今后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

当时中国学习俄语的热潮绝不亚于20世纪末期开始的英语热,俄语教材是外语教材中最多见的课本,契科夫经典的短文《小公务员之死》等纷纷入选。

苏联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不折不扣的范例和老大哥。

第二课老大哥苏联与国际友人白求恩
课文背景:
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抗日,在医治伤员时被感染不幸逝世。

毛泽东得知后,非常悲痛。

12月21日,毛泽东为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第二讲:国际友人白求恩
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不久便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一年多。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医治伤员时被感染,在河北定县不幸逝世。

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亲笔写下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

” 《纪念白
求恩》也是中国语文课本中大家最为熟悉的课文之一。

白求恩在中国,成了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代名词。

本课结语:
新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当时已经取得成功的苏联自然成了中国模仿的榜样。

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并不多,因此从教科书中看到的外国人的形象多是苏联老大哥和白求恩这样来到中国的国际友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纸片式”的外国人形象无助于中国人认识世界、融入世界,这与日后教科书中丰富、立体的外国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对这一形象的认识不能脱离新中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与国际环境。

第三课:翻身的人民不忘阶级斗争
关键词:
幸福的新中国主人: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以幸福的形象出现在教科书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劳动人民劳作的封面和内文插图。

阶级斗争:对“新”的歌颂,对旧的批判。

教科书要求人们时刻不忘阶级斗争,甚至算术教材在整整一页“政治训话”后才能进入正题。

刚刚走出战火的国家满目疮痍,但在思想领域,人们必须有新的气象。

在教科书中,翻身的民众以国家的主人形象出现,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所有者和建设者。

工人、农民的形象成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

与此同时,鲁迅等名家消失在大跃进时期的教科书中,反应中国古代文化与民众形象的古文难觅其踪,即使是这样看似政治正确的课文,也遭到批判。

第一讲:旧社会的羊倌、逃荒者与新中国的学生
“大跃进”期间,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 新中国成立以后,生活在新社会下的儿童无疑是幸福的,与祖辈、父辈的放羊、逃荒生活对比极其鲜明。

第三课:翻身的人民不忘阶级斗争
名词解释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指阶级冲突。

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概念,和血缘关系无关,也和上、中、下的社会阶层无关,而是指的是经济地位。

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毛泽东的主要思想观点。

他把中国人划分成人民与阶级敌人两大阵营。

第二讲:数学书不忘阶级斗争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属于一定政治路线的。

”这是60年代中期编写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一课的课文开头。

一道数学练习题的标题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题目先要上一段政治课,然后用一段很大的背景材料:“在万恶的旧社会,土地大多数被地主、富农霸占着,广大的贫苦农民没有土地……”足足一页的政治课内容过去了,才切入到正式的数学问题:家里有多少地……
本课结语:
在阶级划分的作用下,中国民众被群像化,简单的成为了工人、农民。

简单的划分并不能涵盖民众脸谱的多样化,但是教科书却没有收录这些多样的脸谱。

而教科书不分场合、不分学科的阶级斗争教化,也让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贴上了“阶级斗争者”的标签。

历史发展证明了阶级斗争并不合适,但身处那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又有谁能逃脱呢?
(资料来源:搜狐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