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环境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大气分层

大气分层

深厚的、大范围的逆温层在某地长期维持,就会造成 干旱少雨的单调天气,甚至出现旱情
3.对交通影响: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有利影响
1、逆温若出现在高空,由于空气垂直对流运 动受阻,飞机可以平稳飞行,安全可靠;
2、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可有效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发展。
3、逆温可有效提高冬季的温度水平,对果树蔬菜有利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 量
(3)在商业区、居民区、近郊工业区、农田 区域中,烟雾浓度最大的是 。
商业区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厚度(KM) 20 15 10 5
N
17~18
8~9
10~12
10~12 8~9
90° 60° 30°
0° 30° 60° 90°S纬度
⑵平流层主要特点
范围
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臭氧层 在20-30千米处.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上热下冷).
原因 平流层
臭氧层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二十世纪世界著名公害事件
一、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 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 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 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 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 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 多牲畜死亡。这是二十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4.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不低于 ( )
C

电离层地理现象

电离层地理现象

电离层地理现象电离层(Ionosphere)是地球上一层厚度介于50-1000千米,处于大气层和太空之间的空气层,它主要由氘、氚、氧和氖等离子组成。

它是地球大气层最外层,厚度约有50-1000千米,是一个巨大的络全,不仅是地球的外壳,也是空间科学家的宝藏,她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一层大气。

电离层的形成是由太阳辐射所引起的,太阳的辐射能够穿透地球的大气层,照射到电离层上,在电离层中辐射能量会将气体的分子拆分成电子和原子离子,这就是电离层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辐射会使得电离层中离子数量增加,从而使得电离层变得更厚,这也是电离层厚重的主要原因。

电离层对地球多种功能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能够通过吸收太阳的紫外线,屏蔽地球上的有害物质,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其次,它可以形成大气高层的宜居环境,使得航空器和航天器得以在空中长期安全运行;最后,它也可以把太阳中发射出来的辐射能量,重新反射回宇宙中,为宇宙提供能量,使得万物得以生存。

电离层在物理地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领域也具有巨大价值。

它可以作为地面地球观测的基础,可以用来了解地球环境的变化;它的变化也可以用来预测气候的变化;它还可以作为联系地球与太空的桥梁,用于传播无线电波;它可以指导航空器的航行安全;它还可以作为科学家研究大气层的实验场,考察大气的结构、组成、特性等。

电离层给地球带来了无穷的可能性,它是地球最重要的一层大气,是地球外壳的一部分,也是空间科学家的宝藏。

无论是从科学研究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电离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球研究和宇宙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电离层是地球上一层介于大气层和太空之间的空气层,由太阳辐射引起电离效应而形成,它为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提供了屏蔽,也为航空器和航天器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宇宙提供了能量。

它对地球物理地理也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地面地球观测的基础,也可以作为联系地球与太空的桥梁。

电离层给地球带来了无限可能性,是地球研究和宇宙科学的重要基础,也是空间科学家的宝藏。

空间环境及其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空间环境及其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地球大气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在进入和返回时产生气动 加热。在500km以下,大气是仅次于引力的第二大因 素,大气阻力对轨道维持、气动力及其力矩、推进剂消 耗量影响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空间站运营管理的控制 策略,对于大型空间站气动力矩正比于特征尺度的三次 方,姿控推进剂消耗量正比于特征尺寸度的四次方,轨 道阻力补偿量正比于特征尺寸度的平方。
标准大气和参考大气的异同?(地理条件和季节条件)
航天领域内常用的大气模式主要包括Jacchia模式和 Msis模式。 Jacchia模式主要有J65、J70、J77,使 用了1958~1975年间17年的卫星阻力数据,用该模式 进行轨道跟踪测量与设计时与真实大气拟合的最好。
任何模式都力图根据要求尽可能的反应大气随季节、昼 夜、太阳活动和纬度的变化。实际上,真实的大气包括 的物理过程很复杂,要从理论上得到大气主要物理量的 分布是不现实的,完全从实测资料发现规律也是很困难 的,所以现有的大气模式绝大部分都是半经验半理论的 。
太阳的紫外辐射会使热控表明深层和热控材料、器件的 潜能退化,可能导致航天器失去热平衡。此外,紫外辐 射对绝缘材料、光学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也十分有害。
太阳电池方阵功率的精确计算与太阳光谱数据相关。
太阳光压对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力矩估计及航天器轨道保 持能力都有影响。
2.3 地球大气
大气模式指大气状态和变化过程的模式,它是以数学方 程组表示的理论模型。大气模式是对真实大气的某种应 用的初步近似,找出某一过程的主要因子。统计模式以 大量的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数学处理后给出一定的公 式或计算程序。可以查到不同条件下各种大气结构参数 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所谓大气结构是指其物理和化学状 态的基本参数,如温度、压力、密度、成分,以及大气 运动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在行测常识判定考试中,考点包罗万象,跨界各类学科,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为管理学的开篇内容,其考点层出不穷,主要考察大家对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历程是否掌控,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晌1.对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二者有定的相干性。

特别是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11年周期的相干性非常明显。

(1)在中高纬度,降水量与黑子数两条曲线的谷、峰的高低变化基本吻合,呈正相干性,即黑子数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数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

(2)不论在哪一纬度观测,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谷一峰一谷一峰一谷一峰)基本吻合均约为11年。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由于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或全部吸取了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磁针跳动不能正确指导方向,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三)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产生变化,因此各地的时刻便顺次推动。

于是,在同一瞬时,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它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中午1 2时,遵守“东早西晚”的原则,其差异是1 h/1 5°、4min/1°、4s/1°。

(四)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东经120°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取的法定时。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运算1.夏半年:昼擅永夜,极圈之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早于6点。

2.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之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晚于6点。

3.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为6点。

4.晨昏线(圈):晨昏线也称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

空间环境及其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空间环境及其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任何模式都力图根据要求尽可能的反应大气随季节、昼 夜、太阳活动和纬度的变化。实际上,真实的大气包括 的物理过程很复杂,要从理论上得到大气主要物理量的 分布是不现实的,完全从实测资料发现规律也是很困难 的,所以现有的大气模式绝大部分都是半经验半理论的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
12
2.4 地球电离层及其对导航定位的影响
大气模式指大气状态和变化过程的模式,它是以数学方 程组表示的理论模型。大气模式是对真实大气的某种应 用的初步近似,找出某一过程的主要因子。统计模式以 大量的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数学处理后给出一定的公 式或计算程序。可以查到不同条件下各种大气结构参数 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所谓大气结构是指其物理和化学状 态的基本参数,如温度、压力、密度、成分,以及大气 运动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
太阳的紫外辐射会使热控表明深层和热控材料、器件的 潜能退化,可能导致航天器失去热平衡。此外,紫外辐 射对绝缘材料、光学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也十分有害。
太阳电池方阵功率的精确计算与太阳光谱数据相关。
太阳光压对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力矩估计及航天器轨道保 持能力都有影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
10
2.3 地球大气
标准大气和参考大气的异同?(地理条件和季节条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
11
航天领域内常用的大气模式主要包括Jacchia模式和 Msis模式。 Jacchia模式主要有J65、J70、J77,使 用了1958~1975年间17年的卫星阻力数据,用该模式 进行轨道跟踪测量与设计时与真实大气拟合的最好。
构存在潜在损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
8
2.2 太阳电磁辐射及其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太阳是日—地空间主要的辐射源,辐射类型包括: 太阳黑子和11年周期

高中地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太阳活动概述 (2)1. 太阳活动的定义和类型 (3)2. 太阳活动的周期与规律 (4)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1. 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7)(1)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 (8)(2)磁场变化引起的电磁现象 (9)2.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10)(1)太阳辐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1)(2)太阳活动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12)3. 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13)(1)电离层的作用及构成 (14)(2)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机制 (15)四、具体案例分析 (16)1. 太阳黑子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18)2. 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分析 (19)3. 耀斑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分析 (20)五、太阳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1)1. 人类如何利用太阳活动信息 (22)2. 太阳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实例分析 (23)六、结论与展望 (24)1. 总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2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26)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深入探讨了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影响的知识点。

简要介绍了太阳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周期,包括太阳黑子、耀斑等现象,以及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详细分析了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地磁暴、极光等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影响。

还讨论了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太阳活动概述太阳活动是指太阳表面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主要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

这些现象对地球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太阳风。

太阳风是由太阳大气层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流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它们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沿着磁力线向两极运动,与地球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一、综述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太阳风是太阳外层连续发射出的带有带电粒子的微粒流,其携带的能量巨大,能够深入影响地球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周期性地改变太阳风的强度和频率,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

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风与地球空间的相互作用尤为强烈。

地球空间包括电离层、磁层和太阳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区域,这些区域之间的耦合对于理解地球的空间天气至关重要。

电离层是大气层中的最内层,高度约85600公里,主要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并产生电离,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

磁层则是地球周围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区域,能够引导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沿着磁力线运动,同时对地球磁场产生维护作用。

太阳风与电离层、磁层的相互作用是空间环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的地球空间环境研究多采用动力学模型、统计方法和实验室模拟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描述单一过程或局地现象,难以全面揭示整个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

随着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磁层大气电磁耦合的数值模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1. 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是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总称,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如电子、质子和离子,它们在太阳风的驱动下流向太阳系各个方向。

当这些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近时,它们与地球的磁场和大气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

当高能粒子进入地球的磁场时,它们会沿着磁力线运动,形成所谓的范艾伦辐射带。

这些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对地球的磁场产生了强烈的扰动,使得地球的磁场发生变化。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还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区域,其中空气分子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可以穿透电离层的边界层,将其能量传递给电离层中的气体分子,从而改变电离层的密度和温度分布。

大气环境—组成、分层、热力作用(2017)

大气环境—组成、分层、热力作用(2017)
是水__源__,B河流主要补给是 大__气_降__水,和冰雪融水
此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地貌名称是 _冲__积_扇___此地按 干湿状况划分属于__半__干_旱____区。
(2) 描述图示地区城镇的分布特点, 分析该地区大量种植番茄的社会经济因素
分布特点:沿河流、沿交通线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国家西 部大开发政策支持,土地租金便宜及有廉价的劳 动力
1、逆温概念
高度m
高度m
正常现象
温度℃
温度℃
逆温现象
高度m
逆温层
温度℃
逆温现象
2、逆温形成的因素:
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 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 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读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逆温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二是 空气平流冷却;三是空气下沉增温;四是锋面上形成的逆温。此地冬季 往往形成明显的逆温层结。逆温产生于10月,消失于翌年4月。以1月 份的层结为最大,达3000米左右。
材料2: 此地降水冬春季节较多,最多 年份可达1000mm以上,平均降水在 500mm以上。 材料3:此地大量出产番茄,是我国著名 的番茄产地,出产番茄以有机质含量高 而出名。有多家饮料公司在此设厂。 (1)该地区种植番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两大过程
2.大气的增温(即“大地暖大气”):地面长以波辐射 的形式向 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增温。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电离层地理题目

电离层地理题目

电离层地理题目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

它是由太阳电磁辐射、宇宙线和沉降粒子作用于地球高层大气,使之电离而生成的由电子、离子和中性粒子构成的能量很低的准中性等离子体区域。

它在50千米至几
千千米高度间,温度在180~3000K范围之间。

在电波传播领域,电离层
又被称为磁离子介质,因为电离层中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受到地磁场的制约。

随着高度的变化,电离层电子密度出现几个极大值区域(又称为层),依次分为D层、E层和F层。

其中,D层是最低的电离层,一般处于高度为50~90千米的区域,主要的电离源是太阳X射线。

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

电离层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电离层的地理信息,建议查阅地理类书籍或咨询地理专业人士。

地磁暴对环境的影响

地磁暴对环境的影响

地磁暴对环境的影响地磁暴是指太阳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的扰动,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磁暴对环境的影响,涉及大气层、电离层、电磁辐射、生物圈等方面。

一、大气层的影响地磁暴会导致大气层中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大气层的传导性。

这会对无线电通信和导航系统造成干扰。

例如,地磁暴可能导致无线电信号的衰减或多径传播现象的加剧,使得通信信号受到干扰或失真。

此外,在地磁暴期间,可能会发生极光现象,给观测者带来壮丽的视觉享受。

二、电离层的影响地磁暴对电离层的变化也会对天气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电离层中的扰动可能导致电离层的不稳定和不对称现象,进而影响电离层的传播特性和对电波的反射,从而影响到长波和短波无线电通信。

此外,地磁暴还可能引发电离层闪烁现象,使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降低,甚至导致定位信号的中断。

三、电磁辐射的影响地磁暴时太阳的高能粒子会进入地球的磁层,引发次级粒子的生成,从而增加了地球表面的辐射强度。

这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长时间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下可能增加患癌症和其他放射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在地磁暴期间,人们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航空器和太空飞行器上。

四、生物圈的影响地磁暴对生物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动物和植物的行为和生理的影响上。

一些研究表明,地磁暴可能会干扰动物的导航和迁徙行为,对鸟类、鱼类等具有地磁感应能力的动物的迁徙和导航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地磁暴还可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而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总结上述内容后,我们不难发现,地磁暴对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大气层、电离层、电磁辐射和生物圈等。

这些影响不仅对人类社会的通信、导航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同时也对动物、植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和适应地磁暴对环境带来的挑战,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天体系统属于同一层次的是()A.银河系和河外星系B.地月系和银河系C.总星系和河外星系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答案】A【解析】天体系统是一种运动系统,其形成条件是相邻天体因相互吸引导致相互绕转形成的运动系统。

我们目前认识的宇宙的范围为总星系。

如下图所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属于同一层次。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含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地球等天体所在的天体系统的级别。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B.质量和体积适中C.只有一颗卫星D.有生命物质存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

由于有生命物质的存在,故地球是太阳系中最特殊的行星。

3.假如人类移居月球生活,下列现象可能发生在月球的是①昼夜现象②电闪雷鸣③朝霞、晚霞④日食、月食⑤行走如跳远A.①② B.①⑤ C.④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宇宙环境。

月球表面无液态水,所以不会出现电闪雷鸣的天气现象,不会出现朝霞和晚霞;位于月球上,不能看到月食现象。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如图(图中行星大小并不表示行星的体积)所示,1999年8月18日,天空出现了罕见的天象:太阳、月球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以地球为中心,近似排列在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上,构成了“十字连星”状。

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各天体之所以能够近似地构成了“十字连星”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天体的A.质量大小不同造成的B.体积大小不同造成的C.距日远近不同造成的D.相互绕转的轨道与周期不同造成的【答案】D【解析】结合图示,由于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的公转周期不同,而此时正好处于特殊的相对位置而形成。

【2】太阳之所以成为图中最高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根本原因是A.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均绕太阳公转B.太阳能自己发可见光C.太阳居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D.太阳有巨大的质量和体积【答案】D【解析】由于太阳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故形成强大的引力作用,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电离层对波段

电离层对波段

电离层对波段
电离层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较大,其影响主要涉及以下波段:
1.短波段(3-30MHz):这是实现远距离广播和通讯的适宜波段,在电离层处
于正常的状态下,它正好处于最高可用频率和最低可用频率之间。

但此波
段多径效应的存在会使电波信号衰落过大;电离层突然骚扰和电离层暴,
对电离层广播和通讯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使信号中断。

2.中波段(300-3000KHz):广泛应用于近距离广播和通讯。

电离层中经常存
在尺度为几十米至几百千米的不均匀体,能引起中波与短波的快速衰落、
甚高频段电波的前向散射和卫星信号的相位闪烁。

这些随机的传播效应会
对电子系统的精度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传播时,会受到折射、反射、散射并被吸收而使部分能量损失于传播介质中。

高大气环境中的电离层和磁暴变化研究

高大气环境中的电离层和磁暴变化研究

高大气环境中的电离层和磁暴变化研究在高大气环境中,电离层和磁暴变化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领域。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电离区域,它的变化对于无线电通讯、卫星导航等技术的正常运行都有着重要影响。

而磁暴则是指地球磁场受到太阳风等宇宙天体的影响而发生剧烈变化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高大气环境中电离层和磁暴变化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科技应用和地球环境的影响。

电离层的变化对于无线电通讯和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电离层能够反射和折射无线电波,因此,当电离层密度发生变化时,无线电信号的传播路径也会发生改变。

在夜间,电离层会变得稀薄,使得无线电波能够更远地传播。

而在白天,电离层会变得更加密集,导致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缩短。

科学家通过监测电离层的密度和变化趋势,可以预测无线电信号的传播范围和强度。

这对于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电离层的变化还会对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造成影响。

卫星导航系统依赖于精确的信号传播和接收,而电离层的变化会引起信号的传播时间和路径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卫星导航的精度。

科学家们利用电离层监测站和卫星观测数据,建立了电离层的数学模型,以提供更准确的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和导航服务。

除了对通信和导航系统的影响外,电离层的变化还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太阳风携带的高能粒子进入地球磁场后,在电离层中与大气层中的原子和分子发生碰撞,产生一系列电离反应,从而形成气象现象如极光等。

科学家通过对电离层的变化和活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等提供支持。

电离层的变化往往与磁暴事件相关。

磁暴是指地球磁场受到太阳风等宇宙天体的影响,引起磁场的剧烈变化。

太阳风中携带的高能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会导致大量能量释放,引发磁场的扰动。

这些磁场的扰动会在地球上形成磁暴,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例如干扰通信设备、破坏电网设施和对宇航员和航空飞行员的危险等。

研究人员通过监测地球磁场和太阳活动等数据,可以提前预测和监测磁暴的发生和强度,为减轻磁暴对科技设施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依据。

天气变化对大气电离层的影响分析

天气变化对大气电离层的影响分析

天气变化对大气电离层的影响分析天气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之一。

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狂风暴雨,天气的变化都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大气电离层。

大气电离层是指地球大气中被太阳辐射电离而形成的具有电性的部分。

本文将分析天气变化对大气电离层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气电离层的基本原理。

大气电离层分为多个区域,包括D层、E层、F1层和F2层。

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射电波等,其中紫外线对大气电离层的影响最为显著。

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大气层时,辐射中的能量会将大气分子中的电子击脱,形成正负电离子。

这些电离子在大气中形成了带电的层状区域,从而形成大气电离层。

天气变化会对大气电离层产生影响。

首先,降雨和降雪是天气变化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雨滴和雪花会带走大气中的离子,导致大气电离层变得较为稀薄。

这种情况下,电离层的载电量变少,从而可能对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等技术产生干扰。

另外,气温的变化也会对大气电离层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气温的增加会导致大气电离层中电离子的浓度下降。

这是因为气温升高会加速大气分子的运动,增加了电离反应的速率。

当气温升高时,离子的重新结合速率加快,从而使电离层中的离子浓度减少。

相反,当气温下降时,电离层中的离子浓度会增加。

此外,天气变化还会影响大气电离层中的电磁波传播。

例如,在雷暴天气中,大气中的闪电产生了大量的电磁辐射,这会导致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干扰。

这种干扰现象被称为“雷暴电离层扰动”。

总的来说,天气变化对大气电离层有着重要的影响。

降雨和降雪会导致电离层的稀薄,气温的变化会影响电离层中的离子浓度,雷暴天气会干扰电磁波的传播。

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可能对通信和导航等领域造成一定的困扰和影响。

然而,正因为天气变化对大气电离层的影响,让科学家们对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加重视。

通过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电离层的状态,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可能的干扰和影响。

地球电离层干扰环境空间大气势变异

地球电离层干扰环境空间大气势变异

地球电离层干扰环境空间大气势变异地球的电离层是一个重要的大气层,它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的外部,并且在日光的照射下,部分大气层的原子和分子会被电离形成离子。

电离层对于地球通信、导航和气象预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电离层的干扰现象对环境空间的大气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变异。

首先,地球电离层的干扰现象影响了天气预测的准确性。

电离层干扰导致电磁波在传播中发生折射、散射和吸收。

这些干扰现象会影响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的数据质量,进而对天气预测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天气预测时,需要考虑电离层干扰带来的影响以进行修正,在保障天气预测准确性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大气势的变异。

其次,电离层干扰还对无线通信和导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电离层干扰会导致电磁信号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从而引发信号衰减、多径效应和相位差误差等问题,对通信和导航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

特别是对于卫星导航系统如GPS系统来说,电离层的干扰可能导致定位的不准确甚至定位失败。

因此,在开发和运行无线通信和导航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电离层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干扰带来的影响。

另外,电离层干扰还对空间环境的研究产生一定的挑战。

空间环境研究是指对地球上空的大气层和电离层等物理环境进行观测和研究。

然而,电离层干扰对这一观测和研究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电离层干扰会干扰到大气层和电离层的观测数据,降低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对对空间环境的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空间环境,需要充分了解电离层干扰的特性和影响,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校正和修正。

此外,电离层干扰的研究和监测也对电离层活动的预测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电离层活动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干扰现象,如极光、空间电离等。

这些现象的产生和演化与地球磁场和太阳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电离层干扰的研究和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电离层活动的变化规律,预测电离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进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和参考。

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特点

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特点

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特点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是大气圈的四个主要层次,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就这四个层次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低的一层,高度约为0-12公里。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气压也随之降低。

此外,对流层中的气体运动主要是对流运动,即气体的垂直上升和下沉,这种运动导致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和天气的变化。

对流层还具有过滤和吸收紫外线辐射的功能,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和环境。

二、平流层平流层是大气圈的第二层,高度约为12-50公里。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气压逐渐降低。

平流层中的气体运动是平流运动,即气体的水平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大气的稳定性和风的形成。

平流层还具有过滤和吸收紫外线辐射的功能,是地球大气圈中最重要的层次之一。

三、电离层电离层是大气圈的第三层,高度约为50-600公里。

在电离层中,气体分子被太阳辐射电离成带电离子,形成了高浓度的自由电子和离子。

这种离子化状态使电离层具有导电性,可以反射无线电波,使得无线电通信具有全球性。

电离层还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和环境。

四、散逸层散逸层是大气圈的最外层,高度约为600公里以上。

在散逸层中,气压非常低,几乎不存在气体分子的碰撞,因此温度可以达到几千度甚至几万度。

散逸层中的气体主要是稀薄的氢和氦气体,还有一些带电离子。

散逸层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和散射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等高能粒子,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和环境。

综上所述,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是地球大气圈中不可或缺的四个层次。

对这些层次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大气圈的运作和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大气层中的电离层:通信靠它

大气层中的电离层:通信靠它

1.介绍大气层和电离层的概念大气层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围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生物和环境至关重要的臭氧层。

而电离层是大气层的一部分,位于距离地面约50至1000公里之间的区域。

它由被太阳光和宇宙射线电离的气体组成。

2.解释电离的过程电离是指将原子或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移除的过程。

在电离层中,太阳光和宇宙射线的高能粒子会撞击大气中的分子,并导致电子被剥离。

这些自由电子会随后重新结合,形成离子。

3.描述电离层的分层结构电离层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最底层是D层,位于约60至90公里的高度,主要反射低频无线电波。

接下来是E层,位于约90至150公里的高度,可以反射中频以及高频无线电波。

F层是最高的一层,分为F1层和F2层,分布于约150至1000公里的高度。

F层是电离层中最稳定的一层,可以反射极高频和超高频无线电波。

4.解释电离层对通信的重要性电离层对人类的通信非常重要。

由于它的特殊结构和高度,电离层具有反射和折射无线电波的能力。

这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电离层来进行远距离通信。

对于长波、中波和短波无线电通信来说,电离层的反射和折射作用至关重要。

5.详细描述电离层对不同频率无线电波的影响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

对于低频无线电波,它们可以穿透D 层并在地面上反射,从而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中频无线电波主要受E层的影响,可以反射或折射,使得中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而高频无线电波则主要受F层的影响,可以在F层上反射多次,从而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6.解释无线电波的反射和折射过程当无线电波进入电离层时,它们会与电离层中的离子碰撞。

这些离子会导致无线电波发生反射或折射的过程。

反射是指无线电波从电离层上的一个区域反弹回地球表面。

折射则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过电离层时改变方向。

这个过程使得无线电波可以沿着曲线路径传播,从而实现远距离通信。

7.介绍无线电通信中的“天波”和“空波”在无线电通信中,有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即“天波”和“空波”。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热层与电离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热层与电离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热层与电离层当我们仰望天空,想象着大气层的奥秘时,往往会忽略掉高层大气中的热层和电离层。

然而,这两个层次对于地球的生态、通讯以及空间探索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范围从 85 千米往上一直延伸到几百千米甚至更高。

这一层的特点之一就是温度极高。

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在距离地球表面这么远的地方温度会如此之高呢?这是因为热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得分子的运动速度急剧增加。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高温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高温不太一样。

虽然分子运动速度快,温度高,但由于热层中的气体极其稀薄,所以如果有人身处热层,并不会感觉到热。

热层中的大气密度非常低,低到几乎可以被视为真空。

在这样的环境下,物体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运动,几乎不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这一特性对于卫星和航天器的运行十分有利,因为它们在热层中飞行时,能够保持较高的速度和稳定的轨道。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电离层。

电离层位于热层之中,从大约 60 千米的高度开始,一直延伸到 1000 千米左右。

电离层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一层的大气被太阳辐射电离,形成了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

电离层对于无线电通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与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和离子相互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无线电波可以被电离层反射或者折射,从而实现远距离的通讯。

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短波无线电广播就是利用了电离层的反射特性,能够将信号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然而,电离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的特性会随着太阳活动的强弱、昼夜交替以及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会增加,从而影响无线电通讯的质量。

有时候,甚至会导致通讯中断或者信号失真。

此外,电离层还与地球的磁场相互作用。

地球磁场会影响电离层中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从而形成各种有趣的现象,比如极光。

当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碰撞时,就会激发这些分子发光,形成美丽的极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离层环境及其影响摘要:电离层是指位于地面约60km至1000km处的被电离了的大气层。

电子密度的不均匀分布是电离层的重要特性之一,这种不均匀的密度分布的尺度为数米一数十公里量级,亦称为电离层不规则结构。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会引起卫星电波闪烁,从而导致数据通信线路、广播、测距信号等的一时中断或质量劣化。

太阳事件、地磁活动等会引起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增大,电子密度增大将导致信号延迟增大,从而影响导航定位精度。

关键字:电离层卫星导航飞行器1引言电离层(Ionosphere)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如图1所示)。

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

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

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直伸展到约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1]。

图1 电离层位置示意图2电离层环境大气的电离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和X射线所致。

此外,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和银河宇宙射线也起相当电离层知识的拓宽重要的作用。

地球高层大气的分子和原子,在太阳紫外线、Χ射线和高能粒子的作用下电离,产生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形成等离子体区域即电离层。

电离层从宏观上呈现中性。

电离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电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而电子密度达到平衡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电子生成率和电子消失率。

表1列出了电离层的一些基本参数。

表1电离层基本参量数据[2]太阳辐射对不同高度不同成分的空气分子电离,根据电子浓度的变化,电离层也可分成几个区域(如图2所示),即D层(60~90km)、E 层(90~140km)、F1层(140~200km)F2层(200~1000km或2000km)和外电离层(F2层以上)[3]。

图2 电离层结构图D层是电离层最低的一层,离地球表面50至100公里。

该层电子浓度很低,为(103~104)/cm3,这里主要是波长为121.5纳米的来曼-α氢光谱线的光电离一氧化氮。

在太阳活动非常强烈时(超过50个黑子),硬X射线还可以电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的分子。

夜间宇宙射线造成一个剩余电离。

这个层里离子对自由电子的捕获率比较高,因此电离效应比较低,从而它对高频无线电波没有影响。

日间这里自由电子与其它粒子的碰撞率约为每秒1000万次。

10MHz以下的电波会被D层吸收,随着电波频率的增高这个吸收率下降。

夜间这个吸收率最低,中午最高。

日落后这个层减弱非常大。

D层最明显的效应是白天远处的中波电台收不到。

E层是中层,在地面上100至150公里。

这里的电离主要是软X射线和远紫外线对氧气分子的电离。

这个层只能反射频率低于10MHz的电波,对频率高于10MHz的电波它有吸收的作用。

E层的垂直结构主要由电离和捕获作用所决定。

夜间E层开始消失,因为造成电离的辐射消失了,由于捕获在低处比较强,因此其高度开始上升。

高空周日变化的风对E层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夜间E层的升高,电波可以被反射到更加远的地方。

E S层也被称为偶现E层。

它是小的、强烈电离的云,它可以反射频率在25至225MHz之间的电波。

偶现E层可以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其形成原因可能有多种,而且还在研究中。

夏季偶现E层出现得比较多,持续时间一般也比冬季长。

电波的反射距离一般为1000公里左右。

F层在地面以上150至超过500公里。

在这里太阳辐射中的强紫外线(波长10至100纳米)电离单原子氧。

F层对于电波传播来说是最重要的层。

夜间F 层合并为一个层,白天分为F1和F2两个层。

①F1层(离地面约130~210公里):白天,峰值密度NmF1及其相应高度hmF1的典型值分别为2×10厘米和180公里。

F1层峰形夜间消失,中纬度F1层只出现于夏季,在太阳活动高年和电离层暴时,F1层变得明显。

NmF1和hmF1的变化与E层类似,大致符合简单层的理论公式,这时ɑ≈4.3 0.01R,b≈0.2。

②F2层(离地面约210公里以上):反射无线电信号或影响无线电波传播条件的主要区域,其上边界与磁层相接。

白天,峰值密度N mF2及其相应高度h mF2的典型值分别为10厘米;夜间,N mF2一般仍达5×10厘米。

在任何季节,N mF2的正午值都与太阳活动性正相关。

h mF2与太阳活动性一般也有正相关关系,除赤道地区外,夜间值高于白天值。

在F2层,地球磁场大气各风系、扩散和其他动力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态变化不能用查普曼的简单层理论来描述,于是F2层比起E层和F1层便有种种“异常”。

所谓日变化异常是指F2层电子密度的最大值不是出现在正午(通常是在本地时间13时至15时),同时N mF2还具有半日变化分量,其最大值分别在本地时间上午10~11时和下午22~23时。

季节异常是指F2层正午的电子密度在冬季要比夏季高。

赤道异常是指F2层电子密度并不在赤道上空最大,它明显地受地磁场控制,其地理变化呈“双峰”现象,在磁纬±20度附近达到最大值。

在高纬度地区,可观测到许多与带电粒子沉降有关的异常现象。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F层“槽”,这是地球背阳面上从极光圈开始朝向低纬宽约5~10度的低电子密度的带区[3]。

电离层还处于地球磁场之中,其中的电子运动无疑将受到地磁场的约束。

因此,电离层的电子浓度不仅有昼夜、季节的变化,而且还随着纬度和太阳活动而变化。

电离层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电离层突然骚动和电离层暴,以及发生在极区的极盖吸收事件和极光带吸收事件。

它们是因太阳色球层耀斑爆发、太阳局部地区扰动或磁扰而产生的。

其中,以电离层突然骚扰最为严重。

电离层除了正常分层外,还有各种不均匀结构,这就是在背景电子浓度分布上漂浮着的各种大小电离云块。

同样,地磁场也影响着电子云。

这些不均匀的电离体时刻都在变化,背景电离层介质可能转化为不均匀体,电离云块也可能逐渐扩散成为均匀的背景电离层介质。

3电离层的应用电离层被用来反射和传送高频无线电信号。

反射后的信号回到地球表面,可以再次被反射到电离层。

电波可以使得电离层里的自由电子以同样的频率振荡。

若此时自由电子被捕获的话,则电波中的部分能量会消失。

假如电离层内自由电子的碰撞频率小于电波频率,且自由电子密度够高,则电波能够有全反射的现象。

当电波频率高于电离层内的等离子频率时,会因电子运动不够快而使得电波得以穿透电离层。

在电波频率小于临界频率时,电离层可以垂直反射电波:(1)式中,N是每立方厘米电子密度,f0是频率(单位为MHz)。

最高可用频率(MUF, Maximum Usable Frequency)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在两点之间传送信号的频率上限。

(2)式中,I是波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4]。

4电离层的影响4.1电离层和飞行器的影响通常所说的飞行体与电离层的相互作用问题,是指与其中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问题。

这是因为地面上空高处的电离辐射(总量)比低处的大,中性粒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得远比带电粒子(电子、离子)快, 所以在1000公里以上的飞行体与电离层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受带电粒子制约的,并且有关飞行体与中性粒子的相互作用问题被认为是了解的。

如像微波波束经电离层传输的能量损耗及其扰动电离层所带来的传播问题, 低轨卫星的电流泄漏,火箭喷焰、排气效应, 等离子休鞘等等。

4.2电离层对卫星通讯的影响电离层的发现和研究与电波传播的研究紧密相关,短波通信就是靠电离层反射实现的。

由于电离层是一种不均匀传播介质,因此,电波通过它传播时将受到随机起伏的调制,即所谓电离层闪烁现象。

不仅如此,电离层的突然骚扰和电离层暴,以及极盖吸收事件和极光带吸收事件,将对短、中波产生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电离层突然骚扰,可使地球向阳半球的短波、中波无线电信号立即衰落甚至完全中断,延续时间最长可达数小时之久,因此也是卫星通信的一大危害。

卫星的电波信号在到达地面之前,将穿过电离层。

电离层电子密度在空间的不规则分布对通过的电波随机散射,使得电波相位得到不规则的调制。

这样在地面接收点,信号幅度、相位将表现出不规则的起伏,沿用光学名称称为闪烁。

在磁赤道附近的低纬区域,由等离子体气泡形成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能造成微波带信号幅度10dB以上的浮动。

就是在中纬区域,虽然没有低纬区严重,不规则结构也常常使得气象卫星的图像劣化;地磁暴发生时,强闪烁亦在中纬地区发生,导致电波传播障碍,影响卫星通信质量。

4.3电离层对卫星导航的影响GPS定位测量的误差(轨道误差、卫星钟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多径误差,接收机钟差、接收机噪声)中,电离层误差的影响最大。

它是制约单频GPS接收机的测程不能超过20km左右的决定因素。

从天顶到地平,电离层引起的测距误差,可从5 m到150 m。

电离层对GPS定位测量的主要影响有七种,即:信号调制的码群延(或称绝对测距误差)、载波相位的超前(或称相对测距误差)、多普勒频移或称距速误差)、信号波幅衰减(或称振幅闪烁),相位闪烁、磁暴和电离层对差分GPS的影响。

对于卫星导航(如单频GPS系统),电离层延迟是最大的误差源之一。

目前应用于单频GPS系统的电离层修正模式的效果约为50"60%。

当与太阳事件、地磁活动相关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增大时,电离层延迟亦将更加增大,从而影响定位精度[5]。

5结语电离层是与空间飞行体相互作用的重要环境之一。

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尚没有真正解决。

电离层对飞行器、卫星通讯和导航都有影响。

在卫星通信、海地空各类活动日益发展的今天,对电离层的监测及准确预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参考文献[1] /view/17171.htm[2] Kasha,M.A The Ionosphere and its interection With Satellites,1969 New Y ork,Gordon and Breach.[3] /wiki/[4]马冠一电离层对卫星通信及导航的影响[J].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论坛,2004.181~183.[5]谢世杰韩明锋论电离层对GPS定位的影响[J].测绘工程,2000.9(1),9~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