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为落脚点构建社会生活共同体

以基层为落脚点构建社会生活共同体
以基层为落脚点构建社会生活共同体

南海打造社会建设新格局,增强社区归属感,让社会的人成为社区的人

核心提示:

在昨日召开的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报告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加大村居公共供给的投入,让南海全体人民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创新机制培育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各社区不同的特点,对各类不同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

另外,政府将通过“南海一点通”、政务微博与社区微博进行良性的沟通互动,让市民在社区足不出户就可办妥大部分个人的事情……南海要构建社会建设新格局,增强社区归属感,让社会的人成为社区的人,让基层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市民在行政服务中心办事。

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康复训练室接受医师免费理疗。

关键词社区管理

分类服务实现

社区的事情社区办

●报告摘要

针对不同社区居住人口结构特点,采取更有效的分类管理服务方式,实现社区的事情社区办。

报告解读

目前南海区有258万常住人口当中,一半是外来人口,社区人口构成复杂。“樵山潮人”曾在调研手记中写道,黄岐的江北社区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实际入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8倍,生活习惯、文化认知的不同,使社区管理“鸭梨山大”。

“本地有部分农民在较早时期是反对外地人进社区住的。而在这边置业的人也不希望跟本地人打交道,结果搞到互不理睬。”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邓伟根说,如何树立融合的意识,打造一个融合的大平台,这是社区很重要一个任务。

南海民政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后南海将针对社区不同居住人口结构特点,采取分类管理服务方式,实现社区的事情社区办,使社区成为不同来源地居民的共同家园。

例如,对于以当地户籍居民为主的老社区,今后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形成以居委会为主导、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管理服务格局。

而对企业务工人员为主的企业社区,今后将发挥企业的作用,形成企业为主导、企业工会和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服务格局。对居民来源多元化的混合居住社区,将更多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吸纳各类群体代表共同参与管理。

尤其是将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同城生活同城待遇,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成为有归属感的南海人。

市民声音

南海桂城东约社区刘阿姨:个人觉得社区按分类服务来管理,除了提供行政化的服务外,在引入社会服务的同时,政府还可以考虑购买第三方服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也就是说,社区服务要吸引群众来参与和支持,这样的服务才能更便民,这样才能让各类生活在社区的人融入社区生活,成为有归属感的新南海人。

关键词社区组织

设立专项发展基金

扶持NGO

●报告摘要

按照注册从宽、监管从严的原则,分类放宽社会组织的准入。创新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除了涉及民族、宗教、公共安全等特殊领域外,将业务主管单位调整为业务联系单位。

报告解读

据介绍,南海区在行业协会、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和民办社工机构三方面已经实行直接登记管理,业务主管部门调整为业务指导部门。

南海民政部门负责人介绍,桂城街道已经率先建立了镇级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和引入了承接社区服务的民办社工机构。下一步,将建立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自主培育和引入适合我区社会管理发展的NGO,营造“公益创业”的氛围,形成“政府积极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公益组织受益”的社会组织培育模式。

目前,南海区已出台《进一步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办法》,建立起社区社会组织和参与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资助奖励机制,并通过政策购买服务、建立专项财政预算和以奖代补等,实施公共财政基本支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和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力争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南海民政部门负责人表示,优先扶持行业协会、社会福利类、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

罗村居民梁先生:一方面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社会组织就业,借鉴大学生“社工”选聘模式,为大型社会组织补充急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引进急需专业人才,给予其与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的相同优惠政策,这样才能壮大社会组织的力量,让社会组织更好地为民服务。

关键词社区服务

农村居民向现代社区居民转变

●报告摘要

村居基层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谁掌握了基层,谁就掌握执政话语权。要把社会建设的落脚点放在基层,壮大基层社区自治力量,完善基层社区服务功能,促进基层社区和谐,让基层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报告解读

目前南海在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村改居”、推进农村社区公寓,以及在公交、道路、市政等方面已经开始在逐步推进落实当中。其中,广东省唯一一个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去年12月已经实现“全覆盖”。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在农村社区“三大中心”建成之后,如何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南海除了继续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承接事权的下放,更好地服务居民。在如文明建设、市政环卫、治安、教育等其他社会管理事务管理方面,按照城市化建设和管理标准,南海的区、镇两级财政将逐步加大投入,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水平,逐步减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负担。

与此同时,南海计划各个社区服务中心将根据当地人口数量情况,采取“多社区一中心”、“一社区多中心”和“一社区一中心”等模式设置。政府也将加大对社区服务中心资金费用的投入,区财政每年给予每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10万元的办公和服务经费补贴。

此外,镇(街道)财政也将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所在的社区服务中心经费应给予支持,保证中心的日常运作。

市民声音

西樵简村村民黄先生:目前南海提出大力推进城乡均等化服务,本身方向非常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平衡发展。意思就是说,目前南海东部地区城乡统筹服务均等已经达到一定层次,但是西部地区却远远落后,所以政府在向基层进行投入的话,能否考虑一下不要一刀切,而是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层投入,最终实现平衡发展,让西部地区也能享受城市化的服务。

关键词社会管理

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

建立以工青妇组织为核心、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

报告解读

社会组织是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民间团体,其专业性和灵活性往往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左膀右臂”。

未来,南海将积极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到2015年,南海区的目标是要实现每万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数不少于5个;区级及以上示范型社区社会组织数达到10%以上。

“我们扶持社会组织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注册方面通过降低审批标准、简化审批程序、搭建孵化培育平台,扶植一批公益慈善、居家养老、便民服务、医疗卫生等社会组织;其次是实施公共财政基本支持,建立相应的资助、奖励机制。”南海区民政局的有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透露,南海将设立公共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的专项财政预算、建立社区公益服务类社会团体经费补助制度、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

该负责人表示,公共财政奖励将主要针对社区组织和服务项目两个方面,考核的指标主要是依据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程度,及其服务项目的创新性和公益性。

未来,南海将按照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通过加大投入、增加补贴等措施,重点对公益服务、鉴证评估等类别社会组织率先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在慈善、养老、助残、社区矫正等领域大力推进专业社工服务。

市民声音

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助理社工师黎丹丹:目前,社会组织的注册程序相比之前,虽然已经简化了很多,但是仍旧很繁琐,如果有专门的部门来处理注册事宜,会简单很多。其次,现在大多数社会组织都是非营利的机构,但是不少仍旧要收税,希望政府在税收方面也能给予支持。对于政府购买服务方面,现在很多项目是按年购买,时间一到,如果续约的话,审批程序比较长。如果政府能够提前续约,将时间衔接起来,对于双方的合作都会比较好。

关键词网络信息

由网络问政

向网络行政跨越

●报告摘要

通过政务微博有效服务社区群众,增强政务微博在社区群众中的公信力,加快实现由网络问政到网络行政的跨越。

近日,打开https://www.360docs.net/doc/804999184.html,的市民发现,“南海一点通”政府门户网络平台的页面有所不同了。功能板块增加到八项,覆盖党务信息、政务信息、人大信息、政协信息、南海一点通、互动交流、人文南海和南海创文等。而原来的企业服务、公众服务板块也扩展细分为民生、企业、办事、微博、社区和旅游等六个一点通。

一个引人注目的改变是,“南海一点通”还新设了“微博一点通”的平台,整合了南海500多个政务微博资源,按类别、粉丝数量、最新更新信息等多种方式,统一展现区直部门、镇街和社区的微博,形成南海区微博广场。

从今年3月中旬起,南海区各镇、各职能部门、各村(居)便全面系统地开通政务微博和社区微博,拥有政务微博数量为全国县区级之首,开启南海“微政”时。

“南海一点通”的网络行政功能也得到了加强。截至目前,南海所有部门的658项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事项中,80%可以在网上直接申报,其他事项100%实现在线功能。

据统计,开通至今,“南海一点通”网站群日访问量达28万人次,政务信息发布量1万多份,受理和答复群众提出的网络问政2107件,办事咨询1147件。对此,经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于网络问政,网络行政更加发挥了政府的主动性,业务涉及面也更广,服务的人群也更广泛,南海的群众足不出村(社区)便可以办理各项区镇下放的事宜。

市民声音

桂城百合村居民邓小姐:我是做房地产中介的,经常帮助客户办理房屋过户、查询办事流程以及南海房地产市场的最新资讯。以前,需要联系很多部门才能了解到这些信息,而现在只要上“一点通”在线咨询很快就有人回复了。现在有什么事情,我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个网站,它给了我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渠道。

【微言大义】

博友热议

加强社会管理

pearl-xie:谁掌握基层,谁就掌握了执政话语权。把社会建设的落脚点放在基层,让基层社会成为社会生活共同体。党员干部要更多地下基层,接近群众,听群众诉求。在新加坡,每个党员就是一个支部,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大河这边:近些年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管理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不能来回翻腾,否则鱼还没煎熟,就先被弄碎了。社会管理上不能乱折腾,要先想清楚了,再有针对性地去做。

樵山达人:创新社会管理是为了补上经济发展之外的另一条腿。但现在可能有个矫枉过正的观点,在举国上下谈论社会管理时,以为经济发展不必要了。这很要命,发展还是第一要务啊。重要的是实现社会经济从无感增长到有感发展转变。幸福南海,群众的感受是

舟骢:基层治则天下安,成熟的公民社会可以降低社会动荡的风险和社会治理的成本。民营经济发达,基层治理传统悠久,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这些都是南海先行先试的有利因素。

老砖闻道: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思路已定,关键在于落实。只有真正落实到位,南海才能真正成为充满朝气、文明有序、公平和谐、理性包容的幸福之城。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新)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为确立课题做好准备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所以,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一旦停止学习,势必会落后。鉴于我们身处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教育管理部门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责无旁贷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然而,要培养这种学习型人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学习处于时代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务必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面对更新迅速的知识和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仍然将学习方式局限于个人学习,其专业发展速度势必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这时,学会通过与他人共同学习、共享经验、取长补短来提高学习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历经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教师至关重要,改革最终发生在教室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正成为课改的重点,于是如何通过日常教研改进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全体教师教研能力的课题日益突兀,共同体建设的策略研究成为我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2.明确课题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研组织没有共同的愿景如果提问某一个教研组织的成员,你们 组织的共同的愿景(指共同意愿的景象)是什么?可能十有八九答不 出,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 学校的教研组织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度也是存在的。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确定研究主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切磋,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汲取营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彼此支持,共同发展。这都在日常的教研组织中发挥一些作用,但这些作用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下完成的,说白了就是由领导布置教师完成或应付的过程,而不是共同愿景下的行动。这对于一个团队共同的愿景建设还是很不够。 (2)个人超越与组织学习的问题 现实中个人和教研组织会有不同矛盾,有时会很尖锐。我们一方面承认有的教师学习能力强,业务上精益求精。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但是我们想进一步提出的是,如果我们的教研织组能够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整体提高才是至关重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何谓学习共同体? 张建伟博士认为,学习共同体(1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大家拥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识、志趣和情感,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而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大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最大程度地共享利益。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2.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所有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实验。在亚洲,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动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有可能取得学校改革的丰硕成果。他认为课堂改革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于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如果从课堂的人际关系出发考察的话,课堂这个微型社会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社会、群集性社会、学习共同体。不同的课堂社会形态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第一种形态即原始共同体社会,是由对班集体的直接性归属意识与对课堂规范的无意识承认结合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集团内部的情绪性的强烈的一体感与对集团外部的排他性排斥意识。”第二种形态即群集性社会,是由课堂中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与制度性的角色关系构成的,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人形成着走向自由的私的世界,而人与人的关系被地位、约束、角色所消解,共同体的性质被剥夺了。第三种形态是意识到上述两种人际关系并在加以变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与伦理的共同拥有为纽带所结成的自觉化的共同体,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体在各自自主的个人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为确立课题做好准备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所以,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一旦停止学习,势必会落后。鉴于我们身处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教育管理部门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责无旁贷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然而,要培养这种学习型人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学习处于时代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务必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面对更新迅速的知识和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仍然将学习方式局限于个人学习,其专业发展速度势必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这时,学会通过与他人共同学习、共享经验、取长补短来提高学习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历经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教师至关重要,改革最终发生在教室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正成为课改的重点,于是如何通过日常教研改进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全体教师教研能力的课题日益突兀,共同体建设的策略研究成为我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2.明确课题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研组织没有共同的愿景 如果提问某一个教研组织的成员,你们组织的共同的愿景(指共同意愿的景象)是什么?可能十有八九答不出,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 学校的教研组织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度也是存在的。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确定研究主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切磋,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汲取营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彼此支持,共同发展。这都在日常的教研组织中发挥一些作用,但这些作用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下完成的,说白了就是由领导布置教师完成或应付的过程,而不是共同愿景下的行动。这对于一个团队共同的愿景建设还是很不够。 (2)个人超越与组织学习的问题 现实中个人和教研组织会有不同矛盾,有时会很尖锐。我们一方面承认有的教师学习能力强,业务上精益求精。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但是我们想进一步提出的是,如果我们的教研织组能够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整体提高才是至关重要的。 3.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其所带来的新思潮和新实践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全新的视角与启示。在教育领域也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屡屡提及并不断丰富的一个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关键原则和方向。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 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国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 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国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已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样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 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 B.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 C.当今世界的个别大国虽也主张构建共同体,但其所主张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 D.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的,它不排斥其他文明的思想资源,不同的思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作者:————————————————————————————————日期: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英语论文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于飞飞 (苏州市太仓市第二中学,江苏苏州2154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不断扩展,学生对知识的储备在迅速扩大,有些甚至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知晓的范围。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与学生群体相容相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已然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本文同过阐述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多种途径,希望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作出贡献。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3-0148-01 狭义的学习一般包括学习者和传授者。当学习者和传授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彼此信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并且能够互相分享学习的经验和资源,最终获得共同的成长。那么,由学习者和传授者共同组成的群体,就被称之为“学习共同体”。在学校教育中,学习者和传授者主要是指学生和教师。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活动是一项教与学的互动和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最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这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和要求是一致的。 一、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关注考试内容,忽视对运用能力的培育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观点,已经被提倡很多年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随着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衡,教师、家长、学校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度,依

以校为本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论文

“以校为本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阶段总结 朝阳市第十八中学 翟守凤

把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数学课堂教育之中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代已赋予其新的内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现的因素。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育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指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形成的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也是师生精神情感融汇的过程。教学既不能只传授知识而无视情感,也不能脱离知识空谈情感。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产生高效率的学习;而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则使人干什么都没劲。传统的"控制型"教学模式,带有相当程度的家长式权威色彩的教育模式,只重视"理"而忽视"情",殊不知有理无情的教学常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情感教育的特殊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体会是抓住以下四点: 一、建立相互信赖,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1、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理,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视自己为儿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那怕是一点点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2、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3、宽容学生就是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学习中的不同见解。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全面甚至有错误,也要让他们说完,容他们辩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要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当然,要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实施情感教学,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加强

高中生“阅读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4999184.html, 高中生“阅读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范晓晖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年第06期 一、高中生“阅读共同体”的概念阐释 20世纪7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国外率先被提出。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等系列著作中对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系统阐释,至今影响深远。他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个要素: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1]。 高中生“阅读共同体”也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点。首先,阅读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愿景,都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质和阅读能力。其次,高中生“阅读共同体”通过组建阅读团队,形成合作互助的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在拥有共同愿景的团队阅读中,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阅读、思考、交流,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二、高中生“阅读共同体”构建的做法与原则 1.具体做法 首先进行分组,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由组合,二是教师指定。前者优点在于学生自主选择,小组交流合作更容易展开;缺点是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找不到组织。后者的优点是教师对于团队成员可进行综合考量搭配;缺点是由于是指派搭配,小组合作可能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其次选定书籍,确定阅读任务和设计阅读活动。这个过程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与布置,也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让学生不仅成为阅读活动的参与者,也成为阅读活动的设计者、评价者。 每个组员在每次阅读活动中都必须有任务分工。根据分工不同一般有主讲者(或领读者)、参与者、记录者。记录者要记下阅读的内容、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和现场的讨论要点。理想的状态是每一次阅读活动中,角色都会变化,以自愿为原则,且主讲人不是固定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最好能自然产生。 “阅读共同体”构建以后就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下面列举两种常见的做法。 (1)分享喜欢的书

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心得体会今天我有幸参加了xx老师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题讲座。之前,我对学习共同体只有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之后,我对学习共同体又有了新的认识。听完会议之后,我又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更加深了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 首先,请允许我简单的介绍一下xx老师。xx老师,现任xx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xx班主任带头人,xx工作室主持人。近年来以课题为载体,研究学习共同体,跟随陈静静博士实践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从知识传递的教学转向知识建构的教学,为学生主动的多向的协同学习,创建幸福温暖成长性真实性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次培训中,xx老师首先讲解了他学习共同体的个人成长经历,讲了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自己本班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给老师们进行了辅导。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词语。第1个是倾听,学习共同体要从老师倾听孩子的声音开始,也就是我们不要在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身子来,其实和我国许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弯下身子搞教学,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做一个平等的教师。

我们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姿态的老师,而是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贴近孩子们的身边,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中去。这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缺乏倾听的能力,有时候没有耐心,所以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第2个是相信。我们要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机会,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浇灌给孩子,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在交流当中,在沟通当中不断的体会知识,不断的自己去掌握知识。学习变成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让老师拽着跑着去学。 第3个关键词是协同。协同,也就是老师起着协助共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互相学习,每一个孩子也是老师的老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想象力的光辉,闪耀着童心的美丽。也许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上的课会让孩子和老师都变得特别的开心。听完这次会议以后,我又去翻看了相关的文章。学习共同体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大胆的说出,我不懂。有很多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不敢说我不懂。问听懂了吗?他只会应和老师说,老师我听懂了,而共同体就要求我们,敢于说,我不懂,敢于提出疑问。佐藤学先生用交响乐的学习来形容共同体的学习。在他看来,共同性学习不是找出共性,而是找出不同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共同体”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含在一起的生活群体、组织或团体。 “学习共同体”一词最早见于1995年博耶尔(Ernest L Boyer)《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他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取自社会学的术语。其定义为“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其中的“交流、对话、差异,分享、合作”等中心概念解构了以“个人、客观知识”为认知方式的学习范式。在理论上为深化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构成的,以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目标——促进成员全面成长,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教育资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相互对话、交流,进行人际沟通,分享被此情感、体验和观念,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学习集体。学习共同体与传统教学班的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三)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分析 1.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 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性有: (1)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适应性。组织的适应性集中表现为三性: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 2.对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社会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群体,是 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 3.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规律运行的“为我之物”,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4.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 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四)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a)行为主体性。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 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之我见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之我见 赵杰 校本研修是教师在实际工作情境中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活动。它强调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与教师学习融为一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师群体学习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学习共同体。 一、以教研员指导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研人员与教师共同构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教研员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师的观念和行动上给予专业支持,同时也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获取理论研究的素材和案例;教师在资深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和研究,从而形成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相互沟通协作、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个学习共同体由教研员与骨干教师、疆内知名教育专家领衔,成立由教育专家、资深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导师团。采取专家与学校结对的方式,教研员与骨干教师结对,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为抓手,实施诊断式和参与式培训。构建多层次学习共同体使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得以改观,特别是为中小学的持续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向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学校集合多方力量,开拓资源组建多层次的研修团队。 成立学校专家指导团队。为了满足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的需求,教研员要引领各校成立以学校中层干部,市、州骨干教师,学科首席教师等构成的教育教学指导团队。团队成员有较明确的分工,将专业引领与日常管理有机结合,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针对不同需求的教师给予不同的指导,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提升。学校校本培训一定是建立在团队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课程,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成立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为了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研员的牵头下成立以州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获得者构成的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由教研室成立教研员培养工作室,一方面抓教研员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带动各个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在体验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起到专业引领作用。各个学段成立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就有当地的拔尖人才、州级学科带头人创建。名师工作室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支撑,以教学实践为载体,坚持立足教学一线,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励教师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形成名教师培养模式。各个工作室通过合作互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引领进入“教学能手工作室”的全体成员提高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使教研室真正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教师的孵化地。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各校特岗教师比例逐年递增,他们充满活力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但是相对比较缺乏实际经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各校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前期调研活动。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调查显示38%的教师希望学校为他们搭建拜师的平台;42%的教师提出急需有针对性地具体操作性指导。70%的教师希望学校为其提供专题讲座,以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开拓研究的

阅读分享之“学习共同体”

阅读分享之“学习共同体” 一、著作相关介绍 1、著作中文书名:《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 2、著作英文书名:Learning Community — A sociocultural Analysis to Learning 3、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作者:赵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5、作者研究领域: (1)正事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比较研究 (2)学习环境研究 (3)课程与教学设计 (4)学习文化研究 (5)媒体支持下的学习研究 (6)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 6、学术成果 (1)发表与出版物 专著?《建构学习共同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2008年2月; 专著?《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译著?《归纳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 论文?“学习科学研究之发展综述”(第一作者)?《开放教育研究》(CSSCI)?2007年4月(发表中); 论文?“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型组织——基于知识创新的学校组织发展”?《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7年2月; 论文?“在课堂上建构学习共同体——从一个影响了当代学习研究的案例谈起”?《现代教学》?2006年12月; 论文?“面向复杂认知技能的训练: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4C/ID)述评”?《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5年5月; 论文?“课程教学与网络状态”?《中国教育:政策与评论》辑刊第7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

论文?“学校学习情境中的教学设计”(第二作者)?《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4 年12月; 论文?“《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思潮》导读·默会知识”?《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4年10月; 论文?“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教育发展研究》(CSSCI)?2004年8月; 论文?“基于学习创新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一个以“对称”概念为主题的案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4年5月; 论文?“问题、情境脉络与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学”?《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3 年11月; 论文?“默会知识、内隐学习与学习的组织”?《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3年9月;论文?“学校选择自由化与学校管理本位化: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2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参与或主持的研究项目 ?参与华东师范大学985“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中的“教师教育技术与学习科学研究”子项目。 ?参与“基于学习创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AA030074)?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5.5-2007.5; ?参与“促进学习文化转变的教学设计研究”(05JJD8800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05.9-2008.9; ?参与“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0)?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合作方:上海市电教馆、普陀区教育局、华东师范大学、英国普罗米修斯公司)?2006.9-2009.9; ?参与“探究性学习:来自全球的观点”?华东师大211子课题?2003-2006; ?参与“基于智能白板系统的有效教学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2005.10-2007.10; ?主持“面向学习创新的教学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43225L59)?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2003.8-2004.8; ?主持“深圳育才教育集团发展规划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2005; ?主持“学习共同体研究”教育科学学院课程开发基金项目?2004.9-2006.9;

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心得体会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心得体会,如何,构建,,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范文大全中查看更多范文。 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xx老师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题讲座。之前,我对学习共同体只有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之后,我对学习共同体又有了新的认识。听完会议之后,我又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更加深了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 首先,请允许我简单的介绍一下xx老师。xx老师,现任xx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xx班主任带头人,xx工作室主持人。近年来以课题为载体,研究学习共同体,跟随陈静静博士实践学习共同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从知识传递的教

学转向知识建构的教学,为学生主动的多向的协同学习,创建幸福温暖成长性真实性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次培训中,xx老师首先讲解了他学习共同体的个人成长经历,讲了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自己本班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给老师们进行了辅导。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词语。第1个是倾听,学习共同体要从老师倾听孩子的声音开始,也就是我们不要在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身子来,其实和我国许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弯下身子搞教学,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做一个平等的教师。我们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姿态的老师,而是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贴近孩子们的身边,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中去。这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缺乏倾听的能力,有时候没有耐心,所以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第2个是相信。我们要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机会,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浇灌给孩子,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在交流当中,在沟通当中不断的体会知识,不断的自己去掌握知识。学习变成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让老师拽着跑着去学。 第3个关键词是协同。协同,也就是老师起着协助共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互相学习,每一个孩子也是老师的老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孩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2017.6Voices from the Top 高层声音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1日北京)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们倡导“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就是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 ——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2017年12月3日北京)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实用类文本家国天下与命运共同体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

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育智慧型教师的实践研究 2008年教学管理与教研管理教学论文二等奖 【摘要】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与途径,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围绕“构筑智慧课堂、追求有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思路,以校本教研为抓手,通过行动研究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途径,构建类型及运作方式开展深入实践,创建了一批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学习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一批“智慧型教师”在迅速成长,学生中涌现出了“智慧学习、轻负高质”的喜人气象。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智慧型教师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这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与途径,进而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围绕“构筑智慧课堂、追求有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思路,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力求通过有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教研文化,稳步推进素质教育。 一、激发内需,奠定学习共同体的内在基础

(一)倡行科研强师,人人参加课题研究 要使学习共同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必须激发教师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源头活水。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的课题研究的推行过程中,需要改变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其过程应该充满人文关怀,研究应该关注经验、理论结合实际、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指引教师往质的研究,或质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向上发展。 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是我校在课题研究中两个立足点和突破口,把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科研一体逐渐成为教师的常规工作方式。现在除了学校层面有行动研究课题外,我们各教研组,一部分教师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动研究课题,各课题研究的切入口小,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举办教学论坛,精心锤炼教育智慧 为便于教师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充分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引领教师在共享、交流、反思中快速成长,我校加强了教师话语平台的建设,举办一系列的教学论坛,引领教师不断展现自我、开拓视野、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教情学情监控平台”是我们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一大举措,它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地内在学习需求,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开展。教师定期递交“教情学情卡”是活动的第一步,我们要求教师对自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提出初步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这种做法会有效地促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学科教研组定期召开本学科“教情学情分析会”是活动的第二步,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教师递交的“教情学情卡”,一个学期召开2-3次“教情学情分析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甄别,突出重点、举一反三、点面结合,形成阶段性的学科“教情学情报告”。学校定期发布本校“教情学情简报”是活动的第三步,在各学科组递交的阶段性学科“教情学情报告”的基础上,我校由教科室牵头,联合校内外专家对学科报告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会审,提出学校阶段性的“教情学情简报”。简报对学校一个时期在各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归类和甄别,并对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相关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地球、合作、共同发展一、基本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怀,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总书记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时代背景 1.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经过这四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多方面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