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念_潘洪建
(完整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完整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1、何谓学习共同体?张建伟博⼠认为,学习共同体(1earningcommunity)是指⼀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定的学习任务,因⽽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际联系。
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构成的⼀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家拥有共同的⽬的、期望、知识、志趣和情感,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起,⼤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最⼤程度地共享利益。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是社会强化功能,⼆是信息交流功能。
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建⽴学习共同体能够满⾜学习者的⾃尊和归属的需要。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个团体,在进⾏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的学习活动。
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进⾏交流,同时⼜与同伴进⾏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
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度,⽽这⼜会促使他们进⼀步反思⾃⼰的想法,重新组织⾃⼰的理解和思路。
2.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个学习共同体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所有国家都在进⾏学校教育的改⾰和实验。
在亚洲,⽇本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多年的⾏动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改⾰的中⼼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的改⾰开始,才有可能取得学校改⾰的丰硕成果。
他认为课堂改⾰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于建构以“学习”为中⼼的课堂⽂化。
课堂是⼀个微型社会。
如果从课堂的⼈际关系出发考察的话,课堂这个微型社会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社会、群集性社会、学习共同体。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群人因在特定领域或共同的兴趣而聚合在一起,通过交流、合作和共享知识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
在教育领域,构建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
而要想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教师的学习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自身的学习文化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态度,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每个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学习价值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通过合作与分享来促进个人和整体的学习。
本文将从学习共同体和学习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一、学习共同体的构建1. 倡导学习共同体理念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第一步是倡导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接受并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理念。
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在其中个体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可以学习和教育他人的。
只有让人们理解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个体和整体的学习和发展,才能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得以实现。
2.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前提。
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的充足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活动的多样性等方面。
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设备,创新的学习活动等,从而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3. 激发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热情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渴望知识的热情。
针对这一点,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等方式来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保持学习激情。
4. 促进学习互助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
学校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协助、合作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教师之间也应该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究、对话和分享等方式促进学习互助。
学习共同体构建与知识共享效率
学习共同体构建与知识共享效率一、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与基础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基于共同学习目标和兴趣的集体,成员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和合作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促进知识的快速传播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1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与特征学习共同体是由一群具有共同学习目标和兴趣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特征包括开放性、互动性、互助性和持续性。
开放性意味着成员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互动性强调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助性体现在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持续性则指学习共同体能够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
1.2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基础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以下几个基础条件: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效的交流机制、共享的资源平台以及成员的积极参与。
共同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核心;有效的交流机制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流通;共享的资源平台为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成员的积极参与则是学习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动力。
1.3 学习共同体的类型与形式学习共同体的类型多样,可以是基于地域的、基于兴趣的、基于专业的或者是基于项目的。
形式上,学习共同体可以是线上的,如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群组;也可以是线下的,如学术研讨会、学习小组等。
二、知识共享在共同体中的作用与机制知识共享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核心活动,它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并激发创新思维。
2.1 知识共享的定义与价值知识共享是指个体或组织之间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将知识、信息、技能等传递给他人的行为。
知识共享的价值在于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利用和再创造,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2.2 知识共享的机制知识共享的机制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个方面。
知识获取是成员通过学习共同体获取新知识的第一步;知识整合是将获取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结合,形成新的认识;知识传播是将整合后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其他成员;知识应用则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或解决方案。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最新年精选文档
课堂学习共同体及其建构行动取向的教育理论越来越要求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重构课堂教学结构,重建课堂教学关系,切实转换师生的思维、学习和交往方式,实现教学意义的重新理解。
学习共同体理论被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对实现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一、共同体理念近年来,随着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延伸性概念和多样化解读,频繁出现在在各种语境与话语体系中,深刻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
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共同体(community)经历了由自然形成的“原始共同体”到现代意义的“当代共同体”的发展历程。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于1881年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和社会是两种结构不同的人类群体生活类型,共同体早于社会,它建立在一定成员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表现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
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血缘和地域的局限已经被突破,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被瓦解,脱域现象愈发明显,人们空泛地、不加区别的使用共同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与话语体系中重构着共同体的内涵,愿景、协商、共识、认同、参与、异质、脱域等意义在表达中突显。
[2]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共同体有着共同愿景、共同信念、共同行动,现代教学活动本身内含着共同体的意蕴,共识、异质、脱域、互动和协商等因素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得以显现。
1995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博耶尔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的命题,他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而学校为了成为共同体,需要变成一个目的明确的、交往的、公平的、遵守纪律的、关心人的、用于庆祝的地方。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参照,促进了学习共同体内涵的丰富。
学习共同体的组建
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学习共同体是⼀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定的学习任务。
那么如何组建“学习共同体”呢?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作为⼀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强调协作学习,因此就需要组建学习⼩组,⼤家共同学习、交流和建构。
这也是所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最显著的特征。
那么如何组建学习⼩组呢?其原则和基本⽅法⼜是什么?案例:在笔者组织的“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作坊CCDD”北京班中,⼀位学员谈到了他的⼀次经验体会:有⼀次他案例参加⼀个沙盘模拟的培训,项⽬是“沙漠掘⾦”,学员分成⼋个“掘⾦”⼩组,为夺取黄⾦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这本来是⼀个很精彩的项⽬,但是由于⽼师在分组的时候,采⽤了最常⽤的“随机分组”的⽅式,导致各个⼩组的搭配出了问题。
有的⼩组中强势的⼈太多,每次都会因为路线的不同发⽣激烈的争吵,导致效率低下;有的⼩组缺乏计划性的成员,在开始设计⽅案的时候⼀直拿不出结果,在项⽬中途也缺乏及时的跟进;还有的⼩组则过于沉稳,每⾛⼀步,都会考虑很久,导致⼀直拖延时间。
⼀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项⽬没有完成,本来计划25天的⾏程,结果项⽬还未进⾏过半,时间就到了。
这个案例的失败有多种原因,其中之⼀就是“学习⼩组”的组建存在问题。
建构主义⾮常强调学习⼩组的作⽤,认为它是促进学习者建⽴有意义的建构必备的重要⽅式。
建构主义把学习中的学习⼩组称之为“学习共同体”,这是⼀个针对学习过程的真正团队,其团队成员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协作学习,共同成长。
那么,教学中如何组建“学习共同体”呢?这需要遵循“三⼤原则”。
第⼀原则:主题导向不同主题需要运⽤不同的⽅式来组建学习⼩组。
建⽴学习⼩组的⽬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因此,不同的主题或者课题需要学习不同的内容,因⽽需要组建不同的学习⼩组。
同样,教学法也是为了服务主题的。
主题不⼀样,教学法不⼀样,组建的学习⼩组也不⼀样。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摘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和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对于教育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学习共同体概念,强调教师学习文化对教育改革的关键作用。
然后探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及方法,分析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必要性和挑战,以及促进教师学习文化的关键因素。
通过总结构建学习共同体和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教师学习文化的发展方向。
这些内容将有助于教师们加强合作,共同成长,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行。
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加强教师学习文化,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文化、构建、再造、意义、方法、必要性、挑战、关键因素、总结、展望、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学习共同体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种由教师、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社区。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学习和共同构建知识,通过相互合作与激励,促进参与者的学习和发展。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与同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问题,提升教学水平。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
学生也能从中受益,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成果。
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与学分离模式,构建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实践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升教学效果。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也有助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和进步。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推动教师学习文化再造的重要路径之一。
1.2 强调教师学习文化重要性教师学习文化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教师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更新,教育界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个性化学习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新趋势。
在数学教育领域,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促进学生个性化数学学习的发展。
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数学学习?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是什么?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相关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的一个共同体,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实践和合作,共同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也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和要求学生接受的角色,而是成为学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
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合作,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在数学教育中,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实践中,建构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则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
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中的教育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建构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念
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念作者:潘洪建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倍受关注。
如何实现由合作小组到学习共同体的跨越,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我们认为,应秉持下述理念:个体差异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资源;班组异质是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基本方式;真实任务是学习共同体维系的驱动力量;互动交往是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内在机制;共同进步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追求。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差异资源;合作小组;教育理念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03-05近年来,学习共同体建设倍受关注,许多学校提出了建设学习共同体乃至学校共同体的目标,并进行了试验。
但许多试验仅仅停留在合作小组层面。
那么,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实现由合作小组到学习共同体的跨越?我们认为,确立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前提。
那么,学习共同体构建应秉持哪些理念呢?一、个体差异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资源在传统差异观视野下,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消极因素,它不利于教师统一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学生差异的存在增加了教学的变量与不可控因素,教师的工作无非是通过种种努力如课堂讲授、集体辅导,使学生差异接近或达到均衡状态。
这是工业化时代模式化、标准化、简单化思维的产物,严重阻碍了教育潜能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生成与多元发展。
在共同体视野中,差异不再成为教师教学的负担,而是有待开发的重要资源,差异资源成为班级共同体得以存在、维持和发展的前提、根基和动因。
首先,差异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
班级共同体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差异的存在,共同体即是差异存在的个体的联合体。
在共同体中,既有共性,这是共同体的基础;又有差异,相互区别,否则,“共同体”就变成了“同一体”。
其次,差异是共同体维系的根基。
共同体内个体之间的交往互动需要一定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使得共同体成员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并产生对话、交流、协商、讨论。
谈班级_学习共同体_的构建_刘雨晴
谈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内容摘要:我们所处时代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知识信息迅捷高速的增长,人口无限度地增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都对新时代的人才素质提出了一些与以往绝然不同的新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共同沟通与对话能力、合作协调的探究能力以及群体思维与创新能力等等,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必不可少的核心素质。
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职业技术教育角度讲,我们所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应具备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素质,因此,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便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所必须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而如何有效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它的有效实践路径是:1、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核心;2、确立“四个学会”的理念是班级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前提;3、选择恰当的行动策略是班级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4、及时评价反思是班级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保证。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小组建设 共同理念 行动策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知识信息迅捷高速的增长,人口无限度地增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都对新时代的成员的素质提出了一些与以往绝然不同的新要求。
人际交往能力、共同沟通与对话能力、合作协调的探究能力以及群体思维与创新能力等i为新时代成员必不可少的核心素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应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都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1】。
正因为如此,“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应运而生。
纵观国际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学习共同体”已成为教育改革研究文献中一个高频率出现的热词,“建立学习共同体研究”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热门话题,成为当前学校班级建设和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前沿的研究课题。
【课题】劳育课题《劳动教育视域下幼儿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项目设计论证》活页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1)怎样的幼儿劳动教育内容及模式才能优化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和提高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2)怎样的研训模式能促进教师理念创新,提高其专业素养及教学实效?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两点点假设:
(1)研发“幼儿园劳动教育民主化生态课堂”、“多元合作学习活动模式”等能优化学习共同体活动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和提高幼儿项目学习的实效性。
劳育课题《劳动教育视域下幼儿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项目设计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劳动教育视域下幼儿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
1. 核心概念界定
(1)劳动教育(Labor education)劳动教育是指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手段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本课题中的劳动教育特指幼儿劳动教育,其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主要内容:通过组织幼儿参加自我服务、为集体服务、种植、饲养等简单劳动以及观察、认识成人劳动等,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初步认识各种劳动的意义,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 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提高劳动兴趣,养成劳动习惯。
7. 佐藤学,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R].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8. 佐藤学,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摘要: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强调共识与分享,但并不刻意追求“同质化”。
在共同体的实践中,应当克服简单的“加法逻辑”,以免造成学校组织机构大量增生、功能冲突、效能低下;应当在教师学习、学校深度变革和学生学业成就提升等多重目的之间实现有效聚合,而非离散设计。
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建立清晰的专业自觉,重构自我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自我和外部支持性环境应致力于保护教师的独立思考,拒绝教学实践的技术化和平庸化;鼓励不同的参与者通过“跨界学习”促进“精彩观念的诞生”。
关键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专业自觉,跨界学习本文系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对转变教师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EFA090389)的阶段性成果。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关于“教师学习”的相关研究逐渐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
一个是教师学习不再仅仅作为一个日常用语,而是日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专业研究领域。
[1]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在经验层面上谈论教师学习对于教师发展、学校变革和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积极影响,更应该致力于研究教师学习的内在机制,探寻更有效的教师学习方式。
另一个趋势体现在随着建构主义对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的再发现,研究者对学习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学习在本质上不仅是个体性的(individual),更是社会性的(social)。
据此,为了推进教师学习的深度,必须鼓励团队协作和组织化学习。
因为新信息、新理念和反馈的获得,不仅来自于个体性的学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2]因如此,体现教师社会合作的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被认为是提升教师学习有效性、实现“深度学习”[3]的关键,从而也成为推进学校深度变革与持续改善的有效策略。
那么,什么是专业学习共同体?其基本理念是什么?怎样才能构建有文化力、能持久发展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浅谈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策略
浅谈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策略作者:费晓艳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努力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共同体” ,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与策略,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合作互动学习;构建;有效策略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今后如何改变目前现状,而开发出以“学”“问”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有意识的引导有学科性、针对性的学法方法,将“教”与“学”融合一体,使“教”与“学”同步发展。
即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提高了教学质量。
目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更是当务之急。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弊端显现我国目前一直在沿用的教学模式,即继承性教育,是传承已有的知识,教学评估等也与此相对应。
它具有以下四点特征:1、重理论,轻实用。
继承性教学强调的是系统的书本知识,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但对于所学知识是否有实际用处,使用是否存在局限性与狭窄性,以及知识之间如何相互配合才可以运用,才可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等,根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结果直接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的出现;2、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让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不重视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开拓学生思维、创造、想象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果是学生只为分数而死记硬背,完全缺乏想象与创新能力,更没有主动超越老师和教材的想法。
3、重教师,轻学生。
继承性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差生的地位。
4、重认知,轻情感。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作者:余志斌陈春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10期摘要:当前新生研讨课、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新的课堂教学呈现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这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新生研讨课为例,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目标、原则、内部分组和效果考核等方面,对新生研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详细分析。
以期通过共同体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启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达到提高新生研讨课程教与学的质量。
同时,力求为其他新的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的合理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新生研讨课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123-03“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共同体具有开放性,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成员具有主动性,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主动探索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易于形成学习共同体。
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指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
本文以课堂为中心,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原则、内部分组和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程为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标和意义开设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快融入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找到归属感;同时建立起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互动型、自主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因此,在新生研讨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探索和建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合作氛围;发挥群体动力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要求,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浅谈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浅谈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作者:肖丽玲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17期【摘要】当前数学课堂转型,实现课堂的高效,就要从构建基于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开始,将教师的传统课堂管理理念的转变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以完成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为实现和操作的重点,从促进参加者的有效沟通、从促进课堂协作的基本方式转变和构建共同学习的组织。
【关键词】共同体;构建;策略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共同体的构建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一、学习共同体构建基本策略从实践研究中,当前数学课堂转型,实现课堂的高效,就要从构建基于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开始,将教师的传统课堂管理理念的转变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以完成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为实现和操作的重点,从促进参加者的有效沟通、从促进课堂协作的基本方式转变和构建共同学习的组织,实现共同体的构建。
1.以学为中心,树立共同体意识确立学生为中心,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帮助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其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一个共同体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制定共同愿景,形成共同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应该在共同体成员建立个人愿景以及成员之间的有效协商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实现共同体成员之间动态信息交流,促进个人愿景融汇、形成共同愿景。
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
3.促进沟通,激发共同学习的生命活力。
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强调通过合作和协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的提升。
学习共同体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过程,还注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生长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学习共同体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学习者、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
学习者是构成共同体的核心,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和条件,而学习任务则是共同体成员在这一环境下所共同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或主题。
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项目研究等形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拓宽思维,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集体智慧,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种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也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
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此外,教师也应当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每个学生在共同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在学习共同体的背景下,技术的应用也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机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具和资源,例如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协作平台、虚拟实验室等,这些技术的使用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在线共同体的建立,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协作学习,有效突破了传统学习环境的限制。
共建学习共同体 营造合作好学堂
共建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好学堂学习共同体是指在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下,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共享、共同努力、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集体。
共同体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意义在于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共建学习共同体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合作好学堂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共建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好学堂呢?这已经成为了学校和教育者们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共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共同目标,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校园中的所有学生都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都是团队成功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小组作业、团队活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乐趣,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果。
在营造合作好学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参与合作中学习、交流、沟通和协作,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协作态度和习惯。
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能够让所有参与者从中受益的行为,是一种融入集体、奉献个人才能和智慧的行为,是一种让所有人都能感到快乐和幸福的行为。
二、打破教师、学生、家长的壁垒教师、学生、家长是共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
但在现实中,由于各自的角色和地位,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壁垒。
为了共建学习共同体,我们需要打破这些壁垒,构建一个和谐的关系,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和家长也是教育的参与者,他们同样是教育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师还应当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学习状况,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
学生也应当理解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和责任,尊重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管理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
教育管理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旨在促进学习者之间相互支持与合作的教育模式,近年来在教育管理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建立一个持续互动、分享知识和经验的环境,以提升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在教育管理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业成绩,甚至改善学校整体的教学氛围。
因此,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包括共享目标、协作学习、信任关系以及持续反思。
教育管理者需要明确这些特征,以便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策略。
首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应该有明确的共同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与教育机构的整体使命相一致,还需要满足参与者的实际需求。
例如,教师之间可共享教学资源、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或者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协作。
通过设定共同目标,参与者的努力方向得以统一,增强了共同体的凝聚力。
在教育管理中,协作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管理者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信任关系是学习共同体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教育管理中,建立信任关系需要教育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
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定期的反馈机制等方式,促进参与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创造一个包容的学习环境。
相应地,学生也应该对教师和同伴保持开放的态度,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信任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还可以促进深度的学习和创新。
持续反思是学习共同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管理中,反思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回顾,也是对未来行动的调整。
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有效互动
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有效互动作者:李杏梅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4年第12期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力培养“学习共同体”,在充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构建以学生互动、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的学习群体。
通过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活动来实现思维方法和成果的共享,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协调发展。
自主学习是共同体学习的前提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数学学习的直接经验。
我们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大胆地进行改造、重组,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为学生提供互动时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新知。
如在教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创造分数提出活动要求:1、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写出创造分数的过程。
2、小组内交流创造分数的过程。
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写一写,创造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分数。
由此产生了和学习共同体内的成员分享的愿望,小组交流得有序而热烈。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做数学”的过程。
以上教学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自主探索写分数—合作交流说分数,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孕伏。
合作学习是共同体学习的保障数学教学要实现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目标,合理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进程中。
在合作过程中来自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不同想法实现了累加、不同想法背后的思维过程实现了碰撞与分享。
学生在深度参与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例:岭南小学六年级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
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在此基础上学习例2并不难,“大部分学生会,怎么教”?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先找出单位“1”的量,用单位“1”乘分率,求出分率对应的数量,学生只会用一种方法,长此以往,对灵活解题是不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地理的模 型;(4)语言智能 :读 印 第 安 的 神 话 故
4
最基本的层 面:“班级共同 体”与“小组共 同体”,
事、讨论占领土地的情况,以及写一个关于印第
安的故事;(5)身 体—动 觉 智 能 :表 演 印 第 安 的 祈 雨 舞 ,办 一 场 马 车 竞 赛 ;(6)内 省 智 能 :在 这 段 时 间以印第 安人的身份 写日记;(7)人 际 智 能 :和 同 学一起去远足,或是安排一个印第安式的集会。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差异资源;合作小组;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03-05
近年来,学习共同体建设倍受关注,许多学 校提出了建设学习共同体乃至学校共同体的目 标,并进行了试验。 但许多试验仅仅停留在合作 小组层面。 那么,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 同体,实现由合作小组到学习共同体的跨越? 我 们认为,确立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是学习共同体 构建的基本前提。 那么,学习共同体构建应秉持 哪些理念呢?
校共同体的细胞。 不同于想象的民族共同体、国
地 图 ;(2)音 乐 智 能 :研 究 和 演 奏 印 第 安 音 乐 、 制
2013·06A
家共同体,教育共同体更多地表现为一些由一定
作 工 具 ;(3)空 间 智 能 :画 印 第 安 人 地 图 、做 马 车
人构成的实体。 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具有两个
跃,除了设置真实、复杂的学习任务外,其根本途
径是小组成员的互动、交往。 通过互动、交往,形
成、强化共同体的目标、愿景,增强认同感、归属
感。 交往、互动、对话、探究是共同体形成的内在
机制,这是因为:
第一, 互动交往为成员个体差异的展现、潜
能的释放提供了契机。 如前所述,个体之间存在
差异, 这种个体差异是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资源,
化、简单化思维的产物,严重阻碍了教育潜能的发 挥,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生成与多元发展。
在共同体视野中,差异不再成为教师教学的 负担,而是有待开发的重要资源,差异资源成为 班级共同体得以存在、维持和发展的前提、根基 和动因。 首先,差异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 班级共 同体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差异的存在,共同体 即是差异存在的个体的联合体。 在共同体中,既 有共性,这是共同体的基础;又有差异,相互区 别,否则,“共同体”就变成了“同一体”。 其次,差 异是共同体维系的根基。 共同体内个体之间的交 往互动需要一定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使得共同体 成员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并产生对话、交流、协 商、讨论。 正如生态多样性有助于生物的保护,差 异的存在使得共同体能进行持续的思想交流,有 助于共同体的维系。 第三,差异是共同体发展的
2013·06A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 2010 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课题
编 号 :BHA100051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收 稿 日 期 :2013-03-07
作 者 简 介 :潘 洪 建 ,扬 州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江 苏 扬 州 ,225002 )教 授 ,教 育 学 博 士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
一、个体差异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资源
在传统差异观视野下,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是一种消极因素,它不利于教师统一的教学设计、 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 学生差异的存在增加了教 学的变量与不可控因素, 教师的工作无非是通过 种种努力如课堂讲授、集体辅导,使学生差异接近 或达到均衡状态。 这是工业化时代模式化、 标准
三、真实任务是学习共同体维系的驱动力量
学习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协作、互助、共进 的学习组织,是在共同的学习愿景之下,围绕特 定的学习任务展开系列学习活动的特殊组织。 为 了加强共同体的凝聚力,促进深度的、持续的合 作与交流,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特别是真实的、 复杂的任务的驱动。 而那种模拟的、结构化的问 题和简单而封闭的学习任务, 没有合作的必要, 也难以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 正如罗杰斯 所说,“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 必须让学生面对各种现实问题,让他们经历将来 会成为他们真正问题的情境”, 他相信,“构建一 种让每一个学生都面临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是 可能的”。 [2]学习共同体的持续发展需要真实的问 题加以维系。 真实的问题与复杂的任务能让学生 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发现学习与生活、生产 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能让学 生面临实际问题的挑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 及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还能让学生在真 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学习、探索,感受学习 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
同体的交往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为影
的健康成长。 此外,同质分组方式还有悖教育民
响,相互激励,取长补短。 总之,在共同体理念之
主,有失教育公平。 与同质分组不同,异质分组则
下,学生差异尽管客观存在,但差异观开始发生
能将所有学生置于平等地位, 展现其独特才能,
转变,班级之中学生的差异不再被视为教学的障
共同体均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但从学生差异资
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源开发来说,我们更倡导异质共同体。 理由有二: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 学习共
一是异质分组有助于解决学生差异巨大的
同体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
现实难题。 同质分组使“失败者”处于长期被动、
共同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合作探究,挖掘问题 百
的深层内涵,促进深度思考的过程。 因此学习小 家
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复杂度,这样才
论
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坛
与共同体精神。
四、互动交往是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内在机制
】
将作为载体的合作小组转变为实质意义上
的共同体, 实现从合作小组到学习共同体的飞
开发史时 ,设计了一组 班级多元智 能活动[1],鼓 励
共同体、小组共同体,有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
孩子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
体、师生共同体,等等,这些共同体彼此交叉、相
到的东西,在展示多元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互镶嵌。 其中,小组共同体是最基本的单位,是学
多 元 智 能 :(1)逻 辑—数 学 智 能 : 测 量 距 离 、 参 考
发挥其特殊作用,帮助其获得认可与尊重。
碍,不再是我们去克服或消除的因素,而是有待
二是异质分组能有效地促进合作,实现深度
利用与开发的潜在的资源。 差异资源的丰富性、 对话。 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展示
潜在性要求我们通过多样化课程的设置、灵活多
自己的长项与优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美国心
样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特别
|
】
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是共同体构建有待
质共同体关注的是小组成员的差异性、 互补性
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
(当 然 异 中 有 同 ),即 将 不 同 认 识 、技 能 水 平 ,相 异
将学生差异视为教育资源,有助于充分利用
兴趣、爱好、个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两种类型的
学生不同的学习性向、风格和智能特点,发现每
|
百 家
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念 论
坛
潘洪建 】
摘要:近年来,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倍受关注。 如何实现由合作小组到学习共同体的跨越,构建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认为,应秉持下述理念:个体差异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资源;班组 异质是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基本方式;真实任务是学习共同体维系的驱动力量;互动交往是学习共 同体运行的内在机制;共同进步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追求。
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异质小组的构
是不同类型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尽可能满足每个
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加德纳看来,人的
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通过合作互动,彼此激励, 智能由多个要素构成,如逻辑—数学智能、语言
让每个学生在多种学习共同体中获得最优发展, 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
间的对话、探究,有助于超越个人的狭小天地,促
3
百 内在动力。 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共同体产生一定
其中小组共同体又是学习共同体最基本的单位。
家 的“势能差”,由此引发个体间思想、观念、情感的
论
流动与激发,彼此间产生冲突、交锋、涨落,推动
共同体互动涨落,持续成长。 可见,差异的存在不 坛
是劣势,而恰恰是教学的优势所在,它增添了教
从共同体构建方式上看,学习共同体可以分为同 质学习共同体与异质学习共同体。 同质学习共同 体强调小组成员的一致性、共性,如共同的知识 基础、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当然同中有异)。 异
生而言,他们往往有各自独特的智能优势,共同
体的互动交往有助于他们在完成共同体任务的
过程中承担责任,发挥独特的作用,进而重新认
识自我,发现自我,拾回信心。 共同体为每个成员
提供了展示差异,释放潜能的机会,并由此产生
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获得内在满足,提高个人
自尊。
第二,互动交往能促进成员之间共享发展经
验,实现“视域融合”。 共同体的学习改变了传统
的“孤岛式”、“单子 式”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 者
之间的互动、交往,通过对话、讨论,共同建构知
识的意义,分享彼此的思考与成长经验,实现价
值增值与学习优化。 特别是在异质班组之中,参
与者有着不同的倾向、兴趣与观察世界、思考问
题的视角,每一个参与者能从他者那里获得新的
意义、体验、认识,拓展视野,深化理解。 学习者之
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效率。
际智能、内省智能等,各人的智能结构不同,存在
二、班组异质是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基本方式
差异,有的要素处于优势,有的要素处于劣势,有 的要素一般,发展不均衡,多种要素的不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