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和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即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①借景抒情
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

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寓情于景
如,《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ì):沙漠。

)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

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

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

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

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

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
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③托物言志(这里特指借物抒怀或移情于物)
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用“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④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