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特色水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夷陵区特色水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打开文本图片集

宜昌市夷陵区位于亚热带北部,地域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生态多样,果树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柑桔外,猕猴桃、小樱桃、桃、李等特色水果业发展迅猛。为促进夷陵区特色水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對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是“两坝一峡”(三峡大坝、葛洲坝、西陵峡)所在地,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区境土地总面积3450平方公里,包括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以山地为主。水果种植以柑桔为主,先后荣获“全国早熟柑桔之乡”、“中国柑桔之乡”称号。夷陵特色水果发展历史悠久,雾渡河镇是世界猕猴桃原产地,野生猕猴桃随处可见,小樱桃、桃、李、葡萄等小有规模,通过设施栽培,还发展了百香果、火龙果等。

一、特色水果产业现状

夷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受地势影响,气候垂直差异很大。年平均气温17.6℃,年日照时数约1600h,年平均降水量约1180mm,全年无霜期280d左右,不小于10℃的年活动积温为5300℃,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利于各类果树的生长。新中国成立前多为庭园栽培,零星分新中国成立后也有成片发展,由于管理粗放,失管、弃管严重,故不能形成批量商品,多为群众自食。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加速了夷陵区与宜昌主城区的深度融合。久居城市的居民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居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建设,以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全区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数量不断攀升。一些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涉足特色水果的种植,截止2021年,全区现有水果种植面积

*****hm2,总产量82.72万t。柑桔种植面积*****hm2,年产量为81万t,品种以温州蜜柑为主;其次是猕猴桃500hm2,年产量为4000t,主要分布在雾渡河镇、黄花镇、龙泉镇,主栽品种有红阳、金魁、米良等;此外小樱桃、桃、李、枇杷、果桑种植面积均超过100hm2,还种植有葡萄、蓝莓、无花果、杏、梨等(见表1)。

二、存在问题

缺乏科学规划。夷陵区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同海拔地区气候差异大,适宜栽种不同类型的果树。但是,目前一些新型经营主体为吸引采摘游客,在6-7hm2的土地上种植10多个品种,种类多而杂,规模小,缺乏科学规划,导致管理难度大,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果园管理粗放。由于千家万户房前屋后的分散经营格局,导致技术标准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机械难以普及,产品品质不优。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经商、打工,老龄化严重,果园管理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约55岁。导致果园管理粗放、成本上升,劳动效率不高,弃管、失管果园日益增多,品质得不到保障,生产效益不高。

种苗监管乏力。夷陵区原本无猕猴桃溃疡病,雾渡河镇开发山地种植猕猴桃时,由于政府和专业部门重视力度不够,没有严格管控种苗的检疫,滥引、滥调引入了猕猴桃溃疡病,加之果农自繁盛行,猕猴桃溃疡病最终暴发流行。全区现有良种繁育基地10多家,但都面积小、管理不规范,同时政府未出台相应的苗木繁育法律法规,导致苗木质量不高。

技术支撑不足。夷陵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柑桔,种植技术成熟,技术人员充足,而特色水果起步较晚,政府对产业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农业技术部门人才缺乏,人才引进及流动难,科技支撑乏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有文化、有体力的劳动者大量流失,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妇女,他们有一定的栽培经验,但是思想比较保守,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识不足、应用吃力。

果品产销失衡。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小企业各自为政,只能通过单一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果品多以鲜销为主,生产与贮藏、

加工不配套,加工设施严重不足,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导致上市期集中,销售价格不高,种植面积超过4hm2的企业果品销售压力大。同时没有建立销售平台,企业信息不灵通,不能很好把握市场信息,导致产销脱节。

三、发展建议

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气候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按照现有生产布局特色进行优化,以最适地区生产最优特色水果,彰显区域特色。如雾渡河镇是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应大力发展猕猴桃;樟村坪镇海拔高,栽种高山蜜桃解决了桃流胶的问题,可大力发展蜜桃;小溪塔街道、龙泉镇离主城区近,适宜发展观光果园,应注意不同种类、不同熟期搭配,并适当结合设施栽培。

推行规模经营。相关部门引导果园合法有序的向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流转,促进产业规模经营。按照“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实现果树生产关键环节由专业服务组织完成,提高果园生产管理水平,缓解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和短缺矛盾。

规范良种繁育。政府从产业安全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将果树种苗标准纳入农业标准化系列,依照《种子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制管理,保证果树种苗质量和安全生产;政府重点扶持1—2家合法市场主体,专业从事特色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出台相关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对于购买优良果苗的生产者给予补贴,从而杜绝种苗滥引、滥调、滥繁。

健全服务体系。保持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坚持产学研结合,利用产地优势,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更新品种、更新技术、更新模式。同时,不断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管理在区,服务在基层的管理模式。对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技术支撑力度,为全区特

色水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创建品牌营销。一是培育龙头。加大特色水果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集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壮大企业实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知名度,以品牌带动产业效益。二是拓展市场。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建立和加强沿线城市、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并充分利用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农标对接以及“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加大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夷陵区特色水果市场占有率,扩大品牌知名度。

推进农旅融合。结合夷陵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以观光、生态休闲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城郊观光果园建设。以产业为基础,挖掘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观光旅游,集现代农业、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为一体,提升产业知名度和效益,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