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方(经方)派人物吉益东洞传奇的一生

日本古方(经方)派人物吉益东洞传奇的一生
日本古方(经方)派人物吉益东洞传奇的一生

日本古方(经方)派人物吉益东洞传奇的一生

吉益东洞被誉为日本经方派的祖师,其一生充满传奇。

古方派的代表人物吉益东洞

吉益东洞①(元禄十五年~安永二年,1702—1773)名爲则,字公言,通称周助。其一生所爲之奋斗与追求的目标可以概括爲一句话:复兴具有两千余年之历史,但自《伤寒论》之作者张仲景死后即绝而不行的“疾医”之道,使医学回归正道!在“学”与“术”两方面,吉益东洞均表现出与衆不同的鲜明特色,故可谓古方派中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艺备医学会会长、医学博士吴秀三在评价古方派诸多名人谓:“于是等诸家间而拔其群、萃其精、爲其岱宗者,即东洞先生也。”②

一、历尽艰辛的成名之路

生于安艺广岛的吉益东洞,本姓畠山。以身爲足利

家“管领”而闻名的畠山政长乃其先祖。政长的弟弟名义就,

世代以金疮、産科爲业。其四代孙义益改用自己的名爲姓,其子又将义字改爲吉;并整理家传之方着成《换骨抄》,此

即吉益姓氏以及所谓“吉益流金疮産科”的由来。而东洞的爷

爷、与《换骨抄》作者吉益助秀同辈的畠山政光后来也因仕途险恶而以医爲业。

东洞幼时,因闻祖上乃一代名族,故欲重振其雄风。

遂习兵书、驰马弄剑,对于祖父相袭的医业毫无兴趣。年稍长,思太平时节欲以武术复兴家业实属不易,始效古人“不爲良相但爲良医”之说,决心学医。时年十九岁,先随祖父的门人习吉益流金疮産科之术。一日忽谓:“怀孕者,妇人之常也;金疮者,外伤也。无病则无药而可,有病则随证治之,何分科哉?”乃从家传之方中采择二三有奇效者,而置其他于不顾,专心于内科之研究。“寒夜避炉,以慎其眠;蚊蛰攻身,以戒其睡”,遍阅《素问》、《灵枢》以降百家之书,至三十岁时又大有所悟:“万病唯一毒,衆药皆毒物,以毒攻毒,毒去体佳。”此即有名的“万病一毒”之说。又因他极力反对当时医家普遍

习用的中国宋明医学,所以常说:“非医天下医,救疾之功也不多焉;非出京师,授教之业也不弘焉。”

注:①吉益东洞早年号“东庵”,移居京都东洞院后,

始以“东洞”为号。

② 吴秀三广引现存史料写成相当于个人传记的长文“吉益东洞先生”,载艺备医学会所编《东洞全集》中(京都:思

文阁出版,1970 年复刻本)。本文中有关东洞生平事迹的叙述,多取材于此文。又《东洞全集》所收吉益东洞以及出自其门人之手的着作计有13 种,本文所引文献未另注明版本者,均系据此。

为了治疗众医之病和弘扬自己的主张,三十七岁的东洞于元文三年携父母和妹妹来到京都,以“古医道”爲旗号开业行医。当此之时,耻于自己不能复兴家业而隐于医的东洞,认为不应玷污本姓,始改用同族的吉益之姓。

虽志向远大,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医业不兴旺,几乎没有弟子入门,仅有的一点积蓄亦被盗,所剩唯有一个“穷”字。不得已只能在店中学着做人偶、烧钵皿,卖几个钱糊口度日,如此景象长达三年。(图2)据森立之《游巷医话》记载,此时东洞的家境是“贫居陋巷,但有一炉一锅。满堂尽是造偶人之木屑堆积,唯座右《伤寒论》一部时时披阅。”

东洞之友邨尾氏,仕于威震四方的佐仓侯,因公事入京而顺访故友。见其潦倒之状,故荐东洞于佐仓侯。佐仓侯乃允招其爲侍医,邨尾大喜,告知东洞。孰料东洞却谓:“始以子爲知我者,今识子非知我者。吾虽贫而老亲在,岂降吾志污辱祖先乎?贫者士之常也,穷达者命也。假令术

不行,天未丧斯道也,吾果饿死耶?穷则必有达,行道乐道,贫困何忧?”辞而不仕。

延享元年,东洞四十三岁,贫益甚。囊中空空一贫如洗,真正是“家无隔夜粮”。于是斋戒禁食七日,诣少名彦庙告曰:“爲则不敏,过志古医道。不顾衆惧,推而行之。今也贫穷,命在旦夕。我道非而天罚以贫与?爲则知其是,而未知其非也!假令饥且死不敢更辙矣。大明神吾邦医祖也,请垂照鉴:道非其道,速断吾命!若推而行,则必害万人。诛一夫而救衆,固吾之所愿也。”①

一日,某经商的友人过东洞寓所,见其贫而赠以金银。东洞以日后无加倍报答之能力而谢绝之。其友谓:“余赠金于先生,非爲先生,而是爲天下万民,不必念偿还之事。”东洞始拜受。由是可见其志操高洁之一斑。在继续靠制做偶人糊口的生活中,使其声名大振的机遇却突然降临——

一日,东洞照例将自己制做的偶人送到销售的店铺去,适逢店主人老母患伤寒病笃,乃自荐爲其诊治。临病榻细细诊看之际,得知已经帝室典医山脇东洋诊治,故索其处方观之,谓:“当去掉石膏用之。”稍后,东洋先生来到病家,诊察之后正当稍事思考时,店主人告之东洞之语。东洋

先生乃额手称叹曰:“我近日亦正在究心思量是否当去石膏,即闻其语,则今日去之。”离开病家,东洋先生即前往陋巷之中拜访东洞。其后,店主人因老母痊愈而重谢东洋,然东洋先生却谓:“彼时若无东洞之言,陷于误治而不自知。全治乃彼之功也,谢金自当他受。”从此二人之交渐厚,东洞之名亦渐爲人知。正所谓:“先生名所以益显者,东洋扬之也。”②

延享四年,东洞四十六岁时,医业已相当发达,弟子也逐渐增多,与松原维岳、香川修庵、山脇东洋等知名医家的交往也渐深,乃集这些共尚古医方的同道一起研读《伤寒论》。以松原年长而爲讲主,而东洞则每每与之争论。

宝历元年(1751),东洞五十岁时,选《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载张仲景的药方,加以分类,编成《类聚方》公诸于世。世人由此始明古医方的方意。然后又从中择出173 个药方,附上论证治效,是爲《方极》。此乃其门的“方鉴”,目的在于阐明:在张仲景的药方之外,无可

取之方也。明和年间,又就当时所用药物,推其实际功用、究其药物之能,做成一书名《药征》。复以问答体将自家的

学问写成《医事或问》。另外,其弟子鹤元逸于宽永元年(1748)着《医断》,严恭敬于宝历二年(1752)着《建殊录》。前者述东洞的学说,后者爲东洞的治疗验案。正是因爲这些着作

的流传,东洞的学说才广爲世人所知。一时间公卿缙绅、远近之人或求诊,或问道,云集门下好不热闹。但反对其学说者亦大有人在。

① 《东洞遗稿·行状》。

② 《东洞遗稿·行状》。

图2 东洞制做的偶人

3

宝历十二年(1762),东洞邀门人故旧宴于京都东山,举杯而言:“吾今年六十一也,胤子幼弱(长子猷,年13),弟子中尚无达于其道者。若大开家塾教授生徒,当有杰出之人生于其中。然资财不足,自今志于货殖,以果此事。”从此东洞节衣缩食并经营药材生意,数年后以所积之钱财开设一大私塾作爲医学讲习所,收留那些有远大志向的贫穷学生,以助成其愿。

东洞晚年在京都西门外购地建屋,爲速成此事以至折戟商场。明和六年(1769),以“其年既老,恐志愿之

不达,欲速其功,反失计划,大亡赀财,于是百事皆坏,鞅鞅不乐。家事悉任长子猷。”并欲游历各地,以救患病不能来京师者。此后,多有各路诸侯聘请之事,皆辞

而不就。

安永二年,东洞年七十二。九月卒然目眩、舌强不语而亡。

二、复古大旗下的医学革新

自藤原惺窝于文禄二年(1593)初窥南京船载来的程朱之说,以往根据汉魏注疏解释经义的学风便开始发生变化。宋儒的学说,最终成了德川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官学。然而恰当此时,又有世称“古学先生”的伊藤仁斋(1627—1705)出,以为体用理气等皆爲佛老之浮辞,非圣人之教;其子伊藤东涯、弟子并河天民(1679—1718)继之,大振其学于关西。同时,初奉洛闽学、驳仁斋,但终尽弃宋儒之说,以修古文辞爲阶梯,研究经典,锐意复兴圣人之学的物徂来(1666—1728),也与弟子太宰春台(1680—1747)、服部南郭(1683—1759)、安藤东野(1683—1719)、山县周南(1687—1752)、平野金华(1688—1733)等共同树

立起所谓复古之学的大旗,成为德川时代极具影响的一大学派。18 世纪上半叶,乃是复古学派最

为昌盛的时期。

在医学领域中,当以商贸爲主要通道的文化交流开始活跃时,知识的传播便随之出现了从宫廷向民间的转移。这时,代表着中国当时最新医学水准的“宋明医学”首先爲日

本医界普遍习用。此后,随着复古之风的兴起,日本医界才出现了研究与信奉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所谓“古方派”,并将前此即已形成的接受与使用宋明医学的医家称之爲“后

世派”。

追溯古方派的兴起,当时中国医界对于《伤寒论》的重视与研究可谓原因之一。例如始倡其说的名古屋玄医(1628—1696),在儒学复古之风兴起之前,已然因为读清代喻昌的《伤寒尚论篇》而发愤研究古代医经,从而主张摒弃当时医家所普遍习用的李朱之说①,直接以仲景为师。其后,后藤艮山(1659-1733)又是在名古屋之说的影响下,认为阴阳、脏腑皆属不足取的后世之说,而致力于研究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方书;并将医学理论简化为:“能识百病生于一气之滞留,则思过半矣。”其学说通过弟子香川修庵

(1683-1755)、山脇东洋(1705-1762)而大扬于世。

古方派兴起的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儒学领域复古之风的影响。例如后藤艮山在经义方面颇仰慕伊藤仁斋,遂使弟子香川修庵入其门下学习,故修庵唱“儒医一本”之说;以古医方雄视一方的儒医并河天民(1679-1718),及其弟子松原维岳(1689-1765),也是出自仁斋的门下。仁斋之学使得这些人皆致力于阐明医经之古义。而吉益东洞则是以宗徂来之说的周南为师,一心钻研其道。他认为:“儒医虽不同也,其复古一也”②;“时哉命哉复古之秋也”③。

又说:“不学古文辞者,不能读(伤寒、金匮)也”④。足见儒学复古之风与古方派的兴起具有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当时日本社会中的儒学与医学存在着这样

的共性与可比性,所以东洞才将先于自己倡导使用《伤寒论》方药的山脇东洋比作伊藤仁斋,而将自己比作后来居上的物徂来:

① 李朱之说:指享誉“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和朱丹溪。前者认为万病多由脾胃损伤所致,“胃气”即“元

气”;后者认为人身“阳常有余,阴恒不足”,故治病重在滋补阴血。

② 《东洞遗稿·与秦与一书》。

③ 《东洞遗稿·寄长门县次公书》。

④ 《东洞遗稿·送谷子荛归赤穗城序》。

4

“我医方譬之今之儒流,东洋伊藤仁斋也,先衆啓其端焉;吾业不敢让,物徂来焉。”然而,古方派所提倡的究竟是什麽,其道理又何在呢?吉益东洞在《医事或问》中是这样说的:“古昔医有三,曰疾医、曰阴阳医、曰仙家医也。《周礼》所谓疾医见定病毒所在,视其毒处方取去病毒,故尽愈诸病疾苦。扁鹊仲景所为是也。阴阳医不视病之所在,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尅论病,皆臆见,故非明白之治。汉之太仓公是也。仙家医炼气,或服炼丹,为人而习功同造化之事,故行者少、害亦少。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是也。……扁鹊仲景之道绝,其后未闻一书一人论疾医之道。其根源在汉之太仓公。”

概言之,东洞是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流派,从时间先后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

其一,是出现最早的“疾医”。在《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述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从其掌管的治疗范围和后代医学分科的角度看,所谓“疾医”,大致相当于内科医生。但在东洞眼中,“疾医”的特点在于:

没有那麽多的理论学说,仅仅是根据疾病之所在(病毒所在),处以方药,从而达到“取去病毒,故尽愈诸病疾苦”的目的。

先秦时代的名医扁鹊和东汉时期的张仲景,都属此类医家。

其二,是汉代才出现的“阴阳医”。东洞认为:以西汉太仓公淳于意①为代表的此类医家,以及成书于该时代的今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等,都是“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尅论病”,纯属脱离实际的“臆见”,而不是针对疾病之所在的“明白之治”。日本流感疫苗供不应求日

本加强老年医护预防工作日本利用苹果胶开发保健食品日

本防非典重视配套设施养生堂- 《花养女人幸福一生》1、玫瑰花(上)日本成功研发酵母微胶囊技术日本出台汉方制剂注册新规日本提高对进口花生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日本

三共制药宣布放弃动脉硬化药物研究日本从三个方面预防非典日本人森立之伤寒论本草考注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情况

无觅关联推荐[?]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和传奇作品 秦安县位峰初级中学刘弘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作家,她的才情、她的天份,都是一个不可仿造的奇迹。她的人生如同一团谜、一片雾;她的作品如同废墟上怒放的一丛罂粟花。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横空出世,誉颂八方,又在短短的几年后零落孤旅,大隐于世。本文从她显赫而缤纷的身世,绚烂而迷离的童年,摩登而梦魇的婚恋,沧桑而零落的人生,传奇而悲凉的作品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透视和解析,以管窥豹。 张爱玲,无论是生命现象还是传奇现象,都如同一场梦魇,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留下辉煌、留下奇迹、也留下悲凉。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人生传奇作品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曾经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当时文坛上最为夺目的新星。这颗耀眼的新星,虽然璀璨于瞬间,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灿烂辉煌,却给群星灿烂的现代文坛留下了美丽而传奇般的身影。她就是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一个写过奇迹般作品的骄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丽人,她的代表作《传奇》、《流言》等,魅力无穷,欣赏者把它们与《红楼梦》、与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则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都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份,是不可仿造的一个奇迹;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悲叹一个“王朝”的结束…… 张爱玲,这个传奇女性的名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个名字都将伴随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永远,并愈来愈在岁月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艺术魅力。她如同一团谜,一片雾,一段生发于现代中国的人间传奇。读张爱玲,读她的生命之旅,灵魂独唱,能触摸到她生命的律动;读她的《传奇》,能领略一抹异彩而又瑰丽的晚霞、一曲悠长而又清绝的骊歌、一段朦胧而又神奇的梦魇…… 一、显赫而缤纷的身世 - 1 -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答疑

爱玲的《传奇》与“爱玲热”答疑 问:关于爱玲的生平主要应掌握什么? 答:可以重点掌握以下6个方面: (1)关于她的家庭。她生于,原名英。祖父佩纶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鸿章之女。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新式女性。3岁时随父母生活在天津,并开始爬在母亲床上跟着母亲背诵唐诗。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与姑姑一起出洋。后因姨太太打父亲,被族人赶走。 (2)关于她的少年时代。她1926年(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名为《快乐村》。1927年(7岁)随家回到,不久,母亲回国。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她自己曾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后来,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1929年(9岁)入小学,报名时母亲一时踌躇,觉得“英”不够响亮,“胡乱译两个字”,取名“爱玲”。后来,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说:“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其原因就在于对母亲送她上学的珍贵回忆。跟着母亲读老舍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二马》,并从此喜欢上老舍的小说。后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母亲再次出洋。父亲和后母都吸鸦片,家里总是云雾弥漫。1931年(11岁)秋,入圣玛利亚女子中学,住校,很少回家。时有习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上,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刊杂志。1934年(14岁)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1937年(17岁)夏天毕业,母亲再次回国。向父亲提出留要求,遭拒绝,后母借此冲爱玲冲突,父亲发威将爱玲禁闭在家中,病在床上几乎丧命,姑姑来劝也被打伤。后逃到母亲家中,不久弟弟也跟着逃出,被母亲劝回。1938年(18岁)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前往。 (3)关于她的初露头角。1939年(19岁)秋,改入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散文)。1942年(22岁),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大学停办,未能毕业,与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后报考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吾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4)关于她的一鸣惊人。1943年(23岁,与禺10年前“一鸣惊人”时同岁),开始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大量发表小说和散文。1943-1944年,是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年份。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发而不可收,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她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4月)、《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1944年5

传奇 张爱玲人物传记

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91033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 题目传奇——张爱玲人物传记 学生姓名海楠 学号201209113014 班级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所属学院文学院 任课教师刘洪妹 教师所属学院文学院 成绩

传奇 ———张爱玲人物传记她在地毯上躺下来,闭上眼,觉得自己好像整个人躺在海面上,那漂浮的云里写着她的寒香冷艳,而温柔的浪托着她的冰清玉洁。她累了,要睡着了。天光在她脸上移动,而姑姑公寓的电梯咕咚一响,她骤然惊醒,睁着眼,谁来了?她没换好衣服,要躲起来。她看见小时候的自己躲进母亲那一口大箱子,藏在里面。一声温柔的呼唤飘来,是母亲的声音:“小瑛!”看到母亲盈盈的笑脸,她在这一刻觉得自己忽然变得好小、好小,还是那个八岁时捧着《红楼梦》痴读、等待母亲回国的小瑛,她对着半空里轻轻说:妈妈,我来了。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尸体在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被发现,她死得相当安静,仿佛只是睡着了。这是一个安详的世界,太阳灯还开着,电视机却是关着的。张爱玲躺在房间里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头发修剪得很短,手脚自然平放着,神态安详,头朝着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她身穿赭红色旗袍——她平生最爱的旗袍,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身下垫着一张蓝色的毯子。她合上了眼,神态安详,只是出奇地瘦。她走了,走得平静,有尊严..... 张爱玲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虽然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凄凉的方式凋零,三十年前的苍凉已经随风而逝,可是,传奇未完。 张爱玲的传奇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谱写,似乎她的降生就是为了给这烦闷的世界增添一抹神秘与期待。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但在张爱玲诞生的时候,她的大家庭故事已经像《红楼梦》一样演到了最后一回。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详见《私语》)。 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却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地毒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张爱玲被父亲关在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你如一朵开在云端的花,高傲的散发着淡淡的芬芳,高贵地灿烂绽放!你的一生,是脱俗的传奇,张爱玲的《传奇》阅读之后,有何感想? 有人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 是啊,她自己也坦言,这辈子没为钱发过愁。正面来看,出身贵族血统,姑姑和母亲都留洋于法国和英国,这些,都该是富贵人家的小姐才敢追求的“新女性”生活。 然后呢,他父亲作为一个生活糜烂的落寞乡绅,抽x烟,逛窑子,再后来,她的母亲与她父亲离婚,分别过着各自的生活。父亲后来迎娶了一个妓x,因放荡不羁后被赶出家门,最后,娶了一个一样的烟鬼回家。后母,跟书中的一样,挑拨,侮辱,虐待。幸而母亲回国,她也有机会得到西式的教育。母亲由于独自生活,经济上也不太宽裕,让她选“要么嫁人,把该用来读书的钱用来穿衣打扮,不然,就花钱读书,将来做个自立的女人。”年仅16的她懂得了,要做一个独立的女人,大概首先得忘记自己是女人。她本名张瑛,入学时母亲嫌她的名字太土,故改名为,张爱玲。 若提及张爱玲,不得不提到她生命中与胡兰成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最起码在张爱玲心中是刻骨铭心的。 初见 是曹植与洛水女神的相会: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今日只做远别重逢? 她,已作出决定。 爱,是砰然心碎。 爱,是命。 也许她是对的,爱情本不该计较值不值,即便眼前的是个文化汉奸,即便他已有家室,即便你已经听闻他风流不羁的闲言碎语。很多人不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见得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唯有轻声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这段出自张爱玲文中的一段话,本是出自胡兰成之口,我宁愿相信,他是确确实实爱过她的。 定情 姑姑尊重她的决定,新婚之时,张爱玲提笔写道: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胡兰成接上写道: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她眼中的爱情,和大多数女生所期待的一样。“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她喜欢的词语来说,这分爱情,该是苍凉的。曾几何时,他们也曾花前月下,也正因如此,回首之时格外悲怆。 爱,是命。 诀别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答疑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答疑 问:关于张爱玲的生平主要应掌握什么? 答:可以重点掌握以下6个方面: (1)关于她的家庭。她生于上海,原名张英。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鸿章之女。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新式女性。3岁时随父母生活在天津,并开始爬在母亲床上跟着母亲背诵唐诗。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与姑姑一起出洋。后因姨太太打父亲,被族人赶走。 (2)关于她的少年时代。她1926年(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名为《快乐村》。1927年(7岁)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她自己曾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后来,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1929年(9岁)入小学,报名时母亲一时踌躇,觉得“张英”不够响亮,“胡乱译两个字”,取名“张爱玲”。后来,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说:“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其原因就在于对母亲送她上学的珍贵回忆。跟着母亲读老舍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二马》,并从此喜欢上老舍的小说。后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母亲再次出洋。父亲和后母都吸鸦片,家里总是云雾弥漫。1931年(11岁)秋,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住校,很少回家。时有习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上,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刊杂志。1934年(14岁)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1937年(17岁)夏天毕业,母亲再次回国。向父亲提出留要求,遭拒绝,后母借此冲张爱玲冲突,父亲发威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病在床上几乎丧命,姑姑来劝也被打伤。后逃到母亲家中,不久弟弟也跟着逃出,被母亲劝回。1938年(18岁)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前往。 (3)关于她的初露头角。1939年(19岁)秋,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散文)。1942年(22岁),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未能毕业,与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后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吾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4)关于她的一鸣惊人。1943年(23岁,与曹禺10年前“一鸣惊人”时同岁),开始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大量发表小说和散文。1943-1944年,是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年份。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发而不可收,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她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4月)、《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1944

张爱玲小说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命运 摘要:对于女性的命运,多年来总有人在研究,但总不得全面,复杂的世界带动了丰富的人生,却也造就了许多悲苦。在张爱玲的笔下,总是有很多说不尽的苍凉,道不尽的心酸。无论是哪一种的两性关系,女子的地位总是卑微的;因为心欲,因为生存,女性总是难免悲哀。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爱情命运软弱 张爱玲(1920——1995)笔名梁京,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楚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终止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1]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在张爱玲的笔头下,表现出的是女性的悲哀,人的劣根性及道德的残缺。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内外压力:有来自旧家族内部的冷漠,有来自命运的捉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现在我们将带着她的作品来分析其中独特的女性人物的命运。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重要小说,而曹七巧则是《金锁记》中刻画最深入细致的一个的主要人物。张爱玲曾在其小说集《传奇》的开头写道:“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而《金锁记》

中曹七巧这一人物正是对这句话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曹七巧的一生是20世纪初无数出生低贱最后变为贵族妇女的众多妇女的综合,她是从无数个20世纪初经历起起伏的妇女的经历中幻化出的一个人物。她是平凡的,平凡在于她的悲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里俯首可拾;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在她身上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金锁记》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小家碧玉的大姑娘曹七巧,在世俗与命运的安排下阴差阳错地嫁入姜家豪门大院。而在畸形的婚姻和封建大家庭的无情戕害中她逐渐丧失人性,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欲的极度膨胀,最后成为一个丧失了人性的“疯子”的母亲形象。 七巧作为一个女性,长期的爱情生活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强烈的压抑,再加上出身卑微,在门第森严的大家庭里人格受到排挤和歧视,于是造成她的心理变态,沦为“疯子”。她要发泄、要报复,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别人毁坏了她的一生,她也要毁坏别人的一生。于是,她的两个儿女成为她破坏下的牺牲品。更为可怕的是长期的性压抑,造成七巧潜意识中的乱伦意念,“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一个男人”,“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她这一个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他也保留不住——他取了亲。”七巧这样想着,就“把一支脚搁在他肩膀上,不住地轻轻地踢他的脖子。”七巧在潜意识中是把儿子当作一个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是变相的占有自己的儿子。爱而得不到,这对七巧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在她对爱彻底绝望后,她那难以抑制的情爱欲转而成为对儿子的占有欲,对媳妇的摧残欲,对女儿的控制欲。 张爱玲对《金锁记》描绘的那个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可主人公曹七巧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索。七巧给自己套上了金钱的枷锁,她的爱情是畸形的,人性也在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作文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作文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也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秋节。看过许多她的散文,介绍中照片上的她显得如此冷傲,但谁也不会知道,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张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她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

张爱玲可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她不仅有着美妙的文字,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 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 张爱玲传奇读书体会 有人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 是啊,她自己也坦言,这辈子没为钱发过愁。正面来看,出身贵族血统,姑姑和母亲都留洋于法国和英国,这些,都该是富贵人家的小姐才敢追求的新女性生活。 然后呢,他父亲作为一个生活糜烂的落寞乡绅,抽x烟,逛窑子,再后来,她的母亲与她父亲离婚,分别过着各自的生活。父亲后来迎娶了一个妓x,因放荡不羁后被赶出家门,最后,娶了一个一样的烟鬼回家。后母,跟书中的一样,挑拨,侮辱,虐待。幸而母亲回国,她也有机会得到西式的教育。母亲由于独自生活,经济上也不太宽裕,让她选要么嫁人,把该用来读书的钱用来穿衣打扮,不然,就花钱读书,将来做个自立的女人。年仅16的她懂得了,要做一个独立的女人,大概首先得忘记自己是女人。她本名张瑛,入学时母亲嫌她的名字太土,故改名为,张爱玲。 若提及张爱玲,不得不提到她生命中与胡兰成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最起码在张爱玲心中是刻骨铭心的。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第七讲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第一节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创作 一、关于张爱玲的生平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

《一世传奇半世伤》 浅谈张爱玲

一世传奇半世伤 她是专属于上海深巷里弄的风情,她出身显赫名门之后,却一世清贫半生潦倒,她才气逼人一时无两,死时却清清冷冷无人相陪。她是张爱玲,她的文字看透了这世上的爱情,你来我往欲拒还迎,她的文章浓墨重彩却尖锐无比,直指人心。只可惜,百转千回却看不清自己的爱情,她心心念念之人是民族的罪人,尽管这样,他还不只是专属于张爱玲的。胡兰成才子气质更带有风流韵味,即使在逃亡途中也能四处结交新欢。想来如张爱玲这样的女子,自然是骄傲的。她贵族的身份,她空前绝后的才华,她的时尚她的清冷无一不是她骄傲的资本。只是在这世上,她也会为了一人而放低姿态。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过这么一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从前我不懂张爱玲的执着和痴迷,但看了胡兰成的文字后也大概明白了些,胡兰成太懂她了,他知道张爱玲要的是什么,而这对于张爱玲来说,已经太难得。 “我本自视聪明,恃才傲物惯了的,在你面前,我只是感到自己寒伧,象一头又大又笨的俗物,一堆贾宝玉所说的污泥。在这世上,一般的女子我只会跟她们厮混,跟她们逢场作戏,而让我顶礼膜拜的却只有你。张爱玲,接纳我吧……——胡兰成”出自胡兰成的《今生今世》 张爱玲的文章更像一幅色彩鲜明的油画,她是学过画画的,对色彩的把握很独特,每一段话都能真真切切的令人看到那种场景。旧上海的奢靡华贵,或者是庭院窗外特有的清雅别致。张爱玲的文章又太透彻,这世上千万个人就有千万种不同的爱情,只是爱情这种东西,有时候又难免太相近。总要分个输赢,总要争个前后。欢喜是欢喜,只是欢喜中也心酸,悲哀是悲哀,只是悲哀中又窃喜。 一、倾国倾城貌,佳人难得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因为那是我看过的最凄凉的圆满。张爱玲的小说多是以悲剧结束的,因这世上的爱情大多是不得善终,只是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却从爱情走进了婚姻。只是这种圆满,却让我感到更多的无力和悲凉。他们的爱情太算计,你来我往你进我退,两个人的关系像拔河,彼此僵持谁也不愿前进一步。不知道为什么,爱情不是一种互助而更像一场博弈,输赢太重要以致于我们差点忘记了我们是在爱一个人。白流苏是带着古典韵味的东方女子,她的举手投足都是极具风情的,这是范柳原喜欢这个女人的原因。只是她又不那么年轻了,她期待爱情但善于等待,她不敢也不情愿轻易的承认爱情,她太害怕输了。而范柳原,他可以是无数人心中的钟情,他喜欢白流苏但不愿意这种喜欢太超乎他的理智规划,他对白流苏忽冷忽热忽近忽远,他要她的妥协。他们的爱情太像战争,彼此固守谁也不愿让步,又像是他们共同跳的那支舞,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爱情里容不下那么多的心计,但爱情也绝不可能单纯如一互不算计。我喜欢看他们的暧昧,一场旷日持久的等待和挑逗,尤其是当范柳原打电话给白流苏的时候,他长长久久的沉默,我仿佛已经看到了白流苏无声的溃烂和妥协,但她到底没有。最终白流苏和范柳原结婚了,但真正是因为爱情吗?难道不是因为那场令人措手不及的战争,让太多人对生命妥协?那场战争令范柳原的优越全无,他突然意识到一种命运的捆绑和驱赶。结局太完美,可是太凄凉,爱情的完整是命运的定数,总是不那么单纯不那么美好,又多么像是对张爱玲的一场预警,告知她即将到来的,坎坷不平的人生。 二、一炉沉香灰,半生尽赋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处女作,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她的作品。在那个年代里,有太多的女大学生似葛薇龙那样,开始时单纯而真率,她热爱美丽但并不浮夸。直到

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一、家庭背景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家道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谈到对母亲的印象,说:“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她是个美丽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 1931年秋,11岁的张爱玲被母亲送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读书. 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并时有习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和校外的《国光》等报刊杂志。 1937年夏天张爱玲毕业时,母亲再次回国,向父亲提出让张爱玲留学英国的要求,遭到拒绝,父亲歇斯底里地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张爱玲病在床上,多日无人照应,几乎丧命。1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1939年秋,张爱玲终于时来运转,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的机会。此时,《西风》月刊也发表了她的散文处女作《天才梦》。然而,张爱玲仍然未能摆脱多舛的命运,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与她的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后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为了生活的自立,只得为《泰吾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二、情感生活 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生于1906年,浙江人。从小家贫,吃过很多苦,曾在燕京大学学习汪伪政府的要员。 一生共8个女人!(民间女子5位;一是红歌女,一是才女张爱玲,还有一位,原来上海滩黑帮老大吴四宝的压寨夫人,佘爱珍) 胡兰成读到《封锁》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向苏青索要地址。第二天去了张爱玲家,未见。遂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很快,他们恋爱了。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 结婚,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到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 1945年8月15日,胡兰成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与斯家范秀美以夫妻相称。 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

第八讲 传奇女作家张爱玲

第八讲《传奇》女作家的文学传奇张爱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属于那种曾红极一时,后被埋没多年,最终仍大放异彩的少数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一如她的经历富于传奇性。 第一节生平及创作概述 张爱玲(1920—199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范思平、王鼐等,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名宦张佩纶,祖母是晚清官职最显赫而且权重朝野的中堂大人李鸿章的千金小姐李菊藕。父亲是张佩纶与李菊藕所生的唯一的儿子张志沂,母亲是清末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子黄宗炎和其妾所生的女儿黄素琼。 受家学影响,父亲沉迷古典文学,母亲则具有现代意识,20世纪20年代即抛夫别女到欧洲留学。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张爱玲游离于普通人和常规的生活轨道之外,贵族士大夫的文化素养在她身上留有深刻的印痕,又得以亲身感受新、旧生活方式的情趣。一方面在父亲的督促下熟读中国传统古诗古文尤其迷恋《红楼梦》,一方面听母亲读老舍的《二马》、看家中的《小说月报》,喜欢穆时英、张恨水、老舍、丁玲的创作。 张爱玲先后就读于上海教会中学和香港大学外文系,接受白话文及英文教育,同时接受了现代历史观念和文化观

念。于是,自幼年起,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和西方文文学均对张爱玲产生同步影响。父母感情长期不和,张爱玲四岁时,母亲便抛弃她远去英国留学。 八岁时,父亲丢了官,全家从天津搬到了上海。这段日子是张爱玲少见的幸福时光。十岁时,父母离异。张爱玲开始了住校生活。 1934年,父亲再婚,张爱玲与后母关系不好,一次雨后母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离开父亲后,她追随母亲生活,但情形并不尽如人意。贵族的血统,给了张爱玲先天的优越感,而不幸的童年给张爱玲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冲击着这种先天的优越感。童年的不幸和父爱、母爱的缺失也影响了张爱玲的性格。加上她的聪慧和才华,使得她过分早熟,恍然看透世间一切情爱的繁华,并养成了她沉默,孤独,冷淡而不合流的性格。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后因战乱迫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攻占香港,时为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张爱玲返回上海,并开始为外文报刊栏目撰写一些介绍国内文化生活的文章,如剧评影评、服装介绍等。 1943年是她奇迹般浮现文坛的一年,23岁的张爱玲在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发表处女作《沈香屑:第一炉香》、《沈香屑:第二炉香》,开始受到文坛关注。紧

[张爱玲神话的叙事学阐释] 张爱玲叙事学

“张爱玲热”是80年代以来大陆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探究张爱玲神话的成因,张爱玲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其作品思想意旨与现代人生命体验的相契合以及文本中营造的独特文学想象等等,都是“张爱玲热”形成的重要原因,学术界对此也都有比较深入的探究。但笔者认为,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张爱玲小说独特的文体叙事也是张爱玲神话形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叙事在本质上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它既要承载作者的审美个性和思想意识,同时在叙事上还要与读者的审美趣味保持一致,只有这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理想交流才能完成。张爱玲作为一个天才的小说家,她本能地懂得小说叙事的这一本质特征。她在创作伊始就有自觉的作者意识。张爱玲认为安稳的人生才是人生的底色,才“富有永恒的意味”,因此,她把安稳人生作为创作的独特视角,选取“男女间的小事情”作为切入点,来表现普通男女在现代社会物欲和情欲主宰下本真的生命形态,他们恩怨纠缠、追逐金钱、醉生梦死、虚荣自私、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肆虐亲情、变态疯狂。张爱玲小说正是要通过对这些凡人普通生活的透视,来获得对现实人生荒原本质的揭示世界是荒诞的,人性是苍白的,人生是虚无的。她认为苍凉是一种“更深长的回味”,是一种富有“启示”意义的最高的美学境界。因此,她要通过小说这扇“夜蓝的小窗户”,来展示现代社会人生的苍凉和苍凉的人生。 张爱玲不仅有自觉的作者意识和强烈的读者意识,而更为可贵的是,她凭借着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在她的小说叙事文本中,完美地实现了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交合的艺术创化,从而创造出一种独树一帜的“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叙事体式。“以中为体”就是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架构为主体,以适应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阅读兴趣;“以西为用”就是把西方现代艺术中有利于传达其苍凉世界感悟的艺术技法借鉴过来,并把它创造性地组装和拼贴在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架构中,从而使二者构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艺术整体。台湾评论家水晶曾说“张爱玲的小说外貌,乍看起来,似是传统章回小说的延续,其实她是貌合而神离;她在精神上和技巧上,还是较近西洋的。”水晶所言有一定道理,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张爱玲小说在叙事构架上是传统小说的延续,但在叙事肌理上却表现了更多西方的东西。 二 张爱玲小说在叙事构架上是传统小说的延续,它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说书人“讲一听”式的叙述格局。 在叙述语言、叙述结构、叙述时间上都有意向中国传统小说靠拢,尽量给读者营造类似传统小说的艺术氛围。在“讲一听”式的叙述格局下,张爱玲小说的叙述语言呈现出浓厚的口语化色彩,大量使用民间俗语和方言,并且以短句居多,骈散结合,简洁凝练,而且还经常借用古典小说的常用词语,如“身家清白,面容姣好”、“送佛送到西天”等,使读者读起来琅琅上口,错落有致。尤其突出的是,张爱玲小说中人物说话像中国传统小说一样全用“道”,还偶有人们熟悉的“床前明月光”、“日色冷青松”、“剪不断,理还乱”、“桃花扇”等富有韵味的古诗文和典故的借用和化用,颇有古典小说的韵味,使读者如同沉浸在他们喜欢的传统小说的艺术世界中。张爱玲小说也重视完整的“讲一听”式的叙述结构,她早期写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等小说,叙述者以显在的说书人身份出场,开篇和结尾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在《金锁记》中,或多或少有张爱玲旧时家庭的影子,或是张将其幼时的家庭体验在《金锁记》中表现了出来,《金锁记》仅仅是一个例子,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无处不在,正如她那句无人不知的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除了明显的悲剧意识,张爱玲小说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烈的世俗性,纵观她的创作,几乎都是爱情小说,这从某个方面来说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她创作的世俗性特点。张爱玲从来不刻意追求作品的思想高度与文笔的高雅性,她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她的小说都是将自己揉碎了再从碎渣中提炼出来的。张爱玲本身也是个世俗的人,她承认自己是个“拜金主义者”。她喜欢钱,却从没吃过没钱的苦,她只知道钱的好处,小时候得到的第一份稿费就去买了唇膏。她狂热地追求时尚,经常脚穿高跟鞋身裹旗袍出现在上海各大时尚杂志的封面上。她在上海长大,上海强烈的世俗气息也对她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张爱玲的小说往往被称之为“小资”,可能因为她的小说关注的层面更多集中在市井和琐碎生活。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七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所有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全是在俗世中苦苦挣扎的凡夫俗子,他们渴望爱情,却不得不屈从于生活,残酷的现实扼杀了爱情,在这里没有浪漫,在这里作者不会为了迎合读者而去创造一个浪漫的结尾,正好相反,小说几乎全是悲剧结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作文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作文 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下面是本人整理的张爱玲传奇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也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 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 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秋节。看过许多她的散文,介绍中照片上的她显得如此冷傲,但谁也不会知道,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张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她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 张爱玲可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她不仅有着美妙的文字,

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 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 张爱玲传奇读书体会 有人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 是啊,她自己也坦言,这辈子没为钱发过愁。正面来看,出身贵族血统,姑姑和母亲都留洋于法国和英国,这些,都该是富贵人家的小姐才敢追求的“新女性”生活。 然后呢,他父亲作为一个生活糜烂的落寞乡绅,抽x 烟,逛窑子,再后来,她的母亲与她父亲离婚,分别过着各自的生活。父亲后来迎娶了一个妓x,因放荡不羁后被赶出家门,最后,娶了一个一样的烟鬼回家。后母,跟书中的一样,挑拨,侮辱,虐待。幸而母亲回国,她也有机会得到西式的教育。母亲由于独自生活,经济上也不太宽裕,让她选“要么嫁人,把该用来读书的钱用来穿衣打扮,不然,就花钱读书,将来做个自立的女人。”年仅16的她懂得了,要做一个独立的女人, 大概首先得忘记自己是女人。她本名张瑛,入学时母亲嫌她的名字太土,故改名为,张爱玲。 若提及张爱玲,不得不提到她生命中与胡兰成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最起码在张爱玲心中是刻骨铭心的。 初见 是曹植与洛水女神的相会: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今日只做远别重逢? 她,已作出决定。 爱,是砰然心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