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数据库-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

合集下载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调查报告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调查报告一.前言作为一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大二学生,在大二暑假我们设计了一个关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问卷调查,为了真实地了解现在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此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我们对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在汇总和分析中凭借我们自己对社会保障和低保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得出我们的分析报告。

此次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问卷调查于2012年七月中旬至九月初进行,进本形式为由小组成员分别携带等比例的部分问卷回到自己的家乡(涉及4个地区,包括:重庆,甘肃,江苏,河南)。

其中因为有城镇也有农村,所以问卷参与者包含多种人群。

获取到所有问卷之后,在九月初开学之后,携带问卷回到学校小组成员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二.城乡低保工作的开展情况(一)基本情况.截止至2012年9月份,我们总共收集了300份有效问卷,经过统计分析得出,300个接受调查的人中有城乡低保的是90人,占30%。

其中:城市低保对象是22人,占所接受调查的城镇人口的9。

65%;农村低保对象是47人,占所接受调查的农业人口的6。

5%.(二)低保对象构成情况。

城市低保对象中,男性4872人,占50。

4%,女性4789人,占49。

6%。

18岁以下2138人,占22.2%,18至59岁6485人,占67。

1%,其中18岁-—45岁的青壮年3817人(不含重残、重病和在校学生),占39.51%,60岁以上1038人,占10.7%.“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人员)人员382人,占4。

0%,在校学生和学龄前儿童2401人,占24。

8%,患重病45人,占0。

5%,一、二级重残535人,占5.5%,征地农转非712人,占7。

4%,三峡移民418人,占4。

3%,水库移民456人,占4.7%。

农村低保对象中,男性12749人,占50.2%,女性12653人,占49.8%。

18岁以下2323人,占9。

我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导致 了“ 民” 农 民” 市 和“ 的身份界定 。农 民受“ 身份” 的限制 , 没 有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在城 乡贫富差距越来越 大, 而农
民又没能够享受到应有保障的情况下不少农民对党和政府的认
同度正逐渐下降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认同的本质是一个人心
所向的问题 .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 和命运。农村低保制
农村全面低保制度的建立将会有利于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的 多 问题 。 1有利 于保障 农 民基本 权 利 , 高党 和政 府认 同 度 . 提
我国宪法规定, 民在年老 、 ‘ 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
2有 利 于协调 男 女性 别 比例 , 维护 社会 的 稳定 . 进而
下, 国 有从 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 民亭 受这些权利所需要 的社会保险 、 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宪
日, 除民政部印发的《 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意见》 以及 《 农村社会保 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 对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 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外 , 尚无专门规范低保 工作的全国性文件 , 更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另外 , 随着我国 农村低保制度的逐步推进 , 受保对象的增 多, 不少地区的低保专
重, 还使我国的男女性别 比例严重失调 。根据我国第五次全国 人 口普查. 男女比率达到 17 10 II 常值 1217 1:0 ,LE : 0 :0 高出很多。 而我旧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 128 l )乡村为 18110[ 1. :( , × 1. : 。 0 胡 在全目普遍存在性别 比例失调的情 况下 , 为什么农村的问题却 尤为严峻?其r最关键的在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的不健全 , l 尤 其是全I低保制度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缺失 , } i 『 直接影响到农 民

低保调查调研报告

低保调查调研报告

低保调查调研报告
低保是一项社会救助制度,旨在帮助生活困难、无法自给自足的人群。

为了了解低保制度的运行情况,本次调查针对某市的低保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低保对象的分布情况:调查发现,低保对象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贫困地区,占比最高的是农民工、下岗工人以及老年人。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贫困地区的发展滞后,导致这些人群生活困难,无法自给自足。

二、低保标准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低保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低保金金额较为稳定。

调查数据显示,低保金平均为每人每月500元左右,但也有一些地区标准较低,只有300元左右。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一些低保对象的福利待遇不够充分,难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三、低保制度的执行情况:总体而言,低保制度的执行还是比较健全的。

通过调查了解到,低保金的发放相对及时,接收申请的程序也相对简便。

但是,也有一些低保对象反映,申请低保的人数有限,很多符合条件的人并没有获得资助,这对于那些远低于贫困线的人群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四、低保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低保制度的实施毫无疑问对于保障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低保金的发放促进了居民的消费,增加了市场需求,从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低保制度在某市的执行情况还算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低保制度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灰色地带人群的困难。

同时,还应加强对低保制度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有需要的人了解并参与其中,确保低保制度更加公正、有效地运行。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关键议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关键议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the CCPS (CAG )[摘要]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配置。

我国社会政策的规则体系越来越完备,社会政策的覆盖对象不断扩大,社会政策的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关键议题尤为值得关注并需要加以解决,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的城乡统筹、社会政策的制度整合、社会政策的财政责任、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以及“一老一小”的社会政策等。

着眼于未来,需要始终将社会政策作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坚持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并重的发展取向,完善以公民身份为资格的社会政策体系,促进我国社会政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社会政策;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救助政策;流动人口;公民身份[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23)03-0111-10第27卷第3期2023年6月Vol.27,No.3Jun.,202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关键议题韩克庆[收稿日期]2023-04-16;[修回日期]2023-05-10[作者简介]韩克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①社会政策递送离不开相关的机构、设施以及人员配置。

在我国,与社会政策相关联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医疗保障等;设施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机构和综合服务设施等。

同时,社会政策递送也离不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参与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介入,一般统称为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配置,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政策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带来众多的社会矛盾纠纷问题[1]。

因此,需要妥善运用社会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利益诉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_王冬雪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_王冬雪

收稿日期:2015-05-08;修订日期:2015-07-0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黑龙江省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分析”(编号:G201316)。

作者简介:王冬雪(1991- ),河南安阳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马梅(1990- ),河南安阳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总线与智能控制。

·老龄社会·摘要:查阅整理了2012年度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除外)有关农村养老资源的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关于农村养老资源总体供给的19个指标进行了分析,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综合得分,将全国分为4大类地区。

结果显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的养老资源各方面差异都很大,上海、北京、天津等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能力均较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供给能力则相对较弱,人口大省的农民人均养老资源供给能力非常低。

最后提出加大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加大农业补贴和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养老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资源;总体供给;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98 (2015) 08 - 0045 - 09(1.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 东北林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China Rural Endowment Resources Supply Appraise Based on thePopulation AgingWANG Dongxue 1, MA Mei 2(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2.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ortheast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checks and organizes the 2012 annual review of the provinces (except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panel data on rural endowment of resources, use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alyzes the 19 indexes on general rural endowmentresources supply, and divides the country into 4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province’s finalcomposite sco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endowment resources in all the provincesare of great differences of each; rural endowment resources supply abilities are better in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王冬雪1,马梅2老龄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 on Aging 第3卷 第8期2015年8月Vol.3, No.8August 2015老龄科学研究 2015年 第8期Shanghai, Beijing, Tianjin and other areas in goo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upplycapacities in economy backward regions are relatively lower; populous of farmers percapita endowment resources supply capacities are very low.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rural social endowment service supply, increasing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formulating the endowment patterns in line with the localsituation conditions.Key words:aging;endowment resources;overall supply;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划分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王红姝等,2014)。

“福利依赖”:典型与非典型的理论透视

“福利依赖”:典型与非典型的理论透视

“福利依赖”:典型与非典型的理论透视刘璐婵;林闽钢【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关于“福利依赖”问题的讨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逐步形成了依赖文化理论、制度危机理论和后工业社会新风险理论三种理论解释。

近年来,在我国低保制度中,同样出现了关于“福利依赖”问题的讨论。

通过对比美国“福利依赖者”与我国城市低保中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发现两者在福利动态和工作逻辑方面皆不相同,为此本文提出了“非典型福利依赖”新概念,并引入生命历程视角,建立了“非典型福利依赖”新的解释框架及其政策建议。

【期刊名称】《社会政策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11页(P3-13)【关键词】非典型福利依赖;低保制度;福利依赖;生命历程【作者】刘璐婵;林闽钢【作者单位】[1]南京邮电大学;[2]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3一、研究缘起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有关“福利依赖”(welfare dependency)问题的争论就开始了。

1935年,美国出台的《社会保障法》规定儿童津贴项目(Aid to Dependent Children,ADC)为有需要的单亲母亲及其子女提供收入支持。

该项目受助者规模并没有按预想的那样逐步缩小,而且研究表明这种收入支持会固化受助者群体,使受助者容易依赖该制度,而且难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Mittelstadt,2001:228~257)。

1962年,ADC项目更名为“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项目”(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AFDC),开始回应受助者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期望,并试图鼓励受助者重返劳动力市场。

但是随后的研究又发现,1970年至1993年间,AFDC项目受助者的人数增加了91%,相应的救助支出也增加了44%(吉尔伯特、沃黑斯,2004:167)。

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19.12.19•【文号】民发〔2019〕125号•【施行日期】2019.12.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最低生活保障正文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19〕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是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精准认定,是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精准认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现就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目标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评估认定办法,规范评估认定方式,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性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精准度,更好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客观。

根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统筹考虑家庭成员收入、财产、刚性支出等情况,综合评估认定家庭实际贫困状况,精准认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实际、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特点和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设置合理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认定办法。

农村低收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问题研究

农村低收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问题研究

农村低收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问题研究作者:王玮烨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14期摘要:健全农村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是“十四五”期间保障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

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围绕农村低收入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农村低收入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存在分层标准不够科学公正、资金筹集方式单一、救助方式过于单一、救助措施缺乏综合性等问题。

为此,应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发展,建立科学公正的分层评估机制,鼓励多主体参与社会救助,应用多种救助手段搞好农村低收入分层分类社会救助。

关键词:社会救助;分类分层;低收入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4-0010-04引言健全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是推动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方式。

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了社会绝对贫困问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人民收入更低,社会救助依赖程度更高。

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体系,提供资金与配套服务,以有效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增加收入,降低风险,提高农村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一、政策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1]。

202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

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分类分层救助工作,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提高救助质量和效率,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类分层、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2]。

202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社会稳定工作。

低保ppt课件

低保ppt课件

04
低保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ຫໍສະໝຸດ 保制度存在的不足制度设计缺陷
当前低保制度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 在一些缺陷,例如评定标准不够科学 、动态调整机制不完善等,这导致一 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无法及时 纳入低保范围。
管理不规范
在低保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 操作,例如审核不严格、监督不到位 等,这可能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 享受低保待遇,而一些符合条件的困 难群众却被排除在外。
机遇
随着政府对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 不断提高,低保制度也迎来了新的发 展机遇。例如,政府加大了对低保制 度的投入力度,提高了救助标准和覆 盖面;同时,通过加强与其他社会救 助制度的衔接配合,进一步完善了社 会救助体系,为低保制度的发展提供 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05
低保改进建议与展望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低保资金来源及筹资机制
资金来源
低保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各级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中央财政 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低保资金支出,其中中央财政承担较大 比例。此外,社会各界也积极为低保事业捐款捐物,支持困 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筹资机制
为了确保低保资金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我国建立了多元化 的筹资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还包括福利彩票销售收入、 企业和社会团体捐赠等渠道。同时,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等 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低保事业。
低保ppt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低保制度介绍 • 低保政策解读 • 低保实施情况分析 • 低保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低保改进建议与展望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回顾与评析中国城乡低保制度的发展,从1993年6月上海市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算起,已经有16年的历史了。

16年来,作为一项普遍的、有效的社会政策,城乡低保制度对保护中国的贫弱群体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所谓“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制度”即“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消费需求设立一个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政府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1]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在国内,由于向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急剧转轨和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在中国城市社会中引发了诸多经济、社会矛盾。

加上中国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本身的脆弱和不足,在短短几年中,就在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停产半停产企业的职工和一部分被拖欠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以及他们的赡养人口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

为了应对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1993年6月1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上海市的低保制度规定,凡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市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当时的标准是月人均120元),都有权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社会救助。

16年来,城市低保制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即1993—1999年的“创立和推广阶段”和1999年至今的“提高和完善阶段”。

1.城市低保制度的创立和推广阶段在第一阶段,用了7年的时间,城市低保制度完成了由点及面,在全国普遍建立的历史使命:最初,城市低保制度的创立表现为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意和自发的行政行为,继上海之后,又有大连、青岛、烟台、福州、厦门和广州等东部沿海城市加入了有个性地创建制度的行列;1995年,这项制度为中央政府的相应的职能部门——民政部所认可,并下决心在全国组织推广;1997年,这项制度再次上升为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本世纪末,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治所在的镇都要建立这项制度;到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民政部宣布: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民政事业发展全国中央及各地方数据::中国2018年社会救助与上年比较统计

民政事业发展全国中央及各地方数据::中国2018年社会救助与上年比较统计

3519.1
4045.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
万户
1901.7
2249.3
农村低保支出
亿元
1056.9
1051.8
平均保障标准
元/人.年
4833.4
4300.7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万人
455.0
466.9
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万人
27.7
25.4
传统救济
万人
56.8
61.8
临时救助
万人次
无就业条件
万人
320.6
399.6
未成年人
万人
163.6
205.4
女性
万人
451.6
561.4
残疾人
万人
145.5
159.9
重度残疾人
万人
52.5
40.6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户数
万户
605.1
741.5
城市低保资金支出
亿元
575.2
640.5
平均保障标准
元/人.月
579.7
540.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万人
1108.0
970.3
本地户籍
万人次
1098.6
958.4
非本地户籍
万人次
9.4
11.9
生活无着人员救助
万人次
157.2
218.9
在站救助
万人次
122.0
166.6
站外救助
万人次
35.2
52.3
注未:社成会年救人助总人数是救助人数和人次数的合计. 万人次
7.6
9.4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上)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上)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上)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分析(上)姚建平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低保对象一定程度上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问题与提高低保标准水平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城市低保标准的消费支出替代率发现,中国低保标准水平仍然偏低。

这表明,城市低保标准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进步提高的趋势。

低保标准水平提高后导致的担心之一是福利依赖。

对低保标准的最低工资替代率和各地福利依赖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低保制度的福利依赖问题并非低保标准水平过高,而是附加在低保制度上的种种其他福利。

低保标准提高后另一个担心是财政支出增加。

在消费支出替代率提高后分别假定低保人数不变和增加的情况下,对低保财政支出增加情况进行测算发现:财政支出增加较大的主要是人口众多且经济欠发达的省市,而支出增加较少的主要是经济最不发达和最发达且消费支出替代率较高的省市。

关键词:低保标准,财政支出,替代率,福利依赖、导论针对目前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简称“低保标准”)水平如何有大量的研究。

例如,唐钧采用“恩格尔系数法”、“收入比例法”对2010 年的我国城市低保标准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城市低保标准明显偏低。

有学者根据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 )测定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理论标准,并将其与近几年的低保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实际给付水平明显偏低。

现行低保线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无法满足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彭翔和徐爱军同样采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测算江苏省城乡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并以此评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合理性。

结果表明,江苏省的最次生活保障标准未能满足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

其他类似的研究也大都证明了我国低保标准偏低。

例如有学者采用收入分布函数法对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北京市的低保标准存在明显偏低现象。

高清辉将当地上一年度年平均工资作为参照基础设定救助力度系数,来衡量该地区低保标准水平的高低。

2022年农村低保现象调研报告

2022年农村低保现象调研报告

农村低保现象调研报告兴峰乡农村低保工作调研报告申立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称“农村低保”),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维护农村安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此,总结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将兴峰乡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兴峰乡农村低保工作情况(一)主要做法和经验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一是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乡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实行乡联村干部包村工作责任制,督促各村抓好农村低保工作的调查摸底、政策宣传、对象产生、低保金发放等各个环节工作;二是及时召开了全乡农村低保工作会议,通报全乡农村低保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部署全乡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具体工作,要求各村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抓紧抓实抓好农村低保有关工作;三是利用广播、会议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及操作程序。

2、保障措施切实有效。

一是设立了农村低保资金专户,确保农村低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和按时发放;另外,安排2009年度专项工作经费,保证了农村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指导各1村做好各项汇总和上报工作。

三是强化信息管理,确保低保信息准确无误。

四是减少拨付环节,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

减少中间环节,方便特困群众。

各村只负责低保对象的审核及上报工作,不涉及低保金的发放。

五是认真核实,防止错漏。

在分发过程中,要求低保对象必须持本人户口簿、身份证,经工作人员认真核对,并签名盖章后,方可领取银行存折和领取证,确保不出差错。

3、动态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我乡农村低保工作按照县政府制定的试行办法和实施方案,严格审批程序,认真按章办事,坚持县、乡、村三级政务公开和张榜公布的原则,实行规范化操作;二是按照逐步完善和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建立抽查核实制度,保证一年重新核定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保障金额有升有降。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路径探索摘要:“城乡低保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消除制度性贫困,实现底线公平的必然要求;是突破改革瓶颈,促进低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的形势下,城乡低保一体化具备了党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扶助和制度运行的实践基础,应该在立法统一制度、搭建社区管理平台、筹建社会化保障基金的基础上,标准有别,分步实施。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底线公平;统筹城乡。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指在同一部法律、法规或规章中对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做出统筹规定,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承担同样的国家义务,向不能满足自身或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的城乡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1]。

而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差别,不仅将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困人口排除在外,造成新的不平等,而且增加了行政和管理成本。

因此,探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路径,既有利于贫困群体基本生存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促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的必要性。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具有现实必要性。

1.1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五个统筹”之一。

新的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2]。

统筹城乡发展包括经济、社会、规划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报告一、农村低保根本情况多伦县辖2乡2镇,7个社区,64个行政村,39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农业人口6.9万人。

2023年实行农村低保制度以来,经过几年开展,低保对象从原来的1602人增加到了如今的4578户,6388人,人均补助标准从当年的每人每年360元增加到了如今的年人均1040元。

2023年起,施行了农村低保分类施保制度,根据低保对象家庭情况将低保对象分为A、B、C三类。

2023年A 类低保人员占到享受低保总人数的10%,补助标准由2023年的1200元/人/年,增长到1680元/人/年; B类低保人员占到享受低保总人数的70%,补助标准由2023年的800元/人/年,增长到1040元/人/年; C类低保人员占到享受低保总人数的20%,补助标准由600元/人/年,增长到720元/人/年。

二、农村低保调研情况2023年历时6个月对全县低保对象开展了整村入户调研工作。

2023年4月23日由局长带着普查小组将蔡木山乡白城子村作为此次农村低保调研试点村,由此开场了对多伦县的蔡木山乡、大河口乡、诺尔镇和大北沟镇共计64个行政村、398个村民小组进展了全面调研,为了准确地掌握低保对象的根本信息,摸清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调查组人员对全县农村低保申请户逐户进展核查,普查工作作到了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

整村整户地入户调查,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那么,实在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问题,详实掌握全县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

调查的内容包括低保家庭的经济收入、住房和享受低保人员的安康状况等。

调查人员如实填写《农村低保家庭情况调查表》。

根据普查过程中理解到的情况,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保对象当时取消救助资格,并说明原因。

对于其他收入低于保障线的家庭召开座谈会,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共同讨论评议,按照“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那么,公开、公平、公正的议定低保救助对象,彻底解决上访和局部村干部厚亲近友的现象。

福利叠加与悬崖效应:如何让低保对象走出福利依赖?

福利叠加与悬崖效应:如何让低保对象走出福利依赖?

福利叠加与悬崖效应:如何让低保对象走出福利依赖?安华;赵云月【期刊名称】《中国民政》【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2页(P35-36)【作者】安华;赵云月【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

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更深层次和更为复杂与艰难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十分严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促进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反贫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兜底性保障作用。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城镇低保对象855.3万户、1480.2万人,有农村低保对象2635.3万户、4586.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94.6元/人/月、3744.0元/人/年。

各级财政的城乡低保支出逐年增加,城乡低保待遇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差距逐年缩小。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有效促进了民生保障资源的合理再分配,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福利依赖问题,导致“应退未退”现象时有发生,给低保的动态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究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低保政策本身权利义务关系不对等,享受低保人群基本不需要履行义务,必然会增加制度的“吸引力”和公众的依赖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低保与住房、教育、就业、医疗、水电气供应等专项救助和补贴政策捆绑,获得低保成为享受其他救助和补贴的门槛,产生了严重的福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增加了低保制度的“吸引力”和福利依赖度。

此外,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低保边缘户而言,在丧失低保资格的同时,还丧失了叠加在低保资格之上的相关补贴和专项救助资格,生活状况会急剧恶化,产生悬崖效应,实际生活水平甚至不如吃低保的时候,这就形成了负向激励,低保户必须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低保资格。

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二○○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民政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积极改革创新,加强分类指导,注重整体推进,各项民政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有效地发挥了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

一、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有序、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体系。

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使登记管理工作开展有序,年检工作进展顺利,监督查处迅速有效。

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32万个,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社会团体17.1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基金会975个。

其业务范围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社区、环保、公益、慈善、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从社团的地域分布来看,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17.1万个,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活动的社团有1688个;省级及省内跨地(市)域活动的社团21119个,比上年增加556个;地级及县以上活动的社团53080个,比上年增加2656个。

从社团的性质来看,专业性的社团50328个,学术性的社团39640个,行业性社团53004个,联合性社团23961个,数量增长最多的为行业性社团,比上年增长14.3%。

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全面展开。

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比上年增长9.2%。

其中:教育类7.6万个,卫生类2.7万个,文化类3773个,科技类6915个,体育类4012个,劳动类1.2万个,民政类10445个,社会中介服务业1665个,法律服务业662个。

2021年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21年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21年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21年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调研报告1为了了解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建立和工作开展情况,促进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根据市政协的工作计划,从10月下旬起,市政协就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赴各县(市、区),召开了由当地民政部门和部分乡镇、街道分管民政工作领导、民政助理、村委会干部以及部分低保对象参加的座谈会10个。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基本情况(一)低保工作有规可依,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1999年国务院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后,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市人民政府于2月出台了《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

多年来,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下功夫抓低保规范化建设,在低保的申请、审核和审批上认真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的有关规定办理,总体取得较好成效。

城市低保工作比较规范,农村低保工作规范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低保标准逐步提高,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城市低保工作方面,从1997年启动,补助水平从开始时月人均25元逐步提高到目前150元,保障人数从开始时5千多人扩大到目前5万多人,1-10月发放低保金7432.61万元,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农村低保工作方面,从10月份开始实施,当时保障人数约6万人,补助水平为月人均15元左右。

按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实行扩面后,到10月份,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22.72万人,占农村人口4.09%,1-10月发放低保金10309.2万元,月人均补助为45.6元。

城乡低保的实施,为改善城乡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思想认识有差距有的领导对低保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到位,认为低保和整个社会救助工作是花钱工程,不出政绩,只求最低限度维持而不愿过多投入财政资金,没有像抓财税、稳定、计生工作那样予以重视,城乡低保政策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社会影响面不大。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指标解释》的通知-民办发[1993]6号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指标解释》的通知-民办发[1993]6号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指标解释》的通知正文:----------------------------------------------------------------------------------------------------------------------------------------------------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指标解释》的通知(民办发[1993]6号1993年11月4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根据我部《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的通知》(民综发[1993]17号)精神,现将我部制定的《民政事业统计指标解释》印发给你们,请依此填报民政事业统计年报表。

《民政事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1989年5月修改稿)》和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增补民政事业统计指标解释的通知》(民办函[1990]219号)自行废止。

各地在填报过程中如遇到问题,请与部计划财务司联系。

第一部分基层政权、群众自治组织和人口1.县辖区数:指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报告期末实际设有的派出机关(即区公所,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个数。

(参照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四十二条)。

2.街道办事处数: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报告期末实际设有的派出机关(即街道办事处,必须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个数。

街道办事处数中,包含农村办事处数。

(参照同上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3.镇数:指经省一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设置的镇人民政府报告期末实有个数。

(参照《宪法》第一百零七条)4.乡数:指经省一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设置的乡人民政府报告期末实有个数。

(参照《宪法)第一百零七条)5.居民委员会数:指城市和建制镇在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区设立的群众性自治的居民组织(即居民委员会)报告期末实有个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