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
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报道及突变分析
) f Me di c i ne .He g ot hi s Ph. D f r om Ce n t r a l S o ut h Un i v e r s i t y Xi a n g ya Sc ho ol of Me di c i ne i n 2 0 06 H e we nt t o Ca l i f o r ni a Uni ve r s i t v i s i t o r i n 2 01 3 .He i s t he me mbe r o f t he Ne ur a l Ge n e t i c s g r o up of Chi n e s e Me d i c a l As s o c i a t i on a n d Chi n e s e Me d i c a l Do (
完神经病学 博士学位 。2 0 1 3 年赴 美 国加 州大学进行 交流访 问。现任 中华 医学 会神经病 学分会 神经遗传 专业组
具、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 内科分会神 经遗 传学组委 员、上海 医师协会神经 内科分会委 员、上 海医学会神经 内科专
委员会神 经肌病组委 员。
・
长期从 事神经科 的临床和研 究工作 。 目前着 重于发作性运 动障碍 、神经肌 肉疾病 、遗传性 痉挛性截 瘫和脊
m d C h a n n e l s , a s t h e i f r s t a u t h o r o r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H e h a s b e e n g r a n t e d w i t h 3 p r o j e c t s o f N a t i o n a l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发作性运动障碍PPT课件
遗传特点
离子通道病 原发性PKD以家族性病例为主,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伴有婴儿惊厥、偏头痛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共发现3个与PKD有关的致病基因或位点:PRRT2、 SCN8A、EKD3。
2011年PRRT2基因被首次证实为家族性PKD的致病基因, 基因定位于16p11.2。PRRT2基因编码富含脯氨酸跨膜蛋 白-2,其表达于神经元突触,并通过与突触结合蛋白相 互作用参与Ca2+的快速识别机制,从而介导神经递质的 同步释放。
PNKD临床诊断标准
(1)婴儿或幼儿期发病; (2)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且排除其他继发性因素; (3)饮用咖啡、酒精等可诱发; (4)不自主肌张力障碍表现,包括肌张力异常、舞蹈
症或混合型发作; (5)发作持续时问:10 min~1 h,不超过4 h; (6)家族性PNKD:有家族史者符合上述1~5条标准。
遗传特点
发病率极低。 临床以散发性病例为主,仅约10%患者存在家族史。
家族性PE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遗传 早现,相关致病基因包括:SLC2A1(1p34.2)、PRRT2、 PNKD(MR-1)、GCHl(14q22.2)和ECHSl(10q26.3)等。
PED患者中存在SLC2A1基因突变者不超过20%,故 除了进行SLC2A1基因筛查外,还应进行其他相关致 病基因筛查。
PxDs分类
Bhatia根据诱因等临床特点,分为4类:
(1)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dyskinesia,PKD):由突然运动诱发;
(2)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NKD):由摄入 茶、咖啡、酒精等非运动因素诱发;
(3)过度运动源性运动障碍(PED):由长时间运动诱 发;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例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例介绍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是一种罕见的运动障碍,常见于20-30岁的青年人。
该病发病率较低,但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
本文将介绍一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包括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
病历患者为一32岁的男性,因肢体肌肉不自主收缩3年来就诊。
患者在平静或静止状态下无异常表现,但在运动时(例如站起来或步行)肌肉不自主收缩。
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家族史均正常。
病史中没有使用相关药物或接受手术的记录。
体检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是无异常的,但在进行锻炼或运动时,患者的肢体肌肉会不自主地抖动或收缩,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患者的反射、感觉和协调均正常,但注意力和形式思维受轻度影响。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病因不明,常见于生殖年龄的男性。
PKD的特征是在运动或锻炼后肌肉的不自主收缩。
PKD的攻击可持续从几秒到几分钟,有一定的循环规律。
在临床上,判断PKD的最好方法是致病性治疗,例如展示荷尔蒙,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
如果患者症状得以缓解,那么可以增加PKD的抗心理因素的确诊程度。
血泪的格锥体或症状相似的遗传性动作障碍(如myoclonus dystonia)也可以与PKD有相似的表现,因此必须在诊断中加以考虑排除。
治疗治疗PKD的首选方法是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钠(phenytoin)是治疗PKD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和攻击次数。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也可以用于治疗PKD,但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镇静剂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使用荷尔蒙,如生长激素或雌激素,用于缓解PKD的症状。
手术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PKD,例如脑神经刺激术或脑深部刺激术,但是仅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考虑使用。
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种罕见的运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
运动障碍疾病的原理与实践
运动障碍疾病的原理与实践一、引言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类影响运动功能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肉控制、协调或姿势的异常。
这类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运动障碍疾病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原理,以及当前的治疗实践。
二、运动障碍疾病的原理1.神经生理学原理: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原理主要涉及大脑皮层、基底节、小脑等运动控制系统的异常。
例如,帕金森病就是一种典型的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从而影响运动功能。
2.遗传因素:许多运动障碍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如亨廷顿舞蹈症就是一种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遗传因素在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毒素、感染、创伤等也可能导致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生。
例如,一氧化碳中毒可能导致帕金森综合征,头部创伤可能导致肌张力障碍。
三、运动障碍疾病的实践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运动障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通过补充缺失的神经递质、抑制异常神经活动等方式,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通过补充左旋多巴来改善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2.手术治疗:对于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例如,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植入电极刺激特定脑区,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在运动障碍疾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方式,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四、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障碍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例如,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型生物治疗方法可能为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也可能成为现实。
发作性疲劳诱发性运动障碍1例报道
作性 疲 劳诱发 性 运 动 障 碍为 少 见 类 型 。现 将 我 们 门诊 收 治 的 1 例 以疲 劳 诱 发 的 运 动 障碍 患 者 报 道
如下。
偏 头 痛l _ 4 ] 、 偏瘫、 共 济 失 调 】 。曾 报 道 1例 伴 发
RE — W C( r o l a n d i c e p i l e s y a n d wr i t e r ’ s c r a mp)的
间歇 期运 动功 能 完 全 正 常 。每 次发 作 均 在 运 动 过
程 中 出现 , 以致不 敢 进 行跑 步 、 打球 、 跳绳、 骑 自行 车 等运 动 。既往 1岁时有 热惊 厥病 史 , 后 未再 有发
电位 、 视 觉诱 发 电位 、 运 动诱 发 电位 和 肌 电 图 等 神
经生 理 学 检查 均 提 示 肌 肉 及 脑 细 胞 的兴 奋 性 高 。 发作 间 期 皮 层 兴 奋 性 及 抑 制 性 神 经 元 机 制 均 正 常l _ 3 J 。S P E T 研究 发 现 在 发 作 时 额 叶 及 基 底 节 区
运动 障 碍 之 间 。P E D 的平均 发病 年 龄为 2 ~3 O 岁, 长 时 间或持 续 的运 动能 够诱发 发 作 。在一 些特 殊情 况下 , 如被 动 运 动 、 电神 经 刺 激 及寒 冷刺 激 也 可 以诱 发 发作 [ 3 ] 。P E D发作 时表现多样 , 最 常 见
动作 不能 于 2 0 1 1 年 8月 就诊 于我 院 门诊 。患者 自 诉于 1 7岁时 开 始 , 在运 动疲 劳 时 , 如跑 步 、 打 球 或
骑 自行 车等运 动过 程 中加 速 时 即出现 动作 障碍 , 表 现 为左侧 肢体 及颈 部不 自主扭 动 , 原来 的运 动被 迫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致病基因鉴定
40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1 年
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Seizures, BFIS)是一种癫痫综合征,常在0.5 ~2岁发 病⑶。PKD和BFIS常共存于同一个家系,或 同一个患者的不同发育时期⑷。
PKD的发病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即为原发 性PKD,有家族史的PKD患者约占60% ,而散发 患者约占40%。PKD为常染色体显性伴不完全 显性的方式遗传。大量研究报道,PKD/BFIS最 常见的致病基因是PRRT2 ( ProHne - Rich Trans membrane Protein 2 ; OMIM * 614386) 。中国 PKD家系及韩国、日本和欧洲的PKD家系的致 病基因也主要是PRRT2基因,占家族性PKD致 病基因的80% ~90%。同时,33% -46%的散 发性PKD患者中也检测到PRRT2突变屈,其中 突变 c. 649dupC (p. R217PfsX8)是 PRRT2 基因 的热点突变,约占总突变的93. 75%切。该突变 在不同人种之间的分布频率没有差异,散发性 PKD患者中新发突变也占一定的比例。
第3期
马红樱,黄炳辉,刘 程,等: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致病基因鉴定
41
1.3 外周血采集、DNA提取及浓度和 纯度测定
签订知情同意书后,用EDTA抗凝管采集血 样5 mL,参考Promega公司DNA提取试剂盒内操
作步骤进行提取M o通过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 仪测到DNA浓度为400 ~ 1 000 ng/fiL,纯度 (A260/A280)为 1.83 ~ 1. 87 ,PKD 患者/家系成 员外周血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见表2。
由于PKD具有短暂性、发作性的特点,临 床诊断中经常被误诊为癫痫,因此,在临床诊 断中对PKD致病基因的鉴定有利于提高诊断 率,防止误诊「训。本研究将从散发性和家族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及prrt2基因突变分析
・3290・广东医学2019年12月第40卷第23期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Dec.2019,Vol.40,No.23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及PRRT2基因突变分析王倩,韩晶,黄莹,徐铅辉,蔡智立,付学军人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深圳518020)【摘要】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影像学特征、PRRT2基因突变特点,提高对疾病飽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KD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及PRRT2基因检测结果。
结果5例PKD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6-20岁。
临床表现均为运动诱发的发作性单侧或双侧肢体扭转、痉挛,持续时间在1min以内,发作时意识清楚。
视频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
4例患者行PRRT2基因检测,其中2例PRRT2基因突变阳性,分别为PRRT2 c.649dupC和PRRT2 c.649C>T。
小剂量抗癫痫药可有效控制发作。
结论PKD诊断的关键是抓住疾病临床表现特征;发作期同步脑电图正常对PKD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当PKD合并偏头痛、婴儿惊厥等发作性疾病,尤其有阳性家族史时,建议行PRRT2基因检测。
【关键词】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表现;脑电图;PRRT2基因【中图分类号】R749.2;Q344+.12【文献标志码】ADOI:10.13820/ki.gdyx.20192061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electroencephalogram characteristics and PRRT2gene mutation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WANG Qian,HAN Jing,HUANG Ying,XU Qian一hid,CAI Zhi-li,FU Xue-j un.Department of Neurology,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Shenzhen518020,Guangdong y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FU Xue-j un,E-mail-fuxuejun999@[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electroencephalogram characteristics and PRRT2gene mutation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thus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PKD.Methods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manifestations,electroencephalogram(EEG),neuroimaging and PRRT2gene detection of5PKD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All of five PKD patients were male,with the onset age of6-20years.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five PKD patients included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istortion and spasm of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limbs,which were evocated by sudden movements.The frequency of onset was about10times per day and durationwas less than1minute every time.The patients were conscious during attacks.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was normalin all the patients.Four patients accepted PRRT2gene detection.The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two patients,which werePRRT2c.649dupC and PRRT2c.649C>T.Low-dose antiepileptic drugs were effective for all patients.ConclusionThe key of diagnosis with PKD 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Normal EEG during the attack is very important in diagnosis ofPKD.When PKD combined with some paroxysmal diseases,such as migraine,infantile convulsions,and etc.,especiallywith family history,PRRT2gene detection is recommended.[Key words]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clinical characteristics;electroencephalogram;PRRT2gene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是一类运动诱发的,以反复发作性的肢体不自主运动及躯体姿态异常、不伴意识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发作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
PKD是突然的运动所引发的不自主运动发作。发病年 龄从4个月~57岁,一般<20岁,通常在儿童期,尤其在特发的 家族和散发的病例。男女比例为2∶1~4∶1;以肌张力不全、 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或舞动样动作或者任何这些过度运 动障碍相结合的发作为特点。这些发作总是被随意运动所 诱发。有些发作也可由讲话、咀嚼、惊吓、闪光刺激、过 度换气、应激、月经期、热和冷所诱发。发作频率可高达 100次/d。发作通常每天都有,但是也可以1个月(或更长时 间)发作1次,但是每次发作很少超过5 min,极少数长达数小 时。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和 癫痫的关系
PKD与癫痫间的关系存在争议。由于其呈 发作性表现,与癫痫并存的病例较多,对 抗癫痫药有良效,因此认为系皮质下癫痫 或反射性癫痫;但由于其发作时意识清楚, 脑电图多无癫痫样放电,故不能等同于癫 痫。
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本病与癫痫,发作性 共济失调,偏头痛等并存者多,因此认为 这些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发作性疾病的共 存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及离子通道 缺陷。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NKD)
PNKD类似PKD,是以肌张力不全、手足徐动、舞蹈样 动作或舞动样动作或者任何这些过度运动障碍相结合的发 作为特点。但是, PNKD呈自发发作,以下因素可加重:应激、 兴奋、疲劳、酒、咖啡、茶、热和冷等。发作频率比PKD 少,可以1个月2~3次或每天20多次,持续时间通常数分钟至数 小时,有时持续1 d以上,但亦有少数报道持续几秒钟,也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发作减少。发作类似于PKD,通常单侧或不对 称,但是有时可以是双侧的,发作多累及肢体,但是常累及面部、 颈部和躯干肌肉。构音障碍或不能说话也可见到,如果发作 非常严重,可以出现跌倒而且干扰日常生活活动。有些病例 也有感觉先兆如肌肉紧张、麻刺感和感觉异常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2例
・
31 3 6・
现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 d r o ra o t rt rdt n l h eea dWetr Me i n 0 0 O t 9 3 ) o enJ un l f n ga d Ta io a C i s n s n dc e 1 c,1 ( 0 Ie e i n e i 2
例 1女 ,6岁 , 突 然 遭 受 惊 吓 后 出 现 发 作 性 右 侧 肢 体 : 2 因
偏转 、 曲 1 扭 院 。每 次 发 作 持 续 时 间 1 左 右 , h人 0S 每天 发 作
l O余 次 , 次 发 作 时 神 志 清 楚 , 双 目上 视 、 吐 白沫 及 异 样 每 无 口 叫 声 。发 作 间 期 神 经 系统 检 查 正 常 。头 颅 C T及 脑 电 图 检 查 无 异 常 。 无 家族 史 。给 予 鲁 米 那 ( 0m , 天 2次 ) 3 g 每 3d后 停
他器 质性 疾 病 ; 抗 惊 厥 药 物 治 疗 多 有 良效 , 别 是 苯 妥 英 钠 ⑥ 特 或卡马西平 ;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暂 ( 在 1 i ⑦ 多 n内 ) 有 家 a r , 族史 的 患者 诊 断更 为 明 确 。虽 然 最 早 的病 例 报 道 有 家 族 史 , 但 绝 大部 分 为散 发 病 例 。发 作 性 运 动 诱 发 性 运 动 障 碍 病 程 一 般是 非进 展性 的 , 后 相 对 较 好 , 年 龄 自限 性 。 总 之 , 作 预 有 发 性 运 动诱 发 性 运 动 障 碍 表 现 复 杂 , 间 断 性 , 期 无 阳 性 体 呈 间
发作性运动障碍1例报告
2 讨 论
感染 等 。本病 的发病 机 制 尚未 明 了 , 目前 越来 越 多 的 学者认 为 P KD是 一 种 离 子 通 道 病 , 能 与基 底 节 区 可
的功 能异常有 关 。卡 马西 平大 部 分病 例显 效 , 故早 期
夜 间发作 性 肌 张 力 障 碍 ( D) HP 。现 将 笔者 遇 到 的 1
例 P KD报 告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1 d可 发作 1 0余 次 , 作 问 期无 异 常表 现 。1 6 0 发 9 7年 Kets 描 述第一 例 P rez KD病 例 后 , 后 相 继有 其他 学 此 者 描述 了一些病 例 。 P D可分 为 原 发 性 和继 发 性两 种 , 发 性 P K 原 KD 多有 明确家族 史 , 常 染 色体 显 性 遗传 , 发 性 P D 呈 继 K
・
病 例 报 告
・
发 作 性 运 动 障碍 1 报 告 例
牛勇爱
山 西 阳煤 集 团 总 医 院神 经 内科 阳泉 0 50 4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关键 词 】 发 作 性 运 动 障 碍 ; 例报 告 病 【 图分 类 号 】 R 4 中 71 【 献标 识 码 】 D 文
发作 性运动 障碍 是一 类 少 见 的神 经 系统 疾病 , 表 现为发作性 肌张 力障碍 、 舞蹈样 动作或 舞动样 动作 , 或 在正常活 动背景 下发生 的任何肌 张力 障碍性疾 患 。根 据诱 因 、 发作 时间和病 因学可分 为 四型 : 发作 性运动诱 发的异 常运动 ( KD 、 P ) 发作 性非 运 动诱 发 的异 常 运 动 ( NKD 、 P ) 发作 性持 续运动诱 发 的肌 张力 障碍 ( E 、 P D)
发作性运动障碍患者护理安全的隐患及对策
上 海
2 0 0 0 8 0)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4 )1 0 - 0 0 7 8 — 0 1
发作性运动障碍( p a mx y s m a l d y s k i n e s i  ̄ 是指 突然 出现短暂且反 复发作 的异 常 运动 , 而发作 间期表 现正常 的一组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 。 最早有关该病 的描述来 自 Mo u n t 和R e b a c k ( 1 9 4 0 年) 报道的1 个 家系5 代多名患者 ,表现为发作性手足徐动 , 持续数分钟 ,1 日发作数次。国外报道遗传性 病例约占6 0 % ,大多为常染 色体 显 性遗传 , 有外显不全现象 ,国内报道的遗传性病例相对较少。患者分布的地域包 括 湖南 、广东、福建 、江西 、江苏 、山西 。” 。护理安全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 防止给患者造成不必要 的痛苦 和心理上 、 机体上的损害 , 减少和避免护理 、 医疗 缺陷与差错 和事故的发 生 。在 当前形势下 ,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查找护理工作 中 的不安全因素 ,排除隐患 ,是保护病人 生命 安全 的重要保证 。
临床 医学
F 家 庭 心 理 医 生 a m i I Y p s y c h o I o g i c a I d o c t o r
2 0 1 4 年1 0月第 1 0 期
发作性运 动障碍 患者护理 安全的隐患及对策
冯 娴 乔 仙 姚 娟
( 上 海交 通大 学 附属第 一人 民医院
1 护 理 安全 隐 患 的分 析
1 . 1 病 人及 家属 1 . 1 . 1 跌倒 ,摔伤 因发作性运动障碍患者 的运动 障碍所致 。医院住 院环境 如夜间灯光太暗 , 桌椅摆设不合理 , 地面光滑 , 鞋底太滑也是导致跌倒 , 摔伤 的 原因之一 。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
发作性运动障碍是怎么回事?
发作性运动障碍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人们在生活中是否有遇到过发作性运动障碍的情况,当这种疾病发生的时候感觉自己丧失了活动的能力,但是这种疾病的发作时间往往是比较短暂的有可能就是几秒,所以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发作性运动障碍是怎么一回事儿?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虽已有初步的基因定位,但迄今为止PKD的致病基因尚未知。
具发病机制不明,Menkes(1995)
认为PKD是介于运动障碍与癫痢之间的一类疾病,目前倾向于是—种离子通道病,认为本病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和离子通道缺陷,其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很可能与Na+通道缺陷有关。
PKD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年龄从4个月至57岁,多在6~16岁,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4):1。
发作前少数患者可有感觉先兆,如受累部位肢体发麻、发凉、发紧等。
发作常由突然的动作触发,如起立、转身、迈步、举手等,也可由惊
吓、恐惧、精神紧张、过度换气等诱发。
发作时患者表现为肢体和躯干的肌张力不全、舞蹈、手足徐动、投掷样动作等多种锥体外系症状。
症状可累及单肢、偏身,也可为双侧交替或同时出现,当面部和下颁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构音障碍。
呈病初发作次数少,至青春期发作次数增多,随年龄增长而发作逐渐减少或停止。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发作性运动障碍的治
疗还是比较局限的,还是必须得根据患者的具体一些表现才能来下定论,因为不同的发作性运动障碍患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发作时间也有不同。
发作性运动障碍临床论文
发作性运动障碍临床探析【摘要】目的探析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pd)的症状表现以及临床诊治。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7例pd患者进行研究,从病患的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验、脑电检测、诊断治疗、疗效等方面,对其展开分析。
结果患者的平均起病年龄为136±104岁,发作性运动所诱发的运动障碍病患29例,占患者总数的7838%,发作性的过度运动所诱发的障碍病患为3例,占比例为811%,前者为最多见病症,后者为最少见病症。
小剂量的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在该病症中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
结论 pd作为临床罕见病症,病因不明确,但预后效果良好,具有家族性及散发性特征,临床医师对其进行精准诊断与合理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身体状况。
【关键词】发作性运动障碍;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90-02发作性运动障碍的英文名称为paroxysmal dyskinesia(本文统称此病症为pd),归属于发作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某项异常运动的突发性、短暂、反复的发作,其发作间期具有正常表现[1]。
临床医师根据pd疾病的诱发原因,将其分为了pkd(发作性运动)、pnkd(发作性非运动)、ped(发作性的过度运动)、phd(发作性睡眠)四类病症[2],这四类病症主要呈现为舞蹈样的异常动作、肌张力障碍及投掷样动作等现象的组合发作[3],其发作范围可以为全身、局部或者阶段,通常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时间短则数秒多则数小时,患者在发作时意识多保持清醒[4]。
临床研究显示,该病症常易与其他类型的发作性疾病出现类似症状,难以及时精准地辨别,因此常会导致误诊,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本院为了提高该病症的诊疗效果,综合分析了37例病患的各项临床资料,现将分析结果在下文中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为我院在2006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共为37例,男34例,女3例,年龄为6岁-65岁,平均为179岁,起病年龄为3个月-65岁,平均为137岁。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什么?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什么?
各种各样的疾病不断的在刷新着人们的认识,虽然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便捷了,但往往正是由于缺乏各类一定强度的运动,导致我们身体抵抗力越来越弱,各种各样的疾病就会来袭,下面就来看看什么是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由Kertesz首先报道并命名,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以静止状态下突然随意运动诱发短暂、多变的运动异常为特征。
PKD可为遗传性或散发性,有遗传家族史的病例约占60%,遗传方式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
PKD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年龄从4个月至57岁,多在6~16岁,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4):1。
发作前少数患者可有感觉先兆,如受累部位肢体发麻、发凉、发紧等。
发作常由突然的动作触发,如起立、转身、迈步、举手等,也可由惊吓、恐惧、精神紧张、过度换气等诱发。
发作时患者表现为肢体和躯干的肌张力不全、舞蹈、手足徐动、投掷样动作等多种锥体外系症状。
症状可累及单肢、偏身,也可为双侧交替或同时出现,当面部和下颁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构音障碍。
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数秒,80%以上的病例发作持续时间短于1min,很少超过5min。
由上述的描述就可以发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人们发现它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遗传因素而决定的,这也就提醒了正在怀孕的妈妈们一定要多注意,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在药物使用方面多加注意。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及临床特点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及临床特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及临床特点引言: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是一种罕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具有突发性、短暂性运动发作的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PKD的相关特点,包括视频脑电图以及临床表现。
一、PKD的视频脑电图特点PKD发作时的视频脑电图显示了一系列典型的脑电波形变化。
这些波形变化反映了患者在运动发作期间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
1. 视频脑电图的正常基线:PKD发作前,患者的视频脑电图通常显示正常的基线活动。
这表明在发作前的静息状态下,患者的脑电活动没有明显异常。
2. 发作性波形异常:PKD发作时,视频脑电图显示了一系列发作性波形异常。
其中最常见的异常是高幅度、高频率的β波或γ波,通常出现在发作开始之前的数秒内。
这种异常波形在发作期间持续数秒到数十秒。
3. 脑电激活异常:在PKD发作期间,脑电图还显示了脑电激活异常。
这些异常包括高频率、低振幅的α、β或γ波。
这种异常和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表明患者的运动发作可能与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有关。
二、PKD的临床特点除了视频脑电图的特点外,PKD还具有一系列典型的临床表现。
1. 运动诱发性特点:PKD发作通常是在运动诱发后立即发生,这是PKD的典型特点。
运动诱发因素可以是简单的日常活动,例如起床、行走、站立等。
此外,一些非特定运动如咳嗽、打喷嚏也可以引发发作。
2. 发作时的运动表现:PKD的运动发作一般为突然发作的不自主运动,常常是片段性的。
这些运动可以表现为抽动、扭曲、颤动等形式。
发作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分钟,随后症状会迅速缓解。
3. 同发病年龄组的家族聚集性:PKD通常有家族聚集性,且患者多为发病年龄为儿童或青少年的成员。
因此,PKD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研究发现,PKD可能与染色体19上的一个基因突变有关。
4. 非运动诱发的发作:少数患者在无明显运动诱发因素下也可以发生PKD发作。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特征分析
【 e od】 K y rs w
Pr y a k egn y i s ;Cicle u s T e p ;Eipy a xs l i sei ds n i l i a r ; hr y pes o m n i c k ea n af t e a l
床特征 、治疗方法及 预后 。
2 结 果
c ldaa o a e t a t f7 c s s wih PKD r n lz d t umma z h ln c lfaur d te t n fPKD. Re uls Th v r g n e we e a ay e o s i r e t e ci ia e t e an r a me to s t ea ea eo st a e o po a i a e sa o 2 y r l The h we b r lmo e ntwh n sa tngt o e. The s iur a e e g f7 s r dc c s swa b ut1 eas od. y s o d a no ma v me e tri o m v ez e h pp n d fe e ty wih e c i el s h n o e mi ut. Du n h e z r rqu nl t a h t e st a n n e m i r g te s iu e, t e e wa o nev uss se p stv i n, a a in sh d h r sn ro y t m o iie sg nd p te t a
m n o erl y hn sa o i lo i e nvrt ( h eci o i lo ua dclU i rt) im n etfN uoo ,Z oghn H s t Xa n U i sy Te Tah g H s t Ff nMei nv sy ,Xa e g pa f m ei n pa f i a ei
1例发作性运动障碍患儿的GNAO1基因变异研究及文献分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年8月·第18卷·第8期·临床研究·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组神经系统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疾病,是一组以不自主动作、动作缺失或缓慢而无瘫痪、姿势及肌张力异常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基底神经节或其连接功能的改变引起。
运动障碍的病因主要有脑内核团变性、脑内神经网络异常、遗传基因异常等。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遗传性病因被认识。
近年来研究发现,GNAO1基因突变除导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外,也可导致运动障碍。
其关联的运动障碍疾病诊断为神经发育障碍伴非自主运动(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with involuntary movements ,NEDIM ),主要临床特征有全面性发育迟缓、肌张力障碍、舞蹈症、运动障碍,以及小头畸形、癫痫发作、胼胝体发育不全、巨脑室、头部控制差等。
该病较为罕见,国内鲜有报道。
患者临床表现各异,轻重程度不一。
我科收治1例以发作性运动障碍、发育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GNAO1基因变异患儿,报道如下。
同时总结其临床表现、血生化、肌电图、头颅MRI 等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GNAO1基因变异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提高临床医生对GNAO1基因及运动障碍疾病的认识。
1病例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2个月,主因“间发不自主活动2年余”于2020年10月8日入院。
2年余前,患儿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口面运动障碍,睡眠后消失,持续约5~7d ,感染控制后病情好转,未行特殊处理。
1年余前,患儿患急性阑尾炎后出现口面运动障碍,肢体不自主活动,持续约10余天,予抗感染、镇静处理后好转。
5d 前,患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后出现口面运动障碍,肢体不自主活动;外院就诊全麻下行阑尾切除术,上述症状加重,予镇静处理后不能缓解,遂转入我院。
个人史:第1胎第1产,41周无发作剖宫产,出生体质量3.8kg ,5个月能抬头,1岁半能独坐,目前不能爬、扶走、说话;家族史、既往史无特殊。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2例
( 动 诱 发 ) 紧 张 时 可 加 重 , 作 时 不 伴 意 识 障 碍 … , 可 跌 运 , 发 但 倒 , 静 状 态 常 不 发 作 , 卡 马 两 平 有 明 显 效 果 为 特 点 。多 数 安 对 为 常染 色体 显性 遗 传 , 发 者 可 能 因 外 显 不 全 所 致 , 因 定 位 散 基
E 药 21 医 00年 1 1月 第 3 2卷 第 2 期 1 道 , 弛 小 动 脉平 滑肌 , 松 降低 外 周 阻 力 而 降压 , 能 逆 转 高 血 压 亦 所致 左 心 室 肥 厚 。 在 老 年 收 缩 期 高 血 压 患 者 有 预 防 中 风 的 收
益 。销 售 金 额 从 2 0 0 8年 的 3 .3万 元 增 加 到 20 19 09年 的 7 . 7 2 6 万元 。 D D 也从 5 2 万 日增 加 到 1 .9 万 日 。这 与 周 内抗 而 Ds ./ 08 /
等, 为常在动作起动时 , 尤其起 身时症状 发生 , 发作 瞬间常能预
知 。紧 张时 尤 为 明 娃 :间 歇 期 完 全 正 常 。无 神 经 系 统 阳性 体
征 。曾 多次 求 诊 外 院 , 断 为 “ 痫 ” “ 症 ” , 3次 发 作 诊 癫 、癔 等 曾
多 的学 者认 为 P D 是 一 种 离 子 通 道 病 , 能 与 编 码 或 控 制 离 K 可 子 通 道 功 能 的基 因突 变 相 关 。 病 理 生 理 上 可 能 基 底 节 区 的 功 能 异 常 有 关 。 近 来 有研 究表 明 可 能 与 良性 家 族 性 婴 儿惊 厥 、 婴 儿 惊 厥 和 发 作 性 舞 蹈 手 足 徐 动 症 有 相 近 的基 因 定 位 。 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PRRT2)作为PKD致病基
因的发现及其带来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有学者通过连锁分 析将PKD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的两个区 域,分别为16p11.2-q12.1(EKDl)p o和16q13一 q22.1(EKD2)H J,但也有学者在一个PKD家系中排 除了这两个区域的可能,并提出了第三个致病区域 (EKD3),但具体位置不清∞J。直至2011年,国内
主堡益丝型苤壶!!!!生!旦筮堡鲞筮!翅g!i!』盟!!塑!:』塑!!翌;Q!i:∑!!:堡:塑!:!
.述评.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研究 热点及面临的挑战
刘功禄吴志英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散发性PKD患者中也发现了C.649dupC等突变。
dyskinesia,PKD)是一种反复发作、运动
dyskinesia,PNKD)014 3、发作性持续运动诱发性运动 障碍(paroxysmal
exercise.induced dyskinesia.
PED)014]、发作性斜颈(paroxysmal torticollis)015]、发 作性共济失调(episodic ataxia)¨刮以及偏瘫型偏头 痛(hemiplegic migraine,HM)¨孓16 o等多种发作性疾 病中也发现了PRRT2突变。由于与PRRT2基因突 变相关的疾病谱不断扩大,有学者提出了“PRRT2 相关疾病(PRD)”这一名称¨4|。 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PRRT2突变在PKD、
学者利用酵母双杂交及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发现
PRRT2与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ynaptosomal
associated protein
外学者主要从病理生理、影像学等方面探讨PKD的 发病机制。目前主要认为PKD可能是基底节病变、 癫痫或离子通道病,但均没有足够的实验室证据进
25,SNAP25)存在相互作
PED的临床表现和PKD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检
出PRRT2基因突变的PNKD和PED患者很可能实 际上是PKD患者或伴发了PKD,但PKD的临床表
型不外显。因此,即使在其他发作性疾病中检测到
PRRT2基因突变,不应盲目地认为PRRT2就是该病 的致病基因,需进一步的遗传学分析才能下结论。 此外,PKD、ICCA和BFIS是PRRT2基因突变
用旧’2 5|。SNAP25是突触前膜蛋白,参与突触囊泡
的膜定位与融合,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归J。因此可 以推测与SNAP25相互作用的PRRT2蛋白可能也 参与了神经递质释放的调控。PKD或BFIS患者所 表现出的不自主运动可能是兴奋性突触释放的神经 递质过多或是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导致。 遗憾的是,目前PRRT2基因突变导致疾病发作
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小剂量卡马西平不能完全缓解
其发作,尽管患者症状有一定缓解,但仍有间断性发 作,必须增加卡马西平的剂量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因此,常规对PKD患者进行PRRT2基因突变筛查, 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正确用药。 四、总结与展望
的发病机制提供良好的工具。然而,iPS技术也存 在许多技术问题和伦理问题16p11.2),那么另外两个区域是否存在PKD的致
病基因呢?进一步寻找新的PKD致病基因仍然十 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因此亟需加强临床医生与医 学遗传学家紧密合作,尽快找到新的PKD致病基
因。
个研究小组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归J。此外,国外 二、PKD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面临的挑战
在PKD的致病基因PRRT2被发现之前,国内
致病基因PRRT2的发现打开了探索PKD发病 机制的大门。由于PRRT2是新发现的细胞跨膜蛋
白,对其生理功能知之甚少,其突变导致PKD发作
导致发作的主要疾病,但由于PKD患者既往常有
ICCA或BFIS发作病史,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三种疾 病可能是同一种疾病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 式。因此,有必要开展大规模协作研究,探讨三者之
亦未检出PRRT2基因突变,提示PKD可能还存在
其他的致病基因。迄今为止总共报道了3个可能的 PKD致病区域,PRRT2位于其中一个区域
PKD患者多在婴幼儿、儿童及青春期前发作,成年
后发作次数减少并逐渐自然缓解不再发作,提示 PKD发作病程与体内PRRT2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 有关。Chen等旧。还发现野生型PRRT2蛋白定位在 细胞质膜上,截短PRRT2蛋白弥散至胞质中。另一
随后,一个国际合作小组∽1在10个国家共收集了
103个PKD和婴儿惊厥(infantile convulsions)家系,
诱发、持续时间短暂的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多 在儿童及青春期前发病,表现为舞蹈症、手足徐动、 投掷症、肌张力障碍等不自主运动¨J。PKD可分为 家族性和散发性,家族性PK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自1967年加拿大学者Keaesz旧。首次报道该病 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该病的致病基因 及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 用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PKD致病基因 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使我们对PKD的认识有了 质的飞越,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主 要探讨PKD的研究热点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 策略。 一、富含脯氨酸跨膜蛋白2(proline—rich
一步证实。PKD患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手足舞蹈
徐动或肌张力障碍,与亨廷顿病有相似之处,提示其 病变脑区可能在基底节¨9|。普通CT及核磁共振扫 描均无法检测到有意义的病灶。随着影像学的不断 发展,大脑超微结构的改变也可通过影像技术检测 出来。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single-photon
transmembrane protein
发现其中52个家系携带PRRT2基因突变。这些结
果进一步表明,PRRT2确实是PKD的致病基因。迄 今为止,国内外已在300多例PKD患者中发现50
多个PRRT2基因突变,绝大多数为截短突变,其中
最常见的突变是C.649dupC,频率可高达80%。研 究表明该突变频率高与奠基者效应(founder effect) 无直接联系,可能与新生突变(de novo)有关,因此 是一个热点突变¨0【。此突变位点区域含有连续9 个胞嘧啶碱基(Poly.C),前面是4个鸟嘌呤碱基,这 种序列极易形成发夹样结构,在DNA复制过程中可 能引起DNA多聚酶滑移,导致额外的碱基插入或缺 失从而形成移码突变¨“。 PRRT2作为PKD致病基因的发现迅速在神经 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困扰。 由于PKD患者常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如 婴儿惊厥伴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infantile
其他研究小组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Wang等‘71在
5个PKD家系中发现了C.649dupC,C.487C>T及 C.796C>T突变;H等旧1在3个PKD家系及10个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5.01.002
作者单位:310009杭州,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吴志英,Email:zhiyingwu67@yahoo.corn
万方数据
生垡益经型盘查垫!!生!旦复堡鲞箜!翅垦!i!』盟!!翌!:』!!!型!!!!,!!!:塑,盟!:!
ICCA及BFIS患者中的高检出率,PRRT2突变在其
他发作性疾病中的报道仅是个案或极少数病例。例 如,PRRT2突变在HM病例中的检出率仅为 0.7%一3%¨“,引起PNKD和PED也是个案病例 的报道。14】。临床上我们发现一些PKD家系成员携 带PRRT2基因突变,但无临床表型,即PKD具有外 显不全现象的特点¨o'18 J。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那 些检出PRRT2基因突变的HM患者实际上是伴发 了临床表型不外显的PKD病变。另外,PNKD和
万方数据
生堡塑经型苤查!Q!!生!旦箜堡鲞箜!塑鱼!也』盟!!翌!:』!!!!型垫!!:Y!!:塑,盟!:!
cells,iPS)技术的兴起Ⅲ1,为研究致病基因的病理 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iPS技术可将携带 PRRT2突变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尿道上皮细胞 或血液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并进一步诱导分化成神 经元细胞,从而建立PKD的细胞模型,为研究PKD
PRRT2作为PKD致病基因的发现,对临床诊治
PKD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 困扰,PKD发病机制的研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从 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PKD看作一种模式疾病,如
能阐明PRRT2基因突变引起PKD发作的病理机 制,将为其他发作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
新的视野和线索。PKD的发作特点和对钠离子通 道阻滞剂卡马西平有特效,均提示PKD发作可能与 离子通道障碍有关。寻找新的PKD致病基因,筛选 PRRT2互作蛋白并研究它们在相关离子通道上的
精确地失活某些基因或增强某些基因的表达来制作 各种人类疾病的模型,对研究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 制十分有效旧7|。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研究的 继续深入,出现了许多动物转基因新技术和新方 法,包括慢病毒载体法、转座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RNA干扰介导的基因敲除法、锌指核酸酶.基因打 靶技术等,这些技术方法不仅提高了构建转基因动 物的效率,同时使转基因动物的基因表达调控更加 精准。因此,通过构建PRRT2基因突变型转基因小 鼠或PRRT2敲除小鼠,模拟人类PKD疾病模型,从 而更有效地研究PKD的发病机制。因此亟需加强 临床医生与神经科学家的紧密协作,尽早阐明 PRRT2蛋白的生理功能和PRRT2基因突变导致疾
choreoathetosis,ICCA)、良性家族性
familial infantile
婴儿惊厥(benign
seizures,BFIS)
等,且由于部分疾病的定位与EKDI区域接近,因
此,在发现PRRT2是PKD致病基因的同时,国内外 学者也在ICCA和BFIS患者中发现PRRT2突
变¨2。3|。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在发作性非运动诱 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