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知;联系生活学数学,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将新知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巩固新知时,返回生活现实,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对新知进行巩固和应用。这样,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就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学起来自然也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激发兴趣联系生活设计“生活情景”返回生活现实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决定于生活,是从生活教育的基础而言的。先生说过:“是生活就是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由于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相应地不断前进,“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现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将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向生活世界回归,把知识与生命成长连接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
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这是为什么?——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主要是指: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如果老是在备课时有心的话,就会发现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借助生活现象把知识与相关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新知之前,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来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一生活现象,从而产生问题: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时,首先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只不透明的塑料袋,要求学生从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摸过后放入口袋,搅拌一下,下一个人再摸球。摸到红球就画一面小红旗,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则不画小红旗。每组7人,哪组的小红旗多,就奖给哪组一颗五角星。结果,有两组各画7面小红旗,有两组分别画了5面和3面小红旗,另外两组一面小红旗也没有。比赛结果一公布,得奖的两组学生欢呼雀跃,没画到小红旗的两组学生打开口袋后直喊“不公平”。等课堂上稍稍平静后,教师问全班学生:为什么得奖的两组每人摸出的都是红球?学生说:因为袋子里面装的全是红球。教师又问学生:袋子里一定都是红球吗?学生答:一定都是红球。教师打开袋子让学生看,并板书:一定。接下去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不可能和可能。
这样,借助生活现象引出可能性的感念,唤起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
二、原来如此!——联系生活,揭示规律,学习新知。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怎样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学好抽象性很强的数学呢?这就要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其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要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
勾勒出“生活画面”,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让他们由导入新知时的产生的疑问“为什么”,一步步地在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得到解答,得到“原来如此”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勾勒“生活画面”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片段:
师:请第一排同学起立(男女生各4人,一一间隔排列)。其他的小朋友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是一个男生隔着一个女生排的。
师:请第二排同学起立(5个男生4个女生一一间隔排列)。再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也是一个男生隔着一个女生排的。
师:请第三排同学起立(5个男生4个女生一一间隔排列)。仔细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也是一男一女隔着排列的,但两边都是女生。
师:一个男生隔着一个女生,这样的排列是间隔排列。(板书:间隔)
2、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生活情景,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方法上也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按照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先让学生剪一剪: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在学生操作后通过比较辨析,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