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三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代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词的内容。

2.领悟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领悟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激趣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诗歌,它滥觞于《诗经》,千百年的发展使之蔚为大观。

屈原是中国诗人高标独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这节课我们学习两首古典诗歌,遨游诗的世界,神交我们倾慕已久的诗人。

一、检查预习
1.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的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二、学习《宿建德江》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新安江建德的一段江水时写下的一首诗。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原文: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译文:“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4.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5.写作特色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6.拓展延伸
搜集几句描写月的诗句。

【交流点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7.学生默写《宿建德江》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北宋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4.讨论交流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5.写作特色
(1)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2)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交流点拨】(1)(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

“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2)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地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

6.拓展延伸
搜集几句描写雨的诗句。

【交流点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7.学生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第二课时
导入(激趣导入):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时写的一首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3.诵读全词,理解大意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上阕: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下阕: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4.讨论交流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这首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交流点拨】(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地,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3)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5.赏析语句
(1)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交流点拨】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赏析语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交流点拨】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6.学生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
孤独、沧桑、凄凉
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云、雨、风、天和水美丽雨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