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

合集下载

发挥宏观调控和区域合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宏观调控和区域合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nterprise Economy 2012 年第 4 期 ( 总第 380 期 )
Special Subject | 专题
控政策如何落实缺乏系统安排,不仅使宏观调控的效果 大打折扣, 也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 域政策的针对性不强 。现在尽管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 战略,但大都停留在概念层面或战略层面,实质性的内 容较少,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手段来保证这个战略意图的 实现 。 二是财政体制欠完善 。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的 、 稳定 的税源不够,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又因专项转移支付占 的比重较大,难以起到缩小区域差距的作用,因为很多 专项转移支付要求地方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后发地区 没有能力配套,一些转移支付难以落实到位; 而发达地 区有能力配套,因而能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这种转移 支付不利于缩小区域差距 。三是税收政策不合理 。因资 源税很低,所以输出资源的地方没有得到很多税收,而 接受资源的地区通过深度加工反而获得了很多收益,这 也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差距 。我们应该从宏观政策的层面 反思为什么差距会越拉越大 。 基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应当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的要求出发, 打好宏观调控的组合拳 。在区域规划方面, 应发挥规划的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激励各区域发挥 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完善财 政转移支付制度 。 扩大一般性的转移支付,减少由部门 控制的专项转移支付, 联系粮食产量 、 森林覆盖率 、 人均 收入水平等指标来确定转移支付的额度 。在税收政策方 面,突出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目标的协同 。 不同的地区 应采取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对于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 可以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 在金融政策方面,进一 步增强政策的区域灵活性 。 不能一紧缩就什么区域 、什 么行业都紧缩,应该是有保有压,有紧有松,体现灵活 性。 在产业政策方面, 应做好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 。 产业 实效 尽管各种类型的区域合作较多,但真正取得实效的 并不多,一些区域合作往往形式多于内容,行动滞后于 愿望, 不平等 、 不可持续的合作时有发生 。必须从机制上 分析影响区域合作的原因 。 我认为,影响区域合作实效 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资 源开发补偿机制欠完善; 三是缺乏有效的区域合作协调 机制 。 应该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提高区域合作的实效 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应当按先富带后 富 、互利共赢的原则切实提高区域合作的实效 。 区域合 作不能为合作而合作,更不能搞放大 “马太效应 ”的合 作,而应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合作提高 发达地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提高后发地区的内生增长 “四有 ” 能力, 使后发地区实现 增长:“有情的增长 ” , 即这 种增长能够改善民生 、 扩大就业;“有根的增长 ” , 即这种 “ 增长是立足本地实际的自主协调型的增长; 有声的增 长” ,即这种增长是建立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凝聚各方面力量的基础上增长,同时是能够推动政治文 明建设的增长;“有未来的增长 ” , 即可持续的增长 。在具 体措施上,一是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共享机制; 二是打 造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三是加强对区域合作的协调 。 ( 作者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研究员 ) 转移要树立二元思维,既要接受产业转移,也要促进产 业向高端升级 。 产业转移如果把握得不好,将同时带来 污染的转移, 带来矛盾的转移 。 三 、以促进区域协调为导向,切实提高区域合作的

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作用及其机制设计

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作用及其机制设计

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作用及其机制设计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协调作用,而这种协调作用又需要对其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因为在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和属性各异,需要在各方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

本文将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切入,分析二者的作用和协调机制设计。

一、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及其特点政府和市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但二者所扮演的角色和特点有所不同。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监管、调节和引导的角色,负责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管理市场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而市场则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场所。

其中,政府的监管和调节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和有序,确保市场健康发展;市场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合作机制等方式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二、政府与市场的协调机制设计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和特点不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协调,其协调机制设计是协调二者关系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市场的协调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目标。

政府通过调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引导市场发展,在必要时则会通过国家干预等手段进行调节和规范市场。

而市场在政府调控下,能够更加稳定地发展和壮大,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

2.市场体系建设机制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担负着关键作用,它需要构建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保证市场能够有效运行、有序发展。

市场体系建设机制需要在行业、区域和国家层面上进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府在此方面需要注重发展市场的透明、公正和竞争,同时需要规范企业和市场行为,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防止市场失序和秩序失衡。

3.社会公共服务机制政府和市场同样需要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进行协调。

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市场则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者。

政府应该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发展,而市场则需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资源、为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选项。

建设方案规划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机制

建设方案规划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机制

建设方案规划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机制区域发展与协调机制是建设方案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分配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的意义、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建设方案规划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机制。

一、区域发展的意义区域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的意义在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高效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区域发展也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全面协调的国家发展目标。

二、区域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些地区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优势产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其他因素,发展滞后,资源匮乏,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人口流失、社会不稳定等。

三、建设方案规划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机制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设方案规划中需要建立一套区域发展与协调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通过国家政策和规划引导,对不同地区的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

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鼓励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投资和人才。

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投资方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2. 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指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打破地理障碍,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交换。

同时,也可以通过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

3.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区域发展与协调的关键环节。

在建设方案规划中,应该注重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提升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可以通过建立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和研究中心,吸引优秀人才的集聚和创新创业。

最新宏观调控-案例分析

最新宏观调控-案例分析

最新宏观调控-案例分析
最近的宏观调控案例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冠疫情对宏观调控的影响:疫情爆发后,各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措施来应对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

例如,美国实施了
2.2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欧洲各国相继推
出了数千亿欧元的经济救助计划。

这些刺激措施对宏观调控产生了重要影响,帮助经济尽快恢复。

2. 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为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例如,扩大内需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 绿色发展的宏观调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日益凸显,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绿色发展的力度。

例如,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五大理念和十大政策举措,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这些政策包括减少碳排放、加强能源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4. 数字经济的宏观调控: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中国政府提出了数字经济发
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举措,包括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创新和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等。

通过对这些最新宏观调控案例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前各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取向和实施情况,以及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总第104期)J o ur n a l0fM 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hengz hou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N o.2,2010(Sum,104)经济学研究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张震(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要建立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必须从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经济政策、加强立法建设、建立负责区域政策落实与考核的专门机构等方面进行构建,尤其要重视制定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特点的、有差别的、分类指导的区域经济政策。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中图分类号:F0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2—0041—04主体功能区是在我国提出实施两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战略的基础上,依据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速度、发展基础和潜力,统筹考虑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而逐步形成的主题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我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一、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内涵(一)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根据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布局等综合因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霞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

(二)主体功能区的含义1.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此类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城市地理条件和人口环境存在诸多差异,总体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

实施区域经济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

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统筹规划不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良好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地方经济,可以确保在区域经济中产生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促进市场的全面发展。

改革发展后,各地区可以不断获得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缩小优先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协调发展;分析研究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将给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建设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干预。

这种经济模式具有一些优势,即抗风险能力强,能够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但同时,企业很难实现自由发展,不利于市场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渐加大。

政府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现象,发挥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从宏观上看,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区域经济建设仍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切实解决。

最严重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

首先,根据近年来各种数据的总结,中国东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最慢。

上述三个经济区由于地理优势,具有明显的凝聚力。

同时,三个地区虽然自身实力相对较强,但总体而言,对周边地区改善的推动作用有限。

因此,中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在这方面的总体增长空间有限。

从长远来看,这也将对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尽管我国人口总量巨大,但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却存在巨大差距。

近年来,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东部发达地区,直接导致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企业在欠发达地区难以得到良好发展。

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

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

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区域经济是指不同地域内的经济活动总和,包括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生产和消费以及经济运行和管理等。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个区域经济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地区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何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加强宏观调控,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是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管理工具,它通过特定政策工具来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转,并实现国家经济政策目标。

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方式来优化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缓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的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和扩大规模,同时增加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其次,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实现交通和基础设施的互通,加强各地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比如,多地联合推动产业特色发展,共建技术创新共享平台,共同拓展市场,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为了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各地政府可以设立统一的平台,开展交流和合作。

最后,注重区域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创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需要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创造资本为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完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原则公正、程序合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引导沿着以可持续和低碳的发展方向谋求重点发展。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管理在交流和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注重环境的完善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五大宏观经济政策

五大宏观经济政策

五大宏观经济政策引言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调控经济总量和结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五大宏观经济政策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和执行的五项重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

本文将对这五大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方式。

在中国,货币政策主要由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人民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整等。

在保持物价稳定方面,人民银行会通过适时调整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人民银行会通过降低利率、放宽信贷政策等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提振经济活力。

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人民银行会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方式。

在中国,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部制定和执行。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平稳增长、调控经济周期和促进社会公平。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财政部可以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如调整税收、增加或减少公共支出等。

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方面,财政部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社会保障支出等方式来提高总需求。

在调控经济周期方面,财政部可以通过适时调整税收水平来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

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财政部可以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和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等方式来实现收入再分配。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中国,产业政策主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和执行。

产业政策的目标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创新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以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如制定专项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等。

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运用

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运用
主 要 目的 是 促进 市场 经 济 发 展 中的 公 平 性 。对 于 经 济 发 展 来 说 , 资 源配 置 可 按 照市 场 运行 规 律 自行 调 节 ,但 是 ,如果 仅依 靠 市 场 机 制来 调 节 ,会造 成资 源 的严 重失 衡 ,导致 区域 间发展 差 距扩 大 ,
对 于 区域 经 济 的发 展 显然是 不 利 的 ,而 且 ,无 法 达到 国家集 中开
发 展 中 已经 发 挥一 定 的 作用 ,但 与我 国 区域 ,调控 的效 果也 有很 大 的提 升空 间 。

区域 经济 中宏 观调 控 目标 与 整体 的宏 观调 控 的根 本 目标 是 一
致 的 ,都 是保 证 经 济 的平 稳 增 长 ,保证 公 众 分 配 的公 平性 ,促进 就业 达到 共 同 富裕 。但 从 区域 经济 宏 观 调控 来 说 ,它 直接 所 要 达 到 的 目标 ,是 实 现 是协 调 区域分 工 与协 作 配 合 ,达 到 区域 经 济 的 协调 发 展 。 区域 分 l 丁 与协 作 配合 是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重 要力 量 ,这 也 是经 济 发 展 的基 本 规律 ,是 区域 经济 发 展 产业 结 构 安排 的 主要
展趋 势 来 定 ,并 辅 助 于政 策 手段 加 以实现 。 当前 我 国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中 ,存 在盲 目开 发 、重 复 浪费 等 一 系列 问 题 ,给 区域 统 筹 发展 带来 很 多 问题 。 因此 ,在 以后 的发 展过 程 中 ,要 对各 区域 的经 济 、
社会 、 自然 等各 方 面 进行 系统 、科 学 、全 面 的 考察 研 究 ,使 各 区 域产 业 发 展规 划 不 仅 满足 与 本 区域 经 济发 展 需 要 ,也 满 足与 整体 经 济 发展 规 划 ,使 每 个 区域 都 有 自身 的 定位 于 功 能 ,使 生产 力 得 到最 优化 ,推动 各 区域协 调有 序共 进 。 三 、提高 区域 协调 发展 的宏 观调 控策 略 1 . 各种 调控 手段 共 同推 进 。 区域 协 调 发展 的宏 观 调 控 ,需 要各 方 面 的支 持 ,不 仅包 括 国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指向与调节机制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指向与调节机制研究
分 ,明确 了按照 东部 中部西 部 的顺 序 进行 建设 :沿 海 要 “ 速 发 展 ” 加 ,中部 要 “ 重 点地 发 展 ” 有 ,
西部要 “ 做好进一步开发 的准备” 。显然 ,这一 战略强调了发展 的主题 ,并且 重视 了经济发展效 率 ,表 明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发生 了重要的转变。
1 改革 开放 后 中 国实施 区域 经济 非均 衡发 展 战略 的 宏观 环境 及过 程 .
总的说来 ,解放思想 、务实求变 、改革 开放 、致力发展的 国内环境 ,和冷战趋 向弱化与结
束 、世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极化格局正在形成 、经济竞争加剧与经济合作 日趋鲜明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 题的国际环境 ,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大跨度快速有效 的实施 ,提供 了如下


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坚持全面实施邓小平同志关于 “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 发 展起 来 ,一 部分 地 区发 展 慢 点 ,先 发 展起 来 的地 区带 动 后发 展 的地 区 ,最 终 达 到 共 同富 裕 ” ①。 即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 沿海倾斜 ,推进 中西部开发”的非均衡发展 战略 ,进入了一个总体 ,“ 快速发展 的时期 ,出现了新 的地域格局 。这一时期 的战略包含 了发展和效率两个 主题。此战略的 实施 ,促进了东部地 区和整个国民经济 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国家积累,取得 了预期 的成效 ,是一 种成功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现代经济发轫于东部沿海地 区。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 ,中 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总结过去 “ 轻效益 ,重速度” 轻沿海 ,重 内地 ”的经验教训和借鉴世 、“ 界各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 ,转向了以效率和发展为 目 ,以东部沿海为建设 和 标 发展重点 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9 1 18 )提出 ,要积极利用沿海地 1 8- 9 5 区的基础 ,“ 充分发挥他们 的特长 ,带动 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要 “ 努力发展 内地经 济” 继续积极支持和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 展生产 ,繁荣经 济” ,“ 。第七个 五年计划 (9 5 1 8— 19 )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的概念 ,划分 了东部 、中部 、西部三大战略地域 。通过这个划 90

国家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的

国家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的

汇率政策与外汇管理
汇率政策
通过调整汇率制度、干预外汇市场等手 段,维护汇率稳定,促进国际贸易和投 资活动。
VS
外汇管理
通过实行外汇管制、管理外汇储备等手段 ,控制外汇供求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
04
国家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01
02
03
鼓励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资金 扶持等措施,促进高新技 术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 产业的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政策
货币供应量政策
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 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控制商业 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调节货币 供应量。
利率政策
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间市 场利率等手段,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进而调节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控制投资风险
国家建立健全投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投资项 目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
投资方向与重点领域政策
明确投资方向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明 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的投资方向,引导社会 资金投向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的 领域。
确定重点领域
协调投资布局
国家统筹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 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协调投资布 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 经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 竞争力。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 联合等方式,提高产业集 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技术创新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强科技研发投入

宏观调控的几种手段

宏观调控的几种手段

01
02
03
汇率制度选择
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选 择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汇 率制度,如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等。
外汇储备管理
通过外汇储备的积累和运 用,维护国际支付能力, 稳定本币汇率,防范金融 风险。
资本流动管理
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 测和管理,防范国际资本 异常流动对国内经济的冲 击。
04 产业政策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 件,提高教师待遇,促 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政策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疗保障制度完善
政府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医 疗保障水平,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
创业扶持政策
政府鼓励和支持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 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政策
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公平 政策,保障每个公民平 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 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教育质量提升
政府加强对教育质量的 监管和评估,推动教育 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 水平和质量。
教育投入增加
05 区域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
产业政策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推动 区域经济发展。
投资政策
通过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等方式,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产业发展等。
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 民生。
区域协调政策
城乡规划
通过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产业技术政策

逄锦华 精准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统筹与城乡发展再结合

逄锦华 精准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统筹与城乡发展再结合

精准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统筹与城乡发展再结合逄锦华202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了“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既支持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进一步强化国际竞争优势,也要帮助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地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根据各自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间政府合作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城镇化则作为未来经济的突破口,旨在解决过去留下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城乡二元发展失衡。

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彰显了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国家重大战略逐步走向成熟,战略内涵不断丰富,政策手段日趋完善,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哈佛大学的亚当·布兰顿伯格和耶鲁大学的巴里·内尔夫在其著作《竞合策略》中提出的竞合理论认为,区域内不同地方政府基于利益的考量,在不断推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会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甚至削弱区域内其他地方政府推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主要是区域内地方政府各自利益的不同所致。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区经济能够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

在这个机制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核心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等措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这一机制使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再是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

在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目标。

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依靠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也是因为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福利效果不够均衡,需要通过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实施多项政策和措施。

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和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发展的互补性。

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要加强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促进跨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势的互补,提高各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通过落实差异化发展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还要加强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促进区域内各地区的资源有序流动和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可以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政治宏观调控政策例子

政治宏观调控政策例子

政治宏观调控政策例子
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以下是一些政治宏观调控政策的例子:
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例如,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加息等措施来减少货币供应;反之,则可以采取降息等措施来增加货币供应。

2.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支出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

例如,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支出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则可以采取增税、削减支出等方式来抑制经济增长。

3.产业政策:政府通过对不同产业的扶持和限制来调节经济发展。

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来促进其发展;而对于传统制造业,政府则可以采取限制产能、提高环保标准等措施来保护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4.区域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政府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宏观调控政策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制定的。

它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调控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场 机制 作 用 的同 时 , 必 须 充分发 挥 政府 的职 能作 用 , 强宏观 调 控 。 还 加 关键词 : 区域 经 济 ; 区域 经 济 差距 ; 府 调 控 职 能 政
中图分类号 : 2 F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2 6 ( 0 9) 2 0 2 — 5 10 — 4 3 2 0 0 — 0 3 0
20 0 9年 3月 第 l 8卷 第 2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 h i gi l rl nvri ( ca sinee io) ora o n u A r ut a U iesys i ec dt n c u t o lc i
Ma . 0 9 r, 0 2 V0 .8 No2 1 1 .
2 Sh oo cnmi ,u a om l nvri ,uh u30 0 , h a .c olf oo c Fj nN r a U i s t F zo 5 0 7 C i ) E s i e y n
Ab t a t Re in le o o n i o a t a t e n t n l c n my i v r o n r . e k n e i n l c n mi sr c : go a c n myi a s mp r n r o t a i a o o ne e y c u t S e ig r go a o o c t p h f o e y e d v lp n a mo iu l i h a g tfr e e o n r n t e wol . B c u e o e d f r n e in l e eo me t r n o sy st e t r e o v r c u t i h rd h y y e a s t i ee t go a f h r c n i o s i cu i gt ed f r n eo e rgo a au a e o r e , t ed f r n eo d s yf u d t n o dt n , n l dn i e e c f h i n n t r r s u c s h i e e c f n u t n a i i h t e l l i r o o n h o i e b u c n mi e eo me tf a d t e p l is a o te o o cd v lp n r m h e ta g v r me t i u o nr e g p o e c o tec nrl o e n n , n o rc u t t a f h y h t r go a e o o c d v lp n d n r d al , h c a x r d a s re e ai e i f e c s T e e in l c n mi e eo me t wie sg a u y w ih h se e e e i so n g t n u n e . h l t f v l p p r a g e h t u d r t e c n i o fs caitmak te o o , w a e l e t e h r n o s a e r u s ta , n e h o d t n o o i s r e c n my e c n r ai h a mo iu i l z

怎样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怎样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怎样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是指在国家政府统一领导下,借助宏观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预测及指导,并通过各类政策资源,实施协调、调整配合,以确保经济安全稳定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有利于有效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水平,为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深化政策协调。

国家政府应加大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视,从而形成协调有序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促进各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各部门应作出更多空前努力,将宏观政策作为一个整体,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宏观政策的配合和协调,避免宏观经济政策的抵触矛盾和冲突。

二是建立宏观性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应建立有效的宏观性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强宏观性经济政策协调的沟通和研讨,充分发挥政策协调作用,减少政策抵触问题,使政策符合统一的宏观政策环境,营造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良好环境。

三是健全经济政策研究分析机制。

充分发挥经济政策研究分析机制的作用,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调整和研究,以便于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评估,促进宏观调控政策和变动政策的协调统一。

四是建立有效的政策落实机制。

建立有效的政策落实机制,切实加强政策的执行力;牢固树立“宏观政策原则”,把握分配公平、促进均衡发展的方向,严格执行政策并根据实际变化及时调整,促进政策开展顺利,取得有效的效果。

总之,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要深化政策协调、建立宏观性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健全经济政策研究分析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政策落实机制,以此来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确保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宏观调控研究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宏观调控研究
.. 济 社 会 发 展 目 标 的 需 要 。 只 是 , 们 对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调 1 2 4 城 市化 水 平 人 控是有 限度的 。 苏 南 的 苏 锡 常 都 市 圈 在 上 世 纪 末 就 已 经 形 成 , 村 的 农
我 国是一个处 于经济体制转 轨 、 区域发 展不平 衡 的发展 城 镇 化 和 小 城 镇 城 市 化 进 程 走 在 全 国 前 列 ; 宁 镇 扬 板 块 以 苏 中社 会主义 国家 , 区域 经济差异 的调控 目标 应是在 本世 纪内 为 腹 地 的南 京 都 市 圈 尚 处 于 发 展 之 中 ; 北 的 徐 州 都 市 圈 苏北 的 农村 人 口仍 占 减缓 区域经济差异 的扩大趋 势 , 防止 引起我 国经济 发展秩 序 有一 定规模 和实力 的 中小城 市 不多 ,
— —
于 , 以 加 快 欠 发 达 区 域 的经 济 发 展 , 为 发 达 区 域 的 发 展 可 也 2 纪 9 代 前 5年 , 南 、 中 、 北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提 供 了 可 靠 的支 撑 ; 时 , 可 以 继 续 发 挥 发 达 区 域 在 全 国 0世 O年 苏 苏 苏 同 又 的 差 距 逐 步 拉 大 , 5年 有 所 趋 缓 , 进 入 “ 五 ” 后 , 后 但 十 以 差 经 济 发 展 中 的带 动 作 用 , 强 我 国 的经 济 总 体 实 力 。 增 距又 有拉大 的趋势 。 宏 观 调 控 是 指 国 家 综 合 运 用 各 种 手 段 对 国 民 经 济 进 行



N o. 6。 O1l 1 2
现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s n r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

( 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 二) 与西方宏
差距, 导致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不利于宏观 观调控“ 一级主体、 一级调控” 不同的是, 我国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 在资源稀缺 目前实行的是“ 一级主体, 二级调控” 的调控方
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在通过宏观调控来协 的情况下, 政府需要采取各种措施, 充分发挥 式, 即中央政府作为一级利益主体, 中央政府 调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方面, 已经达成共识。从 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通过市场和 和地方政府( 主要是省级政府) 在统一的利益
展速度; 相反, 如果片面追求区域经济发展过 腹地和较完善的经济网络,如交通、通讯、 资 程中的效率, 而不考虑稀缺资源在空间上的平 金、 信息等, 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中图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 F2 A
收录 日期:0 2 4月 2 21 年 0日
衡配置, 则必进一步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


地方曲阻现象时有发生。中 调控对象就是以行政管理为基础 身利益的最大化, 节是初次调节, 它着重解决的是区域经济发展 宏观调控中, 标的不一致性, 使得 中的效率问题, 而宏观调控则是在市场对区域 的计划区,最常见的层次就是省级经济区域。 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 目
首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重新考虑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 中的定位, 经济初次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调节, 这种 这是因为: 地方政府既是区域经 调节侧重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平问题。 在正 是在多年来形成的由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集中 即地方政府有两重身份: 地 常情况下,空间资源的配置可由市场 自动调 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改革演变而来的, 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同时在现有的体制下,
府和社会力量。 在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主

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摘要: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步法的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深水期。

在“十三五”规划中,政府在经济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已经成为规划的重点议题,尤其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方面。

宏观经济管理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指挥官”,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来帮助各区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挖掘出本区域的发展潜力,同时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最终在整体上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合力,保证我国“十三五”计划的有效实现,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反思及对策;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是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著名经济理论,主要是指国家运用制度、政策等方式,针对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对国家经济中的各经济发展领域和部门进行经济调节,以确保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利用宏观调控,对国家经济进行一定程度地干预,这一行政手段主要为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不能否认的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时,政府也会适当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来帮助社会经济发展,扶植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稳定市场经济发展等等。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据区域自身的资源分布特点来制定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来,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之上,找到适合本区域、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单路来。

但是,考虑到我国当影响到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区域之间难免存在差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区域间形成恶性循环和竞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就应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担当起重任,利用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来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平稳运行。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1我国区域发经济展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且地产丰富,但是由于东西南北跨度皆跨度较大,已经造成了我国事实上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提要]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研究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基本范式的基础上,对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在通过宏观调控来协调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从国民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在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国民收入在区域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促进社会资源在区域间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调控为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是,当前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宏观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如何完善已有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机制在调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的缺陷,是国家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市场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是初次调节,它着重解决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问题,而宏观调控则是在市场对区域经济初次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调节,这种调节侧重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平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空间资源的配置可由市场自动调节,生产机制在区域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但是,仅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完成国家集中资源重点开发某个区域的任务是难以达到的,容易造成区域资源配置的失衡和区域发展差距的拉大,自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如果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去考虑各区域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差距,片面地追求稀缺资源在空间上的平衡配置,则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相反,如果片面追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而不考虑稀缺资源在空间上的平衡配置,则必进一步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导致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政府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节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达到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和追求社会公平的目标,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政府通过实施宏观调控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之间的互补关系,共同构筑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系,既要确保市场对区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对区域经济的调控作用,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的援助和扶持,纠正区域资源的失衡性配置,扭转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基本范式(一)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

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对象是全国之内的经济区域。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区域已经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但区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

在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中,调控对象就是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计划区,最常见的层次就是省级经济区域。

这是因为: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多年来形成的由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集中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改革演变而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在经济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

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与实际的经济区域有较高程度的吻合;其次,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财政体制改革,使省级政府有了很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再次,省级经济区域都有一定数量的中心城市、一定的经济腹地和较完善的经济网络,如交通、通讯、资金、信息等,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二)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

与西方宏观调控“一级主体、一级调控”不同的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一级主体,二级调控”的调控方式,即中央政府作为一级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在统一的利益下分别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主体,除中央政府外,还包括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

在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主体间的关系上,中央政府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中央政府在区域宏观调控中的这种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央的财政资金是落后地区的重要资金来源;二是中央政府在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仍居主导;三是在制定协调区域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面,中央政府具有其他调控主体所不可比拟的至上性和权威性。

当然,地方各级政府虽不占主导,但仍然是区域宏观调控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违背和损害中央政府的区域宏观调控权威前提下,合理分配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责,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区域调控权力,对增强区域宏观调控的效果也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现行的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目标不尽一致,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曲阻现象时有发生。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使得必须重新考虑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定位,即地方政府有两重身份:地方政府既是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同时在现有的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地方政府应成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主体对象。

(三)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

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就是国民经济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但就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来说,它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区域分工与协作以及区际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实现区域分工与协作。

建立合理的新型区域分工与协作体系是区域经济、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选择的主要依据。

我国改革以来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区际分工淡化、区域封锁等问题,都影响了各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只有各个区域立足其比较优势,明确在全国地域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实现区际经济协调发展。

区际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选择问题。

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认为区域经济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威廉姆森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会拉大,之后随着经济成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将趋于缩小,这就是区域经济中的“倒u型”理论。

就目前的经济现实来看,我国应该选择旨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四)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区域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即间接的宏观调节和直接的宏观控制。

所谓宏观调节,是指宏观调控主体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并进一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

宏观控制是指宏观调控主体直接作用于宏观调控的对象,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通过实施间接的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以及区域发展规划等工具,已逐渐成为我国区域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发展规划是区域政策的基础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各地区按照其当前社会经济状况和未来可能趋势进行分类,分别制定不同的政策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加以实现,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

我国区域发展中所存在的市场分割、各自为政、盲目开发等一系列问题,给统筹区域发展带来诸多障碍。

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地域空间规划的成功经验,根据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通过制定和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科学地确立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界定经济区域的功能与定位,统筹考虑生产力布局,使目前按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无序发展转变为按经济区划开展良性互动的有序推进。

三、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一)完善区域调控手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国家区域规划、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的调控手段体系。

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在区域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区域宏观调控水平。

宏观调控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性质,掌握好其在不同经济区域应用的时机与力度。

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着重使用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这些经济区域的传导会更加迅速,实施效果也不会产生很大的折扣。

对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可以主要采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相配合。

产业政策对行业、企业的影响更为直接,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手段相配合。

还要以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规划为实施宏观调控打好基础。

针对聚集核心生产力的经济区域制定国民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不仅为宏观调控提供便利,更是为发挥主体功能区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是统筹区域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区域宏观调控职能的体制基础。

通过建立和完善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在内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分割体制及行政区经济的壁垒,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使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从而实现区域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新型协调互动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调控作用。

应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跨区域的协调互动,逐步确立东中西部地区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新格局。

(三)建立区域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

在区域合作中总有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必然伴随着区域利益从劣势的一方转移向优势的一方问题。

这就需要合作中优势的一方给予劣势的一方必要的利益补偿,使合作的各方利益共享,否则,区域合作将难以持续。

可见,从调整和协调区域利益关系着手,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总体布局要求,通过建立区域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有效地引导和安排重点产业向重点区域集中,限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部分产业扩张,并确保有关各方能在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合作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区域分工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四)设立全国性的区域管理机构。

尽管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设立了“扶贫办公室”、“西部开发办公室”、“东北振兴办公室”以及“中部崛起办公室”等协调区域发展的管理机构,但各自的职能也仅限于特定范围,相关机构的区域管理和协调作用则难以得到体现。

有鉴于我国区域管理与调控职能主要还分散在不同机构和主管部门的现状,根据统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需要,设立全国性的区域管理机构已有必要。

该机构应承担起制定和实施国家相关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监控区域差距变化的态势,以及协调区域发展中诸如地区、部门及上下级之间的各种关系等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