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汉的散文和《史记》(圣才出
第2章西汉的散文和《史记》2.1 复习笔记一、西汉的散文概述(一)西汉散文的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学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西汉,不仅完成了非文学性散文到文学性散文的转变,而且创作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二)西汉的文学性散文西汉的文学性散文分为抒情文和叙事文两类,此外还有少数游戏文字也很值得注意。
1.抒情文抒情文中既有纯以抒发自己感情为目的的文章,也有虽具实用性、但以抒发自己感情为主的书信,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等。
2.叙事文叙事文主要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传记并非都是文学散文,但其中有不少可以视为传记文学。
二、西汉前期的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包括“上书”和政论文。
这两类都还不是文学性散文,但在文学性散文还没有出现的当时,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仍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上书”1.代表作品“上书”之名始见于《文选》。
《文选》所收的有邹阳《上书吴王》《狱中上书自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重谏聚兵》等。
这些“上书”中有三篇是为谏阻吴王而作;只有邹阳的《狱中上书自明》作于梁国。
2.写作特点(1)具有实用目的,力图打动对方,使之赞同自己的意见。
与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有相通之处。
但作者又往往夸耀自己,表现自己的志节,这就使作品部分地具有感情色彩和抒情的意味;(2)为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又往往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以从事感情的交流。
这些部分也具有文学意味。
(二)政论文西汉前期的政论文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和晁错。
1.贾谊的政论文(1)《过秦论》①主要内容《过秦论》旨在论述秦的过失,分上、中、下三篇。
它所总结的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从儒家的思想出发的,“攻守之势异也”则是一个政治家的看法。
②写作特色文章运用了铺陈与夸张的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具有了文学色彩。
(2)《论治安策》《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主要是对当时他所认为的不利于汉王朝统治的现象予以揭示,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圣才出品)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2.1 复习笔记一、晚明文学高潮的表现明代文学在弘治至嘉靖时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以后,经隆庆而至万历年间形成了高潮。
(一)小说方面,先后有《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二)戏曲方面,以《牡丹亭》最为突出;(三)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和“性灵说”;(四)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的崛起,与诗歌相比较,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为重大。
由于遭到政治压迫,这一高潮从万历三十年左右起就结束了,以后是长达百年的徘徊期——各体文学虽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潮时期的优秀传统,但都已较前逊色,最终则归于萧条。
二、《西游记》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印小说之风日渐兴盛。
既有昔时所传旧本,也出现了当时所编纂的新作。
隆庆、万历时期,历史演义所刊益多。
其艺术水平虽均不高,但它们的一再刊印,既显示了读者对小说的需要,也对推动小说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出现的。
(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2.成书(1)玄奘俗姓陈,早年出家,于唐贞观三年赴西域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余年,途经百余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玄奘回国后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后其弟子慧立、彦惊又撰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玄奘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张,增加了一些神奇的故事。
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日益流传开来,在佛教的“俗讲”与民间文艺中不断地讲说,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浓。
(3)南宋时取经故事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此外,关于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戏文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4)在元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取经队伍中有了深沙神。
《诗话》中的猴行者智斗白虎精、经女人国、入王母瑶池偷蟠桃等故事是《西游记》中有关故事的原型。
(5)约在元代后期,至迟在明代初期出现了一部系统地讲述取经故事的小说《西游记》,书中的一些故事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关故事之所本,此书还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形象。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元代的杂剧)
第2章元代的杂剧2.1 复习笔记戏剧和通俗小说是最能代表近世文学水平的两种文学样式。
在元代绝大部分时间里,杂剧的成就都比小说突出,较明显地体现了近世文学环绕着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而展开的新特色。
元代末期,通俗小说才显示出重大的进步。
这一差别的形成主要在于元杂剧具有远比通俗小说丰富的遗产。
一、元杂剧的体制(一)以唱为主,说白只起很次要的作用1.现存的元杂剧中,元刊本目前只能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依据。
其中除根本没有说白者外,均只有极少的说白,略起前后连接作用。
而现存的明本元杂剧一般都有较多的说白,这是因为明本元杂剧以演出本为依据,把由元、明演员陆续增加的说白一起抄写或刊印出来了。
2.杂剧曲词重在抒情。
元杂剧作家只写曲词和极少量非有不可的说白,这意味着元杂剧所重视的主要是代剧中人物抒情。
(二)元杂剧一本四出,还可加楔子1.因为这一体制,所以元杂剧一般篇幅较短小。
只有《西厢记》等个别例外,用几本来表现一个连续性的故事,但每本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每折只能由一个剧中人唱,每本又只能由一个角色唱,在通常情况下也就是由某个剧中人把一本四折的歌唱全都包下来。
这样的折数规定和歌唱方式,既不利于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也不利于表现和强化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的一种格局给剧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剧中的主角永远无法与别人对唱,从而不可能充分地互诉衷肠,也不可能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
(三)脚色分为末、旦、净、外、杂五个大类主角分别由末或旦充任,因而整个剧本也只能分别由末或旦演唱。
末唱的称“末本”,旦唱的称“旦本”。
与宋杂剧比较,末可能由“末泥”演变而来。
元杂剧的末是可以充主角的,也可充任主角的“旦”是元杂剧新增的。
这意味着,宋杂剧原来没有以女性为主角的剧本,因此,在元杂剧的旦本戏中具有比末本戏更多的创造性。
(四)元杂剧的曲调与词及诸宫调有密切的关系曲的最基本单位为单支曲,而这些单支曲的曲调又按照各自的音乐特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宫调。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圣才出
第6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6.1 复习笔记一、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概况(一)诗文的发展1.诗从宋代的主理向主情回归,而且较唐代更强调自我的作用;2.文章开始向抒写性灵的方向倾斜。
(二)发展阶段1.第一期是太宗取中原至全国统一之初;2.第二期是全国统一后元王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3.第三期是元末。
王国维把杂剧的第三期划为至正时期,就诗文来说,可把后至元时期作为第三期的起点。
二、元初的诗文创作(一)元初的诗文作家群元初从事诗文的作家,其社会地位均高于杂剧作家。
思想没有杂剧作家的洒脱,且大都出身汉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所以第一期诗文作家的作品既有由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思想状况而注重情性的一面,又有继承自中唐以来力图使得诗文成为政治、伦理工具的那种倾向的一面。
有时这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家身上。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1.耶律楚材(1)耶律楚材其人耶律楚材,字晋卿,契丹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说:“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有《湛然居士文集》。
(2)耶律楚材的诗歌①有真感情流露的诗歌如《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大夫韵》,作此诗时,他已为蒙古的高官,但由于其与辽、金王朝的关系,重到燕京时,抚今思昔,他不仅产生了《黍离》之悲,而且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从中也隐隐透露出宦海中难言的苦闷。
其“好梦”一联,语虽平淡,内涵却很丰富。
②含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阴山》,诗的最后两句别有寄托,被斥为“不足夸”的“江左名山”是南宋王朝的象征,而“横空千里雄西域”也不只是指阴山,而是隐喻蒙古王朝。
所以此诗虽似写景,却具有“颂圣”的意味。
2.刘秉忠(1)刘秉忠其人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
初为僧,法名子聪。
后辅佐忽必烈,多所谋划。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名秉忠。
有《藏春集》。
(2)刘秉忠的诗歌①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刘秉忠的诗属于“本色”一路,其较有特色的是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
如《寄友人》,此诗虽较粗率,但能见出人生的无奈。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6)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2.对孟子进行整肃对朱元璋来说,儒家思想还存在着缺陷。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明代末期的文学)
第1章缓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文学落潮期的特点在文学高潮中出现的精神和艺术特色,从万历后期到康熙中叶的百年左右时间内,处于缓慢的削弱过程中,而非立即消失并且有时还有所回升,所以,从万历三十年开始的文学落潮期是相当漫长的。
(二)落潮期文学概况明末文学中的“三言”“两拍”,竟陵派、王思任、曹学佺的小品,王彦泓、陈子龙的诗歌,吴炳等人的戏曲和清代前期吴伟业及王士稹的诗歌,张岱、廖燕的散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和洪昇、孔尚任的剧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文学高潮的传统,同时也显示出这种传统的不同程度的萎缩。
二、“三言”“两拍”等明末小说(一)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其人冯梦龙,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
少负才名,风流倜傥。
与其兄冯梦桂、弟冯梦熊皆有名于时,人称“吴下三冯”。
2.冯梦龙的作品冯梦龙一生困顿科场,仕途也不得意,他将主要的精力从事写作。
著述丰富,经、史、子、集皆有涉猎,而尤长于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与创作。
(1)改编的长篇小说有《三遂平妖传》《东周列国志》;(2)纂辑的通俗文学作品集除“三言”外,有民歌集《山歌》《挂枝儿》;(3)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笑话集《笑府》、故事集《古今谭概》;(4)对《灌园记》等七种戏曲剧本加以改订,加上其自著的《女丈夫》《双雄记》《万事足》三种,辑为《墨憨斋传奇十种》。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山歌》《挂枝儿》和“三言”。
3.《山歌》和《挂枝儿》(1)简介①《挂枝儿》一名《童痴一弄》,《山歌》又名《童痴二弄》。
二书所收大都为江南地区的民间歌曲。
前一书所收的作品均用[挂枝儿]曲调;《山歌》所收为民歌体制的作品。
②二书中的歌曲,除极少数作品外,其产生年代早的大抵不超过万历中期,晚的则到天启、崇祯间。
其中有许多经过文人的加工修改,冯梦龙自己当也做过此项工作,有的作品可能出于文人之手。
(2)纂辑目的冯梦龙自述其编《山歌》的目的,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挂枝儿》的倾向大抵相同。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圣才出品】
第1编上古文学概说0.1 复习笔记“上古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的时代里的文学。
其现存最早的作品出现于周初,最晚的出现于战国后期,代表作家为楚国的屈原、宋玉。
上古文学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特色是在民族文化的厚实的土壤上形成的,而古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印记、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一)成因1.自然条件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类先辈的思想特点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只有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人们才能更好生存。
因此,对个人来说,必须全心全意地奉献于群体而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产生并留存下来的殷代和周初的文献中,这类崇群体、抑个体的观念显得很突出。
2.生产方式决定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当时的生产方式。
人类开始在世界上出现时,是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它前后延续了二三百万年。
其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的人们所采用的集体耕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人的观念。
(二)具体表现1.殷代和周初(1)崇群体而抑个人与祖先崇拜相结合。
在《尚书·盘庚》中,殷代的君主盘庚就一再告诫臣下要“黜乃心”“听予一人之作猷”,君主则要“惟民之承”“奉畜汝众”。
倘若君和臣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已经死去的祖先就会向他们降下惩罚。
(2)君主应抑制自我而把群体放在第一位。
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把“克自抑畏”“徽柔懿恭,怀保小民”等作为君主必须遵守的原则。
2.春秋、战国时期(1)主要思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法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都是主张崇群体而抑个体的。
(2)推行方法儒家通过“礼”、法家通过“法”将崇群体而抑个人与恪守等级制度、服从长上的观念相结合。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
第5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5.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虚构性文学的地位提升元末明初,随着《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的相继出现,小说成为与戏曲并驾齐驱的部门。
从此虚构性文学的地位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明清的非虚构性文学的成就不足以与虚构性文学相抗衡。
(二)元代前期和中期的虚构性文学元代前期和中期出现的主要是中短篇的“小说”话本和“讲史”话本,虽然成绩并不显著,但就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创作原则而言,却为其后的小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在元末明初出现了我国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二、中短篇话本宋代盛行的“说话”在元代仍然流传。
“说话人”的底本称为话本。
其有话本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类,它们属于小说的范畴,并作为早期通俗小说在小说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一)“小说”话本1.元代的“小说”话本现在能作为考察元代“小说”话本依据的是《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简贴和尚》《西湖三塔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风月瑞仙亭》《合同文字记》《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另有元刊《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一种。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宿香亭张浩遇莺莺》《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的基本情节也可作为考察元“小说”话本的参考。
2.元代“小说”话本的特点(1)注重情节,不注重描写这些话本注重的主要是情节,以故事本身的魅力来吸引读者,对描写则不甚重视,有的仅能交代清楚情节。
就情节本身来说,其所重首在新奇,其次是风月。
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月仙从耆卿歌咏自己诗作之举中必然知道对自己施暴的是耆卿指使,也必然引起很大的震动,从而产生悲愤或其他情感,这些在话本中却全未涉及,足见其所重实在情节的交代,而不在写人物感情。
(2)开始出现轻视当时道德的倾向这些作品已开始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的轻视当时道德的倾向,这实际上是把个体的要求置于道德之上。
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柳耆卿为了得到周月仙而采取恶劣的手段,而作品却对他颇加赞美,并说周月仙后来对这种手段全无芥蒂,终与耆卿真心相爱。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圣才
第3章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康熙后期到乾隆初叶的文学3.1 复习笔记一、萧条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从康熙后期(始于康熙四十一年)到吴敬梓写成《儒林外史》的下限乾隆十四年,将近五十年。
这一时期为下一阶段文学嬗变期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文学概况1.洪昇、孔尚任到康熙四十一年已不再从事戏曲创作了;王士禛写作那些好诗的时间比康熙四十一年早得多;蒲松龄于康熙四十一年及以后虽仍继续写《聊斋志异》,但已是强弩之末。
2.主张以文学为政教工具的方苞与沈德潜在康熙后期已崭露头角,以后分别成为文界和诗苑的领军人物。
所以,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文坛相对暗淡。
虽有以厉鹗、郑燮为代表的少数作家置身于主流之外,创作成就也不突出。
3.文坛上也仍有暗流在涌动,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都是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
二、赵执信与沈德潜康熙后期,最早对王士禛等人的诗风表示不满、加以批判的是赵执信,其理论依据是“温柔敦厚”的“诗教”说。
后沈德潜又大肆张扬“诗教”。
诗歌为政教服务的主张在一段时间里成为诗论的主流,与当时文论的主流——桐城派的“义法”说相呼应。
(一)赵执信1.赵执信其人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
推尊宋诗,不满严羽与王士禛一派的诗论,而服膺于反严羽的明末清初人冯班。
有《因园集》《饴山堂集》《谈龙录》等。
《谈龙录》专为批判王士禛而作。
2.赵执信的诗论赵执信与王士禛在对诗的看法上有重大的分歧。
这分歧主要并不在如何以龙喻诗的问题上,而在于诗的思想内容。
(1)赵执信要求“诗中有人”,乃是要诗中有符合于他的标准的人,也即其思想感情不逾越他所制定的规范的人。
这种标准或规范的具体内涵是“诗教”“礼义”。
(2)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以“礼义”来规范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剥夺个人即使仅仅在感情上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3.赵执信的诗歌(1)《出都》此诗是赵执信被罢官而离开北京返回家乡时所作。
他承认“罢官”是由于自己的错误,因而没有怨恨之心,只是觉得自己的遭遇有点可怜。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编)【圣才出品】
第6编近世文学·受挫期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白话小说在近世文学的最终阶段
第3章白话小说在近世文学的最终阶段3.1 复习笔记在近世文学的最终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镜花缘》《三侠五义》与《海上花列传》。
一、《镜花缘》(一)作者《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字松石。
在仕途上并不得意。
性格豪爽,兴趣广泛,学问渊博,对音韵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有围棋谱《受子谱》和音韵学著作《音鑑》等。
(二)成书《镜花缘》共一百回,是李汝珍“以文为戏”“消磨了十数多年层层心血”写成的。
(三)特点1.情节构想上着重趣味性一百回中,写唐敖、多九公等人在海外的游历用了三十二回,写唐小山海外寻父的经过用了十回,写才女们的十日欢聚用了二十五回。
前二者着重的是唐敖父女见闻、遭逢之奇特,后者主要写才女们的游艺活动和谈论学问。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趣味性。
2.在具体的描写中也常常追求风趣作者不但不重视对人物的道德评价,甚至也不希冀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作品既不能引起读者道德上的激动,也不能引起感情上的剧烈波澜,它所给予读者的是愉悦。
唐闺臣到海外寻父时,被大盗劫走,两个同伴也一起被劫。
大盗想让她们作妾,她们不愿受此凌辱,准备自杀时的对话。
作者不从传统观念出发,对她们的以死全贞进行歌颂,也不去揭示她们在临死前的悲痛、愤怒或依恋、忧急,却让若花抓住婉如的一句话大做文章。
3.由独到之见形成新鲜感《镜花缘》中存在若干独到之见,那是对传统观念和世俗行为不盲目认同而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果。
在叙述君子国的部分出现的反对算命合婚、迷信风水、请客饮宴时讲排场等言论,都属于这一类。
在这些独到之见中,最可贵的是对妇女问题的认识:(1)在作者看来,当时中国社会由男性支配女性仅仅是一种习惯,它跟女儿国之由女性支配男性,并无优劣之分,而仅仅是习惯的差异。
这样中国古代在男女关系上的一系列伦理规范、法律条文,就都失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2)由女性支配的社会并不比男性支配的社会有任何逊色之处,那个社会里的不合理现象也是男性支配的社会所具有的。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
第2章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小说2.1 复习笔记戏曲和小说到明初趋于衰落。
自明王朝成立以后直到嘉靖时期的一百数十年间,只有少数作品还能对元杂剧的优秀传统有所保持,但已颇为逊色。
在小说领域中,只出现了极少的几种作品。
一、戏曲(一)明代前期的戏曲概况1.上层统治者很重视戏曲(1)朱权不但自己写作杂剧,还写了一部研究戏曲的专著《太和正音谱》;(2)朱有墩写了很多杂剧剧本;(3)明成祖朱棣要其臣子编纂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其中收入了很多戏曲剧本。
这一情况有利于戏曲资料的保存,但对戏曲创作的发展却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导致统治阶层的观念很快地向戏曲创作渗透。
2.明代初期戏曲创作的后退(1)宣传妇女的节义的倾向较前强烈;(2)出现了不少对统治者进行祝颂、庆贺的剧本,这是以前的戏曲没有的;(3)神仙道化剧的恶性发展,明初的神仙道化剧多渲染神仙而失掉了人生的感慨。
3.明代初期的戏曲作家(1)由元入明的戏剧作家,有贾仲明、李唐宾、刘兑等;(2)作为明朝宗室而从事戏曲创作的,有朱权、朱有墩,朱有燉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影响最大的剧作家。
(二)戏曲作家及其代表作元代戏曲的优秀特色,在这一时期仍有所保持的是其对爱情的讴歌。
1.贾仲明(1)贾仲明其人贾仲明,一作仲名,号云水散人。
元末曾与罗贯中交游,为忘年交。
《录鬼簿续编》或即为他所作,其中保存了若干元末明初的戏曲资料。
杂剧今存《铁拐李度金童玉女》《荆楚臣重对玉梳》《李素兰风月玉壶春》《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四种。
除第一种为神仙道化剧外,另三种均为爱情剧。
最值得重视的为《萧淑兰》。
(2)贾仲明的杂剧①《萧淑兰》a.主要内容此剧写萧淑兰热恋张世英,但世英很迂儒,将男女间的私相恋爱视为无耻的事,几次峻拒,并逃离她家。
她追求不懈,最后在她哥哥写信给张世英时,她在信封中偷偷塞进了她所作的《菩萨蛮》,以申述她对张世英的爱。
不料此事被她的哥哥发觉,幸而她的兄、嫂都通情达理,反而成全了她和张世英之间的婚事。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编 近世文学·复兴
第7编近世文学·复兴期概说0.1复习笔记一、文学复兴期概况(一)时间界定从明代弘治(1488~1505)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万历(1573~1620)中期。
(二)文学概况1.个人与环境的冲突或者说环境对于个性的压抑以及人的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2.以《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及以后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白话小说成为成就最突出的文学样式。
3.白话在文学中逐步扎根。
上述三点显示出文学是在朝着五四新文学的方向发展。
但直到清末,中国文学仍与五四新文学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文学本身来说,一方面是明初以来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使得中国文学在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进入了复兴期后中国近世文学的行进仍一度曲折。
二、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演化与异端人格的涌现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
(一)经济的发展就明代中后期的经济说,从正统(1436~1449)时期起,城市经济已从明初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至弘治时其繁荣程度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嘉靖、万历间更为富庶。
(二)市民阶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也随之复兴和进展,并日益作用于文化。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就是商人的儿子,晚明时期新思潮最突出的代表李贽也是商人的儿子。
从弘治到晚明时期的文化发展中,市民的影响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三)思想的演化1.王守仁的思想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具有显要的地位。
王阳明提倡“良知”,这是具有两重性的学说,在证明封建伦理道德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把基于自然本性的“知”当作应该发扬的“良知”。
2.李贽的思想在把王阳明学说引向另一种思路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李贽,把阳明学引到了符合市民要求的方面。
他所期望的是人的官能享受、男女之欲、上进要求、对后代的爱护和关心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去争取其实现,对人们的心灵也不加以束缚。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世文学·分化期 第4章~第
圣才电子书
二、唐五代民间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概述
唐五代民间词是清末在敦煌石室所发现的。因为它们在敦煌石室是与很多其他的歌词混
杂在一起的,所以,除了有一种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肯定为词总集外,其他的是否是
词,研究者的意见还有很大分歧。
言,有的俚俗,有的朴素,有的明快,有的已颇有情致,这大致反映了在语言上的演进过程,
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中语言俚俗、朴素的就一定时代早。
(三)词作
唐五代民间词内容广泛,既有政治大事,又有日常生活,与唐五代文人词的只写日常生
活不同。不过,唐五代民间词中最能显示出其艺术成就的,仍是写日常生活情况和内心感受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词的兴起及其任情唯美的倾向
4.1 复习笔记
词是在唐代形成的,到了五代时期已相当繁荣。在词史上受到高度评价的词人李煜也是 在五代就开始词的创作的。
一、词的起源 词在开始时是配合一种特定的音乐而歌唱的曲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当时这种特定 的音乐就是燕乐,起源于隋唐间。 (一)燕乐的兴起 在隋唐之间,燕乐兴起。燕乐“是北方中国音乐被胡乐化的抒情音乐”,是在北朝音乐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音乐具有很强的感人作用,所以很快就流行起来。除了庙堂应用 的音乐以外,在一般的场合所用的逐渐都成了燕乐。 (二)词的产生 燕乐需要与它相配合的歌词,而中国原来的诗歌都不能与这种音乐很好地配合。变通的 办法就是在把诗与燕乐配合时,根据乐调的需要,将诗中的某些诗句及其某些词语重复歌唱。 但这种做法会使原诗的内容的美受到影响,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原有的长处。要彻底 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按照乐曲的特点来创作歌词。 沈括和李之仪对此都有相关的记载,但是他们所说的是文人填词的情况,民间作词恐怕 还在文人之前。所以,词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还没有定论,目前只能说词的形成不可能 迟于唐德宗时期。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5)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近世和近世文学(一)近世近世指封建制后期并已有明显的市民色彩的时期。
(二)近世文学1.起始时间中国的近世文学始于金末元初,也即始于13世纪初。
2.总体特征注重个人的倾向日益扩大和深化,对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对立的表现愈益丰富、深入、细腻、强烈。
3.五个阶段中国文学的近世期特别漫长,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一再出现逆转和徘徊。
大致说来,中国的近世文学可以分作五个阶段:萌生期、受挫期、复兴期、徘徊期、嬗变期。
二、中国近世文学的开始(一)概述1.近世文学尊重个体的人的精神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在这以前已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因素,并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因;但这只是植基于个人感情的某种自发性反应,而并非基于尊重个体的人的自觉精神。
2.在受到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之前,中国的近世文学里也没有体现出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之前的文学相比,却已较为集中地表达了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而且逐渐强化和深化。
3.对个人的要求和权利的尊重,首先较突出地表现在爱情方面,然后再逐步向其他方面扩张。
(二)近世文学开始的原因1.《西厢记诸宫调》等作品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强调,从根底上来说是一种市民意识,这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
2.金、元的统治阶层均为少数民族。
尚未充分理解思想统治的重要性。
他们虽也颁布了一些提倡儒学、甚至程朱理学的命令,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作用,这有利于市民意识在文化方面的逐渐扩张。
三、近世文学萌生期的特征(一)市民意识在文学中增长1.对商人的评价有所改观在中国的近世文学中,一方面仍有以重农抑商的观念来写商人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若干从别的角度来写商人的作品。
2.对贪欲和权势欲以及爱情的追求市民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背叛群体对个体的束缚,以便市民们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们所要满足的不仅有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有性爱方面的欲求。
这种追求必然导致个体与环境的冲突,引起对长期崇奉的人生信念的动摇。
(二)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性、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这一时期文学较之前代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文学的主干从作者自抒其情的抒情文学向虚构的叙事文学的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
1.1复习笔记
一、文学的起源
中国的文学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无任何可资依据的材料。
以现存的文学作品而论,当以《诗经》为最早。
另有一些相传为黄帝、尧、舜时代的歌谣,则均出于伪托。
(一)“劳动说”
1.代表作品: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和《艺术与社会生活》。
2.具体论述
(1)诗歌的产生既是由精力充沛的具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所引起的,而劳动仅仅是这样的身体动作中的一种,尽管是特别重要的一种,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所有其他的这类身体动作的存在,断然宣称艺术——文学——起源于劳动。
(2)如果没有“人的本性”所给予人类的“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那么,虽有劳动或其他类似的身体动作,也仍然不能“引起”“诗歌的产生”。
(3)“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是人的审美能力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作品印证
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诗歌。
1.最早诗歌的主要功能在于其节奏的音乐性,而不是其词句的内涵。
如《淮南子·道应训》中的“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礼记·曲礼上》中的“邻有丧,舂不相”。
“邪许”之声以及与之相似的“相”,只体现出某种节奏,而不存在词句方面的含义。
2.最早的诗歌,也总是表现一定感情的。
如“邪许”,就是与振奋之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能起到“劝力”的作用。
二、中国早期神话和传说
(一)中国早期神话、传说的性质
1.早期的神话、传说并不就是文学,但却含有文学的成分,并往往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2.原始人在把自然现象说成“有意识的力量的故意的行为”,并在征服自然力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幻想和想象。
虽然这并不是自觉的行为,但却与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因而具有文学的成分。
3.原始神话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保存
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前三种都出于战国时期,后一种出于汉代。
而其所记神话,当都出于这些著作成书之前。
(三)中国早期神话的特色
在中国早期神话中已经渗透了重群体而轻个体的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是与肯定既存秩序联系在一起的。
1.神话人物或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人物,除极个别的以外,都是为民除害的英雄。
至于个人的利害得失,他们并不挂怀。
(1)中国保存下来的古代神话不多,关于自然灾害的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条件的艰苦。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出现了很多为民除害的英雄,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抗旱。
(2)神话人物或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人物,他们对于自己的利益并不挂怀。
禹在父亲
鲧受到不公正的处分以后,仍然全心全意地治水,甚至不惜化身为熊,以致妻子变而为石等。
2.中国神话对既存秩序持肯定态度。
无论天上的帝或人间的帝,都关心民众,为民造福。
即中国神话中的既存秩序是合理而有益的,因而,并无受歌颂的反抗的英雄。
如对鲧的处分,虽似过重,但仍重用其子禹;而且,鲧最后复活了。
至于为害人群的共工,则终于自食恶果。
(四)中国古代神话的状况
中国古代神话并不发达。
1.就现存古籍中的神话来看,远不能形成诸神的谱系;
2.就各个具体的神话来看,没有前后连贯的矛盾冲突和较丰满的思想感情,连外形的交代也很少;
3.中国早期神话中也没有诸如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那样完成十二项英雄业绩,而且其业绩具有相当丰富、生动内容的人物;
4.中国古代的神话并不发达,这不是民族的耻辱,相反这显示了中国民族文化很早就形成的特色:重实际而轻玄想。
1.2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记载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先秦典籍是。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山海经》
【解析】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
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2.“盘古开天地”在中国古代神话类型中属于。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创世神话
【解析】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对于世界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和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
“世界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思考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盘古开天辟地”是对世界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和解释,因此属于创世神话。
3.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中。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淮南子》
【解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一部论文集。
《淮南子》有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今存内二十一篇。
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
这些神话主要靠此书得以流传。
二、名词解释
1.神话[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高唐神女[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高唐神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
高唐神女的故事由《山海经·中次七经》所记“炎帝死为草”演变而来,由宋玉在《高唐赋》和《神女赋》中所塑造。
作品既从写男女之情出发,又不越过礼教的界限,宋玉真正领会了《诗经》作者“有益风化”的精髓,塑造了一位光耀千古的女神,其为寓言、托兴甚明。
两千多年来,它以浓郁浪漫的色彩、似真似幻的情节、美丽多情的形象,成为我国古代诗赋中长盛不衰的文学母题。
3.神羿射日[山东大学2011年研]
答:神羿射日是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羿”有两人,“神羿”与“后羿”并不相同。
羿是尧时天帝帝俊命其下凡为民除害的射日神羿,《天问》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而后羿则是尧、舜、禹、启之后推翻夏太康统治的东夷有穷国国君(羿,名;后,君主),《左传》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今不应再把神话和历史搞混淆了,不该再说“后羿射日”了。
三、简答题
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对文学创作素材的影响
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①散文
《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②诗歌
用神话人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比比皆是,如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
③小说、戏曲
用神话作小说、戏曲素材的也很多,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
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