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运输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5节运输作用参考课件
筛管由筛管分子组成, 筛管分子是活细胞。输导有 机物。
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 形成层
髓
木质部
结构名称 树 外侧部 皮 韧皮部
形成层 木质部
髓
功能 保护作用 内有起输导作用的筛管 具有分裂能力,使茎逐年加粗 内有起输导作用的导管 贮藏营养
第5节 运输作用
你知道吗
树怕伤皮, 不怕伤心? 这株古杉高28米, 胸径2.19米,虽曾被焚 空树干,但至今依然 存活,被誉为“湖南 杉树王”。
你知道吗
世界上最高的树是澳洲的杏仁桉,高可达
156m。
世界上最粗的树是生长在西 西里岛的从一小棵资大料栗中树你,发树现干了的什周么问题?
长有5树5为m左什右么。能长得这样高大、粗壮? 世为界什上么体巨积杉最中大间的开树洞是,生树长却不会死亡?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形成层
有什么特点? 具有分裂能力
是什么组织? 分生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 木质,部向外
产生新的 ,韧其皮作部用是使茎
。 逐年加粗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
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形成层
筛 管 运 送 有 机 物
1、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 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下方没变化。
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环割树皮,有机物的输导被阻断。因此有机物 堆积在切口,使的切口处细胞生长旺盛,形成 瘤状。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在树皮里。
小故事
明在明果的 树小 的表 主哥 干家 的有下一部片,苹适果当园地。剥秋去 天 一,圈他 树去 皮苹 ,果 当园 年玩 一的般时有候显发著现的了增一产个效 很 果。有这趣是的因现为象经。过苹环果割树的干果的树,皮由上于都 被 有切机了 养一 料刀 不( 能如 向右 根图部)运,输这,是而怎集么中回供 事 给?正明在明发去育问的小花表和哥果,实小所表致哥。说由了于一残 席 植 留真着话重 一,要 部明啊 分明! 形听你 成得知 层直道,点小它头表能,哥逐说是渐:怎形科样成学解新种 释 的的树吗 枝? ,第二年仍然可以正常生长, 而不会死亡。
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模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运输作用的机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例如,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同时,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本节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同时,将运输作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和机制。
2.让学生了解运输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在实验设计上,我精心准备了“水的运输”和“无机盐的运输”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4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
《第4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二、讲授新课(一)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红墨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实验目的:观察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2)实验材料:带叶的枝条、红墨水、放大镜等。
(3)实验步骤:①将带叶的枝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枝条的变化。
③用放大镜观察枝条的横切面和纵切面。
(4)实验现象:枝条的叶脉变红,茎的木质部也变红。
(5)实验结论: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2. 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运输途径。
(二)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掌握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1. 教师讲解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的。
2. 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让学生了解筛管的结构和功能。
(三)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植物体内物质运输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1)保证植物各部分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2)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各个部位,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
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以及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3.4.4 运输作用-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北师大版2024)
尊重生命
二、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1.有机物的运输
枝瘤的形成原因。 有机物在韧皮部由上向下运输。
2.筛管:位于树皮的韧皮部里,运输有机物的结构。 3.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尊重生命
咱们爱咱们的民族,这 是咱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尊重生命
感谢聆听
尊重生命
这株古杉高 28米,胸径2.19 米,虽曾被焚空 树干,但至今 依然存活,被 誉为“湖南杉 树王”。
俗话说,树“不
怕空心,就怕剥皮”, 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尊重生命
第3单元 绿色植物的生活
第四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4节 运输作用
XX学校 XX科组 XX教师
尊重生命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树 皮
筛管
筛管位于树皮内,由筛管分子连 接而成,筛管分子是长形的活细 胞,两个筛管分子之间横壁形成 筛板,上面有筛孔,用于由上往 下运输有机物。
筛孔
尊重生命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二、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有
机
物
运
输
视
叶制造的有机物通
频
过茎向下运输到植物体
的其他器官。
尊重生命
导管和筛管构成植物体的运输通道
2、试解释切囗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环割树皮,有机物的输导被阻断。因此有机物堆积 在切口,使切口处细胞生长旺盛,形成瘤状。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在树皮里。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的方向如何?
由上往下。
尊重生命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想:尊重学生的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设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运输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教师展示一幅植物生长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这么多的水分?”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接着,教师拿出一个装有红细胞的滴管,提问:“红细胞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运输作用的概念。
2.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教师提出与运输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如“为什么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期间,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解答疑问。
2.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设想:开展运输作用相关实验,如红细胞的渗透实验、植物的水分运输观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Hale Waihona Puke 想: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生物学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设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运输作用在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运输作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总结
树皮(韧皮部)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形成层
木质部
髓
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过茎的木质部由下而上运输。
3、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死细胞 枝瘤的形成原因
4、有机物的运输 有机物在韧皮部由上向下运输
5、筛管:位于树皮的韧皮部里,运输有机物。活细胞
运输作用
2、把生长在土壤中的细嫩植物茎切断,切口下方的
有机物的运输
联系生活 果农为了增产,常将枝条 适当剥去一圈树皮,称为 环剥,这是为什么? 限制有机物向下运输, 使更多有机物运向果实, 从而增加产量
有机物的运输
联系生活
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 树皮受伤,切断向下运 输有机物的筛管 ,使根 得不到有机物而死。 “不怕空心”是因为树干 中心与运输没有关系,若 空心到只有树皮仍然会死。
断面上溢出的汁液主要是( C )
A、细胞质和细胞液 B、细胞液和细胞间的水分 C、根从土壤中吸取的水分和无机盐 D、叶制造的有机物
运输作用
下课!
正常枝条
叶脉变红
枝条树皮被剥
叶脉变红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剥皮相当于除去哪个结构?
除去韧皮部,保留木质部
正常枝条
树皮被剥
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 木质部导管
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 输途径: 瓶—茎的木质部—叶片
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 自下而上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联系生活
给植物打点滴(挂吊瓶) 时,针头应该插在什么管 道?
导入
植物吸取作用吸取的水和无机 盐是如何运输到植物全身各处 去的?
根的生长需不需要有机物?又 是如何运输到根的呢?
第五节
运输作用
茎的结构
七年级运输作用知识点
七年级运输作用知识点在生命科学的学习中,运输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整体上介绍七年级生命科学中的运输作用知识点,包括植物和动物的运输作用。
一、植物的运输作用植物的运输作用主要表现在根茎、叶、果实等部位,而植物的运输途径主要有三种:根、茎、叶。
具体而言,植物的运输作用包括以下方面:1.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植物根系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和矿物质,并通过根的内部运输系统运输到茎、叶等营养部位。
2.光合产物的分配:植物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通过茎部向各个部位进行分配。
例如,葡萄糖是植物的主要产物之一,通过茎部运输到果实中进行储存。
3.植物信号物质的运输:植物通过茎部运输植物信号物质,如激素、花粉等,完成植物的感应和繁殖过程。
二、动物的运输作用与植物相比,动物的运输作用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血液循环、神经运输、呼吸和内分泌运输等。
1.血液循环: 心脏和血管系统是动物血液循环的主要载体,从心脏流向身体各个部位,以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从各个部位收集二氧化碳和废物,再通过静脉返回心脏。
2.神经运输:动物神经系统起到接受外界信息和传递指令的重要作用。
神经细胞利用电脉冲信号以及化学信息传输,通达身体各个部位,使得动物可以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
3.呼吸运输:呼吸系统是动物体内传递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清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的主要途径。
氧气从外界进入肺部,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部位,呼出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流回肺部进行排除。
4.内分泌运输:内分泌系统是动物体内物质平衡和调节的主要途径。
通过分泌激素,内分泌系统通常会将化学信息沿着血液或淋巴系统传输到身体各个部位,在调节体内代谢和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运输作用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解其中原理和机制,对于进一步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植物如何应对干旱环境,分析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调节机制。
6.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规律。
7.课后作业:布置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8.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植物图片,特别是那些在干旱环境中依然能够生存的植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方面的独特适应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将对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过程入手,详细讲解根部吸水、水分通过茎的导管上升、叶片蒸腾等重要环节。我会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导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本章节《运输作用》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具体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会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练习,增强自信心。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关键点。我会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强化记忆。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运输作用 新课件
1、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2、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1、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2、蒸腾作用的结构基础
叶片的气孔
验证叶是植物蒸腾 作用的主要器官
3、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 温度 ✓ 光照
蒸腾作用实验装置
“验证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的另类实验设计
课后作业
1、复习5.4 蒸腾作用 2、完成优化设计“知能演练提升”
P29—30:1、4、5、9、10、12 3、预习6.1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的强度
➢ 水分充足→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增强 ➢ 水份缺少→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
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
④在阴天、傍晚时移栽
降低蒸腾作用强度
⑤搭棚遮阴,减少阳光照射
大树可以2、遮为挡什阳么光说,“在大树树荫底下下可好以乘避凉免阳”光?的照射;另 外,大树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水分变为水蒸气散失的时 候,带走了大量的热量,使大树周围的气温降低。
四、课堂总结
1、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光线下观察
2、用刀片做一横切
3、用刀片纵切白菜表面皮肉
实验结论 植物靠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探究实验 茎的运输
合作探究 茎的结构
观察实验 白菜叶导管
合作探究 导管和筛管
学以致用 枝瘤的形成
讨论填表:比较导管和筛管
阅读教材P96-97,比较图5-23和5-24,小 组合作完成表格,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认识到科学技术对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作用。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成长。通过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本案例运用多媒体、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这些手段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生物体如何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部位?又是如何将废物排出体外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组成部分,并解释血液循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协同作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3.运用实验、观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体内运输作用的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4.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归纳等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3.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运输作用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运输作用课件
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
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根部吸取的水,主要以 水蒸气情势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体外 的生理过程。
蒸腾水分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 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蒸腾作用的意义:
促进根吸取水分; 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清水
甲
甲
20%食盐溶液
乙
乙
植物的蒸腾失水
视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专题复习二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呼
蒸腾作用
吸 光合作用
作
用
运输作用
吸取作用
复习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五种生活方式的 概念、原理、意义。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五种生活方 式在生产上的应用。
甲
2液0%食盐溶
乙
乙
光
氢氧化钠溶液
水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较
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合理密植
1
2
3
讨论: 1、食粮入仓前,为什么一定要晒干?
2、贮存蔬菜、水果树底下好乘凉”?
为什么往往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视察思考:
这是从橡胶树上收集 橡胶的情景,你能发 现橡胶是从哪里流淌 出来的吗?
谢 谢!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运输作用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我们已 经知道
盐
的 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 筛管 。
运 输
我们需要了解
茎的内部结构。
我们也可以 通过实验来
探究!
水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和
无
树皮
机
韧皮部
盐
形成层
的
运
髓
输
木质部
水 探究1 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什么部分运输的?
和
无
机
作出假设:
盐
的
1、茎的全部结构都参与运输。
运
2、茎的外侧树皮参与运输。
输
3、茎的内部结构参与运输。
的,茎的哪部分结构用来运输有机
物呢?
视察与思考:
有
这是从橡胶树上收集橡胶的情景,你
机
能发现橡胶是从哪里流淌出来的吗?
物
的
运
输
视察枝瘤
运输
有机物
有
机
树皮
物
韧皮部
的
形成层
运
输
髓
木质部
有 机 1. 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 物 切口上方部位逐渐膨大,切口下方的变化不大。 的 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运 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能向下运输,使有机物在切 输 口上方积累。
3.根据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树皮中,树皮的韧皮部里有运输有机物的管道。
茎
的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 运
输 1. 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位于(木质部)中。 作 用 2. 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位于(韧皮部)中。
茎
探究3
的 运 1、木质部中主要是什么细胞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呢?
输 作
2、韧皮部中主要是什么细胞来运输有机物呢?
七年级生物运输作用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运输作用知识点生物运输作用是生命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生理功能,它负责将营养物质、水分、气体等物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保证了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在七年级的生物学教学中,生物运输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植物的运输作用植物的运输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溶解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再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渗透作用,将它们输送到植物的不同部位。
植物的水分运输还涉及到蒸腾作用,即植物自身的水分蒸发,形成负压,进而促使水分由根向上输送。
二、动物的运输作用动物的运输作用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心血管系统通过心脏和血管将血液输送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实现了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呼吸系统通过肺部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三、血液中的成分血液是动物运输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白细胞、红细胞和血浆三部分组成。
其中,红细胞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处,将二氧化碳从身体各处输送到肺部;白细胞则负责身体的免疫系统,保护身体免受外来病毒和细菌的侵袭;血浆则是细胞分泌的液体,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水分和荷尔蒙等物质。
四、运输系统的调节作用生物运输作用的正常运行需要多个系统协同作用,其中包括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
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荷尔蒙来调节血液中的成分和体内的代谢状态;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导过程来控制和协调各个运输系统的工作;免疫系统则负责识别和清除身体内部的异常细胞和病毒。
综上所述,生物运输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功能,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规律和本质。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5 运输作用 课件
活动:视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叶脉变红 枝条树皮被剥
叶脉变红 正常枝条
木质部
甲
乙
稀释的红墨水
浸过稀释红 墨水的枝条
枝条的 横切面
P95讨论 1.甲、乙两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
相同。
2.茎内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的事实 说明什么问题?
茎内有运输水和无机盐
的通道。
3.说出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输途径。
瓶→茎的木质部→叶片
从树皮处流 淌出来的。
P96讨论 1.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
切口上方树皮健康,但会 逐渐形成瘤状物;切口下 方树皮逐渐枯死。
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由上 而下运输的途径被阻断,使 有机物在切口上方积累。
3.根据上述实验 结果推断茎运输 有机物的部位。
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在树皮的韧皮部。
土壤里的水进入植物根部的根毛 细胞,穿过根部层层细胞进入根 部导管中,通过茎的导管运输到 叶的叶脉,一部分进入叶肉细胞 用于生命活动,大部分通过气孔 的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谢 谢 !
探究主题 三 导管和筛管构成植源自体的运输通道所在部位 运输物质 运输方向 组成细胞
导管 木质部 水、无机盐 下 筛管 韧皮部 有机物 上
上 死细胞 下 活细胞
运输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管道 筛管:运输有机物
视察右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1)A是_导__管____,B是_筛__管____。
运输作用
植物的根与茎相连,叶着生在 茎及其分枝上。因此,根吸取 的水分和无机盐必然是通过 茎运输到叶和花中去的。水 分和无机盐是经过怎样的途 径运输到叶和花中去的呢?
1.说出植物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2.辨认导管和筛管在茎内的散布部位。 3.判断水和无机盐在茎内的运输方向。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运输作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的一课《运输作用》,属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这一核心主题下的子主题。
本节主要介绍了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式——导管运输,以及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筛管运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植物体如何通过复杂的运输系统实现物质的循环与分配,这对于后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解释它们在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作用机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系统复杂性和精密性的敬畏之情,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植物体内运输物质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导管和筛管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植物体内物质的循环与分配。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充满好奇。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基础的科学素养,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出发,逐步深入理解运输作用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导管和筛管的图片、动画,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结构特点。
2.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植物茎的横切面),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围绕关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及作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图片,提问:“大树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供应。
那么,这些物质是如何运输到树的各个部位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输作用。
2024年秋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节 运输作用(课件)
枝条的横切面
茎内被染色的结构主要是木质部,根吸收的水和无机 盐通过茎内部的木质部自下而上运输。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枝 瘤 的 形 成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必须输送到植物体 的各个部分才能满足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韧皮部是有机物在植物体内运 输的主要途径,韧皮部中有运输有 机物的管道。
茎的横切
茎的纵切
讨论 描述百合花插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叶和花颜色的变 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叶片和花瓣逐渐呈现红色。茎内被染成红色的结 构主要是木质部,其内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水 和无机盐就是在木质部中运输的。因此,红墨水中的 染料随水分一起被木质部吸收并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 位,呈现红色。
浸没过稀释红墨水的枝条
南瓜茎的导管示意图
筛管细胞是长形的活细胞,两个 筛管细胞之间的横壁形成筛板,上面 有筛孔,运输有机物。
南瓜茎的筛管示意图
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所在部位 运输物质 运输方向 组成细胞 导管 木质部 水、无机盐 下 上 死细胞 筛管 韧皮部 有机物 上 下 活细胞
导管
筛管
除茎以外,植物体其他器官内也 有导管和筛管,它们彼此连接和贯 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完 成植物体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养 料的功能。
中,并与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
实验记录
项目 叶和花的变化
水量的变化
实验 预测
实验 现象
(1)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 实验 ______________ 结论 (2)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
4. 取出处理后的百合花材料, 用水冲洗干净。用解剖刀对茎 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 镜观察茎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情 况,辨别茎内运输水和无机盐 的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输作用(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2)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设计思路〗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讨论来完成此课。
但学生属于“五-四”制,在初一年级学习七年级的教材过程中,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补充。
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枝瘤的现象,不太明白其形成原因。
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枝瘤的形成过程”。
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完善。
另外,在实验材料采集方面,本地木本植物的枝条很好选取,只是季节原因,没有带叶片的枝条,但用这样的枝条进行实验,现象仍然很明显,只是实验需要较长时间。
〖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我提出:“夏季的树林里,空气非常湿润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植物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果。
”学生回答。
“土壤中的水分又是怎样到达叶片的呢?”我追问道。
“应该是根吸收水分,由茎运输到叶的。
”“我们学习过根有吸收的作用,但是茎真的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吗?又是用什么部位来运输的呢?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伴随着我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并开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了。
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采集实验材料,可以自主选择木本植物的枝条,此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材料有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常见的种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各组基本上有了一些设计思路。
最先要表达看法的是小组1:“将一株植物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剪断茎的上部就有水分流出来,说明茎有运输作用!”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一位学生立即反驳道:“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证明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这时,同学们集思广益,马上想到使水溶液具有颜色,再观察植物的变化。
组1同学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小组2:“在实验法中常用对照组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参考了教材的做法,将木本植物的两个枝条,一个完整,另一个剥掉树皮作对照组,同时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横、纵切面的变化。
”对于这种做法,同学们认为“简便,易行,也具说服力!”小组3急切地说:“我们和组2的实验设置一样,但选取对照组的方法恰好相反,我们想将树皮留下,去掉中间部分。
但是,因为剪断的方法会伤到树皮,于是我们小组研究用胶类的物质粘住茎底部的中央部分,但还没有最后确定用什么物质。
”“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启发性地问。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用万能胶,还有的说用油漆,有些同学想到了不溶于水的油脂类,有的想到了凡士林油等等。
我也参与了讨论中,介绍了蜡封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给予了鼓励,也建议大家对其他物质可以试一试,并及时地向学生渗透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4:“我们组的想法是用一个木本植物的枝条,将底部纵向劈切一段,分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上部横、纵切面的颜色变化。
不仅可以知道茎是否有运输的作用,还可以观察茎有没有横向运输。
”同学们对组4的新奇想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给组4发“创意奖”了。
我也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和赞赏。
此时,我发现学生设计中的实验材料都是木本植物,于是提示说:“我们可不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来进行实验呢?”小组5立即表示有相同的想法:“我们想就地取材,选取天竺葵的带叶枝条(因光合作用实验需要,实验室中有很多的天竺葵)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观察叶的颜色变化。
不知道是否可以!”其他组同学都表示可以试一试。
有同学向组5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可以将两株草本植物在不同时间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然后观察液体在茎内的上升情况,这样是不是使本实验更具说服力呢?”另一位同学质疑:“怎样能观察到液体在茎内的运输位置呢?”我根据学生们的交流结果,为大家推荐了玻璃翠等茎透明度比较高的草本植物。
在生生、师生的共同交流中,各组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并进行实验操作。
我强调了实验应在温暖且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以及定量实验的问题,因本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在本节课观察不到实验结果,于是,我叮嘱学生课后定期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时由兴趣小组将课前按照教材的做法准备好的已染红的实物标本(杨树茎的横、纵切面,天竺葵)展示出来,使学生提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观察。
在学生分组观察的时候,“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经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判断“我们组观察的天竺葵的叶脉变成了红色,说明茎将红色的水溶液运输到了叶。
”“运输的方向又是怎样的?”我追问道。
“茎运输水分的方向是由下而上的。
”学生立即回答。
另一位学生:“我们组观察到两株杨树枝条的现象相同,切面上都可以看到被染红了,不仅说明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而且说明树皮不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我及时地将新知识渗透进去,“被染色的部位就是茎的木质部,也就是说木质部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学生用肉眼只能观察到木本植物的木质部,于是我展示了草本植物的横切面模式图,使学生对木质部的位置有全面的认识。
随即,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杨树枝条被染色的是木质部而不是树皮呢?”对这个问题学生表述不太清楚。
我提示:“输导组织中什么结构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呢?”学生顿时醒悟,“导管可以输导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木质部被染色,说明导管在木质部中!”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我又问道:“都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由下而上的呢?”这次学生很快地回答:“是蒸腾作用的结果!”我对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而高兴。
小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木质部的导管里自下而上运输的。
“我们食用的甘薯是植物的根,这个根看起来很特别,”我在根的横切面上滴了碘酒,顿时变蓝了,“说明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呢?”“淀粉。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甘薯的根是不是能制造淀粉呢?”我试探性地问道。
“根在地下,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在对光合作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一个学生肯定地回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部位主要是叶,根里含有的淀粉可能是由于茎的运输作用实现的。
”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分析给予了赞赏,接着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枝瘤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回答问题:(1)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2)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因为学生已有分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的基础,经长时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能分析出:(1)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是由上而下的。
(2)枝瘤是有机物在树皮中运输受阻聚积的结果。
我进行补充:“营养物质多的部位细胞生长、分裂旺盛,所以会出现瘤状物。
”根据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学生可推出筛管位于树皮中。
小结:叶制造的有机物是在茎树皮内的筛管中运输的,大部分有机物被运输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句话怎样解释?”经过思考,一位同学很好地解释了前半句,而对于后半句,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要看空心的程度,如果只有树皮而空心的树木,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也不能维持生存!”我很高兴学生分析问题这样透彻,并能学以致用。
接着,我用多媒体表现出实际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家畜啃食树皮,人为地在树木上牵拉铁丝、绳子等不文明现象),并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形式反映树木的感受。
“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悟吗?”此时,学生不仅同情树木,更立志保护他们,表示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制止,“如果我看见这样的现象,我会告诉人们树皮对树木的重要性,并阻止这样的行为!”有的同学还发出感人的呼吁与倡议:“树皮不仅是树木的外衣,还是树木的血管,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每一株树木!”“我们可以组成…植物保护小分队‟对人们宣传树木的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教学反思〗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探究性实验中,本节课不能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比较侧重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如选材的多样性,草本植物有天竺葵、玻璃翠等,木本植物有学生课前采集的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在水溶液的颜色选择上有红色、蓝色、黑色等。
学生在分组实验设计中更是大胆创新,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突破了教材原有的设计,出现了多种崭新的方案。
可见,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植物主要通过叶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吸收,没有叶片的杨树枝条为什么还能不断地吸收水分?除了叶片还有哪些部位能进行蒸腾作用?没有蒸腾作用植物会不会吸收水分?”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首先对他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给他提供了一些途径,建议他自己寻找答案。
同时我内心非常高兴,本节课的探究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探究课题,使探究学习得到了延续。
本节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增强了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对此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