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商《胡笳十八拍》的思想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商《胡笳十八拍》的思想内容分析摘要:《胡笳十八拍》是中唐诗人刘商的典型之作,以古乐府琴曲歌辞的形式叙述了汉末乱世才女蔡琰的悲惨经历。

本文以思想之情与别离之痛两大主线对主人公生与死、归乡与思儿的矛盾心绪进行了层层解析。

诗人适逢乱世,看惯了故土亲人别离的场景,自身也正经历着别离的伤痛,这种骨肉相离之痛行吟在诗歌中已超脱了个人之私,更多的是为整个民族百姓的悲苦生活而吟唱诉说,因此,诉说的是家国之痛,感情更加客观有节制。

关键词:刘商;《胡笳十八拍》;蔡琰;古乐府琴曲歌辞;家国之痛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15-02
刘商,字子夏,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我国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兼画家,有《刘虞部集》十卷传世,今仅存二卷。

在其众多作品中,《胡笳十八拍》是其典型之作,后世广为传诵。

《唐才子传》卷四“刘商”云:“乐府歌诗,高雅殊绝。

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

”东汉末女诗人蔡文姬有《胡笳十八拍》传世,该诗根据诗人早年悲苦经历写成,是一部优秀的长篇抒情诗,读来哀怨缠绵,悲切感人。

刘商的《胡笳十八拍》亦模拟蔡琰胡笳曲形式叙述了汉末乱世才女蔡琰的悲惨经历。

诗中写出了蔡文姬“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不能两全的感伤乱离、悲怆愁结的心
绪。

全诗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抒情与叙事交叉运用,读来脍炙人口、深切动人。

从体裁来看属于古乐府琴曲歌辞系列。

《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蔡琰的独特经历,属于典型的叙事诗范畴。

十八拍中有对被掳经历的叙述,也有对胡地生活的介绍,还有回归故土的经历,其中还穿插了自己的心理描写。

诗人通过女主人公的口吻将一生凄苦经历娓娓道来,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深切动人。

十八拍总的来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拍为全诗的总述部分,交代了历史背景,介绍了主人公被掳掠的经过。

第一、二句交代了汉末皇室衰微、烽火四起的大环境。

第三、四句哀叹自己身处乱世、生不逢时。

五到十句叙述了女主人公乱世深闺中的短暂安逸生活,被胡虏的入侵彻底打破了。

前面四句起着铺垫作用,为后面被胡掳埋下伏笔,正是这动乱的大环境造成了女主人公的被掳以及后来两难的悲苦命运。

第二拍至第十五拍为分述部分,叙述了女主人公在胡地的生活及踌躇两难的心境。

此部分为全文的重写部分,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节。

第二拍至第九拍写在胡地的生活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十拍至第十五拍写母子情深及归乡的迫切心情。

在这部分内容中,两条线贯穿始终。

女主人公思乡之情是一条线,而别离之痛又是一条线。

两个矛盾围绕两条线陆续展开。

第一个矛盾是生与死的徘徊挣扎。

主人公遭遇罹祸,被掳入胡地,过着囚笼般的愁闷生活,“如
羁囚兮在缧绁,忧虑万端无处说。

使余刀兮剪余发,食余肉兮饮余血”。

女主人公既不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足霜霰”、“风土萧条”、“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也不能忍受胡人迥异于汉人的生活习惯,如第五拍“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

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

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

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

再加上语言不通、信息不畅,她连简单的交流机会都没有,只能封闭自己,“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

如第六拍“姓名音信两不同,终日经年常闭口。

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

她对胡地的生活充满憎恶,但最难以排遣的是精神上的痛苦不堪,作为汉人,她被掳入胡地;作为女人,她被迫嫁给胡人为妻,她为自己遭受的凌辱感到羞愧难耐,也希望以死求得解脱。

从被掳到在胡地生活的十二年,“死”一词始终在她脑中盘旋,诗中前后共出现四次,“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诚知杀身愿如此,以余为妻不如死”,“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

她不止一次地想以死殉节,却是不得所愿,她早已失去了人生自由,可又无力抗争,只能哀叹“早被峨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

细读本节,女主人公的生死念头源于对故乡的思念。

对胡地的憎恶源于对故国的深沉热爱。

如第四拍、第七拍、第八拍,主人公身心备受煎熬,过着痛不欲生的生活,但对故国亲人的怀念却萦绕心间,思念故国、期待回乡的意愿成为支持她坚强生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再看第二节。

这是主人
公在胡地的第二阶段,在胡地生育二子,对故乡的思念依然强烈,辗转之中终于与亲人取得了联系,可是却面临着归乡与思儿的两难选择,去、留构成了第二个矛盾。

主人公“恨凌辱兮恶腥膻,憎胡地兮怨胡天。

生得胡儿欲弃捐”,可是“及生母子情宛然。

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

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养宁不怜”。

她学那苏武“刺血得书”、“宾鸿传信”,“几回鸿雁来又去”终于迎来“蟾蜍亏复圆”,可是却“喜过悲来情不任”,“还乡惜别两难分”。

主人公终于可以了却思乡之痛,但新的母子分离之苦接踵而来。

还乡是主人公的夙愿,可是命运如此残酷,归乡之日即是与胡儿的分离之时,想到一旦归乡,将是与胡儿的永久别离,“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

还乡惜别两难分”,主人公内心面临痛苦的矛盾抉择。

“泪痕满面对斜阳,终日依依向南北”,“南风万里吹我心,心亦随风度辽水”,主人公踌躇彷徨的情态跃然而出。

因而她唱出了“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还乡岂不见亲族,念此飘零隔生死”的痛苦的心声。

十指连心,舍去哪端都心如割肉。

主人公字字血泪的哽咽诉说,哀怨感人。

最后,她毅然做出艰难抉择,“宁弃胡儿归旧国”。

“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雠结恩信”,行到此处,家国的观念高于一切,甚至凌驾于亲情之上,占得了矛盾的上风。

第十六拍至第十八拍是全诗的总述,叙述了女主人公归国还乡的过程。

她归心似箭,“去时只觉天苍苍,归日始知胡地长”。

第十
六拍、十七拍极写了胡地寂寥的景致及对归乡之路的感触,这种描写既实写边关长路,又暗示了主人公归乡迫切的心情,心理感觉路漫长而又遥远。

“马饥跑雪衔草根,人渴敲冰饮流水”,虽然归乡之路充满艰辛,但她满怀期待,“燕山仿佛辨烽戍,鼙鼓如闻汉家垒。

努力前程是帝乡,生前免向胡中死”,行到燕山彷佛看到了边关的烽火台,耳边彷佛传来汉家军营的鼓声。

她终于免于老死胡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故乡亦如想象中美好恬静。

虽然“田园半芜”,家乡饱受战争洗礼,但却是满眼“春草绿”。

“明烛重燃煨烬灰,寒泉更洗沈泥玉”,家乡使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寒泉洗却她身心的创伤。

十二年的苦苦期盼,终于一朝心愿足,她不禁鼓琴而歌:“载持巾栉礼仪好,一弄丝桐生死足。


从形式来看,刘商的胡笳曲乃模仿蔡琰的《胡笳十八拍》而作,叙述了相同的史实,但两部作品的写作角度却明显不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也不同。

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是诗人对自身经历的痛苦诉说,诉说的更多的是个人之哀,全诗大幅描写主人公悲惨的境遇,对家乡、对胡儿刻骨铭心的思念,是内在感情的自然流动,感人肺腑、沉哀至骨。

而刘商的《胡笳十八拍》则是一篇怀古咏史之作,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咏叹历史、感怀时势,更多渲染的是一种民族之痛。

诗人游历塞外,触景生情,由蔡文姬悲惨的经历联想到时世乱象,由此抒发感慨,成就其作。

诗人与蔡文姬之间有多个契合点。

首先他们所身处的政治环境相同。

蔡琰生逢汉末乱世,外戚宦官专
权、胡人入侵、皇室衰微。

而刘商则身临中唐罹祸,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得一个巍巍大唐渐入衰败之势。

其次,时代经历相同。

东汉政治的黑暗给人民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惨象,以致酿生女主人公的悲剧。

而中唐腐化的政治权力加上连绵战祸使得百姓偕老携幼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人们频繁地在区域间迁转,以求得避身的一席之地。

诗人看惯了故土亲人别离的场景,自身也正经历着别离的伤痛,这种骨肉相离之痛行吟在诗歌中已超脱了个人之私,更多的是为整个民族百姓的悲苦生活而吟唱诉说,因此,诉说的是家国之痛,感情更加客观有节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