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金融行业十三五规划展望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金融行业十三五规划展望分析【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目录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及实现情况
1、金融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目标解读及完成结果
(2)结果分析
2、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1)目标解读及完成结果
(2)结果分析
3、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1)目标解读及完成结果
(2)结果分析
4、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
(1)目标解读及完成结果
(2)结果分析
5、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1)目标解读及完成结果
(2)结果分析
6、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1)目标解读及完成结果
(2)结果分析
二、抓住“十三五”期间投资机会
三、主要风险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下文简称《规划》)于2012年9月公布,今年是“十二五”收官年。我们逐一分析了《规划》中的金融改革目标,而未完成的目标则有望成为“十三五”的任务。
2015年上半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远超目标,并非好事。金融利润是对实业利润的瓜分,代表着实业运行的财务成本,该比重应有个合理值,并非越高越好。《规划》中目标为5%左右,我国目前可能处过高水平。但随着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增速低于GDP,因此该比重有望下降,回归到相对合理水平。
非金企业直接金融比重目前在15%左右,基本达成预期目标。间接金融占比过高,意味着大量的金融风险聚集于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过高。并且银行产品与服务相对单一,对有些领域(三农、小微、高科等)的金融服务并不得力。直接金融占比的提升分散风险,并且业态更为多元化,包括多种新型融资工具,可以服务于原先银行难以服务的领域。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直接金融比重还将继续提升,给相关行业带来投资机会。
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汇率市场化取得突破,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存款利率是目前惟一未彻底放开管制的利率,目前允许上浮1.5倍,但大多银行未用足,说明利率已接近均衡水平。8月1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间价的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并有望继续提高。利率和汇率是资金的价格,价格的市场化反映出金融体系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
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低于预期,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部分银行已披露改革方案,等待落实以观实效。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及实现情况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下文简称《规划》)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文件共同编制的“十二五”国家专项规划,于2012年9月17日正式对外公布。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目前还有不到半年时间,我们借此机会分析《规划》中所提目标的达成情况。《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金融业的6项主要目标,我们对此逐一分析。由于后4个目标没有量化指标,很难评判,只能根据现有情况进行定性分析。
截至目前,各个目标层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现阶段暂未取得显著进展的方面,也会成为“十三五”的工作重心。
1、金融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目标解读及完成结果
全面发展金融服务业,“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
从原理上讲,金融利润是对实业利润的瓜分,代表着实业运行的财务成本,是一种效率的损失,这个指标应该是越低越好,比重越低,
代表着金融体系效率越高;但从另一角度,工业化之后,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必然是下降的,而金融业产值比重会上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所以,这一比重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值,过高过低都不好。《规划》定的目标是5%,而《规划》公布时的2012年9月,这个比重就已经是7%左右了,可见当时把目标设为5%,可能是高层希望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压缩该比重。《规划》还中援引了美日两国数据作对比,这两个国家的该比重,在本世纪前10年均值分别为8.01%、6.53%,而我国的同期数据是4.42%(用WIND导出数据计算为5.04%,可能统计口径有误差,差半个多百分点)。
完成结果:2015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35%。整个“十二五”的2011-2015年五年,平均比重为7.33%(2015年使用上半年数据)。
(2)结果分析
《规划》要求比重“保持在5%左右”,但截至2015年二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已超过9%,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因为5%的目标未考虑经济周期因素。企业盈利是随周期波动的,而银行利息收入是相对刚性的,它的波动幅度要小于企业盈利,最终就导致上述比重会逆周期波动(经济越差,该比重越高)。
具体到近几年,就是因为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盈利恶化,但依然要偿付刚性的贷款本息。企业支付完本息后,税前利润趋于微薄,甚至出现亏损,而银行收回本息,其收入和盈利是平稳的。所以,金融
盈利占GDP比重就会明显扩大。
展望后期,因经济持续疲弱,终究会影响金融业盈利,因此该比重有可能会有所回落。毫无疑问,对于经济体而言,这是一个健康的信号。
2、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1)目标解读及完成结果
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行业的行业结构和组织体系更为合理。
提高直接金融比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最为典型的直接金融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并不分管资本市场的央行也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众所周知,在我国最为典型的间接金融就是银行存贷业务,比重过高,意味着经济体的大多数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而我国目前这种间接金融独大的局面又使得银行体系“大而不倒”,每次出事就依赖政府救助,所谓政府救助其实就是央行救助。改革开放以来多起银行救助,央行已支付了很高的救助成本。
反观直接金融,如若占比提高,资本市场能够实现风险分散功能,每个股票或债券的购买者,按其出资额承担有限的投资风险,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集中的风险事件(股灾、钱荒等系统性风险除外)。
完成结果:我们无法准确获取“直接金融比重”这一数据,与之最接近的是社会融资总量结构数据。我们首先对社会融资的各个类别做出归类:本外币贷款是间接金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原本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