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笔记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学读书笔记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卢林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论述培养专门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任务的高等教育学新学科。

二、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的确定长期以来,受教育学局限性的影响,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高等教育一直没有引起传统教育学者的关注。

传统的教育学固守其普通教育的“地盘”。

但是,我国的普通教育学却又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现象关注不多甚至视而不见,那些对教育学感兴趣的学者也主要是关注中小学教育而不关注高等教育,其结果是高等教育不但被社会科学家忽视,而且被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所忽视。

因此高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找不到理论根基,在传统的“教育系”或“教科院”这些教育学的组织建制里高等教育研究难有安身之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如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自身相对独立的逻辑结构。

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由高等教育学承担理论建设的任务,以人类一切高等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并对现存的高等教育概念和原理进行制度化梳理,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由概念、原理、原则、规律等构成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据笔者分析,无论是在学科建制方面还是在研究对象方面,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的兄弟关系。

但是一般人却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既然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为什么高等教育学研究还要进行学科化的探讨;为什么长期以来,教育系(学院)里面一直没有开设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而是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呢。

因此,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问题,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全书要点梳理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全书要点梳理

一、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外国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1)中世纪大学:(12~16世纪欧洲大学)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两个类型:(教师大学)如巴黎大学,(学生大学)如波伦亚大学,学生大学逐渐被教师大学取代学科:文(基础科,授予学士学位),法、神、医(高级学科,授予硕/博学位)2)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a)英国:“新大学运动”——伦敦学院建立,对技术教育的重视;但抵不过传统,英国代表保守主义,重学术轻应用b)美国:《莫雷尔法》——“赠地学院”或“工农大学”;密执安大学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约翰·霍普斯金大学是第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多类型多层次的高教体系,讲求实用c)日本:《学制》实行“学区制”,中央大学统一领导各地中小学校;《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是当时美国外最早拥有技术科系的综合性大学d)法国大学区制、德国研究型大学2、战后发达国家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将高教摆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2)高教体制从单一走向多元3)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4)兼顾高教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功能3、战后发展中国家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高教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2)追求高教的民主化是教育理想3)高教的多样化是发展的共同趋势(二)中国近现代高教的发展与改革1、中国近代高校的产生及历史地位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科举进仕的旧教育制度走向衰亡同文馆:培养译员的外国语专科学校,后逐渐成为综合性学校;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天津中西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大学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最正式完备的公立大学2、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3个阶段:1)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教育变革(1902-1912.4):蔡元培提出“5项教育宗旨: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蔡元培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2)北洋政府时期的复古教育(1912.4-1928)袁世凯发布“尊孔祀孔令黎元洪北京政府:”壬戌学制”即“学校系统改革案”,重视联系社会、经济3)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927-1949)国民党“党化教育”,《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比“壬戌学制”更注重国情和教育质量3、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1942年成立中共中央党校工农红军大学: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高等军事院校特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办学讲求短、平、快4、新中国高教的改革与发展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推崇苏联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6):左倾错误3)文革时期(1966-1976):严重破坏4)新时期高教(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确定教学时战略重点,强调教师地位,高教科类专业结构改革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一)教育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个人本位教育论: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社会本位教育论:根据国家的利益、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实施(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1、教育的外部关系: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受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制约2)受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制约3)通过人潜在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制约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把可能的/一般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特殊的劳动力,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2)服务于社会制度(经济和政治制度):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管理人才3)服务于文化发展:传承、选择、创造文化外部关系规律揭示教育的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即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内部关系规律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关于: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发展:体力、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关系制约着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目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版本)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版本)

一、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各国高等教育体系 的形成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 教育史家所说的中世纪大学是指12至16世纪欧洲产生的大 学,其代表是12世纪建立的5所大学,即意大利的萨勒诺 大学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以 及英国的牛律大学。这些大学的产生并非偶然,是有着深 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其产生的原因与当时手工 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出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行会 组织的存在以及教会哲学的影响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学生大学”, 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另一种是“教师大学”,以巴黎大 学为代表。学生大学由学生来管理学校,包括聘请教授和 安排课程;教师大学则由教授管理学校。后来出于大学生 年龄渐小,学生大学遂被教师大学所取代,并最终形成了 现代大学的模式。


日本是战败国,战后经济之所以能迅速恢复,与其历来 重视教育有关。正因举国上下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因此战 后一方面恢复经济,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943年日 本大学仅有49所,1952年便猛增至220所,到1971年,高 校已发展至676所,学生数达99.5万人,比1943年的 10.4万人增长了8倍多。 • 英国和法国的情况也莫不如此。英国60年代的第二次新 大学运动,增设了10所大学,加上后来的以开放大学为主 要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使英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迅速发 展起来。而法国60年代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1960年到1970年,高校学生数就增加了3倍。

第一节 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中世纪大学。中 世纪大学的开放性,使整个欧洲在16世纪 都有了大学。此外,文艺复兴带来的天文 学和地理学的革,不仅使世界五大洲联系 在一起,而且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殖民化 活动,把中世纪大学的种子撤播到世界各 地。从17世纪开始陆续在英、法、德、美、 日等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促使各国 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遂逐 渐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学(笔记)

高等教育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把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各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型培训。

”2.准确理解高等教育的概念,要注意三个方面:(1)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看,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次教育。

(2)从高等教育的任务看,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但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而是经过了完全的中等教育后的专业教育。

(3)从高等教育的特性看,高等教育是养成学生良好素养、学术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还应包括学术教育,是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具有的内涵:(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3)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5.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6.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专业性,即参照社会专业分工情况,以社会专门职业门类为参照,进行专业教育。

7.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

8.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9.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不同层次教育的制度,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10.高等学校:是中等教育后开展高层次教育活动的场所,是普及型中等教育向专业教育的延伸。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0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0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

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 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 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 世纪的门槛。

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4、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 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5、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

6、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7、“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

8、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 、“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①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②专业教育性质模糊,③学生年龄参差不齐,④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⑤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 learning )。

1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1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1.在英国,19632.3.4.高等教育学:((2(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活动。

5.6.(记忆:大学的3大职能——教学、7.8.4。

9.10.)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非好即坏)(411.12.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14.15.16.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3原则:(1(2(318.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19.20.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第二章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1.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堂。

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3.)学园”,后来Academy成为“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4.1088。

1200。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总结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总结

选择:1外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中世纪大学2中世纪大学是指12至16世纪欧洲产生的大学,其代表是12世纪建立的5所大学,即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以及英国的牛律大学。

3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学生大学”,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另一种是“教师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4中世纪大学有文、法、神、医4科。

四科均设的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成为中世纪大学的样板。

5美国:《莫雷尔法》是这场革命的标志。

政府赠予各州土地办大学,这种大学以‘为各州农业和工业发展服务”为宗旨,史称“赠地学院”或“农工大学’。

以康乃尔大学的校长安德鲁·怀特提出的“通用课程: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

6美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是密执安大学。

但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则一般认为是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7日本第一个教育改革令——《学制》。

1886年改东京大学为“帝国大学”,设法、医、文、理、工、农学院,是当时世界除美国外最早拥有技术科系的综合性大学。

8二战后美国1944年公布《军人权利法案》,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9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近代第一所过渡性高等学校。

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同文馆开了创办新学校的先河。

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大学。

1898年5月,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最正式完备的公立大学。

10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教育变革(孙中山、蔡元培)、北洋政府时期的复古教育(袁世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1蔡元培主持下制定形成的《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12“文革”结束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可简要概括为“拨乱反正、开创未来”8个字,这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

13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

14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高等教育学》学习笔记

《高等教育学》学习笔记

《高等教育学》1、中外高教发展起源及过程:以19世纪末为界限,之前为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之后为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成长中的高等教育含萌芽、雏形、成型、完善;扩张中的高等教育出现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特征。

萌芽阶段,中国殷周出现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西方为寺庙学校。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为西方教育家,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为中国教育家。

雏形阶段,中国汉代的太学和唐宋时的书院教育、欧洲中世纪大学模仿行会,形成了学生教师校长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

成型阶段,我国停顿,西方在纽曼、阿诺德、赫胥黎、斯宾塞等人努力下,出现了中等教育,自然科学进入大学教堂。

完善阶段,1810年,柏林大学首提“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独立与自由统一”三原则。

19世纪美国“赠地学院”,树起了大学必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旗帜。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经历了个别教育、组织研究、系统研究三阶段。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在教学论》问世。

1852年,英国纽曼《大学的理想》问世。

1880年法国成立“高等教育研究会”。

1978年,潘懋元呼吁我国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1998年5月我国成立了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4年1月厦大建立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1986年7月厦大建立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点。

2、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和发展。

建立在这种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实践,既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既能促进个体适应社会,又能促进个体的创新。

总之,这种教育实践使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3、“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从已有文献看,理解有三种: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它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

高等教育学串讲笔记

高等教育学串讲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学及其特殊性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一般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种类型。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的特殊性?1、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2、大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3、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是一体的、互动的。

4、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要比中小学更加密切。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身体发展基本接近于成人水平。

2、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

3、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

4、大学生的活动动机呈现多样化。

5、大学生的意志力更加持久、稳固。

目前高等教育学研究内容主要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历史发展、地位与作用、目的与功能、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教育评价,高等学校的专业与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教育的任务与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规律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的内容与方法,等等。

第二节高等教育学的历史及学科性质1978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的转变。

1984年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步高等教育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确立。

关于高等教育学科性质的几种观点?1、认为高等教育学是“应用学科”。

2、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主要是应用学科”。

3、认为高等教学育是“应用理论学科”。

4、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具有相对性。

第三节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价值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分析法与综合法2、归纳法与演绎法3、文献法4、调查法5、观察法6、历史法7、比较法8、实验法9、个案研究法10、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的基本步骤?确定问题性质→把握问题关键→了解问题背景→提出解决方案→付诸行动检查结果→形成最佳决策第四节高等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好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懂得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

读书笔记《高等教育学》

读书笔记《高等教育学》

读书笔记《高等教育学》●绪论●一、我国EP发展历程。

4阶段。

●萌芽●特点:不成体系的探索和讨论,带有自发的性质,呼唤EP走向独立。

●初创●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的出版●成型●确立高等教育学体系。

●理论前提:教育本质论●理论基础:高等教育两大特点●理论核心: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发展●全面探讨学科建设●EP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学科建设质量提升。

研究机构,人员,刊物。

●二、对EP学科建设的探索●学科建制。

外在建制推动内在建制的路线●含义:学科走向制度化的具体要求和过程。

设立研究机构,成立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学会,作为二级学科设置专业,高校开设课程,创办期刊,收藏图书。

●研究对象。

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

潘懋元●学科性质。

应用学科●学科体系。

由普通教育学而高等教育学●笔者。

5种方式●逻辑起点●问题系统●方法论●范畴水平论●实践经验论●潘懋元。

3种相互联系的不同体系●理论、知识、课程体系●逻辑起点●以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科的知识取向●以人为本,强调教育的本质追求●以社会发展为目的,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取向●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研究范式: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演变●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学科群建设●三、EP走向成熟要解决的问题●学科独立性●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与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元高等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来源:前人、他国、当前的与自己的实践●理论发展动力在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高等教育学学派的形成,是实现高等教育学原创性发展最有效途径。

●以研究者为主体,提高学派群体的自身素养●以理论体系为核心,增强学派统一性●以学科制度为保障,促进学派形成。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学 潘懋元 笔记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学 潘懋元 笔记

一、高等教育概述(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高等教育两个基本特点(1)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亦即高等教育的起点是要具有中学毕业水平(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上的特点)。

(2).全日制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而一般全日制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生理发展已趋成熟(高等教育对像的特点)。

2.研究任务:阐明高等教育领域中主要矛盾并揭示其规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实践提供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

3.学科性质:从两方面讨论,一是对知识总体的划分角度进行;二是从科学分类角度进行。

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应用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各人观点不同。

研究任务:一方面要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一方面在探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教育基础理论,并进一步认识和揭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规律。

4、地位与作用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对于教育科学总体,体现个性;对于它的分支学科而言,体现共性。

为其他分支学科提供共同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基础,包括应用理论、技术理论和一定的基础理论。

5.研究方法本身没有一种特殊的方法。

在方法上,教育科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6.研究策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依靠其他科学分支的方法和原理。

教育理论建设三准则:全环节原则、具体化原则、动力性原则(二)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萌芽阶段,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在许多国家发展得相当薄弱。

二战前,各国没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

二战后到20世纪60-70年代:高等教育研究成为独立学术研究阶段的重要阶段。

出现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问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问题、高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课程与学生需要的关系。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化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化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化(1)高等教化的萌芽阶段:高等教化机构性质不明确,教化职能不确定,专业教化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化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化目的, 教化支配, 教化内容, 教化组织形式和教化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特地的, 独立的学术及教学机构。

(3)高等教化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围着各个专业, 各个学科, 各门课程,组织其教化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日意义上的高等教化,即建立在一般教化基础上的专业教化。

(4)高等教化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知识分化, 科学进步和社会须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化(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养综合化(目标, 内容, 过程, 教化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化面对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 全球的, 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打算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供应教化一体化,注意教化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化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困难。

二、高等教化探讨及高等教化学1、个别探讨阶段:没有特地的探讨队伍,探讨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探讨阶段——高等教化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探讨在西方的高等教化已开始。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化科学探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化科学探讨室成立,标记着中国高等教化探讨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探讨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化探讨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化会筹备工作会议。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推荐文档

《高等教育学》第1章绪论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潘懋元教育哲学与高教热点问题研究——学习潘懋元教育思想的体会

潘懋元教育哲学与高教热点问题研究——学习潘懋元教育思想的体会

潘懋元教育哲学与高教热点问题研究——学习潘懋元教育思想的体会潘懋元教授,广东揭阳人,1920年出生。

青年就读于汕头市中学(四中)、海滨中学(华侨中学),参加青年抗联革命活动。

之后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

潘懋元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兼顾问、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估组召集人。

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并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深圳大学等30余所研究机构和高校担任兼职或名誉研究员、教授。

潘懋元教授在50年代就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中全会之后他的倡议得到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与支持。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为独立的二级学科。

潘懋元教授所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奠定了这一新学科的基础。

1978年潘懋元创办并主持了全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1年开始招收中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生;1984年教育部将该室改所并下达编制,潘懋元教授被任命为所长;1986年该所被评为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潘懋元教授被评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第一批高等教育学博士生;1988年该所被评为全国教育学重点学科点;1998年,该学科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0年在该所基础上成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评为全国文科重点科研基地之一;2004年以该所为基础,建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扩大研究范围,并增加研究生数量。

1991年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获得国务院特别津贴待遇;1999年,英国Hull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2001年,他坚持数十年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成就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静水流深,闻道求真——读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学讲座》有感

静水流深,闻道求真——读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学讲座》有感

静水流深,闻道求真——读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学讲座》有感林思雨【摘要】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学讲座》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初期的奠基之作,具有平实性、历史性、广博性、实践性、前瞻性等特点,静水流深,闻道求真,蕴含深刻的道理与思想,在知识、方法与态度方面对后辈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期刊名称】《山东高等教育》【年(卷),期】2019(007)001【总页数】5页(P80-84)【关键词】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启迪【作者】林思雨【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4.4如今高等教育研究蓬勃发展,以《高等教育学》为题的著作时有问世,但这本泛黄的《高等教育学讲座》却仍然是经典之作,不仅是因为潘懋元先生追溯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缘起,其中秉承的科学态度与严谨精神,仍然砥砺后辈前行。

静水流深,闻道求真,将深刻的道理蕴含于平实的语言之中,不断追求真理,探寻大学之道。

一、《高等教育学讲座》概要在高等教育学创立初期,潘懋元先生应邀到十几个省市做了近百场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的报告,内容约有十个左右专题。

应现实的迫切需求,多地将报告录音整理出来翻印使用。

后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潘懋元先生抽选几讲,出版成书。

《高等教育学讲座》有三个版本,分别于1983年、1985年和1993年出版,在对比这三个版本的异同中可以领略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也可以看到其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1983年版的《高等教育学讲座》分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对高等学校教育的作用、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若干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课堂讲授五讲;1985年的增订本将总结的“十大教学原则”、“高等学校德育过程基本规律与原则”等内容补充进去;1993年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增改,形成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高等学校教学原则、课堂讲授、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高等学校德育过程与原则共十一讲内容,并包括进一步补充和深化的附录之作,厚度也从初版的138页、次版的235页增加到第三版的363页。

高等教育学背诵

高等教育学背诵

《高等教育学》背诵版一、客观题:涉及选择和判断1.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一般追溯到 1898 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2.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3.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种类型。

4.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等特点。

5.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开始于清末,先后经历了学习日本、欧洲、美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6.1922 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开年会,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7.1978 年5 月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8.1984 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9.在学术界比较权威的衡量一门学问是不是学科的标准有三条:要有特殊的研究对象,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有工人的专门术语和方法论体系。

有的还加上要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代表著作。

10.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有坚持的三个原则: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

11.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有是一门艺术,作为高校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不懂得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就很难做好教学工作。

1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 12 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 387 年开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13.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 1088 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属于学生大学。

14.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主要借鉴了巴黎大学的模式,属于教师型大学。

15.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

16.学习文科课程是大学正规教学的第一个台阶。

17.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神学性质。

18.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19.中世纪学已经有学位制度,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等教育概述(一)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高等教育两个基本特点(1)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亦即高等教育的起点是要具有中学毕业水平(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上的特点)。

(2).全日制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而一般全日制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生理发展已趋成熟(高等教育对像的特点)。

2.研究任务:阐明高等教育领域中主要矛盾并揭示其规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实践提供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

3.学科性质:从两方面讨论,一是对知识总体的划分角度进行;二是从科学分类角度进行。

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应用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各人观点不同。

研究任务:一方面要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一方面在探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教育基础理论,并进一步认识和揭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规律。

4、地位与作用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对于教育科学总体,体现个性;对于它的分支学科而言,体现共性。

为其他分支学科提供共同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基础,包括应用理论、技术理论和一定的基础理论。

5.研究方法本身没有一种特殊的方法。

在方法上,教育科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6.研究策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依靠其他科学分支的方法和原理。

教育理论建设三准则:全环节原则、具体化原则、动力性原则(二)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萌芽阶段,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在许多国家发展得相当薄弱。

二战前,各国没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

二战后到20世纪60-70年代:高等教育研究成为独立学术研究阶段的重要阶段。

出现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问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问题、高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课程与学生需要的关系。

(1)建立了国际性的和全国性的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门组织和机构。

(2)建立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系统。

2.中国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一)教育的基本功能人教育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说: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多方面发展;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

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二)教育的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规律)。

教育受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制约,并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内部规律最基本关系:教育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诸要素的关系。

内外关系:教育外部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只能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

洪宝书四规律:教育形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进展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规律;认知系统与动力系统协调发展规律;信息存储总量决定个体发展程度规律。

教育规律:具有多样性;有弹性;属于社会规律范畴。

(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三种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高等教育思想(一)高等教育思想的涵义与范畴高等教育思想也称高等教育观念,是对高等教育现象和活动所持的看法,或者说都是对高等教育现象和活动的理性认识。

高等教育思想宏观层面:本质观、价值观、功能观、目的观、发展观、人才观、管理观、微观层面:学校观、办学观、人才观、知识观、认识观、课程观、教学观与学习观、老师观与学生观、质量观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真理是相对的,个人的经验比大多数人的经验更重要;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使个人的潜能得到不断改造或改组,从而适应社会;教育没有特别的目的,其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即生长、即生活;教学应当注重以经验和活动来组织,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是基本的途径。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经过历史检验的多数人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有意义,在人类遗产中存在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这些才是人人所必须学习的,学校的任务是要把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年轻一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宰,教学科目是组织教学达到目的的轴心。

(二)中外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永恒主义者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提出培养完人教育思想;提倡通才教育;主张学习永恒学科,编制名著课程;主张大学独立,多方面的实施职能。

倡导终身教育观。

要素主义科南特:重视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推行自由选修制,追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主张协调、平衡大学的职能,大力发展两年制学院。

建立专门奖学金制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保证学生自由。

逻辑实证主义罗素的高等教育思想:主张只有才能和智力素质较好的人才能入大学;主张大学教育应兼顾学术与功利;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

蔡元培:主张教育应以德育为中心;主张教育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三)高等教育思想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导向和学术导向的矛盾:社会导向指高等学校的主旨在于为社会经济、政治需要服务,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术导向强调高等学校应以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的学术研究为首务。

学和术的关系:学-学问、科学,是认识世界的范畴;术-技术、手段、方法,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

基础和应用的关系:社会导向和学术导向在课程和教学领域的表现。

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前者强调个人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后者强调以社会为中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

通才: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才。

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矛盾:四、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宏观结构体系和微观结构体系;纵向结构体系和横向结构体系;静态结构体系和动态结构体系。

(一)从学制研究到教育结构研究学制:学校教育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高等教育学制指高等教育范围内的上述制度。

体制:以领导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规定了某个系统各个有关部门及方面的管理权限和工作范围,以便于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

高等教育体制是根据国体形式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以高等教育的领导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领导机构、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模式。

其功能是划分高等教育管理权限,规范人们高等教育活动范围、方式和行为,维护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

结构:构成或构造的意思。

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诸要素的比例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的构成,其结构比较复杂多样,受高等教育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

壬戌学制:设大学校和大学院两级制,大学院的修业年限不定;大学校可设立数科或单科;大学校的修业年限为四到六年,其中医科、法科至少五年,师范四年;大学校采用选科制度,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校自定;可设三年制专门学校;大学校和专门学校设立专修科。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现行高等教育学制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施机构有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包括在内。

结构包括本科(专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

大学生的修业年限为四年或五年。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关系密切、事关高等教育总体的构成状态和方式。

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

层次结构:水平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

科类结构:指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反映社会分工的横断面。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全日制、半全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及其联系方式;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其联系方式;国家办的、地方办的、民办的、私立的高校之初之间的比例及其联系方式。

分布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态,不同形式和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科类专业的分布,构成高等教育整体的布局。

高等教育结构受内外因素影响:经济结构、国情、应考虑高等教育与整个教育结构的关系。

(二)国外当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三)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现状和调整第一阶段:建少数高校,改造旧社会国立、私立大学;1949-1951第二阶段:1952-1957 全面学习苏联,大规模院系调整。

第三阶段:1958-1965 兴办了许多高等学校,改善了学校的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定地试办面向地区性的电视大学;调整高校的培养规格和学习年限。

第四阶段:1966-1976第五阶段:1977- 日趋合理和完善,多形式、多科类、较灵活的格局。

(四)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总量:某些科类有过热现象,人才过剩;科类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严重;应用科类专业重复建设;对方对专科程度的科类专业缺乏宏观调控,不利于高等科类结构的优化。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高等教育敏捷运作原理或机理,是以高等教育体制为载体的。

而体制又是国家权力机构和领导机构制定的。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导向机制、高等教育调节机制、高等教育动力机制和高等教育约束机制。

相应的是国家干预机制、市场作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学校自治机制。

改革:高等教育领导体制、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教育教学体制、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

五、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上)(一)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概述课程:跑马道,广义上的说可以包括一个青少年所经历的全部学习、生活甚至工作过程,凡是起教育作用的都归此类;狭义的概念,指学校中某一门学科甚至某一类型的课。

学科:指人类知识的分支;指学校中的教学科目。

专业:一行职业或一种专长,是培养高级人才的目标。

(二)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变化与改革高校课程改革原因:外部原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知识的激增、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个人的需要),内部原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课程方向的人文化。

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量:怎样才能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及组织上体现将社会的下拉的应用性要求与人的人格和谐或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目前没有特别理想的办法;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教育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措施和结果,目前有困难。

(三)课程编制理论与技术经验演进模式和科学设计模式。

课程编制包括确立目标和表述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形式体系、实施课程、对课程进行评价。

目标的确立与表述:目标的确立(先说知识、再说个人后说社会)、目标的表格(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识得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选择原则(适时原则、完整原则、经济原则、实践原则、量力原则、满足原则)学年制:课程是统一的,且都是必修的,并且按照学年加以编排;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其升留级、毕业均按学年为单位;六、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下)(一)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