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 —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 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 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 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 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 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 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是⼈类⽂明的象征,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产⽣的,其⼀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候、⽔⽂、⼟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先作为⼈类⽣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候因素⽓候的主要要素是⽓温和降⽔。
地球上⽓温和降⽔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长,⽽且更适于⼈们的居住、⽣存。
世界⼈⼝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泛分布,如今没有受⼈类活动影响的⾃然环境⼏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适中,降⽔适度的温带⽓候区,近⼏年有缓慢向亚热带⽓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城市绝⼤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城市绝⼤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以上的⼤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们的出⾏和⽣产。
所以⼈们的聚集⾸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原地区或⼭间盆地区,由于⽓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们⽣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温低,纬度低⽓温⾼。
所以世界⼤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的城市,其⼀般都受⼤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纬度但受惠于北⼤西洋暖流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及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当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5000多年的文明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因此。
尽管城市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漫步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城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从十八世纪开始,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不仅促进了既有城市的扩展,而且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城市的形成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
工业技术使劳动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基本需求,而且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以工业化较早的西方国家为例,英国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从1815年的180 万下降到1961年的50万,美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从1880年的44%下降到1964年的6.8%。
就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国家统计局的《1996年中国发展报告》估计为1亿人左右,国家计划委员会的《1996年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报告》估计为1.5一1.8亿人。
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推力”。
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工业的就业规模逐渐超过了农业。
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所必须依赖的物质载体,因而也就成为工业社会的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以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为例,工业革命的初始时期并没有对城市发展造成显著影响,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工业生产所依赖的能源和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3-城市的产生与发展09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重点:地理位置的概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动 态影响,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动因
导读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 发展有何影响?
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 和形成动因?
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以上海为例 – 大区位是我国 南北海岸线的 中点及长江出 口处
中区位—长三角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区位—黄浦江和吴淞江的交汇点
2.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中心位置 一国的首都位于一国的中心
我明国清的两政代治古和都文北化京中城心北京 这些都是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梵蒂冈
布达拉宫
耶路撒冷 梵蒂冈
这些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嘉峪关 山海关
这些都是作为军事要塞发展起来的城市
随旅游发展起来的城市
从边陲小镇发展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主要的原因是 什么?
深圳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2. 8.1122. 8.11Th ursday , August 11, 202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 4:00:19 14:00:1 914:00 8/11/20 22 2:00:19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2. 8.1114:00:1914 :00Aug -2211- Aug-22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4:00:1914 :00:191 4:00Th ursday , August 11, 2022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围绕着关键,顺延着轴线,派生出方格网,官衙、 庙社、宅第、市坊等依序各安其位,城市旳形态格 局油然而生。
(3)分区与坊里制度
• 根据《周礼.考工记》实施旳井田式方格网系统旳 城市规划分区模式。
• 自战国时产生,汉开始推广,曹魏邺城开始得到 完善。隋唐长安城到达顶峰,将城中除了宫城皇 城之外旳区域,划分为108坊和东西两市,每坊 都有坊名。
–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彻夜酒客行”——汴 河东、西水门和沿河桥头都是热闹旳市易之所 。
(2)从坊内店肆到临街店肆——
– 后周末和北宋初,迫于商业发展需要,允许沿 街住户当街开门和临街开店起楼, “街巷”格 局出现。
3. 北宋开封旳城市革命:街巷制确实立
(1)开封旳发展
– “天下漕运中心”——开封凭借其优越旳经济 地理条件成为北宋旳都城。
第三章 城市旳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旳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旳区域基础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旳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旳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城市旳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旳产物
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旳发展-----村庄旳 出现
向阳、接近河湖水面
水
功能分区: 生/死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旳产物
•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旳出现
– 伴随社会生产力旳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旳副 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 逐渐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旳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 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4)街市效应与城市进步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二)城市的特征
1、较高的人口密度、较拥挤的空间 2、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容纳这样 的高密度 3、更多专业化的土地用途 4、城市经济具有更加多样性和专业化的功能 5、都市区域和城市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 观和行为模式。 6、城市具有多功能的管理机构及官员 7、通常包括一个中心城市和周边密集的居住 区域。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定居生活的确立、劳动分工的出现、社会基层的
分化、社会财富的集中”
城市的出现是与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农业
的发展,也就没有城市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剩
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的形成、人群的分化和
阶级的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城市的出现,以发
达的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同时又与军事、政治、宗
第二节 城市的传播与发展
一、城市的传播与发展过程
(一)西方城市的传播与发展
1、古代城市发展演进
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
000
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 业发展缓慢。 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 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 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6)城市分布范围不广、数量不多
(7)城市规模较小,职能比较单一
(8)城市之间联系不多,城址迁移频繁
2.半殖民地时期
3.计划经济时期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二、 城市发展特征
(一)世界城市发展特征
1、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发展进入了高潮期 (高速城市发展时期) (1)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大于乡村人口的国家不断增多 2、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有明显差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
违背客观规律,城镇化大起大落。“大跃进”,各地盲目扩大基本 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 家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3.2 按职能分类
首都、直辖市(北京、重庆) 省、自治区中心城市(成都、长沙) 工矿城市(鞍山、大庆) 交通枢纽、港口城市(郑州、武汉、大连) 特殊职能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 一般县市
3.3 按布局形式分类
块状布局城市(北京、成都) 带状布局城市(兰州) 星座状布局城市(巴黎) 组团状布局城市(宁波、重庆)
(资料来源:沈玉麟,1989《国外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双 贺文《城市规划概论》(修订版) 科学出版社 2008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 沙尘暴
智 力 测 验 : 有 几 处 不 同 ?
一座基督教城市在1440和1840年的面貌
(资料来源:[意]L. Benevolo, 2000《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污染 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 居住环境不好 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 交通状况堪忧 堵塞、停车、事故 城市灾害严重 地震、火灾、洪水 社会问题很多 就业、刑事犯罪
3.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
参考书目:
陈锦富 《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06
谭纵波 《城市规划》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1出版) 陈友华、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1出版)
缺点:各城镇定义标准相差远,缺乏可比性。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011
2019/4/7
18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 沿河城市(六种类型)
• 沿海城市(四种类型)
• 铁路枢纽城市
• 多种交通交汇城市
2019/4/7
19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 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 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广州-黄埔-南沙
2019/4/7
15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1)中心位置: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 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如太原(运城)、贵阳、 郑州(河南)、成都、广州。 (2)重心位置:人口重心。如南昌、杭州、乌鲁木齐 和西安等。
2019/4/7
我国分布在地形的第一、二、三级阶梯上城市的比例大致 是1%、32%和67%(1983年)。占全国面积25%的青藏高 原上,只拥有全国0.75%的城市数。
2019/4/7 7
我国城市分布
2019/4/7
8
我国台湾地区的城市分布
2019/4/7
9
1.滨海城市:青岛 2.三角洲平原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城市: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连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 缘的城市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湘、赣 6. 平原中腹的城市:许昌、徐州 7. 高平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包头、呼和浩特 8.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 市 9. 中山谷地城市:十堰、攀枝花、南平 10.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2019/4/7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
1922年,先是在德信 地区的摩亨佐达罗,后 又在西旁遮普的哈拉帕 发现古城遗址,它们统 称为哈拉帕文化。其存 在时期,估计为公元前 2500~1500年,但也有一 说上至公元前3500年, 从而使这两个城市成为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城 市。在公元前2000年前 后,摩亨佐达罗占地达 260公顷,人口约为2万 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城市之一.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的起源
1、聚落的概念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 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 产设施。
聚落图片欣赏
极地地区的冰屋
草原地区的蒙古包
黄 土 高 原 的 窑 洞
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分类?
3.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分组分专题讨论活动
◎专题一:研究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资料1.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方图。 资料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的文本资料。 ◎专题二:研究城市的兴衰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关系(商丘的兴-衰-兴) 资料1:小组收集到的有关商丘的图文资料。 资料2:《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关商丘的问题介绍。
1、古埃及的城市
– 1) – 2)
– 1) – 2)
孟斐斯 卡洪城
吾尔城 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
2、两河流域的城市
3、古希腊的城市
– 雅典和雅典卫城
4、古罗马的城市
– 罗马城
5、中国古城
– 1) – 2) 隋唐长安城 明清北京城
四、近代城市
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工业企业为寻求协作
利益和竞争能力,在地域上出现了相对集中 的倾向,并迅速产生了一批工业城市,城市 建设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导致了近代各种城 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1、伦敦改建
第1章_城市概说(2015-3-10 18.41.46)
4、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
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 中的结果。
5、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
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 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本书对“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二)城市的特征
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是具有高经济效率、高管理水平、高 质量环境的城市。 特点:第一、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 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城、大 学城、旅游城。 第二、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第三、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二、城市化的形态和决定因素 三、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四、中国的城镇化
四、中国的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后,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的恢复和城市化启动时间(1949-1957) 2、城市化的剧烈波动发展时期(1958-1965) 3、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 4、城市化稳步发展时期(1979-2000) 5、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则
第一、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 第二、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平衡 第三、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协调发展 第五、实现城市各类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六、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 能
二、城市功能 1.城市功能的定义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 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在一定区 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 具有别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具有整体性、结 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4、我国城市按照区域类型分类共10类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6)平原中腹的城市 (7)高平原上的城市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10) 高山谷地城市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类进步阶梯上的两大创造和工具:一是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 ——刘易斯.芒福德
赵毅 201211842
长 江 三 角 洲 城 镇 分 布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条件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条件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较之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 2、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追求气温适度、降水适中的城市地区居 住。 3、我国城市依照地形三级梯度,城市分布比例依次为1%、32%和67 %。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 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 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 就是有利的地理位置,促 进城市发展;反之亦反
中 国 城 市 群 与 城 镇 体 系 分 布 图
地理位置类型 (1)大、中、小位置: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学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 图上分析的;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其附近事物的相对 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分析。 (2)中心、重心和邻接、门户位置: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 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为了避免与中心地域城市的竞争, 邻接位置和门户位置也是城市选择的重点。 (3)沿交通线位置: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 通设施。
京 津 塘 地 区 城 镇 体 系 分 布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依据城市中铁路方向的多 少划分为两种:通过位置和断点 位置。 通过位置: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 外联系。 断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 对外联系。(港口城市矿业城市)
主 要 枢 纽
枢 纽 城 市
一 般 枢 纽 次 要 枢 纽 专 业 性 枢 纽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
(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1、中心地型城镇形成过程: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村庄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作为手工业、商业集中地出现 (2)英国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城市和社会》 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城市产生的过程。 早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寄生统治阶级
农业性服务 宗教、家族控制 纳贡 非农业性服务
务)。城市是区域的缩影、中心和焦点。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 的总和。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 上的结合。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如大同的矿业城市;武汉、上海、广州的港口城市;政治地理位置变化的 深圳。
1、渔港要求邻近渔场,
④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做门户位置 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 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 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 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
以福州为例: 位于闽江口,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 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 市。
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
过河点位置(渡口)
河口
二、铁路促进近代城市发展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斱式。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带劢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 的风貌,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
1
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
2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打猎 原始畜牧业 种植植物 原始农业
城 采集野生果实、植物根
村落
乡村
市 城市出现在乡村之后,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形成的。 产 生 的 过
第一次社会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出现产品剩余) 市集(固定交换场所) 交换(偶然性—经常性)
1、大、中、小位置
以天津为例
大位置:处在中国北部海域最深入内陆的渤海湾的顶端,对内它在关内关外、西 北高原不华北平原联系通道的交点上。华北、西北通过天津出海陆上距离相 对近便,对外在海路上则丌一定比周围诸港方便,故优势丌如上海。 中位置:位于海海流域的“九河下梢”,海河流域是它的直接腹地,腹地内的农 产品在丰都上虽丌如长江三角洲,但对天津轻工业的发展仍有很大影响,而 腹地内丰富的盐、铁、煤、石油、建材等资源,则为上海所丌及。 小位置:位于河运发达的卫运河入海河处,海河远没有浦江宽深,天津课跨河在 两岸均衡发展,而上海则一直偏于浦西一侧。
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 。我国北斱分布广泛。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由于平原狭窄,间有残丘起伏戒周围一侧地形破碎。最典型的是镇江以 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城市地形较平坦;较窄小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 成盆地状时,城市均靠盆地边缘。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丌临海、丌背山、地势低平甚至低洼。 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蒙古高原上 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戒谷地,濒临河流。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 谷平原。南平、十堰、攀枝花 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拉萨
第二节 区 域 基 础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特点: 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斱向缓慢移劢的趋势。 主要位于北半球。 (世界六大城市群) 2、区域地形条件不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1)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 丌足200m的濒海、濒湖戒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 下的居多。 (2)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 分别是1%、32%和67%(1983)。 例如: 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 安第斯山中部 尼日利亚西南部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 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 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如广州向黄浦、天津向塘沽、福州向马尾、 宁波向镇海和北仑、上海向宝山都是典型 的例子。
沿 河 城 市
六 种 区 位 类 型 :
海湾(青岛、大连)
岛屿(香港、厦门) 陆连岛(澳门) 陆岬(开普敦、直布罗陀)
63 20
76 29 6 41 15 1
1、平原地区多低山丘陵,中山和高山地区极少 2、除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戒交接部位的现 象非常普遍
3、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外,在丘陵山地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也
普遍临水。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1
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
西安-------陕西 杭州-------浙江 南昌-------江西
马德里-西班牙.
柏林----德意志帝国 布拉格-捷克 东京----日本
贵阳-贵州
成都-四川
乌鲁木齐-新疆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③邻接位置:
不中心位置相对的是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 展的区域,丌必要戒丌可能在 本区域的中央。
其他家庭 社会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城市形成和发展。 2、中心地型城镇特点: 职能的综合性 发展的稳定性 鲜明的等级性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我国大部分小城镇属于此类。 可细分为:乡级镇、区级镇、与属所在地的市镇 3、中心地型城镇的发展 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发展为大城市的条件: (1)行政等级、服务范围 (2)服务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 (3)城镇自身条件 整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需求。
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 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 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未来的开发潜力
2
3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与城市生存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在于: 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因素之间
始终有着各种双向联系(城市汲取区域的资源,又向区域提供产品和服
2、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 如煤城淮北、鸡西;
3、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一、航运促进城市的发展:
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 交通要道发育壮大起来的。 ①河口港城市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航运端点 梯级中转点 河流交汇点 河曲位置 海 港 城 市 区 位 类 型 ②海港城市
城市地理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赵岩洁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不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丌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不城市发展
第一节
两个问题: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
地理位置优越(沿河海、平原、低山丘陵 的河谷、山间盆地和谷地等) 水陆交通
气候温润
地形类型
滨海平原/丘陵 三角洲平原
特点
多依托优良港湾戒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
城市数
21 17
山前洪积、冲击平原 平原不低山丘陵邻接 地带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 平原中腹 高平原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 中山谷地 高山谷地
恩格斯: 1、城市在氏族制度下,作为部落戒部落联盟中心出现。 2、为了保护整个氏族生存不发展的需要是为了防御其他部落戒自然界野 兽的需要。还丌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戒“私有财产”。 3、城市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4、城市出现后随之出现了阶级的划分。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地位不仅超过
了正定县城,而且成了省城,人口已超过100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3万人的小城。
二、铁路促进近代城市发展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有不同类型: (1)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则 该城市在铁路网中处于枢纽位置。
特点: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比较广大, 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中心镇型城镇
交通型城镇
专门化城镇
伯德曾以三角形表示三类城市(中心地职能、专门化职能和交通运输职能) 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专业化职能,以工业城市为例(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大城市
城市 城镇 港口城市 港埠 渡口
交通运输职能 以港口城市为例
中心地职能
集镇
(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1
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 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 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 市,如大多数集镇、 城镇、县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