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军兴起对晚清社会之影响

合集下载

第三章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第三章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

第三章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的创建是清朝兵制的重大改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淮军B.湘军C.北洋、南洋、福建水师D.海军衙门2.下列关于湘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按地域以封建宗法关系维系起来的B.以募兵制取代世兵制,建立起严格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C.强调军事训练和思想控制D.更重视陆军建设,有新式武器装备,其战斗力极强,超过了绿营八旗,成为了清朝军队的主力3.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 ),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垂帘听政”。

A.辛酉政变B.天京事变C.戊戌政变D.亚罗号事件4.清政府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担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的是( )。

A.李鸿章B.丁汝昌C.奕 D.奕譞5.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方式是( )。

A.官办B.官督商办C.官商合办D.商办6.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官督商办性质的民用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B.开平矿务局C.上海机器织布局D.天津电报总局7.标志着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化的事件是1861年( )。

A.辛酉政变B.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C.洋务运动的兴起D.外务部的成立8.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任中国总税务司是( )。

A.赫德B.李泰国C.威妥玛D.璞鼎查9.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是( )。

A.天津机器局B.江南制造总局C.金陵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10.下列不属于李鸿章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条约的是( )。

A.《北京条约》B.《中法新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下列关于京师同文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洋务派为适应办夷务对外语人才的需要而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B.1862年经奕譞等奏准设立,直属总理衙门C.最初的招收对象是十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D.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12.清末北洋水师的提督是( )。

论湘军与晚清军营风气变化

论湘军与晚清军营风气变化
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f o Hu ma n i t i e s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的功 用 。
经》, 以义理 反复训谕 , 而引论 经史大 义, 譬 晓 耸
听者 至潸 然泪 下 , 突 出 了湘 军初 创 时期 的文 化 这种 文 化 特 色 首 先 表 现 在 湘 军 的 招 募 制 度 切 , 暴 上 。 曾国藩 的 湘 勇精 神 以 “ 忠义血性 ” 为 内核 , 以 特色 。尽 管后 来 湘 军 内部 军 纪 开 始 发 生 变 异 ,
湘 军崛 起 于 晚 清 大 变 局 之 中 , 其“ 赤地立 军” 品格 : “ 第一 要才 堪治 兵 , 第 二 要不 怕 死 , 第 三要 不
模 式一 改 晚 清 军 队风 气 , 对 于 晚 清 的制 度 变 革 产 急 功名 利 , 第 四要 耐 受辛 苦 ” , 四者 以 “ 忠义血性”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2 0 . [ 基金项 目]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 目“ 曾 国藩湘军近代 军 阀制度 : 一 个制 度主 义分析 的路 径” ( 1 1 A 0 5 7 ) , 湖南省社 科规 划研究课“ 曾国藩与湘军研 究 : 一 个宗法文化 分析 的视 角” ( 1 2 Y B A 1 8 0 ) 。 [ 作者简介 ] 朱耀斌( 1 9 6 7 一 ) , 男, 湖 南双峰 人 , 湖南人 文科技 学院政 治 与法律 系副教授 , 博士, 研 究方 向: 近 代 湘军

条纪律 法规 , 朝夕布 道 , 如禁鸦 片 、 禁 扰 民、 禁 赌

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

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

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陈 越摘 要: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全方位社会转型,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解读晚清军事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更好的理解那段历史。

关键词:军事变革;社会转型;近代化;晚清中图分类号:E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5)03-0117-05作 者:陈 越,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训练部参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阶段、各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它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变迁,其实质是传统体制适应现代功能,从一种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稳定状态,从传统型!获得现代性!的转化过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是从晚清开始的,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多层面近代化的过程。

期间,军事变革在社会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晚清军事变革是近代社会转型的先导社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军事自然也不例外。

在军事领域,军事变革贯穿晚清以来军事发展全过程,推进着军事近代化的转型进程。

同时,它又启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带动了其它社会领域的转型,充当了近代社会转型的先导。

军事变革承担社会转型的先锋,这是由封建中国社会结构超级稳定的现状决定的。

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发展完善,社会结构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旧势力面对近代文明麻木不仁,顽固守旧,社会转型阻力大,社会肌体内部自然转型在中国特殊的情况下,是极困难的。

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入下,在近代文明冲击下,老朽落后的封建中国的社会转型已不可逆转。

而在军事领域这种大国王权的思想通常却可以表现激进,容易突破常规,能够脱离传统文化和体制的羁绊,充当社会政治变革的马前卒。

特别是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下,为挽救其封建统治危机,军事领域首先冲破一成不变的停滞状态,开始变革。

经历了鸦片战争,林则徐、魏源等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率先认识到中西军事的差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林则徐还提出了建立一支海军的构想。

湘军的崛起与晚清统治集团内的满汉矛盾

湘军的崛起与晚清统治集团内的满汉矛盾
, , , , 。

,
时至 晚清

,
由 于 时 代变 迁 满汉 矛
、 、
,
盾更 显复 杂 与 微妙
晚清 中国经 济 政 治 军 事
就有
5
制 度 上 的 每 一 改 良与 进 步 都 遇 到 满 汉 矛 盾 在 中 作梗 因 此 研 究满汉 矛 盾 对于 研究 近代 中国经 济 政 治 军事 是不 可 或 缺的 崛起
、 、 。 , , ,
巡 抚 的选用 方 面 重用 满 人 旗 人 的倾 向是 十 分 突 出的 人计 1 0

据 不 完全 统计 清 代 名 蒙古 人
,
,
4 65
名 督抚 中 满
50
,
2
9
名 汉 军旗 人

,
多名 合
1 8 6。
,
计 占督抚总 数 的三 分之 一 以 上
以后
18 60
,
J
而从


这一 切都 是通 过镇 压
、 , 、 、 。 。 ,
3
年旗 汉各 半

说 明 了从 道
光开 始 清 朝对 地 方督 抚 任命 已 突 破 了 旗 汉 各 半 而 向汉 人多 于 旗 人 的 方 向 发 展 满 汉 矛 盾 已 沿着一 条平 和 的 逐 步淡化 的道 路 解决 如果 不 是 由于 后 来 国 内 外 形 势 的 巨 变 及 由 此 所 带 来 的 地 方 势 力膨 胀 重 新 唤起 清朝 最 高 统 治者 对 手
, 。 ,
湘军 初 出 不久 就 攻 克武汉
: “
它不机 大 臣 向咸 丰进 言
,
曾 国藩 以 侍 郎 在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人论文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指导老师:江燕作者:左超班级:传媒113班学号:1109010340完成时间:2012年4月20日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引言】2011年作者在参观岳麓书院时看到这样两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和“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湘楚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到了近代更是人才辈出。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湖湘名人出奇得多,而且他们大多对近现代的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现代湖南人才群集现象的出现仅仅是因为偶然吗?这种特殊历史现象与独特的湖湘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摘要】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湖湘人才群集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由此现象总结出湖湘文化中影响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六大特征,进而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分为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分别讨论这五个时期涌现出的杰出湖南人士对近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

最后,总结性的论述近现代湖湘文化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群集近现代史湖湘文化影响【正文】一、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近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见史传。

【1】一部《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的仅2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总数的0.77%。

而近代以来,情况就大不同了。

据统计,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人,占总数的9.4%,而在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竟有83人,占总数的10.9%。

另据《中共党史人物简介》列举的515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总数的17.3%;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总数的48%;在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45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的有73人,占总数的28.7%。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

论湘军体制和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军阀”一词在《辞海》中该词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湘军被许多著名历史学家认定为是中国近代军阀的雏形,因此湘军体制也就成了近代军阀制度的开端。

1、1、湘军是与团练、乡勇不同的历史范畴,湘军始于团练,后发展为乡勇,后成为湘军。

在内部结构上,湘军的士兵与将帅之间结成了牢固的隶属关系,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纽带,实行以将领为中心的招募制;在募勇的标准上规定:一是统帅亲自招人,不假于他手,这种募兵制为近代军阀的产生提供了军制基础;而死严定标准;三是原籍招募,取保具结。

这种兵制具有鲜明的封闭性、宗法性与依附性,具有生死与共、其同进退的组织特点,但也有其局限性。

“兵为将有”是湘军组建上最大的特点,形成了谁招募便服从于谁和全国服从曾国藩的格局,形成了近代史上第一支独特的私人武装。

这种模式后为李鸿章、袁志凯等效仿,形成了近代军阀武装集团。

2、从军阀政治形成的历史角度来看,曾创立湘军时期是军阀政治滋生期,其特点表现为君多和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地方势力已经形成影响政治的实力、军阀政治岁能影响政治但不能违背皇权政治,为军阀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湘军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军制、军权和政局上,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军阀割据。

曾国藩创立湘军不但改变了清朝的兵制,开创了“兵为将有”的状况,在地方上形成了“督抚专政”的局面,因此近代军阀制度起源于曾。

4、曾国藩开近代新型幕府制度之先河,而幕府是近代军阀的雏形。

5、从军事近代化的视角来看,晚清军事制度的变革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最为深刻地内容。

曾国藩创立了湘军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过程,湘军制度成为后来军阀割据的重要历史参照体系。

“将领中心制”是对清朝“经制兵”制度的否定,这使军权和政治实权从皇室贵族手中逐渐转移到地方督抚大员手中,从而导致近代军阀制度的产生。

6、湘军独立的筹饷制度导致了清政府财权下移,为近代军阀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湘军

湘军
太平军北伐援军的覆灭和幼天王被擒都是因为行军中只宿一夜而没有布防被清军偷袭所制。可见湘军行军之法虽慢,但是却是极为牢靠安全的。
三、看地形
因为要时常采取守势,占据有利地形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曾公非常反对在地图上纸上谈兵,他主张要实地考察地形,选择有利地势来作战(林彪也非常强调看地形)。湘军扎营,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一面临水更好),以免被断绝汲道(无粮尚可坚守几天,无水可是一天也守不住,马谡之败就在于此)。在这个条件下如果能够有高阳之处更好,切忌扎营于低洼潮湿的地方(想想水淹七军)。
有意思的是,这种“防守反击”的战术竟然是太平军最先采用的。在天平天国初期就喜欢凭垒据守,使塞尚阿等清军将领吃尽了苦头,后来的“狗逆”(陈玉成)也最擅长“反客为主”,以至曾胡等人多次叮嘱属下与之作战时要防止堕入起圈套。但是太平军却不能总结他们的经验,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理论化;而这个工作确是曾公来完成的,并且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除了曾国藩外,还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等人物,成为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被誉为民族英雄。
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被史学界称为“中兴三名臣”。 主要湘军人物 (包括由湘军发展到淮军的人物):
湘军
湘军 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 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主要活动 湖南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为后来北洋军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名臣和幕僚 湘军在镇压晚清的各地农民起义中迅速成长,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当时他的幕僚多达三四百人。

湘军军制与晚清政治生态变化研究

湘军军制与晚清政治生态变化研究

异 的影 响 , 窥 晚 清 中 国 社 会 制 度 转 型 的历 史 轨 寇 , 乡兵 为勇 营 , 以 练 以兵制 部 勒 之 。 _ 曾 国藩 一 改 ”l 迹。 晚 清世兵 制 , 规定 统 兵 者 必 须 亲 自招募 士兵 。“ 营


湘 军 军 制 与 晚 清 权 力 结 构 的 官 南统领 挑选 , 由营 官挑 选 , 长 由 哨弁挑 选 , 哨弁 什
事 集 团 , 一步 改 变 了晚清 的政 治格 局 。本 文拟 从 藩 编练 湘军 也采 取 了默认 的政 治态 度 。《 史 稿 》 进 清 湘 军军 制人 手 , 探讨 湘军 军 制对 于晚 清政 治生 态 变 对此 有 简 明 的评 述 : 侍 郎 曾 国 藩 以衡 、 团 练 讨 “ 湘
晚清 的政 治危 机是 晚清 政 治 生 态 变 异 的 一 个
曾 国藩 创 办 的湘 军 军 制 从 一 开 始 就 与朝 廷 的
重要 参数 。究 其根 源 , 晚清 湘军 军制 在 完成镇 压 太 世 兵制 截 然 不 同 , 封 建 宗 法 为纽 带 , 行 “ 必 以 实 将 平 天 国而 铸 造 “ 治 中 兴 ” 神 话 后 , 于 晚 清 政 亲 选 、 必 亲募 ” 同 的 对 兵 的招 募 原 则 。湘 军 的这 种 军 制从
密 的 防范措 施 , 军事 、 政 、 行 财政 、 法 、 事大 权 被 暗含 了聚合 性 与离 散性 的两 种趋 势 , 日后 近 代 军 司 人 为
阀的产 生提 供 了温床 , 曾 国藩创 立 的湘军 军 制 只 但
[ 收稿 日期 ]0 1一 5—1 . 21 O 2 [ 基金项 目] 湖南省社科规 划课题 (9 D 5 . 0 J 2 ) [ 者简 介] 作 朱耀 斌 (9 7 ) 男 , 南 双峰 人 , 南人 文科 技 学 院 政 治 与 法律 系副教 授 博士 , 16 ~ , 湖 湖 研究方向 : 国藩军事思想研 究。 曾

湘军兵志特点研究

湘军兵志特点研究

淮北师范大学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湘军兵制特点研究学院、专业历史与社会历史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学生姓名李海潮学号20100301012指导教师姓名刘进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4年5月 1 日湘军兵制特点研究摘要:湘军是曾国藩在晚清时创立的一支重要的军队,该军的创立是晚清兵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从国家经用兵的世兵制走向募兵制,遂导致地方权势上升,中央权力下移,湘军兴起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却未幕落在运动之中,其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曾国藩建湘军改弦更张,别树一帜,剔除了八旗、绿营陈旧的一系列弊病,在镇压太平军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对于湘军兵制特点的探讨,本人认为募兵、选将、成军、后勤几大方面作一浅陋分析,窥伺历史本像。

关键字:曾国藩湘军兵制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military systemAbstract: Z engguofan’s Hunan is found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an important army , the creation of the army conscripts in late Qing dynasty is a major change . It from countries in fighting the promises to the mercenary system, which hence increase local power, the central power down. Hunan arose i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peasant movement but without curtainfall in campaign, it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in late Qing dynasty. Zengguofan Hunan change, is about to weed out the old army, also the army of a series of il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pression of Taiping rebels, To recruit for Hunan promi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ussion, I think, Conscription, chengjun, logistics a sets out analysis on several big aspects, watching this like history.Key words: zeng guofan Hunan conscripts characteristics目录一、募兵 (1)二、选将 (4)三、成军 (5)四、后勤 (5)五、影响 (6)六、结语 (6)七、注释 (7)八、参考文献 (8)致谢 (9)湘军是大地主、大官僚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创建的一支清朝非经制兵。

论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论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论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与地方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格局。

在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放权督抚的政策,允许地方进行自救。

清政府这种政策调整的结果,造成国家权力由中央到地方的逐渐下移,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为以督抚为核心的地方分权体制所取代。

清王朝一体化的集权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出现了一个权力与资源分散的小过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标签:太平天国运动;现代化;权力再分配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马克思在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时,既不把历史看作预成存在,不受价值影响的自在进程,也不把历史看成毫无规律,可以根据主体的自由意志任意决定的结果。

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历史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两种力量互动的结果。

这种必然性与可能性,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法,体现了人类社会在一般趋势下出现的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深刻的理论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它是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民族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的过程。

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客观因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因此在历史上现代化又被称之为西化,欧化或工业化。

然而,必然性与价值选择性的辩证法决定了现代化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认同的过程,其间必然包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的转型。

当现代化启动之后,为了在变迁的社会中形成统一的全国经济和政治网络,加强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取向的,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又决定了政治现代化选择的价值取向。

谈湘军

谈湘军

谈湘军唐浩明对湘军的发展脉络进行探索,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

对湘军的探索不停留在清末的湘军,将前湘军与后湘军串起来把脉,很有意义。

湖南人是应该有责任来深入研究湘军的。

生存在这片火热土地上的湖南人研究湘军也更有优势。

既然是研究,做学问,就要有创造性,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墨守成规。

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独创性,如果讲究四平八稳是出不了学问的。

因此,我们鼓励年轻人大胆地探索,只要你有充足的论据和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就不要怕别人说你哗众取宠。

本书作者提出了经制湘军的概念,我认为很有意思。

但如果把明线定为经制湘军,我个人认为这种提法还不够明朗。

在清末,朝廷的经制之师只有绿营与八旗部队。

曾国藩的湘军开始只是团练。

湘勇最初还只是民兵组织。

拉到长沙训练的时候,其经费来源一部分由省财政解决,一部分靠自筹。

由省财政支撑的这一块是否可以称之为有编制的湘军?至少到曾国藩打下金陵,湘军的陆军一直没有进入国家编制,湘军水师也是后来才进入的。

湘军出省作战,军饷主要由湖南省财政负责,“厘金”是曾国藩争取到国家政策,在战争地区临时征收,不能叫吃皇粮。

因此,总体上来说,曾国藩的湘军还是民间部队,不是经制之师是,是民间的团练在特殊时期担当国家正规军所做的事情。

而平捻、平西时的湘军,西北和左宗棠湘军,成了国家的经制之师。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湘军也是一样。

辛亥革命的湘军是清廷的在编部队反正,援鄂的湘军由反正部队与新招人员组成。

之后的湘军与它各省如川军、鄂军、桂军一样,是各省的地方武装,是地方军团阀部队。

因此,明线的湘军只能说是吃省财政饭的。

对于湘军的脉络,单纯地以时间为序;可以按照这本书的做法,将湘军分为三个部分,清末湘军,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湘军,走向共和时期的湘军。

我认为,如果从时间和湘军的性质来划分,是更科学的做法。

具体地讲,湘军的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的体系。

第一个体系,从曾国藩到左宗棠到刘坤一,湘军由民兵组织(也可以叫民众组织)转为经制之师,这时期的湘军维护的是一个封建王朝,湘军由兴起而强盛到衰败,脉络明显。

湘军与近代社会控制的转型

湘军与近代社会控制的转型

新教 育 的过 程 。 _ 2 l ( "在 进 行社 会 控 制研 究 时一 般
多用 广义 的涵 义 。
“ 王 权就 是 兵 力 的统 治 。 ” ¨ 3 _ ( 军 队是 政 府 最
常用 的控 制手 段 之一 。政 府赖 以强 制维护 社会 秩序 的后 盾 和支柱 就 是军 队 , 它的存 在就 是一 种威 慑 , 任
2 0 1 4年 3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Ma r , 2 0 1 4

第 2期 ( 总第 1 6 8期 总第 3 0卷 )
J o u mM o f S h a n d o n g Y o u t h U n i v e  ̄ i t y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固它 的统 治 。 儿 鸦 片战争 后 , 中 国面 临 “ 三 千 年 未 有 之 变 局 ”,
人 是有 意识 有思 想 的 , 人 们 在社 会 行 为 中总 是追 求 自己的利益 和 目标 , 从 而 使 社会 冲 突敌 对 状 态从 个 人 层次 上 升 到 社 会 层 次 , 呈 现 出更 加 复 杂 的局 面 。
正 是社 会控 制机 制 , 把 意识 彼此 不 同 、 利 益复 杂多 样
政治、 经济、 军事 、 文化 等都 面临着 新 的挑 战 , 中国社
会 面 临前所 未有 的失 控 状 态 。在 这 个过 程 中 , 社 会
的社会 人群 结 合 成一 个 统 一 的有 机 整体 。因 此 , 我 们 考察 任 何 社 会 , 总 离 不 开 保 障 社 会 稳 定 的社 会
M . . 鱼 0 1 .
湘 军 与 近 代 社 会 控 制 的 转 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高一(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鸦片战争后,英国伦敦一座专门陈列世界名人伟人的蜡像馆为林则徐塑像。

1877年,清朝派驻英国的刘锡鸿参观记载说:“文忠(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烟条约。

上华文,下英文。

”材料能够反映A.禁鸦片烟条约成为禁毒典范B.林则徐禁烟的世界影响C.虎门销烟得到国际普遍认可D.英国政府欺世盗名作风2.小弟杨秀清立在陛下暨小弟韦昌辉、石达开跪在陛下,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启奏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御照施行。

”这反映了A.奏章的内容与《天朝田亩制度》的精神相违背B.这份奏折应该出现在天京变乱后C.太平天国已转化成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政权D.租赋问题是解决现状的首要任务。

这些企业的兴办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创办人直隶磁州煤矿1875 李鸿章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 胡思燮湖北织布局1888 张之洞A.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长B.因遭受清政府的无情打压而破产C.奠定了中国重工业的坚实基础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4.2018年9月26日,辽宁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海战“经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圆满收官。

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中,“经远”舰在被敌舰鱼雷击中、船体开始下沉时,管带还带领官兵准确向敌舰开炮,最终与舰同沉。

当时“经远舰”的管带是A.刘步蟾B.邓世昌C.林永升D.叶祖珪5.侵略者将北京城分为英、俄、日、美、德、奥等几个占领区,实行军事统治:俄军布告说,“遇有持枪械华人,定必即行正法;若由某房放枪,即将该房焚毁”。

此次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6.“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活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

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

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湖南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

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

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

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湘军的形成为后来的私家军队——即为后来北洋军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造成军事割据。

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

“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

形成“耐的烦吃的苦霸得蛮舍得死”的精神。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临终诗/wenku/lhz.htm“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

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

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
湘军的儒家文化品格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清史稿》在评价曾国藩时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曾国藩事功的全部根基在湘军,而湘军的根本与灵魂则在于他的渗透儒家文化理念的“学问”。所以,湘军建军过程中出现的“选士人,领山农”,就是一个将儒家文化理念统率军队及战事的过程。而且说到底,统领湘军的是包括曾国藩在内的一大批所谓“儒将”,正是他们将自己所学习、领悟的儒家思想文化运用到治军打仗中去,从而使湘军获得了一种文化的品格、思想的灵魂。曾国藩要求湘军各级将领以父兄教子弟的方式,针对勇丁的切身利害谆谆教诲,“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易于感动”。王錱对兵勇也“时以义理反复训谕,若慈父之训其爱子,听者潸然泪下”(罗正钧《王壮武公年谱》)。正是通过这种思想教育,湘军领袖们才得以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灌输给由山农组成的湘军营勇,从而保证了湘军的凝聚力。
湘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在历史上造成那么大的影响,自有其内在的原因。湘军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支普通的军队,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团:既是军事集团,又是政治集团,同时还是一个文化集团。作为军事集团,湘军有较八旗与绿营军更为优越之组织和显赫之战功;作为政治集团,其主要将帅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军政与经济实权;作风景。
湘军领袖们既深受正统理学的浸染,也有很深的经世情怀。他们以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包括洋务运动在内的文化活动。他们除了努力从事办书院、研经史等儒家士大夫的文化事业之外,还通过兴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文化。因此可以说,作为一个文化集团,湘军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者、捍卫者,又是近代文化的倡导者、引进者。湘军及其文化理念成为晚清文化转型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过渡性文化形态。
《湘军史料丛刊》是国家清史工程中文献整理类项目,于2004年10月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并实施。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史学会组织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编辑整理了一套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但却没有《湘军》,这种状况与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很不相称。因此,对湘军史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就很有必要了,将《湘军》纳入清史文献整理项目,也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湘军史料浩如烟海,因为湘军史料不仅是指许多的湘军人物本人留下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也包括很多当时及后来的学者所撰写的关于湘军的专门史著。《湘军史料丛刊》只能从卷帙浩繁的文献中选出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史料编校出版。全书所收资料上至道光末年,下至宣统三年,凡记述湘军历史及有关史事、人物的各类资料,均经精选而收入,内容涵盖有关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

曾国藩与晚清政治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考中进士后改名国藩。

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地主家庭。

曾国藩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由庶吉士散馆,二十年(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从此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京官生涯。

他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讲求程朱理学。

在京城期间,他相继担任过内阁学士、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丁母忧回籍守制,第二年奉旨在家乡帮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度过了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

自丁忧侍郎之后,曾国藩相继担任过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大学士等军政要职,被清廷加封太子太保衔、一等侯爵。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病故在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1岁。

曾国藩进入仕途后的发展称得上是一帆风顺。

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1847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后4年中又兼任过兵、工、刑、吏部侍郎。

10年七迁,连跃10级,这在当时也是少有的。

因此这对自幼生长在湖南僻远山村、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的曾国藩来说,对清政府的知遇之恩始终没齿难忘;另外他也对当时清廷上下官场腐败风气十分不满,多次上书清帝,希望政局有所更张,但一直不被采纳。

直到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曾国藩因丁忧回湖南家乡办团练后,才开始了有实现其政治抱负、挽救晚清政局的转机。

从此以后,曾国藩与晚清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其影响也愈渐突出。

综观曾国藩对晚清政治影响,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改革军制创建湘军清入关以后,八旗兵逐渐没落,基本上丧失战斗力。

康雍以后清廷主要是依靠绿营兵(汉兵)维持统治。

八旗、绿营皆有兵籍,弁兵父子相承,世代为业,是清代国家的主要常备武装。

其经费出自国库,兵权归于中央。

曾国藩在京城作官时,已感到绿营兵惰将骄,日渐腐败,必须大加整顿和严加训练。

试论湘军时代湖南社会流动的模式与特点

试论湘军时代湖南社会流动的模式与特点

试论湘军时代湖南社会流动的模式与特点
周秋光;陈叙良
【期刊名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湘军时代是近代湖南发生剧烈变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社会流动是最能体现这一时代变动的社会现象之一.从流向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主要有五大趋向,平民通过科举考试上向流动为绅士,农民向军队流动为下层士兵,儒生从军由军功入仕,平民由"捐纳"上升至绅士或进入官场,等等.返归故里的湘军或在地方坐拥实权,或下向流动为帮会成员.这些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比较起来,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总页数】12页(P118-129)
【作者】周秋光;陈叙良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4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湘军兴起与近代早期湖南物质生活演变的特点 [J], 刘国良;刘美志
2.试论湘军兴起对晚清湖南文化教育的影响 [J], 简姿亚;邵华
3.试论孙吴统治湖南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J], 贺双非
4.试论湘军崛起于湖南的社会原因 [J], 郑大华
5.延安时代精神与当代中国(专题) 试论延安时代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J], 王海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厚德树人笃学致用******************************************************************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系别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2010级姓名袁飞学号 10410301052指导教师王佳翠2014年 4月 6日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主辩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答辩情况记录表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袁飞摘要: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曾国藩湘军的诞生奠定了契机。

湘军的创建,曾国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国藩则通过这支靠宗族关系、师生情谊、朋友之谊、姻亲关系建立起来地主武装,使自己的个人威望以及势力扶摇直上,从而到达其政治顶峰。

成就了一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与湘军对整个晚清也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湘军;特点;影响湘军,建立于晚清太平天国兴起之际,有的人也称之为湘勇。

是曾国藩在“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1]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性武装。

湘军因其自身独特的渊源、特点,对晚清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湘军的起源185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面对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太平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

这时,清政府派出了当年他们引以为豪的八旗以及绿营去对付太平军。

满人在入关以前,迫于生计和生存的压力,都练就了一身的骑射功夫。

满人能够得以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这一本领。

尤其是八旗军,他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更是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入关成为统治阶级,拥有在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特权,已经告别了以前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了。

也就无需再发扬所谓的艰苦奋斗精神了。

应及早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现今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整日无所事事、仗势欺人、贪污成性、贿赂成风、赌博、遛狗、斗鸡、骄奢淫逸之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湘军兴起对晚清社会之影响
作者:罗进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1期
【摘要】湘军是在晚清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交汇作用产生的集合体。

作为晚清时期的一支主要的军事力量,湘军的兴起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晚清政局中汉人地位大为提高;二是晚清兵制改革中开兵为将有之先河;三是盲目排外观念的革除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湘军;晚清社会;影响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面对作为国家军事支柱的八旗和绿营腐败不堪的情况,清王朝万分焦急,企图想沿用乾、嘉时期的办法,建立以靖卫地方为主的地主武装——团练,就是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下,曾国藩奉清廷之命组建了湘军。

湘军的兴起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晚清政局中汉人地位大为提高
曾国藩在训练湘军和选拔湘军将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其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用之将才,出现了兴盛一时的湘系集团。

据初步统计,其中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多达百余人;官至文职三品衔以上者更是不计其数。

满清入关后,在北京建立起了全国性的封建专制政权。

为维护贵族特权,对汉人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形成了满族一统天下的局面。

从清初顺治到咸丰、同治,极少任用汉人在朝廷掌握实际权力。

清初处理国家军政机密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皆以满臣充之”。

清中央设六部之时,六部长官都是满人,汉人只能充任下级官吏。

部中事务由满人尚书“一人主之”,汉官只能“相随画诺”,“不复可否……一切皆为所命”。

顺治皇帝自己也承认:“朕自亲政以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管。

”康熙时更是“满人权重,汉六部九卿奉行文书而已。

满人謦欬,无敢违者。

”重满轻汉的现象在地方督抚及将军、都统等权重位尊的封疆大吏中更为严重。

然而,自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肇始,清政府的权力机构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地方督抚权力有了扩大。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地方督抚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大权掌握在中央朝廷。

当时,“凡有大寇患,兴大兵役,必特简经略大臣、参赞大臣驰往督办,继乃有佩钦差大臣关防及会办帮办者,皆王公亲要之臣,勋绩久著,呼应素灵,吏部助之用人,户部为拨巨饷,萃天下全力以经营之,总督巡抚不过承号令、备策应而已。

其去一督抚,犹拉枯朽也”。

清王朝是满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满洲贵族虽然对汉族地主官僚加以笼络,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督抚一级的地方大员主要是由旗人担任。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湘淮将领的崛起,打破了晚清政府中满人一统天下的政局,大大提高了汉族官员在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和比例。

有人曾对嘉庆、同治朝督抚的人事嬗变现象作过认真的考察:各省
巡抚中旗人所占百分比,从嘉庆朝的四十点一降为同治朝的四点一;各省总督中旗人所占百分比,从嘉庆朝的五十九点六降为同治朝的二十六点三。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晚清政局。

二、晚清兵制改革中开兵为将有之先河
湘军作为一种军事力量,不同于清朝治兵的独特军制,改变了咸丰以前军队属于国家所有的局面,实行将帅自行招兵的募兵制度,使兵将间的关系以及军队与国家间的关系开始转变,最终形成兵为将有。

湘军的募兵制源于戚继光之成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统兵必须亲自招募,不要他人替代;二是严定选兵标准;三是必须在湖南原籍招募,取具保结。

湘军兴起,使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八旗、绿营和新式陆军转变的中介。

在湘军影响下的淮军一度成为清朝军队的支柱。

清政府还依据湘军制度对绿营进行了改造,即使甲午战后兴起的新式陆军,也仍然受到湘军的影响,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仍参考了湘军制度。

正如罗尔纲所说:“有清一代的军制,咸丰前世为绿营制度的时代,咸同以至光绪甲午为湘军制度的时代,甲午战后为兴练新式陆军的时代,而论其转变则以湘军为枢纽。

”另外,曾国藩利用同乡、同学、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作为纽带,使湘军成为一个封闭性和宗法性极强的武装集团,使整个军队只知服从将领,将领只服从曾国藩,湘军实际上成为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清朝廷不能直接指挥和调动。

军队私有的出现对当时及其后来的军事将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在军队归私人所有这一点上,与曾国藩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无不是照湘军那种封建私属性来控制军队。

曾国藩的军制改革如兵员自募、权归主将;军饷自筹,不依赖外援;官职私相接受,不单纯取决于朝廷;各树一帜,不互相牵制等等,在政治上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清王朝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湘军虽暂时挽救了清王朝行将覆亡的命运,但却动摇了清王朝中央集权的军事基础,使军权和政治实权由以满族为首的贵族手中逐渐转移到汉族督抚大员手中,导致了近代军政合一制度的产生并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三、盲目排外观念的革除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湘军的兴起,使人们在思想意识方面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特别是在封建官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对待西方盲目排外思想的转变,使得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详言之,一是“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推动了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早在1853年,为组建有别于清朝绿营军的湘军,曾国藩就在衡阳设厂“造炮制船”。

1854年,曾国藩在两广总督的协助下购买洋炮,“先后解到六百尊来楚,皆系真正洋装,选验合用之炮”。

由于运用了西方的“技艺”、“机巧”,湘军在湘潭、岳州与太平军的两次作战中获胜。

这便刺激了曾国藩继续购买洋枪洋炮的想法。

在湘军将领的努力下,新式武器不仅首先在湘军中得以运用,而且还设立了大批的兵器制造厂,为中国近代的“制器之器”铺垫了一条由小到大,由窄到宽的道路,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二是重视新式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中国近代人才思想的发展。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以及同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洋枪洋炮的威力深有感触,从而把学习西方的“制器”之术作为挽救统治危机手段之一。

然而,洋枪队“军器最多,而无救于十年三月之败”。

事实又使他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在人而不在武器,鉴于此种认识,他主张在学习西方坚船利炮长技的同时,还应该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

在曾国藩人格感召下,其幕府内汇集了大批在当时一流的新式人才,如著名的数学家李善兰、吴
家善,化学家徐寿、华蘅芳等。

湘军实行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成效是中国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

尽管它以血缘、地缘和学缘为基础招引人才的方法以及在对部属的培养造就方面存在种种局限,但它是对传统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在识人、育人和用人实践中体现出了一定的时代气息,推动了中国近代人才思想的发展。

三是“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本”,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曾国藩为解决制炮造船过程中制器之器的困难,附设翻译馆和印书处于江南制造局内,并先后凭请徐寿、李善兰、华蘅芳等作为主要翻译人员。

翻译馆译书内容包括象纬、與图、格致、器艺、兵法、医术等,涵盖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制造技术和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为我国培养近代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为中国近代许多学科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综括全文,湘军作为在中国近代社会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军事团体,其组建源于戚继光的练兵之法,与传统的绿营和八旗兵有明显的区别。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训练方法、治军思想及用人思想等方面不仅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军制、文化方面也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逐步转变对西方盲目排斥的观念,产生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东华录(卷17)[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 赵尔巽,柯劭忞.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 罗尔纲.湘军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王先谦.东华录(卷118)[M].成都:四川出版社,2004.
[5] 贾桢.筹办夷务始末[M].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编辑出版社,2005.
[6] 薛福成.叙疆臣建树之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7]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作者简介:罗进,男,贵州绥阳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