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

合集下载

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防治

图4.2.5-5 菌核
图4.2.5-1 叶鞘染病初期
图4.2.5-2 叶鞘染病后期 云纹状大斑
图4.2.5-3 叶片染病
图4.2.5-4 叶穗染病
二.病原特征
水稻纹枯病菌有性世代属担子菌亚门。担子 无色,棍棒状,顶端生4个小梗,小梗上着生担 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有性世代在 病害发生中不常见,不起作用。
水稻纹枯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一.症状识别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 发病严重。一般减产5%~10%,重者达50%以上, 甚至植株倒伏枯死,完全失收。
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受害,抽穗前后受害最重。 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亦可为害茎秆穗部,造成贴 地倒伏,整株枯死。
1.叶鞘发病 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扩大 成椭圆形并相互联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暗褐 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受害严重时,叶鞘干 枯,上面叶片随之枯黄。 2.叶片发病 与叶鞘病斑相似,但形态较不规则。病情严重 时病部呈浅绿色,似被开水烫过,叶片很快青枯腐 烂。
3.茎秆发病 茎秆受害易引起贴地 倒伏,成片枯死。 病部湿度大时,病部 可见许多白色菌丝,随后 菌丝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 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 像萝卜籽大小的菌核,菌 核易脱落。
春耕灌水、耕田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 后菌核附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温条件下,萌发长 出菌丝在叶鞘上扩展延伸,从叶鞘内侧表皮气孔侵入 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病部长出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 对邻近稻株进行再侵染。
四.综合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初侵染菌源。 2.加强肥水管理。 3.化学防治 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 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 治。选用己唑·嘧菌酯、多抗霉素、叶片上,掌握用药时间和浓度,均匀喷雾,足量兑 水。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2~3次。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
茎秆腐烂
病变后期,茎秆会出现腐烂现象,植株容易倒伏。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根据早期和典型症状,可 以初步判断水稻是否患有 纹枯病。
显微镜检
通过显微镜观察菌丝体和 菌核的存在,可以更准确 地诊断水稻纹枯病。
培养试验
将病变组织放在培养基上 进行培养,观察是否能够 培养出病原菌,以确定诊 断的准确性。
02
水稻纹枯病的病因
某地区的水稻田受到纹枯病的严重侵害,导致大量减产。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当地农民开始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经过调查和学习,农民们了解到使用杀菌剂可以有效防治纹枯病。 他们选择了某品牌的杀菌剂,并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使用。
结果
在使用杀菌剂后,水稻纹枯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也得到了显著 提高。
某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失败防治案例
茎秆有病斑
在早期,水稻纹枯病还会 使茎秆出现椭圆形的病斑 ,颜色通常为灰白色或浅 褐色。
菌丝体和菌核
在病变部位常常可以看到 菌丝体和菌核,菌核在病 变部位大量形成,颜色为 深褐色。
典型症状
叶片出现云纹状病斑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形成云纹状,边缘不明显。
叶片边缘枯死
严重时,叶片边缘会出现枯死现象,叶片呈现枯黄色。
利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有效防治纹枯病的发 生和蔓延。
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
研究利用拮抗菌、病原菌的拮抗物质等生物防治技术,降低纹枯病 的发生概率。
生物技术的普及
加强农民对生物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提高他们在防治纹枯病中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06
相关案例分析
某地区水稻纹枯病的成功防治案例
背景
定期对水稻田进行巡查,注意观 察水稻长势和病害发生情况,及

水稻抽穗灌浆期纹枯病严重怎样防

水稻抽穗灌浆期纹枯病严重怎样防

怎样防2023-11-09CATALOGUE 目录•水稻纹枯病概述•水稻抽穗灌浆期的管理•纹枯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及评估•案例分析01水稻纹枯病概述定义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后期,抽穗灌浆期最为严重。

病斑初期呈暗绿色,逐渐扩大形成纹状或云纹状病斑,后期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导致叶片枯黄,谷粒不饱满,甚至全株枯死。

定义及症状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来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水稻,引起发病。

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受气候、品种抗性、施肥水平、灌溉方式等因素影响。

高温高湿、氮肥过多、植株抗性弱等条件下,纹枯病容易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导致叶片枯黄,谷粒不饱满,产量大幅下降。

产量下降品质下降增加生产成本纹枯病影响水稻的品质和口感,降低稻谷的等级和价值。

为了防治纹枯病,需要增加农药投入、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增加了生产成本。

03对水稻生长的影响020102水稻抽穗灌浆期的管理根据水稻的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水稻抽穗灌浆期的营养需求。

同时,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生长。

科学施肥水稻抽穗灌浆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要注意灌溉方式和水质。

宜采用浅水勤灌、适时落干的方式,保持田间湿润,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同时,要避免长时间深水灌溉,以免影响土壤通气和根系发育。

合理灌溉肥水管理纹枯病是水稻抽穗灌浆期的常见病害之一,严重时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三唑酮等。

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水稻产生药害。

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水稻抽穗灌浆期还易受到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的侵害。

对于这些害虫的防治,应密切关注田间虫情动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其中纹枯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

那么,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是怎样的?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纹枯病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生活,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通气情况等对其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

土壤过于湿润,通气不良,易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病害爆发。

2、种植制度连作水稻或不合理的轮作制度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3、栽培管理不合理的施肥、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等,都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抗病性,进而使纹枯病易于爆发。

二、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点纹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病害特点,主要包括:1、叶片变黄感染水稻后,叶片逐渐变黄,失去正常的绿色。

这是因为病原菌分泌毒素,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

2、茎秆变色感染后,水稻的茎秆会变成暗红色或紫色,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3、生长受限受感染的水稻植株生长受限,高度矮小,产量明显降低。

4、穗部感染病害还会影响水稻的穗部,导致稻谷产量减少,甚至无法正常结实。

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以减少病害的损失:1、良好的土壤管理合理排水,保持土壤通气性,避免水稻生长环境过于湿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适宜的种植制度避免连作水稻,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提高土壤的抗病性。

4、病害耐性品种选用具有一定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5、化学防治病害初期可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6、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制剂,如拮抗真菌和细菌,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纹枯病

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 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 气生菌丝又侵染邻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 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数量 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平方米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 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 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 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 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 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水稻纹枯病
田间诊断
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 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
发病规律
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 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 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 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征

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征
抗性遗传研究
纹枯病的发生与水稻抗性基因的遗传有一定关联,研究纹枯病有助 于抗性育种。
抗性品种的选育
通过研究纹枯病的抗性机制,可以选育出具有多重抗性的水稻品种 ,提高抗病能力。
03
CATALOGUE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纹枯病抗性较强 的水稻品种,提高对病
害的抵抗力。
合理密植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 避免过密导致田间湿度 增大,有利于病害的传
病害的生态学研究
病原菌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病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和传播规律,有助于 预测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
了解寄主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有助于寻找防治病害的有效 途径。
生物防治
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害防治的方 法,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THANKS
,且对环境友好。
增强稻田生态平衡
保护稻田中的天敌昆虫和微生物 ,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抑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化学防治
掌握防治适期
01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选择高效药剂
02
选用对纹枯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如噻呋酰胺、苯醚甲
环唑等。
合理用药
03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农药,以
对品质的影响
稻米品质下降
纹枯病影响稻谷的水分、蛋白质 、脂肪等成分含量,导致品质下
降。
食品安全风险
纹枯病可能引起稻谷中霉菌和毒素 的积累,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加工品质下降
纹枯病影响稻谷的干燥、碾米等加 工过程,降低加工品质和出米率。
对其他病害的关系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又称为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针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本文将从病害的病因、症状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农民科学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

一、病害的病因水稻纹枯病的病因是由真菌属于Pyricularia或者Piricularia所引起的,主要是通过播种材料、水流传播或气溶胶传播等方式传播。

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感染并繁殖,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

因此,了解病害的病因对于科学防治水稻纹枯病至关重要。

二、症状的诊断水稻纹枯病在发病初期难以察觉,当病害逐渐扩展时,病株叶片出现纹枯病斑,呈现为灰白色或黄褐色的不规则斑点。

斑点的大小和形状也会随着病害的发展而变化。

在患病叶片上,可以看到黑色的霉层,这些霉层是病原菌的菌丝体。

通过仔细观察和症状诊断,可以准确判断水稻是否感染了纹枯病。

三、预防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并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

2. 地力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合理施肥、轮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清除病源源头:及时清除病株和秸秆等病原菌的滋生源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传播。

农民可以通过清理田间秸秆、采取病株病叶处理等方式,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过量的灌溉会增加病害的发生率,因此需合理控制灌溉量,避免给病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5. 合理施药:在水稻纹枯病高发季节,可根据预报结果和实际田间情况,合理施用杀菌剂对水稻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和适当的药剂浓度,喷药时要全面覆盖病株叶片,达到杀灭病原菌的效果。

四、治疗方法当水稻感染了纹枯病后,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清除病株:将病株及时移除田间,将其深埋或焚烧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在播种前,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土壤中的纹枯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引起病害的滋生。

4. 防治病原菌传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杂草,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避免使用感染病菌的种子和秧苗。

5. 合理灌溉管理:避免过量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保持田间的通风和排水良好。

6. 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7.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或有益微生物进行防治,例如利用寄生性真菌等对纹枯病菌进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纹枯病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及时观察田间病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损失。

水稻纹枯病病方案

水稻纹枯病病方案

病害症状与识别
症状
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椭圆 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 灰绿色。
识别
根据病斑的形状、颜色和发生部位,可以初步诊断为水稻纹枯病。同时,可以 结合实验室检测,如镜检病原真菌等,进行确诊。
病害分布与危害
加强防治技术培训和普及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等活动,提高农民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技术
的掌握程度。
02
推广抗病品种和生物防治方法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防治
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03
建立智能化监测和防治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水稻纹枯病的智能化监测和防治系统,实
优势互补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各有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结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降 低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风险
05
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田间监测网络
建立田间监测点,定期对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时掌握 病情动态。
遥感监测技术
分布
水稻纹枯病在中国稻区为害严重,主 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 广西、湖南、湖北和台湾等省。
危害
水稻纹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 量。发病严重的田块,水稻叶片大量 枯死,稻株不能正常抽穗,或抽穗的 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病害发生条件
气候条件
水稻纹枯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温度是影响发病的 重要因素,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0-30℃。湿度也是影响 发病的重要因素,连续阴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病 害的发生和蔓延。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1、外观症状
2、生理症状
水稻叶片和茎叶出现纹枯病的初步症状,是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的水珠,随后叶片表面的水珠会变得粘稠,粘滞,同时叶片表面会出现灰白色的粉
末状物质,这些粉末在挤压的时候会变成油脂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叶
片表面会出现淡棕色的小花斑,并且会出现蜂窝状的褐斑。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减少产生病原菌
要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首先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由青枯病菌引起的,为了避免该病
的发生和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消除该病的病原菌。

其中,
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是最主要的措施。

(1)除草
清除田间杂草是避免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因为杂草中的病原
菌容易在受害植物间传播,造成大面积的损失。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症状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症状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症状水稻纹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是一种由水稻纹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田间。

水稻纹枯病主要通过叶螨传播,也可以通过受感染的种子传播。

该病害在中国是较为常见的水稻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病原体特点水稻纹枯病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水稻纹枯病毒属(Rice stripe virus),是一种带有外壳的颗粒状病毒。

该病毒在叶螨体内繁殖,并通过叶螨的吸食行为传播到水稻植株上。

二、病害发生特点水稻纹枯病在水稻生长季节中多发生在6月至8月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稻田中的秧苗期和抽穗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三、病症状描述1. 秧苗期症状:在感病的水稻田中,病苗出现纵向条纹状黄绿色症状,叶片呈现出条纹状,病斑间隔明显。

感病叶片逐渐变黄,叶片边缘出现焦枯,严重时整片叶子枯黄并干枯。

2. 抽穗期症状:感病的水稻植株叶片出现黄化、枯黄、焦枯等病斑,病斑呈现出纵向条纹状,严重时整片叶子变黄干枯。

同时,叶片出现弯曲、卷曲的现象,叶片上的病斑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大片的黄化区域。

3. 穗部症状:感病的水稻穗部出现变黄、变白、变矮的症状,穗粒变小,产量显著下降。

病毒感染还会导致穗部不分蘖或分蘖不良,严重影响水稻的籽粒产量和品质。

四、病害的扩展与传播1. 叶螨传播:水稻纹枯病主要通过叶螨传播,叶螨在吸食叶片汁液的过程中,会带走病毒并传播到其他健康的水稻植株上。

2. 种子传播:感病的水稻种子也可以传播病毒,这是病害在种植季节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农具传播:受病毒污染的农具如锄头、收割机等,也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4. 病毒在植株内的传播:病毒可以通过水稻植株的根部、茎部和叶片内部传播,从而导致整株植株感染。

五、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对抗病毒的侵害能力强,减少病害的发生。

如何控制水稻的纹枯病

如何控制水稻的纹枯病

如何控制水稻的纹枯病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纹枯病作为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害,给水稻产量和品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正确有效地控制水稻的纹枯病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害的认识、防治策略、病害预警和遗传改良等方面介绍如何控制水稻的纹枯病。

一、病害的认识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脱落物理性病害,主要在稻田经历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

病害初期,水稻叶片上出现小型黄色病斑,随后逐渐扩大,形成红棕色的纹痕。

严重感染的叶片会枯黄并脱落,最终导致水稻植株生长受阻,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防治策略为了控制水稻的纹枯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1. 选择抗病品种:育种工作是控制纹枯病的重要方面。

通过选育具有抗纹枯病能力的水稻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加强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是减少病害发生的关键。

及时清除病叶和秸秆等病原源,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根据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和生长期的需要,合理施肥和浇水,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3. 使用化学农药:当水稻受到严重感染时,可以考虑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病害控制效果好、安全性高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例如,使用杀虫菌剂对病原菌进行控制,或者引入天敌昆虫捕食水稻纹枯病螟等害虫。

三、病害预警及时准确地掌握病害发生的情况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病害预警体系,可以提前预测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趋势,并及时通知农民进行防治。

采用遥感技术、气象数据和病害监测等手段,实现病害预警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四、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是长期控制纹枯病的战略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寻找和转移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培育抗纹枯病的新品种。

此外,通过混合栽培和轮作等栽培方式,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率。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由纹枯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

该病在水稻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介绍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1. 预感期:在感病后2-3天,叶片发黄,长出黄色到白色的白粉状菌丝。

2. 感病期:在感病后5-7天,感染部分出现小而圆的病斑,病斑边缘呈淡绿色,中央呈灰褐色。

3. 扩展期: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中心黄白色,边缘淡黄绿色。

病斑逐渐融合,导致叶片倒伏。

4. 枯死期:病斑继续扩大,颜色加深,变为深灰褐色,叶片逐渐枯死并干瘪。

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水稻纹枯病抗性的品种,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2. 良好的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田间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3.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营养充足,提高植物的抗性。

避免使用过多的氮肥,以免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4. 种植健康种子:使用健康种子,防止病原菌通过种子传播。

5. 化学防治:病情严重时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喷洒合适的杀菌剂,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6. 晚稻变换种植期:将晚稻种植时间推迟,可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因为晚稻一般在高温多湿的季节种植,利于病害的生长和传播,推迟种植可减少感病机会。

总结: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水稻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种植抗病品种、良好的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种植健康种子、化学防治和改变种植期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保障水稻生产的正常进行。

水稻病害(三)_纹枯病

水稻病害(三)_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为高温高湿病害,温度高于22℃,相对湿度达 90%以上即可发病,温度在25~31℃,相对湿度97%以上时 发病最重。 水稻品种及生育期对纹枯病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如矮 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 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三 水稻纹枯病
4. 防治技术 ① 种植抗病品种
尽管目前无高抗品种,在病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尽可能选 用一些中抗或者耐病品种及不带病稻种。
② 清除菌源
在稻田翻耕灌水时,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被风吹集到 田角和田边,应捞出菌核并深埋或烧毁。不直接用病稻草 和未腐熟的病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有效减少菌源, 减轻前期发病。
有性态: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的瓜亡革菌 担子棍棒状,单胞,无色,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
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菌菌丝
诊断要点:病斑云纹状,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
三 水稻纹枯病
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 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水稻 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间的土壤中,成为次年或下 季水稻的主要初侵染源。 菌核的生活力极强,可在土壤等环境中存活很 长时间,如土表或土表下1~3cm土层的越冬菌核存 活率87.8%以上。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5
三 水稻纹枯病
三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 花足秆、烂脚病,广泛分布于世 界各产稻区,以高产稻区危害最 为突出。我国各稻区均有纹枯病 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南方稻区 发生面积广且严重、流行频率高, 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主 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 率下降,粒重减轻,一般减产 10%~20%,严重时可达30%以 上。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中文名称:水稻纹枯病英文名称:中文别名:花脚秆、烂脚轩拉丁学名: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为害作物:水稻、大麦、甘蔗、大豆、花生、茭白为害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以后病斑增多,常互相愈合成为不规则大形的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灰绿色或淡褐色。

叶片上的症状和叶鞘上基本相同。

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上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大片倒伏。

病原菌形态特征:主要有菌丝和菌核两种形态。

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萝卜子大小的褐色菌核。

菌核以少数菌丝联接在病组织上,空气干燥时,极易脱落。

病株上产生的白色粉末是病菌的担孢子。

分类属性:分布区域: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也重。

发病特点: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

第二年飘浮水面的菌核萌发抽出菌丝,浸入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

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

气温在22℃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菌丝的发育与致病温度均以28℃最适宜,以25~31℃和饱和湿度为病害流行有利条件。

过量施氮肥,高度密植,灌水过深过多或偏迟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

水稻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前后达到发病高峰,乳熟期后病情下降。

流行动态:近几年在各稻区发生流行面积达2.5亿亩次左右防治方法:1、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2、农业防治: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减少当年菌源,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另外,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水稻后期徒长,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老健,增强抗病能力,控制病害发生流行。

3、适时施药保护:对水稻病害的防治,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在各类型水稻分蘖期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确定防治时期,根据发病轻重,确定防治对象田。

水稻纹枯病虫害防治

水稻纹枯病虫害防治

水稻纹枯病虫害防治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纹枯病和虫害是常见的病害问题。

为了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效的防治水稻纹枯病和虫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稻纹枯病和虫害的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一、水稻纹枯病的特征及防治水稻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上出现黄白色的纹状病斑,并逐渐扩大融合。

受侵染的叶片会逐渐干枯,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防治水稻纹枯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育种抗病品种:通过选育具有抗纹枯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可以降低水稻罹患纹枯病的概率。

因此,选择抗病品种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措施。

2.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巡查水稻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纹枯病病斑扩展的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合理施肥和灌溉管理:保证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增强植株的自身免疫力,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4. 农药的使用:在纹枯病发生初期,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但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安全用药,遵守使用说明,避免对环境和人身造成危害。

二、水稻虫害的特征及防治1.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条纹状损伤,受侵染的叶片颜色逐渐变黄,严重时会出现卷叶、黄化和植株衰退现象。

针对稻飞虱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种植抗虫品种:选用抗飞虱品种,减少稻飞虱对水稻的侵害。

- 生物防治措施:引入稻飞虱的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用以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 农药防治:及时使用适量的农药对稻飞虱进行防治,但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控制使用量,避免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上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出现褐色病斑和灰黑色孢子粉,病叶逐渐干枯死亡。

针对稻瘟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裁剪病叶:及时发现病叶,将其裁剪并远离田间,降低病害的侵染范围。

- 施肥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的抵抗力,减轻稻瘟病的发生。

水稻病害纹枯病PPT课件电子版本

水稻病害纹枯病PPT课件电子版本
•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 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药剂防治。
• 5%井岗霉素,每亩100毫升,加水50Kg喷雾。井 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具有特效,残效期长,又不会 产生药害。喷雾或泼浇或撒施 。
3 生物防治:
• 木霉菌、镰孢菌、青霉菌、假单胞杆菌和芽孢杆 菌的一些种;
• 江苏农科院苏科实验农药厂生产的生物杀菌剂 “纹曲净”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都有很好的防 效。
• 长期深灌,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晒 田过度的田发病重,主要是因为水稻发育不良, 抗病力下降。
• 种植密度高低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
• 4. 品种与生育期: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别,未发现 免疫品种。籼稻最抗,粳稻次之,糯稻最感。孕 穗期和抽穗期易感病。
五、流行预测
• 纹枯病的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因 素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 要;栽培因素中以氮肥使用量和品种影响最大。
菌丝融合群 真菌的种下面,根据菌株间营养体的亲 和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营养体亲和型(群) 或菌丝融合群,营养体亲和的菌株为同一群。
4、寄主范围
茄丝核菌的寄主范围极广,自然寄主有15 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可达54科210种植 物。重要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大麦、 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和甘薯 等。
一、症状
• 发病时期: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 生,在抽穗期发病最盛。
•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叶片,引起 鞘枯和叶枯,称为花脚秆、烂脚秆,严重时 易造成倒伏,降低结实率和粒重。
•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 点,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 多时互相连接成很大的不规则云纹斑,引起 叶片发黄枯死。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

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

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

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水稻上的病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

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水稻纹枯病:别名:水稻云斑病、水稻云纹病;俗称花秆、花脚瘟。

分布为害: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世界各产区稻区均有发生。

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秕谷率增加,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50%。

主要症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

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班,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严重时全穗枯死。

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病原:病原为立枯丝菌核,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为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漂浮在水面的菌核附着于稻株上,在温度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引起发病,然后病部菌丝向稻株上部或邻近稻株蔓延。

从水稻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加快发展,到孕穗期前后盛发,乳熟期病情下降。

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该病发生;水稻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追施氮肥,连续深水灌溉,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菌丝的伸长和蔓延,都有利于发病;矮秆多穗型的品种因分蘖多,叶片密集,容易感病。

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与菌源基数、品种抗性、气候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凡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菌核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此病的诊断要点为病斑云纹状,后期生鼠粪状菌核。
水 稻 纹 枯 病 穗 颈 部 症 状
水 稻 纹 枯 病 茎 杆 症 状
水 稻 纹 枯 病 茎 杆 上 的 菌 核
水稻纹枯病—病原
有性态为佐佐木薄膜革菌 (Pellicularia sasakii) 属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 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 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水稻纹枯病—病害控制
防治纹枯病的策略是挖掘抗源,培育和应用中抗以上 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施用化学农药和生防制剂。 1.清除菌源 2.加强肥水管理 3.种植抗病品种 4.药剂防治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或 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为10%-15%的田块,需要采 用补救措施。 (1)井冈霉素(2)甲基硫菌灵(3)28%复 方多菌灵(4)5%安福(5)芽孢生防菌株B908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 脚病”、“富贵病”等。主要分 布于亚洲稻区非洲和美洲等也有 发生。我国发生普遍,以长江流 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危害较重。发 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 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 10-30%,严重时达50%以上。此 病在南方稻区所引致的总损失往 往超过稻瘟病、白叶枯病,成为 水稻的第一大病害。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数、气象条件、 稻田生态、种植密度、水稻抗病性特别是水 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菌核基数: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 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 2.气象条件: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3.水肥管理:水肥管理对菌丝生长和稻株抗病性 的影响是决定发病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4.种植方式和密度 5.水稻抗病性及生育期
水稻纹枯病—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

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

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1症状
又称云纹病。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

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
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

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3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

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

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

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

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4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

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
初侵染源。

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

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

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

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
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

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

[2]
5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

水稻收刈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据调查,水稻收割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量,在一般病田每亩平均在10万粒以上,严重病田每亩达70万一80万粒,少数还高达100万粒以上。

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湖南测定,种植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其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3—8寸越冬的菌核存活率也达88%左右。

春耕浇水耕耙后,越冬
菌核飘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和丛茎数的增加,附在稻株茎部的南核数量也加多。

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浮沉在水中的菌核均可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

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

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受季候风的影响多集中在下风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时,低洼处也有较多的菌核,因而这些地方最易发现病株。

[3]
6防治方法
1、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

[3]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

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

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生物防治: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 50ml+ 大蒜油 1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

备注: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25ml。

6、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

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

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
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

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其中烯唑醇等药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高科恶霉灵或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或腈菌唑等三唑类的复配剂在水稻抽穗前后可以使用,不仅能防治纹枯病等病害,还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并对杂交稻后期叶部病害有较好的兼治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