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略论司马迁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略论 司 马迁 对 先 秦 儒 家 文 艺思 想 的继 承 与超 越
王 晓 红
( 渭南师范学 院 人 文与社会 发展学院 , 陕西 渭南 7 1 4 0 0 0 )
摘 要: 在继承 和批判先 秦儒 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 , 司马迁形 成了 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观 。发展 了萌芽 于先秦时期
的“ 发愤” 理论 , 提 出“ 发愤 著书” 说; 进一 步深化了先秦儒家对 于文 学社会 功用的认识 ; 《 史记 》 浓郁 的悲剧气 氛 , 突破 了儒
情感。到了孔子, 在总结《 诗经》 创作 实践时提出 了“ 诗 可 以怨 ” 的观点 。后 来 , 屈原 提 出 了 “ 发 愤 以 抒情” 的文艺思想 , 将“ 愤” 与“ 情” 联系起来 , 认为
一
“ 中和之美 ” 。孔子 日: “ 《 关 唯》 乐而不淫 , 哀而不 伤。 ” 苟子 继承 了孔 子 这 种 思 想 , 日: “ 乐 中平 则 民
和而 不 流 。 ” 孔 子 日: “ 诗 三百 , 一言 以蔽之 , 思 无 邪。 ” 无 邪 即 中正 。苟 子 在 评 论 《 诗经》 时也说过 :
司马迁的《 史记》 是中国古代最具有魅力的作
品之 一 , 它 既是 “ 继 承 的成 果 ” , 又是“ 创 造 的 结 晶” 。 司马 迁 的 文 学 观 是 在 继 承 和批 判 前 代 文 学 思想 基 础上产 生 的 , 他必 然从 先秦 儒 家文 艺思 想汲 取 了有益 的 营养 , 又 结 合 自己 的创 作 实 践 , 提 出 了
收稿 日期 : 加1 3一 O 1—1 4
基金项 目: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 目( 1 2 J K 0 4 2 2 ) ; 渭南师 范学 院教 育教学改 革项 目( J G Z 0 1 1 1 1 ) ; 渭南师 范学 院研究
司马迁与孔子思想的一致性
司马迁与孔子思想的一致性司马迁与孔子“天命与德并行决定事物”思想观点的一致性夏浚钟自孔子被世人奉为儒家创始人以来,其思想体系被后人固定在“仁”、“礼”范畴内,而忽视了其“天命”下的崇仁施礼观点,而对司马迁的思想观点则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全面的探究结论。
研读《论语》、《孔子家语》会发现世人对孔子思想体系认知的最大疏忽在于把孔子“天命所授”前提下的施行“仁”、“礼”的实际思想选择性的解读成了“仁”、“礼”。
司马迁在《史记》中继承与完善了孔子、老子“天命与德并行决定事物”思想观点,并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孔子认为首先不能有罪于天,否则无可救药孔子明确认为人不可有罪于天,否则不可救药。
《论语·八佾篇第三》(中华书局2016年1月北京第一版,P29)谓: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卫国大夫王孙贾向孔子求教问:卫国民众现在流行两句话,与其求媚上帝神于奥(奥,一家居室的西南方,当时人们认为一家居室内西南方是上帝神光顾的位置),到不如求媚于灶神,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的孔子处理事物时的言论片段,记载存在严重的不完整性,要正确理解孔子的言论意境就必须体会孔子发出此言论时的前后过程。
孔子在回答王孙贾的提问前还有沟通,王孙贾及孔子都认可了民众是现实观点的群体,他们认为灶神掌管饭食,求媚于灶神能得到现实的实惠,奥是上帝天神眷顾的方位,求媚于奥就是求媚于上帝天神,不能直接受到即时的恩惠,比较遥远。
有了这些认识,孔子才回答提问)不是这样的,有罪于天神上帝,就没有方位能祈祷了,上帝掌管一切神灵,得罪了天神上帝,所有的神灵都不会接受你的祈祷给你降福。
《论语·八佾篇第三》的这个问答是孔子对天神上帝的作用的最明显的一次肯定。
二·孔子认为“天命所授”是天的意志,其它人不能改变。
《论语·述而篇第七》(中华书局2016年1月版P86)谓:“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tui)其如予何?’。
浅析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浅析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支晓亮
【期刊名称】《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0)004
【摘要】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论述,分析了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并且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支晓亮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浅析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J], 吴宪
2.浅析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 [J], 张丽霞;颜会哲;杜坤
3.浅析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 [J], 张丽霞;颜会哲;杜坤
4.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J], 张大同
5.儒家思想和司法公正关系浅析 [J], 方荣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继承和改造
论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继承和改造[摘要]仁学思想是儒家境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
司马迁通过历史研究,熟悉到了“仁”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于是对先秦仁学,专门是孔、孟仁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孔子的仁学思想更是成了他撰写《史记》、品评历代帝王的重要指导思想。
本文将从《史记》入手,论述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扬弃,并分析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对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司马迁;先秦仁学;《史记》;孔子“仁”,是儒家极力提倡的人一辈子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和善美境遇。
从先秦到西汉,仁学思想不断充实和进展,成了那时社会道德价值标准的基础。
在那个进程中,司马迁功不可没。
他通过对先秦仁学,尤其是孔、孟仁学的继承和改造,形成了自己与先秦仁学紧密相关又有所区别的仁学思想。
而他的《史记》,确实是在其仁学指导思想下完成的。
一、先秦仁学进展的简要历程何谓“仁”?《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
”意为人耦相亲,表示人际关系。
这种说明通行了好久。
但是,最近几年来,刘翔先生以现存先秦古“仁”字为基础。
从探求其构形演化的轨迹人手。
以为:目前所能见到“仁”字的最先构形为“身”,讹变成“千”,又省变而为“仁”字。
“仁”字造文从心躯体。
换句话说,确实是要时刻想着珍惜人的生命。
这种将“仁”字定位于自我的说明,既有古文字的确凿依照。
又与后来孔子所论“推己及人”的行仁途径相对接,取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由此可见,“仁”是上古时期先民对自身生命的保重意识在文字上的一种形象反映。
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始正式将“仁”纳入了自己的学说,并给予系统阐发,成立起了仁学体系。
在孔子的有关论述中。
仍能够发觉“仁”之初义的痕迹,如“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_。
可见,孔子论“仁”,第一也是以自我为起点的。
只是。
他显然专门快从自我中走了出来,从而将“仁”从自我爱惜的原始观念提升为包括道德情感和道德性为的伦理范围。
从师事董仲舒到《孔子世家》等看司马迁独特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儒家思想观的几点微词
从师事董仲舒到《孔子世家》等看司马迁独特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儒家思想观”的几点微词◎蒋意元(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杨柳学校湖南·衡阳42l002) 摘要本文从司马迁年轻时从师儒家说到Ⅸ史记》H孑L子世霉,等,这让人感受到司马迁学术思想似乎有儒家思想的成分,本文对这种‘‘儒家观?逐一进行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立论,以司马迁呒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否定司马迁的‘‘儒家明r,纠正了初学者对司马迁学术思想理解上的误区.关键词司马迁孔子儒家无为司马迁是西汉中期杰出的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列传》、《大宛列传》就是明证。
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评价司马迁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威,实行思想统一,“独尊儒术”。
不遵循《公羊春秋》,如宋襄公在泓之战中所表现的蠢猪式的司马迁年轻时从今经学大家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到后来仁义,司马迁就依据《左传》,引用子鱼的话批评说:“兵以胜为发愤著《史记》,把孔子列为“世家”,他的学术思想似乎与儒家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如事之耳,又何战为?“种种事实思想结下了难解的缘份,然而他的学术思想是否有儒家成分,证明,司马辽是不完全赞成《公羊春秋》的观点的,怎么能仅以根据笔者探究,司马迁师事过董仲舒,但对董仲舒并无好感;司马迁有大一统观念就断定他崇尚儒术? 崇拜孔子并不崇尚儒术;他生长在儒家思想统治时代。
他的思二、推崇《春秋》。
也不能说明司马迁尊孔崇儒想不以当权者意志为转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了司马迁司马迁作《史记》是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的。
但他只是独特的学术思想。
效法孔子以修《春秋》来表达其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的做法,一、师事儒学大师董仲舒。
并不能说是司马迁崇尚儒术并不是效法孔子在《春秋》中所表达的政治理想和是非标准.司马迁年轻时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
这对他的世界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董生日:周道衰废,孔的形成并无极大关系.从《史记》记述看,司马迁对董仲舒并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论司马迁的儒学思想_许凌云
·史学史研究 1999年第1期·论司马迁的儒学思想许凌云 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司马迁无疑是位贡献卓著、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
他以恢宏的气势,旷代的奇才,惊人的意志,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篇章。
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应当研究司马迁的思想渊源关系,也就是司马迁到底是哪一家?这个问题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说司马迁在当时,他的思想倾向属于哪个派别,是儒家,还是道家黄老学派等等。
第二个层次,是指当今学术界对司马迁的评价,是史学家、文学家或思想家等等。
这第二个层次,实际上也不是自今日始。
东汉班固为司马迁作传,表彰他的“良史之材”和“文章”就开了后人对司马迁之史学家和文章家评价的先声。
关于司马迁的思想倾向问题,学界意见颇不一致。
有的学者抓住《论六家要旨》论定司马氏父子倾向于道家黄老思想;有的学者则论定司马迁同其师董仲舒公羊学派的思想相当一致,倾向儒家思想。
要客观把握司马迁的思想实质,一要弄清西汉的思想潮流,二要从司马迁自身的思想体系去鉴定,至于他的见解曾受某家某派的影响固然要弄清楚,但决不能由此论定他是某家某派。
从西汉的思想潮流来看,武帝之前,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其实,道家黄老思想本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兼容百家的思想体系。
此外,社会上还流行着儒家思想,而且呈发展之势。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大概写于武帝元朔、元狩年间。
此时,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和轮廓,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等各家思想,建立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以代替黄老,成为汉代的官方哲学思想。
在这种情势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公开表明崇道抑儒,这既是对独尊儒术的对抗,也是对道家思想新的认识和推崇,这无疑是汉初以来在统治思想上儒道斗争的继续。
《论六家要旨》所评论的道家有两大优点,首先是富有综合性,把诸家之长采取过来;其次是富有适应性,它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史记中的儒家思想传承
史记中的儒家思想传承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记录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传承。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性。
首先,史记中的儒家思想传承可以追溯到其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儒家学者,他在史记中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道德标准的提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史记中的儒家思想传承体现在对于礼仪、道德和教育的关注上。
在史记中,儒家思想对于礼仪的重视可见一斑。
例如,在《礼记》中,司马迁详细记录了各个朝代的礼仪制度,强调了礼仪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同时,史记中也对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了仁爱、忠诚和诚实的道德观念,并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展示这些道德观念的实践与应用。
此外,史记中也对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史记中的儒家思想传承还体现在对于人性的探讨上。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而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与人性观念密切相关。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史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和改变性。
这种对人性的探讨与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相吻合,同时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史记中的儒家思想传承还可以从其对于政治制度的关注中体现出来。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良好统治和社会秩序,而史记中对于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描述和评价,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政治制度的关注和思考。
史记中对于君主的评价和对于君主的要求,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政治人物的道德标准和治理理念。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儒家思想传承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
从作者司马迁本身的儒家背景,到对于礼仪、道德、教育和人性的关注,再到对于政治制度的思考,都体现了史记中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略论司马迁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略论司马迁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王晓红【摘要】在继承和批判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迁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观.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时期的“发愤”理论,提出“发愤著书”说;进一步深化了先秦儒家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史记》浓郁的悲剧气氛,突破了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中和”思想.司马迁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思想,对后代文艺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5【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司马迁;发愤著书;怨刺;中和【作者】王晓红【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最具有魅力的作品之一,它既是“继承的成果”,又是“创造的结晶”。
司马迁的文学观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代文学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他必然从先秦儒家文艺思想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思想,对后代文艺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
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以“诗教”为重要内容,强调实用性、功利性。
诗教思想在我国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萌芽。
诗教概念最早见于汉代的《礼记·经解》,其中有一段假托孔子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标明诗教的最基本的精神是“温柔敦厚”。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我国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以孔子为代表的以“诗教”为核心的儒家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论述了诗与乐的政治教化作用,提出:“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认为诗歌对提高人的思想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谈到诗和乐对情感的表现时,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要求诗歌对情感的表现做到“怨而不怒,犯而不校”,始终保持一种理性的控制状态,要符合“中和之美”,做到“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1]1161。
司马迁笔下有一儒学发展大势
2017年9月第32卷第17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Sept. 2017Yol.32 No.17【司马迁思想研究】司马迁笔下有一儒学发展大势何发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37)摘要:司马迁撰写《史记》,其所云“稽理”,即是在“放失旧闻”中探求、在“行事”中验证历史发展的 规律、原则与法则,实际上也就是在“求真”。
司马迁对于儒学发展大势的认识,也是在“求真”:司马迁揭 示了儒学最终被尊显的历史选择的必然性,揭示了儒学之品格即体现于儒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儒学最终 被尊显的意义,揭示儒学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性是其最终被尊显的关键。
司马迁从儒学内在特质与外 部政治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准确地把握并描述出了儒学最终被尊显的过程。
关键词:司马迁;儒学发展大势;历史选择性;儒学品格;儒学价值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 (2017) 17-0037-08收稿日期:2017-06-13基金项目:江西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司马迁言意观研究(16WX06)作者简介:何发甦(1974—),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学术思想史研究。
司马迁笔下有一天下大势,他准确地把握了各 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演进趋势,生动翔实地叙 述出了从战国分立攻战而走向秦的统一,秦由强盛 到骤亡的历史发展趋势。
[1]这种天下大势,寓于人 物描写和叙事章法结构中。
[2]对于儒学发展大势 来说,司马迁也有同样的认识。
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突破著述体例的限制,置孔子于世家,《孔 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孟荀列传》《儒林列 传》形成有机的整体,儒家创立者的功绩、众多弟 子和儒家巨子的生平、秦汉以来以儒学显世的人物 事迹,构成了最早的儒学史。
[3_4]现当代学者多引 述《史记》来谈论儒学发展史®,而有关司马迁儒学 发展大势认识的揭示,学界于此研究似较薄弱,拙 文试图补充之。
司马迁的思想倾向
(一)对黄老的吸收
对黄老,主要吸收了因循为用、无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 从民所欲,顺应事物客观规律的政治思想。黄老主张“无 为自化,清静自正”,主张无为而治,以逸代劳。其理论 特点是:“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种理 论到了汉初,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需要, 也适应了广大人民要求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的需要。因而,汉初一些思想家们适应这一历史 发展规律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陆贾为刘邦献策,著 《新语》十二篇,提出的治国方针就是黄老的无为而治, 得到刘邦的首肯并施行。汉兴以后六十多年的君臣都坚守 此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得到司马迁的极力赞扬。这种因循为用,无为而治的政治 思想,形式上是无为,卖际上是无不为,以无为达到政治 的目的,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治政有着极为重要的 意义。这种思想成为司马迁思想中的主要成分,他自觉不 自觉地用这一政治理论来作为评判治政与否的尺子。
(二)、司马迁对汉儒的态度
在司马迁看来,先秦儒与汉儒有霄壤之别。先秦孔子儒的 真精神是不阿世媚俗,矢志不移地坚持儒道。这突出地表 现在先秦儒代表孔子身上。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载 孔子一生,东奔西走,不得志,但穷而不改斯道,不愿稍 贬而用之于世。且不说孔子之道如何,孔子的精神是感人 的,人格是崇高的。但到了秦汉之际,一些儒学之士抛弃 了这种真精神,不惜降低标准,降低人格,阿世求容,追 求利禄。秦汉时博士则是一例。汉高祖时同弟子一起“起 朝仪”,“面谈得以亲贵”;汉武帝时的公孙弘,亦是典 型的阿世求容人物,.唯皇帝之言是听,常常改变自己的 主张,为人外宽内忌,得到武帝赏识,位至三公。秦汉儒 与先秦儒有着本质的不同。
论司马迁的孝道及孝道思想
论司马迁的孝道及孝道思想陆川;杨宁宁【摘要】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
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6)005【总页数】6页(P32-37)【关键词】司马迁;孝道;孝道思想【作者】陆川;杨宁宁【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司马迁的思想体现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其中儒家的孝道思想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强烈。
司马迁不仅是儒家孝道思想的践行者,他还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和丰富了传统的孝道思想,使儒家的孝道思想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和升华。
司马迁出生在汉代奉行“孝治天下”的社会氛围中。
“孝治天下”是汉代第一个公开标榜并全面推行的政策,汉代统治者推崇孝道,并以身作则大力提倡孝道。
朝廷在政策上褒奖孝悌、惩罚不孝。
汉代自西汉惠帝至东汉明帝皆以“孝”为谥,前无古例。
颜师古说:“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以下皆称孝也。
”[1]86汉朝统治者以孝为谥,“目的在于更好继承其统治衣钵,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延续”,[2]63对此,统治者注重以身作则,带头行孝。
以孝作谥,开始于汉惠帝。
汉惠帝不但在父亲刘邦生前非常孝顺,刘邦去世以后,更是一即位就“令郡诸侯王立高庙”[1]88,以表尽孝,所以《汉书·惠帝纪》赞曰:“孝惠内修亲亲。
”[1]92汉代统治者不仅以身作则,汉代皇帝还从政策上对孝道给予倡导和重视。
汉代通过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手段,强化“孝”为核心的封建道德的地位,使“孝”成为汉代政治的道德精神支柱,这些对汉代政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西汉惠帝开始,设孝悌、三老,举孝廉等政策保证孝道的执行。
孝悌,是汉代掌握封建村社中农民伦理道德行为和社会风气的乡官,只有最能体现伦理道德者才能担当孝悌。
闲窥《史记》中司马迁对儒学的十六处批判
闲窥《史记》中司马迁对儒学的十六处批判闲窥《史记》中司马迁对儒学的十六处批判五柳先生中国历代史书,写得最好的莫过于《左传》与《史记》,有人说,不对,应当是《资治通鉴》,其实《资治通鉴》是对历代史书的编写摘录,其中还夹了司马光的个人观点,其价值不能与左传与史记相提并论。
司马光这个人,评论别人有一套,等到他自己当朝主政,既没有度量,又没有眼光,比王安石差远了,细读《宋史》自然就能得出这一结论。
读《史记》多年矣,近年对史迁的态度很感兴趣,其实《史记》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是批判儒学的。
有人说,不对,孔子不是享受世家待遇吗,这是帝王之礼!我说,难道陈涉不享受世家待遇吗,阴谋专家张良、陈平没有享受世家待遇吗?司马迁从骨子里是反儒家的,司马迁在本质属于法家,由于受宫刑而生奇怨,所以史记中把汉高祖刘邦的丑事,只要能找到的,都写上了,还借陈平之口,骂道“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这且不言,下面列出一些具体的证据,看看史迁对儒学到底是什么态度:其一,《秦本纪》借由余之口对儒家“礼乐仁义”发难戎王使由余于秦。
缪公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
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
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弒,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
夫戎夷不然。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其二,《鲁世家》借周公之口批判儒家的“礼乐”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从《史记》看司马迁对儒道思想的认识
《长江丛刊》2018.081从《史记》看司马迁对儒道思想的认识■班小舒/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史记》是司马迁的一部宏伟著作,从里面可以窥探出司马迁本人对于儒道思想的观点。
本文主要从《史记》出发,探讨司马迁对儒道思想的认识,并且呈现出司马迁本人的一些观念和行为。
关键词:《史记》 司马迁 儒家 道家 思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司马迁对于这两家思想都有认可的态度,同时在认可当中也存在一定理性批判的成分。
司马迁本人在儒道思想方面的倾向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因此从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对相应的倾向进行探查,具有研究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一、儒道思想在《史记》中的篇幅和位置在《史记》当中,司马迁把儒家创始人孔子列入到了世家当中,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则在列传里面,从这样的布局当中可以发现,在司马迁的眼中,儒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这样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孔子弟子众多,同时有着世代相续特点的影响,因此把孔子放在世家里面,体现了对于事实的遵循,并非是出于对孔子的尊重。
实际上通过这样的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是不科学的,因为从东周到西汉初期,思想领域当中有着世代相续的,并非只有儒家,道家也是世代相续的特点。
《孟子》中有言:“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
从这句话当中,人们就可以发现道家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对社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到了汉朝初期,道家思想更是非常盛行,黄老思想甚至成了国家的统治思想,即使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在儿子执政之后,依然不断的对黄老思想进行推崇,由此可以发现,道家思想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同时还有着传承的特点。
到了战国后期,开始形成韩非子所认为的“世之显学,儒、墨也”的局面。
通过这些资料,都可以发现,在整个战国时期,墨家的发展是非常兴盛的。
司马迁并没有把墨子列入到世家当中,反之,会把孔子放入到世家当中,因此所支持的依据并不会是儒家传承的时间比较久,而是司马迁对于儒家长期以来所传承的思想给予了认同的态度,因此会在叙述的位置上有所差别。
浅谈司马迁的王道德治思想
浅谈司马迁的王道德治思想[摘要] 司马迁作史,是并不是历史资料的汇抄和事实的堆积,而是要阐明自己的思想和理想。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表述了一个重要的意思:《史记》之作,是要继孔子作《春秋》,并指出《春秋》的大义,树立王道德治思想。
王道德治是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政治。
司马迁认为王道治天下是政权长治久安的根本。
[关键词] 司马迁;王道德治;思想引言《春秋》为王者提供了治理天下国家的历史经验,司马迁认为《春秋》为后代圣王立法提供了文化范本。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述了对孔子的王道德治思想的推崇,认为《春秋》为后代圣王立法提供了文化范本。
司马迁对王道德治思想的推崇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司马迁旨在继《春秋》,作《史记》,通观历史,考察历史的盛衰成败,改进古代王道德治思想,创立新的圣王之法,为社会提供一套新的人伦准则。
最终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个作史目的。
一、王道德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孔子作《春秋》说,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等篇章中均有记载。
他对孔子作《春秋》的目的阐述得很明确。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及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是非二百四十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矣。
’”①分析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周王室衰微,政权下移,各国臣弑君、子弑父现象屡有发生,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卿大夫、家臣手里。
不仅如此,各诸侯国之间还进行争霸战争,战争使周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政治局面不复存在。
更严重的是西周的王道政治——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王道中断。
这才是孔子真正的忧虑所在。
孔子作《春秋》,是为了拨乱反正,使“乱臣贼子惧”,以恢复周代王道政治。
由此可知,《春秋》是孔子以史书的形式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有着浓厚的政治含义。
司马谈和班固对儒家的评价之比较
司马谈和班固对儒家的评价之比较司马谈和班固对儒家的评价之比较司马谈是司马迁之父,太史令。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介绍了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
其论儒家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意谓儒学广博但不能抓住要领,花费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它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
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虽然有所肯定,显然过于贬低。
儒家说广博当然广博,说简单特别简单,《易经》三原则:简易,不易,变易,讲得就是儒家的特点。
论其要领,不外乎中道。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诸圣王历代相传的就是“允执厥中”的中道。
《易经》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试问,《易经》这段话,儒道两家谁更配得上;论历史性的功德事业,又是谁家更持久伟大?儒家何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后面有解释:“夫儒者以六蓺为法。
六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六艺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者以六蓺为法”这句话,无意中说明了唯儒家是六经的集大成者和全面继承者,高于其他五家,盖五家无不发源于六经。
道家不可能超越六经,而六经则可以涵盖道家。
同时,“六蓺经传以千万数”,透露了一个消息:儒经虽只六部,解释经文的传则非常多。
可见秦始皇焚坑和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前,儒家经传何其丰富。
司马谈认为儒家、阴阳家、墨家、名家、法家等五家都有缺陷, 唯道家圆融周该,尽善尽美。
在论道家时又顺便批评儒家。
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道思想对司马迁及《史记》的影响
02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对于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的研究不仅是国内外学者的焦点,更在史学和文化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通过阅读中国学者李长之所著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并以该书为基础材料,探寻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于司马迁本人和《史记》的具体影响,以期构筑起一个更为清晰和全面的框架,为理解司马迁及《史记》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关 键 词] 儒道思想;司马迁;《史记》;李长之儒道思想对司马迁及《史记》的影响徐 敏一、学术脉络(一)成书背景《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李长之创作于1946年的作品,该书于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问世已有七十多年了。
但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在文学界,至今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李长之在自序中提及,早在1938年他便开始构思该书,并于同年昆明至重庆、重庆至成都的路途中对《史记》进行了更为完整的接触,但当年仅仅是整理了行文所需的索引,并未动笔。
20世纪40年代,李长之于中央大学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和中国小说史课程,并且开始动笔写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尽管当时的中央大学可谓是强大守旧势力造就的“国学”的壁垒,在涉及《史记》之类的古籍时都沿袭注重版本、考证和训诂的陈旧的讲授方式。
而李长之却敢于突破当时守旧的风气,基于自身强烈的创作欲求,以其特有的优美而富于情感的笔调和同司马迁强烈的生命共鸣,从思想、艺术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
[1]该书的书名从意在以李陵案为中心的传记而称的《抒情诗人司马迁及其悲剧》,到表示“人”与“作品”并重的《司马迁和史记》,再到最终以含蓄浪漫的自然主义的人格与风格为重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该书内容的逐渐丰富,到书名随着内容而变动,再到20世纪50年代李长之先生仍想对《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加以修订,虽然因当时形势动乱而未能实现,但亦足以体现李长之批评体系的严密性,写人技法的成功运用以及对司马迁、《史记》和本书的深切的爱。
论司马迁的儒学观
作者: 梁宗华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37-4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2期
主题词: 司马迁;《春秋》笔法;汉代经学;儒学观
摘要: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作《春秋》的基本精神,《春秋》笔法的伦理教化精神规定了司马迁对当代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时代主流思潮的经学、儒学必然在其笔下得到如实反映;他本人的学术储备及家学的影响则使他能够对儒家经学及其他学术流派的剖析有准确把握,从而作用于其整体思想面貌的呈现,在人物时事的评论中透显着儒家思想学说的深刻烙印。
这是由其贯彻《春秋》人文精神的立场决定的,也是他尊崇孔子、推重儒学之学术思想理念的落实。
论儒家思想在司马迁性格中的地位--兼与李长之先生商榷
论儒家思想在司马迁性格中的地位--兼与李长之先生商榷米文佐;傅满仓
【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
【年(卷),期】2004(9)3
【摘要】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及著述<史记>的前后经过足以说明问题.在其一言一行中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仁、义、礼、智、信,重修身立命、亲亲、立德、立言、多情善感的思想因素.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米文佐;傅满仓
【作者单位】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策略(1978—2008):地位回避还是务工储备——兼与侯利明先生商榷 [J], 褚清华;秦艳辉
2.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积极影响——兼与胡友旺等先生商榷 [J], 谢文庆
3.《太史公自序》中没有记载司马迁生年r——兼与吴名岗等先生商榷 [J], 张奇虹
4.杜甫在日本江户诗坛的地位——兼与张伯伟先生商榷 [J], 祁晓明
5.论《资本论》“终篇”的逻辑地位--兼与陈俊明先生商榷 [J], 罗雄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北方民族大学支晓亮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司马迁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的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他以恢宏的气势,旷代的奇才,惊人的意志,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篇章。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本文探讨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阐述,一是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二是司马迁《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三是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阐述,来具体探讨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司马迁;儒家思想;《史记》一、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和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其次,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决定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思想在其编写的《论六家要旨》可以看出,虽然倾向于道家的的黄老思想,但是他对儒家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尊重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例子中看出,其一就是其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十分的尊重,高度评价孔子的历史功绩,并且以继承孔子的事业为荣。
《史记》就是效仿《春秋》而作。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明白无误地透露了这一真情,这就是司马谈临终的遗命。
遗命的中心意思是表达了自己的未竟之业。
遗命中也透露了两点意思,第一说自己所从事的撰述工作是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事业的继续,是以孔子为楷模。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崇敬。
第二是说自己所撰述历史的路子同孔子不同,要着力去写“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司马谈虽然说自己撰述历史的路子同孔子不同,但他着力去写“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些却都是体现了《论语》中的思想。
其二就是司马谈让儿子司马迁拜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两位儒学大师为师,,跟随他们学习儒家思想。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谈对儒家思想的尊重。
司马迁从小就跟随两位儒学大师学习儒家思想,自然而然,儒家思想给了他最基础的知识和启蒙。
所以,不管后来他如何发展,都难以摆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当然,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思潮有关。
司马迁生活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经历了前几位皇帝精心治理,国家实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汉王朝已经达到鼎盛状态。
因此前代统治者推行的“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道家的黄老思想,已经不适合盛世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因此放弃道家的黄老思想,寻求适合自己统治需要思想。
汉武帝因此下诏,“举贤良对策”,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和轮廓,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等各家思想,建立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代替黄老,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
由于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所以在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想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权威.当时,公孙弘因通《春秋》而由布衣成为了宰相,董仲舒因宣扬君权神授,而成为一代宗儒.董仲舒迎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春秋》中为汉家朝廷的权力、制度、法律、政策寻找依据.于是《春秋》便是孔子为汉制法,成为封建国家治理天下的纪纲和法则。
唐晏在《两汉三国学案》中,对当时《春秋》的地位有精当的概括:“凡朝廷决大疑,人臣有献替,必引《春秋》为断”,自然而然,这种独尊儒术的社会风气对司马迁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述这两大原因,从而使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司马迁的终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二、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司马迁的《史记》“上序轩黄之往事,中述战国”,后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尤详于战国、秦、汉,深刻反映了这一急剧变革的时代风貌。
《史记》体大精深,思想深刻,通过分析《史记》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史记》对那个时代的积极回应,也透视了孔子、孟子、荀子和董仲舒等人的儒家思想对司马迁著述《史记》的深刻影响。
政治观上,司马迁受儒家思想最深,主张实行仁政,提倡任人唯贤和反对分裂,主张大一统的社会。
“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但孔子的“仁”停留在伦理道德的层面。
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并把仁引入到政治活动中,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荀子则提出理法并重的主张,有法家思想的倾向。
董仲舒吸取秦亡的教训,向汉武帝提出改变秦朝严刑峻法的做法,以德和刑并用,重视德治的统治原则,用礼义教化代替惨酷的刑罚。
司马迁吸收了上述学说中的优点,其“基本倾向是提倡儒家的“仁政”为本,辅以道家的“无为”为表的统一体同时对于阴阳、名、法、墨各家也兼收其长,扬弃其短。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实行仁政,以德服民的尧、舜、禹、商汤、文王和武王大加赞扬,而对实行暴政的桀、纣、幽、厉王等大加鞭挞。
这一褒一贬,高下立判,显示出司马迁提倡“仁政”的儒家政治的立场。
在人才观上,孔子首倡重贤的观点,提出要“选贤于能, 讲信修睦”, 选拔一些有能力的人来参与政事。
荀子也强调尚贤使能,把“隆礼”与“尊贤”并提,主张由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去代替旧有的世官世禄制度。
司马迁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得贤才者得天下,主张用贤相良将以治平天下。
他认为,秦国的崛起,高祖得天下都是得人以兴的典型。
在《史记》二十一传中,秦国人物就占九传。
司马迁给这些人作传时不遗余力,而对那些“无所发明,唯唯喏喏,备员而已”的官僚则是一笔带过。
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大一统观则是直接继承了其师董仲舒公羊学说中的大一统理论。
在《史记》中,从宏观的角度讲,上下三千年,民族互相融合和统一是主线,贯穿着全文;从微观的角度,司马迁虽然批评了秦始皇的残暴,但也客观评价了他“功过五帝,地广三王”的“维偃干革”的统一的功劳。
这些都表明了司马迁推崇儒家的选贤任能的思想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在历史观方面,,司马迁《史记》改造了董仲舒的循环论思想并把民心向背作为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 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把朝代分为黑统、白统和赤统,三者依次循环,改朝换代,其道是不变的。
司马迁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高祖本纪赞》云:“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若”者,象也,似也。
司马迁的历史观与“三统循环论”貌似相类,实则是有所区别的。
《史记·天官书》云:“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为国者必贵三五。
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司马迁的“三无往复”仍带有循环论的框架,但重点是讲变:而且只有究这种“天人之际”才能“通古今之变”。
这种“三五之变”就是司马迁对董仲舒循环论的改造。
把民心向背作为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则是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为邦本”的仁政基本观点。
孟子有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就是对孟子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
在《史记》中,司马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个真正用这一观点考察了历史的变迁,生动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从正反两个方面贯穿全书。
”武王灭商,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则是周得人心而商纣失人心的明证。
秦之速亡,陈涉发难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楚王是“子羽暴虐”,汉兴是“汉行功德”。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儒家思想提倡的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思想的正确性。
在道德观上,,司马迁《史记》继承了儒家的礼仪制度和道德准则,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 重视伦理道德。
“仁”是推动“复礼”的道德动力和思想保证,“仁”从属于礼,礼是道德的最高表现。
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他们的“恻隐之心”去实行仁政,荀子也提倡礼法并重。
董仲舒将礼的观点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和仁义道德思想,提出了一整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学说。
司马迁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他基本上拥护儒家的礼仪制度和道德准则。
首先在体例上,司马迁把《礼书》作为八书之首,说明他对礼制的重视。
其次在内容上,《史记》大量记载和表彰了那些忠孝结义之士的事迹和美德,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评价。
再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载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说:“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司马迁在这里面也同意儒家思想在义上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作用。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司马迁是赞同儒家思想中的礼义道德观的。
三、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产生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主导思想,特别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作为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官方统治思想,对文人士大夫的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在这样时代下的文人司马迁,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其史记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更体现在对其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司马迁的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其身上所体现的“自强不息,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二是其身上所体现的儒家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它能够自强不息、忍辱负重、发奋著书。
这种精神具体体现在他《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替李陵抱不平,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心遭受严重摧残,成为他心灵上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
司马迁的悲愤之情和内心的沉痛在他写给好友仁安的《报仁安书》中的这样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欲盖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
悲夫!悲夫!事来一二为俗人言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也!”(《报仁安书》)。
《孝经·明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对汉代的封建士大夫而言,保住父母赐予的身体发肤不受丝毫损伤,这是最起码的孝,否则,便无从言孝了。
而司马迁身受缧绁,被处以宫刑,在他自己看来,也是受尽了侮辱,而且辱没了祖先,经历百世也洗涮不清。
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并没有通过寻求死亡去解脱身上背负的耻辱,而是秉承父亲的遗训,决心续修《史记》,舍“小孝”而取“大孝”,以告慰老太史公在天之灵。
儒家思想中崇尚人生最大的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即司马迁所说的“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并以此为安身立命之道”。
立德,立功,对此时的司马迁来说已无能为力。
因此只有“立言”才是它能实现的。
故而,司马迁以孔子、屈原、左丘这些前贤先哲为楷模,隐忍苟活,忍辱负重,发奋著书立说,并以先父遗志为精神支柱,一步步完成《史记》的著述。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司马迁受儒家思想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精神的影响,才使他能够在遭受如此巨大的人生挫折之后,依然能够忍辱负重,坚定自己的信念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最终扬名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