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 他人即地狱

合集下载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人的存在?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人的存在?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人的存在?“他者”是一个在哲学中极为复杂的主题,实质在于探讨人的存在与他人和自我的关系。

在萨特看来,存在问题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只有提出“他者”问题,才能全面说明自为存在和为他存在的关系。

萨特的“他者”理论依然从笛卡尔的我思出发,但是与胡塞尔、黑格尔以及海德格尔对于他者的观点不同,他更注重从存在论出发,探究和自我相冲突的他者。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诸多概念注入了新的解读,各式因素在他者理论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萨特的他者理论不仅有对笛卡尔哲学中“我思”概念的继承,消除存在与意识的对立从而建立现象学的一元论,还有对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主题的糅合,展开了新的视域。

萨特的“他人”理论虽与“他者”理论并不完全等同,但确是其最集中的体现,从不同角度论证他人的存在,也是从更广阔的视角论证他者的存在。

一、对前人理论的批判改造萨特深入剖析了前人对于“他者”这一哲学概念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他人哲学。

《存在于虚无》是萨特对人的存在进行的探索,而笛卡尔的“我思”作为这一问题展开的逻辑起点,被萨特批评为只是一种认识性的我思。

在萨特看来,笛卡尔将意识放在时间和世界之外,从而导致了意识和存在之间的二元对立,陷入了唯心主义。

萨特改造“我思”,同时也受到胡塞尔的影响,他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指出了意识和事物之间的区别,从世界之中解放出了意识,让意识获得自由。

但是,胡塞尔虽然避免了实体本体论的错误,却仍然在“我思”之内,未能超出对其的功能描述,陷入了纯粹的内在论。

萨特对于意识有一种根本诉求,就是在“我思”的存在中进行探讨,也就是所说的“反思前的我思”。

它有别于胡塞尔的超验的自我,因为它回到意识的反思之前的自我在场,在这个地方,意识本身就是虚无,是变化,是与存在相联系的。

意识不是容纳观念、印象和意向的容器,意向中的客体也不是由意识构成而依赖于意识存在的。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么你会怎样对待别人?(三维树)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么你会怎样对待别人?(三维树)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么你会怎样对待别人?(三维树)人际关系关系的好与坏,是由自己决定的,还是由别人决定的?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千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哲学家萨特告诉你,和别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由自己的选择来决定的。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是哲学思想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成为你自己”。

就如我们经常说起的,“活出自己的风采”,这就是存在主义核心的思想。

他在《禁闭》中谈到“他人即地狱。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想要“禁闭”的电子版,请扫一扫下图,回复“禁闭”就可以看到)萨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了质,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

譬如,我同他人的关系之所以很坏,是因为我完全依赖于他人,这样我当然就像在地狱里一样。

世上有许多人处在这种地狱般的境况中,因为他们太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太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么,他人对我可能就是煎熬的地狱。

为什么说,一个人太信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就如地狱般的煎熬呢?萨特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主体林立的世界,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从视觉的角度来说,当我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看外界时,世界向我聚拢,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完全自由,我是主体。

这就是萨特所谓“主体我”。

当你被别人凝视的时候,你就在别人的目光下变质了,“我在我的活动之中把别人的注视当做我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是一种被目光的奴役,也是对我这个主体的自由性的剥夺,于是主体我成了对象我,而别人成了我眼中的主体。

由我的目光建立起来的那个“我的世界”崩溃了,这就是所谓他人即地狱。

也就是说,你用自己的标准看别人,你会处处感受到自己的优点。

比如,我画漫画没别人画得好,可我觉得,我是正在学习,我的优点是在不断进步啊。

比如我现在创业,赚钱比别人得少,可我是在干大事业啊。

用自己的标准,怎么看自己都有成就感。

如果用别人的标准来看自己,有可能会让你怀疑自己的人生。

比如,你在公司会议室做演讲的时候,看到领导在凝视着自己,立马会想到领导的工作能力比自己强,担心自己说错话,越想越内心发毛;当你看到下属也在台下注视着自己,你会觉得自己的声音没他的好听,担心下属会轻视自己。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议《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浅议《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浅议《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浅议“他人即地狱”的深刻内涵——读萨特的《禁闭》有感摘要:法国存在主义主帅萨特的独幕悲剧《禁闭》以三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地狱中像旋转木马似的互相追逐、勾心斗角、饱受精神折磨这样一个荒诞性的题材为线索,引出了“他人即地狱”的重要论断。

这个论断解释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他人即地狱”的内涵。

关键词:地狱自由限制行动让·保罗·萨特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存在主义美学里程碑式的人物。

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性的大师人物,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思想清风的“外在”者,而且还呈现给我们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的存在主义哲学。

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深邃的哲理、闪光的精神火花、逼人的思想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

《禁闭》是萨特最著名的一部哲理剧,写的主要是三个在生前犯罪的人在死后进入地狱的状况。

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曾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剧中那句著名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i,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哲学观点: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彼此不能沟通。

萨特在1965年录制唱片前言中清楚地解释了自己的意图:如果自己犯罪作恶,毒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不能公正待己,那么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他进一步解释:“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ii《禁闭》独辟蹊径的以反角的表演,表现了人生、社会的某种境遇,传达出一种痛彻心脾的人生况味,被法国评论家视为“唯我论的悲剧”。

首先,如果你选择把别人推入地狱,也就选择了自己入地狱。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萨特(含解析)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萨特(含解析)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萨特)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

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

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

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在即将进入大学之际,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读小学时,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犹豫起来。

为此,萨特向学长学姐们请教。

音乐小组的学姐告诉他:千万不要参加音乐小组,要学习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很无聊。

舞蹈小组的学姐说:老师让我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太累了。

田径小组的学长说:天天风雨无阻地跑步,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每个同学都建议萨特不要选择他们所在的兴趣小组。

萨特迷惑了,说:“我干脆放弃选择吧!”外祖父笑着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对其他兴趣小组的看法呢?”于是,萨特又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音乐小组的学姐说舞蹈小组既能活动筋骨,又锻炼了形体,比枯坐着有趣多了;舞蹈小组的学姐说,音乐小组的学生每天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多好;田径小组的学长说,打篮球更酷……萨特很迷茫,同样一个兴趣小组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外祖父说:“这就是事实呀!”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也要面临很多的选择,萨特的选择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请以“人生选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禁闭》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禁闭》

外国文学“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禁闭》文/郑苏皖摘要:“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戏剧《禁闭》中的台词及重要观点,本文试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中心句“他人即地狱”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萨特;《禁闭》;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一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擅于以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的形式来阐述其哲学理论。

与萨特处于同一时代的法国文学评论家安德烈·莫洛亚曾对其评价道: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成功之处,“乃是把这种哲学运用于小说和戏剧,为小说和戏剧增加了分量,带来了反响。

而反过来,小说和戏剧赋予存在主义在现代思想中一种不经这些作品体现便永远不会有的威力”①。

独幕剧《禁闭》是萨特最具影响力的剧作,也是最能体现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作品之一。

萨特于1943年创作了该剧,1944年以《他人》为剧名刊载在杂志《弩》的第八期,同年在巴黎老哥伦比亚剧院首演时获得极大成功。

《禁闭》是萨特所有剧本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作品。

《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拉和报社编辑加尔森,三人之间彼此需索又互相折磨的故事,主要探讨了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禁闭》中的地狱,被许多学者看成是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射,三个鬼魂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折磨也暗喻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

然而《禁闭》并不仅是为了批判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戏剧的中心句“他人即地狱”可以有多种解读。

二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看作其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

他曾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将该原理解释为:“人首先是存在,与自己相遇,在这个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规定他自己”②。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

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的自身的规定性。

萨特《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萨特《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浅析萨特《禁闭》中的“地狱”境况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11411020134 姓名:王思佳摘要:《禁闭》是存在主义作家让-保尔﹒萨特的代表作品,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地狱”的特殊境遇,而这“地狱”不像是但丁《神曲》里那种炼狱般的情景,而是对人们自由选择的束缚,饱受心灵苦痛的精神地狱。

关键词:《禁闭》;他人;地狱;自由选择让-保尔﹒萨特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文学流派,滥觞于法国,流行于欧美,波及全世界。

早期的萨特是一个“绝对自由论”者,但是经过1939年到1945年的转变阶段,直到去世为止,萨特成为了一个“相对自由论”者。

在标志他哲学体系建立的《存在与虚无》中,他把“自由和责任”作为独立的专业进行撰写,把“责任”作为重要因素纳入他的人学体系,并在其中重点探讨了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而剧作《禁闭》便是其“相对自由论” 的突出代表作。

《禁闭》中描绘了三个死后被投入狱中的罪人,报社编辑加尔散,邮政局小职员伊内莎,巴黎贵妇艾丝黛尔还有一个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

他们在地狱最初相见时,相互隐瞒,彼此之间防备有加。

加尔散费尽全力的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英雄,而事实他不过是一个二战中因为临阵脱逃而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一个酗酒成性,虐待妻子的变态狂;而外表故作可怜的艾丝黛尔却是一个风流无束,杀死自己孩子的杀人犯;伊内丝则是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过去。

他们不仅封闭自己,又拷问别人,三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他人的审问和监督下存在。

而这种存在与他人审视下的存在,让原本恶惯满营的三人迅速地暴露的本性。

三个痛苦的灵魂在追逐和拒绝的怪圈中盘旋:加尔散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戴尔;艾丝戴尔希望得到加尔散拒绝伊内丝;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戴尔而拒绝加尔散。

三个人便在这场永远不能得到的境遇里追逐,无人愿意离场,也没有人可以得到安宁。

一具象的地狱一间第二帝国时代的房间,放着三把椅子,门是锁着的,而灯永远亮着。

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

法国人。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

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戏剧的场景设在地狱的密室之中。

我们注意到剧中反复提到,密室里没有镜子。

加尔散一进入这间房子,就注意到“这儿没有镜子”;后来当伊内丝称他为“刽子手”时,他又说,“要是能照一下镜子,我什么都舍得拿出来”;艾丝黛尔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镜子:“您要是让我一个人呆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子呀。

”镜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没有了镜子,人就只能把他人当作镜子,从他人那里寻求自我存在的证据,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认识自我。

另外,这个密室是不属于人间的,三个刚死的人,虽然还能部分看见人间发生的事,但是已经不能再采取行动来改变什么。

这就是剧情发生的背景和前提:没有行动,只能通过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

现在来看三个主人公。

三个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尔散是个胆小鬼,被枪毙的可耻的逃兵;艾丝黛尔是色情狂和溺婴犯;伊内丝是同性恋者和力图支配别人的心理变态者。

三个人被送进地狱,他们所要进行的戏剧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力图避免地狱的折磨和痛苦;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解脱,获取自由。

整个剧作表现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闭环境下,三个人寻求解脱的徒劳的努力和最终的失败。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

他们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并且没有黑夜,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恒不可逃避的。

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来使自己得到解脱。

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放。

他人即地狱是什么意思

他人即地狱是什么意思

他人即地狱是什么意思
【出处】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名剧《禁闭》中写道:“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自发地对他人产生偏见,有时会引发不同目的的攻击行为,甚至导致双方的冲突。

在更广阔的人类社会中,冲突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群体如种族、性别乃至国与国之间。

【意思】
他人即地狱指的是不要太过于相信别人,相信任何人都不如相信自己,如果辨别不好自己不该相信的人,相信错了人,或自己相信的人背叛了自己,说出不该说的话,做出不该做的事,可能会带来如同自己下地狱般的后果。

浅析萨特“他人即地狱”

浅析萨特“他人即地狱”

浅析萨特“他人即地狱”作者:陆雅露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8期【摘要】萨特,20世纪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重在阐述“他人即地狱”的来源以及笔者对此的理解。

【关键词】他人即地狱;萨特;自我;他人萨特“他人即地狱”这一名言出自他的作品《禁闭》。

萨特借男主角加尔森之口说道:“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火堆、铁条,他人即是地狱!”在此,萨特即将他人与自我对立了起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也对“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

而根据字面意思,即他人的存在对自我就是一种折磨,其实不然,或者说不够准确。

萨特之后做出了解释:“句话常常被人误解。

有人以为我的本意是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毒化了的,总是地狱般的关系。

我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

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本人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

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

”这让我联想到了列维纳斯在《总体与无限》中的这样一个观点:他人无法超越,绝对外在于我的他者,是处于至高地位的无限,他不是共同概念下的个体,不可被我的意识把握、还原;他以彻底的异质性成为我的陌生人,他的出现打扰我在家状态的自我主义,对我的自发性提出质疑,使得我打开家门迎接他,跳出内在的自我世界,不得不与他建立起伦理关系。

也就是说,身处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不得不产生相对应的关系,所以“他人即地狱”并不是将他人完全置于“自我”的对立面,而是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非正常或恶化的关系对“自我”的负面影响。

具体来说,则表现他人在影响“自我”的自由选择、“自我”的自为行为受到阻碍上。

我认为,萨特说出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很多人在做选择时都会有受到别人牵绊的感受。

举个最近比较热门又比较普遍发生的例子,那就是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

他人即地狱(萨特名言)—搜狗百科

他人即地狱(萨特名言)—搜狗百科

他人即地狱(萨特名言)—搜狗百科他人即地狱(萨特名言)戏剧的场景设在地狱的密室之中,密室里没有镜子。

加尔散一进入这间房子,就注意到“这儿没有镜子”;后来当伊内丝称他为“刽子手”时,他又说,“要是能照一下镜子,我什么都舍得拿出来”;艾丝黛尔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镜子:“您要是让我一个人呆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子呀。

”镜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没有了镜子,人就只能把他人当作镜子,从他人那里寻求自我存在的证据,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认识自我。

三个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尔散是个胆小鬼,被枪毙的可耻的逃兵;艾丝黛尔是色情狂和溺婴犯;伊内丝是同性恋者和力图支配别人的心理变态者。

三个人被送进地狱,他们所要进行的戏剧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力图避免地狱的折磨和痛苦。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

他们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并且没有黑夜,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恒不可逃避的。

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来使自己得到解脱。

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放。

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

因此,唯一的男士加尔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而伊内丝则与这两人有所不同。

如果说这两人是心甘情愿受别人目光的支配,那么伊内丝则是热衷于以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别人。

她一方面把艾丝黛尔视为猎物,要求后者把她当成镜子,当成自我评判的标准;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他获得安宁,进而也要挟他不让艾丝黛尔获得安宁。

这样,“他人的目光”就成为了刑具和烈火,他们互相折磨,勾心斗角,都不能获得解脱和自由。

“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

从“地狱即他人”审视萨特的自由思想-精品文档

从“地狱即他人”审视萨特的自由思想-精品文档

从“地狱即他人”审视萨特的自由思想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始,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精神家园的丧失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生活在恐惧、不安全感的社会氛围之中。

特别是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得不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出现了没有归宿感,认为自己是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这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而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一、萨特存在主义自由思想的出发点存在主义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的哲学思潮。

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以个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即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

”即:“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人在给自己下定义时,即做出选择时,他是自由的,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自由的。

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假如没有这些“阻逆”,那么一个人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然而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阻逆”就必然会存在。

正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萨特这里,把“枷锁”主要限定在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和自我认识这三个层面上,而不像卢梭那样,将其归于家庭,社会,物质等等所有生活中的一切困扰。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当然应该是自由的,而这个人的自由必须通过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

外国文学他人即地狱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他人即地狱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他人即地狱名词解释
“他人就是地狱”名词解释:
萨特早期理解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

萨特认为,世界上的根本存在是自为的存在,自为是虚无,人们在虚无的世界里感到孤独。

因为人不仅是“自为的存在”,而且也是“为他的存在”。

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每个人都想把他人当作对象,当作客体;同时又都想摆脱这种客体地位,恢复到自由主体的自为存在地位。

因此,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不可能是互为主体,只能是“主奴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自由问题上,就是不仅他人是对我的存在和自由的界限,而且我的存在对他人的自由也是个限制,那么,“尊重他人的自由”就只是一句空话。

即使我们有可能打算尊重别人的自由,但我们对别人所采取的每一个态度也会是对我们想加以尊重的这种自由的侵犯。

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们总是在一个已经存在着别人——而且对别人而言,我显得多余的世界里,完成着我们的运动的。

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萨特在1944年发表的剧本《禁闭》中得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

这种关于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的观点,歪曲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现象;但是它把这种异化看作是人的存在的一个必要的构成契机,终究不能为人们指出一条克服异化的正确道路。

萨特这种绝对排斥他人的自由观在二战之后有明显的变化。

hell is other people英语阅读理解

hell is other people英语阅读理解

hell is other people英语阅读理解
" Hell is other people" 是一句出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名言。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关系和社交互动的观点。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地狱是其他人",它意味着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常常会带来痛苦、冲突和困境。

萨特认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的存在和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和评判。

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可能导致焦虑、自卑感和孤独感。

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类社交生活中负面方面的一种警示。

它提醒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并不总是容易的,我们可能会遇到挑战、冲突和失望。

然而,它也可以引发对人类关系的深入思考,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建立积极、真实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萨特:他人即地狱

萨特:他人即地狱

萨特:他人即地狱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他人即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人首先是个把自我向着一个未来推进,而且知道自已正是这样做的生物。

※尽管自己选择的使命是美丽的、崇高的和神圣的,但责任太沉重了,到头来被重负压得粉碎。

回首往事,就像从失恋中解脱出来的斯旺所说:“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合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生活中无所不有,人们绝不会放弃生活。

※在年老的人看来,青春美妙,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

但是,年轻如我们却不知其中的美好,总是在无病强说愁,或者颓废消极地殒磨青春……只有待到青春不再,方知其中的可贵。

萨特,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活动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

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于印度死于热病。

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

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

萨特虽然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

【萨特哲学Ⅶ】“他人即地狱”,有三层意思,你读懂了吗?

【萨特哲学Ⅶ】“他人即地狱”,有三层意思,你读懂了吗?

【萨特哲学Ⅶ】“他人即地狱”,有三层意思,你读懂了吗?我们继续介绍20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出自萨特的一个剧本《禁闭》。

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互相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里面了。

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这就是:他人即地狱。

咋一听起来这句话和崇尚自由精神的存在主义哲学格格不入,萨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其实这句话也道出了萨特哲学思想沉重和悲观的一面。

首先,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人生来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所谓的本质,人的本质都是后天形成的,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塑造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让我们成为自己会成为的那个人。

我们能够自由掌控自己的生命,哲学上称之为“主体性”。

我是主体,意味着我有主导权,而别人就是客体。

但是每个人都是主体,谁愿意成为客体呢?萨特认为,每个人都会为了自我的主体性,而与他人展开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

就像在日常的社交关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掌控者一样,掌控感会给我们安全感。

那我们是如何把他人变成客体的呢?就是通过对他人的:“凝视”。

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和他人是对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自我和他人都是存在,我有意识,别人也有意识,而双方通过“凝视”,来实现把别人当成意识的对象,甚至把别人虚化为一个存在物,萨特对“凝视”这个词非常看重,甚至觉得很可怕,萨特鲜明地表达了“他者是冲突的根源”的思想。

在他人的凝视下,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发生了冲突和矛盾。

萨特还引用一个希腊神话中很著名的故事,就是美杜莎。

美杜莎原来是一位美少女,她和海神波塞冬有染,在雅典娜的神殿生下两个孩子。

这件事触怒了雅典娜,雅典娜就让美杜莎的头发变成毒蛇,别人只要看到美杜莎的脸,就吓得变成了石头。

萨特最经典的十句话

萨特最经典的十句话

萨特最经典的十句话
1. “他人即地狱。

”例子:你想想看,有时候和一些人相处是不是感觉特别别扭,就好像处在地狱般难受,这不就是他人即地狱嘛!
2.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例子:好比你想改变自己的学习成绩,那是不是得先接受自己现在的水平呀,这多有道理!
3. “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

”例子:就像看到不公平的事却不吭声,那不就跟同谋差不多嘛,难道不是吗?
4. “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例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你想画什么它就有什么意义,生活不也是这样嘛!
5. “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例子:这就好像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受伤一样,多可怕呀!
6. “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

”例子:过去犯的错没办法了,但未来还能努力变好呀,是不是!
7. “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

”例子:就像再好的朋友也会有小摩擦,忠诚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呀!
8.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例子:有时候遇到倒霉事,真
觉得世界好荒谬,人生好痛苦呀!
9. “人是被判了自由这样一种徒刑。

”例子:你看,我们看似自由,其实也被自由所束缚呢,多有意思!
10. “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例子:我们不都该这样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多重要呀!
我觉得萨特的这些话都特别深刻,能引发我们很多思考呢!。

从“他人就是地狱”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从“他人就是地狱”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身 的主 观 原 因 , 因而 也 就 经 常 陷 于 “ 他 作 。成 年 后 , 萨 特 亲 历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 人 地 狱 ” 中无 法 自拔 。
战 争 中错 乱 的人 际关 系 和 萨特 所 感 受 到
的 社 会 历 史根 源
二 、探寻萨特存在主 义 “ 地狱”观 的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价 值 观 念 的扭 曲, 使 其 在 政 治 上 开 始 倾 向 社 会 主 义 。 这 一 时
一Leabharlann 、解 读 “ 人就 是 地 狱 ” 他
在 萨 特 精 心 安 排 的地 狱 中 , 我 们 没 都 是 地 狱 ,而 是 指 当 一 个 人 和 周 的人 有 看 到但 丁在 《 曲》 所 描 绘 的 炼 狱 景 无 法 愉 快 相 处 , 关 系 难 以调 和 之 时 ,其 神 中
自我 选 择 才 能 获 取 自由 。在 萨 特 的 人 学 来 化 解 自己 的异 化 感觉 。 从个 人 角 度 分 析 ,萨 特 出身 于 法 国
生 旅 途 ,常 出差 错 ,人 们 很 容 易 去 找 社 贵 族 家 庭 , 良好 的教 育 背 景 使 他 很 早便 会 、他 人 等 客 观 原 因 ,但 往 往 忽 视 了 自 接 触 了叔 本 华 、尼 采 、柏 格 森 等 人 的 著
从 “ 人就是地狱 " 他 看萨特 的存在 主义思想
◇王 胡
存 在 主 义产 生于 第一 次世 界 大 战 之 而 这 里 确 实 有 酷 刑 — — 精 神 与 心 灵 上 的 后 ,随 着 西 方 政 治 文 明和 精 神 文 明 的发 酷 刑 ;也 确 实 有 刽 子 手 ,那 就 是 存 在 着 展 ,宗 教 思 想 给 人 们 带 来 的 归 属 感 快 速 的他 人 。 因此 , 当我 们 听 到 萨 特 的代 表 丧 失 ,随 之 而 来 的是 人 们 开 始 在 思 维上 作 品 《 闭》 主 人 公 加 尔 森 最 后 声 称 禁 中 进 行 自我 异 化 , 认 为 自 己 是 “ 类 社 “ 人 即 地 狱 ”时 ,也 就 没 有 什 么 可 以 人 他

逃离他人的地狱

逃离他人的地狱

逃离他人的地狱□杨琼❈“他人即地狱”,这句经典来自哲学家萨特的一部叫做《密室》的戏剧。

在萨特的《密室》中,讲三个罪恶的鬼魂,被狱卒放到一个禁闭的屋子中,无法知道自己的外貌和状态,屋子里没有任何可以看清自己的物品,每个想要看清自己的鬼魂只能依靠另外两位的说明才能知道自己的模样和状态。

然而,由于三个罪恶的鬼魂却彼此各有心事和各自的心中的罪恶,于是他们想要从别人身上看到真实的自己,也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想表现的那个自己。

于是他们相互无休止地撕扯,对抗,争闹,因为谁也无法离开,谁也无法死去,谁也无法获得更多……很多时候,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是否也做过别人的地狱?或者,别人成为你的地狱?当你正兴致勃勃地跟朋友谈论自己新购买的小饰品是多么可爱的时候,突然来一个人爆出一句:这个款,早就过时了,你怎么还买?此时的,他便成了你的地狱。

当你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喜欢的卤鸡腿的时候,突然走来一个善心人友好地提醒你:别吃了,这鸡腿有激素,吃完发胖的。

善心人,此刻便成了你的地狱。

当你想晒晒自己的小幸福,拍一张美美的自己告诉给朋友的时候,朋友突然来一句:别晒了,能晒出来的都不叫幸福。

此刻的朋友,便成了你的地狱。

当你幸福地享受着自己的单身生活,沉浸于快乐当中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三姑六婆关切地问:男朋友哪里的啊?什么时候结婚啊?此刻,那些三姑六婆也就成了你的地狱。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你跟他聊运动,他会说运动伤身;你跟他聊美食,他会说美食有害健康;你跟他聊旅游,他会说旅游就是瞎凑热闹;你跟他聊理想,他说一切都是浮云……总之,有一些人,非常乐意做别人的地狱,而且以此为乐,以此来寻找那个想象中的自己,就正如萨特笔下的那几个内心充满嫉妒、仇恨、恶意的鬼魂。

而当你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这种貌似关心的关系的时候,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

萨特剧中的三个角色都是罪恶的鬼魂,都是败坏与他人关系的罪魁祸首,生前都给他人造成过痛苦。

萨特通过三个已死的“死活人”,无疑是要点醒许多在世的“活死人”来认清这个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人即地狱的理解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一部舞台剧《禁闭》,以及在这部戏剧里表达出来的存在主义观点——他人即地狱。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

萨特最令世界震惊的一个举动,是他在1964年拒绝了瑞典文学院授予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这也使萨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自觉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舞台剧《禁闭》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

剧中只有一男两女三个有罪的灵魂,在地狱的密室之中相遇了。

加尔散是个胆小鬼,他因为害怕上前线而当了可耻的逃兵,在逃跑的路上被枪毙;伊内丝是一个同性恋者,力图支配别人而心理变态。

她生前破坏了一个女伴的婚姻,让她的女伴投入她的怀抱,女伴的丈夫绝望地自杀了,不久后女伴也因为后悔而绝望,打开了煤气,同时杀死了自己和伊内丝;艾丝黛尔是个漂亮的女色情狂,她偷情生下了别人的孩子后,又把那孩子沉到湖里溺死而被处决。

他们相遇的地狱里没有刑具、没有烈火、密室的灯是永远亮着;鬼魂没有眼皮,眼睛永远睁着;没有镜子,刀子也杀不死人……他们三个人就这样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并且只能在他人的目光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当了逃兵的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艾丝黛尔和伊内丝,来改变她们把自己看成胆小鬼的目光;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作为色情狂的她,只想从惟一的男人加尔散那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而伊内丝则要用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其他两个人。

她一方面把艾丝黛尔视为猎物,拼命挑拨她和加尔散的关系;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他获得安宁。

因为密室里没有镜子,他们不能自己看见自己,所以他们必须依靠别人的目光和判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来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在这三个心灵有罪的鬼魂之间,“他人的目光”就成为了刑具和烈火,因为他们各怀目的、互相折磨、挑拨离间、勾心斗角,谁都不让谁获得解脱和自由。

于是,“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他们的关系就像一团相互纠缠的乱线,只要其中一个人轻轻动一下,其他两个人就受到牵扯。

他们谁都不可能摆脱别人的干扰而自由地行动、思索和生活……他们之间的折磨永不休止,每个人既是其他两人的刽子手,又是其他两人的受害者。

我第一次看这部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看的囫囵吞枣,又听了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萨特和“他人即地狱”,于是就觉得“他人即地狱”是一种“恨世”哲学,说的是世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都是互相折磨的。

其实现在看,剧中的三个人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而是罪人,在他们的内心,丑恶、毁灭、绝望、恐惧、孤独等等如影随形,正是因为他们用这样的内心去对待他人,所以他们的目光才折磨了别人,又被别人所折磨……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于是又想到一个很早以前听过的故事——天堂和地狱的勺子。

有一天,一个人好奇地问上帝:“地狱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上帝带他来到地狱,那里有很多人围着一张大餐桌,餐桌上有许多美味的食物,但是每个人都面黄肌瘦。

因为他们都拿着一把长柄的勺子——他们都努力地想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可是无论如何都吃不到。

那个人似乎恍然大悟:“那天堂里的人一定都是用短勺子。


上帝又带他来到天堂,那里也有许多人围着一张大餐桌,桌上也有许多美味的食物,每个人都红光满面。

他们也是拿着一把长柄的勺子,不过他们是互相把食物送到对方的嘴里去。

地狱里的人不想救赎别人,自己也得不到救赎;天堂里的人救赎了别人,自己也得到了救赎。

回到现实生活中,想想自己所处的环境,想想自己的人际关系,想想自己身处的到底是地狱还是天堂?我想几乎每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都听过这样的告诫,防人之心不可无、多长几个心眼等等。

我当年也是这样,可惜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就这么直来直去地就冲到社会上来了,无意中得罪领导、得罪同事的事情也没少干,但是时间久了这样的事情反倒越来越少。

大概是因为我不设防,所以别人也不会对我设防。

至于会有人存心害你,那么即便你处处设防,也是无济于事吧。

所以,我们身处地狱还是天堂,都是自己可以做的选择。

内心在天堂,即便身处地狱,也总有一天会打破那层枷锁。

鄂文旭
2011010307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