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1)修改
《谏太宗十思疏》强化练习一、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谏. ⑵逡.其泉源 ⑶求木之长. ⑷乐.盘游 ⑸壅.蔽 ⑹谬.赏 ⑺滥.刑 ⑻黜. ⑼塞.源而欲流长也 ⑽载.舟覆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通 ) 3.重点实词⑴谏太宗十思疏.: ⑵凡百..元首: ⑶克.终者盖寡: ⑷殷忧..而道著: ⑸董.之以严刑: ⑹奔车朽索....: ⑺则思三驱..以为度: ⑻虑壅蔽..: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5.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6.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引申义,重要的。
⑵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 ;今义:走路。
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现代汉语中“纵情”是“尽情”之意。
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 ;今义:“以为”常用于“认为”义。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⑴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山峦为晴雪所.洗 ⑵必竭诚.以待下诚.能见可欲 ⑴求木之长者.则智者.尽其谋 ⑶ 终.苟免而不怀仁克终.者盖寡 ⑵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⑷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⑸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不念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人 ⑹欲固.其根本 根木固.而求木之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⑻7.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乐盘游②必固其根本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④何必劳神苦思⑤宏兹九德⑥则思知止以安人8.文言句式①震之以威怒。
②董之以严刑③三驱以为度13.背熟全文,名句填空①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③怨不在大,;,所宜深慎。
④诚能见可欲,;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一)读准字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3、根不固而求木之长.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5、居安.思危.6、能克终.者盖寡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8、则思知止以安.人9、则思江海下.百川10、乐.盘游11、忧.懈怠12、则思虚.心以纳下13、则思正.身以黜恶.1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5、何必劳.神苦.思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2、凡百元首..3、则纵情..以傲物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6、役聪明..之耳目..重要字词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诚.能见可欲5、则思谦冲..以自牧.6、承天景.命翻译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精品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文本名句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魏征的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①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立命之地:②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忌不自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3)古今异义 ①凡百元首.. 古义: 今义: ②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今义: ⑥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②而⎩⎪⎨⎪⎧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择善而.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2)简能.而任之:(3)则思正身以黜恶.:(4)择善.而从之:(5)乐.盘游:(6)必固.其根本:(7)则思知止以安.人:(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则思三驱以为度:(4)终苟免而不怀仁:(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6)而况于明哲乎:(7)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答: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答: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答案1.A[塞sè。
]2.B[A项②厚:高。
C项②盘:与“游”都是“游乐”之意。
D项①黜:排斥。
] 3.A[元首:古义为帝王;今指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
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古义为放纵情感;今指尽情。
] 4.A[①⑧:形容词作动词/②③⑦:形容词用作名词/④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动词用作名词。
]5.B[A项怀:感念。
C项物:除自己以外的人。
D项播:广施。
]6.B[A项介词,“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C项连词,表承接,“那么、就”/连词,表转折,“却”。
D项副词,“只是”/思。
] 7.C[C项说法太绝对,除“十思”之外,还要“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达到“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地步才可以。
]8.D[断:判决。
]9.A[都是“因为”的意思。
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A11.C[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12.(1)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加”、“于”、“登基”各1分)(2)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
(“至”、“容”、“加”各1分)(3)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
等到听见你的分析(才知道),我的过失已足以令人吃惊。
(“自觉”、“向”、“谓”、“论说”各1分)参考译文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徵说:“近来我所做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徵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课前诵读】唐太宗和魏征小故事(一)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
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
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
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
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二)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课前预习案】一、注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文言实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永保无疆之休.(5)凡百..元首(6)承天景.命(7)能克.终者盖寡(8)将有作.(9)则思谦冲.以自牧.(10)则思江海下.百川(11)则思正身以黜.恶(12)代下司.职2、古今异义。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必固其根本(2)则纵情以傲物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然后归纳该组属于哪一类活用现象。
)(1)貌恭而不心服(2)①江海下百川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3)①人君当神器之重②居域中之大③惧谗邪④择善而从之⑤则思正身以黜恶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⑦居安思危(4)①智者尽其谋②必固其根本③知止以安人④正身以黜恶⑤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⑥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5)何必劳神苦思(6)君人者,诚能见可欲三、文言虚词以(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2)虽董之以严刑()(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则思谦冲而自牧()(3)垂拱而治()(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2)简能而任之()(3)代百司之职役哉()(4)将崇极天之峻()四、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言行,震之以威怒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课堂探究案】1、研习第一段,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2、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3、研习第三段,思考:(1)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解析共42页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参考答案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现象: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二)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树的根部。
2.凡百元首:元首,帝王。
3.承天景命:景,大。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放纵情欲。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人。
(三)一词多义: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盖在殷忧:因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则思虚心以纳下:臣民(的意见)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最3、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奉养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沛公安在(《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树木的根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推原,考察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来,原来5、当: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执掌,主持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对着,面对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在,处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担当,担任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窦娥冤》):承担,承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抵挡,抵敌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遮挡,遮蔽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将会6、得: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实现,达到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获得,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心得,收获7、盖: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副词,表推测,大概,大约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动词,遮盖,掩盖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原因8、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其思想精髓。
首先,要熟悉并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以及句式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其次,要学习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以及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最后,要理解并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主旨,认识其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谏太宗十思疏》是____(朝代)大臣____(人名)写给____(皇帝名)的奏章,被选入《____》。
2. 文章第一段,作者运用____和____的论证方法,引出“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
3. 作者认为,君主在安乐时,应想到____、____;在达到顶点时,要想到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文章语言生动流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B.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张。
C. 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论据充分。
D. 文章旨在劝谏太宗,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2. 《谏太宗十思疏》的论证思路是()A. 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
B. 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C. 先分析历史,然后对比现实,最后提出建议。
D. 先陈述事实,然后抒发感慨,最后发出呼吁。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述《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
2. 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3. 谈谈你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观点的理解,并结合现实谈谈其意义。
三、全文翻译《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如下: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树根不牢固却希望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希望国家的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答案不全)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而”“之”等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重点句子;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3.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利用自习时间独立完成课前预习部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课文;2.边读边翻译课文,注意要直译,重点的字词句式要做好标注;3.课上检查、订正课前预习内容,重点探讨合作探究部分。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2.文学常识——疏3.背景介绍二、识记字音求木之长(cháng)浚(jùn)源塞(sè)源载(zài)舟刊载(zǎi)厚德载(zài)物壅(yōng)蔽谬(miù)赏三、知识交流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1.解释重点词语:臣闻求木之.长者之:取消独立性。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转折连词,却。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固:稳固。
臣虽下愚...虽:虽然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帝位。
戒奢以.俭以:动词,用,行。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以:同“而”,转折连词,却。
2.特殊句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3.词类活用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稳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1.解释重点词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凡百:指所有的。
景:大。
莫不殷忧而道著殷忧:深切的忧虑。
道:治国之道。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既得志既:已经。
得志:实现愿望。
则纵情以傲物以:而,表并列。
傲:轻视。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此指臣民。
虽董之以严刑虽:让步连词,即使。
董:督责。
以:介词,用。
震之以威怒震:威吓。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长:高B.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D.简能而任之简:简化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文武争驰,君臣无事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役聪明之耳目6.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B.人君当神器之重北邀当国者相见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自牧:自我约束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亏无为之大道哉大道:最高的境界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司职:司仪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震之以威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C.人君当神器之重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9.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项王曰:“沛公安在?”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不求闻达于诸侯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今治水军八十万众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A.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月出于东山之上1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粗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谏太宗十思疏 课后题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题
答案
一、第一、第二段是第三段的必要前提,为第三段作铺垫,缺了它们,第三段就显得生硬、不得体。
二、对偶句的特点主要有:字数相同,句式结构相同,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词性相同。
工对要求相同位置上不能同字为对,宽对则允许同字相对,散
文中的对偶句一般属于宽对。
三、
其:
1.它的(代词)我听说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
2.那些(代词)那些作为疑惑的地方,就始终无法解决了。
3.他(代词)他了解的道理也比我早。
4.大概(副词)大概都由于这个原因吧?
5.难道(副词)难道这值得奇怪吗?
乎:
1.相当于“于”,译为“在”(介词)在我之前出生(的人)
2.比(介词)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3.比(介词)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吗(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不是攻取天下容易而
守住它更困难吗?
5.哎呀(表感叹的语气词)哎呀,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打印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2)含答案和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重难点】 1.重点:目标一 2.难点:疑难句子理解和阐释【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3.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4.注音疏浚()塞()源殷()懈怠()谬()赏黜()恶壅()谗()邪5.积累下列成语:(1)居安思危:(2)鲜克有终:(3)垂拱而治:(4)载舟覆舟:(5)长治久安:(6)竭诚待下:(7)择善而从:(8)戒奢以俭:二、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2.简能而任之: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惧谗邪择善而从之则思正身以黜恶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⑤形容词用作名词简能而任之惧谗邪⑥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知止以安人正身以黜恶则思虚心以纳下(四)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五)难句翻译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共21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谏太宗十思疏答案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
谢谢!
2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附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主备人: 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班级.时间:一、字词积累浚.()源塞.()源载.()舟壅.()蔽谬.()赏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2、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形()三、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今义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今义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今义4、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今义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今义6、凡百元首古义:今义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今义8、承天景命古义:今义9、简能而任之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7、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9、诚能见可欲()10、宏兹九德()11、居安思危()12、莫不殷忧()13、择善而从之()14、简能而任之()15、鸣琴垂拱()16、何必劳神苦思()五、一词多义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衣食所安,弗敢专用()信: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盖:盖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垂拱而治()六、句式积累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者也”连用,表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2)定语后置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3、固定句式:(1)斯亦……也这也是……一类的事啊例: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犹)……,而况……乎虽然…尚且…何况是…呢例: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3)岂……乎是……吗例: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4)何必……哉何必……呢例: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4、被动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5、省略句(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3)(民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七.默写,将下列各句补充完整。
《谏太宗十思疏》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贵州遵义刘承德一、基础知识1.汉语中,一般一个字词的词性意义等发生了变化,其读音大多也会随之变化;反之,一个字词的读音变了,其词性意义等大多也会随之变化。
请给下列划线字词注上正确的汉语拼音。
(1)求木之长(此处作动词,是“生长”之意,读zhǎng)者,必固其根本。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此处意义发生了变化,是“堵塞”之意,读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3)夫(此处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读f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4)乐(此处作动词,是“喜欢”之意,读lè)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语言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汉语中一些字词所指之义在古代和今天自然也会有差异变化,要推测其义,就不能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望文生义,而要联系历史背景,还原回归其本义。
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今差异,此处为“树木的根”之意)。
(2)凡百元首(古今差异,此处为“帝王”之意),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3)凡百元首,承天景(古今差异,此处为“大”之意,与成语“景行行止”类似)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4)怨(古今差异,此处为“怨恨”“仇恨”之意)不在大,可畏惟人。
(5)君人者,诚(古今差异,此处为“如果”“假如”之意)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古今差异,此处为“以(之)为,把(它)当作”之意)度。
3.有些字词,可根据近对组合规律,推测其意。
所谓“近对”,一是指位置近对。
“近”就是指挨着、并列在一起的字词;“对”就是指对应,即处在相同结构位置上的字词。
二是指意义近对。
即位置上构成近对的字词,它们的词性是相同的,意义一般也是近对的。
“近”即意义相同或相近,“对”即意义相对或相反。
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欲流之远者,必浚(与前“固”及后“积”等动词位置结构相对应,再联系语境,推测为“疏通”“挖深”之意)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
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
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文言实词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0020(二)古今异义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想谗邪谗:说别人坏话的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想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⑥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7) 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一词多义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四、重要虚词之: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表反问语气,呢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表反问语气,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反问语气,呢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五、特殊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一、重要成语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八、翻译下列语句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古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君王如果)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如吴越的双方联合;(如果)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
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
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
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
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
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
此乃事君之道。
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
”太宗深纳之。
(《大唐新语》)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
”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
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
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15.翻译划线的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太宗:魏徵:宇文士及:【参考答案】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