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中国宗教性地方建筑主要有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及少数民族宗教建筑。
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典代表建筑之一,它起源于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权的崇拜。
宗教建筑一直是建筑界长盛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外国教堂类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言,中国的寺庙类宗教建筑则显得有些日暮西山。
简介
中国庙宇:
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庙宇在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
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
寺院: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
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
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
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
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
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教堂:教堂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
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
世界现今前三大教堂是罗马教廷: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
异: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
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
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
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
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
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
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
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
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
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白云观:位于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滨河路,是著名的道观,也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道观建筑,始建于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现存的建筑为清代重建。
主要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宫殿。
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
戒台与云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占地约2万平方米。
它吸取南北宫观、园林特点建成,殿宇宏丽,景色幽雅,殿内全用道教图案装饰。
其中四御殿为二层建筑,上层名三清阁,内藏明朝正统年间刊刻的(道藏)一部。
邱祖殿为主要殿堂,内有邱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着邱处机的遗骨。
教堂建筑形式分类
巴舍里卡式教堂:巴舍里卡”原意为古罗马的公共议事堂或进行商业交易所。
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T ”形。
入口到顶端的“横县”出可划为三个活动区。
进门后的活动区仅占很少面积。
再往前走便是进行正式宗教活动的正厅,所占面积最大。
巴舍里卡式教堂罗马式教堂
罗马式教堂:欧洲进入中世纪之后,封建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国力和财力均不及古代的罗马帝国。
基督教和封建主义企图借建筑之壮阔雄伟显示其威严,如厚实沉重的墙壁,半圆形的拱门、窗孔和圆形的穹隆形屋顶。
这种受古罗马建筑影响而又不及古罗马建筑的教堂,被称为方罗马式教堂,简称罗马式教堂。
拜占庭式教堂:西方美术史上八以东罗马教堂首都拜占庭为中心的官方艺术称为“拜占庭艺术”,这是拜占庭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同时又融会了西方艺术的雄健博大。
拜占庭教堂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中世纪的欧洲,继仿罗马式的教堂之后,兴起的诗歌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产生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了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
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
教堂特征
1.平面一般为十字架形。
2.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笋状。
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外墙结构。
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
5.内部为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
3.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
7.窗户多位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
8.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蔷薇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
像。
同:十世纪,十一世纪时。
欧洲各封建领主热心于在自己的领地上修建规模壮观的修道院和教堂。
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
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
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
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
将中外最后的精神灵魂栖身之地寺庙与教堂作些简单的比较,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虽然我等在校大学生不曾深入研究什么,理论什么,但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有感而发,也未尝不可。
即使一知半解,不能令人茅塞顿开,却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也心满意足。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各地寺庙算是比较熟悉的,不论走到哪里旅游,都少不了寺庙参观游览,因为很多风景名胜都与寺庙联袂生成,且寺庙本身也组成一大风景,同时,很多情况下,即使自身居住地不远之处,也往往多有寺庙的身影。
因此寺庙于中国人,几至成为生活中之一部分。
如果说到一部分人对寺庙里的菩萨显灵,因而对其顶礼膜拜,供香燃烛,祈愿还愿,寺庙就更是国人生命中之一部分。
故此,说我们对寺庙不陌生应该是不算为过的。
但是对西方的教堂可能就显得陌生和不熟悉了,尽管由于传教士的深入大陆内部,星星点点偶尔也可以看到小规模的教堂,但和矗立于西方本土的真正意义的教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真正的教堂,除了少数人亲历亲为,多数人只能从画面、视频等上看到。
同时由于官方意识形态原因,有意将外国宗教妖魔化,使得普通百姓对教堂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或根本就不屑去了解。
先从寺庙和教堂外部看,两者共性偏少,差异更多。
建筑材质、风格、气势等都大相庭径。
以高度和风格看,中国寺庙建筑大多低矮,平面布局。
超出二层楼房高度的少见(寺庙旁边的佛塔除外)。
大多数寺庙山门之外有空地,但不大。
进入寺庙的山门象普通民居的门洞,只是几块大匾,上书寺庙名,或其他与庙相关的书法赫然醒目,引人注目。
进入寺庙后,往往是若干院落式组成的大殿,一层二层三层。
且都是一个模式的“大雄宝殿”等层层递进。
有的只是平面布局,有的则是依山势层层升高。
整个寺庙风格的外观造型多为飞檐翘角,显得轻巧空灵,难有厚重感。
而外国教堂在外观建筑上完全与之迥异。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教堂建筑往往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不仅整个建筑高度远胜中国寺庙,高达四五层楼高度甚至更高的不在少数,而且建筑顶部以刺破青天之尖塔装饰之,或自下而上如高楼大厦般结结实实,厚重雄伟气派,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量。
与其大气磅礴的建筑匹配,有些教堂前有很大的广场。
进去之后,不象寺庙数层递进,而是独立自成一体,内部如宫殿般富丽堂皇,尤其其空间高度非凡,有的简直就与外在高度持平。
一旦进去之后,站在空旷的大厅内,顿觉人何其渺小。
从建筑材质的区别看。
中国寺庙建筑大多采用木,土,砖等,其中以木材为主的整个建筑彷佛是居住凡人的普通民居,区别只在比普通民居更宽大、更通畅。
诸多庙宇两厢多有供香客居住的斋房。
虽然木质有温暖感,有生命感,更人性化,但因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却容易颓败。
而外国的教堂大多采用石材,虽然给人感觉冰冷,但更多的是一种凝重的美感。
石材的坚固,象征永恒,也象征信仰的不可动摇。
建筑所选石和砖都非常严格,具有一定硬度和光泽。
因此整个造型和外观都让人感受到撼人心魄的魅力。
再看寺庙和教堂的内部建筑及陈设功用。
中国寺庙内部照例有如来佛,观音菩萨、千手观音,以及两旁的八大金刚等。
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大大小小寺庙内外均有供香客燃香供奉和跪拜之设施。
一旦入得门内,便有蒲团伺候,引领下跪朝拜祈愿保佑。
大殿之外亦有香炉供香客燃香点烛――勿忘:香烛均须用银两换取。
当然,香客主动自愿捐功德,亦有功德箱提供方便,若数目偏大,还有住持或僧人为之记下功名捐款数额,待可行之日悉数将其凿刻石壁为其彰显。
外国教堂与中国寺庙内部比,除了四壁有雕塑乃至天穹有壁画,几可与之略略类同外,其他均截然不同。
进入教堂内部,空荡荡的大厅里,数排椅子排列整齐供教徒唱诗忏悔外,他物甚少。
当然亦没有香烛类交易或祈愿保佑跪拜设施,其功能只有简单的唯一的唱诗忏悔,概无俗世凡人向神灵讨价还价之设施。
虽然芜湖有教堂,但是我不是宗教教徒,从来没有做礼拜,就从来没有进过教堂。
但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只能凭想像若是进入教堂内,该是何等心情。
想来或许会有一种被神灵、被耶稣震颤的感觉吧?看那肃穆的大厅氛围,看
那《圣经》故事的壁画,看那高耸的的顶穹,尽管我等无神论者不相信天国,不相信耶稣,也不熟悉基督教的教义等等。
但或许我们真的能够对比中国寺庙内的香火缭绕,烛光袅袅,烟雾腾腾,与西方教堂内庄严肃穆安静该是何等巨大反差!
说到寺庙和教堂的内部,两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那就是,寺庙内往往陈设简陋,乏善可陈,除了几尊金身泥塑菩萨外,就是重重叠叠的对联匾牌。
固然其对联也有书法艺术欣赏的价值,其烫金的字迹也是闪闪发亮。
而教堂内却不乏大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乃至艺术珍品精品,非常精美的内部结构,各类壁饰、顶穹装饰等都体现出富丽堂皇,美奂美伦,若身临其境,想必会惊叹不已。
中国的寺庙与外国的教堂在建造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上也有些许不同。
中国寺庙一般建在风景秀丽,远离城市的郊外,或更远的名山之中,兀立城内的也有但为数不多。
而外国的教堂则大多均在城市内或城边,那是为了便于人们去做礼拜祷告之故吧?因中国的寺庙多在风景秀丽的景区内,故其周边环境甚好,往往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给人感觉山寺合一,相得益彰。
而外国的教堂大多在紧邻城市繁华地带,人多的地方教堂才有人做礼拜。
也就难有中国寺庙依山傍水,风景绝佳的殊遇了。
当然个别乡村教堂也会有大片草地簇拥,会有摇曳的绿树拥抱,但那是少数。
然而多数教堂建在城市之中,无疑从外观上也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独特建筑形象。
中国的寺庙与西方的教堂除了外观上的差别,其实最主要的乃是精神层面的差异。
中国的寺庙给人们提供的更多的是现世的慰籍和物质层面的寄托,少有外国教堂那样纯粹精神层面的信仰。
人们热衷于去寺庙不是去忏悔罪孽,不是去追问心灵的生存,而是去卜占自己无法把握的现实利益攸关的物质财富或身体健康等等。
以至于有所谓的皈依佛门的还念念有词,“酒肉穿肠过”。
西方的教堂则与现世的物质利益无关,人们去教堂唱诗、做礼拜、祷告等等,都只是为了心灵的安稳,为了精神的寄托,为了信仰的不缺失。
同是人类精神灵魂栖身之地的寺庙与教堂,有如此多的差异,是否可以让我们思考一点什么呢?是否可以让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和宗教有所领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愿意思考的,我们不妨都来细细的思考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建筑121班
3121006115 陈健
3121006117 徐亮
3121006118 徐磊
3121006119 涂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