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介绍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达到优化城市结构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国家、省、市等区域范围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城镇的区域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的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任务包括: - 城市定位和功能布局:明确城市的定位和功能,如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以便合理配置资源和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 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交通网络规划,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群和城市圈。
-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考虑自然环境特点,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资源。
- 城镇发展与城市化管理:制定城市化进程管理策略,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2. 3. 4. 5. 6. 7. 8. 9.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城市总体规划还要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
总结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城镇体系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两者旨在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以推动城市发展走向更加可持续、宜居的方向。
2.3区域城镇体系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职 能、相互联系密切的城镇所组成的城镇集合体。 包括四方面的含义:
①研究对象是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
②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③城镇体系由一定数量并各具特色的城镇组成。 ④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构成整体,
而不是简单的空间组合。
2.主要理论: 中心地理论
P39活动内容
珠三角经济区城镇共分几级? 五级 划分依据? 人口规模
分布特征:
A.等级越高,数目 越少(最高级3个), 城市之间的距离越 远。 B.小城镇布局在大 中城市的周围,形 成一定规律的组合。
C.城镇主要集中在 沿海,沿江,沿铁 路地带,珠江口沿 岸尤为集中。
人口在很大规模上反映出城 市的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 因为经济规模的扩大带动人 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从而影响城镇等级的变化。
(2)中心地的等级 与数量间是什么关 系?
中心地等级越低, 其数目越多; 中心地等级越高, 其数目越少。
中心地理论示意
(3)中心地的等 级与服务范围的大 小呈什么关系? 中心地的等级越高, 其服务范围越大; 中心地的等级越低, 其服务范围越小。
中心地理论示意
中心 地等 级 高 低
中心 中心地 服务 职能 服务 地数 距离 范围 种类 功能 目 少 多 远 近 大
城镇职能的分类方法
定性分析法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多变量分析法 主导职能分析法 P41阅读材料
(三)城镇空间体系 概念: 指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 与交通网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的有机结合。 意义: 使城市的中心作用得以发挥,并促进城乡经济的 结合,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2010年城市规划师辅导:城镇体系的类型
1. 城镇体系的类型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智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其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城镇体系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以中心城市数量的多寡组合方式分类:
包括单中心城镇体系、多中心城镇体系
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分类:
包括矿区类型、农业类型、流域类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分类:
包括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以及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如沿海、演讲、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等。
2.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包括:
1)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
2)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3)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
4)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5)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7)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
8)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3. 城镇体系规划的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域)城镇体系规划4个基本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定。
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另外,还有一种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虽然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定的,但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编制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类似都市圈规划)。
城镇体系的名词解释
城镇体系的名词解释城镇体系是指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一个区域性整体。
城市作为城镇体系的核心,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发达的经济活动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特征,而乡村则以农业为主导,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城镇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城市城市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体系的核心。
城市以其多元化的功能和高度的人口聚集为特点,提供了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平台。
城市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城市还是各种资源的集散地,吸引人们流入并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乡村乡村是城镇体系中与城市相对应的概念,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和较低的人口密度是乡村的主要特征。
乡村在城镇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持作用,通过生产农业产品和提供自然资源,为城市提供粮食、原材料等生活必需品,并形成了城乡产业链的相互联系。
三、城市化城市化是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
四、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序、科学的布局和发展。
城市规划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布局、用地分配等因素,旨在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效率。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扩张城市扩张是指城市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的浪费、城市蔓延等。
因此,城市扩张需要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合理的用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六、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城镇体系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种发展模式。
城乡一体化旨在打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可以促使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够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文化魅力。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四线:绿线、紫线、蓝线和黄线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
等级 中心城市
名称 主城区 永兴 东山 新坡
职能类型 综合型 A、B A、D A、B
龙塘
二级城镇 云龙
B、D
B
红旗
三门坡 三江 大致坡
B
B B、D C
注:表中的职能类型分别为:A:旅游型 B:农副产品加工型
大型居民点 1500-5000人 (集镇)
14
以主城区为中心,9个镇区为次中心,14个集镇为 一般镇的城镇群。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乡镇撤并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空间结构:“一主四轴”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
1、现状概况(指状发散) 2、存在问题(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健全、道路 等级低、部分高等级公路穿城而过) 3、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五纵五横一滨江的公 路网)
C:商贸型 D:轻型加工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等级
规模类型
数量
名称
中心城市
二级中心 城镇
175万人
1-2.5万人
1
9
主城区
永兴、东山、新坡、龙塘、云 龙、红旗、三门坡、三江、大 致坡 石山、美安、遵谭、龙桥、十 路、美仁坡、旧州、新民、甲 子、大坡、演丰、演海、咸 来、谭文
是否构建了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是否与江河流 域治理、海岸带保护、地质和气候灾害防御等进 行了充分协调。
案例:
案例二: 我国东部地区滨江某县城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规划为2020年。县城面积450km2,基本为平原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规划县域总人口50万人,其 中城镇人口30万人左右。规划期末县城城市人口10万 人,重点镇3万人,一般镇1万人左右。带状县域向南 北有较强的经济和交通辐射需求。 问题: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城镇体系概念整理
导论城市的概念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必然性)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功能)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集聚)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极化与扩散)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文明载体)社会的巨大系统(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城镇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口相对分散;(2)有明显的同质性;(3)建筑密度低; (4)社会结构较单一。
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二元化”;(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村剩余的贡献。
一般认为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2)工业化的推进。
一般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比较利益驱动。
主要体现在城市相对于农村在物质、精神方面所产生的诱惑力。
(4)制度变迁的促进。
制度的变迁对于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的加速作用。
(5)市场机制导向。
在市场的作用下,城镇化的进程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6)生态环境诱导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
城乡规划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对城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当前状况(1)城镇化面临的有利条件与发展机遇①已具备良好的城镇发展基础,步人了快速城镇化阶段;②城镇化的体制障碍正逐步消除;③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受到高度重视;④科学发展观为城镇化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2)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①进入了持续、加速发展阶段;②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的过程,总体上东部、南方快于西部、北方;③各级城市得到普遍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④部分城市正走向国际化。
城镇体系规划
④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进入稳定期,城 镇体系研究普遍被认为已到顶峰而难以突破,其研究开始衰落。
第三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提高和深化,20C70S后
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和规划的发展
① 1945年10月,梁思成曾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 专门介绍美国沙里宁的城市“有机疏散”学说,意欲推动我国战后城镇体系的研 究。但由于时局所限,未能有所发展。
第一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工业革命后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普遍开始城市重建和区域开发。随着工业 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问题和区域问题区域尖锐复杂,并交织在一起, 激发了从区域城镇群体研究城市和区域的需求;同时随着国家分散城 市化现象的出现,使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展;同 时,以过疏、过密形式为特征的区域不均衡状况的加剧,进一步对城 镇体系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该时期,以西方国家为主,结合 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大规模地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和研究工作,确 立了城镇体系研究的理论框架。
④1918年规划师沙里宁(Saarinnen)提出了“有机疏散”的理论, 编制了著名的大赫尔辛基(芬兰)规划方案。这一时期,西方许多大 城市(如伦敦、巴黎、哥本哈根柏林等)的规划和研究都已扩展到区 域城镇群体层面。
⑤1933年,克里斯塔勒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 城镇系统化。被后人公认为城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什么是城镇体系有什么类别和特性
什么是城镇体系有什么类别和特性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城镇体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城镇体系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英语: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这一概念在美国等国家被用于描述国家经济与国家地理,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将其应用于规划之中。
城镇体系的类别1、以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伴有若干不同等级的中小城市及卫星城镇的大城市地区。
2、由若干规模相仿的大中城市及其周围的城镇所组成的多中心的城市集群。
3、以各级行政中心为依托,大中小各类城镇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的特性城镇体系因其特殊的结构和系统性,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性质。
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城镇间交通连廊和城镇间联系流、相互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某一个组成要素的变化,都可能通过交互作用和反馈,影响整个城镇体系。
例如,城镇体系中某一城镇的兴起或衰落,如深圳在珠三角城镇群的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快速兴起;新的交通方式的引入,如京津冀城镇群中天津市第二港口——天津南港的开通和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中原城镇群的山西局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势必将引起起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的平衡有所反应。
层次性城镇体系的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分成许多层级,如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踏勒在研究城镇群众,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来对城市进行层次划分。
在中国大陆,中心城市由全球职能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再到省区中心城市。
因此,国家建设部以及地方规划部门在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综合性的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城镇和乡村的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的核心是城镇体系规划,它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及意义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进行规划,旨在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在于: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区域,提高城市的空间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2. 促进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规划城市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实现城市之间的互利共赢。
3. 促进城市与乡村的有机结合:通过规划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城镇体系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综合协调原则: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协调城市的各项规划目标和要求。
2. 合理布局原则: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空间条件,合理布局城市的各项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的空间优化。
3.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公众参与原则: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城镇体系规划更加符合社会的利益和需求。
5. 经济可行性原则:确保城镇体系规划的可行性,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包括城市的中心区、功能区、居住区、产业区等,合理划定各个区域的范围和功能。
2. 城市之间的联系:规划城市之间的联系,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促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3.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规划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包括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
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7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的不同理解…… 2.区域总人口增长预测 3.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4.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词,并阐明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
贝里(B.Berry)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 心等级体系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城镇体系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 讨。
……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9
3.新时期城镇体系理论
(1)世界体系理论与城市化。 (2)全球与地方联系:新的城市等级体系关系。 (3)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信息网和航空网。 (4)城市职能演化:全球重建与新国际劳动分工影响。 (5)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2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3
一、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1.城镇化的涵义
城镇化(urbanization)在英文中与城市化是同一个词。 城镇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 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 概念,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
质变,走廓城市和网络城市得到发展。荷兰的兰斯塔德, 日本的关西地区
2021/7/30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11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1.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1)以区域为整体,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 (3)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谢 谢!
由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 组成,在基础设施等网络支撑下运行。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概述
城镇间职能分工的 必然性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规划的必要性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规划在规划体系中 的地位和作用
武汉地区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区域城镇 体系总体 发展战略
根据地方条件建立起若干专业化部门,向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方 向发展;
影响范围达几个乡镇,既要有较突出的专业化职能,又要有一定的综合 职能; 现有的和规划的建制镇在规划中应有适当的专业化职能分工;加强基础 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强化镇域中心的职能;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重要场所。
在规划期发展缓慢,难形成专业化职能部门,也难成为乡域名副其实 的中心;应因地制宜,积蓄力量,待机发展。
部分区域中心的职能; 优势专业化职能
县城及县以上的区域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
大城市周围; 远离区域中心城市
Ⅱ 区域专业化城镇
某种或某几种职能突出,具区际
意义
分散在区域内
交通枢纽型
至少有两种交通方式或者是两条公路干线的交汇点。如港口型、公路
枢纽型、临空型等。
工业型 县 城 旅游型 以
工业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并在乡镇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七、讨论题
1、积极发展小城镇,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 促进“三元结构”的形成,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六、小结 实现现代化的必有之路。
2、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有“农民问题”和“社 会公平”问题;新一届中央和政府致力于 “关注弱势地区和群体,实现社会的公平和 正义,构建和谐社会”。试探析发展小城镇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意义。
完整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总之,了解城镇体系的特征,是为了用系统的理 论方法指导城镇体系研究,使我们在研究时能树 立全面整体的,而不是片面个体的;相互联系的 而不是孤立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开放的而 不是封闭的观点去揭示城镇体系的特征与问题, 认识其发展规律与导向,制定规划的思路与方案, 使整个体系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 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三十次会议通过 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 划法》同时废止。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 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 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 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 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这就要求在城镇体系规划时,要树立整体的观念, 对整体存在的问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例如,太原市治理美化汾河,我们不能仅依靠太 原市的汾河段的治理来实现,而是要涉及到整个 汾河流域各城镇的水污染与统一排污口的规划问 题,只有整体协调,统一治理,才能收到效果。 否则只要中上游有一两个城市水污染严重就会影 响整个汾河干流的水环境质量。
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因此,城镇体系存在着一个形 成——发展——成熟的过程。 按照城镇体 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相应划分为:低水 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 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四、城镇体系的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 •· 单中心体系类型--指一个中心城市的城镇体 系,其中又可分为:以大城市为核心,集中分布 在大城市地域周围的体系类型;以各级行政中心 或经济中心为核心,分散的城镇体系类型。 •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 其中又可分为:大中城市 集聚的城市群类型;以多个各级行政中心或经济 中心组合为核心,分散的城镇体系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畴城市经济区——城市行政区·具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多种城镇类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职能分工——确定城市性质·空间分布有序,形成一定的网络和格局空间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区域生产力分布状况,受资源、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影响城镇的相互作用、职能分工及各自的腹地范围·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历史变化引起的体系格局变化生产力布局状态的变化导致的格局变化基础设施条件引起的变化,尤其是交通条件二、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是城镇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镇体系形成及发展的初始条件。
目的: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了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方法: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单因子和复合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横向纵向比较手段,通过城镇体系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来反映城镇体系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采取定性分析,找出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期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使城镇体系的规划有的放矢。
2.城镇发展的建设条件分析(a)城镇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城镇发展的气象、地形与用地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等);(b)城镇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c)城镇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d)城镇水源和能源条件;(e)城镇旅游发展条件;(f)城镇社会经济基础条件;(g)城镇地区农业发展条件;(h)城镇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i)城镇科技实力;(j)城镇生态环境条件。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1、城镇体系规划的产生·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
·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起到区域规划的部分作用。
·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
”·1989年《城市规划法》:“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1994年建设部颁布《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现状不同地域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般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都只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多数只是简单、生硬地套用有关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模式,发挥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单独进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在逐步拓宽,除了城镇体系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协调外,还增加了与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容,并力求明确区分需要对开发建设进行鼓励、引导、控制、限制或禁止的不同地域空间类型,使原功能较简单的城镇体系搞活转向以城镇体系发展为主体,与相关要素进行空间综合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规划,在较大程度上顶替了衰变前的国土区域规划。
四、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历史背景——分析该区域各个历史时期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揭示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城中心城市的转移和变迁。
区域基础——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它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经济基础——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对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分析、方案比较,指出各城镇主要部门发展的方向。
通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有: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及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的关系。
关键点: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核心: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区域内各个城镇经济结构的统计资料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明确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现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城镇现状职能加以分析,制订出有分工、有合作,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的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有机结合的新的职能结构。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它们的规划性质,使重点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分析各城镇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和相对地位的变化,预测今后的动态;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分布的特点;确定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新城镇,包括某些农村集镇的晋升和因基本建设而可能新建的城镇;结合城镇的人口现状、发展条件评价和职能的变化,对新老城镇作出规模预测,制订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规划,形成新的、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在区域内的空间组合和表现形式。
主要内容:a. 分析区域城镇现状空间网络的主要特点和城市分布的控制性因素;b. 综合评价区域城镇的发展条件;c. 设计区域不同等级的城镇发展轴线(或称发展走廊);d. 综合各城镇在职能和规模的网络结构中的分工和地位,对它们今后的发展对策实行归类,为未来生产力布局提供参考;e. 根据城镇间和城乡间交互作用的特点,划分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为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结合,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地域组织的框架。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区域基础设施包括区域交通运输、水资源、供排水、电力供应、邮电通信以及区域防灾等;区域社会设施包括区域性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及区域市场体系等内容。
8.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新增建制镇与新设市规划——首先要研究和确定新镇和新市设置的依据;其次要考虑新增建制镇的建镇基本条件,如地理区位、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现状基础等;其三,要进行拟新设建制镇人口规模的预测,并注意各新设镇、市人口加上原有城镇人口之和,应与城镇体系总的城镇人口预测值符合;其四,要确定所有新增建制镇、新设市的建镇与建市的具体时期。
其五,要从城镇体系的整体与新设镇、市的局部两方面的结合点上考虑与确定新设镇及新设市的城市(镇)性质及发展方向;其六,要对新设镇及新设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作出初步的规定。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规划实施的措施可包括行政措施、政策措施和组织措施等。
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作用——·通过行政管理系统的强化,建立与加强城镇体系的发展;·通过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通过改变交通系统与其它基础设施的系统,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工业与公共项目的直接投资,以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通过对收入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改变以影响城镇体系;·通过鼓励、支持商品农业生产以影响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的宏观性问题——城镇体系未来发展过程中将要遇到的区域性及跨区域性问题,如水系整治、跨市域引水工程施工、水库开发建设、跨区域用地范围的旅游区的建设管理、高级别干线道路网、铁路的选线建设、多城市共用的大型机场的选址布局等等。
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的关键性问题——影响和制约城镇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区域的自然条件、资金、水源、能源等因素。
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的政策性问题——包括人口管理问题、新设镇(市)问题、单个城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及管理机构设置问题等。
关于充实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要求(建规[1998]108号)一、规划的核心内容(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
包括:确定城市化方针和目标;确定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
2、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
包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要求;统筹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确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地区。
3、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手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
二、需要补充和加强的规划内容1、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出开发的标准的控制的措施,作为政府进行开发管理的依据。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对省域内城镇发展用地的总规模和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提出控制目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用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引导措施。
3、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工作方法的完善1、加强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机制的分析。
2、积极开展多方案比较。
3、注重对设市城市、建制镇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的研究。
4、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建村[2000]74号)一、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突出的三个重点1、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2、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分析全县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2、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3、预测县域人口,提出城镇化战略及目标;4、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5、协调用地及其空间资源的利用;6、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7、制定专项规划,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交通网络规划·给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教科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其他专项规划(有选择开展)——广播电视、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文物古迹保护、园林绿化等规划8、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