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1500字精选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1500字精选2篇

篇一

查干湖蒙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即北纬45°09'—45°30',东经124°03'—124°34'的交汇处。据《辽史》记载,在宋辽时,这里被叫作“大水泊”或“大鱼泊”,“大水泊周三百里”,“鸭子河在大水泊之东,黄龙府之西,是野雁生育之处”,黄龙府是大家知道的,即今日的农安县,它的原始发源地是大兴安岭得福特勒罕山北麓的霍林河,由于查干湖从古时就有良好的自然状态,湖中的鱼类完全靠浮游动植物为生,于是被后人们称为天然的营养品,有极高的养生价值。从远古时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人类保护了自然,又在自然的养育中生存,这是北方民族的一种生存习惯和生存能力,这其中,就包含蕴涵着渔猎文化的渔猎生活,查干淖尔优越自然环境成就了鱼类生存的最佳场所。据统计,在查干湖中有各类鱼68种,其中以胖头鱼、鲤鱼、鲫鱼、麻鲢鱼、鲶条鱼、嘎牙鱼和大白鱼最有名,真可谓“三花五罗十八子”,样样齐全,而查干湖最吸引人、最热闹的要数它的冬季捕鱼,也就是当今的“冰雪文化旅游节”。

追根溯源,查干淖尔的渔猎活动,要从13000年前说起。在查干湖渔猎博物馆中,陈列着查干湖人祖先青山头(现在渔场所在地)人使用的网坠、网锤、鱼钓、鱼叉等捕鱼工具。继尔,还有渤海国和夫余国时期渔猎活动的工具。另据《辽史》记载:每年冬季,冰封湖面,辽帝都要携嫔妃群臣到塔虎城(辽时称长春州),

在嫩江和松花江交汇处的查干淖尔搭起大帐,凿冰捕鱼、逐鹰猎雁,举办“头鱼宴”、“头鹅宴”,用以款待文武百官,以及各地首领和各国使节。这是辽帝每年“春捺钵”中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辽代末期,完颜阿骨打正是在查干淖尔的“头鱼宴”上激怒辽帝,萌发起兵抗辽的雄心壮志的。他在拉林河畔誓师伐辽,在松辽大地上演了一场灭辽兴金的历史大剧。成吉思汗西征时也曾到过查干湖,并且在湖边祭湖大礼,把这块土地册封给二弟哈萨尔,从此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这里,并把原来的崇拜天地、崇拜水和鱼;不吃鱼变为捕鱼、吃鱼,后发展成徒手抓鱼,用刀叉猎鱼,与汉族渔民一起用大网捕鱼,不断丰富捕鱼技能,形成今天的神秘、神奇、神圣的查干湖冬捕。

除了这些民族精英,金戈铁马、峥嵘战事,还有动人的爱情故事,忠孝传说。座落在查干湖东岸长山明珠园的孝庄祖陵,伴着阵阵的波涛望着纷飞的白云,讲述着历史故事:陵园内有一座清代孝庄皇后父母的墓碑,孝庄,即大玉儿,又名布木布泰,是清初内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有“满蒙第一美女”之誉。在《清史稿·外戚表》中记载:“孝庄文皇后父寨桑,莽右斯子。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追赠和硕忠亲王。”忠亲王寨桑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外祖父,忠亲王贤妃,即顺治皇帝外祖母。这两人死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被皇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贤妃,按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的旨意,由寨桑夫妇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相传,当年布木布泰随父亲寨桑在查干湖畔打猎,巧遇奉努尔哈赤之命来科尔沁的皇太极,两人相视,皇太极被美貌的布木布泰所吸引,一见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终于完婚,开始了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因此,查干湖和查干淖尔大草原成为她和家族的福地。于是在她父母死后,

把墓地选择在这美丽的查干湖岸边。

这些故事,是我从长期体验查干湖的生活、专研查干湖历史的一些专家学者那听来的,他们是**等。其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坚持30年深入查干湖挖掘渔猎文化,当年他从省城长春坐火车到塔虎城,又坐马车来到查干湖,写出了《最后的渔猎部落》一书,把查干湖渔猎文化介绍给世人。直到现在,他坚持参加每届的渔猎文化节,从未间断。

篇二

查干湖为什么会聚焦人们的目光?她最诱人的东西是什么?

除了前边介绍的历史文化元素之外,当然要数她丰富多彩的渔猎文化。

还是以冬捕为例,即被称为“吉林八景”之一的“冰湖腾鱼”,叙述着这冰雪旷野的传奇故事。我曾无数次披着夕阳的余辉,观赏冬捕收获的盛况,在万顷冰湖上数以万计的车马人群兴高彩烈的狂奔,充满丰收的喜悦。其间,看到被冰雪冻得满是“盔甲”的装网马车和渔民,又不免想起在战场“鸣金收兵”的情景,有一种“胜利班师”的感觉。留给人们的身心耳目的欢乐,是原汁原味、饱满民族风情的传统文化意象,是深刻又沉甸甸的记忆。

现在,查干湖渔民的冬捕,沿袭的还是古老的生产方式,沿用的还是古老的捕鱼

工具,更神秘诱人的是她还保留着古老、传统的渔猎生产和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原始而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是原始朴素的意识形态使然。所以,使她独具魅力,把数十万的游客、观众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齐聚查干湖,把仪式现场形成了数万人的“大广场”“大看台”。十几万双眼睛聚焦“祭湖”、“醒网”聚焦抢拍“头鱼”,聚焦“走网”出鱼现场。

闻听阵阵法号响彻冰冷的湖面碧空,看着身披紫色袈裟的喇嘛咏诵经文,祈祷湖神保佑渔民富强安康,保佑水下精灵永续繁衍。手舞皮鼓的萨满舞者蹦跳的过去,头戴牛、虎、鹰的图腾面具者又结队出场,由前郭歌舞团演员**扮演的“渔把头”和渔场的渔把头**、**习总书记9月26日接见者)简直成了“冬捕明星”,被现场的摄像机、照相机和手机追逐着,四面围观的人山人海,都以同样的狂热、忘我的虔诚,被一种神秘静寂的氛围带进了宗教礼数的境地。

查干湖的渔民,当然也包括本地的官员和民众,都以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由来的固有的传统,包括文化形式,生存方式。查干淖尔的民族兄弟们,他们对传统的尊重是感人的,他们虽身处二十一世纪,热情地接受科技现代化所有的知识技能,却坚持把已经融入生命的那种原生态的古老渔猎文化,视为灵性之根、民生之源、族群之魂,视为人类久远的生存智慧,努力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渔民的劳作仍然是集体组织方式,所用的工具依然是传统的,2000米长的大网,长长的木质网杆,锋利尖锐的凿冰镩,运载渔网渔具的马车,都是原生态。尤其是几匹马拉动的绞盘,这在别的地方早已被机器所代替,但这里仍保留着原始的

办法拖拉渔网,甚至于严格规范了渔网网眼的大小,不允许把小鱼都一网打尽,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资源、生态重视的严谨程度和态度。这也体现在他们的身着打扮上,头上戴着狗皮帽子,身上穿着老羊袄,一身原始渔民的装束。

最令人兴奋的是出鱼,这是渔工最后的拼搏,也是最辛苦劳累的时候。当然,这也是最快乐的时刻。随着阵阵的惊叫、欢呼声,湖面的鱼堆成“鱼山”,出水的鱼活蹦乱跳,金翅锦鳞,大胖头鱼都有二三十斤。有记录记载,2017年12月一次“红网”(打鱼的数量多)就有60万斤,打破了以前单网46万斤的纪录。这火爆的场面,给百里冰湖带来盛夏般的火热,查干湖沸腾了,好一派鱼舞盛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