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 症
痹症专题文章多篇
痹症专题文章多篇痹症简介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或疼痛。
根据中医理论,痹症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肌肉或经络受到阻塞而引发的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痹症有其特定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外感寒湿、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等因素。
外感寒湿是常见的病因之一,寒湿可以侵袭人体,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气血不足也是痹症的常见病因,气血不足会导致关节、肌肉无法得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引发痹症。
痹症的临床表现痹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肢体麻木、无力、疼痛、关节肿胀等。
痹症的症状可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医生可以判断出痹症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痹症的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温通经络来改善痹症症状。
针灸是一种痹症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症状。
推拿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通过按摩和推拿来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痹症症状。
痹症的预防与调理除了治疗痹症,预防和调理也是重要的工作。
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可以促进气血流通,预防痹症的发生。
避免过度劳累和寒湿环境也是预防痹症的重要措施。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有助于调理和缓解痹症。
以上是关于痹症的简要介绍,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需要针对具体病因和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预防和调理也是重要的工作,通过适当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改善,可以减少痹症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痹症,作为一类常见的中医疾病,涵盖了多种类型和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诸多困扰。
痹症可由外邪侵袭、湿气积聚、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引起,其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僵硬、麻木等。
为了有效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1、痹症的类型与症状风湿性痹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通常由外邪侵袭引起,其特征症状显著。
患者常常会感到受累关节肿胀异常,伴随着红热感。
这种热感使得患处常常触摸到明显的温度升高,同时伴随着疼痛的剧烈程度。
关节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有时甚至会感觉到局部的皮肤发烫。
这些症状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往往会加重,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另外,风湿性痹症还会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患者常感到关节僵硬,难以自由运动。
这种僵硬感往往会随着活动逐渐减轻,但在夜间休息后重新出现。
因此,风湿性痹症的症状往往呈现出昼夜交替、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性变化。
与风湿性痹症不同,寒湿性痹症的特征症状主要与寒湿邪气的侵袭有关。
患者往往感到受累的肌肉和关节沉重、麻木,同时伴有冷痛的感觉。
这种冷痛感可能会逐渐扩散,使患者感到不适。
湿气的感觉也常常伴随着这种类型的痹症,患者可能描述感觉到湿气从体内升腾而上,增加了不适程度。
局部表现方面,寒湿性痹症的患者常感到关节明显僵硬,这种僵硬感可能在天气潮湿或清晨更为显著。
关节周围可能会有肿胀感,但与风湿性痹症不同,这种肿胀往往不伴随着红热感,而更多地表现为沉闷和不适。
湿热性痹症则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症状。
这种类型的痹症通常伴随着湿热的双重侵袭。
患者可能会感到受累关节非常肿痛,同时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
局部可能会有皮肤瘙痒感,甚至形成疮疡。
这些症状往往会令患者感到不适和痛苦。
在湿热性痹症中,关节常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这与湿热的影响有关。
患者可能会感到关节灼热,有时伴随着明显的胀痛感。
中医痹症西医叫什么病
中医痹症西医叫什么病发布时间:2021-08-20T08:51:22.80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周围[导读] 本文从中西医学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对“痹症”这一病症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614000在中医范畴中,“痹症”,就是由于人的机体缺乏正气,导致邪气趁虚而入,其经络感受到了风、寒气、湿、热等多种邪气,从而引起了气血运行不通,进一步导致了关节的疼痛、麻木等其情况,严重时还会使得关节变形、肿大等,此病症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
在古代,痹症涵盖的概念非常广泛,从其发作位置的不同,还分为内脏痹、肢体痹等。
当患病后,患者会感到关节、肌肉上的疼痛,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又将其称作是“痹症”,而西医上,将其称作为“风湿性疾病”:其涵盖病症多,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其共同点就是当患者遇到阴冷、潮湿的天气时,其病情开始变得更严重,关节处痛,而处于干燥、温暖的天气下,病症发作开始缓和。
由于两者在诊断、治疗上都存有许多不同,据此,本文从中西医学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对“痹症”这一病症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首先,从疾病的概念简要分析。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痹,即为痹阻不通。
当机体感受到了风、寒、湿等多种邪气,会出现了关节、肌肉等疼痛,甚至导致关节变形、肿大、灼热等,在古代,痹症的概念就非常宽泛,在传统的中医文化理论中,《黄帝内经》里就有专门的文章对痹症进行论述,分别是《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其中明确指出其患病原理:“风寒湿邪,三气杂至而成痹”,而随之发展,现代人开始将其理解为“风湿”,也是有其缘由的。
从西医的方面分析,发生了风湿性疾病,也就是对患者的骨、关节等功能造成影响。
导致此类病症的原因较多,比如免疫性、代谢性等多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类别,又包括了以下几种:首先,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次,是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等,最后是晶体性关节炎。
其次,从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等,分别进行探析。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痹症治疗心得
痹症治疗心得痹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也被称为“痹证”。
痹症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痹症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治疗痹症的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痹症的关键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寒湿、瘀血有关,因此要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和瘀血堆积,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针灸、推拿、艾灸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度。
针灸疗程一般需要多次治疗,疗效渐显。
推拿也是治疗痹症的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推拿患处,可以刺激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推拿还可以舒缓肌肉的紧张和僵硬,增加关节的灵活度。
推拿的力度和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一般需要专业的医师来进行操作。
艾灸是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寒湿,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将艾条燃烧后,对患处进行温热刺激,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肌肉的僵硬感。
艾灸的时间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一周进行2-3次的艾灸疗程。
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痹症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治疗痹症时,要注意饮食的调理。
首先,要避免食用寒凉性的食物,如冰激凌、生冷水果等,以免寒湿侵袭身体。
其次,要选择一些有助于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姜、红枣、乌鸡等,可以通过煮汤或炖煮的方式食用。
此外,还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的静坐或长时间的站立,以防止关节的僵硬和血液循环的不畅。
中医治疗痹症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中涉及到很多理论和技术。
在实践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加速康复。
痹症全面研究多篇
痹症全面研究多篇1. 痹症概述痹症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概念,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痹症与风湿性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有关。
本文档将对痹症进行全面研究,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2. 痹症病因痹症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肌肉失养而发病。
内伤病因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使人体内在因素失调,导致痹症的发生。
3. 痹症病机痹症的病机主要涉及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关节肌肉失养等方面。
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酸楚、疼痛等症状。
经络阻滞会使气血运行受阻,进一步加重痹症症状。
关节肌肉失养则会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4. 痹症诊断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
患者常有外感或内伤史,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等症状。
体检时,可发现受累关节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体征。
此外,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也可用于诊断痹症。
5. 痹症治疗痹症的治疗原则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康复锻炼等。
中药治疗可根据病因、病机和患者体质选择相应的药物,以达到祛邪通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症状。
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关节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
6. 痹症预防痹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保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5. 定期进行康复锻炼,增强关节肌肉力量,预防痹症发生。
7. 结论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全面研究痹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助于提高痹症的治疗水平,减轻患者痛苦。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痹症,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它是由于寒湿、气滞等原因引起的气血不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痹症、骨痹症和筋痹症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逐步解释痹症的概念,并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
痹症的病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其中寒湿环境,如寒冷的气候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引发痹症。
另外,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也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是由于痹邪内蕴,气血不通所引起的。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升降不畅。
中医认为,寒湿为痹的常见邪气,能够导致气滞、血行不畅以及筋脉受阻。
此外,外感风湿、情绪不畅、经络损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痹症的发生。
这些因素会使得气血运行受限,导致局部肢体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方面,痹症的主要症状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
痹症患者常常感到肌肉、关节或筋脉部位的疼痛,并且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还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加重,如天气转凉、阴雨天气等。
痹症疼痛多呈酸痛或隐痛的特点,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肢体功能失常。
对于痹症的治疗,中医采取的是综合调理和疏通经络的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是最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消除痹邪、疏通经络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也是常用的手段。
根据病情不同,中医医生会选用适宜的中药组合,通过温痹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来改善症状。
另外,中医推拿、理疗等物理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痹症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结而言,痹症是一种以肢体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型。
其病因主要和寒湿环境、不良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临床上,痹症患者常常表现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痹症主要采用针灸、中药以及推拿等手段,通过疏通经络、活血通络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因此,针对痹症患者,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供长期效果的缓解和改善。
痹症
3.有毒中药的应用:
在痹证的治疗中,风寒湿痹疼痛剧烈者,常用 附子、川乌、草乌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药物。 此类药物生用毒性大,一般需经炮制,内服常用 量为5~12克,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递增,适量为 度,不可久服。应用时可文火久煎,或与甘草同 煎,有缓解毒性作用。服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 晕、心悸、恶心、脉迟等中毒反应,即应停服, 并用绿豆甘草汤频饮,无效或危重者,按药物中 毒急救处理。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 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 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 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4)热痹
主证: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 兼证: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有发 热、恶风、汗出、口渴、尿黄,烦躁不安等全 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 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七.临证备要
• 止痛药物应用
•
辨病位用药
• 有毒中药的应用
1.止痛药物应用
肢体关节疼痛是痹证的一个突出症状, 其病机为经脉闭阻不通或筋脉失养,即所谓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临证当根椐 “标本虚实兼治”原则,在辨证用药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祛风散寒止痛: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白芷、
马前子苦寒,有大毒,功能强筋通络, 消肿止痛。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瘫 痪。炮制后人丸散,内服0.2~0.6克, 大剂量0.9克。本品有大毒,不宜多服、 久服。中毒反应为头昏头痛、烦躁不安、 颈项强硬、角弓反张,甚则昏迷死亡。
雷公藤苦寒,有大毒,有祛风除湿,舒筋活 血功效。近年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收到良好效果。本品 有大毒,内服宜慎,常用10—25克,并去皮根心, 先煎1小时。雷公藤提取物临床效果亦佳。副作 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肝损害、白细胞及血小板 减少、头昏、心悸、心律紊乱、女子闭经等,应 注意观察。副作用明显时,应停用并对症处理。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基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痹症
风寒湿痹—着痹
《素问· 痹论》 首次提出“痹症”的病名,并将其分为
“ 行 痹,着痹,痛痹”。
《金贵要略· 中风历节病篇受寒湿与风湿的痹症。 唐宋时期,称其为“白虎病” 金元时期,李杲,朱丹溪称为“痛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治风先治血,血行
风自灭”。
当代医家“朱良春”根据《素问病论》“风
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提出“风寒湿痹, 风
寒热痹和顽痹”之说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
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颈椎病,增
生性脊柱炎)
病 因
病 机
痹症
主要症状 肢体活动 肌肉萎缩 关节疼痛 因痛而影响和活动 因痛或关节僵直不 能活动日久废而不 用致肌肉萎缩
痿症
肢体力弱,无疼痛 肢体无力运动 部分痿症病初既有 肌肉萎缩
病邪 风邪行痹 寒邪痛痹 湿邪着痹 热邪 痰邪 瘀邪 痹痛游走不定
症状特点
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11级中医2班 许林慧 56号
一 概念
二 病因 病机 三 诊断 四 辩证 五 护理
痹证: 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致风、寒、湿、
热等痹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
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
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
痹症
痹证痹证(Bi syndrome)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痹,即痹阻不通。
痹证(Bi syndrome)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综述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痹证发病原因: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
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地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
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
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痹症的深度探讨多篇
痹症的深度探讨多篇1. 痹症的概念与历史痹症,中医学上称为“痹”,又称为“痹证”、“痹病”,是一种以疼痛、酸楚、麻木、关节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痹症在中医学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症的论述。
痹症病因复杂,主要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情志、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
2. 痹症的分类与病因痹症可分为热痹、寒痹、湿痹、风痹、痰痹等类型。
各类痹症的病因如下:- 热痹:外感热邪,或体内阳盛,热邪郁滞。
- 寒痹:外感寒邪,或体内阳虚,寒邪凝滞。
- 湿痹:外感湿邪,或体内湿盛,湿邪阻滞。
- 风痹:外感风邪,或体内风气内动,风邪侵袭。
- 痰痹:体内痰湿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3. 痹症的诊断与辨证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疼痛、酸楚、麻木、关节不利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痹症的辨证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表现为疼痛剧烈,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虚证表现为疼痛绵绵,关节酸软,活动无力。
4. 痹症的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痹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痹症主要从祛邪、扶正两大原则出发,根据痹症的类型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5. 痹症的生活调护痹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外感风寒湿邪,注意保暖。
2.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
3.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4.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6. 痹症的预防与调养预防痹症应注重以下几点:1. 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 避免外感风寒湿邪,注意保暖。
3.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
4. 饮食宜清淡,合理搭配。
5. 适度锻炼,促进气血运行。
痹症虽然病因复杂,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调护,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end)。
中医痹症课件PPT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成功建立了中医痹症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 究工具。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探索
01
积极探索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
高临床疗效。
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痹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关节屈伸不利、麻木等。不同类型的 痹症症状也有所不同,如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痛痹则以关节冷痛为主。
诊断
中医对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根据痹 症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可对痹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辨证施治。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痹症可以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多种类型。
病因与病机
病因
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袭是 痹症的主要病因。此外,正气虚 弱,脏腑功能失调也是痹症发病 的重要因素。
病机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经络闭阻,气 血运行不畅。邪气闭阻经络,导 致气血瘀滞,关节、肌肉等处失 养,引发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痹症课件
CONTENTS
• 中医痹症概述 • 中医痹症的治疗方法 • 中医痹症的预防与调护 • 中医痹症的现代研究
01
中医痹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肌肉 、关节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 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02中医 Nhomakorabea症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通过中草药治疗,以调节身体内部环境,缓解痹症症状。
痹症案例分析多篇
痹症案例分析多篇1. 痹症概述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痹症可分为热痹、寒痹、湿痹等类型,临床表现多样,如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2. 案例一:风寒痹症患者男性,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一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关节疼痛,以手腕、膝关节为著,伴恶寒、发热、无汗。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无明显异常,舌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风寒痹症治疗:疏风散寒,活血化瘀。
方案:桂枝汤加味3. 案例二:湿热痹症患者女性,32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三个月前涉水后出现关节疼痛,以踝关节、腕关节为著,伴发热、口渴、尿黄。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湿热痹症治疗: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案:四妙勇安汤加味4. 案例三:寒湿痹症患者男性,5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半年前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关节疼痛,以髋关节为著,伴恶寒、关节肿胀、下肢沉重。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无明显异常,舌苔白腻,脉沉紧。
诊断:寒湿痹症治疗:散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案:独活寄生汤加味5. 案例四:热痹症患者女性,28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两个月前出现关节疼痛,以膝关节为著,伴发热、关节肿胀、肌肤灼热。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灼热,舌苔黄燥,脉滑数。
诊断:热痹症治疗: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案:犀黄丸加味6. 总结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机多变。
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抓住病因、病机,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本篇文档分析了四个痹症案例,分别为风寒痹症、湿热痹症、寒湿痹症、热痹症,分别给出了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痹症辨证要点
痹症辨证要点学习痹症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
痹症嘛,首先得弄明白它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我理解痹症辨证,第一个要点就是辨邪气的偏盛。
像风邪偏盛的痹症,我称它为行痹,特点就是疼痛游走不定,像风一样到处串。
我就想假如把人体的经络比作街道,风邪就像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在各个街道乱窜,今天在这儿让你疼,明天又跑到另一条经络上去了。
那寒邪偏盛呢,就是痛痹,这个痛可不得了,痛势较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水会结冰,寒邪让气血都凝固住了,气血不畅就疼得厉害,烤烤火或者热敷了,气血稍微流通起来就好受点。
湿邪偏盛的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肿胀,感觉就像裹了个湿哒哒的抹布在关节上,沉重又难受。
热邪偏盛的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凉痛减,这就像大火在关节附近烧,冰敷一下能舒服些。
对了还有个要点,要辨虚实。
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我刚开始的时候容易搞混,就想着那些年轻人刚得痹症,身体还壮实着,往往是被外邪实实在在地侵袭,大多是实证。
而那些年纪大、得病时间长的人,身体的正气可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就虚了啊。
我总结呢,在学习痹症辨证要点的时候,还可以联系中医基础理论里关于气血阴阳的知识来记忆。
比如,若辨为实证,就要看邪气的性质不同,它是如何影响气血的运行的,是阻滞还是耗损。
关于参考资料的话,《中医内科学》这本教材对痹症的讲解非常详细,包括它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并且还有一些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案例在里头,对学习很有帮助。
另外,在网上也有一些中医课程的视频讲解,看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书本知识互相印证理解。
然后还有痹症的部位也很关键呢。
有的痹症是腰部的,有的是四肢关节的。
像腰部痹症可能跟肾的关系就更为紧密,“腰为肾之府”嘛,这时候就得多从肾的气血阴阳、经络循行上去考虑病因。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痹症是以关节或肌肉的疼痛、酸软、活动障碍和局部肿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寒湿痰浊等因素有关。
中医护理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寒湿、舒筋活络等方法,达到缓解痹症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步骤痹症中医护理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诊断与辨证在编制痹症中医护理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诊断与辨证。
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观察病情表现和舌脉等,得出痹症的证候特点。
常见的痹症证候有寒湿瘀阻型、风湿湿热型、气滞血瘀型等,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2.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辨证结果,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附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草乌丸等。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寒湿、活血化瘀等作用,改善痹症症状,促进康复。
2.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护理痹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合的针灸穴位进行治疗。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活络筋骨,缓解痹症症状。
2.4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痹症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相应的经络和穴位,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痹症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捏、揉、推、拿等。
推拿可以作为针灸疗法的补充,增强治疗效果。
2.5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痹症中医护理方案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饮食,避免寒凉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温补性食物,如姜、大枣、黑豆等。
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调理气血,缓解痹症症状。
3. 注意事项在进行痹症中医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操作,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疗程。
2.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情和护理效果。
3.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休息和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4.饮食调理要遵循中医原则,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食用寒凉和刺激性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痹症一词见于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1)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2)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3)闭阻、不散。
(4)麻木。
一、什么是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或关节肿大等证,中医通称为痹。
它可以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纤维织炎、骨刺等多种筋骨关节疼痛性疾病。
二、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
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
因此,正气不足,也就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
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四个方面:(1)先天禀赋不足;(2)劳役过度:指劳神、劳力、房劳过度而致正虚,同样过逸,即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致正虚;(3)大病、久病、或产后引起正虚;(4)饮食失调亦可以引起正虚。
邪侵(1)季节气候异常,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症。
(3)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
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三、痹症的分型风痹(行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
寒痹(痛痹) 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
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
湿痹(着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
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
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
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
四、对痹症有益的食物【薏苡仁】俗称六谷米。
具有利湿除痹的作用,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痹食品。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
”李时珍曾介绍治疗痹症的两种方法,一是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可以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
二是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
可见久痹之人,宜常食薏苡仁。
(超市有售)【樱桃】性温味甘,有益气、祛风湿的功效,可治四肢关节酸痛,尤以浸酒食用为宜。
《滇南本草》中记载:“樱桃,治一切虚证,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浸酒服之,治左瘫右痪,四肢不仁,风湿腰腿疼痛。
”【葡萄】适宜痹症者,浸酒服食,它有补气血、强筋骨的作用。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可作酒。
”《滇南本草》亦云:“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
”《百草镜》也认为葡萄能“治筋骨湿痛”。
【木瓜】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中医常用以治疗风湿筋骨疼,腰膝酸痛等,著名的“木瓜丸”等治疗风湿痹痛的效方,都以木瓜为主要成分。
凡痹症患者,适宜将鲜果生吃,或作蔬菜食用。
【生姜】性温,味辛,有较强的祛风散寒力,适宜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酸痛、痹症初起者食用。
验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生姜、大葱、辣椒各9克,同面条煮食,趁热吃下,以出汗为度,连服10日,每日2次。
【桂皮】又叫肉桂,既是做肉类食品的佐料,又有散风寒、通血脉的作用,风寒湿痹者宜食之,民间多有运用。
《本经》说它“利关节”,《别录》中称它“坚骨节,通血脉”,《本草纲目》记载“治寒痹”。
由此可见,凡风痹、寒痹、湿痹之人,食用桂皮,均有益处。
北方人在炖菜时可以放桂皮散风寒。
【葱白】性温味辛,有散寒气、通血脉的功效。
《别录》云:“治伤寒骨肉痛。
”《用药心法》中载:“通阳气,发散风邪”。
明·李时珍称它“除风湿,身痛麻痹”。
所以,葱白不仅是极为常用的调料,也对风湿痹症有治疗作用。
圣宣五行疗法对痹症的调理方法:1. 圣宣胶囊:早饭前三粒,晚饭后三粒三个月后早二粒晚四粒2. 强化疗法十九式:第十九式,辅助:第九式,第十四式3. 五行石滚揉:主穴:委中穴、肾俞穴,阿是穴。
辅穴: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
4. 五行枕:每晚正常使用,如果腰部疾病也可以围在腰部使用。
5. 道方浴足,每晚熏蒸浸泡。
药袋热敷肾俞穴,疼痛部位,或同上五行石穴位。
6. 教授验方:海带大骨汤:海带2两、玉米50克、大骨六两,熬汤服用。
7. 教授外用偏方:食盐一斤,炒热,热敷疼痛部位。
寒重——将盐炒热后,加葱须一把或葱白三段,热敷疼痛部位。
湿重——将盐炒热后,加花椒15粒,热敷疼痛部位。
经络瘀阻——将盐炒热后,加艾叶1把,热敷疼痛部位。
8、日常注意:A防寒保暖;B适当运动,不要劳累;C合理饮食:少食过咸,寒凉,刺激性,油腻食物;平衡营养不挑食。
D尽量避免情绪刺激。
附:十二经络----手太阴肺经肺经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沿胃口上行,过横隔,属于肺,自肺横出,下行自上臂内侧,行于前部至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寸口,过鱼际,沿边缘出拇指桡侧端。
寅时(凌晨3—5点之间)为肺经当令之时。
肺经共有11个穴位。
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末穴少商。
本经腧穴可主治呼吸系统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咳嗽,喘息,咳血,胸闷胸痛,咽喉肿痛,外感风寒及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
什么是痿症-痿症专题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
中医对“痿证”早在2000年前即有较深刻的认识。
《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作为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并根据病因影响脏腑的不同,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臂等五痿,并认为痿证主要与肺胃肝肾四脏有关。
这些基本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个基础上,历代医家做了更为详尽的发挥和完善,使痿证在诊断与治疗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值得指出的是,祖国医学在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总结出了一大批有效方药和单验方,为后世研究和施治积累了丰厚的实践资料和有效的经验。
中医所论述的痿症,在临床上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论述的肌肉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等等。
1672年,英国学者Thomas Williks 首先描述了骨骼肌极易疲劳和休息后症状减轻的重症肌无力典型病例;1868年,杜兴氏首次描述了临床特征为骨骼肌的无力和萎缩,多由肢体近端开始,呈两侧对称性进行性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的肌营养不良症的典型病例。
1865年,Charot 详细描述了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所见等。
其它肌肉疾病以后也陆续为一些学者所报道。
现代医学对本证的认识相对较晚。
随着人类对自身免疫系统及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被认识之后,现代医学对于痿证相类似的疾病才有较完整的论述。
而治疗上的进一步深索与实践,一般地说还不能尽如人意,对某些病证几乎是束手无策。
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快,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较快,尤其是病因病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对本病的发病情况更具体,更明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肌肉性疾病,由于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在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关于痿证的论述,在痿证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方面有所发展。
所以目前一般提倡使用中医中药来预防和治疗。
痿症病理学假说:1、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出现异常增多,导致其相应受体活性的下降,神经传导阈值增高,敏感度降低,相应肌群出现运动传导障碍。
2、受累机群的相应支配神经接头处,其神经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且由于乙酰胆碱抗体的复合作用,降低了该部位的敏感程度,或由于其他异常复合物的聚集,影响了该受体的兴奋。
3、胸腺瘤或其他胸腺疾病,影响了胸腺对合成乙酰胆碱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胸腺素与胸腺肽分泌量的下降,降低了骨髓淋巴细胞转化成为T淋巴细胞的能力,导致免疫机能的下降。
4、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遗传等障碍,可导致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而发展成为全身性重症肌无力。
5、某些病原体侵害导致的脊髓前脚损伤、脑桥与延髓部分运动神经核损伤,锥体束变性等,可导致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损害,累及相应机群出现肌无力症状。
痿症临床表现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
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
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
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
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1.肺热津伤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3.脾胃气虚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4.肝肾亏损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5.淤血阻滞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痿症患者注意事项生活上注意节慎房事,避免损耗肾精,保持精神乐观,避免七情过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一日生活秩序,按时睡眠,按时起床,不要熬夜,要劳逸给合。
2、避风寒、防感冒,肌无力患者抵抗力较差,伤风感冒不仅会促使疾病复发或加重,还会进一步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