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项痹病—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神经根型)诊疗方案(一)诊断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3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或肌痉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分期诊断2.1急性期:也称为炎性水肿期,发病1周内。
颈肩部疼痛剧烈,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2慢性期:也称为缺血期,发病后1~2周。
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2.3恢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3.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3.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有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4肝肾亏虚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由于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颈椎病。
相当于中医“项痹病”范围。
一、诊断中医诊断:项痹病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条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俞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拨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2024年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即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为主要病变,引起颈
椎管狭窄和神经根受压的疾病。
它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特别是那
些从事长期劳动和劳动强度较大的职业,如司机、工程师等。
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多为肝肾亏损、气
血不足、阴精不足等病理因素导致。
因此,针对这些病理因素,中医诊疗
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气活血: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血循环。
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醋香附等,可
以配合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气血循环。
2.养肝养肾:肝肾亏损是项痹病的一个病理因素,因此应该通过养肝
养肾来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中,可以选用黄芪、当归、山药等来补肝肾,
辅以艾灸、针灸等来加强疗效。
3.补益肌肉:项痹病往往会导致颈肩部肌肉的僵硬和疼痛,因此需要
通过补益肌肉来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中,可以选用川芎、细辛、肉桂等来
温经活血,辅以推拿、针灸等来缓解症状。
4.调养经络: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经络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调养经络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红花、桃仁等,可以配合
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经络通畅。
总结起来,针对项痹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调气活血、养肝养肾、补益肌肉和调养经络等方面。
通过中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的结合,可以改善
气血循环,缓解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在使用中医诊疗方案
治疗项痹病时,也要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的疗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病症〔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病症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项痹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颈椎病,又称项痹,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颈椎出现问题。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项痹的诊疗方案。
一、病因分析1.颈椎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骨关节等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导致颈椎稳定性降低,容易受到外力损伤。
2.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睡觉姿势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颈椎负担加重,诱发项痹。
3.肌肉劳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肌肉劳损,进而引发项痹。
4.外伤:颈部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都可能引发项痹。
二、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患者常感到颈部肌肉疼痛,尤其是在劳累、受凉后加重。
2.活动受限:颈部活动受限,转头时颈部僵硬,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3.上肢麻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4.头痛:颈椎病变可能压迫颈部神经,导致头痛。
5.眩晕: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出现眩晕症状。
三、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症状表现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通过颈部触诊、活动度检查等,了解颈椎病变情况。
3.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CT、MRI等,观察颈椎结构、椎间盘退变情况。
4.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颈椎病变相关抗体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四、治疗方案1.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抗炎、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物,缓解颈椎病变症状。
(2)物理治疗:如牵引、按摩、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3)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颈部肌肉锻炼,增强颈椎稳定性。
2.介入治疗:对于严重颈椎病变,可采用椎间盘突出物摘除、椎管减压等介入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2.增强颈部肌肉锻炼:定期进行颈部肌肉锻炼,增强颈椎稳定性。
3.注意保暖:颈部受凉容易诱发项痹,应注意保暖。
4.避免颈部外伤:避免颈部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
(完整)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推荐文档
项痹(颈椎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项痹(颈椎病),是针灸推拿科最早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开展了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诊疗方案的门诊患者共有254例,完成254例,平均治疗7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运动康复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的254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特色疗法使用率100%,中药饮片使用率1.9%,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例(1.9%),针灸治疗135例(87.6%),推拿治疗121例(78.5%),中,其他疗法46例(29.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等。
依从性差的治疗方法有:运动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牵引只适合体质较好的患者;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 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项痹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症状为肩颈、背部、腰腿等部位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中医认为项痹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湿阻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中医诊疗方案中,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祛湿理气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并调理身体恢复活动能力。
中医诊断项痹的准确性主要依靠病史询问、望诊、切诊、闻诊、问诊等综合分析。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中医医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一、中药治疗:1.活血化瘀方:使用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的中药,对病灶进行局部透热、活血化瘀的作用,以缓解疼痛。
2.祛湿方:使用独活、白芷、羌活等祛湿药物,改善湿性疼痛,同时搭配益气补肾的药物,以提升身体的抗病能力。
3.理气通络方:使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理气药物,促进气机通畅,以减轻气滞所引起的疼痛。
二、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多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巅日、风门、至阳、风池、颊车、光明、足三里等穴位,以活血化瘀通经络,缓解疼痛。
2.针刺方法:可选用毫针、略长针,进行温针、热针、回旋针等方法,以提高疗效。
3.针灸配合理疗:可通过推拿、拔罐、火罐等疗法,加强局部气血的流通,促进康复。
三、推拿按摩:1.按揉梁丘穴:从头端向下,先梁压按揉,后推拿梁丘,以舒缓颈部的痉挛和疼痛。
2.按压肩井穴: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肩井穴,以缓解肩部酸痛、僵硬等不适。
3.摩擦背部经络:用手掌摩擦背部的膀胱经、肺经等经络,以活血化瘀、通经络。
四、饮食调理:1.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姜、蒜等,以免加重病情。
2.多摄入温热食物:如姜、红枣、山药、核桃等,以温养阳气,促进气血流通。
3.保持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有节,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总之,中医诊疗方案针对项痹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通经络、祛湿痹的方法来缓解疼痛,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前往中医院进行详细的诊断,以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ICD-10 编码: M47.221+G55.2*〕经根型〕〔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
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M47.221+G55.2*〕的患者。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及定义项痹病(TCD 编码:BNV261),是由于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颈项部疼痛麻木,痛及头、肩、背、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西医病名及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一)推拿治疗1.放松及整复治疗手法:(1)特色颈椎旋转手法:此法为我科李义凯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手法,其技术操作规范为:1)以右侧为例,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立于患者身后采用按法、揉法、滚法等手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软组织3~5min。
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中医门诊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一、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中医门诊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TCD-10编码: M47.201)/(交感型)(TCD-10编码: M47.202)(二)诊断1. 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2)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
(1) 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 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一)中医病名及定义
项痹病(TCD 编码:BNV261),是由于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颈项部疼痛麻木,痛及头、肩、背、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西医病名及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
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一)推拿治疗
1.放松及整复治疗手法:
(1)特色颈椎旋转手法:此法为我科李义凯教授治疗神经根型
颈椎病的经验手法,其技术操作规范为:
1)以右侧为例,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立于患者身后采用按法、揉法、滚法等手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软组织3~5min。
2)患者头部主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最大屈曲至病变节段,达到有固定感,医者以右肘部托下颌,左手托住枕部,轻轻向上牵引颈部3~5s。
3)嘱其放松肌肉,右肘部用短促力快速向上提拉,可听到一声或多声的弹响声。
同样手法向左侧提拉1次。
4)最后,应用提、拿、劈、散、归、合等手法再放松颈肩部肌群2.0~3.0min。
每周治疗2次,4周为1个疗程。
(2)其他整复类手法,包括定位旋转扳法、旋转法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配合我科的特色颈椎旋转手法使用。
或者在完成放松患者颈肩部软组织后单独使用。
1)定位旋转扳法:以向右旋转为例。
患者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颏部。
嘱其颈项部放松,低头屈颈15~30度,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屈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当旋转到最大限度而遇有阻力时,医生顺势施以快速的向右扳动,同时,推顶棘突的左手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拇指下亦有轻微的位移感。
2)旋转法:上颈段病变,要求患者将头颈曲屈15度;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
在此位
置向上牵引30秒。
嘱患者头部向一侧旋转,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度),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用力旋转,操作成功可以听到弹响声。
注意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
2.整理手法,在完成所有治疗整复手法后,施以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二) 针灸治疗
1.体针
治法:疏经活络。
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
行平补平泻或泻法。
主穴:颈椎夹脊天柱大椎后溪阿是穴
配穴:风寒湿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血瘀气滞者加膈腧、合谷、太冲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木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肠胃。
操作:大椎穴直刺1~1.5寸,使针感向肩臂部传导;夹脊穴直刺或向颈椎斜刺,施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肩背、上肢传导;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
2.电针:以连续或疏密波刺激20~30分钟。
3.温针灸:适用于风寒湿阻型者。
4.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等。
(三)康复治疗
1.急性期卧床休息
2.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低频脉冲治疗、中频脉冲治疗、磁热疗法及微波治疗。
3.牵引疗法:患者坐于牵引椅上,套上牵引带,并分别固定患者枕部各下颌部,头部前倾15—25度,首次牵引重量通常是患者体重的7%,适应后逐渐增加。
常用的牵引力量为6—15kg。
每次牵引20分钟,每日1—2次。
如患者感觉在牵引时疼痛加重,或牵引后出现症状反应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停止。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湿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枸杞、鹿胶、龟胶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蠲痹汤加减。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1.中药注射治疗:常用的有血栓通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等。
2.西药对症治疗:
1)解热镇痛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美诺昔康、阿斯匹林、布洛芬等。
2)解痉类药物:如安坦片、乙哌立松、巴氯芬等药,可解除肌肉痉挛,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并有严重阵挛者。
3)营养神经系统的药物: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有助于神经变性的恢复。
4)减轻神经水肿:对于颈椎病引起的急性疼痛症状,采取脱水疗法即20%甘露醇250ml和/或激素(地塞米松10~15mg/日)静脉
滴注,持续3~5天。
3.其他外治法
中药熏蒸、拔罐等。
四、颈椎病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临床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多种多样,不用的手法取得的疗效亦不一样,但是,如果不正规、不熟练运用手法往往会引起病人病情的加重,甚至出现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针对这一情况,我科认为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治疗难点是其手法治疗的多样性和手法的熟练程度,提出如下的解决措施:
(1)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出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而且安全性高的推拿手法,并结合临床加以改进应用,不断学习总结,最终建立适用我科的推拿手法系统。
(2)每个新入职的医师必须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我科的推拿手法后才能为患者做手法治疗。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二)评价方法
颈椎病疗效评分表总分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