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贵州位于中国西南,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湿润,土地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在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受限于地形复杂和气候条件,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一直面临诸多困难。
为了提高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贵州丘陵山区的实际情况,分析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现状1. 土地形状复杂:贵州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块不规则、起伏较大,难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 农业劳动力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日益普遍,导致农田劳动力短缺,难以保证传统的人工耕作。
3. 技术水平不高:蔬菜种植业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耕作模式,缺乏机械化生产所需的高技术支持。
以上种种问题使得贵州丘陵山区的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二、发展对策1. 推广适应山地的农业机械针对贵州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需要发展适应山地的农业机械设备,如小型拖拉机、插秧机、喷雾器等,以适应地形的不规则和起伏较大情况。
还可以探索开发一些具有山地特色的农机产品,提高机械化生产的适用性。
2. 强化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针对贵州丘陵山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需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工作,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技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可通过出台政策扶持山地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的发展,如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发放耕地扶持奖补等,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推动山地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
4. 加强科技技术研发加强对山地蔬菜种植业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开发适应山地蔬菜种植的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和工具,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适用性和效率。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与建议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与建议在我国, 丘陵山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其自然条件艰苦,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丘陵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由于丘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种植业结构,农机化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为此,本文将从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促进该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1. 土地资源有限丘陵山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使用率较低。
由于土地不规整,大部分农业机械无法适应这种地形,因此很难进行耕种等作业,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劳动力成本高由于丘陵山区地势陡峭,传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和成本用于生产,这就导致了劳动力成本高、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3. 灌溉条件差丘陵山区地广人稀,由于地形复杂,缺乏高效、便捷的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4.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丘陵山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和推动农机化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5.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机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这就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丘陵山区农业的发展。
针对丘陵山区的特殊地形,应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对土地进行整合和利用,使得农业机械能够适应地形,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通过政府购机补贴、农机合作社推广农机等方式,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利用现代化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解决丘陵山区灌溉条件差的问题,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丘陵山区比较多的省份,其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气候多变,这些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而且,贵州山区蔬菜种植业多以家庭农场和小农场为主,农业劳动力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劳动力短缺、劳动强度大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十分落后,急需加大力度推动机械化生产。
1、耕作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低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的耕作和种植过程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农具进行,缺乏大型农机具的投入使用。
这导致了农田作业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使得农民的耕作成本不断增加。
2、缺乏科学技术支撑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操作方法,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农业劳动力短缺由于贵州丘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严重。
特别是在繁忙的耕种时节,农民难以招工。
4、机械化水平不高在耕作、种植、施肥、喷药、除草等环节,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农机装备和技术手段,无法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
5、市场竞争力不足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蔬菜品质不稳定,导致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1、加强农业机械化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民选购和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推广农业科技知识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宣讲,向农民普及科学农业生产知识,引导其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科学喷药等,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3、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加大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丘陵山区农民的专业化水平,引导他们能够善于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力度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提高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等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
丘陵山地地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丘陵山地地区农机化 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适用性问题
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地区地形复杂,传统农业机械难以适应 机械性能受限:丘陵山地地区机械性能受限,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操作难度大:丘陵山地地区操作难度大,对农机操作人员要求高 成本投入高:丘陵山地地区成本投入高,影响农机化发展进程
农业机械技术含量不足
能源成本:丘陵 山地地区地形复 杂,农业机械能 耗较高,增加了 能源成本
农业机械生产效率低下
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地区地形复杂,导致农业机械作业难度大,效率低下。
机械适应性差:现有农业机械难以适应丘陵山地地区的特殊地形和种植结构, 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操作技术不足: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操作技术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03
加强农机培训,提高农机操作技能
05
加强农机政策支持,推动农机化发展
02
推广农机技术,提高农机普及率
04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丘陵山地地区农机化 发展的具体措施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丘陵山地地区农机化水平
0
制定针对性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1
鼓励农民购买适用的农机具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
鼓励企业和科研 机构合作,共同 研发适合丘陵山 地地区的农业机 械。
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含量,提升农业机械性能
加强农业机械研 发,提高技术水 平
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提高农业机 械性能
加强农业机械培 训,提高农民操 作技能
推广农业机械新 技术,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
降低农业机械使用成本,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率
带来困难。
土地分散:丘陵山地地区 土地分散,地块小,不利 于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和应
用。
山区、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与建议

山区、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与建议在咱们国家的山区、丘陵地带,土地不那么平整,但这儿的农业,可是咱们国家的宝贝。
想要让这些地方的农业更上一层楼,实现现代化,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下面,咱就来聊聊,咋样才能让山区、丘陵地区的农业焕发新活力。
一、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1.1 咱们得认清,山区、丘陵的地势复杂,有的地方石头多,有的地方土薄,这可不能一概而论。
咱得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种上最适合的作物。
比如说,土壤贫瘠的地方,咱就种些耐旱耐贫瘠的作物,像红薯、玉米这些,既能让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又能让农民朋友们有个好收成。
1.2 除了作物,咱还得考虑养殖。
山区、丘陵地区,草料丰富,空气新鲜,这可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
养点牛、羊、鸡、鸭,既能让土地得到休息,又能增加收入,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二、提升科技含量,创新驱动2.1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咱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山区、丘陵地区,咱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比如智能灌溉系统,它能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求,自动调整灌溉量,既节水又高效。
还有无人机喷洒农药,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喷洒效率。
2.2 除了技术,咱还得重视人才。
多组织些农业技术培训,让农民朋友们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让他们知道,种地不仅仅靠力气,还得靠脑子。
2.3 咱还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一起面对市场风险,一起分享科技成果。
这样一来,咱农民朋友们就有了更多的底气,也有了更多的希望。
三、改善基础设施,夯实基础3.1 山区、丘陵地区,道路狭窄,交通不便,这可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咱得加大投入,改善交通条件,让农产品能够顺畅地运出去,让农民朋友们能够方便地进出。
这样一来,咱的农产品就能卖个好价钱,咱农民朋友们的生活也能更上一层楼。
3.2 除了交通,咱还得重视水利设施。
山区、丘陵地区,雨水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
咱得修建水库、水渠,让雨水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让旱灾能够得到及时缓解。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一、现状丘陵山区的地形复杂,地势陡峭,耕地资源相对有限,农业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丘陵山区的农业主要以小规模种植和养殖为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大量人力,劳动强度高且效率低下。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影响到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效益,也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二、问题分析1.农业劳动力不足:丘陵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农田分散且分布不均,劳动力的流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农业生产效益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人力和陈旧的农具,生产效益低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技术水平低:丘陵山区的农民缺乏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运作经验。
三、发展对策1.政府支持:政府应重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
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同时,还应提供贷款、补贴等政策扶持。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丘陵山区地势复杂的农地进行整理和规划,提高农田利用率。
2.农业合作社建设:丘陵山区的小农户合作面临着较多的困难,无法共同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合作社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可以组织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通过集体投资购买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合作社可以积极引导农民用好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3.推进农技推广与人员培训:丘陵山区的农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可以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引进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到丘陵山区进行技术指导,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4.发展适合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设备: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在这里很难起到作用。
政府可以引导相关企业研发出适合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的适应性和效率。
5.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加强丘陵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了解和认识。
政府可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时提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信息,帮助农民选择和使用农业机械设备。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与建议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与建议丘陵山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农机化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地形复杂: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地形复杂,不适宜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给农机作业增加了难度。
2.土地面积小、分散:丘陵山区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且往往是多块分散的小块土地,这使得农机的使用效率较低。
3.道路条件差:丘陵山区道路狭窄,交通不便,不利于农机的运输和使用。
4.农民使用意识不强: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人力劳动和小型农具使用,农民对农机的使用意识不强,不愿意购买和使用农机具。
5.农机服务不到位:部分丘陵山区的农机服务站点布局不合理,服务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二、建议1.推广适用小型农机:针对丘陵山区地势复杂的问题,可以推广使用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如小型拖拉机、小型联合收割机等,提高农机作业的适应性和效率。
2.推进土地整治:通过土地整治,将分散的小块土地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的农田,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3.加强道路建设:加大对丘陵山区道路的改造力度,修建农村公路,拓宽道路,提高通行能力,方便农机的运输和使用。
4.加强农机培训和推广工作:加强农民农机使用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机的认识和使用能力,培养农民的农机使用意识。
5.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机服务站点的布局和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机的维修和保养工作,提高农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6.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出台相关农机补贴政策,降低农民购买农机的成本,提高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7.推动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共同购买和使用农机,提高农机的利用率,降低农机的使用成本。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农机化发展的引导,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机XIANDAINONGJI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黄涛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指以小型机械为主的小田块机械化。
大力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是提高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可靠保证。
1 目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态势1.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以陕西省清涧县折家坪镇白家坪村为例,该村共有人口560人,2017年外出务工300余人,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弱,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一部分种田能手和技术骨干适时抓住机遇,大量租用荒芜田块,租用面积呈连年递增态势。
如该村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500亩,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耕种,使农业机械在丘陵山区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有了用武之地。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留守在村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这样既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为农机经营者带来了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陕西省清涧县下二十里铺镇韩家塬村农机大户韩国虎的发展历程为例,1993年,他开办清涧第一家农机修理部,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2010年后,韩国虎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后,他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连续购置了东方红404、东方红600、华夏1354拖拉机及深松机、旋耕机、播种机等配套农机具,租赁该村闲置土地400亩,同时给周围村庄的农户进行耕种,年实现利润20多万元。
1.3 调查结果显示,以种植玉米为例,使用农机每亩平均节省劳动力3人,生产成本可降低35%。
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三是农业机械化弥补和解决了因劳动力转移而使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根据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结合我国丘陵山区特点:地形复杂、耕地面积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机作业受限等,从农业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服务体系、政府扶持以及科研投入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农业基础建设;政府扶持;科研投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出现了快速提高,从总体上看,却凸现出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极不平衡。
中央对此高度重视,2008、2009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条文中,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我国农机化发展已进入了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结合实际探讨如何又好又快地提高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1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农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情况1.1日本的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耕地面积为499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3.2%。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产值占种植业(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等总产值)的47%。
1995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为490.2万人,比1975年减少38%,占总人口的3.9%。
同时,农业劳动力素质也不断下降,当今高中毕业后务农的青年人只有1.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十分严重。
1.2韩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0%,其中耕地191万公顷。
水稻是韩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一年一作。
韩国农业属于小农体制下的家庭农业,1998年,每户农户平均占有耕地1.35公顷,其中水稻面积为0.82公顷。
1970年以后,韩国农业人口以平均每年3.5万人的速度减少。
韩国同样存在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农村劳力妇女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
1.3我国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现有耕地面积86万公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平均每一农户拥有农地面积约为1.16公顷,是小农体制。
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人口结构出现逐渐高龄化的趋势,此外,台湾从事农业人口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
从日韩两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地理和社会环境情况看来,均与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环境相似,但它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却走在世界前列。
日韩两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并应用推广到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中去。
2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从客观方面来讲:我国农丘陵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土地相对不集中,耕地面积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机作业受限。
长期以来,我国“先平原,后山区”的不成文的发展计划,忽视了众多小型、轻便农机具的研究和开发。
丘陵及山区的农作物品种复杂,除水稻和小麦等主要作物外,还有玉米、油菜、茶叶、果树等各种经济作物,当前应用于平原地区的农机设备仅从功能上来看也难以适应丘陵山区的实际需求。
同时,我国丘陵山区绝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耕地少、农民收入低导致购买力相对不足,并且国家对丘陵山区农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高,即使有部分适合的农机具也无法购买,这样就制约了农机具在丘陵山区推广。
丘陵山区的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存在小农思想,在农业生产上,只求眼前利益,对先进的农机设备了解较少,缺乏使用和维护农机的技能。
2.2从主观方面来讲:农业管理推广、服务机构体系不健全,丘陵山区农机化管理水平落后,针对农机手的操作及维修技术培训、农机具现场示范演示会等公共服务滞后于农民需求。
联合收割机的跨地区、跨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形式在丘陵山区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地区现有农机设备“单兵作战”,使用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不愿多投入,影响农机化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山区劳动力大量外流,特别是文化素质稍高的年轻劳力弃农经商,山区只剩老妇、儿童、体弱的劳力,这也成为严重影响农机化发展原因之一。
3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经验及启示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经生产营成本、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等方面作用巨大,因此,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着力点不仅在农机补贴上,还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
从1971年起韩国开始新村运动,经过30余年的发展,韩国农业机械达到先进国家水准。
1992年至2001年农村建设总投资为42万亿韩元(约合550亿美元)。
学习韩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资力度很有必要,同时也应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1980年12月和1982年3月先后颁布《农地重划条例》和《农地重划条例实行细则》,将一定区域内零散不便管理的农地,重新规划整理,并通过土地交换分合,让农户原本分散的耕地得以集中。
日本从1965年开始,组织实施了长达40年的四期土地改良长期计划,将原为小块、不适于机械化作业的水田规格化,划定标准长100米,宽30米,水平度小于2.5厘米计划,并以兴建水田排灌设施、加强农田道路建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田块标准化为目标,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1]。
我国可以在条件适合地区通过农户土地交换分合,将零散细碎农地重新规划整理,使土地标准化和规格化,让原本分散的耕地逐步集中,这不仅便于田间农事管理和实施机械化作业,而且为丘陵山地农业机械设计和开发设立了统一的标准;在坡度、垂直高度差较小,土地面积较大的地区,改造丘陵、坡地,平整土地,并配套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合中、大型农机开展作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丘陵山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比北方相对富裕的平原地区更加明显,导致撂荒的农田日益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普查各地农田使用情况、归集撂荒农地,按自愿原则将农地按一定比例分成转承包给他人,不仅可以使撂荒农田利用起来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机使用率;还可以使外出务工人员多出一份收入。
3.2以农机互助合作、共同利用等为目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这些农机互助合作、共同利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均适用于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日本针对小农经营形式建立了“农业机械银行”,有效地解决了农机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做法是由几户农户联合起来,一家买收割机,另一家买插秧机,其余的几家分别买拖拉机、排灌机械等,独立经营管理,统一集中协调使用,使用人向机具所有者支付租金[2];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大力提倡建立共同购机、共同利用机器的机械化营农团,政府在营农团购买农机时,给予50%的补贴、40%的贷款资金[3]。
我国应发展类似于日本“农业机械银行”和韩国“机械化营农团”的团体组织不仅能够减轻农民购机的负担、提高农机利用率,还能够减轻因农村劳动力转移、老龄化导致的生产效率低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在各乡镇成立了“农业机械化推广中心”,以推广农业机械化为主要工作,农村中代耕、代收获、代插等各种形式的代耕专业性组织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在农村试行各种企业化经营方式如“共同经营”、“专业区”和“委托经营”。
这些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小自耕农逐渐变成小商品生产者,农场耕地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化管理模式更趋合理,耕作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这些组织类似于我国大陆地区的跨区作业,因此,政府应该继续扶持在丘陵山区建立农机合作社坚持发展适合的丘陵山区跨区作业,并在税收、生产上给予一定补贴。
根据我国国情,还可以鼓励公司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购买先进农机设备,租赁给当地农民使用,调动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农机使用率。
3.3政府农机化扶持政策1)日本在农机补贴方面,先后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和长期为农民购买农机提供补贴政策,使农机化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1964年以来,日本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政府的补贴资金比例少则10%,多则高达50%不等,特别是购买使用先进、价格高的,补贴比例和额度更大,极大地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在农机事业贷款方面农业机械化基金对购买农机提供低息贷款,而“农业改革基金”则对用于农户引进新技术或解决农户创业时所必需购置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费用提供无息贷款。
同时,日本政府对农机展览场所和农机培训机构的建设及活动、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建设、农户操作培训和教学使用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修理厂的建设、农户购置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和设备等项目补贴50%经费。
2)韩国在1998年以前,对农民购买农机最高的补助比例可达价格的50%,但随着农业机械逐步饱和,这些政策也随之取消。
目前,农民购买农机,只需首付20~30%的资金,其余可全部采用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一般以耕地作为抵押物,5~8年还清贷款,且贷款利息远远低于工业贷款,韩国政府对生产农机的企业也给予一定的优惠贷款政策。
同时建立了农机化促进基金会,利用国民投资等渠道,使发展农机所需资金有了基本保障。
韩国农机实行用油免税政策,农民购买农机后,向当地农机主管部门提出用油申请,主管部门根据所购农机的耗油率、农户耕种的作物面积,计算出每年该农机的耗油量,发给用油证,农民凭此证购买油料时,享受无税价的优惠,一般无税价仅是有税价的40%[4]。
3)我国台湾地区从1970年开始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提供优惠贷款。
台湾产或进口农机产品经农委会性能测定、核定牌型的均可申请贷款,并减免进口税。
为鼓励农户购买台湾产的新型农机具,加速农机新技术推广,对新型农机给予市场售价10%~50%的购机补助,购机补助、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至今仍在实施[5]。
我国台湾地区从1997年开始对农机用油进行了补贴。
调涨油价采用多元吸收方式,农民各项农机用油只需负担30%。
台湾地区农机所有人依据《农业机械使用证申请及发证须知》规定,申领农机使用证,凭农机使用证依据相关规定,申领农机用油免税凭单使用。
已领有农机用油免税凭单者,只要持凭单依据使用规定购油,加油站即扣除5%营业税及政府补贴额度[6]。
我国政府扶持和支持农机化发展就应该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包括扩大补贴的范围和提高补贴比例及额度,而且应将扶持和补贴重心倾向于相对贫困的丘陵山区,例如,此次“5.12”汶川大地震后政府对地震重灾区提高农机购置补贴,充分地调动起了灾区农民的购机热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同时,在高油价盛行的今日,农机用油贵也成为了阻碍农民使用农机的拦路虎,政府应该结合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考虑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措施给予农机用油补贴,以减轻农民使用农机的负担。
3.4强化农机管理和服务体系日本农协是为农机提供保障起着重要作用的协会之一。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农协机构。
其基层农协不仅向农户提供大型、综合性作业农机,还为农民提供机械销售、配件供应、技术培训、维修服务、油料供应、农机牌证照管理并负责操作政府农机补贴事宜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