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一课中的父子关系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中鲜为人知的资料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最后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1945年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父亲对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对于小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寒冷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_----------多么温暖的父子情!

然而,父亲朱鸿钧大半生生活在清代,毕竟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长。在我国历史上,“父为子纲”,父亲可以安排儿子一切,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之间尊卑关系是不可侵犯的。传统的父亲在儿子面前往往是板着严肃的脸,极少露出笑意的。受此影响,父亲朱鸿钧是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丈夫、父亲,他虽爱儿子,但并不多表露,而且很严厉,随意操作儿子的生活,有浓重的封建家长礼法。

小时候的朱自清没法违逆父母等大人意志,加上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他对父母态度是顺应的。十四岁的时候,朱自清的第一次婚姻就确定了下来。十八岁的时候,在父母要求下,朱自清就与父母包办的女子结婚了。幸好二人感情还融洽。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由于父亲失业赋闲,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中人口又众多,家里经济非常拮据。但为了让朱自清在北京安心念书,父亲不让家人把家事告诉他。但朱自清还是在暑假回家时察觉了。朱自清为减轻家里负担,提前投考北大,进入哲学系。

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朱自清受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一切封建纲常伦理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高声呐喊个性解放的精神影响,具有了挣脱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束缚,争取人格独立解放的新思想。受着新思想熏染的朱自清对传统的旧家庭伦理关系不满,具有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思想,而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愿望是当时时代特征。

父亲朱鸿钧失业后,举债度日,故债台高筑。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

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面对新思想的儿子,若能稍微平等态度与儿子商量,朱自清还是愿意尽力承担应尽的义务的。但老派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没有把成年的朱自清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而是像封建专制家长一样要继续完全控制朱自清。朱自清没有独立支配自己收入的自由,即使朱自清成家立业了,也依旧如此。加上父亲的妾在中间挑唆,封建家族大家庭特有的“琐屑”之事,自然造成父子之间的摩擦冲突。

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维护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父亲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

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父亲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一旦翅膀硬了,就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谅朱自清。

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是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专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与儿子个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冲突。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过了几天悻悻离去,不免加重了对父亲的怨恨。这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以至1923年暑假朱自清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父亲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天经地义,为父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朱自清也就几年不回家了。

其实,晚年的父亲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父亲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种父子失和状态对孝顺的朱自清是一种折磨,给朱自清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创伤,使他痛苦、焦虑和自责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十月的一天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于是,朱自清回忆着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于是含着泪水,写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

《背影》首刊于1925年11月22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在192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背影》散文集里。1928年秋日的一天,在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此时的父亲朱鸿钧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诵读时,父亲朱鸿钧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明白了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的关心,也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他谅解了儿子。从此父子矛盾得缓解并消逝。父亲朱鸿钧在看到《背影》以后去世的,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