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白喉-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喉

【疾病科属】儿科

【辨证论治】

白喉又称白缠喉,是感染时行疫疠之气而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6岁的小儿,以秋冬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咽、喉、鼻等粘膜上形成白色假膜,伴有犬吠样咳嗽、喘鸣和全身毒血症状为特点。西医亦称之为白喉。

1、流行季节发病,或有接触史。发热38~39℃之间,轻度咽痛,神萎,面色苍白,脉细数,中毒症状较明显。咽白喉,扁桃体中度充血,有灰白色假膜,边缘清楚,牢固附着,强行剥离时可见出血,假膜可扩展到咽峡部和悬壅垂。喉白喉,咳声如犬吠,声嘶哑,吸气困难,甚则窒息、昏迷。鼻白喉,全身症状轻,鼻塞,有粘液性、血性分泌物。

2、白喉初起时应与下述疾病相辨别:①乳蛾:起病较急,发热恶寒亦伴咽痛,喉核明显红肿,可见白点或黄白色分泌物,易于拭去而不出血。②丹痧:重症者在喉核及附近,可有膜状渗出物,但不像白喉假膜之不易拭去,其初起亦高热及咽痛,但伴有腥红色皮疹及杨梅样舌。③鹅口疮:口腔粘膜各处有奶块状白膜附着,严重者咽部亦可呈现苔膜,但易于剥脱,多见于体弱的乳儿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者。

3、实验室检查:可作假膜直接涂片,查找白喉杆菌或细菌培养。有条件者,可作锡克试验及荧光免疫测定抗体的存在,有助于诊断及治疗。

1、本病的发生有内外二大成因,内因是素体阴虚,肺胃常有蕴热,外因是秋冬气候干燥,疫疠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二径,邪热上熏咽喉,腐蚀喉膜,则咽喉肿痛,白膜布生。初期邪毒在表,故有发热恶寒。白喉疫疠邪毒为燥火之邪,燥则伤肺,引起阴虚;邪毒炽盛,正气不支,则变生多种危象。

2、本病的辨证应辨别证之轻重。轻者,白膜范围不大,仅局限于咽部,色白,虽咽喉肿痛,咳声如犬吠,但呼吸仍畅顺,四肢温暖。重者,白膜范围大,迅速蔓延至喉关内外,甚则侵至悬雍垂及上腭部,膜之色由白色转为灰白色或灰黄色,颜色愈深则病情愈重。若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颜面发青或精神萎糜,面色灰白,头面汗出,四肢不温,脉律不整或数疾者,均为重证危证。

3、本病治疗的总原则:一般均采用养阴清肺,兼以辛凉宣肃为主要治则。

风热疫毒

【证见】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咽部红肿,附有假膜,不易拭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达,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0克

,连翘10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桑叶10克,野菊10克,土牛膝10克,玄参10克,桔梗8克,山豆根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高热者,加板蓝根15克、生石膏30克。咽肿痛甚者,加浙贝母10克、赤勺10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清解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羚羊清肺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银花白喉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金银花藤、一点红各15克,土牛膝、山大颜各30克。水煎浓缩为30毫升,1次服下,每日2~3剂。

阴虚燥热

【证见】

咽部红肿,喉间干燥,喉部有假膜,色灰白或灰黄,甚则侵及悬壅垂和上腭部,口气臭秽,发热口渴,咳声嘶哑或如犬吠。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肺,泄热解毒。

【方药】

1、主方:养阴清肺汤(郑海涧《重楼玉钥》)加减

处方:生地黄10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川贝母6克,板蓝根15克,土牛膝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音哑者,加木蝴蝶3克、蝉蜕10克。咽部假膜多者,加马勃10克、射干10克。

2、中成药

(1)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1~2岁每次5毫升,3~6岁每次6~8毫升,7~10岁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2)清喉咽合剂,含服,第一次10~15毫升,以后每次5~10毫升,每日4次。

(3)玄麦甘桔冲剂,口服,每次10克,每日3~4次,开水冲服或含服。

3、单方验方:抗白喉合剂(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连翘、黄芩各18克,鲜生地黄30克,玄参15克,麦冬9克。水煎至60毫升,为1日量,分4次服。

疫毒攻喉

【证见】

壮热面赤,咽痛明显,假膜延至咽喉深部,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喉间痰鸣,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烦躁不安。舌质红或紫黯,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泻火解毒,涤痰通闭。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10克,土牛膝15克,竹沥10毫升(冲),礞石1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2剂。喉间痰鸣者,加贝母10克、大青叶15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克(后下)、玄明粉10克(冲)。

2、中成药

(1)三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

(2)牛黄清胃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六神丸,口服,1~3岁每次1~3粒,4~8岁每次

5~6粒,9~12岁每次8粒,每日3次。

(4)新癀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雄黄丸(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处方:雄黄30克,郁金30克,巴豆14粒(去皮、油)。以上三味共研细末,蜜糊为丸,如绿豆大。6个月~1岁每次服0.2克,1~3岁每次0.5克,4~7岁每次1克,8~14岁每次1.5克;每日服1~2次。

疫毒攻心

【证见】

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面汗出,心烦不眠,脉数无力或结代,甚则四肢不温,呼吸浅促,脉微欲绝。

【治法】

益气养心,温振心阳。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丹参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脉息不整者,加西洋参5克(另炖)。脉沉细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四肢不温,汗出不止者,加高丽参3~5克(另炖)、黄芪15克、龙骨、牡蛎各15克(先煎)。

2、中成药

(1)生脉饮,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2)四逆汤,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3)人参精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3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