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系列中涉及的儿童脾胃病治疗经验,体现了中医儿科在脾胃调养方面的独特智慧和丰富实践。

几位国医大师如白长川、路志正、黄瑾明等均对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有效的验方。

1. 白长川认为儿童脾胃病中,毒滞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误食毒物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治疗时应考虑儿童脾常不足的特点,及时纠正虚滞状态,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这类情况,可能采取解毒、消滞、健脾的方法,但具体秘方并未在此提及。

2. 路志正强调调理脾胃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例如唇风、郁证及发热等病症。

他可能会运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功效的中药,结合患儿的具体症状灵活配伍。

3. 黄瑾明作为第四届国医大师,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儿童脾胃病的秘方,但其治疗脾胃虚弱的一般原则和用药思路对于儿童同样适用,比如对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导致的纳食不佳、体弱易感等症状,可能会选用补益脾胃、增强运化的药物。

具体的儿童脾胃病经验方往往因人而异,根据患儿体质、年龄、病情轻重以及病机变化来灵活组方。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国医大师们往往会根据“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原则,结合辨证论治的思想来开具针对性的方剂。

若需要详细了解儿童脾胃病的具体经验和秘方,建议查阅相关专业文献或咨询中医儿科专家。

宋祚民老中医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经验

宋祚民老中医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经验

宋祚民老中医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经验
李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05(033)005
【摘要】宋祚民老中医、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20世纪40年代拜
京师四大名医孔伯华为师,毕业于北京国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刻苦研习古典医籍,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擅长治疗外感温病、血液病、小儿脑病等疑难杂证,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颇有独到建树,创制宋氏悦脾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疗效卓著,深受患者爱戴。

现将宋老运用悦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李建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老中医宋祚民的养生之道 [J], 李建
2.笃实诚挚技艺求精--记著名名老中医宋祚民教授 [J], 力力
3.宋祚民老中医临床用药特点探讨 [J], 郭晓宇;李建;樊惠兰
4.老中医宋祚民的养生之道 [J], 李建
5.全国名老中医宋祚民学术经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

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

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一、引言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其中证型主方是治疗儿童疾病中的重要方法。

为了便于医生记忆和运用,研究者总结了一些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迅速诊断和综合运用方剂。

二、常见的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1. 外感热病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风热感冒•速记歌诀: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剂成分:葛根、黄芩、黄连•证型:风寒感冒•速记歌诀:麻杏石甘汤•方剂成分: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证型:温病里急后重•速记歌诀:银翘散•方剂成分:银花、连翘、知母2. 脾胃病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脾胃虚弱、食积胀满•速记歌诀:半夏泻心汤•方剂成分:半夏、黄连、生姜、大枣、人参•证型:脾胃气虚、食欲不振、腹泻•速记歌诀:理中丸•方剂成分:白术、茯苓、半夏、人参、干姜、甘草•证型:脾胃湿热、腹泻、口渴•速记歌诀:升中益气汤•方剂成分:升麻、黄芩、人参、白术、陈皮、甘草3. 气血虚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气虚体弱、乏力疲倦•速记歌诀:四物汤•方剂成分: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证型:气虚脾胃不和、食欲减退•速记歌诀:小建中汤•方剂成分: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甘草•证型:血虚心悸失眠•速记歌诀:养心安神汤•方剂成分:黄芪、当归、大枣、远志、茯苓、甘草三、结语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宝贵工具,能够帮助医生迅速诊断和综合运用方剂。

然而,这些速记歌诀只是辅助工具,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儿的体质特点进行综合施治,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因此,医生在运用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时应该谨慎并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中医儿科学孩子疾病预防与调理中医这样做

中医儿科学孩子疾病预防与调理中医这样做

中医儿科学孩子疾病预防与调理中医这样做中医儿科学:孩子疾病预防与调理中医这样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中医儿科学的领域中,对于孩子疾病的预防与调理有着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孩子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这意味着孩子的身体器官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但又具有很强的生长和发育能力。

因此,在预防和调理孩子疾病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

首先,中医强调“未病先防”。

这一理念对于孩子尤为重要。

孩子的免疫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所以,日常生活中的调养至关重要。

饮食方面,要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孩子的脾胃功能较弱,不宜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应多吃一些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水果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睡眠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睡为第一大补”。

孩子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

运动对于孩子的健康同样不可或缺。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除了日常生活的调养,中医还注重情志的调节。

孩子虽然年幼,但也有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保持心情愉悦。

在疾病预防方面,中医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

比如,小儿推拿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通过按摩孩子身体的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有补脾经、清肝经、揉板门等。

补脾经可以健脾胃、补气血;清肝经能平肝泻火、解郁除烦;揉板门则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家长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为孩子进行日常保健。

另外,中医还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四季的变化对孩子的健康也有影响。

中医儿科知识科普大全

中医儿科知识科普大全

中医儿科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儿科知识:
1.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迅速,发育迅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因此,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功能不成熟、生长发育迅速、脾胃虚弱等特点。

在病理上,小儿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且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传变和转归。

2.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

例如,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注意合理的喂养和睡眠;幼儿期是小儿语言、运动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注意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儿童期是小儿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需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小儿病因病机: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内伤包括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

小儿病机主要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方面。

4. 小儿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小儿疾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

5. 小儿预防保健:中医认为,预防保健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小儿来说,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当的运动和心理调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措施。

总之,中医儿科知识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对于保障小儿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和医生应该根据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保健。

中医儿科学脾胃病病例标准冖

中医儿科学脾胃病病例标准冖

中医儿科学脾胃病病例标准冖
中医儿科学中,脾胃病是指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的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腹泻、便秘、厌食等症状。

脾胃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因为儿童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标准的脾胃病病例应包含以下要素:
1. 年龄:患者应为儿童,一般为2岁至12岁之间。

2. 主要症状:病例应表现为脾胃病相关的典型症状,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厌食等。

这些症状应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质量。

3. 病程:病例中应包含明确的病程描述,包括症状的起始时间、发展过程、持续时间等。

4. 辅助检查:可以通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或中医诊断方法来确认脾胃功能失调的诊断。

5. 治疗方案:病例中应包含对脾胃病的治疗方案,可以采取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总之,标准的中医儿科脾胃病病例应包含儿童患者的基本信息、脾胃病的典型症状、病程描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儿科脾胃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脾胃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脾胃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对脾胃的认识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也是人体气血生成的重要场所。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与生长发育、免疫抵抗、运化气血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脾胃对儿童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中医儿科对脾胃的研究和调理非常重要。

二、脾胃疾病的表现及诊断1. 脾虚脾虚是指脾失运化,导致脾气不固、肠胃运化不良的病理状态。

患有脾虚的儿童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乏力、易疲劳、肚子胀、大便稀溏等。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虚的症状。

2. 胃寒胃寒是指胃部受寒而出现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胃寒的症状。

3. 食积食积是指脾胃消化功能障碍,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停滞不前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大便干结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食积的症状。

4. 脾胃炎脾胃炎是指脾胃受炎症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胃炎的症状。

5. 幽门梗阻幽门梗阻是指幽门部位阻塞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干呕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幽门梗阻的症状。

6.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受湿热病邪侵袭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可通过脉象辨证和舌诊来诊断脾胃湿热的症状。

三、脾胃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脾胃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健脾益胃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香砂养胃丸等,也可根据患儿的症状选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

2. 食疗中医认为脾胃疾病的发病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食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于脾虚的患儿,可以适当食用温补脾胃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红枣等;对于胃寒的患儿,可以适当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酸枣等。

王应麟调治小儿脾胃经验

王应麟调治小儿脾胃经验

呈 相 对 的不足 , 于是 表现 为 阳常有 余 、 阴易 不足 的状 态 。历 代称 小 儿“ 阳” “ 纯 、 阳有余 阴不 足” 即基 于此 。
然所谓 阴不足 者 , 为 小儿 天癸 未 至 , 一 肾水 不 充 ; 一 为营 阴之精 微 , 往 供 不应 需 。可 见 小 儿 整体 的 阴 往 平 阳秘 上 , 胃 营 阴具 有关 键 之性 质 。此 所 以小 儿 脾

天化 生充 分 , 弱为 强有 望 。此所 以万 密斋 云 , 儿 转 小
“ 胃壮实 , 脾 四肢安 宁 , 胃虚 弱 , 病蜂 起” 脾 万 。再者 , 从 病 机言 , 小儿 发 病 以 伤食 、 感 为 主 , 外 均不 离 脾 胃 之损 。而 小儿 病机 变化 之易寒 易 热 , 虚易 实 , 与 易 亦
樊 惠兰 李 建
【 键 词 】 儿 科 ; 脾 胃病 ; 老 中 医经 验 关
王应麟 是 首都 医科 大学 附属 北京 中 医医 院儿科 主任 医师 、 教授 , 北京 中医药 学会 儿科 专业 委员 会主
床 可 见 , 儿 先 天 强 者不 可 恃 , 脾 胃失 调 仍 易 多 小 若
虚 时 , 神 之 复元 , 形 又赖 乎 脾 胃之 功能 。凡 此 种 种 , 将调 治脾 胃做 为保 养 小 儿 的 首要 环 节 , 有 着 充 分 是
的理 论依 据 的 。
脾 胃功能 的强 弱对 于小 儿患 者具 有举 足轻 重 的
作 用 。宋 代钱 乙创 有异 功散 、 白术 散 等 , 即是儿 科调 治脾 胃的重要 方剂 。后 又有 李东 垣 、 陈文 中 、 密斋 万
诸 贤 将幼 儿之 调补 脾 胃发展 到新 的水 平 。北京 素有 “ 小儿 王 ” 之称 的王 应麟 教授 汲取 幼科 先l 对小 儿之 诊治 , 临床 必先 察脾 胃之厚 薄 , 处 方 遣 药尤 顾护 养 胃存 津 。王老 治病 时 , 首辨 虚实 , 又 重 在 诊视脾 胃状 态 。一 见 不 足 , 必须 及 时扶 助 脾 胃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第一节鹅口疮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

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外治法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 1—2次。

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

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 +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吴朱萸(口疮鹅口疮)第三节呕吐证治分类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全身症状):发热、呕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第五节小儿腹泻脱水的性质液体补液疗法1.口服补液:适应症:适用于中度以下脱水,呕吐不严重.轻度累计损失量:50—80ml/kg;:中度累计损失量: 80—100ml/kg;继续损失量根据实际补给.频频喂给,8—12小时服完.2.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原则: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三先(先糖后盐、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见抽补钙)(1)定量:轻度90—120ml/kg 中度120—150ml/kg 重度150—180ml/kg(2)定性: 低渗性 2/3张等渗性 1/2张高渗性 1/3—1/5张(3)定速 : 总量1/2在头8—12h补完, 速度 8—12 ml/kg/ h;余量12—16h补完, 速度 5ml/kg /h;休克,首先扩容2:1液或1.4%NaCO3 10—20ml/kg于30—60分钟静脉注入.★1.湿热泻证候:起病急,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儿科名家常用的脾胃虚弱方(七味白术散),屡试屡效,效如桴鼓!

儿科名家常用的脾胃虚弱方(七味白术散),屡试屡效,效如桴鼓!

儿科名家常用的脾胃虚弱方(七味白术散),屡试屡效,效如桴鼓!五味学苑导读:小儿脾胃功能娇弱,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厌食、便秘、泄泻、疳积等。

中医儿科名家郑启仲教授仅用一方加减化裁治疗脾胃虚弱病症,即是抓住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特点,往往效如桴鼓。

一起去看看吧~~七味白术散为宋代钱乙所创之名方,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药物组成: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炒)五钱,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甚发渴,去木香。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枯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弱困劣。

本方由四君子汤加葛根、木香、藿香而成。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葛根升阳生津,藿香芳香化浊,木香行气温中。

全方配伍,共奏益气健脾、升清止泻之效。

郑启仲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内易为饮食所伤,外易被六淫所侵,呕吐、泄泻者最多。

七味白术散把葛根、木香、藿香融入四君子汤中乃钱乙绝妙之笔,葛根不但能升脾之清阳而止泻,还能解肌清热、生津止渴,用于脾虚泄泻而兼有表证者尤宜;藿香化湿止泻,和中止呕,治脾虚而暑月感寒吐泻并作者甚佳;少量木香行气、温中、止痛。

三味药的加入将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变成益气健脾、升阳止泻、化湿和中、行气止痛、生津止渴、解肌清热、活泼灵动、最宜小儿的良方。

郑师临证善用七味白术散化裁治疗儿科多种病症,每收良效。

小儿厌食患儿张某,男,7岁,2013年7月3日初诊。

厌食、纳呆3年余。

患儿平素食甜食、零食较多。

3年前患腹泻纳食减少,食欲明显下降,时有恶心呕吐,头晕,寐差,大便不调。

多处诊治不效而来诊。

诊见:双气池色青黄,面色黄白少华,体消瘦,面黄,神疲乏力,食少,厌恶进食,寐差倦卧,小更清,大便偏干,舌质红,苔白腻,脉弱。

查肝肾功能、血常规无异常。

证属脾胃虚弱,纳运失司。

治以益气健脾,化湿开胃。

处方:人参6g,炒白术10g,茯苓10g,木香6g,藿香6g,葛根10g,焦山楂10g,陈皮6g,佛手10g,砂仁6g,生姜6g,炙甘草6g。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是一门研究儿童疾病的中医学科,中医治疗常见病是
中医儿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1. 感冒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


般情况下,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另外,艾灸、推拿等辅助手段也常被应用。

2. 腹泻
腹泻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的问题,中医治疗腹泻注重调节脾胃
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饮、大椿液等中药方剂。

此外,腹部捏脉、按摩等手法也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3. 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哮喘注重调和气机。

常用的治疗方案有桔梗汤、麻杏石甘汤等中药方剂。

此外,针灸、
艾灸等疗法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

4. 儿童湿疹
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中医治疗湿疹注重疏风清热。

常用的治
疗方案包括血府逐瘀汤、地黄丸等中药方剂。

另外,中药外敷、针
灸等疗法也常被采用。

5. 胃痛
胃痛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中医治疗胃痛注重调节脾胃
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案有四君子汤、小儿四逆汤等中药方剂。

此外,穴位按摩、艾灸等手法也可以缓解胃痛症状。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
还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建议
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 张志英. (2014). 中医儿科治疗原则. 中华中医药学会.。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归纳】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沉寂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很多者为自汗。

汗证常有于婴少儿和学龄先期儿童,特别素来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少儿睡后边部微有汗出,以及天气酷热,衣被过厚,激烈活动,乳食过急等以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有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录。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停,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松懈,则常汗出很多,形成汗证。

其他也可因调护得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以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沉寂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很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生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简单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纤弱。

证候解析:肺性情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其。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屡次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纤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备,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解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够外固,营阴不行以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备,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首饰。

中医儿科学—脾胃病症(二)

中医儿科学—脾胃病症(二)

中医儿科学—脾胃病症(二)真题演练A1型题1. 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A. 肝、胆B. 心、小肠C. 脾、胃D. 肺、大肠E. 肾、膀胱2. 小儿泄泻的变证辨证重在辨()A. 虚实B. 寒热C. 表里D. 阴阳E. 轻重答案CD 知识点总结泄泻考点一发病特点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久泻不愈而迁延者易转化为疳证。

考点二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

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运化失职,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1. 感受外邪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

2. 伤于饮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

3. 脾胃虚弱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水湿水谷合污而下,形成脾虚泄泻。

4. 脾肾阳虚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

阳气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泄泻。

考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2)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症达10次以上。

粪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黏液。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儿科学是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去记忆儿科学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医学教育网特此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1)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二呼吸系统疾病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2、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表现为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肾常虚。
历史文献《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阳气 暴脱 ;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 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
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 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 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 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
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
五脏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 肾常不足
状 去较易,不易出血
难擦脱,脱后出血
部 口腔内,舌上,多在两 多于扁桃体、咽、 位 颊内侧,少见于咽喉 腭或鼻腔处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
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则清热泻火 虚则滋阴潜阳 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二)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面红赤,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
片状物,并可向咽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 等。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 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有低热、拒食 。 鉴别:白喉(全身症状重)、残留乳块。
艾滋病人口腔
小儿鹅口疮
光镜下的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
染色的菌丝和孢子
一、鹅口疮
鹅口疮
白喉
性 色白如雪叠叠层层,擦 色灰白,膜状,较
吴鞠通等认为“古称小儿纯阳,谓其未曾破身耳”,是道家 说法。提倡稚阳稚阴,批判把纯阳认为阳气有余的观点 。
纯阳盛阳阳气有余有阳无阴阳亢阴亏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 精卵结合后第8周时的体重为1g,到出生时的
体重为3000g,1周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 。 1周岁时身长为出生时的1.5倍。 1周岁时的头围为出生时的0.5倍。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发病容易 ①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 ②脾常不足,小儿脾胃疾病为多 。 ③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 胎弱、五迟五软等 。 ④肝常有余,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⑤心神怯弱,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烦躁惊乱、神志 昏迷。 ⑥时行疾病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 儿麻痹症等。
不常,……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吴鞠通“稚阳稚阴” 学说。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纯阳的含义:高度概括了阳生阴长的过程,发育迅速 ,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 切。
《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说 明生机旺盛
《河间六书》“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说明病 理情况下,易从热化火。
指纹紫滞。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
栀子1 生石膏1 黄连1 黄芩1 生地黄1 赤茯苓1 淡 竹叶1 灯芯草1 生大黄1
一、鹅口疮
清热泻脾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山栀(炒)、石膏(煅)、黄连(姜炒)、生地、黄芩、赤 苓 【用法】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脾泄热。 【主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者。
证,先证而治,防止传变。
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
5.不可乱投补益 儿童补益会出现内热、咽喉肿痛、脘腹胀满 、胸闷、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副作用,更 严重的会导致性早熟,使身高的增长受到抑 制。
6.掌握用药剂量 中药用量(大约比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
1/6,婴儿用1/3~1/2,幼儿及幼童用2/3 或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 生机篷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两有余,三不足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 虚。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指五脏六腑嫩弱、幼稚,不耐外 邪侵袭。结构功能均未成熟。
2.方药力求精简 宜:处方轻巧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掌握有效剂量,中病即止 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 经方有优势。
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
3.注意顾护脾胃 “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也。制方
之法,宜五味相济,四气俱备可也” 4.重视先证而治 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先发制病,药先于
生理 肝气升发则五脏俱荣
心乃神舍, 神气爽健,神怯未定
卫外不固 脾胃薄弱 肾气未固
病理 易动肝风、
易从火化 心火易动、易发
惊惕、神昏
易受邪侵 易运化失常 先天不足,病后
肾虚
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
1.治疗必须及时、正确和审慎 《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其用药也,稍呆则滞, 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 转剧,转去转远。”
儿科脾胃常见病
鹅口疮 口疮 厌食 积滞
腹痛 泄泻 疳积
一、鹅口疮
一、概述 1.定义 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
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 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西医 也称鹅口疮。 2.特点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 儿,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南方多 于北方。
一、鹅口疮
二、诊断 病因病机: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
用药不当,正气损伤,虚火内生,上熏口舌。
心脾积热,上熏口舌—实证 阴虚阳浮,虚火上浮—虚证
病位:主要在心脾,病久及肾。 现代医学认识: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一、鹅口疮
二、诊断 临床表现:口疮粘膜表面覆盖白色如凝块样小点或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