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汇报人:2023-12-12•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实践目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现代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学术交流与发展趋势01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病的病因中医认为,脾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

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脾胃病的病理特点主要包括湿邪困脾、脾胃虚弱、痰瘀互结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治疗脾胃病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脾胃病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调理脾胃功能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通过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注重整体调节,从改善整体体质入手,综合调理身体机能。

整体调节中医药治疗脾胃病一般副作用较小,不会对机体造成过多的损伤。

副作用小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疗效相对稳定,不易反复发作。

疗效稳定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02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中药汤剂总结词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

详细描述中药汤剂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汤剂能够有效地改善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中成药总结词中成药是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使用方便、携带方便、疗效稳定的特点。

详细描述中成药通常是将中药饮片经过加工、提取、纯化等工艺制成,具有使用方便、携带方便、疗效稳定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能够有效地缓解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成药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治疗脾胃病 可根据辩证分型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脾胃病 可根据辩证分型法进行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医治疗脾胃病可根据辩证分型法进行治疗
导语:中医在对脾胃病的方法上,常常是通过辨证分型的方式来进行的。

一般来讲,其具体的辩证分型方法,大家可从下文内容中进行了解。

脾气虚损:
中医在对脾胃病的方法上,常常是通过辨证分型的方式来进行的。

一般来讲,其具体的辩证分型方法,大家可从下文内容中进行了解。

脾气虚损:
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中阳不振,虚寒内生而致。

症见胃脘隐痛,呕吐清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甚则呕血,大便色黑。

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沉细无力。

治宜健脾益气,摄血宁神。

方选归脾汤化裁,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茯神,酸枣仁,砂仁,伏龙肝,焦地榆,槐花,甘草等。

肝火犯胃:
因恚怒伤肝,疏泄不畅,气机阻滞,日久化火,逆犯胃气,失于和降而致。

症见吐血鲜红,或呈褐色,便如柏油,嗳气恶心,脘胁胀闷,烦躁易怒。

舌质红,少苔,脉象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和胃止血。

方选柴胡疏肝散化裁,药用柴胡,白芍,枳壳,陈皮,香附,川楝子,郁金,黄芩,山栀,川楝子,龙胆草,吴茱萸,仙鹤草,甘草等。

瘀血阻络:
因久病胃痛,反复发作,气机不利,伤及胃络,血瘀阻滞,不通则病而致。

症见胃痛拒按,痛处不移,宛如针刺,夜间尤著,或彻胸背,呕血便血。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选金铃子散加味,药用川楝子,元胡索,丹参,五灵脂,生蒲黄,赤芍,广木香,佛手,制没药,制乳香,甘草等。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佳、胃胀、腹泻等情况。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调理脾胃
中医强调脾胃是人体的中心,治疗脾胃病必须从调理脾胃开始。

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补益脾胃
脾胃虚弱需要补益,中医认为补品中的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枸杞等可以补益脾胃。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八珍汤、归脾丸等。

3. 清热化湿
湿热内蕴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使用清热化湿的药物来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二陈汤、消渴丸等。

4. 改善饮食
脾胃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饥饿、过度冷饮和过度辛辣食物等。

中医认为,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5. 心理调整
中医认为,情志与脾胃有关,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脾胃失调。

因此,治疗脾胃病还需要进行心理调整,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

总之,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补益脾胃、清热化湿、改善饮食和进行心理调整。

对于脾胃病的患者,需要在中医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表现为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肾常虚。
历史文献《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阳气 暴脱 ;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 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
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 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 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 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
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
五脏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 肾常不足
状 去较易,不易出血
难擦脱,脱后出血
部 口腔内,舌上,多在两 多于扁桃体、咽、 位 颊内侧,少见于咽喉 腭或鼻腔处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
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则清热泻火 虚则滋阴潜阳 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二)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面红赤,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
片状物,并可向咽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 等。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 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有低热、拒食 。 鉴别:白喉(全身症状重)、残留乳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分析消化系统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机能系统之一,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同时排泄不需要的废物。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日益普遍。

在中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被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者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1. 中医对胃肠道功能失调的辨证分析胃肠功能失调常见的表现有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

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多数归属于脾胃虚弱和寒湿困滞两种情况。

(1)脾胃虚弱:常表现为食欲不佳、大便稀软、舌淡苔白等。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和运输水谷精微,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提供营养。

如果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治疗时可以采用理气健脾的方法,如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和进行针灸穴位刺激。

(2)寒湿困滞:常见于冬季或食物摄入不当导致胃肠受寒。

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稀软等。

中医认为,寒湿困滞会阻碍胃肠的正常运行,导致消化不良和排泄功能紊乱。

治疗时通常采用温阳祛寒、化湿通腑的方法,如服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和进行温针刺激。

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等。

根据中医理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与湿气内蕴、毒邪外袭有关。

(1)湿气内蕴: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湿气内蕴。

湿气郁于肠道,容易引发炎症反应。

治疗时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服用清热化湿的中药和进行灸法排毒。

(2)毒邪外袭:中医认为,体内的毒邪侵袭结肠,会导致结肠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此时需要通过清除毒邪、消炎止血等方法来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针刺局部穴位。

二、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措施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选择的中药方剂会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而有所调整。

常见的具有健脾化湿功效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朮、茯苓等;具有温阳祛寒作用的中药包括附子、干姜、肉桂等;具有清火解毒作用的中药包括黄连、连州赤小豆等。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在当今社会,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宝藏之一,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中医将消化系统疾病归纳为脾胃病。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消化与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好坏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健康。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中药和疗法。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分辨病情的特点,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中药的配伍使用,可以调理脾胃,消除病因,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

2. 药膳调理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药膳调理。

中药膳食疗法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选用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草药搭配食材,制成可口的健康食品。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使用黄精、淮山参等中草药配合糯米、红枣等食材熬制成粥,具有补脾胃的作用。

3. 针灸疗法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独有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例如,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4. 推拿按摩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以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

通过按摩脾胃相关的穴位和区域,刺激脾胃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脾胃功能。

例如,腹部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能够根据个体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药膳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疗法,能够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增加治疗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辨证施治、药膳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中医专长脾胃病论述 -回复

中医专长脾胃病论述 -回复

中医专长脾胃病论述-回复我很高兴为您撰写一篇关于中医专长脾胃病的文章。

请继续阅读下文以获取详细的回答。

中医专长脾胃病论述引言:脾胃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引发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类疾病。

中医学将脾胃视为人体消化吸收与运化精气的关键器官,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丰富。

本文将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脾胃病的病因病机:1. 饮食不节: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是导致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饮食过饱、暴饮暴食、常吃寒凉食品或嗜食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功能。

2. 情志不遂:情志激动、抑郁、过度思虑等不良情绪也可损伤脾胃。

中医将其称之为“七情内伤”。

3. 外感病邪:外感风、寒、湿、暑等病邪侵袭脾胃,干扰其正常功能。

4. 先天不足:脾胃功能的先天禀赋不足也是脾胃病的重要原因。

这类病人往往消化功能较弱,易患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

二、脾胃病的常见类型及其辨证施治:1. 脾胃虚弱型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消化不良、脾胃气虚、脾胃湿滞等。

病人常以食欲减退、腹胀、大便稀烂等为主要症状。

治疗上,主要通过健脾益气、化湿通腑的方法进行。

2. 胃热型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等。

病人的主要症状为口渴、口苦、胃脘灼热等。

治疗上,主要通过清热解毒、去热止痛的方法进行。

3. 胃寒型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胃寒、寒痰等。

病人的主要症状为恶寒、喜热、胃脘冷痛等。

治疗上,主要通过温中散寒、化痰止咳的方法进行。

三、脾胃病的治疗原则:1. 注意饮食调理:合理饮食是预防和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措施。

尽量避免油腻食品、生冷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谷类、蔬菜等。

2. 调理情志: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脾胃的健康。

应避免情绪激动、过度思虑,积极调理心情。

3.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脾胃病通常采用中药调理,根据不同类型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药物有健脾益气、化湿排毒、温中散寒、化痰止咳等。

结语:脾胃病是中医专长的领域之一,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

中医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

”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论。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

《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

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

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

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

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

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

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

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为治疗之本。

龙祖宏〔2〕认为治疗脾胃病其健脾为基本大法。

治疗脾胃病常用有辛开苦降、运脾除湿、清热化痰浊、散寒理气、益气升阳、健脾益气、甘温益气、甘寒养阴、活血止痛、温脾摄血等10法。

李德新〔3〕认为治疗脾胃病,要分清脾与胃的主次关系,偏于脾者,遵东垣温补之法,倡升发脾胃之阳,治以燥药升之;偏于胃者,循叶氏濡润之道,以保护胃之阴液为要,治以润药救之。

王大鹏〔4〕认为健脾益气法在临床中常配合其它治法综合使用,其中常配合的治法有:健脾益气理气法、健脾降逆法、健脾破积法、健脾清胃法、健脾渗湿法等。

1.2 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是调畅气机:唐江山〔5〕认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故治疗脾胃病从调畅气机着手。

章继东〔6〕认为治疗脾胃病即使无气郁之症,亦须酌用少许理气药来调畅气机。

邵祖燕〔7〕认为脾胃病的病理关键是气机不调,升降失常,治疗始终应调升降为主。

路志正〔8〕认为治疗脾胃病注重调其升降,常升清降浊之法并用。

王熊国等〔9〕认为辛味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辛香化浊理气滞、辛开苦泄和脾胃、辛温助运导滞等功效。

1.3 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马晓英〔10〕等认为,在治疗脾胃病中,苦辛法通达上下内外重在调气机,适用于湿热证,为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冯志荣〔11〕辨证施治注重“通”、“运”、“疏”,以行气和胃,通降胃气;健脾升运,化湿祛痰为大法。

江育仁〔12〕认为健脾不在补贵在运,常用运脾化湿法、运脾和胃法、理气助运法、温运脾阳法、益气助运法。

马俊〔13〕善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认为行气法不仅能止痛、除胀、运脾、和胃,还能解郁、化痰、祛湿。

康正祥〔14〕认为治疗脾胃病谨遵热勿大辛,寒勿伏冰,补而不腻,泻宜和缓,疏调气机,因势利导的原则。

1.4 治疗脾胃病的首要方法为祛湿安胃:郝俊良〔15〕认为胃之病,湿为因,治脾胃病,应以祛湿为主。

单兆伟〔16〕认为脾胃病的治疗不外乎运脾除湿、清胃泄热、清热化湿和清化痰热等方面。

李振华〔17〕认为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清热须用寒凉之品,用药稍有不慎,或加重湿邪,或加重热邪,更伤脾胃,使病情加重。

步玉如〔18〕认为脾湿胃热是脾胃病的主要矛盾之一,正确妥善的处理这一矛盾,是提高脾胃病临床疗效的关键。

赵国琴〔19〕认为治疗脾胃病必须祛湿,祛湿安胃为治胃首法,治胃先祛湿,湿祛胃自安。

李任先〔20〕认为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是“虚”和“痰”。

虚为生痰之本,痰为致虚为标。

治疗脾胃病时强调“痰气同治”,以健脾养胃、燥湿化痰为要。

1.5 治疗脾胃病首重审证求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马贵同〔21〕认为治疗脾胃病强调注意四点:首重审证求因,察证细致入微;精于辨证论治,强调健脾补虚;善调脾胃升降,重胃气存无;博彩中西之长,拓宽治疗思路。

林宝成〔22〕认为脾胃病症多为寒热错杂,辨治应握八纲,平调气血,兼理肝肾。

董健华〔23〕认为察病机,重胃气壅滞,通降为治法纲要;明脏腑,知土壅木郁,疏通勿忘治肝;析湿土,同气相召,宜通清利和脾胃。

李培珍〔24〕认为脾胃病病机为脾胃虚衰,寒热错杂为主,其治疗特色是顾护胃气,升降并用,治脾宜温阳,健脾兼理气化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 他脏病从脾胃病论治研究如高辉远〔25〕对内科、妇科、儿科、老年病等多种疾患常从脾胃论治,提出了脾胃病辨治的四大法则,即补泻有法、适宜为度;升阳降逆、不可太过;药分寒热、用之勿过;药中病止、顾护胃气。

路志正〔26〕认为,脾虚湿盛是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故治疗痹症宜因症因时,健脾益胃;药食并进,强健脾胃。

李启允〔27〕认为治疗胸痹,若结合脾胃辨证分为脾失健运,寒凝中焦,元气虚衰,寒邪凝滞等类型。

分别以祛痰逐饮,宣痹还阳、补中益气、祛寒逐饮等方法治疗,则疗效更佳。

施奠邦〔28〕认为温燥不效,治宜养阴;健脾无效,治宜泄肝;补脾无效,治宜补肾;调气无效,治宜活血。

3 讨论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施治及研究与临床上取得较大的进展,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但某些研究还有所创新与发展。

临床疗效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法宝,中医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显良好的疗效。

因此,汇集中医医家们对脾胃病的辨治方法及规律,既可开拓脾胃病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又促使中医理论的发展。

研究脾胃病的辨治规律,不紧要重视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整理和研究,而且应与现代临床、实验研究结合进行,从而使脾胃病治疗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1〕舒鹏,刘沈林教受治牌胃病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2003,19(3):178~179。

〔2〕刘学兰,龙祖宏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探〔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4,25(6):7。

〔3〕夏永良,易杰脾胃同治分清主次补虚祛湿调畅气机一脾胃病的治疗用药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52。

〔4〕王大鹏,中医气血五脏治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92~210。

〔5〕陈霖,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4,36(12):9~10。

〔6〕章继东,老年脾胃病治疗体验〔J〕,陕西中医,2001,22(7):434。

〔7〕丁慧芬,邵祖燕教授调升降治脾胃病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1999,31(4):10~11。

〔8〕王秋凤、路杰、边永君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心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2):941~942。

〔9〕王熊国、吴明富,辛味药在脾胃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4,25(9):84。

〔10〕马晓英、王秀莲,苦辛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3,24(7):660。

〔11〕何钢、魏雪飞、王影,冯志荣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0):38。

〔12〕陆力生,江育仁教授脾胃病治法举隅〔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3,19(3):176~177。

〔13〕张敏东,马骏应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经验〔J〕,安微中医学院学报,2000,19(1):34~35。

〔14〕王见义,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萃〔J〕,江苏中医药,2004,25(1):9~10。

〔15〕郝俊良,从湿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河北中医,2003,25(2):115~116。

〔16〕李锐强,单兆伟,从脾湿、胃热辨脾胃病的经验〔J〕,河南中医,1999,19(1):9~10。

〔17〕李振华,浅谈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J〕,河南中医,1998,18(1):9~10。

〔18〕危北海,步玉如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3:601~602。

〔19〕徐亚民,赵国琴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疾病经验介绍〔J〕,四川中医,2004,22(6):1~2。

〔20〕郭仲之,李任先运用化痰法治疗脾胃病症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4):240~241。

〔21〕陈更新,胡鸿毅,郑红斌等。

马贵同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1,18(1);9~10。

〔22〕张元澧,林宝成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 ,22(5):11。

〔23〕张淋国,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2):46~49。

〔24〕孔文霞,李培珍诊治脾胃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5,23(10):10。

〔25〕薛长连,高辉远教授对脾胃病立法用药之经验撷要〔J〕,中医函授通讯,1995,3:30~31。

〔26〕张永红,路志正论治痹证不忘脾胃〔J〕,陕西中医,2007,28(1):83。

〔27〕李启允,胸痹与脾胃证治〔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47。

〔28〕杨彤丽,施奠邦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举隅〔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2(4):3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