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的原则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 IIECT CEOTCF HDD代AC NCREO E N SE现D擞 哼MI远O M DU IS程 N AI N
田 泽 民 黑龙 江 省哈 尔滨 市道 里 区 中 医 医 第。 总期 。O 第 83半 一 月月 卷期8 第 ・刊 二3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脾 胃病 的 体 会
摘要 :脾 胃病常规 的 治疗包 括健 脾助运 、补 中益气 、温 中健脾 、和 胃养 阴等 方法 ,但在 临床 中由于 脾 胃的生理 病理 特 点,脾 阴虚、寒热 错
杂 、升降失 调 、脾 虚而 胃实 之证也 多常 见 。因此 治疗 上除 了常 规的方 法 v ̄ ,也 应根据 脾 胃病 自身的特 殊规 律 ,关 注补 益脾 阴、寒热 并用 、升 A; t -
不燥、滋而不腻、行而不滞 为要务 ,甘淡滋阴法较 为适 宜 ,可用慎 阴柔真汤加减 。首诊不可操之过急 ,去黄精 、 石斛,谨防味厚腻滞而 出现腹泻症状 ,以味薄轻灵为主, 适当,  ̄气行气药 , 0 l n- 可用陈皮、白术 。 景岳全书》 出: 《 提
“ 善治精者 ,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 ,能使气食过 多, 过度摄 入高脂肪 、高 蛋 白及饮酒过量等 ,导致食积 、气 滞 、痰湿 、水潴之 中满 实证 ,使 胃之受纳功 能受损 ,表 现 为胀痛 、纳呆 、呃逆 、嗳气 、嗳腐吞酸 、呕吐 、腹泻
3 治 疗 体 会
脾 胃病 以脾气虚 、脾 阳虚 多见 ,但脾 胃有阴 阳,脾
阴虚 是脾 胃虚 弱的一种类型 ,临床 上并不少见【。脾阴 ”
虚是指脾 胃化生 的营养物质精气 、津液 、营血等 由于种 种原 因不能正常起到濡养全身脏腑 的功能 ,使人体脏腑
中医脾胃病培训会的总结与发言稿
中医脾胃病培训会的总结与发言稿中医脾胃病培训会的总结与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大家好!感谢主办方邀请我作为发言嘉宾,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中医脾胃病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在此之前,我先对大家进行一下总结和回顾,帮助大家对脾胃病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1. 脾胃病的背景与现状脾胃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疾病分类之一,也是日常临床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脾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2. 脾胃病的定义和分类脾胃病主要包括脾气虚、胃气虚、湿阻、食滞、血瘀等不同类型。
每种类型的病症都有其特点和表现,不同的类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3. 脾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脾胃病的发病往往与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劳累、情绪紧张等因素密切相关。
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4. 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医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强调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方法,注重修身养性,提倡“和为贵”的治疗理念。
针对不同类型的脾胃病,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药物、饮食调理、针灸、艾灸等综合治疗方法。
5. 预防脾胃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指导预防胜于治疗,中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脾胃病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膳食,定时定量,避免生冷食物和过度油腻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压力;适当运动,增强体质等。
6. 中医脾胃病治疗的现状与挑战当前,中医脾胃病治疗面临一些挑战,如总体疗效不如西医药物,国内外对中医的认可度不高等。
然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仍然具有独特的疗法和价值,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方面有巨大潜力。
经过以上的回顾与总结,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中医脾胃病的观点和理解。
我们应该重视中医脾胃病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脾胃病治疗可以结合现代化技术和方法,提高疗效,使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我们需要加强脾胃病的预防和宣传工作。
中医辨证施治在脾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中医辨证施治在脾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7-09-11T16:12:28.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作者:曾春兰[导读] 脾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脾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脾胃病患者88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用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且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辨证施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03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Methods Eighty-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were selected,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44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44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reatment time, recurrence rat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Conclusion TCM treatment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can shorten the treatment time,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which with high clinical value.【Key words】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linical effect 脾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在当今社会,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宝藏之一,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中医将消化系统疾病归纳为脾胃病。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消化与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好坏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健康。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中药和疗法。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分辨病情的特点,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中药的配伍使用,可以调理脾胃,消除病因,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
2. 药膳调理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药膳调理。
中药膳食疗法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选用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草药搭配食材,制成可口的健康食品。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使用黄精、淮山参等中草药配合糯米、红枣等食材熬制成粥,具有补脾胃的作用。
3. 针灸疗法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独有的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例如,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4. 推拿按摩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以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
通过按摩脾胃相关的穴位和区域,刺激脾胃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脾胃功能。
例如,腹部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能够根据个体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药膳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疗法,能够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增加治疗的舒适度和依从性。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辨证施治、药膳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中医专长脾胃病论述 -回复
中医专长脾胃病论述-回复我很高兴为您撰写一篇关于中医专长脾胃病的文章。
请继续阅读下文以获取详细的回答。
中医专长脾胃病论述引言:脾胃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引发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类疾病。
中医学将脾胃视为人体消化吸收与运化精气的关键器官,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丰富。
本文将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脾胃病的病因病机:1. 饮食不节: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是导致脾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饮食过饱、暴饮暴食、常吃寒凉食品或嗜食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功能。
2. 情志不遂:情志激动、抑郁、过度思虑等不良情绪也可损伤脾胃。
中医将其称之为“七情内伤”。
3. 外感病邪:外感风、寒、湿、暑等病邪侵袭脾胃,干扰其正常功能。
4. 先天不足:脾胃功能的先天禀赋不足也是脾胃病的重要原因。
这类病人往往消化功能较弱,易患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
二、脾胃病的常见类型及其辨证施治:1. 脾胃虚弱型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消化不良、脾胃气虚、脾胃湿滞等。
病人常以食欲减退、腹胀、大便稀烂等为主要症状。
治疗上,主要通过健脾益气、化湿通腑的方法进行。
2. 胃热型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等。
病人的主要症状为口渴、口苦、胃脘灼热等。
治疗上,主要通过清热解毒、去热止痛的方法进行。
3. 胃寒型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胃寒、寒痰等。
病人的主要症状为恶寒、喜热、胃脘冷痛等。
治疗上,主要通过温中散寒、化痰止咳的方法进行。
三、脾胃病的治疗原则:1. 注意饮食调理:合理饮食是预防和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措施。
尽量避免油腻食品、生冷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谷类、蔬菜等。
2. 调理情志: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脾胃的健康。
应避免情绪激动、过度思虑,积极调理心情。
3.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脾胃病通常采用中药调理,根据不同类型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药物有健脾益气、化湿排毒、温中散寒、化痰止咳等。
结语:脾胃病是中医专长的领域之一,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丰富。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脾胃是后天之根本,也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胃在人一出生时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诊病时,不论年龄大小,均需要观舌象、问饮食、查大便、诊脉象,因此脾胃的重要性显现无遗。
一、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症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主要以呕吐、泄泻、脘腹痛、厌食、积滞、疳病、滞颐为主。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导致乳食从胃、经口而出,是小儿脾胃病症中常见的一种病,我国古代医学认为,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食伤,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说明呕吐和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泄泻则是小儿常见病中典型的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状态,泄泻可分缓急两种。
脘腹痛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之上的位置,可根据不同位置分为胃脘痛、脐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胃脘痛指的是胃脘部位的疼痛,脐腹痛指的是肚脐周围部位发生疼痛,大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上、胃脘以下部位发生的疼痛,小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下、腹部正中发生的疼痛,少腹痛指的是小腹部两侧出现疼痛或一侧疼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有些患儿无法描述具体的疼痛位置,常常会出现叙述含糊的情况,因此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将此类疼痛统称为脘腹痛。
厌食指的是小儿长时间的见食不贪,发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小儿厌食和脾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滞指的是由于内伤乳食,使小儿出现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的脾胃病症,此类疾患会使小儿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以便秘或大便酸臭为典型的特征。
疳病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当或受到其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小儿的脾胃处于长期受损的状态,导致小儿的气液发生耗伤,引起了一种病症。
滞颐指的是在小儿口中不由自主地有涎液流出来,也就是俗称的流口水,由于涎液会浸渍在颐下位置,甚至可使颈部发生糜烂甚至对小儿胸前位置形成影响。
二、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小儿脾胃病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导致的,或是受到乳食所伤、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过度食用生冷、油炸类食物,对小儿脾胃造成了损伤。
《中医儿科课件:小儿脾胃病证的辨治》
本课件旨在介绍小儿脾胃病的辨治方法。通过了解脾胃病的症状特点、辨证 要点、以及常见的辨治方法,帮助您更好地治疗这一常见儿科疾病。
脾胃病概述
脾胃病是指小儿因脾胃功能紊乱或受邪气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食积、脾胃虚弱、腹泻等多种病症。
脾胃病的症状特点和表现
食欲不振
通过调理脾胃,提升小儿 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力。
2 清热利湿
针对湿热引起的脾胃病症 状,采用清热利湿的草药 和治疗方法。
3 调理饮食
合理安排小儿的饮食结构, 增加营养摄入,减轻脾胃 负担。
脾胃病的常见辨治方法
1
针灸疗法
2
通过针刺经络上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
改善相关症状。
3
脐贴疗法
将中草药制成糊状敷于肚脐上,通过经 络传导治疗脾胃病。
中药煎剂
选用适合的中草药制成煎剂,通过口服 的方式治疗脾胃病。
幼儿常见脾胃病案例分析
食积症
脾胃虚弱
一个小女孩因进食过多引起的脾 胃积滞,表现为腹胀和食欲不振。
一个小男孩因脾胃虚弱,常出现 腹泻和乏力的症状。
食欲不振
一个小女孩长期食欲不振,体重 较常见,但通过合理的辨证施治,可以很好地缓解和治疗 相关症状。
小儿食欲明显减退,常常挑 食或拒食。
腹胀便溏
小儿经常出现腹胀不适和大 便稀溏的情况。
疲乏无力
小儿常表现为疲倦、乏力, 精神不振。
脾胃病的辨证要点
1 脉象细弱
小儿脉象细弱,脉搏不畅。
2 舌苔厚重
小儿舌苔厚重,常带有黄色 或白色。
3 肚脐凹陷
小儿肚脐凹陷,表示脾胃功能减弱。
脾胃病的辨治原则
1 健脾益气
中医调治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和方案
中医调治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和方案一、中医调治脾胃病有奇效!中医经常讲这么一句话,“诸有病者求助于脾胃”,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有些病我们拿不准,看不稳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可以使用一个中药调补脾胃的手段达到一个防病,治病的一个效果。
中医的预防观点主要强调其知道者,了解自然规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意思就是说我们要调畅一个饮食情志,劳逸又相结合,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保证一个身体的健康,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传统的养生观点;但是中医还有另外一句话,我们经常讲食补和药补,包括动补,它是这样说的这个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说你吃药不如吃东西,这其实就是很多中药是药食同源。
例如:大家经常吃的淮山,淮山实际上也是一个蔬菜,在中医治疗角度上,淮山就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健脾的一个作用。
二、中医调治脾胃病的用药特点2.1以调畅气机为基本治疗法则脾与胃以系膜相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互为表里。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健则升,胃和则降,清升浊降,气机调畅。
气机依靠肝之疏泄条达,才能升降有序。
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土得木而达”的文字记载,这说明若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因而脘腹饱胀、嗳气等胃气上逆诸证并见。
故调畅气机是其基本治疗法则。
根据胃肠属于腑的范畴,泻而不藏,以通为用,以泻为补的理论,为食积伤胃、气滞填中等而致胃脘胀痛、纳差厌食、嗳腐吞酸,或积而化热、热则消谷而食欲亢进、口中异味的患者主要采用消食开胃、清热化积,令积消热除、腑气畅通。
2.2注重活血化瘀药的运用根据脾胃病病史长、多有疼痛的特点,久病必瘀、久痛入络,往往导致气滞血瘀。
同时,也有因脾气虚导致气虚血瘀者,均能使胃肠黏膜微循环产生障碍。
胃脘疼痛患者,痛有定处、拒按,具有舌质紫暗、瘀斑脉象细弦涩等特点。
从胃镜检查可观察到患者的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理检查结果证实有血栓形成。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需要加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以改善黏膜微循环。
常用三七、甘松、乳香、没药、三棱等来治疗此病。
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治法
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治法李 振 华(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号,450003)关键词 《脾胃论》 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输精于皮毛。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五脏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这几段经文,不仅说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之重要性,同时亦指明了营养物质通过脾胃在人体运化之通路。
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的重要性,始于张仲景,后代医家在理论和实践中建树颇多,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
至金元时代,李东垣进一步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
”李氏著的《脾胃论》一书,对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发展和对后学者的启迪,成绩卓著。
笔者在中青年时期,治疗内科杂病和温病,重视脾胃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现将个人对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药的临床体会介绍于下,供大家参考。
1 脾胃的病理特点111 脾本虚证,无实证、阴虚证,胃多实证 《内经・厥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脾能行津液,运化水谷之精微的功能,主要责之于脾气(阳),如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则脾阳虚。
此外,脾只有气(阳)虚证,临床无阴虚之证,胃有阴虚证,且多见于热性病高热伤津,或胃病肝肾阴虚素亏之人。
112 脾胃病之病理,紧密联系肝,故治脾胃病必结合治肝 脾胃病之病因,通过数千年的临床观察,主要是饥饱劳倦,饮食所伤,久病脾胃虚弱或情志伤肝所致。
如饮食所伤,脾胃虚弱易生湿,湿邪停留,或胃失和降,均易阻滞气机,出现升降失常,影响肝气之疏泄条达,而成肝郁气滞;肝郁气机不畅,又可促使脾胃之升降失常,总之,脾胃病在病因上所伤的脏器部位和病因不同,但其结果均可导致脾、胃、肝彼此功能失调。
故脾胃病之病理、病位常涉及到肝、脾、胃之彼此偏盛、偏虚、偏寒、偏热,而非单治胃而能奏效。
中医脾胃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主讲的脾胃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脾胃病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对中医脾胃病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为人体提供能量。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在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我了解到,脾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等。
病机方面,脾胃病的形成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诊断上,中医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结合病史,综合判断病情。
治疗原则则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为主,通过中药、针灸、食疗等多种方法,改善脾胃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其次,讲座让我对中医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中药治疗脾胃病的方法,包括补气健脾、温中散寒、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等。
此外,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讲座还让我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调理对预防脾胃病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建议,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过食生冷、油腻等食物。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运动,也能有效预防脾胃病的发生。
总之,这次中医脾胃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脾胃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脾胃病的发生。
同时,我也将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中医脾胃病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受益于中医。
总之,这次讲座不仅让我对中医脾胃病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让我对中医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脾胃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生活中,脾胃病患者也不少见。
刘吉善教授是一位在中医学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的医学专家。
多年来,他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总结出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无数脾胃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康复。
本文将以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主线,进行深入探讨。
一、精确辨证论治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第一要义就是精确辨证。
他从中医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继承传统辨证的方法,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将其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中。
他强调,对于脾胃病患者,必须深入了解其病因、病理和证候,精确辨证,根据不同的证候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治疗重点在于调理脾胃刘吉善教授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
对于脾胃病患者而言,调理脾胃是治疗的重中之重。
他提出了“健脾益胃、调理气血”的治疗原则,意在通过药物调理和调节生活习惯等方式,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中药和中医调理刘吉善教授崇尚中药治疗,他认为中药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手段。
他深入研究了众多名方,丰富了自己的药方经验,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他强调,治疗脾胃病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证候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合理配伍。
同时,他也注重中医调理的应用,如针灸、中医推拿、艾灸等,运用这些调理方法能够促进脾胃气血的循环排毒,加速康复进程。
四、注重患者的生活调理刘吉善教授治疗脾胃病时,注重患者的生活调理。
他认为,脾胃病与人体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生活习惯进行调理。
他会倾听患者的饮食、作息和情绪等方面的抱怨,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生活调理计划,如合理膳食搭配、规律作息、缓解压力等。
他相信,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良好的生活调理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康复率。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调理脾胃病的方法及方法。
方法:根据近年中医辨证论治,归纳其治疗理论、规律和思路,从治疗思路、治疗方式、治疗思路、治疗实践等方面,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适合当代、采用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结论:中药在脾胃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中药在脾胃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胃论治、脾论治、心论治等方法,能迅速减轻病人的病症,治好脾胃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目录1 前言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3 中医对脾胃病病机的认知3.1升与降的生理特点3.2湿与滞的突出病症3.3情志失调、脾胃虚弱4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4.1从脾论治 (2)4.2从胃论治4.3从心论治结论参考文献致谢1 前言脾胃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临床疾病,它包括食管、胃、脾、胰脏等上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胃痛、呕吐、打嗝、恶心、呕吐等。
一般而言,脾胃失调的根源在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受损或失调。
[1]中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在临床上已有很好的疗效,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对中药脾胃病的理论、规律及思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在脾虚病人服用健脾药物后,其郑状症状明显好转,并可使其神经机能恢复,使消化道的分泌趋于常态。
“意”与“智”也包含了感觉、意识、意志和智力等的中枢。
脾虚多见,以泻泻(特别是久泻)、胀、肿、胃脘痛等为脾疾病。
因为脾主在中焦,是上升和下降的中枢,所以脾脏和其它器官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是脾胃方面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头部、面部、四肢等方面的症状。
可见,在病态的情况下,脾脏会对全身造成损害。
脾病病机与辨证的关系和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脾益气,理顺脾,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广木,砂仁,陈皮,下陷配加升麻、柴胡、荷叶脾阳虚,加干姜、附子、草豆蔻、桂枝、枣仁、龙眼肉脾阴虚,加莲肉、扁豆、石斛、白芍、白芍、白芍、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湿,加苍术、厚朴、半夏、藿香、甘草、泽泻,加猪苓、车前子、连皮苓、玉米须等。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
副作用小
02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一般副作用较小,不会对机体造成过多的损
伤。
疗效稳定
03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疗效相对稳定,不易反复发作。
02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 方法
中药汤剂
总结词
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
详细描述
中药汤剂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 和剂量,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汤剂能够有效地改善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轻 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脾胃 病经验探讨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 •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 •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实践 •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现代研究进
展
目录
•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未来发展方 向
•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与前 景展望
01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理论 基础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
疗效评估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疗效评估主要包 括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医生会根 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典型病例分享
通过分享成功治疗的典型病例,可以 展示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和效果 ,同时为其他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局限性与对策
要点一
局限性
要点二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
鼓励与国际医学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索中 医药治疗脾胃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 界。
06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总 结与前景展望
经验总结
整体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的原则效果
发表时间:2016-06-27T15:08:14.4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作者:梁文能
[导读] 对脾胃病患者推广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十分显著,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荐采纳。
梁文能(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医院昆明 650032)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的治疗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2014 年5 月-2015 年12 月收治的脾胃病患者80 例设置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40 例。
对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分别采取西医与中医辨证施治,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治疗时间等参数分别为95.0%、2.5%、5.0%、(11.3±2.8)天,与常规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 < 0.05)。
结论对脾胃病患者推广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十分显著,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荐采纳。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21-02 脾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早在古代就有很多医家提出了脾胃的重要性,脾胃内伤可引发多种病症,包括十二指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1]。
对该类患者进行西医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改善病情,但是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对患者脾胃造成的损伤也较严重,因此采用西医治疗未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近几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中医治疗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当中,且疗效较为确切。
为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中西医治疗脾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疾病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现将统计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4 年5 月-2015 年1
2 月收治的脾胃病患者80 例设置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常规诊断后疾病均确诊;80 例患者中包括慢性胃炎42 例,胃溃疡18 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 例。
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据40 例。
常规组:男女患者分别占据22 例,18 例,年龄最大的63 岁,最小的21 岁,平均(44.3±5.6)岁;病程最长的8 年,最短的10 个月,平均(3.6±1.1)年。
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占据23 例,17 例,年龄最大的64 岁,最小的23 岁,平均(44.9±5.2)岁;病程最长的7 年,最短的9 个月,平均(3.4±0.9)年。
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 > 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良好,可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治疗方法常规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药物包括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物、抑酸剂等,同时帮助患者给予适量的营养支持,抑制胃酸分泌,保护患者胃黏膜,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等。
研究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
(1)脾虚所致肝气横逆证:猪苓、茯苓各15g,炒薏仁、焦三仙、苍术各10g,陈皮、桂枝各12g,以水煎服,早晚两次服下,若患者体温升高且出现急性腹泻等,可加用黄芩8g,柴胡10g;若伴有肛门坠胀,可加用升麻10g,葛根12g[2]。
(2)脾气亏虚证:选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药方组成包括陈皮、白术、厚朴、香附各15g,砂仁、党参、木香、半夏各12g,甘草5g,以水煎服,共分早晚两次服用;若伴有便溏现象,可加用桂枝、山楂各10g;若伴有脂肪肝、大便干结等情况,可加用荷叶10g,草决明15g。
(3)肝胃不和证:选用泻心汤进行治疗,药物组方包括黄连、黄芩各5g,大黄10g,以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若伴有胃脘痛可加用桂枝8g,延胡索10g,白芍、乌贼骨各12g;若伴有口干胃热可加用知母12g[3]。
(4)胃阴虚证:药物处方包括石斛、沙参、麦冬各15g,莱菔子、天花粉、焦三仙、鸡内金各13g,郁金、陈皮各10g,以水煎服,共分早晚两次口服,若伴有脏腑燥热可加用牡丹皮10g,地骨皮12g。
1.3 判定标准显效表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进行胃镜检查可发现病灶消失;有效表示临床症状部分改善,病灶部分消失;无效表示病情无变化。
治疗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数据分析将两组脾胃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均严格记录至SPSS21.0 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 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T 检验比较,以P < 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 与77.5%,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 < 0.05),详情见下表1。
2.2 不良反应与疾病复发率常规组:3 例皮疹,4 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7/40),疾病复发率为22.5%(9/40);研究组:1 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40),疾病复发率为5.0%(2/40)。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均差异显著(P < 0.05)。
2.3 疾病治疗时间常规组与研究组的疾病治疗时间分别为(19.9±
3.1)天与(11.3±2.8)天。
比较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导致脾胃病的因素多种多样,中医认为,主要与日常饮食不规律、饮食无节制、情志抑郁等因素有关。
其中饮食不节常导致脾胃虚弱,情志抑郁容易引发肝气受损,当脾胃运化不畅时将使得人体出现内湿,长此以往将容易引发肝郁气滞现象,并使得脾胃运化失常症状进一步加重。
即使脾胃病患者的受损脏器与临床症状各不相同,但是其共同点在于均会造成胃、肝、脾等脏器的功能性失调[4-5]。
中医认为对该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主张将健脾、调肝、和胃等措施相互结合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脾虚所致的肝气横逆的多数患者伴有湿热内盛现象,进行疾病治疗时主张采用利湿健脾与温中补气的治疗原则;肝胃不和证患者主张采用养胃疏肝、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对该类疾病进行中医治疗时,应从人体的各个脏器进行合理的调节,并在用药时因人制宜,灵活运用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减少疾病复发现象[6]。
本次研究分别对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采用西医与中医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7.5%(P < 0.05);且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治疗时间等参数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 0.05)。
由此可知,对脾胃病患者推广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十分显著,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荐采纳。
参考文献:[1] 王春. 浅析中医整体观念下脾胃病的治疗[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250-251.[2] 卢亚娟. 腻苔在脾胃病中的临床意义[J]. 黑龙江医学,2014,38(9):1084-1085.[3] 马永才. 中医平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J].光明中医,2013,28(1):74-76.[4] 陈德龙,郭嘉韵, 吴锦俊等. 脾胃病治疗浅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4):22-22.[5] 范婷, 李守然, 张根腾等.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5):512-514.[6] 赵小平. 关于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2013,23(3):151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