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法有哪些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法有哪些作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对于患者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部分研究资料显示,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合理治疗,该病会对患者健康埋下极大隐患。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医疗工作者结合中医知识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索,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该病治疗模式的充分拓展,为患者健康的有效恢复提供了强劲的助力与保障。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危害临床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对患者胃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
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为常见。
该病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提升,继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阻碍。
与此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导致该病的常见诱因。
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胆汁反流、出血以及胃部组织糜烂等现象。
对于患者而言,会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反酸嗳气以及消瘦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合理干预。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方法(一)中医药物疗法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行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中医主张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便有效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通过结合这一方法对患者展开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治疗药物治疗工作的个性化调整,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肝胃不和证对于存在肝胃不和问题的患者,中医主张以疏肝和胃与理气止痛作为治疗中心,在中药方剂选择问题上,应选择柴胡疏肝散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此期间,中药方剂涉及的药物包括川芎、佛手、柴胡、白芍、枳壳、陈皮、郁金、香附以及炙甘草。
对于嗳气频繁者,应加用柿蒂与瓜萎进行治疗,以便有效实现顺气降逆的目的。
对于胃痛较为明显的患者,应加用延胡索与川楝子进行治疗。
对于口干口苦与舌红苔黄问题的患者,应加用吴茱萸和黄连进行治疗。
2.脾胃湿热证针对脾胃湿热,中医主张以理气和中和清热除湿为主,药方选用连朴饮。
在治疗过程中,涉及的中药材包括黄连、厚朴、法半夏、芦根、生薏仁以及茵陈。
对于气滞腹胀患者,应加用枳实。
对于湿热偏重患者,应加用藿香与苍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浅表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也叫做慢性胃炎,是胃粘膜发生的慢性病变引发的炎症,患者在饮食后常见上腹不适感,部分患者疼痛并合并嗳气或者泛酸,多数患者早期疾病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患者忽视,临床上需利用胃镜进行检查,从而有效确诊疾病。
现阶段,临床针对浅表性胃炎治疗并无针对性的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作为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关注缩减胃酸分泌,并保护患者胃黏膜,长期口服西药容易发生耐药反应,且部分患者存在毒副反应,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容易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浅表性胃炎在中医领域属于胃脘痛及痞证范畴,中医对该疾病治疗已经有深入研究,对此,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思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使患者在短时间恢复胃肠健康。
一、中西医对浅表性胃炎的看法(一)中医对疾病的看法中医认为该疾病发生原因相对复杂,浅表性胃炎与脾胃器官相关,发生原因与胃膜受伤及胃失和降具有相关性。
人们在发生疾病的早期阶段,气机发生升降变化,出现饮食不化等问题,久久而之对人体正气产生损伤,甚至发生邪气留恋情况。
浅表性胃炎作为一种本虚标实疾病,脾胃亏虚及气阴两伤是疾病的本源,而气机郁滞及脉络郁滞则是病情实质性体现。
脾胃作为后天本源,器官的作用在于消化人体的饮食。
而人们无法运化饮食或者不规律饮食的情况下,部分老年患者的消化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浅表性胃炎,表现为胃脘痛及纳呆等症状。
该疾病与情绪因素息息相关,患者常见忧思情绪,在情志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发生情志伤肝问题,此类问题均能引发胃痛及纳呆等症状。
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与风寒湿邪相关,人体受到风寒湿邪的影响,导致胃部气机不畅,正所谓不通则痛,以此引发胃痛。
人们在生活中暴饮暴食或者饥饿、食用一些生冷寒食或者大量喝酒,都会对人体脾胃产生影响,甚至发生痰浊内生及气机阻滞等问题,部分患者出现疼痛及反酸等症状。
(二)西医发生原因西医在疾病诊断及分析过程中,认为浅表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相关性,发生疾病的原因是患者饮食无度加之病毒感染,患者也可能长期口服一些非甾体药物,持续对人体的胃壁黏膜产生损伤,甚至发生细胞病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
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中医学将其归于胃脘痛、痞症、反胃、呕吐等的范围。
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CS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林良贵[1]分为3型:①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或饱满嗳气、吞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
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痛有定时,绵绵持久,进食痛减,喜暖喜按,体弱神倦,面色少华,舌质淡嫩,脉沉细。
③胃热阴虚型,胃脘饱胀或堵塞感,食欲减退嗳气有声,隐痛无时,心烦易怒,周身乏力,口干口苦,舌质红或少苔或无苔。
钟跃青等[2]分5型:①脾胃虚弱型,主证:胃脘胀闷,隐痛,纳差,喜温喜按,嗳气反酸,疲乏,大便溏烂,舌薄白,脉细弱。
②脾胃湿热型,主证:胃脘痞塞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纳差,口干,口苦,口臭,四肢困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③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痛连胁,生气时加甚,嗳气频繁,心烦易怒,口苦,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④胃阴不足型,主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
⑤气滞血瘀型主证:胃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倦怠无力,口淡,舌黯,苔白,脉弦紧。
2 治疗2.1辨证论治陈兴泉[3]将149例患者分为3型:脾胃虚弱型85例,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培本(党参、黄芪、白术、薤白、山药各12g,半夏、茯苓、神曲、山楂、陈皮、藿香各12g,砂仁9g,炙甘草6g);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柴胡、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12g,白芍药、麦芽各18g);脾胃湿热型28例,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半夏、黄芩、茯苓各12g,苍术、干姜、藿香、陈皮、郁金各10g,厚朴、茵陈各15g,黄连6g)。
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辨证
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引言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浅表性胃炎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浅表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合理、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寒湿或痰湿侵袭等。
2.发病机制:中医认为,浅表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要负责消化吸收。
如果脾胃功能不足,消化功能下降,容易引发胃部炎症。
•湿热郁闭:长期饮食不合理、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容易造成湿热内蕴。
湿热郁闭在胃部积聚,导致胃黏膜发炎。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使胃气不和,病邪易于侵袭。
常见的情志不畅包括情绪激动、抑郁不振等。
辨证及治疗中医将浅表性胃炎分为不同的证型,据此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1. 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 - 胃脘胀满,食欲不振; - 便溏或稀便; - 脘腹不适,畏寒喜温; - 舌质淡,苔白腻; - 脉沉弱治疗方法: - 益气健脾,补养胃气。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白术等; - 调理饮食,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 注意饮食习惯,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湿热郁闭型主要症状: - 胃脘胀闷,口苦口干; - 大便黏滞,腹胀便秘;- 烦躁易怒,口干口苦; -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法: - 清化湿热,舒肝理气。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柴胡等; - 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 - 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3. 情志不畅型主要症状: - 胃脘胀痛,喜唾沫,食欲不振; - 情绪低落,抑郁不振; - 舌质淡红,苔薄白; - 脉弦细或弦数。
治疗方法: - 调理情绪,舒缓心情。
可采用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放松身心; -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 - 做适当的运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 饮食宜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及过度油腻刺激的食物。
中医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诊治【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医的角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方法治则作一系统的探陶辏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简称CSG)主要是指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其病因病机包括了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久病虚劳等,临床表现则可见到上腹部隐痛或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泛酸、恶心呕吐、乏力,舌苔黄腻或白厚腻等;罕见的证型通常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四种[1]。
一般而言,若能坚持以正规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予以治疗,同时注意饮食的控制与日常生活保健,大多数会收到满意效果。
反之,若不慎失治、误治,则有可能转变成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甚则发展为胃黏膜细胞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乃至癌变,不可不慎。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与生活作息的紧张,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日渐升高;对现代人而言,慢性胃炎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病,根据统计学调查发现,它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地域与城乡差异,而与饮食卫生与生活习惯有关,且男性的患病率要高于女性。
临床上,通常可以根据患者的胃镜表现及病理检查将大部分的慢性胃炎区分为两大类,即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至于另一种可见于少数文献中记载的肥厚性胃炎,因组织学研究不能证明有此型胃炎,故已摒弃。
在本文中,所讨论掂煸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
1 临床表现通常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作以青年人为主,约战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0%~80%左右,又可以依胃黏膜所表现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纯型、糜烂型及出血型三种[2],罕见的临床表现如下。
1.1 症状与体征表现以上腹部疼痛最为多见,约战85%左右,多为隐痛,进食后尤甚;再则可见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泛酸、恶心呕吐、乏力等。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要点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要点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而浅表性胃炎是原发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该菌所产生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会破坏胃粘膜屏障,增加胃泌素的分泌,最终导致胃粘膜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引起或加重病变程度。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胃脘疼痛,故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范畴。
凡外感寒湿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大病、久病之后伤及脾胃,均可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呕恶、嗳气等症状。
关于外感邪气,早在《内经》中已有较全面记载,如“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故痛而呕也”(《素问·举痛论》。
同时《内经》提出饮食所伤、情志失畅也是导致胃脘痛的重要原因,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饮食不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此外,寒邪伏胃,日久化热亦致胃脘痛,如刘完素在《病原式六气为病》中载有“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寒也”;《杂病源流犀浊》亦云:“经云寒气客于胃者,必先有火郁于胃中,又为寒邪所遏,清无所归而不得升,浊无所归而不得降”。
瘀血阻络亦致胃脘痛诸证,即所谓“病初在经,久痛入络”(叶天士)。
在治疗方面,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应从正邪两端入手,如李东垣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提出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法;朱丹溪则从寒、热、气、血、痰、湿入手,提倡清降、开郁、化痰、祛瘀、导滞诸法;张景岳认为“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早、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主张“气虚者必大加人参,阳衰者必佐以桂附干姜”;而叶天士主张以通为主,“通则不痛,通当须究阴阳气血”等。
临床治疗要点如下:1.健中土,化湿助运该法常用于湿阻脾胃之胃脘胀痛或脘腹痞闷,口苦而粘,口渴不欲饮,眩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黄赤,纳食不香,舌薄白腻或黄腻,脉弦缓或细。
中医治疗浅表性胃炎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浅表性胃炎怎么治疗?生命是本源,有吃才能长大。
但是有的人不好好吃饭,不按时吃饭,吃些垃圾食品,使人们得了胃炎。
大家都知道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接下来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中医方面的治疗胃炎的方法。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以中医的角度来治疗浅表性的胃炎。
胃炎使大家身体不舒服,让我们来看看治疗方法。
治疗该疾病的中医偏方:(1)鸡内金10g,香橼皮10g。
共研细末,每服1~2g。
治慢性胃炎之食积胃脘疼痛。
(2)莱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 5g。
治慢性胃炎之食积胃痛。
(3)金香消胀散:郁金6g,广木香6g,香附6g,干姜6g。
共为细末,日服1~2次,每次3~6 g,米汤送下。
可治慢性胃炎之两胁攻撑作痛、胀满、食欲不振、嗳气者。
(4)苡仁30g,制附子15g。
研末贮存,每服1 5g。
治胃寒痛。
(5)荔枝核,烧焦,每3g加木香0.5g。
共为细末,热汤调下。
治慢性胃炎之胃寒气滞疼痛。
(6)香附6g,高良姜3g,水煎服。
适用于胃脘痛之泛酸明显者。
(7)百合30g,乌药9g,元胡9g。
水煎服。
治虚热胃痛。
(8)姜黄18g,炒香附15g。
共研末,每服2~3g。
治慢性胃炎之气滞胃痛。
(9)黑香附12g,砂仁3g,甘草3g。
共为细末,每服2~3g,治气痛。
(10)五灵脂(烧烟尽),研细末,每服6至9g,开水送下。
可治慢性胃炎之胃痛。
(11)三七粉3g,白及粉4.5g,大黄粉1.5g。
混合均匀,每日3g。
适用于胃脘痛瘀血证,呕血黑便者。
(12)旋覆花(包)、苏梗各10g,清炙杷叶(去毛)12g,水煎温服。
可治慢性胃炎之嗳气不止。
(13)诃子6g,藿香6g,白豆蔻6g。
共研末,每服3g,姜汤送下。
治慢性胃炎之恶心吐酸。
(14)番石榴30g,焙干研细末,过筛。
日3次,每服9g,饭前半小时服。
治慢性胃炎之胃酸过多,嘈杂以上就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偏方。
患者一定要更具病情来用偏方治疗。
看了以上的中医治疗浅表性胃炎的方法,相信大家学到了不少知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爱惜自己的身体。
如何根治浅表性胃炎?中医教你6招“管好”它!
如何根治浅表性胃炎?中医教你 6招“管好”它!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西医临床中又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它是指在相关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发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伴有糜烂和反流现象的病变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随之增加,经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临床中多数的浅表性胃炎患者,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慢性浅表性胃炎至今仍无确切的患病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
祖国医学将浅表性胃炎定义为胃脘痛、腹胀、胃痞等范畴,病情多因情志不畅、经络不通等原因,或因脾胃失和、纳运失常而发病,中医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根治浅表性胃炎,总结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今天,让我们跟随笔者的文字,一同了解浅表性胃炎该如何根治,中医中药告诉你,怎样管好它。
一、浅表性胃炎的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如上腹痛、腹胀以及餐后明显的饱腹感饱胀感,同时患者伴有食欲减退、反酸、恶心等症状。
与西医不同,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根据寒热湿燥等多种病因分型辩证,因此中医会根据个体的望闻问切,具体症候分析个体的不同病因而辨证施治。
如脾胃虚寒型和脾胃虚弱型,同为脾虚,一个表现为饮食饥饱不一导致的脾胃虚弱,一个表现为脾阳不足而造成的脾虚,个体表现症状不同,则治疗方法大不同,用药不同,药量也不同。
这是中医辩证地特别,也是中医辨证的优点,更是中医能够根治多种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
二、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辩证中医将浅表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胃痞范畴,兼有反酸、嗳气、嘈杂等症,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是由于人体的脏腑虚之,主要是脾胃素虚,加之内外之邪乘而袭之所致,主要是由于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痰湿中阻使得体内气机阻滞,造成脾胃湿寒、脾虚日久所病。
临床中,常见患者多为寒热夹杂、虚实兼见者。
本病与脾胃相关,严重者累及肝胆,一方面脾胃同病、寒热错杂,另一方面,饮食情志所伤脏腑,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也常是此病之重要因素。
中医治疗浅表性胃炎方法
浅表性胃炎中医治疗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重要临床体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或恶心、呕吐、嗳气、喧闹、泛酸等症状。
凡具备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实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1)保和丸重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止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重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小人丸重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10)养胃舒冲剂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脾胃湿热证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陷胸汤、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幽门螺旋杆菌消除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消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小陷胸汤、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水平,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效果更佳,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YS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复发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多种致病菌引发的炎症疾病是大部分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进食粗糙食物、酗酒、过度吸烟等是早期浅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1]。
西医治疗需要服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患者极易产生耐药性,临床长期疗效欠佳。
本文重点分析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有如下报道: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脾胃湿热证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2.12+10.21)岁,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47.21+10.3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替普瑞酮胶囊治疗,50mg/次,3次/d,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56,治疗时间为2个月。
试析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之证治近况
试析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之证治近况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
治疗易于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小。
本文就近几年来CSG的国内中医药证治状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1.1 传统的辨证施治: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等体征,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论治。
据各地报导所示,CSG临床上大致分为以下证型:实证有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郁热蕴胃型、胃络血瘀型、湿滞胃脘型、饮食积滞型;虚证有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气阴两虚型,尚有寒热错杂一型。
影响证型确定的因素除有主观人为的,如各个临床医生中医学术观点分歧所带来的证型判别标准的差别等因素外,尚有些客观的由CSG本身内在病理改变的差别、病程长短等所决定的,如Hp感染的活动性胃炎临床上多表现为中焦湿热证。
纵观各地报导数据,CSG以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和脾胃湿热型3型最多,而实证中的胃络血瘀型和虚证中的胃阴不足型较少。
这似乎提示CSG病变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中焦气机阻滞为病机核心,病变在气分为多,较少深入血分、阴分,较少形成瘀阻、阴伤的病理变化。
治疗上肝胃气滞型首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气虚型选香砂六君汤加减,脾胃虚寒型以建中汤类方剂或理中汤化裁,湿热型选温胆汤、黄连平胃散、半夏泻心汤等,而郁热型、瘀血型、食积型、阴虚型可分别以化肝煎合金铃子散、丹参饮合失笑散、枳实导滞丸或保和丸、一贯煎或沙参麦冬汤等方药化裁。
1.2 结合现代医学胃镜征象辨证: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征象,把CSG分为3型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肝胃气滞型胃镜象呈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蠕动减慢甚至消失,以香苏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呈胃窦黏膜充血明显,呈斑点状或斑片状潮红,可伴有散在糜烂或出血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湿浊中阻型呈胃底黏液膜有大量液体潴留,胃壁上分布着较多白色黏液,难以冲净,胃窦部可见黏膜水肿,以平胃散加减治疗[1]。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临泽县中医院(734200) 白雪芳李春佐【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在临床中可从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胃络瘀阻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病,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病情迁延,久治不愈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有的还有癌变的可能。
因此,早期防治此病是防癌的关键。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
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
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
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瘀阻而痛”,现将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如下:1 辨证施治1.1 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盛,胸胁窜痛,嗳气频作,失气较舒,或呕逆泛酸,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余恒先等[1]认为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2]。
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3]。
治法以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川芎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20g白芍麦芽各18g),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海螵蛸;有淤血停滞者加蒲黄、五灵脂。
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络瘀阻型:
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
络止痛的治法,
脾胃虚寒型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治当温阳散寒,益气健脾。
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胃阴亏虚型:
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病治宜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湿热中阻型
:胃脘痞满,嘈杂灼痛,恶心呕吐,口干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或秘或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而致。
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盛,胸胁窜痛,嗳气频作,失气较舒,或呕逆泛酸,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
治法以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为主,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
【 章 编号 】 0 6 1 5 I 0 9 O —0 0 ~O 文 10 — 9 920 )4 1 9 2
慢性 浅 表性 胃炎 是 消化 系 统 的一 种 常 见病 , 慢 性 胃炎 中 藿香 、 属 陈皮 、 金 各 lg 厚 朴 、 陈 各 1 g 黄 连 6 ) 郁 O, 茵 5, g 。总 有 效 的一 种 。该病 是 指 胃黏 膜 呈 慢 性 浅表 性 炎 症 , 发 病 原 因 不 率 9. 。杨 郎辨 证 分 为 3 : 气犯 胃型 3 例 , 宜疏 肝 理 其 69 型 肝 5 治
p es r s o,orbi e l l r fux,orc us d by H eio c e ylr n e to . M o e n m e ii o hr ni u diilg srtss iln fe t e a e l ba t rp o i f ci n c i d r dcnef rc o cs pe ca a t ii tl o e cs o r a m e t d f y p om ai r am e t M e ia hs o y o fte t ntme ho ors m t tct e t n . dc l it r fChie e m e ii o t to o y a d p t ge ess a e d s n s d cne f r is e il g n a ho n i r i— c s d,t r am e fa c m ult d rc x re c . us e het e t nto c u a e ih e pe in e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医疗人员表示,经常外出就餐或者过多的食用外卖都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相应的影响,诱发相应的疾病发生。
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
此疾病就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造成。
此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有所提高,此疾病的主要发病诱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数量占总患病人数的52.2%左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缓解和根治幽门螺杆菌为主,清除病因后,此疾病方可治愈。
慢性浅表性胃炎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一)什么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诱因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又被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在相应的致病因素影响下,导致胃黏膜出现红斑或者出血点的现象,同时可伴有糜烂以及胆汁反流的情况发生。
据临床研究分析,诱发此疾病的主要诱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其次就是胃部反流的现象,反流时胆汁等大量的消化液涌入胃中,对于胃黏膜造成相应的损害。
再者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易导致此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长期需要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人群,药物也会对其胃黏膜造成相应的影响,易患此病。
最后,患者不良的情绪也会诱发此疾病,当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下,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促使胃黏膜供血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对胃部起到保护作用,继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式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当患者摄入辛辣刺激或者生冷的食物后,疼痛感会有加重的表现。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部胀气的现象,多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所导致食物在胃中潴留,消化不良而引起的。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胡疏肝散加减 , 药用 : 柴胡 1 、 0g 川芎 6g 香附 1 、 、 Og陈皮 1 、 0g 枳壳 1 、 0g广郁金 1 、 0g焦三仙 各 1 , 0g 痛甚加 川楝子 1 、 0g 元 胡 1 , 0g 胃脘 胀甚 } J 朴 1 , l l 0g 莱菔 子 l ( 下 ) 嗳气甚加 lI Og后 , 半夏 1 , 5 木香 1 ( g 0g后下 ) 。 I .. 肝 胃郁热型 .1 4 2 治则疏 肝理气 , 泄热和 胃。方用小
3 讨 论
柴胡汤合温 胆汤加减 , 药用 : 柴胡 l 黄芩 l 、 Og 、 Og 陈皮 1 清 0 半 夏 1 、 苓 1 、 Og茯 5g 川楝 子 1 、 0g 元胡 l 、 0g 枳实 1 、 0g 竹茹
1 , 0g 全瓜蒌 1 、 三仙各 l , 5g焦 0g泛酸 嘈杂甚 加黄连 6g吴 萸 、
l . O g
及病理检查确诊 为慢性浅表性 胃炎。 分为 2组 , 治疗组 19例 , 1 男3 5例, 8 女 4例; 年龄 1 6岁 ~ 0岁 4 例 ,1 ~ 0岁 4 3 1 3岁 5 7例 , 5 岁 - 8岁 3 例 ; 1 7 1 病程 1 ~ 0年。对 照组 l2例 , 3 年 2 1 男 2例 , 女8例; 0 年龄 1 5岁 ~ 0岁 3 3 8例 ,1 ~ 0岁 4 3岁 5 5例 ,1 5 岁 7岁 2 ; 6 9例 病程 1 ~ 9年 。2 患者性别 、 年 1 组 年龄 、 病程、 病情 基本相 同, 无显著性差异( > . )具有可 比性 。 尸0 5, 0
功 能: 开郁 消食 , 胃。 暖 主治 : 食欲 不振 、 消化不 良、 胃脘冷 痛 、 闷嗳气 、 胀泄 满 腹
泻。
9 月门诊患儿 , 病程 1 d以上 、 2周以 内, 日大 便次数 I3次 , 每 > 粪便形状呈稀便、 水样便 、 黏液便 , 无脓血便 , 或无 发热 , 有 无呕 吐或 呕吐轻 , 无脱水或轻度脱水 , 大便镜检 白细胞无 或 < 0H 1/ P
探究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探究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
在临床中可从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络瘀阻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
标签: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治疗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有效改善症状。
为了进一步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经验,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方法,现将近年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概述于下。
1 辨证分型治疗1.1 肝胃不和型余恒先等认为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
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
故运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柴胡12 g,白芍12 g,香附10 g,木香6 g,延胡索12 g,川楝子12 g,佛手6 g,青皮6 g,陈皮6 g,枳壳10 g,郁金6 g,紫苏梗6 g,川芎10 g,丹参15 g,蒲公英15 g,炙甘草6 g。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本病21例,取得良好疗效。
张俊巍等运用金红片(古方金铃子散加入木香、红花、八角叶等组成)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和中止痛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325例,疗效满意。
1.2湿热中阻型陶春晖等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而致。
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采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厚朴、法半夏、白蔻仁、枳实、白术、麦芽、谷芽各10 g,茯苓、全瓜蒌各15 g。
治疗本病30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
潘相学等认为本病以湿热阻胃为标,胃气虚弱为本,而成标实本虚证,运用黄连益胃灵片剂口服,药物由黄连、蒲公英、白术、吴茱萸、陈皮、仙鹤草、甘草7味药组成,其药量按3∶5∶4∶1∶2∶3∶2加工制成片剂,每片重0.25 g,每次4片,每日3次。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证治近况
第2 5卷 第 5 期 20 06年 l O月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 UR l F ANHUIT M U正eE O NA O C CO
V0. 5 N . J2 o 5 O t2 O c. O 6
慢性 浅表性 胃炎 中医药证治近况
中医理论认 为 C C的病 因是多方面 的, S 主要 是由于饮食 不节 、 嗜好烟酒 、 忧思恼 怒 、 索体虚弱 、 劳倦 内伤或用 药不 当
等而致病。该认识也与《 胃论 ・ 胃盛衰论》 饮食不节 脾 脾 “
则 胃病 , ……胃既病 则脾 不能禀受 ……脾 亦从 而病焉 ; 形体 劳倦 则 脾病 ……脾 既病 则 胃不能 独行其 津液 , 胃也从 而病 焉” 素问 ・ 和< 痹论篇第 四十三》 饮食 自 , 胃乃 伤” “ 倍 脾 的理 论相符 , 明饮食 方面及劳倦 的因素最 易引起 C C 说 S 。本病 的 发病机制较复杂 , 多医 家根据脾 胃的生 理病理 特点 。 许 认识
和 型: 以疏 肝理气 、 胃健脾解郁 , 用柴胡疏 肝散 加减 ; 治 和 方 ②脾 胃虚弱型 : 以健脾益气 、 治 温中和 胃 , 方用黄 芪健 中汤合 香砂六 君子 汤加减 ; 胃阴不 足 型 : 以养 阴益 胃、 甘 化 ③ 治 酸 阴, 方用一贯煎合麦 门冬汤 加减 ; 胃络 瘀血型 : 以活 血化 ④ 治 瘀止痛 , 用失 笑散 合丹 参饮 ; 肝 胃湿热 型 : 以清泄 肝 方 ⑤ 治 热 , 胃抑酸 , 温胆汤合 左金 丸加减 ; 气阴两虚 : 和 方用 ⑥ 治宜 益气养 阴止痛 , 叶氏养 胃 方用 丸加减 ; 脾 胃虚寒 : ⑦ 治宜 温 中 健脾止痛 , 方用黄 芪健 中汤 和理 中丸 ; 饮食积滞 型 : 宜消 ⑧ 治 食导滞 , 和胃止 痛 , 用枳 实导滞 汤加 减。 以上各 型 以肝 胃 方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研究发表时间:2018-10-09T11:25:02.4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作者:高国举[导读]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
(甘肃省景泰县人民医院甘肃白银 730400)【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
方法:检索2008年—2018年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及分析。
结果: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气虚以及脾胃湿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证候类型;辩证的证素主要分为病位及病性两大因素,病位以胃为主,病性以气滞为主。
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以气滞、阳虚、阴虚为主要病机特点。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辩证用药【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53-02慢性浅表性胃炎即为胃慢黏膜呈性浅表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属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部上方疼痛,并时常伴有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2-3]。
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包括胆汁反流、过度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4-5]。
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及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辨证用药规律以及主要症候等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关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中医药”、“慢性浅表性胃炎”、“辩证”、“用药规律”等为搜索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包括2008年—2018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重庆维普(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所收入的全部文献。
1.2 文献标准1.2.1纳入标准所有纳入的文献均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辩证用药规律研究、证候研究等相关内容的临床相关研究文献。
1.2.2排除标准(1)排除内容雷同的文献、(2)排除个案分析、个案报道、综述等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络瘀阻型:
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
络止痛的治法,
脾胃虚寒型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治当温阳散寒,益气健脾。
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胃阴亏虚型:
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病治宜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湿热中阻型
:胃脘痞满,嘈杂灼痛,恶心呕吐,口干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或秘或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而致。
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盛,胸胁窜痛,嗳气频作,失气较舒,或呕逆泛酸,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
治法以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