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2、六经辨治脾胃病
2、六经辨治脾胃病章浩军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其与脾胃相关联,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太阴者,脾土也。
阳明者,胃土也。
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
”此已点明六经之中包含脾胃,而脾胃又是六经之基础,太阴脾土与阳明胃土更为自然界与人类生存的基础。
医圣张仲景继承《内经》脾胃论学术理论,在其所撰之《伤寒论》中,尤为注重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作用,处处体现出其“顾护胃气”学术思想。
六经辨证仲景不仅为伤寒所设,同样,可成为诊治百病之辨证纲领,故凡病离不开六经。
对此,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专门提出:“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
而晚清名医舒驰远亦在其所作《伤寒集注》一书中指出:“汉儒张仲景著《伤寒论》始创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大开六经法门。
匪特专治伤寒,凡百杂病,要皆不出六经之外,治法即在其中”。
余历经三十余载,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三阳三阴病之中,探寻脾胃证治规律,再验诸临证,终有所获。
正可谓“六经之中有脾胃,脾胃之中用六经”。
六经辨治脾胃病概要余对《伤寒论》与脾胃病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不断整理出仲景六经辨治脾胃各病的证治规律,并在临证加以实践。
对呕吐等脾胃十一病,从其证候特点、病理机制入手,用“吐、利、痞、痛、秘”等五字即可概括。
证候:吐——呕吐、吐酸、反胃、嗳气、呃逆;利——下利、便血;痞——痞满;痛——腹痛、胃脘痛;秘——便秘。
病机:吐者胃气不降反而上逆为其直接病机;利者脾气不升反降而为病机关键;痞者脾胃升降之机失司,气机痞塞不通而致;痛者又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不同;秘者,闭也,气机闭结所致,古称其为“结”。
六经与脾胃之关系: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其体表营卫,体内气血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之水谷精微来补充,脾胃功能失常,则正气衰弱,外邪易于侵袭,脏腑易于失调,故脾胃无论是在内伤杂病还是外感热病中均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悟中医——六经辩证
感悟中医——六经辩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辩证作为其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六经辩证方法以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为基础,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所属的六经,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深入探讨中医如何运用六经辩证方法进行诊断治疗。
首先,六经辩证方法注重对人体脏腑功能状态的判断。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三焦和五脏六腑等器官系统,这些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其主观感受和身体反应,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所属的六经类别。
比如,阳明经属于胃肠系统,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等;太阳经属于头面部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等。
根据这些判断,中医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患者的体质和病变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次,六经辩证方法强调察观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诊断学强调通过四诊合参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归属。
其中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疾病所属六经;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气息等来获取更多信息;问诊则是通过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和身体反应来了解其病情;切诊则是通过按摩脉搏等方式来判断脏腑功能状态。
这些方法相互印证,使中医师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再次,六经辩证方法注重辨别虚实寒热之间的差异。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力量,并且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互为表里。
当患者出现疾病时,往往伴随着虚实、寒热等不同的表现。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脉象变化以及主观感受等因素,中医师可以判断出患者所属的阴阳和寒热状态,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实证型疾病,中医常采用泻下、解表等方法来清除体内积聚物质;而对于虚证型疾病,则需通过补益、养护等方法来调理身体。
总之,六经辩证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综合运用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多种方法,并结合辨别虚实寒热的差异,中医师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患者所属的六经类别,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学用伤寒感悟——浅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脾胃病
“ 阳 病 ” 字 , 包 含 本 条 的 脉 医基础 学科 的关 系。例 如 : 柴 胡 少 阴 。表寒 实证 多 向 阳明 发展 , 太 三 则 小 即 症 。再 如 “ 自利不 渴者 , 属太 阴 , 以 汤证 的四 大 主 证 ( 来 寒 热 、 胁 表寒 郁 阳 一表 寒 郁 热 一表 寒 化 热 往 胸 其 脏有 寒故 也 , 当温 之 。宜服 四逆 苦满 、 嘿嘿不 欲饮 食 、 烦 喜 呕 ) 心 只
寒。
1 1 常见 文法要 掌握 .
理原理 , 回顺 叙 的意思 。 换
1 学伤 寒 重 熟读 强理 解
11 1 “ . . 省略 法” 论 中不 少原 文 1 13 “ .. 插叙 法” 是 在叙 述 中插
是采 用 省 略 的笔 法 写 成 的 。例 如 入其 他 脉 证 , 插 叙 病 机 , 或 或带 有
精通 的 目的全在 于运 用 , 而要 精 通 汗 ?而且 宜 用 麻 黄 汤 呢 ?这 条 原 述蓄血 发黄 的证治 , 上下 文 三条 与 必须 熟 读 , 读 可 以 帮助 理 解 , 熟 俗 文必须 与第 一条 太 阳病提 纲 , 三 并 列 , 提 出小 便 利 与 不 利 , 第 都 以兹
文” 类 。论 中六 经 辨 证 , 纲 中 之 提
¥作者 简 介 章浩军, , 男 主任医师 。第二批全 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 目培养对 叙 述 之 主 证 、 主脉 , 其 后 的条 文 在 象; 主要扶摹啐医裤 病 临昧磺巍 o g | 薯 i 薯 蠢t 毫 中则多 有省 略 , 如“ 阳之 为病 , i 例 太
确 立 了辨 证 论 治原 则 ; 3 创 制 了 结 }来 的具 有规 律性 的东西 , 就 如“ () 【 | 也 伤寒 心下 有水气 , 咳而微 喘 , 发 不 少行之 有效 的方剂 ;4 开创 理 、 是俗话 所说 ‘ () 万变 不离其 宗 ’ 宗 。 热不渴 , 之 服汤 已, 者 , 渴 此寒 去 欲解 法 、 、 紧 密 结 合 的方 式 。现 笔 记住 它 , 诵 它 , 能 在 临 床 上 触 也 , 方 药 背 就 小青 龙汤 主之 。 本条 文小 青龙 ”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指导疾病的系统治疗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指导疾病的系统治疗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那可是个相当厉害的“法宝”,能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大作用呢!我先给您讲讲啥是六经辨证。
六经啊,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六经就像是身体这个大王国里的六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脾气”。
比如说太阳经,就像是身体的边防战士,负责抵御外邪的入侵。
一旦外邪太强,突破了防线,疾病就产生了。
这时候,我们通过六经辨证,就能判断出病邪在哪个“区域”捣乱,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就拿感冒来说吧,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感冒好几天了,头疼、发烧、怕冷,还无汗。
我一看,这明显是病邪在太阳经嘛。
太阳经被邪气困住了,阳气不能向外发散,所以就出现了这些症状。
那怎么治呢?就得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把邪气从太阳经赶出去。
我给他开了麻黄汤,没多久,他的症状就减轻了。
再比如说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大工厂”,负责消化和代谢。
如果阳明经出了问题,往往会出现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症状。
这时候就得清热泻火、通腑泻下。
有个病人,高烧不退,大便不通,肚子胀得难受。
这就是阳明经有热,腑气不通。
我用了大承气汤,让他通了大便,热也就退下去了。
少阳经呢,就像是个“交通枢纽”,邪气在这儿容易徘徊不定,导致病人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还可能会口苦、咽干、目眩。
治疗少阳病,得和解少阳,常用小柴胡汤。
太阴经是脾胃所在,就像身体的“粮仓”。
太阴病多是脾胃虚寒,得温中健脾。
少阴经是心肾所在,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寒化就得扶阳,热化就得滋阴。
厥阴经是阴阳交接之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
总之,六经辨证就像是一张详细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在治疗疾病的道路上不走弯路。
通过对六经的准确判断,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用药,让身体重新恢复平衡和健康。
您看,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不是很神奇?它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再盲目,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相信随着我们对它的不断研究和运用,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健康和希望!。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那可是个相当厉害的“法宝”,能帮助咱们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先来说说啥是六经辨证。
它把人体的疾病状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
这就好比把疾病放进了六个不同的“盒子”里,咱们得搞清楚它到底在哪个“盒子”里,才能对症下药。
比如说太阳病,常见的表现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这些症状。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病人,大冬天的,穿着厚厚的棉袄还喊冷,头疼得厉害,浑身酸痛,没力气。
一摸脉,浮紧!这就是典型的太阳病。
用了麻黄汤加减,没几天就好利索了。
阳明病呢,主要是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这些表现。
我记得有个小伙子,大热天的在外面跑业务,回来就高烧不退,口渴得要命,不停地喝水,还出大汗。
一看这情况,妥妥的阳明病,用白虎汤加减,很快就把烧给退了。
少阳病,症状比较复杂,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口苦、咽干、目眩。
有位阿姨就是这样,总觉得嘴里苦,嗓子干,眼睛也晕乎乎的。
经过仔细诊断,确定是少阳病,用小柴胡汤调理了一段时间,症状明显改善。
太阴病,通常是脾胃虚寒,肚子痛、腹泻、不想吃东西。
曾经有个小朋友,老是肚子疼,还拉肚子,吃饭也没胃口。
判断为太阴病,用理中汤之类的方子,慢慢地就恢复了健康。
少阴病,多是心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精神萎靡。
有位老人家,冬天总是手脚冷得像冰块,整天没精打采的。
经过诊断是少阴病,用了四逆汤,情况逐渐好转。
厥阴病就更复杂些了,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我碰到过一个病人,上面口干口苦,下面却脚冷。
经过一番斟酌,确定为厥阴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还不错。
不过,六经辨证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掌握的,得靠咱们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就像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经常判断失误,但是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慢慢地就越来越熟练了。
总之,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一门深奥而实用的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去钻研,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就像我最初遇到的那些病人,如果没有准确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他们还得继续忍受疾病的折磨。
六经辨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则治法
六经辨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则治法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辨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则治法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六经所属的证候,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以及六经之间的传变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太阳病。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邪多在体表。
其主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
太阳病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证则表现为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比如,一个人在吹风受凉后出现了头痛、发热、怕冷、身上没有汗,而且脉搏跳动比较紧,这就很可能是太阳伤寒证。
通过这些症状的辨别,可以判断病邪在太阳经,治疗上多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
阳明病多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病邪多在胃肠。
主要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
阳明病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表现为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阳明腑证则表现为潮热、谵语、腹满痛、大便秘结等。
例如,一个人高热不退,大汗淋漓,极度口渴,脉搏洪大有力,这可能是阳明经证。
而如果一个人午后定时发热,胡言乱语,肚子胀满疼痛,大便不通,那可能是阳明腑证。
治疗阳明病,经证多采用清热生津的方法,腑证则多采用攻下泻热的方法。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较为复杂。
常见的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
比如,一个人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觉得热,嘴里发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两侧胁肋部胀满不适,没有食欲,心情烦躁,容易恶心呕吐,脉搏弦细,这可能就是少阳病。
治疗少阳病,多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
太阴病多为脾胃虚寒证,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沉缓而弱等。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导语:我好几年了胃不好,经常会发病,妈妈说可以看看脾胃病六经辩论治疗,这是现在医学上术语,听说这种看脾胃有很好的疗效,我的胃部不好是几年
我好几年了胃不好,经常会发病,妈妈说可以看看脾胃病六经辩论治疗,这是现在医学上术语,听说这种看脾胃有很好的疗效,我的胃部不好是几年前当服务员的时候患上的,饭店服务员的工作就是在别人吃饭的时间工作,等我要吃饭的时候已经饿过劲了,就这样患上了胃病,一犯胃病就感到胃痛,还有胃胀感,恶心,疼的我全身出虚寒,不知道妈妈说的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啊。
是有关脾胃病辨证治疗的经方进行整理归类,按照六经辨证分类,共收载92首方剂。
论述了六经起源及六经脾胃病的辨证特点。
介绍了太阳脾胃病、阳明脾胃病、少阳脾胃病、少阴脾胃病、太阴脾胃病、厥阴脾胃病的治法、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病),是指剑突以下,脐以上发生经常性疼痛或突发性疼痛为主的胃脘部疾病.临床证候非常复杂,本文就作者近年来用六经辩证指导治疗,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介绍.
脾胃病六经治法具有以下特点:太阳脾胃病,治当发表祛邪,鼓邪外出;阳明脾胃病,治当通下祛邪;少阳脾胃病,当以和解为法;太阴脾胃病,当以理中为法;少阴脾胃病,治当扶阳抑阴;厥阴脾胃病,治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
一、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二、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有些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理论则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六经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依据病邪侵袭的经络、脏腑的盛衰、正气的强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六个不同的证候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患者常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现。
例如感冒初起,若见上述症状,可判断为太阳病。
此时治疗当以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麻黄汤适用于恶寒重、无汗、脉浮紧的风寒表实证;桂枝汤则适用于恶风、有汗、脉浮缓的风寒表虚证。
阳明病多为正邪交争激烈,热盛于内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阳明经证,或腹胀满、便秘、潮热、谵语等阳明腑实证。
对于阳明经证,常用白虎汤清热生津;阳明腑实证则用承气汤类方剂通腑泻热。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常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太阴病多为脾阳虚衰,寒湿内阻。
患者常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理中汤是常用方剂。
少阴病主要涉及心肾两脏,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之分。
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热化证则有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等,可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病情较为复杂,多表现为寒热错杂。
常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状。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常用方。
在实际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中,六经理论并非孤立地运用,而是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相互结合。
例如,咳嗽一病,若患者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可考虑为太阳病,治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脾胃病六经治法特点
余 日. 日晡所 发 潮 热 , … 大 承 气 汤 主 之 。 一 服 利 , 止 后 … 若 则 服 ” 2 2条 )从 以 上 可 见 , (1 。 胃肠 为 囊 性 器 官 , 受 盛 食 物 , 主 腐
使 中 医辨 治 疾 病 有 章 可 循 ,有法 可依 。 虽 然传 统 思 想 上 认 为
滞 . 机 壅 滞 。 以 胃肠 病 的病 理 特 点 以“ ” 主 , 疗 的 关 气 所 滞 为 治 键 是 以通 为 用 , 以通 为 顺 , 降是 治疗 胃肠 病 的 主要 方 法 。 通 正 如 叶 天 士所 说 :脾 宜 升 则 健 , “ 胃宜 降 则 和 。 胃气 以通 为 顺 , ” 以
《 寒 论 》 经 辨 治 之 法 是 针 对 外 感 病 而 设 , 是 近 年 来 许 多 伤 六 但 医 家 和学 者 普 遍 认 为 ,伤 寒 论 》 经 辨 治 既 适 合 于 伤 寒 , 适 《 六 又
熟 消 化食 物 . 损后 邪 气 留 于 中 , 受 胃失 和 降 , 失 健 运 , 反 为 脾 谷
降 为 贵 。 作 为 治 疗 胃肠病 之 精 义 所 在 。 此
3 少阳 脾 胃病— — 和 解
少 阳病 位在 半 表 半里 . 阳病 邪 犯 脾 胃 . 默不 欲 饮 食 , 少 默 心 烦 喜 呕 . 小 柴 胡 汤 治疗 , 于 和 解 少 阳 , 利 枢 机 之 剂 。 景 用 属 展 仲 指 出 本 方 可 使 “ 焦 得 通 液 得 下 胃气 因 和 , 溅 然 汗 出而 上 津 身 解 ”2 0条 )据 “ 寒 中风 , 柴 胡 证 , 见 一 证 便 是 , 必 悉 (3 . 伤 有 但 不 具 ” 1 1 ) 例 . “ 满 胁 痛 而 呕 ” “ 热 ” , 主用 小 柴 (0 条 之 有 胸 或 潮 者 均 胡 汤 因证 候 小 有 差 异 , 法 当又 有 所 不 同 , 于 和解 方 中 , 但 治 故
六经辨证治胃病
六经辨证治胃病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胃痛的病位西医指胃,中医指在心下部位,与五腑六脏都有关联,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冷技术不断提升,生活节奏的加快,临床上胃病患者越来越多了,治疗方法也很多,中医除了汤药治疗,还可以针灸,刮痧、推拉、拔罐等疗法,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我从胃痛的中医六经辩证出发,罗列出一些临床常用的方剂供大家一起来学习,以此抛砖引玉,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同仁批评指正!1、太阳病胃痛证其主要体现在桂枝剂和麻黄剂里,主要方证有:腹中寒,上冲皮起头足的大建中汤、腹中痛的小建中汤等、心下坚,大如盘,如旋杯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藿香正气丸,不换金正气散,桂枝人参汤。
小孩小建中汤为主,妇女当归建中汤为主,老人黄芪建中汤为主。
还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等。
2 少阳病胃痛证主方以小柴胡汤以及逍遥散为主方,太阳合少阳的柴胡桂枝汤,少阳阳明的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和加芒硝汤,以及小柴胡加三黄汤和大柴胡汤等。
小柴胡汤的化裁很多:它是调理少阳中焦枢纽的重用方剂,它能通达三焦气机,使津液得下,使胃气得和,兼有痰湿的脾胃不和证可以合上平胃散,即柴平煎,水饮水痞合上五苓散,即柴苓汤,兼有血虚腹痛合上当归芍药散,即柴归汤、如胆热痰扰合上温胆汤,即柴胡温胆汤,如邪伏膜原合上达原饮,即柴胡达原饮等。
案例患者女,47岁,长期胃痛胃胀反酸多年加重一个月来诊,西医中药无数效乏,其亲戚在县中医院做院长,用尽所有办法,没能止痛,准备去省级医院做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意,找到了我,想用经方治疗试试,刻诊:体质瘦弱,弱不禁风,典型的桂枝体质,汗出较多,口干口苦,二便可,纳眠差,脉浮弦弱,舌淡红苔薄白滑,辩为太阳少阳合病,处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20 桂枝15 白芍15 生姜15 大枣15 甘草10黄芩10红参10半夏15蒲公英15九香虫10木香6五剂后明显效果,胃痛立减,其后行理中汤和建中汤调理十余剂停服,随访一年没有复发,其院长亲戚都不可思议,可见中医治疗,只要辩证准确,效如桴鼓。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
如太阳统膀胱及其经脉,太阳病虽属表证,但邪气循经入里之时,邪入膀胱,影响气化功能,以致水蓄不行者,是谓蓄水证,它既是六经证候,也是膀胱证候。
阳明乃胃与大肠之通称,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
胆与三焦皆属少阳之腑,病入少阳则胆火上炎,因而口苦、咽干、目眩,可知少阳病与胆腑关系密切。
脾属太阴,太阴病多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阻,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下利等,此证在六经辨证中称太阴病,在脏腑辨证中则属脾阳虚证。
少阴统心肾两脏,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少阴热化证为肾阴不足,心火上炎,水火失济。
肝为阴之脏,其为病虽然复杂,但无不与肝之生理与病理特点相关。
如阴提纲证,属寒热错杂,肝邪犯及脾胃;吴茱萸汤证则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二、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症。
阳明经起于鼻两侧凹陷处,络于目而行于面,故阳明病可见面赤、目痛、鼻干等症;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并从缺盆下行胸胁,故少阳经受邪,可见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
三阴病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像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部位不无关系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治则简述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治则简述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治则
一、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二、治则
太阳病:由于证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证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
少阴病:此与太阳病虽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证用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发汗法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
证用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等泻下剂。
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
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
证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
证用柴胡剂、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
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宜和解,但须知和之以温性强壮药。
证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
《伤寒论》六经辨治胃病方法探讨
中文摘要目的:通过对《伤寒论》中的辨治胃病方法的分析,以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索张仲景辨治胃病规律。
为临床辨证治疗胃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指导。
方法:总结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关治胃病的所有条文,以六经辨证思想的理论为指导,从症状、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总结和归纳,特别是《伤寒论》中论述较详的阳明、太阴作出重点分析;结合《金匮要略》的相关论述,总结出张仲景辨治胃病规律。
研究中并适当结合后世及当代名家论述进行讨论。
结果:对阳明病主要采用泻热和胃法与通降腑气法;太阴病以温运脾阳为要;其余各经升降脾胃与他法并施。
结论:从胃病的病机和各经主要胃病表现,把胃病以六经分型,每经有主要证候。
在纷杂的胃病辨证治疗中,探讨运用伤寒六经辨证方法,从而可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关键词:六经胃病规律AbstractObjiectiv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the Six Meridians differentiation summed up by Zhang Zhongjing, the paper selected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of the Six Meridians as a breaking point, probes mainly the rule of differentiation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through Traditional Chinese Mdeicine literature study, expecting providing an effective thinking model for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the gastropathy.Methods:By summing up the all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reatment of gastric in《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and especially in the YangMing and TaiYing chapter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Symptoms、pathogenesis、treatment、medication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Prescriptions of the《Golden Chamber》and other successive d octors’ medical records, a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regularity of Six Meridians treatment of gastric had been done.Result:to Yang Ming gastrosis the main methods is removing heat by catharsis and relaxing the bowels with purgative,to Tai Ying gastrosis the main methods is warmly invigorating spleen yang. Another Meridians gastrosis is using regulating stomach for lowering adverse qi.Conclusion:By anal ysis gastropathy’s pathogenesis and Symptoms, gastropathy divided into the six different Categories, expecting providing an effective thinking model to differentiate and threat the gastropathy.Keyword:Six Meridians、gastropathy、determine the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引言 (4)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2目前中医对胃病的研究现状 (4)1.2.1理论研究 (4)1.2.2临床研究 (5)1.2.3实验研究 (5)2 六经胃病的理论依据 (6)2.1治胃的历史沿革 (6)2.1.1奠基阶段 (6)2.1.2发展阶段 (7)2.1.3提高阶段 (7)2.2 胃的生理及其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8)2.2.1胃的生理 (8)2.2.2 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 (10)3 胃病的病机 (12)4 六经胃病的主要辨证论治 (13)4.1太阳胃病的辨证论治 (14)4.2少阳胃病的辨证论治 (18)4.3阳明胃病的辨证论治 (19)4.4太阴胃病的辨证论治 (22)4.5少阴胃病的辨证论治 (24)4.6厥阴胃病的辨证论治 (26)5 对后世治胃病的影响 (28)6 结论 (31)6.1病机方面 (31)6.2症候方面 (31)6.3辨证论治方面 (33)6.4治疗方面 (33)7问题和展望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附录一 (40)附录二 (41).1引言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数字期刊和书籍(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发现胃病学专著比较少,多是胃肠病学和脾胃病学等,且辨证思想方法多是选用中医内科的辨证,尚未发现通过六经辨证治胃病。
六经辨证治胃病
六经辨证治胃病周庚生【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01(036)003【摘要】@@《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
《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
笔者在30年的临证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
rn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rn胃病又称胃脘痛,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属内伤杂病范畴。
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
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所以反映于临床的病证也就有异,根据这些变化来分辨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
它包括辨别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等一整套内容,因此临床中医界对胃病常常以脏腑辨证来进行诊治。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施治的准则。
它以六经病为分类纲目,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进程中所呈现的多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辨明病变部位、证候特点、损及脏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这就是六经辨证。
【总页数】2页(P130-131)【作者】周庚生【作者单位】310053 浙江中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相关文献】1.治脾胃病重在平调--程焕章老先生治脾胃病经验 [J], 王稹2.学用伤寒感悟——浅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脾胃病 [J], 章浩军;范文东;林麟3.基于六经辨证探讨慢性肾衰竭瘙痒症的证治思路 [J], 李小军4.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治方法 [J], 史巧;肖新春;崔晓萍;刘霞5.“快速治、全力养、治养结合”系列之《治老胃病篇》如何治疗“老胃病”?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
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
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
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
浙江宁波一卖淫团伙覆灭:名为SPA按摩,暗藏组织卖淫活动百汇资讯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
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
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
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
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
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
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
六经阴阳辨证治百病
六经阴阳辨证治百病临证六经阴阳辨证,是万病之治疗指南。
六经辨证并非只治伤寒,温病、杂病俱在其中。
人身十二经脉统分六经,经络所过的病变,《灵枢经》说:“是动则病”就是说,人体脏腑病变会反映在经络上,并且会反映在一定的穴位上,通过观察其病变就可找出六经所属,六经就是阴阳气在各经络脏腑的概括,经就是“常”的意思,恒久不变,所以可以统领万病。
阴阳经气统之为任督二脉,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阴脉,也就是手足三阴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统领一身之阳脉,也就是手足三阳经脉。
督脉在两太阳经之间,三阳经气汇集于此,八卦配离卦,内藏骨髓也就是真阴精,外行阳气。
阳中有阴。
任脉行身体前正中线,三阴经气汇聚于此,八卦配坎卦,阴中有阳。
任督二脉需三阴经、三阳经经脉滋养,交通则水火既济。
阴阳二气合一周留不息,身轻神清体健,百病不生。
因此,阳足则阴精化气不外溢,阴精足则阳气生化不息。
细分之,三阴经有手足三阴,三阳经有手足三阳;三阴三阳中各有阴阳,阴为精血津液,阳为阳精,二者合一就是气,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病理状况下,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无论内伤生冷还是外寒内侵都伤人阳气,阳气虚则身重懒言、昏昏入睡,四肢清冷,畏寒重,口不渴、不思饮,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脉微细,属阴证。
寒与湿、饮、痰、瘀同类属阴邪得温热药而经过汗、吐、大便、小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是排病反映。
寒湿得热则化,瘀得温则行。
湿、痰、饮宜温化。
视其六经所属,分经辨阴阳用药,只要剂量足效如桴鼓。
临床中痰饮病往往与瘀血合一而病。
太阴饮邪,气亏虚不重者甘遂半夏汤,中焦虚寒饮停胃肠,肠鸣漉漉理中汤可用。
少阴饮邪,手少阴心下停饮苓桂术甘汤;足少阴饮邪真武汤。
厥阴饮邪,两胁胀满疼痛,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化裁。
寒饮停太阳,停于上肩背沉重冷痛,麻黄附子细辛汤,亦治寒饮停肺;寒饮停留足太阳膀胱,小便为之不利,五苓散可行。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辨识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六经病证,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img_0_一般说来,病在三阳,正气都比较充实,抗病机能较强,为邪盛正气未衰的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其病变性质属热、属实,病位在表(与三阴病相对而言),辨证是以六腑病变和经络病状为基础,治疗原则以祛除邪气为主。
太阳病者,寒邪侵袭在表,即太阳时相中阴超过自身本位而侵犯到阳的本位上,发为太阳病。
阳明病者,阳气的升发超过了在外的阴的正常约束,阳热之气无法正常收降所导致。
少阳病者,阴寒之邪侵犯半表半里,即少阳时相中阴超过了它的本位,使阳气郁滞,乃发为少阳病。
若邪已化热伤津传变入里,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或腹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等胃肠实热炽盛的症状,便町确诊为阳明病,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施以游、下之法。
若病邪虽已离开了太阳之表,但尚未进入阳明之里,正处于表里之间的过渡阶段,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时,便可确诊为少阳病,治以和解法。
病入三阴,则表示正气已衰,抗病机能减退,为阴盛阳虚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其病变性质多数属寒、属虚,病位在里,并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治疗以扶助正气为主。
太阴病者,太阴时相中阴侵犯了阳的本位,形成了内阴外阳的气逆格局,因而致病。
少阴病者,少阴时相中内阳虚衰,阴犯阳位,导致人体阳气降极复升、至静复动过程发生障碍。
写到这里的时候,没来由想吃火锅。
厥阴病者,厥阴时相中阴邪深犯阳位,但阳气来复已可成势,形成邪正交争急迫、厥热来回胜复的形势,乃发本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我好几年了胃不好,经常会发病,妈妈说可以看看脾胃病六经辩论治疗,这是现在医学上术语,听说这种看脾胃有很好的疗效,我的胃部不好是几年前当服务员的时候患上的,饭店服务员的工作就是在别人吃饭的时间工作,等我要吃饭的时候已经饿过劲了,就这样患上了胃病,一犯胃病就感到胃痛,还有胃胀感,恶心,疼的我全身出虚寒,不知道妈妈说的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啊。
是有关脾胃病辨证治疗的经方进行整理归类,按照六经辨证分类,共收载92首方剂。
论述了六经起源及六经脾胃病的辨证特点。
介绍了太阳脾胃病、阳明脾胃病、少阳脾胃病、少阴脾胃病、太阴脾胃病、厥阴脾胃病的治法、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病),是指剑突以下,脐以上发生经常性疼痛或突
发性疼痛为主的胃脘部疾病.临床证候非常复杂,本文就作者近
年来用六经辩证指导治疗,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介绍.
脾胃病六经治法具有以下特点:太阳脾胃病,治当发表祛邪,
鼓邪外出;阳明脾胃病,治当通下祛邪;少阳脾胃病,当以和解为法;太阴脾胃病,当以理中为法;少阴脾胃病,治当扶阳抑阴;厥阴脾胃病,治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
一、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二、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有些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三、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禾厶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有些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四、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五、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六、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七、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
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
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以上都是我们要知道的脾胃病六经辨证治疗是什么的内容,脾胃不好都是现在人的通病,都是不好好吃饭的原因,长时间下去就会胃部不舒服,我上面介绍的注意事项希望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多想想,这样就能减少胃病的发生了,少吃米饭多吃面食也是可以缓解胃部犯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