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复习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复习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揭开了经济运行的神秘面纱,了解了国家经济的整体表现和趋势。
期末考试临近,让我们一起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总复习。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重要方面。
首先,我们来谈谈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
在复习时,要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以及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它会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投资决策,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我们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等,以及政府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失业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失业不仅给个人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要清楚不同类型的失业,如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降低失业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复习的要点之一。
接下来是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中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的均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际贸易方面,要掌握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以及贸易顺差和逆差对经济的作用。
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财政政策则通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实现经济目标。
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计算:生产方法、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
在研究宏观经济学时,了解GDP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长期平均增速。
经济增长对于增加国家的财富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重要。
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等。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控制通胀的政策是必要的。
4.失业:失业是指活动劳动力中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考虑到失业的影响和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
5.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稳定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实现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平衡。
了解货币政策的工具、目标和实施原则对于理解宏观经济学很重要。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用于调节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等。
了解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实施原则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复习至关重要。
7.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各国货币之间进行兑换的市场。
外汇市场的运行对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汇率制度等有重要影响。
了解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汇率变动的原因以及外汇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学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要点,还有许多其他的宏观经济学概念和理论也值得进行复习,比如经济周期、贸易政策、收入分配等。
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同时掌握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应用。
宏观经济期末突击总结
宏观经济期末突击总结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经济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层面,包括国家的整体产出、就业、通货膨胀、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与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对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以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我进行了一次突击总结,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制运行的总体层面,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
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律,而不是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稳定和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劳动力市场、货币供应及利率、物价水平、经济波动和政府宏观调控等。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扩大的过程。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有三个方面:生产要素的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经济周期,即经济的波动性。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表现为经济的繁荣期、衰退期以及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起因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周期性波动,导致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失衡。
三、货币供应与利率货币供应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总量,它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影响利率。
利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贷款的价格,是货币供需关系的一种反映。
利率的高低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利率会减少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不利;低利率则会刺激投资和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
四、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是指某一时期内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则相反。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高通胀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对经济增长不利;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则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五、政府宏观调控在经济运行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实现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1.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主要指标,它表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可以通过净产出法、净收入法和净支出法来计算。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持续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衡量。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高通胀率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指示经济的景气程度。
失业率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或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非常重要。
5.政府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通胀压力过大时,政府可以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来抑制经济活动。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7.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扩大市场。
8.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包含扩张期、顶点、衰退期和底点等不同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货币政策、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9.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进行长期融资和投资的市场。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10.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指不同人群之间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别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和经济模型。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3.宏观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宏观经济学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等。
4.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不断波动和循环;-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5.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6.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社会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存储和价值尺度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资金的融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7.宏观经济学的政府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总量;-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总量;-结构政策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
8.宏观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9.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通过研究政策的影响和效果来提供政策建议;-经济政策评估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群体和宏观经济目标的权衡。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总复习要点,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供给与需求、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货币和金融、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评估等内容。
通过熟悉这些要点,可以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对相关的考试或研究。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20′4×5′=20′1、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利率时引起投资减少的趋势。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小挤出效应越大(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大。
2、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一种情形。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3、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指的是停滞(产出下降)和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与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造成停滞胀的原因:第一、预期心理因素,第二、供给面引发之震撼,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记为MPC,MPC在0~1之间:额外的一美元收入增加了消费,但增加额小于1美元。
这是因为家庭得到了额外的1美元收入,他们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储蓄。
P575、结构性失业:工资粘性和工作岗位配额所造成的失业。
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从而所产生的失业。
6、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具体说来是指因工作寻找最适于自己技能和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P5257、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活动。
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宏观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通过对综合国民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下面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复习知识点。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它等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实际GDP增加的过程。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要素效率来实现。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降低购买力、干扰资源配置等。
4.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供大于求,即有劳动力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现象的指标,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5.贸易平衡: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平衡状态。
贸易顺差表示出口大于进口,而贸易逆差则表示进口大于出口。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消费、投资和通货膨胀等经济指标。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来刺激或调节经济。
8.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周期内的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9.政府债务:政府债务是指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的债务。
政府债务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过高的债务水平可能导致财政危机。
10.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有助于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市场规模和推动经济增长。
1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跨越国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合作。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式主要有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2.国民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可以用来衡量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产出(GDP)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劳动力、加大投资等手段来实现。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由货币供应过多、需求过热等因素引起。
5.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就业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状况。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控制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政策手段。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
9.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从高度增长(扩张期)到低迷(衰退期),然后再回到高度增长的循环过程。
经济周期会引起产出、就业和通胀等变动。
10.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比率,用来衡量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
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决定需求
1.3 流量与存量分析
流量:指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值 存量:指一个时间点测算的量值
关系: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之间
e.g:资本是存量
2 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
2.1 公共产品
概念:与私有物品相对,一个人的消费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政府提供,又称公共财产。
GD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情况。=(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值/该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100%
P.S:一般CPI上涨大于3%时,称为通货膨胀,而当上涨大于5%称为严重通货膨胀。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进出口
⑵收入法(要素报酬法)
含义
3.3 GDP的矫正(理解GDP价格矫正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
GDP价格矫正指数的定义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概念
4 国民收入的决定
4.1消费与储蓄
消费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
掌握消费函数曲线
四个倾向(储蓄倾向和重点掌握消费倾向其的概念、取值范围和公式)
4.2 国民收入决定论
3 国民收入的统计
3.1 经济总流程(理解两、三、四部门经济循环及流程图的含义,注意论述部分)
两部门经济
假设:①只有厂商和居民户两个经济部门的经济;②所有收入花光,企业所得收入用于购买生产要素。
对总产出核算即可用上半部分(总收入)也可用下半部分(总支出)
经济均衡: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总支出角度看,总产出=C+ I;从总收入去向看,总产出=C+S.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一、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也就是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
二、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常用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生产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经济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人均产量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适应: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增加→对外贸易逆差,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支出:政府购买支出——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财政收入:税收:根据课税对象:财产税、所得税、流转税;根据收入中扣除的比例:累退税、累进税、比例税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指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短期债、中期债、长期债自动稳定器(1)税收(累进所得税)的自动变化,具有自动稳定机制。
(2)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包括政府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稳定经济,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时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应该由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形式加以分析权衡,斟酌使用。
运用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补偿性财政政策:指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当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1.国民经济总体规律: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存在一些规律性行为,例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
了解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预测经济走势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可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计算。
GDP的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
4.失业: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种类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失业率是衡量一国劳动市场状况的指标,政府经常采取措施来减少失业率。
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过度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有很大影响,如降低购买力、扰乱资源配置等。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率。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运用税收和支出来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过热经济。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央行运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手段。
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8.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学也关注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汇率、国际金融市场等都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
9.经济政策制定: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数据进行决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胀等。
10.期望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期望和预测。
期望管理能够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结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总结第⼀章国民收⼊核算国内⽣产总值(GDP)指⼀个国家(地区)领⼟范围内,在⼀定时期内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
它是各产业各⽣产环节增加值之和。
国民⽣产总值(GNP):⼀个国家在⼀定时期内,利⽤本国国民所拥有的⽣产要素⽣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总产出=总收⼊=总⽀出⽀出法的构成1.消费(Consumption,简称C)2.总投资(Investment,简称I)3.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简称G)4.净出⼝(net exports,简称NX)GDP=C+I+G+(X-M)投资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
构成: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指新⼚房、新设备、新商业⽤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存货投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即:增加或减少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的⽀出。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投资需求包括对国内和国外投资品的需求。
政府⽀付给政府雇员的⼯资也属于政府购买。
政府⽀出中的转移⽀付包括失业救济⾦、退伍军⼈津贴、养⽼⾦、政府⽀付的国债利息等不计⼊GDP。
收⼊法核算:GDP=⼯资+利息+利润+租⾦+间接税和企业转移⽀付+折旧-政府对企业的补贴+统计误差国内⽣产净值(NDP):⼀国在⼀定时期内净增加的产值,即新增价值。
国内⽣产净值=GDP-折旧(重置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收⼊(NI):⼀国在⼀定时期内,⽤于⽣产的各种⽣产要素所得到的以市场价格计量的收⼊总和。
NI=⼯资+利息+利润+租⾦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付+政府对企业的转移⽀付间接税:企业缴纳的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是政府收⼊,但不构成国民收⼊。
NNP=GNP-折旧个⼈收⼊:⼀国在⼀定时期内,所有个⼈得到的收⼊总和。
PI=NI-个⼈得不到的+个⼈额外得到的=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政府对个⼈的转移⽀付+红利+政府⽀付利息+企业对个⼈的转移⽀付个⼈可⽀配收⼊:个⼈所得到的收⼊总和中,扣去个⼈纳税部分后的收⼊DPI=个⼈收⼊-个⼈税负和⾮税⽀付=个⼈消费⽀出+个⼈储蓄=c+s两部门经济循环与投资-储蓄:基本假定:⼀个经济体只有⼚商与家庭两个部门,没有政府与对外贸易,不存在固定资产折旧。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总需求与总供给:反映整体物价水平变动与产出水平变动的相互关系。
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周期理论: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规律。
二、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探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有效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动态分析则考虑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现象。
四、国际经济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
国际金融问题:涉及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和国际货币体系等议题。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探讨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通货膨胀与物价稳定: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和对策。
失业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问题的原因、类型和解决方案。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宏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涵盖了基本概念、理论、政策、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等方面。
学习宏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宏观经济学期末重点
宏观经济学期末重点一、重要概念1、利率:指一定时期从借方向出借方收取的利息,包括实际利率、风险调整后的利率和浮动利率等。
2、实物货币:指能够直接用于交易货品和服务的货币。
3、货币供应: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的出借方所供应的货币总量,用来满足经济社会的服务和货品交易的需求。
4、货币政策:指央行能够利用其决策管理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价格,以达到调节政府经济政策目标的具体行为。
5、货币单位再分配:指货币分配的客观条件。
它涉及货币的流动、储备、进行的速度的比较,以及外国币及人民币的正常运作。
6、货币流量: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经济体间的流动性,即货币的用量和流通的总人緩慢的。
7、货币联结:指货币在界限内的流动性,以及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资产报酬率以及货币汇率等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
二、期末重点1、货币供应与利率:货币供应与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央行放松货币供应,货币市场上利率会趋于调整。
2、货币与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可以用货币制度来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如实现物价稳定、减少失业率、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等。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货币总量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在不增加的情况下,可以购得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减少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物价上涨了。
4、社会总需求与货币供应:央行变动货币供应量会影响经济运行,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通常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使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增加;反之,当央行减少货币供应量时,通常会降低社会总需求,从而使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下降。
5、货币政策的特征和发挥作用:货币政策是央行政策和信用政策的综合体,它具有秩序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等特点,是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改变数量、流动性和结构等多种形式来发挥作用,从而达到调节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以下是对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总量。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常用的指标。
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计算 GDP 有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
支出法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出发,将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各项支出加总,包括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即 GDP = C + I + G + NX 。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将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相加,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同时要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给企业的补贴,即 GDP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折旧。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核算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增值。
此外,还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相关概念。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假设价格水平不变,经济中只有消费和投资两个部门。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通常假定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储蓄函数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与消费函数相互关联。
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为:Y = C + I ,通过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可以求出均衡国民收入。
乘数理论是指自发支出的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例如,投资乘数表示投资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宏观经济期末报告总结
宏观经济期末报告总结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政策工具、经济增长与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对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认识到宏观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一、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前景。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目标与政策工具、经济增长与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宏观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整体经济活动的总体规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GDP、CPI、失业率等。
其中,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CPI是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失业率是衡量就业状况的指标。
三、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工具。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货币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四、经济增长与稳定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实现。
经济稳定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保持价格稳定、就业稳定和资金稳定等方面的稳定。
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关系密切,经济增长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而经济稳定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五、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通货膨胀率用CPI来衡量。
失业是指劳动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状况。
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篇:西方经济学(宏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NI: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为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而投入的全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总和。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所谓积极的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进而刺激经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
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资本广化:一个社会的人均储蓄s,y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置更多的资本设备,成为资本的深化;第二部分的储蓄一方面要用&k数量的储蓄替换折旧资本,另一方面要用n,k数量为新生的每一人口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设备;第二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A. 国内生产总值GDP ——名词解释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B.GDP 统计注意事项: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但凡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支出法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final product approach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X=出口M=进口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factor payment approach〕。
收入法计算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
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异。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
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公式:NI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
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 =NI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
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
从长期看:DPI = GDP -Z -T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
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5.综合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均衡产出〔收入〕的概念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
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公式:y = c + i = E如果经济要到达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
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A.、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a.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 = a + βy 〔1 >β>0〕a-常数,b..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MPC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管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
有:1 > MPC > 0边际消费倾向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d.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比照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
APC > MPC线性中,APC > MPC APC=c/y= a + βy /y= a/y+ β随收入增加APC 趋于MPCB、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广义上的概念〕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
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s-储蓄,y-收入:s = s〔y〕〔满足ds / dy >0〕线性储蓄函数 c = a + βy,代入s = y - cs = y -〔a + βy〕,整理:s = - a + (1- β) y〔1>β>0〕储蓄是收入减消费后的余额,线形储蓄函数s= -a +〔1- β〕yb.储蓄倾向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APS。
——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APS = s / y边际储蓄倾向:MPS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边际储蓄倾向MPS当Δs与Δy趋于无穷小时,MPS = ds/dy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β〕。
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
MPS 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
C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1. a.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假设为c =α+βy (α> 0,1 > β> 0 )c、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有递减趋势。
注意:凯恩斯理论的局限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a.定义: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
b.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c.重点: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了解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特点〕假说: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
在给定现在和将来收入的情况下,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从而使自己的跨时效用到达最大。
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
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
假说:〔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
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
反之会增加。
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
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
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
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
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重点:货币幻觉:物价与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提高。
第四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
联立y = c + i , c = a + βy.,得均衡收入:y = (a+i) /(1- β) 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储蓄函数:s = y – c = -a + (1- 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四:几个重要乘数A. 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 –β); 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 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
公式: K=–β/(1 –β)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 –β);D.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
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kb=1。
五.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1.三部门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均衡收入公式:.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假设消费函数为c =α+βyd,yd 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定量税为T ,投资为i ,政府购买为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解:因为yd= y –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y = c + i + g = α + β yd + i + g = α +β ( y –T ) + i + g得到:y = (α+ i + g –βT) / (1–β)方法2〔投资--- 储蓄法)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数:s = yd – c = –α +(1–β ) yd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总储蓄函数S= sp + sg = –α + (1–β ) yd + (T– g)= –α –g +β T + (1–β ) y由储蓄和投资均衡方程式,得到:i = S = –α–g +βT+ (1 –β) y 解得:y = (α + i + g –β T ) / (1 –β )六..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1.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公式:y= 1/1 –β+γ( a+ i+g- βt+βtr+x-m0)Y=c+i+g+x-mc = a + β yYd=y-t+trt,i,g, tr,x都假定是外生变量,和收入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