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doc

合集下载

全册教案-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单元测试题.doc

全册教案-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单元测试题.doc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测试卷一、填空题。

(20分)1、第一行摆17根小棒,第二行摆9根。

(1)第一行拿走()根,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2)第二行添上()根,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3)从第一行拿()根摆到第二行,两行的小棒就同样多。

2、画一画,填一填。

(1)在第二行画●,使●比■多4个,●有()个。

■■■■■■■■■算式:(2)在第二行画▲,使▲比★少3个,▲有()个。

★★★★★★★★★★★★算式: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26 ()+13=26()-12=30 22+()=304、买一台计算器要29元,一个地球仪12元,买这两样东西要()元,如果有50元,还剩()元。

5、小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付给售货员20元,找回13元,一本故事书()元。

6、小明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还剩()页没看。

7、篮球58元,排球比篮球便宜14元,排球()元。

8、小兔饲养小组养白兔28只,灰兔的只数比白兔多,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少,灰兔最少()只,黑兔最多()只。

二、口算下面各题。

(20分)12+47= 89-30= 91-17= 48-40+25=90-15= 29+35= 58-29= 12+29-19=85-50= 93-56= 39+38= 73+12-71=47-18= 43+37= 78-49= 42-37+54=82-15= 11+47= 40+26= 35+24-13=三、用竖式计算。

(27分)48+29-39= 80-21+39= 67-19+36=25+48+14= 53+28-30= 76-19-23=23-15+64= 27+36+35= 48+36-34=四、解决问题(33分)1、车上原有42人,上车18人,下车1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5分)2、小明去商场买了一副羽毛球拍,他付了100元,找回23元。

一副羽毛球拍多少钱?(5分)3、一瓶花生油要58元,一排牛奶37元,妈妈有100元,买这两件物品,够吗?(5分)4、.希望小学科技班中有男生36人,女生42人。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 练习一(1)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 练习一(1)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4课时练习一(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练习一(1)。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2.能够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2.掌握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1 引入问题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有5个饼干,小红有3个饼干,他们一共有多少饼干?”1.2 进一步引入假如小红给了小明1个饼干,那么小明和小红一共还剩下多少饼干?2. 教学内容2.1 定义“十以内的加减法”是指在10以内进行加减运算。

2.2 运算方法加法:把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和。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

2.3 计算小练习2.3.1 写数字请写出如下数字:7、9、2、4、5、8。

2.3.2 画图请画出7个小鸟。

2.3.3 加法计算请计算:2+3=?5+4=?6+1=?2.3.4 减法计算请计算:5-2=?4-1=?8-7=?3. 认知拓展3.1 情境演示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小明家里有8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现在他还剩下几个苹果?”3.2 解题过程小明家里有8个苹果,所以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这个数量:8小明吃掉了2个苹果,所以我们需要减掉这个数量:8-2=6所以,小明现在还剩下6个苹果。

4. 课堂练习将以下题目分发给学生练习:1.小明有3个球,小红有5个球,他们一共有多少个球?2.小猫有4只,小狗有3只,小鸟有2只,他们一共有多少只动物?3.在5个葡萄中,小明吃掉了1个,小红吃掉了2个,现在还剩几个?4.一本书共有8页,小明已经看了3页,他还需要看几页?5.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并且学会了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并写出自己的解题过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为以后的学习长度、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比如他们会用“长”、“短”来描述物体的长度,但是他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长度单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掌握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米,感受米的长度。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米的概念。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如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长度呢?学生可能会提到用“长”、“短”来描述,教师进而提问:那有没有一种标准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长度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米。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米尺,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1米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提到与厘米、毫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例2例3。

【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

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280腕尺。

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1.尺子上的1厘米。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

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1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1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生活中的1厘米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3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 练习一-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 练习一-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练习一-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加一”运算法则;
2.能够通过应用“加一”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加一”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应用“加一”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课:课件、黑板、粉笔。

2.学生准备:课本、笔、小板书。

四、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引入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两只可爱的小鸟为例,简单介绍加法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加法的含义。

步骤二:讲解
1.讲解“加一”运算法则的含义和规律。

2.教师通过例子演示“加一”运算法则的运用,让学生听、看、思考、理解。

步骤三:巩固
1.教师提出练习题目,让学生举手回答。

2.带全班同学一起口算。

3.学生在小板书上把练习题目书写出来。

步骤四:拓展
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性思考,丰富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掌握了“加一”运算法则,对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们勤于思考,课后复习情况良好。

但是教学还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互动环节,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题、 “试一试”及 “想想做做”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

使学生在书写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能书写规范、工整,提高运算能力。

3.初步掌握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活动方案】活动一:复习导入1.竖式计算。

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

2+4+3= 30+40+20= 2+30+5=70-30-20= 17-7-5= 14-9-2=活动二:自主探索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板书:19+27+26(1)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计算吗?(2)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3)还可以怎样计算?(4)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2.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并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口答,并说说你是如何很快知道答案的。

二、谈话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2.1.交流例1中的内容,思考:(1)题目中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2)你是如何列算式的?(3)交流书中两种竖式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新版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新版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课题谁的得分高(第1课时)总课时 1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口算练习50+70=30+600=30+300=90+20=40+50=0+500=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二、导学释疑1.自学: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研究:小组讨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3.展示。

针对研讨内容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算法。

三、巩固提升、检测反馈(1)25+17+31 46+19+1237+29+19 26+19+41请4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人两题。

(2)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四、小结。

板书设计谁的得分高百以内数的连加24+30+41=( )教学反思课题谁的得分高(第2课时)总课时 2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资料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计算:(6生板演)37+29+17 42+19+25 36+18+35 29+50+11 32+27+43 39+27+33二、导学释疑1.新知:投飞镖比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课桌图片。

)师: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量出这张课桌的长,你会怎么做?预设1:用书量。

预设2:用手比。

……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物体长度吗?(学生各抒己见,课件演示。

)用庹测量石头的长度;用拃测量布的长度;用脚测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分别用拃测量一张课桌的长。

预设:师生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

师:同样的课桌,学生量着是5拃,老师量着是3拃,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老师和学生一拃的长度不同。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一根根线。

师:这些线叫作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个比较长的刻度线,长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

预设2:这把尺子上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有些尺子上写的是“cm”,意思是一样的,“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例8》(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例8》(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例8》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除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除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例8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1)用乘法口诀求商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出答案,并说明求商的方法。

(2)除法算式的读法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并学会读法。

(3)计算除法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总结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强调除法计算注意事项。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除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解决问题例8》的教学中,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学生掌握除法计算的关键,因此,这个细节是教学中的重点。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1. 乘法口诀求商的引入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例8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情景图中可以展示一些物品或动物,如:15个苹果,每3个苹果放一堆,问可以放几堆?教师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3乘以5等于15,那么15除以3等于5。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 乘法口诀求商的探究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乘法口诀求商。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课题: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

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课Hale Waihona Puke 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情境图。
今天,我们就从这些玩具开始我们
的课程。
【设计意图】由谈话引人,既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由学生喜爱的玩具开始课程,学生更有兴趣。
探新
1.从教材第8页第2题图中所获得了哪些信息?
(1)如果让你买你最喜欢的两种玩具,你会选哪两种,大约要花多少钱?
(2)给你100元,你想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钱?
这个猫头鹰一共用了80粒葵花子,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葵花子少39粒。淘气一共用了多少粒南瓜子?
先小组内交流讨论,再独立列式解答。最后,在小组内对照检查。
3.(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3题)这里有6道混合运算题,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列竖式计算,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小组汇报,评出优胜组。
巩固
1.完成教材第8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交流,对照检查。
2.完成教材第9页面第7题。小组交流汇报,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本节课的知识,熟练解题方法。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2):
(3):
反思
(略)
板书
练习一
1.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训练
2.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把你的思考和计算的结果讲给你的同组的其他同学听,让他们来判断一下你的想法和计算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找几个同学来汇报你的解法。
(3)我们有这么多种方法,你们知道买哪两种玩具后,剩下的钱最多?为什么?
那么,你们算一算,还剩下多少钱?
教师板书:100-23-15=62(元)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一些中常见的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全章教案1认识厘米和米(1)预习指南: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1.在zài最zuì长chánɡ的de后hòu面miàn画huà“ ”。

2.教jiào材cái第dì2页yè例lì1(1)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例如:石头有( )庹宽这块布有( )拃长竹竿有( )个脚长(2)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我的发现:量的都是课桌的长,测量的结果( )。

(3)操作感悟:不同人的拃的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为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就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

要想得到同样的测量结果,就需要统一( )。

3.教jiào材cái第dì3页yè例lì2(1)( )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 )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如图:厘米可以用( )表示。

(2)食指宽大约田字格宽大约图钉的长大约我发现: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

4.教jiào材cái第dì3页yè例lì3测量纸条的长度时,把尺的刻度(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 ),说明纸条的长度是( )厘米。

6.填tián一yi填tián。

每日口算25+30= 56+4= 78-9= 43+8= 58-40= 96-70= 50-7= 64+7= 25+5= 32-8=参考答案1. 提示:毛笔2. (1)2 5 4 (2)不相同(3)长度单位3. (1)尺子厘米 1 cm (2)1厘米 1厘米1厘米厘米4. 0 5 55. 提示:第二个正确6. 6 4每日口算:55 60 69 51 18 26 43 71 30 242认识厘米和米(2)预习指南: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认识线段。

这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以简要介绍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的方式,并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学生对于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思考。

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并为线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所以借助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让学生体会线段。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测量物体长度的呢?观察例1情境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 臂长、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测量吧!(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古人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是用“单位”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用身体上的“尺子”拃测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用拃作单位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5拃、6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看法,通过引导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教案
课题:练习一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情
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次着重学习运算中的竖式计算,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目标1、2
板书
设计
练习一
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
竖式:竖式:竖式:
学案
教程
二次修改
一、问题情境
说一说:100以内的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你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
1、在小组内交流,
说一说:
(1)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2)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而且比较简便。
(2)我觉得“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就说明南瓜子最少,实际就是比葵花子少25+39=64粒,所以就可以从80里面减去64粒等于16粒南瓜子。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适当介绍。
3、独立完成其余练习题。
三、总结提升
说一说。
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候却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2):一共用了80粒葵花子,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试一试:用所学的知识你能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
(1)80-25-39=16粒。我是想葵花子80粒,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就要减去25得到西瓜子的粒数;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就要再从西瓜子的粒数里面减去39才是南瓜子的粒数。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一、导入师: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会是铅笔吗?生: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生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

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5、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图钉、信封、铅笔、蜡笔、粉笔、小纸条、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探究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有多长呢?从刻度“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

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如:从刻度“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1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尺子,交流。

如尺子上从刻度“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刻度“3”到“5”的长度是2厘米等。

2.用厘米测量。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铅笔长8厘米。

生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尺子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的刻度是几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精品教案(详案)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例3,完成教材P4上面“做一做”和P8“练习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主题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

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课件出示教材P2例1的情境图)师:观察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六.小小神算家。

8厘米+12厘米=()厘米3米+6米=()米
54米+12米=()米40厘米-30厘米=()厘米
13厘米+30厘米=()厘米39米+7米+2米=()米
20厘米+()厘米=1米1米+4米+()米=15米
70厘米-7厘米=( )厘米1米-10厘米=()厘米
七.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2. 铅笔盒长是23( )
3. 教室宽6( )
4. 一棵树高3( )
5.小明的身高130( )
6. 操场长80( )
7.手掌宽7( ) 8. 毛巾宽29( )
9. 教学楼高10( ) 10. 妈妈的身高165( )
11. 铅笔长11( ) 12. 教室门高2( )
13.一张床长2( ) 14. 茶杯高10( )
15.黑板长3( ) 16. 小刀长5( )
17. 电视屏幕宽29( ) 18. 电视塔高120( )
19.课桌的长大约是80()20.窗户的高大约是2()
21. 图钉的长是1()22. 语文书长21()
23.红领巾最长的边长50()24. 筷子长15()
练习题2
一、我是口算小能手(10分)
7+81= 14+36= 25+12= 66-9= 72-51=
85-30= 71-8= 35-8= 68+20= 86+6=
二、我会填(22分)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

量较短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在刻度尺上,从“3”厘米到“9”厘米是( )厘米
五、动手画一画(9分)
1、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多1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10厘米短8厘米的线段
六、量一量组成每个图形的线段共有多长,(12分)
七、请帮小树排排队(10分)
( ) > ( ) > ( ) > ( ) > ( )
八、解决问题(19分)
1、一根铁丝长90厘米,用去65厘米,还剩多少厘米?4(分)
2、用一根3米长的杆子量水深,杆子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5分)
3、小华家到学校有60米,一天他上学走了20米,想起忘记带蜡笔了,又返回家拿了蜡笔再到学校,他一共走了多少米?(5分)
4、一段绳子用去79厘米还剩11厘米,这段绳子原来有多长?比一米长还是短?(5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练习题3
一、选择题。

3、《新华字典》的厚度为( )。

A、11厘米
B、4厘米
C、4米
D、11米
4、2米=()厘米
A、2
B、20
C、200
D、100
5、1米70厘米长可能是( )的高度。

A、铅笔
B、爸爸
C、楼房
D、小草
9、小红今年10岁,她妈妈今年40岁,猜一猜小红哥哥合适的岁数是( )岁。

A、9
B、38
C、15
D、42
10、小粗心在计算一道减法题时,本来应该减去36,去减了63,这样最后结果比正确结果小( )。

A、10
B、27
C、99
D、37
11、比9米多3米的线段的长是( )。

A、6米
B、11米
C、12米
12、一个排球运动员的身高是2( )
A、米
B、厘米
二、填空题。

1、 80米-40米=( )米40厘米+30厘米=( )厘米
34厘米+6厘米=( )厘米100米-50米=( )米
64米-60米=( )米45米+50米=( )米
70厘米-9厘米=( )厘米50厘米+50厘米=( )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根跳绳长5()。

(2)数学书封面的宽大约是15()。

(3)王老的身高1()58()。

(4)打火机的长大约是8()。

(5)旗杆的高是12()。

(6)游泳池的长60()。

(7)筷子的长大约是25()。

(8)楼房的高是15()。

3、在里填上“>”、“<”或“=”。

30米30厘米100厘米1米
57米70米4米40厘米
1米50厘米60厘米20厘米1米-80厘米
53厘米+27厘米70厘米72米-34米72米-38米
85米-27米58米3厘米+47厘米7厘米+32厘米
4、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X”)
(1)一座大楼高20厘米。

()
(2)我的身高是140米。

()
(3)我妈妈的床约长2米。

()
(4)我的书桌长80厘米。

()
5、画线段。

(1)画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3厘米长的线段。

三、解答下列问题。

1、小明画了两条线段,第一条长18厘米,第二条长9厘米。

第二条比第一条短多少厘米。

2、一条跑道需要重新整修,已经修了40米,还剩50米,这条跑道长多少米?
3、一条绳子剪去15米,还剩6米。

(1)这条绳子原来有多长?
(2)剪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
4、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第一次剪去8厘米,还剩多少厘米?第二次又剪去20厘米,最后剩下多少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