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课件必修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1)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 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了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 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借绿来表达希望。(2)作 者“囚绿”一是想与当时的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 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死掉,于是 “放绿”。(3)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的不屈服 于压迫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2.辨析正误 在急.不.暇.择.的情况下,他通过快速阅读、大量训练,把成绩 逐步提升了上去。他这种揠.苗.助.长.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辨析:“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 而坏事。与此处语境中“成功”不相符,且与“逐步提升”也不 相符。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 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屈 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 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 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 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 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 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
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
2.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 更加优美生动。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比喻如:“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 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 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有一 天……会和我面生吗?”等。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 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色调。
填一填
②职场女性可以牢记这两条健康法则,把匆匆前
进的脚步放慢,保持午睡半小时;晚上11点入睡,以 天然健康的方式入眠,相信即使不做 妆饰 ,也会天天
光彩照人。
“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 辨一辨 西,使美观。(多用于物)
“妆饰”,指打扮而言,包括涂脂抹粉、梳头、 戴首饰以及着装之类。(多用于人)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小说有《覆 巢》《秋稼》,译著有《罗亭》《鲁宾孙漂流记》等。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 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 活动,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 四年零一个月,称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 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祖国 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禁幽情禁不.自jì禁n. jīn (3)度度度..假德量d ù力 d u ó
(2)纤纤纤..细绳xqiiāànn

(4)累劳硕累果.累.lè累i léi 罪恶累.累 lěi
2.一言辨异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 事。也说拔苗助长。 (2)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小鱼)。比喻处在困 境中待援的人。 (3)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
一、阅读第 8~11 段,完成后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 8 段,“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在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关键句子的作用]
提示:引起下文,由前文对“绿”的热爱过渡到下文的“囚 绿”。
2.第 9 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 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生 的欢喜”?
“安顿”,作为动词,表示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 有着落,侧重在有着落,一般用于人的衣食起居;除作 动词外,还用作形容词,有“安稳”的意思。 辨一辨
“安置”,侧重指人或事物的处置各得其所,有适 当的位置,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人,指人的职业或工 作有着落,也可用于器物,指摆放;只能用作动词。
2. 不必 未必
7.第 14 段,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对应考点: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提示:运用拟人,抒发作者的思念之情;运用问句,含蓄隽永, 令人深省。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8.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以后为什么又 “放 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对应考点:分析关键语句的作用]
提示:点明了文章写作的背景、作者活动的社会背景以及绿 枝条生存的背景。
6.第 13 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 囚人”,作者的行为蕴涵着哪些深意?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的内容]
提示:“珍重地开释”其实是对常春藤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 的肯定和默认;“不屈服于黑暗”,既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这件事 未必 是件坏事,“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嘛, 填一填
你 不必 着急。 “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 辨一辨 “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在事理上或 情理上不需要”。
3. 装饰 妆饰
①本报记者乘坐直达电梯来到广州国际金融会展
大厅,看到 装饰 一新的办公区以银、白、黑、灰为主
我想从那一刻起,我生命里绿的沉沦、绿的哀伤、绿的幽怨 该是一去不复返了,我看见我的指缝甚至都流淌着温暖的绿意。 于是我想,我生命中的那份绿意该是何其珍贵,那份生命存在的 高贵,该是无语言说的。
坚贞的爱国者——陆蠡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学名陆圣泉,原 名陆考原。1926 年考入之江大学, 1930 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4 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1935 年, 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1938 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 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返回出版社。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
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 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 《少年科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 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 1942 年 4 月 13 日被捕, 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 7 月 21 日临刑时,年仅 34 岁。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 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 文中常见的线索:(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 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 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yuán缘木求鱼 大笔如chuán椽
4.
不容置huì喙

yuàn掾吏
jiāo娇弱 6.jiǎo矫健 jiāo骄傲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安顿 安置
今年第一场雪灾后,内蒙古自治区便出台了灾民 填一填 安置 办法,办法中强调要把百姓的生活 安顿 好。
曾经,在一灯如画的幽静里,我写下:生命有绿意,绿藤攀 缘而上,便有无数的希望点缀其中,那份美丽,只能用花粉来形 容。信念之下,我似乎看见绿色的精灵扑打着她如纱的花翅,抚 开了心泉的低语,在我的心灵深处植下了一颗微小却有着无数美 丽的希望的种子。于是我流着泪微笑,任凭窗外风声呼啸,因为 我知道我重拾了曾经丢失的梦,那里荡漾着阳光与鲜草的交谈, 弥散着嫦娥与桂树千年的企盼。
1.象征手法的运用
[写法简析]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
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平时窗外的
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
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
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
第3课
*囚_绿_记
绿 1.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带来绿色,带来了生机。 春天不能没有绿,春天放眼皆是绿。在这个春风荡漾、桃花盛开 的季节里,走出闹市,徜徉在田间小路上,扑入视野的是绿色无 垠的麦田。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在麦田上空和农田防护林里回荡, 似一位舞蹈家在春的舞台上尽情表演。麦苗正拔节长高,由嫩绿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镶.嵌(xiāng ) (3)瞥.见( piē) (5)急不暇.择( xiá ) (7)婆娑.( su ō ) (9)猗.郁( yī )
(2)孔隙.( xì) (4)涸.辙( hé ) (6)揠.苗助长(yà ) (8)嫩.绿( n èn ) (10)蕈.菌(xùn )
到翠绿到苍绿,在丰满,在成熟,在延续生命。生活便在生命的 延续里旋转起来,不断变幻着色彩,粉绿、苍绿……我知道绿色 是生命的象征,没有绿色就不会有生命,就没有梦想。我感谢生 命的绿色,是你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整个大地,让生命的绿色在春 天发芽。
2.伊人曰:生命失去绿意,便是一派寂寞。我想,生命的存 在,本身就是绿色希望的延续,纵使寂寞将至,那也只是绿的另 一种形式罢了。
4.第 11 段,怎样理解这种“魔念”?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的内容]
提示:“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偏执和较为阴暗的 心理。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
二、阅读第 12~14 段,完成后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放绿 ―→ 绿枝条获得新生 ―→ 追求光明与自由
怀念“圆窗 设想再见 怀绿 ―→ 与绿友” ―→ 面的情景 ―→ 情真意切 (二)解读文本精要 5.第 13 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5)王老师常常提.( tí)醒我要提.(dī)防坏人。 (6)在广阔的绿.( lǜ)洲上,大侠萧风邂逅了一位绿.( lù)林好汉。 (7)这些字画虽非大家之作,但也不能这么折.( zhē)腾,要知道 你这么随手折.( zhé)叠,会造成这些字画在外在观感上差一些。
二、写准字形
yà 揠 苗助长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 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 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 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 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 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 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 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独特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 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 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 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应考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提示:表达了“我”面对常春藤蓬勃的生机所产生的 喜悦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 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3.第 10 段,“绿友”这个称呼说明了什么?常春藤的“固 执”表现了它怎样的精神品质?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的Biblioteka Baidu容]
提示:(1)由“绿影”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 情的变化。(2)“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 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 这 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1. yǎn 偃 旗息鼓

田yàn 堰
闲xiá 暇

2.xiá瑕 疵

xiá遐 迩
piē瞥见 bié蹩脚

3.作bì弊

bì敝 帚自珍

遮bì蔽
yī猗郁

5.涟yī漪

qǐ绮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