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治理“横向+纵向”的宜昌实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基层治理“横向+纵向”的宜昌实践

作者:卢斌

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9期

卢斌

2019年5月,中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夯实党

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如何顺应城市规律破解

“城市治理赤字”、提高城市治理质量,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西陵区是湖北省宜昌市的老城区、中心区、核心区,辖区常住人口近60万,占全市城市人口的50%。“服务经济主导、全域城市化、全民市民化”,是新时代西陵区最显著的区情特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2016年以来,西陵区坚持以城市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创新,先

后构建了以“党建主导型业委会”为抓手的横向自治平台+以“群团组织带动型社会组织”为抓手的纵向组织纽带,致力于优化城市治理结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努力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

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一、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时代之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治理赤字”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治理力量单一、

治理关系倒置、治理成本畸高、治理效果不佳。这些现实问题,亟需大胆创新、全力破解。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从

基层基础看,社区是“体制内”的工作单元,小区是“体制外”的法定单元,社区由若干小区

组成。城市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于,从社区延伸到小区,重点解决好“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小区治理。

1.新时代的社会主体特征:是农村还是城市?

201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据分析,到204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上升到75%。研究表明,城镇化率突破50%,标志着社会进入了城市时代。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看,“城市时代”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很显然,进入城市时代,如果再沿用“熟人社会”的“农

村思维”来治理“陌生人社会”的城市,结果会越治越难、越治越乱。

做好新时代的城市治理工作,必须首先认清新时代的社会主体特征:新时代社会主体已经

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其次,要遵循城市规律、强化城市思维。当务之急在于,打破条块分割、

自上而下的线型静态治理模式,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公共治理路径,形成“人人

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

2.城市党建的一线源头:是社区还是小区?

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但是,在基层实践中会变成从属于街道办事处之下

的“第六级政府”。其所有的人、财、物都来自公共财政的保障,“行政色彩”远远大于“自

治色彩”。

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大多数市民8小时之内是“单位人”,8小时之外回归到小区生活,大多是不相往来的“一盘散沙”。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意味着小区成为了最基础的“城市法定细胞”。在此之前,我们常说城市党建的源头在社区,城市化充分发展之后,小区

亮了身份、站了出来、成为主体。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党建只抓到社区层面的不充分认知上,社

区党组织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悬在小区之上的“架空层”,而这恰是当下全国城市

党建的通病。对此,现实的选择是,夯实最基础的城市单元,把城市党建的源头从社区延伸到

小区,充分发挥好小区党建的“源头作用”,抓实抓好居民小区治理,做优做强市民和党员全

天候生活宜居的主阵地。

3.城市治理的主导方式:是他治还是自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

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便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大法宝。在城市基层,是选择“常态治理”还是选择“应急处置”的纠结状态几乎无处不在。对与市民生产、生活、生态息息相关的

文明创建、征收征迁、环境整治等,党委政府大多采用“天天维稳、时时应急、事事倒逼”的

应急方式来抓落实。而这种“应急式”的治理方式,完全不可持续。因此,必须把城市治理的

方式由“他治”转变为“自治”,广泛凝聚市民力量,激发出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众人

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市民的事情由自己去办。

4.城市治理的主体身份:是政府还是市民?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城市治理的主体。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城市治理中的

大多数工作由政府主导主办、大包大揽、出钱出力。但是,治理却陷入了“唱独角戏”的怪圈,最终形成了“政府想做好事、落的都是不是”的困局。究其原因,主要是治理的主客体关系倒置、错位了。破解“城市治理赤字”,理应让主体负责、主人归位。因此,必须搭建法定的组

织化平台,培育自治组织,增强自治力量,引导政府、市民、社会三方步入正常轨道,共同推

动政府施政、居民自治、社会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城市基层治理的“两大创新实践”

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组建小区业委会等接地气的法定组织,解决了以“物化”为主的基础

权益问题,可以定位为“横向平台”;推动社会组织建设,搭建“第三部门”,解决了以“人

本化”为主的发展权益问题,可以定位为“纵向纽带”。

1.构建横向的自治平台:创新“党建主导型业委会”建设

1991年,全国第一个业委会在深圳罗湖区成立。然而历经28年的实践发展,全国中等城

市中心区的业委会组建率大多徘徊在30%左右。为什么业委会的组建如此之难?根本原因在于,业委会的组建处于一种自主自发状态,缺乏高效的组织引领机制。为此,从2016年初开始,西陵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了“三大举措”,全面推进“业委会组建100%覆盖工程”。

一是创新将“临时党支部建在小区上”。全区共有277个小区,全覆盖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先把业主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再去组织广大业主,形成了上连街道社区、下连业委会和党员的

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的组织向小区、家庭、居民个人等领域的覆盖。二是开展了“党员责任区

闪光行动”。像“农民种地、工人做工”一样,划分出党员“责任区”5179个,发动6837名

党员带领市民参与城市治理。据统计,在277个业委会中,有党员的业委会占82%,党员占业

委会委员人数的42.6%。三是搭建了小区自治平台。以“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为基础,建立了居民协商议事平台、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完善了政府、社区、业委会“三三联动”

协商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自治,有力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

仅仅一年半时间,西陵区业委会组建率从2015年底的28%增长至2017年6月的100%,组

建速度在全国中等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西陵区首创的“党建主导型”城市小区治理新模式获

评2018年“湖北十大党建品牌”,为全省105个县市区中的唯一。治理经验先后被中组部、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单位和《半月谈》《党员生活》等媒体推向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