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和前白蛋白测定详解

合集下载

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和前白蛋白测定

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和前白蛋白测定

二、试剂
1.128mmol/L咪唑-醋酸盐缓冲储存液 (pH7.0, 0.25℃) 2.应用试剂Ⅰ 3.应用试剂Ⅱ 4.待测标本

三、操作步骤

1.手工操作 现以具有37℃恒温比色池的分光光度计为例,说 明操作过程。 (1)吸应用试剂Ⅰ2mL加入测定管中,加血清 100μL,混合,放入37℃水浴至少5min。 (2)在37℃水浴中预温应有试剂Ⅱ至少5min。 (3)加入应有试剂Ⅱ200μL,混合,转入3mL比 色皿Ⅲ(1.0cm光径),立即放入恒温比色槽内。 (4)待120s的延滞期后,在340nm波长处,连续 监测线性反应期吸光度变化速率(120s),以吸 光度增加的速率计算血清中CK的活性浓度。
血清肌酸激酶 活性测定
Ⅰ连续监测法测 定血清肌酸激酶
一、检验原理:
磷酸肌酸+ADP CK 肌酸+ATP ATP+葡萄糖 HK 6-磷酸葡萄糖+ ADP + 6-磷酸葡萄糖+NADP G6P-DH 6-磷酸葡萄糖酸+NADPH
原理:
利用酶偶联反应原理连续监测NADP,后
者引起340nm吸光度的增高,在340nm 监测单位时间内NADPH的生成量,可 计算出CK的活性浓度。

2.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操作程序的设置 按手工操作要求设置参数为:系数3698、温 育时间min、滞留时间120s、比色皿光径 1.0cm、稀释倍数23、血清占反应液体积分 数0.0430
四、临床意义
1、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 中也有存在。正常人血浆中酶活性很低。血 清中CK活性的变化主要见于下列情况。 (1) CK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梗死 会出现血清CK活性明显变化。心肌梗死发病 的早期,即发病后2~4小时此酶即开始升高, 12~48h达最高值,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 倍,在2~4天降至正常水平。此酶对诊断心 肌梗死较其他的心肌酶谱AST、LD的阳性率 高,特异性强,是用于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病毒性心 肌炎时CK也有明显升高,而且样品溶血情况 不影响CK活性的测定。

血清前白蛋白(PA)—生化检测项目

血清前白蛋白(PA)—生化检测项目

血清前白蛋白(PA)
一、检测原理
试剂中的抗前白蛋白抗体与样品中的前白蛋白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而产生浑浊,浊度的高低与样品中前白蛋白的浓度成正比,在415nm或694nm波长处进行终点比浊法测定,而求得前白蛋白的浓度。

二、参考区间
血清:150—350mg/L
三、临床意义
1、血清前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以及提示一些疾病的变化及预后。

3、升高:急性肝炎恢复期、有肝损害者戒酒后、霍奇金病、肾病综合征
4、降低: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非代偿性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比较两种方法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比较两种方法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比较两种方法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心肌梗死(AMI)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特别是对于心电图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再发心肌梗死。

由于血清CK-MB活性时常收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一种灵敏度高、所受干扰因素影响小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早期诊断和治疗AMI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AMI,非AMI,健康对照三组的血清CK-MB的质量和活性的检测比较,来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按照2000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①缺血症状;②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③心电图呈缺血改变(ST段抬高或降低);④冠状动脉有异常[2]。

AMI组:选取2010年5月-2010年12月就诊于我院急诊的AMI患者43,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52岁;非AMI组:选择就诊于我院急诊科的CK-MB活性增高的非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45岁;健康对照组:选取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38岁;三组人员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仪器和试剂:日本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为原装进口配套试剂;德国罗氏公司生产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601 检测试剂为原装进口配套试剂。

1.3 方法:AMI组和非AMI组患者入院立刻取静脉血3ml,健康对照组查体时取静脉血3ml,37℃水浴5分钟,3500r/min离心8分钟,取血清,在相同条件下分别通过OLYMPUS AU2700检测CK-MB活性,通过罗氏601检测CK-MB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3.0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血清肌酶谱在不同类型肌肉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血清肌酶谱在不同类型肌肉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血清肌酶谱在不同类型肌肉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血清肌酶谱是一种常用的用于肌肉病鉴别诊断的检测手段,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肌酶水平来判断肌肉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常见的血清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在不同类型的肌肉病中,血清肌酶谱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肌酸激酶(CK):CK是最常用的肌肉损伤指标之一,其水平
在肌肉损伤后的数小时内升高,并在数天内恢复。

在鉴别诊断中,CK的升高可以提示肌肉炎症性疾病、肌肉营养不良症等。

不同类型的肌肉病CK的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也有所不同。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酶(AST):ALT
和AST是常规肝功能指标,但也能反映肌肉损伤。

在肌肉病中,ALT和AST的水平往往会升高。

特别是在肌营养不良症、代谢性肌病等疾病中,ALT和AST的升高较为明显。

3. 乳酸脱氢酶(LDH):LDH是一种细胞内酶,其水平在细胞损伤后会升高。

在肌肉病中,由于肌肉细胞受损,LDH的水平
也会上升。

LDH的升高与肌酸激酶的升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

需要注意的是,血清肌酶谱虽然在肌肉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单凭肌酶水平来做出确诊,还需要结合临床
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此外,不同肌酶在不同类型的肌肉病中的变化也有差异,因此具体的诊断还需要个体化评估。

实验十二血清肌酸激酶测定与应用

实验十二血清肌酸激酶测定与应用
②测定操作步骤(如下表3-14): 表3-14 单位: ml
上清液
0.5
0.5
0.5
α-萘酚溶液
1
1
1
双乙酰液
0.5
0.5
0.5
置37℃水浴保温15 min
蒸馏水
3
3
3
离心3~5min, 520nm波长处进行比色
读取各管的光密度
计算:
⑵肌酸磷酸激酶检测试剂盒法:
3 实验器材与试剂 ⑴器材
⑴器材
试管、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采血装置(注射器)、水浴箱、离心机
混合底物
01
02
03
04
⑵试剂
pH 7.4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2.4g,加蒸馏水至100 ml,再加入0.2 N盐酸88.8 ml及无水硫酸镁0.34g,调节pH至7.4。此液在室温下可保存数月。
5 注意事项
红细胞中肌酸磷酸激酶活力很低,故溶血标本不影响测定结果。 混合底物的pH要求准确。 氧氧化钡和硫酸锌要滴定至恰好等量,否则离心后会出现混浊。特别是钡离子多时,不能完全被硫酸根清除尽,使显色混浊而影响测定结果。 肌酸磷酸激酶活力单位定义:以1 ml血清在37℃与底物作用1小时,生成1μM肌酸为1个肌酸磷酸激酶活力单位。 酶的活力太高时,应将血清用Tris-HCl缓冲液稀释后再行测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因α-萘酚本身颜色不恒定,试剂空白每次深浅不同,故不能用标准曲线工作法。
012 M磷酸肌酸溶液:称取磷酸肌酸钠(C4H8O5-O4PNa3·6H2O)436 mg,加蒸馏水至100 ml,调节PH至7.4,保存于-25℃或普通冰箱上层冰盒中,可用一个月左右。
001 M ADP溶液:称取ADP钠盐0.233g,加蒸馏水至100 ml,调节PH至7.4,保存于-25℃或冰箱上层冰盒中,可用一个月左右。

19血清肌酸激酶测定

19血清肌酸激酶测定

19血清肌酸激酶测定一、目的肌酸激酶(CK)又称肌酸磷酸激酶(CPK)。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胞质和线粒体中。

正常人血清中CK活性很低,当上述组织受损时,CK进入血中,使血中CK 随即上升。

二、方法连续监测法(N—乙酰半胱氨酸法)三、原理磷酸肌酸肌酸+ATPATP+ 葡萄糖HK 6—磷酸+ADPG6PDH 葡萄糖—6—磷酸+NADP+6—磷酸—葡萄糖酸+NADPH+H +四.标本1.静脉抽取病人空腹血,置于洁净干燥试管或含促凝剂的真空管内。

2.采血后应立即送到检验科生化室。

3.样品收到后立即分离血清,不能及时测定的血清应于2-80C保存。

4.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不能测定。

五.设备及试剂1.希迈全自动生化仪。

2.上海复星长征公司肌酸激酶试剂。

3.肌酸激酶剂应贮存于2—8℃冰箱。

六.操作步骤1.样本的准备:将编好号的样品离心,取血清加入样品杯放到样品盘的规定位置,再把样品盘放到仪器中相应位置。

2.试剂的检查:每天测定前先检查各种试剂的数量、效期、定标等情况,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测定。

3.操作方法:详见希迈生化仪操作手册。

七.质量控制每天操作过程中应使用上海复星长征公司的生化质控血清至少做一次室内质控,每年定期参加海南省临检中心所组织的室间质评。

八、干扰因素1、手术后,反复肌肉注射,剧烈运动等,CK活性会升高。

2、不同年龄、性别存在差异。

3、红细胞内不含CK,但红细胞内含有腺苷酸激酶(AK)能催化ADP直接转化成ATP,使CK增高。

九、参考区间24—195U/L十、实验室解释1、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中也有存在。

各种类型进行性肌萎缩时,血清CK活性均可增高。

神经因素引起的肌萎缩如脊髓灰白质炎时活性正常,皮肌炎时CK活性可有轻度或中度增高。

急性心梗后2—4小时就开始升高,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

CK对诊断心梗较AST、LDH特异性高,但此酶增高持续时间短,2—4天就恢复正常。

病毒性心肌炎时也明显升高,对诊断及预后有参考价值。

肌酸激酶检测方法

肌酸激酶检测方法

肌酸激酶检测方法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的酶,能催化肌酸磷酸盐(creatine phosphate,CP)与ADP之间的磷酸转移反应,生成肌酸(creatine)和ATP,为供能储备提供了重要的基质。

肌酸激酶检测方法是通过测定体内血清或尿液中的肌酸激酶活性来评估体内的肌肉和心肌等组织受损程度。

这种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肌酸激酶检测方法一般包括血清检测和尿液检测。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检测方法及其相关的注意事项。

1. 血清检测肌酸激酶的血清检测方法一般采用酶促荧光法、酶促免疫法、比色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酶促荧光法。

(1)酶促荧光法酶促荧光法是一种通过在底物与酶催化下发光产生信号,进而测定酶活性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定在特定条件下底物水解的速率,即可计算出肌酸激酶的活性。

酶促荧光法通常由两个步骤组成:底物与酶反应和读数。

首先是将底物与酶混合,使其反应产生化学荧光。

然后使用荧光分析仪读取发光的强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肌酸激酶的浓度。

(2)注意事项a. 空腹检测:由于肌酸激酶在多种组织中都有分布,因此血清中的肌酸激酶可能来自多个源头,比如肌肉、心肌、脑组织等。

为了减少其他组织来源的肌酸激酶对结果的干扰,一般要求患者在8小时内禁食,并且避免剧烈运动。

b. 时间窗口:肌酸激酶是一个特殊的指标,其峰值活性在损伤后的6-24小时之间,通常在2-3天后恢复正常水平。

因此,若对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需要在损伤发生后的6-24小时内进行检测。

c. 辅助检测:肌酸激酶的检测结果是个综合指标,虽然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并非完全特异。

因此,在临床上常结合其他生化指标如心肌肌钙蛋白(cTroponin)等进行综合分析。

2. 尿液检测尿液中的肌酸激酶主要来自于肾小球滤过的肌酸激酶,因此,尿液中的肌酸激酶活性与血清中的活性相关。

肌酸激酶测定方法

肌酸激酶测定方法

肌酸激酶测定方法
肌酸激酶测定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生化分析技术,用于评估细胞内肌酸激酶(CK)酶活性的水平。

肌酸激酶是一种酶,存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内,包括肌肉、心脏和脑部组织。

肌酸激酶的水平通常被用作一种生物标志物,以帮助诊断心肌梗死、肌无力症、红细胞破裂等疾病。

常用的肌酸激酶测定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
光法(IF)、放射性免疫沉淀法(RIA)等。

其中,ELISA法是最常用的
方法之一,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肌酸激酶结合,再通过酶标记技术进行检测和定量。

肌酸激酶测定方法的操作步骤一般包括样品的制备、试剂的配制、反应的进行和结果的读取。

在样品制备中,通常需要将含有肌酸激酶的样品(如血液、尿液等)离心、稀释等处理,以获得适宜的测量浓度。

在试剂配制方面,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试剂,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进行配制。

反应的进行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时间、pH等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反应的稳定和准确性。

结果的读取可以通
过光度计、荧光计等仪器进行,也可以通过目视判断等方法进行初步分析。

总的来说,肌酸激酶测定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生化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

- 1 -。

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及意义

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及意义

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及意义
心肌酶谱是一种分析实验,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损伤,这种实验能够测量血清中的肌酶特异性活性水平。

心肌酶谱包括多种指标,如肌酸激酶、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等,其中各项指标及意义如下:
(1)肌酸激酶(CK):它是一种蛋白酶,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中。

肌酸激酶测定可以用来判断心肌细胞损伤或肌肉萎缩,如心肌梗死、心肌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肌肉痉挛等病症。

通常情况下,肌酸激酶的浓度比正常人低,如果肌酸激酶的水平异常升高,则可能表明有心肌细胞损伤或肌肉萎缩的情况。

(2)肌钙蛋白(CK-MB):这是一种特异性的肌肉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肌钙蛋白测定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因为正常情况下肌钙蛋白的浓度很低,但如果出现心肌梗死,肌钙蛋白的水平将大幅度上升,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3)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细胞内的酶,它的浓度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正常人低,但是当出现心肌损伤时,乳酸脱氢酶的水平会大幅度上升,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4)肌红蛋白(MYO):肌红蛋白是一种位于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它的浓度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正常人低,但是当出现心肌损伤时,肌红蛋白的水平会大幅度上升,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是诊断心肌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肌酸激酶、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等指标及其测定的意义,是判断心肌损伤的重要依据。

看准各项指标的变化,就可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心肌损伤,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第八章-血清酶类测定

第八章-血清酶类测定

ALT速率法测定中酶偶联反应式为:
ALT
L-丙氨酸+α-酮戊二酸 L-谷氨酸 + L-丙酮酸
LD
丙酮酸 + NADH + H+
L-乳酸 + NAD+
上述偶联反应中,NADH的氧化速率与标本中酶活性呈正比,可在340nm检测 吸光度下降速率。根据线性反应期吸光度下降速率(-△A/min),计算出ALT的活 性浓度。
肝硬化
ALT增高程度与肝硬化的活动度和肝组织炎症改变及肝细胞损害 程度相一致。对ALT进行监测有助于对肝硬化病情的判断。若是 静止性肝硬化,则ALT维持正常 ;肝硬化病人的转氨酶出现较大 幅度的升高,提示病情可能发展成活动性,须引起警惕。
肝癌
80%—90%肝细胞都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在早期,ALT是否 增高主要决定于肝硬化的活动程度。若是静止性肝硬化,则ALT维持正常, 因为肝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并没有坏死破坏,ALT没有释放出来,因此, ALT没有升高,或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
[参考区间]
速率法: 男性:5~40 U/L 女性:5~35 U/L
[临床意义]
ALT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尤以肝细胞中含量最 多,其次是肾脏、心脏及骨骼肌,通常只有极少量释放入 血液,所以血清中此酶的活力很低,当这些组织病变时, 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酶大量释放入血,使血清 中该酶活力显著增高。
标本(血清或血浆)
临床酶学测定酶之前,标本还要经过采集、分离和储存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而酶在血中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血液离开机体后还会有一定变化。 因此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测定值的变化。
标本应避免溶血:
大多数酶在血细胞中的含量比在血浆中高得多 ,少量 血细胞的破坏就可能引起血浆中酶明显升高。如红细胞 内的LD、AST和ALT活性分别较血清中高150、15和7 倍左右,故测定这些酶时,样品应避免溶血。

检验科生化组上岗轮岗考核试题50题(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检验科生化组上岗轮岗考核试题50题(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检验科生化组上岗轮岗考核试题姓名:成绩:一、单选题(共50小题,每题2分,共100分)。

1、血清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是()A.白蛋白B.α1-球蛋白C.α2-球蛋白D.β-球蛋白E.γ-球蛋白2、血清总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凯氏定氮法B.双缩脲法C.酚试剂法D.紫外分光光度法E.考马斯亮蓝法3、血清白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溴甲酚绿法B.溴甲酚紫法C.免疫比浊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4、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常用方法是()A.钒酸盐氧化法B.重氮试剂法C.酶法D.高效液相色谱法E.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的常用方法是()A.钒酸盐氧化法B.重氮试剂法C.酶法D.高效液相色谱法E.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赖氏法B.连续监测法C.比色法D.电泳法E.免疫比浊法7、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赖氏法B.连续监测法C.比色法D.电泳法E.免疫比浊法8、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磷酸苯二钠法B.连续监测法C.比色法D.电泳法E.免疫比浊法9、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连续监测法B.比色法C.电泳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10、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赖氏法B.连续监测法C.比色法D.电泳法E.免疫比浊法11、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连续监测法B.比色法C.电泳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12、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连续监测法B.比色法C.电泳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13、血清淀粉酶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碘-淀粉比色法B.连续监测法C.比色法D.电泳法E.免疫比浊法14、血清脂肪酶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比色法B.连续监测法C.电泳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15、血清尿素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二乙酰一肟法B.脲酶法C.酚二磺酸法D.酶偶联法E.紫外分光光度法16、血清肌酐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碱性苦味酸法B.酶法C.比色法D.电泳法E.免疫比浊法17、血清尿酸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磷钨酸还原法B.酶法C.比色法D.电泳法E.免疫比浊法18、血清葡萄糖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己糖激酶法B.葡萄糖氧化酶法C.邻甲苯胺法D.福林-吴法E.班氏法19、血清总胆固醇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酶法B.比色法C.电泳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20、血清甘油三酯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酶法B.比色法C.电泳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2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沉淀分离法B.电泳法C.免疫比浊法D.酶法E.放射免疫法22、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沉淀分离法B.电泳法C.免疫比浊法D.酶法E.放射免疫法23、血清载脂蛋白AⅠ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免疫比浊法B.比色法C.电泳法D.酶法E.放射免疫法24、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免疫比浊法B.比色法C.电泳法D.酶法E.放射免疫法25、血清钾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火焰光度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比色法D.酶法E.放射免疫法26、血清钠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火焰光度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比色法D.酶法E.放射免疫法27、血清氯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硝酸汞滴定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比色法D.酶法E.放射免疫法28、血清钙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甲基麝香草酚蓝法B.邻甲酚酞络合酮法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D.比色法E.酶法29、血清磷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钼蓝比色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30、血清铁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亚铁嗪比色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31、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亚铁嗪比色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32、血清铁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放射免疫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免疫比浊法33、血清转铁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免疫比浊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34、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免疫比浊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35、血清铜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36、血清锌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37、血清镁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甲基麝香草酚蓝法B.比色法C.酶法D.电泳法E.放射免疫法38、血清淀粉酶同工酶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电泳法B.比色法C.酶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39、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电泳法B.比色法C.酶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40、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电泳法B.比色法C.酶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41、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电泳法B.比色法C.酶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42、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测定常用的方法是()A.电泳法B.比色法C.酶法D.免疫比浊法E.放射免疫法43、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A.脱水B.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C.严重腹泻D.营养不良E.多发性骨髓瘤44、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见于()A.急性肝炎B.慢性肝炎C.营养不良D.严重脱水E.肾病综合征45、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细胞贫血D.溶血性贫血E.地中海贫血46、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A.溶血性黄疸B.肝细胞性黄疸C.阻塞性黄疸D.新生儿黄疸E.母乳性黄疸47、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主要见于()A.心肌梗死B.肾炎C.肝炎D.胰腺炎E.胆囊炎48、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主要见于()A.心肌梗死B.肾炎C.肝炎D.胰腺炎E.胆囊炎49、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主要见于()A.佝偻病B.甲状腺功能亢进C.肾病综合征D.严重贫血E.营养不良50、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主要见于()A.心肌梗死B.肾炎C.肝炎D.胰腺炎E.胆囊炎。

CKMB的活性测定和质量测定方法

CKMB的活性测定和质量测定方法

CKMB的活性测定和质量测定方法CK-MB是肌酸激酶同工酶,由肌酸激酶(CK)在心肌组织中产生。

CK-MB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进程监测。

CK-MB的活性测定和质量测定方法都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手段。

CK-MB活性测定方法:CK-MB活性测定通常采用酶反应法,通过检测CK-MB催化的底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来间接测定CK-MB活性。

常用的方法有:1.动力学酶测定法:该方法是通过观察CK-MB催化底物转变的动力学反应过程来测定CK-MB的活性。

常用的底物是磷酸甘油酸二酯(CPG)。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但需要专业仪器和操作技术。

2.光度法:光度法是通过测定在特定波长下产物的吸光度来测定CK-MB活性。

常用的底物是肌酸和ATP,产物是肌酸和ADP。

该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大规模样本测定,但在测定前需要将样本纯化或稀释。

3.察因子法:察因子法是通过测定CK-MB催化产物与辅酶(NADH)间的反应速率,间接测定CK-MB活性。

该方法简单、经济,适用于常规实验室。

CK-MB质量测定方法:CK-MB的质量测定是通过直接测量样品中CK-MB浓度来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方法有:1.免疫测定法:免疫测定法是通过特异性CK-MB抗体与CK-MB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用化学发光、荧光等技术进行检测和定量。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

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该方法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结合CK-MB基因的特定区域,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CK-MB基因,然后通过荧光信号来定量CK-MB的数量。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适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

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该方法通过分离和测量样品中CK-MB的浓度。

该方法需要专业仪器和技术,但可以同时测定多个同工酶,对临床诊断和监测心肌梗死非常有帮助。

总结起来,CK-MB的活性测定方法主要采用酶反应法,包括动力学酶测定法、光度法和察因子法。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和活性检测临床应用的比较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和活性检测临床应用的比较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和活性检测临床应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和活性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抑制法同步检测血清中CK-MB的质量和活性。

结果在48例缺血性心脏疾病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其CK-MB质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为91.7%和65%,重度升高者9例;CK-MB活性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83.3%和62.5%,重度升高4例;肺部感染引发心肌缺血者18例,其CK-MB质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为61.1%和58.8%;CK-MB活性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33.3%和50%,质量和活性的升高程度多数为轻度升高;一般心肌缺血患者18例,二者无论从阳性率、升高倍数及在血液中出现的时间及维持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CK-MB质量检测优于CK-MB活性检测,特别是对AMI患者和有较明显感染的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

标签: 肌酸激酶同工酶酶的质量测定酶的活性测定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48例缺血性心脏疾病患者,年龄(72.1±13.2)岁。

将其分为3组:(1)急性心肌梗死(AMl)组12例,年龄(66.0±14.6)岁,男性8例,女性4例,均以临床确诊为AMI入选,除外骨骼肌损伤和脑部疾病患者。

(2)肺部感染引发心肌缺血组18例,年龄(70.2±6.03)岁,男性14例,女性4例。

①患有冠心病,以肺部感染入院;②住院期间出现较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和体征;③除外骨骼肌损伤和脑部疾病患者。

(3)一般心肌缺血组18例,年龄(74.1±10.3)岁,男性12例,女性6例,按如下标准入选:①出现较明显心肌缺血症状和体征;②除外骨骼肌损伤和脑部疾病患者。

1.2实验器材与检测方法仪器:美国雅培公司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日本TBA-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简介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

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生化全套检查用途1、用于常规体检普查2、疾病的筛查和确证试验生化全套检查是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对身体情况的一种了解,有时也可以检查出来潜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需要定期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查,防止病情突然发作,及时进行治疗。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4.血清碱性磷酸酶5.血清白蛋白测定6.血清白蛋白测定7.球蛋白8.A/G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11.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1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13.ALT/AST14.血清总胆固醇测定15.血清甘油三酯测定16.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8.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19.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20.血清载脂蛋白a测定21.尿素测定22.肌酐测定23.尿素测定24.血清碳酸氢盐测定25.乳酸脱氢酶测定26.血清肌酸激酶27.血清肌酸激酶-MB同功酶活性测定28.血清a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29.钾测定30.钠测定31.氯测定32.钙测定33.葡萄糖测定临床意义: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心肌酶谱测定6项

心肌酶谱测定6项

心肌酶谱测定6项心肌酶谱测定6项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通常用于检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肌酶谱测定6项的含义、意义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1.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CK)是一种酶,它主要存在于肌肉中,包括心肌。

如果心肌受损,肌酸激酶会从心肌中泄漏到血液中。

因此,CK测定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2. 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是肌酸激酶的一种亚型。

和CK一样,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当心肌受损时,CK-MB会从心肌中泄漏到血液中。

因此,CK-MB测定可以用来诊断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3. 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LDH)是一种酶,它存在于许多组织中,包括心肌。

当心肌受损时,LDH会从心肌中泄漏到血液中。

因此,LDH测定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4.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b)是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心肌和红肌肉中。

当心肌受损时,Mb会从心肌中泄漏到血液中。

因此,Mb测定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5. 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PCr/CK)是肌肉中的重要储备能源。

当心肌受损时,PCr/CK会从心肌中泄漏到血液中。

因此,PCr/CK测定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6. 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主要存在于心肌和肝脏细胞中。

当心肌受损时,α-HBDH会从心肌中泄漏到血液中。

因此,α-HBDH测定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需要在患者出现症状后的数小时内进行心肌酶谱测定。

同时,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肌酶谱的升高,因此只有通过医生的临床判断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是否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

除此之外,心肌酶谱测定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在进行检测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的意见。

心肌酶检测报告解读

心肌酶检测报告解读

心肌酶检测报告解读
心肌酶检测报告是用来评估心肌损伤的一种常用方法。

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
钙蛋白(cTnI/cTnT),它们在心肌细胞受损释放入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心肌酶的水平在血液中很低。

如果心肌细胞受损或坏死,心肌酶的水平会升高。

在报告中,通常包括以下指标的结果:
1. 肌酸激酶(CK):正常范围为0-174单位每升(U/L)。


果 CK 的水平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心肌细胞受损,但这个指标不是特异性很高的,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如肌肉损伤)的影响。

2. CK-MB:正常范围为0-25 U/L 或0-3%总 CK 活性。

CK-
MB 是肌酸激酶的一种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如果CK-MB 的水平升高,尤其是升高到总 CK 活性的一定比例以上,可能是心肌损伤的一个指标。

3. 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正常范围为0-0.03 微克每升
或0-0.03 ng/mL。

心肌肌钙蛋白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心肌损伤
标志物,当心肌细胞受损或坏死时,其水平会迅速升高。

解读心肌酶检测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指标的结果。

如果某一指标超出了正常范围,但其他指标正常,可能不具有特异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如果多个指标同时升高,可能表示存在
心肌损伤。

然而,心肌酶检测结果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并不能单独确定心肌损伤的原因。

医生还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其他检查结果等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因此,建议结合临床医生的指导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肌酸激酶诊断标准

肌酸激酶诊断标准

肌酸激酶诊断标准
肌酸激酶(CK)是用于诊断肌肉疾病和心肌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正常参考值因不同的医院和测量方法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男性正常值为50-310U/L,女性正常值为40-200U/L。

肌酸激酶的测定主要用于诊断骨骼肌疾病和心肌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肌肉损伤等。

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中,肌酸激酶的增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常在心肌梗死后2-4小时开始升高,12-48小时达到高峰,2-4天恢复到正常水平。

肌酸激酶的增高还可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作期、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心肌炎、肌肉损伤或手术后、脑血管疾病、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肺梗塞等。

需要注意的是,肌酸激酶的测量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检查前一天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吸烟和饮酒。

其次,肌酸激酶测量需要空腹抽血,采血前需要保持12小时的禁食状态。

最后,采血前受检者要保持平静,避免剧烈运动。

在解读肌酸激酶的测定结果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肌酸激酶值高于正常范围,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血清前白蛋白检查全面评估

血清前白蛋白检查全面评估

血清前白蛋白检查全面评估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炎症标志物,其检测结果能够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肝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程度。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血清前白蛋白检查进行全面评估。

一、血清前白蛋白的生理功能血清前白蛋白作为一种运载蛋白,在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转运甲状腺激素、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此外,血清前白蛋白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症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免疫系统平衡、减轻炎症反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二、血清前白蛋白在营养评估中的应用1. 临床应用:血清前白蛋白是评价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检测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可以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否良好。

低水平的血清前白蛋白常与体质衰弱、缺少营养相关。

因此,临床医生经常会利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来指导饮食调整和营养补充。

2. 营养支持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其营养状况。

血清前白蛋白检查可以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提高通常表示治疗有效,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三、血清前白蛋白在肝功能评估中的应用1. 肝脏代谢功能:血清前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

在肝功能受损的情况下,肝脏合成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能会降低。

因此,通过检测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可以对肝脏的代谢功能进行评估。

2. 肝病诊断与监测:一些肝病,如肝炎、肝硬化等,常伴随着肝脏功能受损。

通过监测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可以早期发现肝功能异常,并对肝病的进展进行监测。

四、血清前白蛋白在炎症反应评估中的应用1. 炎症标志物:血清前白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之一。

在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常常会升高,反映了炎症反应的程度。

因此,通过检测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可以迅速评估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2. 感染监测:在感染情况下,机体会产生炎症反应以抵抗病原体。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感染的指标之一。

检验科常见心肌酶谱检测解读

检验科常见心肌酶谱检测解读

检验科常见心肌酶谱检测解读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下面将对心肌酶谱检测及其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一、心肌酶谱检测简介心肌酶谱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细胞损伤释放的特异性酶类来评估心肌损伤程度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二、各指标的意义及解读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心肌、肌肉和脑组织中的酶。

当心肌受损释放时,CK水平会升高。

通常,在心肌损伤后4-6小时开始升高,峰值出现在24-36小时,并在2-3天内恢复正常。

对于怀疑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CK峰值水平的高低可以判断梗死的严重程度。

2.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是CK的一种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当心肌损伤时,CK-MB释放增加。

通常,CK-MB水平开始上升的时间与CK类似,但峰值一般出现在12-24小时,并在48-72小时内恢复正常。

CK-MB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3. 谷草转氨酶(AST):AST是一种存在于心肌、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酶。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AST的水平会增加。

AST峰值出现的时间与CK类似,但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较长,需约5-7天。

AST水平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心肌损伤,还可以提示其他疾病,如肝脏疾病、胰腺炎等。

4. 乳酸脱氢酶(LDH):LDH存在于心肌、肝脏、肺、肾脏等组织中。

LDH的升高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心肌损伤。

不同的LDH同工酶的比例变化可以提供更多关于损伤类型和定位的信息。

心肌损伤时,LDH水平会在心肌酶谱升高后较迟出现,并维持一段时间。

三、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 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观察CK-MB和其他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并帮助鉴别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方法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方法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方法引言:血清肌酸激酶(serum creatine kinase,CK)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常用于临床诊断和监测肌肉损伤、肌无力等疾病。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 isoenzymes)是指在电泳分离中根据电荷和分子大小的不同而产生的多种亚型。

本文将介绍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测定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分类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主要包括三种亚型,分别为CK-MM、CK-MB 和CK-BB。

其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B 主要存在于心肌中,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

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测定方法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电泳法、免疫测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其中,电泳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1. 电泳法电泳法是根据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在电场中迁移速度的不同来进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直接电泳法和间接电泳法。

直接电泳法是将血清样品直接加载到凝胶中进行电泳,通过比较不同亚型的迁移距离来确定同工酶的类型。

间接电泳法是将血清样品先进行酶活分离,然后再进行电泳分离,以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2. 免疫测定法免疫测定法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进行测定的方法。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免疫测定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等。

这些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与不同亚型的结合来实现同工酶的测定。

3. 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吸光度来进行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直接法和差减法。

直接法是将样品与特定试剂反应后,通过测定其吸光度来计算同工酶的浓度。

差减法是将样品与不同试剂反应后,测定其吸光度差异来确定同工酶的浓度。

三、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临床应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肌损伤的诊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当心肌发生损伤时,CK-MB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血清CK-MB的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属负性APRP(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 性炎症、恶性肿瘤、创伤等任何急需合成蛋 白质的情况下,血清PA均迅速下降。
临床意义 课本P109
❖ 1.作为营养不良的评价标准。其评价标准: PA0.2~0.4g/L为正常,0.1~0.15g/L为轻度缺 乏,0.05~0.1g/L为中度缺乏,<0.05g/L为严 重缺乏。
❖ 2.作为肝脏损害的评价指标。PA作为营养不 良和肝功能不全的指标比清蛋白和转铁蛋白 敏感性更高。
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病毒性心 肌炎时CK也有明显升高,而且样品溶血情况 不影响CK活性的测定。
❖ (2)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骨骼肌损伤等 也可导致CK升高。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 状腺机能低下症等疾病及一些非疾病因素 (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及手术,肌肉注射 冬眠灵和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CK活性增高。
二、试剂
❖ 1.128mmol/L咪唑-醋酸盐缓冲储存液 (pH7.0, 0.25℃)
❖ 2.应用试剂Ⅰ ❖ 3.应用试剂Ⅱ ❖ 4.待测标本
三、操作步骤
❖ 1.手工操作
现以具有37℃恒温比色池的分光光度计为例,说 明操作过程。
(1)吸应用试剂Ⅰ2mL加入测定管中,加血清 100μL,混合,放入37℃水浴至少5min。
按手工操作要求设置参数为:系数3698、温 育时间min、滞留时间120s、比色皿光径 1.0cm、稀释倍数23、血清占反应液体积分 数0.0430
四、临床意义
❖ 1、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在脑组织 中也有存在。正常人血浆中酶活性很低。血 清中CK活性的变化主要见于下列情况。
❖ (1) CK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梗死 会出现血清CK活性明显变化。心肌梗死发病 的早期,即发病后2~4小时此酶即开始升高, 12~48h达最高值,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 倍,在2~4天降至正常水平。此酶对诊断心 肌梗死较其他的心肌酶谱AST、LD的阳性率 高,特异性强,是用于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取各管的吸光度。 ❖ (4 )单位定义:1mL血清在37℃与底物作用1h产
生1μmol肌酸为1个CK活性单位,若此单位乘以 1000/60或16.7可换算成国际单位(U/L)。
前白蛋白的 测定
原理
❖ 样本中的PA(前白蛋白)与试剂中相应的抗 体相遇,立即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特定 的缓冲环境中形成浊度,其浊度在合适的抗 体浓度存在时与抗原含量成正比,与相同条 件操作的较准品比较,即可求出样本中PA的 含量。
血清肌酸激酶 活性测定
Ⅰ连续监测法测 定血清肌酸激酶
一、检验原理:
磷酸肌酸+ADP CK 肌酸+ATP
ATP+葡萄糖 ADP
HK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NADP+ G6P-DH
6-磷酸葡萄糖酸+NADPH
原理:
❖ 利用酶偶联反应原理连续监测NADP,后 者引起340nm吸光度的增高,在340nm 监测单位时间内NADPH的生成量,可 计算出CK的活性浓度。
Hale Waihona Puke Ⅱ肌酸显色法测 定血清肌酸激酶
一、原理
❖ 磷酸肌酸+ADP CK
❖ 肌酸+双乙酰+α-萘酚 (λ=540nm)
肌酸+ATP Mg²+ 红色化合物
❖ 在一定范围内,红色深浅与肌酸量成正比,
从而可求得血清中CK活性。在反应性体系中 加入Mg²+做激活剂,半胱氨酸供给巯基,保 持CK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不被氧化;氢氧化钡 和硫酸锌沉淀蛋白质并中止反应。
二、试剂
❖ 1、混合底物溶液 ❖ 2、储存碱溶液 ❖ 3、双乙酰溶液 ❖ 4、 α-萘酚溶液 ❖ 5、1.7mmol/L肌酸标准溶液 ❖ 6、50g/L硫酸锌溶液 ❖ 7、60g/L氢氧化钡溶液 ❖ 8、待测标本
三、操作步骤
❖ (1)取4支试管,分别标明空白管、标准管、对照 管和测定管。
❖ (2)按书的表格进行操作。 ❖ (3)混匀,在540nm波长处,用空白管调零,读
(2)在37℃水浴中预温应有试剂Ⅱ至少5min。 (3)加入应有试剂Ⅱ200μL,混合,转入3mL比
色皿Ⅲ(1.0cm光径),立即放入恒温比色槽内。
(4)待120s的延滞期后,在340nm波长处,连 续监测线性反应期吸光度变化速率(120s), 以吸光度增加的速率计算血清中CK的活性浓度。
❖ 2.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操作程序的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